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文学创作综述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文学创作综述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季婧[2](2021)在《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文中提出理查德·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已经广为人熟知,但是对其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观点,在学界未形成一致共识。罗蒂文学文化观与他的后哲学文化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同时也蕴含着实用主义的实践精神与探索,因此它也是罗蒂思想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罗蒂思想新的维度和视角,对于中国学界对文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以罗蒂文学文化观概念的释义为起点描摹出文学文化观的整体面貌,进而将文学文化观置于后哲学文化思想和新实用主义的维度进行探究。罗蒂的文学文化观主张摒弃哲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向感性叙事,在历史主义的语境中,在隐喻和反讽的作用下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让所有被看作一成不变的事物都具有呈现出新面目的可能性。罗蒂的文学文化观是对文学意义升华的产物,是一种审美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乌托邦,也是罗蒂对在哲学之后的世界只能由文学来拯救的希望的寄托。罗蒂看重文学的人文主义功能,将其提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主张人们能够通过想象力提升个体的敏感性以增进对他人的同情,进而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公平正义。绪论部分概述了罗蒂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流变情况,对罗蒂思想整体研究及对文学文化观思想的现状做出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以罗蒂文学文化观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罗蒂秉持后现代的立场,这种对传统形而上学不妥协,时刻保持反思、批判和颠覆的态度让他的思想繁杂而深厚。从这些复杂的思想中抽丝剥茧,笔者分析了罗蒂的学术立场、学术方法以及学术目的,将文学文化观作为罗蒂思想的杠杆,同时指出近来文学作为一门兼具审美功能与社会意义的学科学术地位一直处于跌宕起伏之中,罗蒂能够回归传统,将救赎的道路指向文学的方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二章开宗明义,对“文学文化”概念的出现进行了追溯,首先概括了文学文化建立的三个阶段,进而分析了罗蒂“文学文化”的内涵,提出在罗蒂营造的“人文主义乌托邦”当中,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文学文化”,包括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种类,而相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它并不更加高级,这就明确了罗蒂对于文学的看法:既将哲学之后的希望寄托在文学身上,又并不赋予文学以超乎其他学科的特权。罗蒂所试图构建的是一个以政治代替科学,以文学代替哲学,以心理代替伦理,以生活代替理论的人文主义乌托邦。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系统阐释了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下的文学文化观。罗蒂用彻底的偶然性立论,解构了传统哲学当中人心、自我、本质、普遍和必然等概念,并将其作为现代自由主义乌托邦的依据。进而揭示了罗蒂眼中文学的价值,文学通过展现人生当中偶然的事件来描述一个偶然的世界,从而发现生活的多种可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在抛弃了确定的世界本质和永恒的人性基础之后,人生仍然是有趣、可爱、值得过的,因此文学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对人生的激励。罗蒂提倡的文学文化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文化,他对“想象力”做出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道德想象力”。小说作为重要的叙事形式,比哲学和理论更能够直接展现出个体和种族所遭受的“残酷”,因此奥威尔和狄更斯在罗蒂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文学家擅长运用反讽的手段,不断对自己的“终极语汇”地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不断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经过反讽主义者的改造,文学文化的功能得以体现,通过文学特别是小说的阅读使人们获得“自律的自我”,实现自我救赎和私人完美。第四章着重梳理了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的思想渊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并非直接脱胎于古典实用主义,而是在继承了古典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和詹姆斯“关注现实”的基础上,注入了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基因。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与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尼采和海德格尔反本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等等,都对罗蒂产生了深刻影响。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放弃了对“经验”的强调,转而投向“语言”,主张在“后哲学”的语境下对事物进行“重新描述”。最后点明了后哲学文化观的实质,它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偶然的自我认知观以及“真理即隐喻”的语言观。第五章主要对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对中国学界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行了总结。罗蒂的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学界“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有效消解,但他并不提倡“亦此亦彼”彼此兼容,而是主张将对立项的区分进行消解,让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融合为一。罗蒂在文学的社会功能方面关注有余,而对文学文本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则研究不足,尽管罗蒂在自己的世界里将文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极大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从文学自身的领域来讲,作为与哲学、科学和宗教相平行的学科,它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运作规律,罗蒂不应当对这些原有的在他看来是所谓“本质”的规律视而不见,而只是单单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抹煞了文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价值。

王海亮[3](2020)在《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是现实世界的虚无和个体的存在问题,余华小说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就是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关注,余华小说对生存的思考与探索有一种深彻的哲学意识。余华小说往往通过对世界与人生荒诞一面的揭示,以及描写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在面对生存境况时的“生存”方式展开对个体存在的深层思考。余华小说的写作风格经历了“写作自我训练时期”的社会式温暖到1986年先锋叙事阶段荒诞生存境况中的荒诞、暴力、死亡叙述再到1992年开始的温情、热泪装点的生存苦难叙事,直至新世纪消费主义时代下的个体生存的欲望追求。余华小说在挑战传统文学观念和对“真实”思考的文本批评理念、创新的先锋叙事手法、以及“零度”叙述下文本真实感的展现等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余华先锋阶段的小说也存在着形式实验、思想薄弱等弊端。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写作倾向特别对个体生存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对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吕明洁[4](2020)在《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着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曾洙[5](2020)在《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观 ——以《伊凡·伊里奇之死》为例》文中指出“死亡观”不仅包括人对于“死”之现象及其本质的具体的、个别的认识,还包括人对于“生”以及生活、生命、人生意义的思索和追问,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赋予了19世纪俄国文坛泰斗、思想家、哲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以独特而深刻的死亡观。在作家漫长而复杂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存在主义式的死亡观随着其死亡意识的萌发、延伸和深化一步步得以形成和确立,并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他创作于1886年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早根据存在主义意识规律写就的作品之一,其中蕴含的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死亡所具有的“个体性”、“不可避免性”、死亡对于人之“非本真”存在真相的揭示等深刻的思想内涵无一不与后来二十世纪以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主义者们的死亡观遥相呼应。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预示了后来存在主义问题的探索方向,展现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存在主义式的死亡观。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存在主义”,并从“死”与“生”两个层面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进行了解读和分析;第二章结合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及创作历程对其死亡观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予以分析,进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第三章从“伊凡·伊里奇之死”、“死亡的‘启蒙’”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本真生活’”三个方面来分析《伊凡·伊里奇之死》之中所展现出的死亡观。本论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揭示了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小说中存在主义式的对于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于“本真”生活的探索,以使其创作思想能被更好地理解。

高俊娟[6](2019)在《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研究的文献综述》文中认为作为八十年代影响中国青年一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被热情地赞誉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国外的萨特研究有的侧重哲学思想,有的侧重其文艺作品,有的对萨特的思想与生平做综合研究。我国近年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萨特身上,围绕萨特存在主义的形成原因、理论内容、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总结了国内学术界对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形成的原因、哲学观点及其哲学价值的文献综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张鑫松[7](2019)在《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入文学"是上个世纪法国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在二战期间由萨特正式提出,在其《什么是文学》中详细阐述。历史上对萨特文学介入理论持反对观点的着名文学家有加缪、巴塔耶、巴特等。国内外对于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也存在些许不足。

孙洁雨[8](2019)在《波伏瓦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女性气质”》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了波伏瓦最杰出的理论代表着作《第二性》,以及她的《女宾》、《独白》、《名士风流》三部小说作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文本细读、归纳的方法对波伏瓦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女性气质”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第二性》中,“他者”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全书。对“他者”的研究成了波伏瓦思想世界中的“热门景点”,吸引了无数学者前去探索,但却极少有人关注到波伏瓦对“女性气质”的看法。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在忠实《第二性》原文的基础上,对波伏瓦笔下的“女性气质”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波伏瓦有关“女性气质”的观点看法,并归纳了“女性气质”的六大属性:即多样性、历史性、共谋性、规训性、消极性和可变性。还从生理、外貌层面和心理、性格层面论说了“女性气质”的表现。并结合波伏瓦的《女宾》、《独白》、《名士风流》三部小说作品佐证上述观点。最后对波伏瓦“女性气质”的影响进行分类总结。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从来都不是为了在两性之间树立壁垒或挑起战争,不管是她笔下的“他者”,还是“女性气质”,都是为了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所做出的微小尝试和努力。她渴望两性平等,正如我们从来都愿望世界和平。

宋宁宁[9](2019)在《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独具个性的代表性人物,让-保尔·萨特因其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贡献,为自己赢得了法国思想史上的一席之地。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萨特将其哲学思想渗透进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之中,由此提出许多独具见解的文论观点。这些文论观点因有其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支撑,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因此格外具有思辨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的自觉交流关系出发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文学观进行的探究。论文主要围绕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中“想象”“自由”与“介入”这三个重要概念对萨特文学观的具体内涵展开了论述。论文的第一章是对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的哲学基础进行的阐述。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依托,他的哲学思想渗透进文论思想、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之中。因此,想要对其存在主义文学观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就需要从其存在主义哲学基础谈起。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受到了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从对以上哲学家哲学思想的学习、思考中,萨特生发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萨特又将哲学思想代入文论思考之中,因此,论文对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的探究从其哲学思想开始,又就此离开哲学,展开了对文学观具体内容的探讨。论文的第二章是从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中“想象”“自由”概念出发对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想象论和自由观进行的探究。“想象”在萨特看来,是文学将词语组合起来的一个工具,文学通过想象把世界变成非现实的东西,从而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自由”,作为萨特文论观中的另一个核心论点,强调的是“人”作为存在的核心,能够自由地对自我以及自我的未来进行选择、规划,从而实现自我真正的自由。论文中之所以将“想象”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是因为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想象”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世界要求人的自由的意义上,文学作品以想象的方式介绍世界。此外,萨特的“自由”还是一种“处境”中的自由,在这种“处境”中的自由状态下,人们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绝对自由”,而是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他人、社会、时代产生联系,对文学创作的选择是作家的一种“介入”社会与时代的方式,由此,萨特提出了他的文学“介入”说。论文的第三章是对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介入说的探究。介入,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干预。萨特文论观中的“介入”强调的是文学家应当用文学作为“武器”,实现揭示社会生活、干预现实的目的。但在“介入”问题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萨特的文学介入观是随着其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即,从前期“绝对自由”状态下冷漠的参与观转变为后期“相对自由”状态下积极的介入观。此外,萨特的文学介入观分为狭义的政治介入和广义的文学介入两种内涵,这二者的概念是需要注意并加以区分的。从意义上来看,萨特的文学介入说有其积极入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过于放大文学能动作用的弊端,因此需要加以批判性的继承。萨特的文论观因具有哲学思辨意义而区别于其他一般文学家的思想,并因其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应当注意的是,对萨特的文论思想不应一味地苟同或摒弃,有分析地汲取,才能为新时代的文学实践提供新启示。

何静霞[10](2019)在《曹文轩《小说门》“摇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曹文轩的《小说门》是一部系统性很强的小说理论着作,其中的小说“摇摆”理论是曹文轩结合自身写作经验以及阅读大量的小说作品和理论而形成的独创性成果。他认为“摇摆”是存在的基本状态,他通过将物理摇摆性质与小说内部运行的艺术摇摆性质相结合去研究小说摇摆,抓住了摇摆的实质,即对运动、变化以及曲线的肯定,对静止、一成不变以及按部就班的否定,他还强调摇摆本身也是一种摇曳多姿的审美形态。因此,曹文轩的小说摇摆理论是融合存在主义哲学、物理摇摆以及摇摆美学的产物。曹文轩对摇摆的具体论述贯穿于小说运行的各个层面,尤其具体探讨了小说主题的摇摆、情节的摇摆以及人物的摇摆。因此,本文以曹文轩的《小说门》为中心,主要分三部分集中探讨其小说“摇摆”论。第一章主要探讨其小说主题的摇摆论,分别从主题摇摆的哲学基础、具体形态、创作思维来展开分析与阐释。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其小说情节的摇摆论,主要从情节时间的摇摆、情节运行的摇摆以及情节节奏的摇摆三方面来进行探讨与论述。第三章主要关注其小说人物的摇摆论,分别从人物性格的摇摆、人物话语的摇摆以及人物心理的摇摆来进行分析与阐释。结语部分对其小说“摇摆”论的价值意义及其局限作出评价,以期批判性地接受其小说理论。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生平经历
    二、思想流变
    三、研究综述
        (一)罗蒂思想研究现状
        (二)罗蒂文学文化观研究现状
    四、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罗蒂的文学文化观释义
    一、文学文化的演进——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二、罗蒂提倡的文学文化——与救赎真理相呼应
    三、文学文化的双重含义——以人文主义乌托邦为视角
    四、文学文化中的文学批评——从黑格尔到反讽主义者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下的文学文化观
    一、以偶然性为基础
        (一)语言的偶然性
        (二)自我的偶然性
        (三)自由社会的偶然性
    二、以想象力为立足点
        (一)何谓想象力
        (二)想象力的三维界定
    三、以反讽为重要手段
        (一)反讽主义者与形而上学家
        (二)反讽主义的两种典型
    四、在自我中心中获得救赎
        (一)以文学阅读巩固自律的自我
        (二)以小说阅读代替宗教崇拜
        (三)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平等对话
    五、在道德伦理中实现社会团结
        (一)特里林的道德现实主义
        (二)罗蒂与玛莎·努斯鲍姆
        (三)文学的自主性与公共性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蒂文学文化的时代之维——新实用主义
    一、对古典实用主义承续与“反叛”
        (一)古典实用主义的来源
        (二)杜威和詹姆斯的启示
        (三)古典实用主义的式微与蜕变
    二、后现代转向与欧陆思想的影响
        (一)与尼采权力意志的勾连
        (二)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强误读
        (三)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寻找灵感
    三、语言学转向与英美分析哲学的冲击
        (一)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契合
        (二)继承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
        (三)与戴维森的“隐喻理论”的同构
    四、新实用主义中的文化立场
        (一)在种族中心主义者与“文化左派”之间
        (二)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蒂后哲学文化的文学文化观的价值
    一、化解“非此即彼”的定势思维
    二、承袭人文主义的批判智慧
    三、区分公共和私人领域
    四、罗蒂文学文化观的问题与局限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存在主义与先锋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关于“存在”命题的建构
        一、存在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兴起
    第二节 先锋文学与存在主义的关联
        一、先锋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存在主义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先锋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第三节 余华的先锋之路
        一、“虚伪的形式”文学观的形成
        二、对理性体系的颠覆与解构
        三、先锋姿态的退场与成功
第二章 余华小说写作风格发展状况——个体存在的思考
    第一节 个体存在的浅显思考——初期幼稚的温暖
        一、初期东方式的温婉的忧伤
        二、温暖而美好人性的有限思考
    第二节 个体存在的荒诞揭示——先锋阶段的性恶叙事
        一、余华转向先锋叙事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变革思潮
        (二)强烈的成名欲望与写作的力不从心
        (三)源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二、“零度写作”下的性恶叙事
    第三节 个体存在的深层思考——温情装点的苦难叙事
        一、性恶叙事到温情叙事的转变
        二、《活着》温情母题的建构
        三、《许三观卖血记》温情的展示
        四、温情笔墨下的现实思考
    第四节 个体存在的欲望追求——新世纪的欲望叙事
        一、个体的欲望展现——性欲追求
        二、现实的真实写照——物欲横流
第三章 余华小说构筑“荒诞世界”的主题
    第一节 荒诞的展示与虚无的思索
        一、个体与世界分离下的荒诞存在
        二、神秘抽象命运下的荒诞揭示
        三、精神真实下的荒诞体悟
    第二节 暴力的书写与人性的追问
        一、暴力是人性之恶的表达
        二、暴力是历史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死亡的呈现与意义的探寻
        一、死亡是个体荒诞处境的表达
        二、贯穿文本始终的死亡叙述
第四章 余华小说“存在”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面对生存“无为”的反抗
        一、退守忍耐的生命意识与生存智慧
        二、“存在”维度下的逆来顺受
    第二节 余华小说及先锋文学的现实意义
        一、先锋文学的贡献与意义
        二、“零度叙事”下文本的“真实”
        三、余华写作的智慧与灵性
    第三节 余华小说的历史局限性
        一、先锋阶段文本思想的贫乏
        二、余华的多变或是人类的弱点
        三、一种余华式的自恋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词

(4)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
    2.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2.1.1 女权主义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2.1.2 男权制的压迫和统治
        2.1.3 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2.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2.2.1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2.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第3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
    3.1 丧失主体地位的“他者”
        3.1.1 “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3.1.3 “他者”困境的摆脱方式
    3.2 与后现代“他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3.2.1 与列维纳斯他者观的比较
        3.2.2 与德里达他者观的比较
        3.2.3 与拉康他者观的比较
    3.3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3.3.1 “女性气质”的基本含义
        3.3.2 “女性气质”的生成机制
        3.3.3 “女性气质”的道德束缚
第4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
    4.1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1.1 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4.1.2 对“女人神话”的批判
        4.1.3 对女性处境的分析
        4.1.4 对性关系的解读
    4.2 从文学作品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2.1 “三人之恋”—《女宾》
        4.2.2 实现我的存在—《他人的血》
        4.2.3 上流社会的爱情—《名士风流》
    4.3 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评析
        4.3.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异同
        4.3.2 与露西·伊利格瑞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4.3.3 与朱迪斯·巴特勒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第5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藕合联姻
    5.1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问题成因
        5.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5.1.3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提基础
    5.2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结合
        5.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5.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和阐发
        5.2.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5.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
        5.3.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3.2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
    6.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
        6.1.1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
        6.1.2 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建构
        6.1.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构建妇女解放的维度
    6.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6.2.1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6.2.2 对补充和拓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
        6.2.3 对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启思
    6.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
        6.3.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观 ——以《伊凡·伊里奇之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本课题俄罗斯研究现状
        2.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1章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
    1.1 存在主义哲学
    1.2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
        1.2.1 存在主义哲学对“死”的思索
        1.2.2 存在主义哲学对“生”的追问
    本章小结
第2章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死亡观”
    2.1 列夫·托尔斯泰死亡观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2.1.1 死亡意识的萌生
        2.1.2 死亡意识的延伸
        2.1.3 死亡意识的深化
    2.2 列夫·托尔斯泰死亡观中的存在主义元素
        2.2.1 死亡之个体性与不可避免性
        2.2.2 “死”对“生”的启蒙意义
        2.2.3 死亡的超越意义
    本章小结
第3章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死亡观
    3.1 伊凡·伊里奇之死
        3.1.1 死亡之个体性
        3.1.2 死亡之不可避免性
    3.2 死亡的“启蒙”
        3.2.1 作为契机的死亡
        3.2.2 伊凡·伊里奇的“非本真”生活
    3.3 列夫·托尔斯泰的“本真生活”
        3.3.1 拒绝“庸常”与“沉沦”
        3.3.2 体悟“我”与“我的存在”
        3.3.3 追寻超越的生活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哲学地位以及社会作用的文献综述

(7)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一) 选题原因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意义
二、界定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综述
    (一) 历史上的反对观点
    (二) 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诠释
    (三) 对《什么是文学》详细论述
    (四) 从萨特一生和整体哲学思想出发
    (五)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不足之处
五、结语

(8)波伏瓦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女性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2 波伏瓦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语境
    2.1 语言学视角下的“气质”等概念
    2.2 20世纪中期以前的性别气质理论
    2.3 存在主义哲学
3 波伏瓦《第二性》与“女性气质”
    3.1 《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3.2 波伏瓦有关“女性气质”的观点
    3.3 “女性气质”的属性
    3.4 “女性气质”的表现
4 波伏瓦文学作品与“女性气质”
    4.1 《第二性》中的“他者”
    4.2 “他者”与“女性气质”
    4.3 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气质”
5 波伏瓦“女性气质”的影响
    5.1 《第二性》与“男性气质”
    5.2 性别气质社会建构论
    5.3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基础概述
        一、哲学渊源
        二、思想内容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复义的文学与单义的哲学
        二、文学与哲学自觉交流
第二章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想象论和自由观探究
    第一节 文学与想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渗透
        二、想象的“自由”属性
    第二节 文学与自由
        一、作者创作自由
        二、读者阅读自由
    第三节 萨特文学自由观中的“处境”问题
        一、“处境”限制自由
        二、处境、自由与“处境自由”
第三章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介入观研究
    第一节 从绝对自由到积极介入
        一、绝对自由状态下冷漠的参与观
        二、相对自由状态下积极的介入观
    第二节 文学介入说的社会功能
        一、功利性的文学“介入”
        二、文学介入社会、时代
    第三节 对文学介入说的意义思考
        一、积极的文学介入与传统“文学无功利说”之争
        二、对萨特文学介入说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曹文轩《小说门》“摇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说主题摇摆论
    第一节 小说主题摇摆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小说主题摇摆的具体形态
    第三节 小说主题摇摆的创作思维
第二章 小说情节摇摆论
    第一节 小说情节时间的摇摆
    第二节 小说情节运行的摇摆
    第三节 小说情节节奏的摇摆
第三章 小说人物摇摆论
    第一节 小说人物性格的摇摆
    第二节 小说人物话语的摇摆
    第三节 小说人物心理的摇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后记

四、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D]. 季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写作研究[D]. 王海亮. 青岛大学, 2020(04)
  • [4]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吕明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5]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观 ——以《伊凡·伊里奇之死》为例[D]. 曾洙. 吉林大学, 2020(08)
  • [6]国内学术界关于萨特研究的文献综述[J]. 高俊娟. 北极光, 2019(11)
  • [7]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研究综述[J]. 张鑫松. 北方文学, 2019(24)
  • [8]波伏瓦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女性气质”[D]. 孙洁雨.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研究[D]. 宋宁宁.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曹文轩《小说门》“摇摆”论研究[D]. 何静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文学创作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