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

一、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红[1](2017)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极其复杂,可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系统,导致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有限,误诊率高。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若症状轻可以无任何异常,症状重则除了累及血液系统外,还可导致全身其他系统受损;病因也多样化,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因此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对临床诊治指导非常重要。尽管已有较多成人HE相关文献,但国内儿童HE文献较少,而且儿童有别于成人,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改变,以及医学检测技术的提升,HE的病因也可能发生改变。目的:通过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5年5月共6年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9人(占21.6%),腹痛15人(占17.0%),咳嗽,气急14人(占15.9%),皮疹13人(占14.8%),便血11人(占12.5%),腹泻6人(占6.8%)等为主,病因以感染性疾病28例(31.8%),其中呼吸道感染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并胰腺炎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25例(28.4%),嗜酸细胞胃肠炎20例(22.7%),免疫缺陷病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膀胱炎,嗜酸性血管性肉芽肿,肾病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儿童HE最常见病因是感染,其次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住院患儿HE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亦不能排除HE,部分有组织浸润,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可能。

卢会秀[2](2010)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文中提出目的:在皮肤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或皮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关的因素包括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遗传病等,因此皮肤科医生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皮肤科见于哪些疾病及各种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会对该组疾病的深入、全面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了2009年一年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年内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分析,以初步的揭示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情况和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方法:查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数,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6%,且嗜酸细胞绝对数≥0.6×109/L为标准,按照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分为轻度(0.6-1.5×109/L)、中度(>1.5且≤5.0×109/L)、重度(>5.0×109/L)升高,从而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分析,包括病种、升高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结果:2009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共67例,占入院患者的11.9%(67/565);其中重度升高者占10.4%(7/67),中度升高者占40.3%(27/67),轻度升高者占49.3% (33/67) ;按疾病来分湿疹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5.4%(17/48)、红皮病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45.8%(11/24)、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4/12)、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15.9%(7/4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无差别。结论:1一年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67例患者中以湿疹患者为主(17/67);2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以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3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无差别。

于晓原,周冬枝,权正良[3](2006)在《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及伦理反思》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Reactive H istiocytosis,RH)的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9例RHR症状体征、血象、骨髓象,发病原因等临床资料,对误诊率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误诊率高达66%,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alignantH istiocytosisMH)者占56%。误诊原因原发病症状不典型;临床医师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引起的RH病因认识不足;仅重视骨髓组织细胞百分比而忽视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RH病因中血液亦可引起,RH组织细胞百分比可高于20%,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医德审慎。

卢焕兴,彭又生[4](2005)在《联合检测SLDH和SF在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和血清铁蛋白(SF)浓度水平与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相关性,为MH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将21例MH患者和17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检测组,30例健康者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日立7170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美国雅培高效能酶免分析仪(AXSYM)分别行SLDH和SF浓度的检测,统计分析SLDH和SF浓度水平与M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1例MH患者的SLDH和SF浓度水平均同时显着增高,SLDH浓度为(1094.7~1973.4)I U/L,SF浓度为(1195.6~2104.7)μg/L。17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SLDH和SF浓度呈正常水平或轻度~中度增高,个别患者SLDH和SF的浓度水平只有一种明显增高,SLDH浓度为(120.8~1076.5)I U/L,SF浓度为(6.8~1136.2)μg/L。MH组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LDH和SF浓度比较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LDH和SF浓度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0.01<P<0.05)。结论SLDH和SF可作为MH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良、恶性鉴别指标,但单独检测SLDH或SF对诊断意义不大,必须采用两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在SLDH>1123I U/L,同时SF>1236μg/L时,对MH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杨晶[5](2004)在《1174例发热患者浅淋巴结病理诊断分析——43年间活检资料的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淋巴结病理诊断是外科诊断病理学的热点之一。通过淋巴结活检诊断发热患者的病因是淋巴结病理诊断的一项重要任务,难度很大,直接影响临床诊疗水平,关系患者切身利益,常令一些病理医师不免望而却步。本文提供了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一所医科大学的两家综合医院(主要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于1953~1995年43年间收验的1174例发热患者浅淋巴结活检的回顾性分析资料。检索近20年国内外文献,皆未见类似报道。这项资料因其回顾分析的间期较长、病例较多而会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对于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医师)会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目的:通过对43年间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病理学资料的分析和若干探讨①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的一般性病理学特点,和②淋巴结若干重要基本疾病/病变病理学诊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淋巴结病理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一、提取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于1953~1995年43年间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第二医院病理科收验的1174例(1220例次)发热患者活检浅淋巴结的石蜡包埋-HE染片,由导师用共览显微镜逐例全部带读复查。二、对于复查后的病理学资料进行:(一)一般性分析: 探讨1174例淋巴结活检患者性别、年龄、检材部位与重要基本疾病/病变类型等的相关性。 <WP=103>(二)专项分析: 1.454例原诊断的慢性淋巴结炎;2.24例复查诊断的非结核病肉芽肿;3.65例原诊断的Kikuchi病;4.347例复查诊断的淋巴结结核病;5.40例复查诊断的淋巴结转移癌;6.87例原诊断的淋巴结霍奇金淋巴瘤(NHL);7.67例复查诊断的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HL)(原诊断为淋巴结良性疾病/病变);三、辅助检测(一)特殊染色1. Ziehl-Neelsen抗酸染色:用于诊断结核病。2.粘液卡红染色:用于诊断隐球菌病。(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用于①34例拟改变原霍奇金淋巴瘤诊断的病例、②67例拟改变原良性病变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和③淋巴瘤与转移癌的鉴别。(三)IgH和TCR基因重排的PCR检测:用于67例拟改变原良性病变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四)FCM检测:用于67例拟改变原良性病变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四、随访患者:用于67例拟改变原良性病变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五、资料统计:对有关数据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一、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的一般性病理学特点(一) 男、女患者之比为1:0.86。(二)患者年龄范围广泛(2~82岁),均龄为32.44岁,高峰年龄组21~30岁;本组病例主要反映了成人的发病情况。 (三) 4组受累及浅淋巴结构成比排序:①颈(49.15%)>②腹股沟(16.78%)>③腋(14.48%)>④锁骨上淋巴结(11.75%)。 <WP=104>(四)基本疾病/病变类型1.构成比排序:①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41.74%)>②非瘤性肉芽肿病变(30.15%)>③淋巴瘤(21.55%)>④转移癌(3.41%)>⑤非典型增生 (1.7%)>⑥其他恶性肿瘤(1.11%)。2.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非瘤性肉芽肿病变和淋巴瘤等三者共占93.44%,列为主要基本类型,分别约占总例数的4、3和2成。3.男性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构成比显着高于女性(P<0.01);而非瘤性肉芽肿病变:男性显着低于女性(P<0.05)。(五)基本疾病/病变类型的时间变化1.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86~95年的近20年间保持在36%左右的高水平上。2. 非瘤性肉芽肿病变(主要为结核病):86~95年的近20年间保持在25.69%~28.37%的较高水平上,考虑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趋势有关。3.淋巴瘤:76~95年的近30年间保持在20%左右。二、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复查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比较(一)复查后,75例由原诊良性疾病/病变改诊恶性,诊断差异(“漏诊”)率为6.38%(75/1174例);其中的67例(89.33%,67/75例)改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二)复查后,11例由原诊恶性淋巴瘤改诊良性疾病/病变,诊断差异(“过诊”)率为0.94% (11/1174例)。(三)复查后,10例由原诊恶性淋巴瘤改诊非典型增生(交界性病变),诊断差异(“相对过诊”)率为0.85%(10/1174例)。(四)复查后,9例由原诊良性疾病/病变改诊非典型增生(交界性病变),诊断差异(“相对漏诊”)率为0.77%(9/1174例)。(五)1174例活检淋巴结复查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总差异(“误诊”)率为8.94% (105/1174例);“漏诊”率(7.15%)高于 “过诊”率(1.79%)3.99倍。与国内有关报道比较,本组资料复查前后的诊断差异率处于较低水平。三、关于慢性淋巴结炎的的病理诊断 <WP=105>(一)本组原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的454例(占总例数的38.67%)中,复查后:①43例(9.47%)改诊恶性肿瘤,②4例(0.88%)改诊非典型增生、③29例(6.39%)改诊肉芽肿病变(其中23例为结核病)、④30例(6.61%)改诊Kikuchi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淋巴结病、Castlman病、Still病、血丝虫病和布鲁菌病淋巴结炎等。⑤274(60.35%)改诊非特异反应性增生。(二)“慢性淋巴结炎”是一?

李志芳[6](2004)在《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烨,吴芳颐[7](1993)在《恶性组织细胞病46例分析》文中认为报告46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并对其误诊的主要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进行探讨.认为采用CHOP方案治疗,能提高本病的生存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本病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李志芳,杜长义,贾玉春[8](1989)在《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32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组织细胞在骨髓涂片中,如超过3%(含3%)列为增多。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变态反应、代偿性增多。为了进行病因分析,我们对32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材料和方法我院1981~1987年900例骨髓标本,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共32例,占3.5%。性别,男12例;女20例。年龄:2岁~63岁。结果与讨论组织细胞增多,最低为3%,最高为14.5%,在3~5%者26例,占本组病例的81.3%,在5%以上者6例占18.7%。原发病为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23

王祖乾[9](1978)在《恶性网状细胞病(附一例尸检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恶性网状细胞疒(简称恶网)自1957年田鸿生等报告一例后,国内陆续有报道,并先后召开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总结了诊治恶网疒的经验,故有关恶网疒的材料已非凤毛麟角。本文拟结合我组一例恶网尸检材料,重点复习国内有关文献,对恶网疒作一概括介绍。

马海兴[10](2021)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该疾病的特点,提高人们对本病准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0例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淋巴结病理活检,统计分析本病的临床特点。结果儿童HNL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为散发,多见于7-14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61:1。所有患儿均出现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76.7%),其中91.7%的患儿出现发热症状,5.0%的患儿出现头痛症状,20.0%的患儿出现皮疹症状,8.3%的患儿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1.7%的患儿出现呼吸道系统症状。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白细胞减少症(8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83.3%),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51.7%)、血清转移酶升高(21.7%)、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61.7%)、红细胞沉降率升高(85.0%)、C反应蛋白升高(73.3%)及病毒检测阳性(43.3%)。其中10名患者自行缓解,发热和淋巴结病变自行消退。其中有3例(5.0%)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复发;因此,建议进行长期随访。60例患儿中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3.3%)、结缔组织病1例(1.7%)。结论儿童HNL患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见,部分可见腹痛、头痛和(或)皮疹,但它的预后普遍乐观。

二、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病例分析 皮肤科住院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7 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4)联合检测SLDH和SF在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5)1174例发热患者浅淋巴结病理诊断分析——43年间活检资料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HE染片复诊
    三、 一般性分析
    四、 专项分析
    五、 特殊染色
        (一) 粘液卡红染色
        (二) Ziehl-Neelsen抗酸染色
    六、 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七、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八、 IgH和TCR基因重排的PCR检测
    九、 FCM检测
    十、 随访患者
    十一、 资料统计
结 果
    第一部分 1174例淋巴结活检的一般性分析
        一、 1174例淋巴结活检患者的一般情况
        (一) 患者性别分布
        (二) 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三) 患者的性别-活检淋巴结分布
        二、 1174例活检淋巴结经复查后的疾病/病变
        (一) 1174例活检淋巴结的疾病/病变基本类型
        (二) 1174例活检淋巴结疾病/病变主要基本的种类
        1 淋巴结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
        2 非瘤性肉芽肿病变
        3 淋巴瘤
        三、 1174例发热患者性别、年龄、活检淋巴结部位与淋巴结疾病/病变类型
        (一) 疾病/病变类型-性别分布
        (二) 两性患者的疾病/病变类型-年龄分布
        1 男性患者的疾病/病变类型-年龄分布
        2 女性患者的病变/疾病类型-年龄分布
        (三) 两性患者的疾病/病变类型-活检淋巴结部位分布
        1 男性患者的疾病/病变类型-活检淋巴结部位分布
        2 女性患者的疾病/病变类型-活检淋巴结部位分布
        四、 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主要基本疾病/病变类型的年代分布
        (一) 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
        (二) 非瘤性肉芽肿病变
        (三) 淋巴瘤
        五、 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复查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比较
        (一) 疾病/病变性质的比较
        (二) 恶性肿瘤类型的比较
    第二部分 关于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
        一、 各年代原病理诊断慢性淋巴结炎构成比的时间变化
        二、 454例原病理诊断慢性淋巴结炎病例的复查结果
    第三部分 关于淋巴结非结核病肉芽肿的病理诊断
        一、 7例非结核、非肿瘤伴发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分析
        二、 17例肿瘤伴发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分析
    第四部分 关于Kikuchi病的病理诊断
        一、 65例原病理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为Kikuchi病的构成比-时间变化
        二、 65例原病理诊断为Kikuchi病的HE染片复查结果
        三、 原病理诊断为Kikuchi病淋巴结检材进行结核病病原学检测的结果
        四、 65例原病理诊断Kikuchi病改诊淋巴结结核病小结
    第五部分 关于淋巴结结核病的病理诊断
        一、 347例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类型
        二、 87例淋巴结淋巴结结核病复查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比较
    第六部分 关于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诊断
        一、 40例淋巴结转移癌的特点
        二、 已知原发癌部位的26例的特点
        三、 5例淋巴结转移癌复查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比较
    第七部分 关于淋巴结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一、 87例原病理诊断为HL的构成比-时间变化
        二、 拟改变HL原病理诊断的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三、 87例原病理诊断HL的最终复查结果
    第八部分 关于淋巴结PTL(非特异)和AITL的病理诊断
        一、 复查后新增67例NHL 的类型
        二、 复查后新增57例PTL的原病理诊断
        三、 复查后新增57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的构成比-时间变化
        四、 复查后新增50例T-NHL的辅助诊断检测和随访
        (一) 免疫组化检测
        (二) TCR-/IgH-PCR检测
        (三) FCM检测
        (四) 随访患者结果
        (五) 综合分析
        五、 复查后新增50例T非霍奇金淋巴瘤HE染片诊断
        六、 复查后新增55例PTL(非特异)和AITL基本病变特点的分析
附 表
讨 论
    一、 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的一般性病理学特点
        (一) 患者的性别、年龄
        (二) 疾病/病变基本类型
        (三) 非肉芽肿反应性病变
        (四) 非瘤性肉芽肿病变
        (五) 淋巴瘤
        (六) 转移癌
        (七) 1174例发热患者活检淋巴结复查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比较
    二、 关于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
    三、 关于Kikuchi病的病理诊断
    四、 关于淋巴结结核病的病理诊断
    五、 关于转移癌的病理诊断
    六、 关于霍奇金淋巴瘤(HL)的病理诊断
    七、 关于非特异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的病理诊断
        (一) 关于诊断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辅助检测方法
        (二) 关于周围(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漏诊与过诊
        (三) 55例PTL的基本病变的模糊量化分析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缩写词表
致 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0)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D]. 陈小红. 浙江大学, 2017(01)
  • [2]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D]. 卢会秀.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3]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及伦理反思[J]. 于晓原,周冬枝,权正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04)
  • [4]联合检测SLDH和SF在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卢焕兴,彭又生.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07)
  • [5]1174例发热患者浅淋巴结病理诊断分析——43年间活检资料的回顾[D]. 杨晶. 吉林大学, 2004(04)
  • [6]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J]. 李志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01)
  • [7]恶性组织细胞病46例分析[J]. 陈烨,吴芳颐.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3(04)
  • [8]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32例分析[J]. 李志芳,杜长义,贾玉春. 河北医药, 1989(02)
  • [9]恶性网状细胞病(附一例尸检报告)[J]. 王祖乾.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78(03)
  • [10]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马海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45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