自强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

自强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

一、强己与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珍[1](2017)在《论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历史化呈现》文中研究指明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丁玲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而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丁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女作家与革命者的双重身份使丁玲的创作独具特色,使丁玲其人及其创作呈现出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此起彼伏的纠结和变奏。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矛盾与冲突使作家陷入“自我战斗”的痛苦深渊,但正是这两种意识不断斗争形成的张力促使丁玲在生活中、创作中不断反思与前行,从而丰富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其思想更具独特性、复杂性与丰富性。创作书写的独立思考与自觉,革命预设理念下始终未泯的个性主义,使丁玲小说蕴含着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内涵。具体而言,丁玲的人生历程和创作中均呈现出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纠结,并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首先,丁玲遭遇家庭变故后寄人篱下的生活及其坚强母亲成长变化的影响促使了丁玲女性意识的萌芽,这也是丁玲生命中女性意识根深蒂固的根源;周围早期革命者的频繁往来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丁玲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为日后走向革命作好了铺垫。其次,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呈现,依次历经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叛,革命意识的萌芽、深化与女性意识凸显、潜隐,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冲突等发展变化。最后,语言是作家独特思想、意识得以呈现的载体,小说复杂的思想内涵往往通过作家独特的语言来呈现。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交织与变奏通过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呈现出来,其语言变化与两种话语交替更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丁玲小说通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现代个体所遭遇的内心困惑与社会困境,以及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革命并使之成为克服自我困境、拯救自我的出路,呈现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此起彼伏的纠结和变奏,展现出丁玲思考的自觉,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意义。

冯晶[2](2013)在《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文中提出宗法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丁玲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以宗法文化为视角,结合性别研究方法,对丁玲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展现丁玲小说反宗法主题及其对人类解放之路的思考。通过对丁玲创作文本及创作心理的分析,不难发现丁玲一生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法意识与其自身早期的刻骨体验息息相关,正是自身遭受的来自宗族压迫的心灵伤害,才成就了极具反叛意识的丁玲,成就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为丁玲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本章将从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重点分析女性在封建宗法文化压迫下的觉醒与反抗。第二章为丁玲乡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谱系。不同于第一章的叛逆女性,本章将对丁玲笔下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男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封建宗法文化、社会变革对男性造成的影响,从封建宗法文化的角度展现革命与农民解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第三章将丁玲的文学创作与萧红3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进行对比,以期凸显丁玲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创作的独特性及其与萧红作品关于宗法问题的思考与艺术表现的不同。

丁仕原[3](2011)在《从湖湘文化看丁玲早年创作心态》文中提出丁玲无意走上创作之路,却成为中国现代特有的知名作家之一。她早年的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的非常鲜明的特点。"莎菲"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一时成为丁玲的代名词。这些作品闪烁着"五四"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光芒,也充满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在男人世界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小说形象,正是作者的缩影,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这与其一生坎坷不平,晚年政治化的心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吴玉珍[4](2011)在《战争·女性·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意图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别的大背景中,追寻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位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经历,旨在探寻处于第二性弱势地位的女性在战争中的地位及其莫测的命运。揭示出中国女性在外来侵略和本土男权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所经受的巨大牺牲与痛苦,从而思考女性真正的解放之路。

林小芳[5](2010)在《被压抑的浪漫主义者 ——丁玲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丰富生命历程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本文以丁玲小说为研究载体,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入手,着重从丁玲的思想面貌和文本世界两个维度深入挖掘丁玲身上各种不同因素互相纠缠、互相博弈的痕迹以及成因。一方面,不管现实如何变化,个人如何转变,丁玲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坚定的“飞蛾扑火,非死不止”的浪漫主义者,她的浪漫主义者本性以复杂多变的形式贯穿在丁玲的各个人生阶段,并融合到文学创作中;另一方面,丁玲式的浪漫主义是一种被压抑的浪漫主义,在文本结构中呈现出了二律背反的复调博弈现象,从而带来了丁玲文本艺术风格的多重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归纳出丁玲的人生突围和文学突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丁玲形象,初步探索了丁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及丁玲小说研究的当下启示。

陈智慧[6](2009)在《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文中认为一、关于女性悲剧的思考"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的人生记录了她寻求的轨迹,她的作品是她解放思想的生动印证。作为一个灵动敏感、心智超卓的女性,她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中体味女性的丰富复杂,同时以敏锐的性别意识感悟自己所生存的这个男女世界,

陈智慧[7](2009)在《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刘骥鹏[8](2009)在《革命中的启蒙困境 ——20世纪30-80年代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研究》文中指出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在五四启蒙思潮和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影响下,一批被称为“鲁迅后期弟子”的左翼作家与其他有共同思想倾向的作家一道,逐步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文艺派系,他们在左翼文艺向工农兵文艺转型过程中仍然坚守着相对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文艺理念,力图将五四启蒙思想融进日益意识形态化的理论与创作中去,从而呈现出与左翼功利派倡导的工农兵文艺思潮明显差异的理论品格和文艺形态。左翼文艺运动不仅是20世纪30——80年代中国文艺领域的重大历史现象,而且也是该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关键问题,甚至还是同时期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提出“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这样一个语词具有跨学科的重大学术意义。首先,引入这一概念,能够深化对左翼作家文艺创作及文艺思想的认识,探寻左联前后、40年代与建国后三个历史时期左翼文艺运动的内在肌理和脉络,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左翼作家的文学活动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予以观照,从宏观上分析、把握文学史上的相关分歧,并进而形成关于左翼文艺运动的整体观。其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可以具体分析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理论特质与思想特征,有利于将其与左翼功利派文艺思潮予以明晰、透彻的区分,并从这一特殊角度探寻五四启蒙话语的具体走向与潜在变化。再次,使用这一概念,可以深化对20世纪30——80年代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认识,探寻其中的内在逻辑,挖掘相关的规律性内涵。具体来说,左翼启蒙派发端于左联后期,并逐渐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解放区左翼启蒙派是毛泽东《讲话》精神所规训的主要对象,而国统区左翼启蒙派则无意中成为《讲话》精神统一文坛的主要障碍。在与左翼功利派文艺思想的对峙过程中,左翼启蒙派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想,首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尝试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尽可能地维护文艺的本体地位。其次,在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上,承认文艺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政治任务的前提下,重视艺术批判现实的功能,自觉地策动了在日益全能化的意识形态围困下的艺术突围,尽可能地为文学活动争得一处相对独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次,在文艺功利性问题上,相对于左翼功利派极力强调的政治功利,左翼启蒙派则重视文艺对国民精神的提升,着力追求启蒙功利与革命功利的统一。此外,左翼启蒙派还澄明了左翼功利派对五四主流文学观念的遮蔽,扞卫了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价值与存在意义。无论是在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版图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左翼启蒙派作家都是相当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一种精神现象。与新月派、京派、“第三种人”等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追求社会的渐变与改良不同,左翼启蒙派认同中共领导的社会革命,具有更炽热的现实参与情怀;相对于左翼功利派较单纯的社会革命诉求,左翼启蒙派作家追求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的统一,也就是说,他们尽力把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协调起来,达到一种理想的全方位的革命境界,因而在中共领导的革命阵营内部呈现出比左翼功利派更为复杂的政治意识。作为具有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的革命者,左翼启蒙派作家在审视革命中的个体生存状态时发现,革命在打破既有的封建奴役之后又重新使个体陷入被忽视被奴役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并没有祛除革命者意识深处的封建观念,没有建构起对于个体的人道关怀。而当他们试图把生命本位与个性解放的观念引入革命文艺阵营内部、改造革命过程中人的精神素质的时候,他们却遭受到左翼功利派的“规训与惩罚”,他们自身连同其启蒙努力一起陷入了历史性的困境。然而,尽管左翼启蒙派作家先后都遭到清洗,但他们却以自身的追求彰显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传统。

张婷娜[9](2006)在《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嬗变》文中提出丁玲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之一,作为一名女性,在历史的浮沉中,她的“自强”意识和“斗争哲学”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多重身份导致她的创作中出现了多种话语——女性话语、主流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现代“人”的话语。作为政治化了的作家,女性身份、知识分子身份在中国历史的特定时期,与她的政治身份发生了冲突,于是女性话语、知识分子话语与主流话语之间发生了冲撞并出现了前者对后者的妥协和让位。但是丁玲的知识分子、现代“人”的话语又超越了其自身的自然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局限,达到了现实主义超越。丁玲的创作话语和她的文本的内涵都具有复合性的特征,这是丁玲独特的创作个性,也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文学的独特个性。对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细致研究,就是对丁玲的艺术个性的尊重和彰显。将近80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丁玲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很详尽了,但是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氛围中,我们对丁玲文本的解读仍会有所不同,对她的文本内涵的领悟也略有不同的侧重,所以用我们的心灵去感知文学艺术的美,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本论文运用多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嬗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作家的创作背景尽力做到历史还原,从文化研究的启发中期望对丁玲其人其文的理解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李奇志[10](2006)在《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文中指出如果说,中国古代英雄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男性文化,那么,在清末民初这个“极端的革命的年代”,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英雌”话语已浮出了历史地表。自此以后,直至整个20世纪,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都与中国女性有着不解之缘。鉴于此,本论文将研究的论域,集中在清末民初“英雌”话语的建构上,即“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发生学问题上。 引论部分,着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古代“英雄”概念进行了透视,指出:古代“英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性别制度的产物,“英雄”概念存有许多“去女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英雄”又是动态、发展的历史概念,这就在历史的“突变处”和“敞开处”,为女性加入到英雄的行列留下了言说和实践空间。我认为,清末民初恰是这种历史的“突变处,,和“敞开处”。由是,“英雌”概念浮出历史地表,并迅速演变为清末民初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 第一章,探讨男性作为“英雌”话语的言说主体是如何对“英雌”话语进行建构的。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英雌”言说产生的语境,认为救亡图存、维新变革、排满革命、启蒙运动等是英雌话语出场的“大语境”,而女权思潮的鼓荡,精英男性在世界性的民族国家框架中所产生的过量政治焦虑及其性别置换表现,和在这一框架中男性对女性作用的思考,则是“英雌”话语出现的自体性语境。第二节梳理了“英雌”及其概念族群的生成,辨析了“英雌”的逻辑性概念要素,并凸现了其作为“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的意义。第三节阐明了“英雌”话语的陈述要旨,强调该话语既以“才学”与“德性”的兼备为“英雌”的内在素质要求,又以寻求女性做“人”的权利,并时时把这种权利导向“当女国民”的民族国家宏大目标为“英雌”的现实追求。同时,“军人之体魄”、“游侠之意气”的培养更是英雌话语的中心意指。与此相应,“男女共进”的时代特征,亦演绎了英雌话语“志士”对“女杰”、“英雄”配“英雌”的浪漫婚恋情怀。第四节,经由其时的男性所创作的中西历史上“英雌”的传记文学的历史面影,勾勒出了英雌言说通过历史记忆的“神话”重构的方式所达致的对女性走上“英雌之途”的导引效应。 第二章,分析作为“英雌”话语的社会实践主体的女性,是如何对“英雌”言说采取或认同,或利用,或对抗的态势和行为的。第一节介绍清末民初女性思想生活中的诸种新因素,为“英雌”实践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节从诗文创作、革命向往、戎装铁血、英雌灿烂等实践维度,将精英女性对英雌言说的认同立场进行了描述。第三节,在话语与权力复杂关系的场域中,论述了女性对于英雌言说,往往是在认同中表现出主体的意识飞扬,在推崇中表现出反省与利用的策略,在建构中赋予有力的破坏颠覆,在个体的具体实践中显示出复杂的心理动力等特点。第四、五节分别对“铁血英雌”秋瑾和“文人英雌”吕碧城,这两个典型的英雌人物进行个案分

二、强己与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己与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历史化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界定与说明
一 丁玲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形成
    (一)“寄人篱下”:女性意识萌芽
    (二)周遭环境:革命的选择
二 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呈现
    (一)“在黑暗中”:女性意识觉醒
        1.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境
        2.对男权的质疑与反叛
    (二)“一个人的诞生”:革命意识萌芽与深化
        1.疏离革命与女性意识的凸显
        2 走向革命与女性意识的潜隐
        3.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融合
        4.“魍魉世界”: 革命意识的深化
    (三)延安新天地: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冲突
三 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艺术表达——以丁玲小说语言为中心
    (一)丁玲语言特色与女性意识初现
    (二)丁玲语言变化与革命意识凸显
    (三)两种话语交替: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交织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丁玲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第一节 挣扎于宗法社会罗网的女性
    第二节 反抗封建宗法文化的叛女
        一、 对以父权制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与反抗
        二、 对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贞操观的蔑视与反抗
    第三节 融入革命、超越自我的新女性
        一、 阶级斗争中的女性解放
        二、 融入社会的“解放”女性
    小结
第二章 丁玲乡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类型
    第一节 封建宗法文化的维护者与执行者
    第二节 封建宗法文化的盲从者与被奴役者
    第三节 封建宗法文化的叛逆者与反抗者
    小结
第三章 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以萧红为参照
    第一节 丁玲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创作视角的独特性
    第二节 丁玲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湖湘文化看丁玲早年创作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顺其自然, 一鸣惊人
二、湖湘精神, 强已强人
三、文字因缘, 悲剧人生

(5)被压抑的浪漫主义者 ——丁玲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的浪漫主义者本质
    第一节 丁玲浪漫主义者特质的核心特征
        (一) 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执着追求理想信仰,富有激情
        (二) 在“人”的维度里不断坚持自我,追求个性自由
        (三) 坚持女性立场写作,关注探索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生存
    第二节 探究丁玲浪漫主义者特质的成因
        (一) 时代环境和文学思潮的熏陶
        (二) 丁玲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影响
        (三) 周围人物精神品格的影响
第二章 被压抑的浪漫主义——小说文本中丁玲式浪漫主义研究
    第一节 丁玲式浪漫主义的文本表现形式——压抑下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探究丁玲浪漫主义被压抑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被压抑的浪漫主义对文本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 丁玲对困境的人生突围及文学突围
结语 丁玲小说研究的当下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8)革命中的启蒙困境 ——20世纪30-80年代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标新离异的相关依据
    二、呼之欲出的文学语词
    三、新语词提出之学术意义
第一章 生成、发展与湮没
    第一节 初步集结
        (一)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联初期的分歧
        (二) 左联后期的分化与《海燕》杂志创刊
        (三) “左联”解散与“两个口号”论争
    第二节 延安岁月
        (一) 延安前期:相对开放的文艺环境
        (二) 初显对立的两个“山头”
        (三) 杂文创作与启蒙声音
        (四) 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之间的文化冲突
        (五) 毛泽东接手文艺工作与文艺座谈会召开
        (六) 规训与惩罚
    第三节 从重庆到香港
        (一) 抗战时期国统区文艺生态——左翼文学的延续
        (二) “主观”问题引起的争议
        (三) 香港文艺界对胡风理论的批判
    第四节 东北批判
        (一) 与“延安批判”的关联
        (二) 《文化报》与《生活报》的论战
        (三) “东北批判”与两派冲突
    第五节 抗争与湮没
        (一) 转折期的文化生态
        (二) 惩罚与抗争:“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悲剧命运
        (三) “再批判”及对其他启蒙派作家的惩罚
第二章 独辟蹊径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鲁迅对“启蒙与革命”诸问题的思考
        (一) “启蒙”、“救亡”的话语转型
        (二) 关于“革命”问题的探究
        (三) 对文艺与革命关系的思索
    第二节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思考
        (一) 创作主体与文学主体性
        (二) 主体介入与情感投射
        (三) 创作自由与私人话语
    第三节 趋附与疏离
        (一) 对意识形态的趋附及其与左翼功利派的分歧
        (二) 探寻艺术与政治之间的中介
        (三) 转换关系与角度
        (四) 突出复杂性与真实性
        (五) 反对在艺术价值之外寻求政治意义
    第四节 启蒙功利与政治功利的冲突
        (一) 两种不同的功利趋向
        (二) 民众及革命参与者的素质问题
        (三) 人的解放与人的价值
        (四) 传统实用理性的影响
    第五节 扞卫启蒙文学传统
        (一) 左翼功利派对五四及鲁迅的重新阐释
        (二) 左翼启蒙派的扞卫与纠正
        (三)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思想对话
第三章 革命中的启蒙诉求
    第一节 现实关怀
        (一) 两种思潮的消长
        (二) 参与革命的“新青年”
        (三) 现实关怀之价值评估
    第二节 政治意识
        (一) 参与其中却又相对独立的政治姿态
        (二) 社会解放与个性解放
        (三) 知识者的使命与自尊
    第三节 “性格悲剧”
        (一) 相近的性格趋向
        (二) 性格瑕疵对其悲剧命运的影响
        (三) 革命阵营中的传统阴影
        (四) “内定型”个人的现代性价值
    第四节 主体建构
        (一) 启蒙主义影响下的自我导向
        (二) “主观战斗精神”支撑下的自我实现
        (三) 双向价值目标追求中的自我冲突
        (四) 全能主义迫压下的迷失与超越
余论
    一、左翼启蒙派与“现代知识分子传统”
    二、文学实践与艺术形式
    三、悬而待决的问题
参考书目

(9)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
    (一) 女性话语——女性立场的性别言说
    (二) 主流话语——自我言说向大众话语的整合
    (三) 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复合性特点
二、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对主流话语的冲撞与妥协
    (一) 《“三八”节有感》中的女性话语对主流话语的妥协
    (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女性话语对主流话语的让位
    (三) 《讲话》后丁玲创作中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主流话语的精神屈从
    (四) 《杜晚香》的发表过程体现出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主流话语的让位
三、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自身超越
    (一) 现代“人”的自主意识对女性话语的超越
    (二) 现代“人”的文化反省意识对主流话语的超越
    (三) 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主流话语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从古代“英雄”到“英雌”
        0.1.1 中国古代“英雄”的含义与特征
        0.1.2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古代“英雄”概念
        0.1.3 “英雌”浮出历史地表
    0.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0.2.1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20世纪的中国女性
        0.2.2 研究现状
        0.2.3 问题的提出
    0.3 研究论域、方法与结论
1 男性:“英雌”话语的言说主体
    1.1 “英雌”言说之语境
        1.1.1 西风吹动女权潮
        1.1.2 男性过量政治焦虑的性别置换
        1.1.3 男性视阈中的民族国家与女性
    1.2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出现和意义
        1.2.1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生成
        1.2.2 关于“英雌”的逻辑性概念要素
        1.2.3 作为“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
    1.3 “英雌”话语的陈述要旨
        1.3.1 致力于“才学”与“德性”
        1.3.2 “当女国民”与“争女权”的双重变奏
        1.3.3 铸造女魂与呼唤侠女
        1.3.4 嫁夫娶妇与英雄英雌
    1.4 中西“英雌”历史记忆的重构
        1.4.1 作为神话的历史记忆重构
        1.4.2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神话化“英雌”的开端
        1.4.3 表欧风:西洋女杰登陆中国
        1.4.4 扬国粹:为民族殉身的女性风范
2 女性:“英雌”话语的实践主体
    2.1 晚清至民初女性思想生活中的新因素
        2.1.1 新型知识女性群体的产生
        2.1.2 妇女报刊园地的大拓展
    2.2 共事铁血:唱往应和中的“英雌”灿烂
        2.2.1 桃花马上 琅琅吐辞
        2.2.2 戎装铁血 “英雌”灿烂
    2.3 在“英雌”话语的权力网中
        2.3.1 女性“英雌”意识的飞扬
        2.3.2 性别拯救策略:审视与利用
        2.3.3 女子参政:英雌实践从为民族国家走向反抗男性革命同道
    2.4 秋瑾:始信英雄亦有雌
        2.4.1 从“天壤王郎”到“英雄有雌”
        2.4.2 “闺装换吴钩”与“疑真”
        2.4.3 革命道德追求中生命的凸显与遮蔽
    2.5 吕碧城:冲天美人虹起
        2.5.1 在媒体公共空间玉成文名
        2.5.2 在“男女共进”中成就社会事功
        2.5.3 “自己的园地”之经营
3 小说:“英雌”话语的想象载体
    3.1 “小说正教”与“英雌救国”
        3.1.1 小说作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工具
        3.1.2 从“改良群治”到“英雌救国”
    3.2 “英雌”构型的基本要素
        3.2.1 应“引”而生:英雌速成的启蒙途径
        3.2.2 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
        3.2.3 “演说”着的英雌
    3.3 争女权女狱花开
        3.3.1 《黄绣球》:稳健平和的女权改良维新
        3.3.2 《女狱花》:激进-平和的女权感性实验
    3.4 在“情”“色”与“爱国”之间
        3.4.1 自由结婚与抑“情”救国
        3.4.2 “英雄国女”与以“色”救国
        3.4.3 舍“情”事“色”与为国牺牲
        3.4.4 以“身”救“国”:女性在民族革命中的“历史”使命?
4 意义:变迁通道中的“英雌”话语
    4.1 流变:从“英雌”到现代“英雄”
        4.1.1 “英雌”话语的式微
        4.1.2 20世纪30-40年代:在“英雌”与现代“英雄”之间
        4.1.3 20世纪50-70年代:“新时代英雄”
    4.2 “英雌”话语与民族国家
        4.2.1 从“英雌”话语看中国“民族/国家女权主义”的政治正当
        4.2.2 “英雌”话语与现代革命中的“性政治”
        4.2.3 “国家他者赋权”与“女性自我赋权”
    4.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现代社会性别关系
        4.3.1 作为“同路人”的男女共进
        4.3.2 “男女都一样”
        4.3.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女性现代体验及主体身份的确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四、强己与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历史化呈现[D]. 王珍.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2]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D]. 冯晶. 湖南大学, 2013(04)
  • [3]从湖湘文化看丁玲早年创作心态[J]. 丁仕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4]战争·女性·性[J]. 吴玉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05)
  • [5]被压抑的浪漫主义者 ——丁玲小说研究[D]. 林小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6]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A]. 陈智慧. 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J]. 陈智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8]革命中的启蒙困境 ——20世纪30-80年代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研究[D]. 刘骥鹏. 河南大学, 2009(05)
  • [9]丁玲创作的主体性话语的嬗变[D]. 张婷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10]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D]. 李奇志.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自强做人——丁玲创作的文化心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