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公路友谊大桥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中尼公路友谊大桥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一、中尼公路友谊桥滑坡的发育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松杰,高进,武博强,张超[1](2021)在《西藏樟木镇友谊桥3号滑坡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尼边境友谊桥#3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在现场勘查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滑坡发育变形历史,分析其成因机制;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滑坡所有计算模型在天然工况下均为稳定状态,大部分剖面模型在降雨工况下呈现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各剖面模型均呈现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提出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效果良好。

刘美[2](2020)在《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估》文中认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是冰冻圈最具标志性的灾害之一,喜马拉雅山区是目前全球冰湖溃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喜马拉雅山大部分地区冰川退缩导致冰湖扩张,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冰湖溃决频率增加、灾害加剧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喜马拉雅山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域地震对冰湖溃决成灾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喜马拉雅中段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水文模型计算等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的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泥石流的成灾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冰湖分布和变化特征对震后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Bhote Koshi流域最新的冰湖数据目录,揭示了1976-2018年流域冰湖的分布和变化规律。Bhote Koshi是喜马拉雅山冰湖最发育和变化最快的小流域之一。2018年研究区内冰湖共140个,总面积为20.59 km2,冰湖类型以小冰碛阻塞湖为主,主要分布在在海拔4100-5700m高程范围内。1976-2018年,流域冰湖处于不断扩张状态,冰湖数量增加了18%,面积增加了77%,冰湖面积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21 km2/a,其中扩张最快的阶段是2004-2010年。区域气温以0.23℃/10a的速率显着升高、降水量和蒸发量减少,与冰川接触的冰湖朝母冰川退缩方向迅速扩张是冰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冰湖扩张速率与气温显着变化节点基本对应。(2)总结了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灾害具有频率高、重复发生、灾害链长和危害大的特征;阐明了贡巴通沙错“小溃大灾”由气候变化、地震作用和人类活动分段控制的成灾机制。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灾害是前期极端气温和灾害当天的强降雨共同激发作用下,冰湖后端的冰碛物形成泥石流入湖从而导致冰湖溃决;溃决洪水演进过程中侵蚀尼泊尔地震产生的大量滑坡松散物源导致洪水演变为泥石流,放大泥石流规模;尼泊尔地震加剧了下游区域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形成显着的灾后社会经济与环境效应。说明冰湖溃决灾害是一个分圈层控制的、多因素影响的、长链条演进的过程。(3)基于冰湖溃决成灾机制,构建了震后区域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了跨界流域冰湖溃决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Bhote Koshi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高,其中流域“极高”危险的冰湖有10个,“高”危险的有22个,“中”危险的有42个,“低”危险的有66个,聂拉木县城所在的冲堆流域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极高。考虑地震产生的松散物源分布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评价方法可以避免漏判小冰湖溃决的危险性。对“极高”和“高”危险冰湖开展监测预警系统共建和共享;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的协作和援助,形成救灾资源和重大救援行动的协调机制,建立跨境流域冰湖溃决灾害减灾协同机制。

韩冬建,杨成生,董继红[3](2020)在《西藏樟木口岸震后滑坡灾害变形InSAR监测分析》文中认为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樟木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之后,西藏樟木口岸因多次发生滑坡灾害,而导致口岸关闭。为了调查樟木口岸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和变形情况及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减灾防灾,利用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Sentinel-1A和ALOS-2两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通过分析视线向年均形变速率图,圈定了17处疑似滑坡,并对其中的5处典型滑坡进行时间序列形变特征分析,监测识别出的滑坡基本沿318国道所在一侧的波曲河左岸分布。InSAR调查结果表明受地震影响樟木地区的滑坡多分布在沿波曲河左岸的陡峭山体上,中尼公路迪斯岗至友谊桥段的古滑坡出现了局部复活的现象,同时樟木镇居民所在的城区也发育有扎美拉山危岩体崩塌滑坡灾害。

赵冬,朱冬春,车晶,夏旺民[4](2021)在《西藏樟木镇至友谊桥段公路灾后恢复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8.1级地震,在樟木地区触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2016年7月5日,樟木镇上游樟藏布流域发生山洪泥石流,诱发友谊桥滑坡群复活,樟木至友谊桥段约3.0 km公路被毁。本文通过对友谊桥滑坡群勘察、监测资料分析及变形历史研究,认为地震、山洪泥石流是造成滑坡群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持续降雨加剧了滑坡群活动。针对樟木至友谊桥段公路面临"低频大灾"威胁持续存在,特大型、超深层滑坡短期难以根治等问题,提出公路灾后恢复近期应以处治滑坡、恢复公路通行为目的,远期需从线路河谷岸侧选择的宏观决策层面进行研究的理念。

廖立业[5](2020)在《中尼公路沿江段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尼公路是中国西藏地区通往尼泊尔及南亚地区唯一的一条国际直通公路,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维护传统友谊的重要桥梁。沿江段东起拉萨市曲水县,西止日喀则市,逆雅鲁藏布江而上,全长约205km。受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区域内坡面泥石流发育密集,泥石流灾害异常严重,本文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课题“南亚通道地质构造背景研究与地质灾害风险”项目为背景,以沿江段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等为基础,从地貌学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出发,并结合土壤侵蚀原理等方法对沿线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沿江段共发育坡面泥石流约118条,江岸左侧65条,占比55%,江岸右侧53条,占比45%;依据地貌形态、地层岩性特征将研究区分为曲水县-卡热乡宽谷段、卡热乡-大竹卡峡谷段及大竹卡-日喀则宽谷段三个区段,其中卡热-大竹卡峡谷段泥石流发育最为严重,大竹卡-日喀则宽谷段次之,曲水县-卡热乡宽谷段最次;根据泥石流的不同坡面侵蚀形态,将研究区内坡面泥石流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命名为“树枝状”坡面泥石流、“梳齿状”坡面泥石流及“裙状”坡面泥石流,分别占比55.9%、35.6%、8.5%。(2)结合土壤侵蚀原理,坡面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在降雨作用下发生的水力类侵蚀,主要过程包括:降雨作用下的雨滴溅蚀→地表径流冲刷下的片流侵蚀→地表径流跌水下的细沟侵蚀。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主要是在不同的泥石流源地类型和不同的沟谷形态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树枝状”坡面泥石流是由崩滑型土壤侵蚀地貌和散流坡型土壤侵蚀地貌在凹形沟谷作用下形成的;而“梳齿状”坡面泥石流是由散流坡型土壤侵蚀地貌在直线形沟谷作用下形成的。(3)依据泥石流流域地貌信息熵的变化,得出曲水-卡热段及大竹卡-日喀则段坡面泥石流逐渐趋于衰退期,卡热-大竹卡峡谷段坡面泥石流逐渐趋于旺盛期;进而建议曲水-卡热段和大竹卡-日喀则段可采用生物防治和修建拦碴坝工程相结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卡热-大竹卡段可采用生物防治和修建渡槽工程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渡槽槽形应优先选用能促进泥石流运动的V型槽速率结构。

侯致杰[6](2019)在《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文中提出滑坡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一但灾害发生,将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灾害发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滑坡治理成为了我们工程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为合理、有效的治理滑坡灾害,本文以新型h型抗滑桩为研究对象,探讨滑坡在新型h型抗滑桩作用下滑坡的变形状态。因为新型h型抗滑桩属于一种新型的抗滑支挡结构,关于新型h型抗滑桩的理论研究也是极度稀少,所以这就导致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没有理论指导,很多数据往往是根据经验所得,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根据新型h型抗滑桩的受力特点及工程特性,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所承受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并根据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建立了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模型。然后根据结构力学知识对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提出了新型h型抗滑桩的理论计算方法。(2)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滑坡在自然状态下和新型h型抗滑桩支挡状态下的变形情况。并总结了在这两种状态下,新型h型抗滑桩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形受滑坡推力的影响。(3)通过数值模拟对新型h抗滑桩进行了内力计算,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连系梁和横撑的作用下,桩身的位移、剪力和弯矩的变化。得出了新型h型抗滑桩弯矩剪力的分布形式和变化规律。(4)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不同锚固深度、不同连系梁长度、不同排距长度下,新型h型抗滑桩前排桩、后排桩受力状态的影响,以及新型h型抗滑桩的位移变化。

李鑫,李秀珍,何思明,闫帅星[7](2018)在《西藏樟木扎美拉山危岩特征与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扎美拉山崩塌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樟木镇及樟木镇滑坡北侧的基岩陡壁上,对樟木镇的停车场、加油站、居民住宅和中尼公路行人与车辆的安全一直是严重威胁。在对扎美拉山崩塌进行详细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查明了该崩塌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范围。依据危岩体岩性及已有的崩塌现状,并考虑坡面不利结构面及岩体松动、破坏情况,综合分析得出该崩塌危岩体的主要变形破坏模式有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三种。通过对单个危岩体和岩堆进行稳定性计算,结合崩塌危岩体的运动堆积特征分析,最终提出了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扎美拉山的崩塌危岩体灾害进行有效治理。

吕夏婷,丁明涛,张永旺,滕佳昆[8](2017)在《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中尼公路聂友段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中尼公路全长756 km,是我国通往尼泊尔的惟一陆上通道。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中尼公路聂友段的通行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两国的正常交往。选择中尼公路聂友段作为研究区,在Arc GIS10.2软件的支持下,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选取公路沿线灾害体、年降雨量、年均气温、地震烈度、植被覆盖率和坡度等6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山地灾害危险性进行区划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1 500 m缓冲区内,聂拉木—康山桥、康山桥—曲乡两段为高危险区;曲乡—丁仁布桥为低危险区;丁仁布桥—樟木镇为中危险区;樟木镇—友谊桥段为极高危险区。该评价结果与聂友段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胡桂胜,陈宁生,苏鹏程,王涛[9](2016)在《西藏聂拉木县“4·25”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文中研究指明"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1)聂拉木"4·25"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点计221处,分布于聂拉木县5个乡镇,其中有滑坡10处、崩塌159处、泥石流沟26条、不稳定斜坡26处。(2)聂拉木(边检站以下)—樟木—友谊桥—带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聂拉木(边检站以上)—亚来乡—达弟以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希夏邦马峰东侧以冰川泥石流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王剑亮,曹俊采,吕学伟[10](2014)在《国道318线樟木至友谊桥段某路基病害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樟木地区雨季雨量充沛,受其影响,国道318线樟木镇至友谊桥段公路常发生各种类型病害,导致公路断道,影响樟木口岸的经济发展。本文针对2011年雨季出现的公路病害中选取2个互相关联的病害点,通过分析其灾害成因及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二、中尼公路友谊桥滑坡的发育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尼公路友谊桥滑坡的发育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气候变化-冰湖变化研究
        1.2.2 冰湖溃决灾害研究
        1.2.3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总体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2.1 气候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3 人类工程活动与社会经济
第3章 冰湖分布与变化规律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类型与来源
        3.1.2 冰湖与冰川解译方法
        3.1.3 冰湖分类
        3.1.4 气象数据分析
    3.2 2018年冰湖特征
        3.2.1 冰湖数量与类型
        3.2.2 冰湖分布特征
    3.3 冰湖变化特征
        3.3.1 不同类型冰湖变化
        3.3.2 不同海拔高度冰湖分布变化
    3.4 冰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4.1 区域气候变化
        3.4.2 冰川变化与冰湖变化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4章 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
    4.1 数据与方法
        4.1.1 遥感解译
        4.1.2 野外考察与测量
        4.1.3 泥石流参数计算
    4.2 流域历史冰湖溃决
        4.2.1 塔阿错溃决
        4.2.2 次仁玛错溃决
        4.2.3 嘉龙错溃决
        4.2.4 未记录的冰湖溃决事件
    4.3 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特征
        4.3.1 溃决概况
        4.3.2 泥石流流量过程
        4.3.3 成灾特征
    4.4 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形成机制
        4.4.1 气候变化改变冰湖环境
        4.4.2 极端气候驱动冰湖溃决
        4.4.3 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物源放大冰湖溃决泥石流规模
        4.4.4 下游社会经济脆弱性加剧冰湖溃决灾害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5章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潜在危险性冰湖评价
        5.1.2 冰湖溃决规模计算
        5.1.3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2 评价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喜马拉雅冰湖溃决事件
附录2 2018年Bhote Koshi冰湖数据清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西藏樟木口岸震后滑坡灾害变形InSAR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及InSAR处理
    1.1 区域概况
    1.2 实验数据
    1.3 数据处理
2 樟木口岸滑坡变形结果与分析
    2.1 Sentinel-1A形变特征
    2.2 ALOS-2形变特征
    2.3 典型形变区时间序列结果
3 结论

(4)西藏樟木镇至友谊桥段公路灾后恢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区滑坡分布特征
    2.1 1#滑坡
    2.2 2#、3#及道班沟滑坡
3 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震动力作用影响
    3.2 山洪泥石流的影响
    3.3 降雨作用的影响
4 公路保通恢复方案
5 灾后公路恢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1 公路恢复面临的问题
        5.1.1“低频大灾”威胁持续存在
        5.1.2特大型、超深层滑坡短期难以根治
    5.2 远期公路恢复对策
6 结论

(5)中尼公路沿江段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与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植被及人类活动
3 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
    3.1 坡面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3.1.1 曲水-卡热宽谷段坡面泥石流分布特征
        3.1.2 卡热-大竹卡峡谷段泥石流分布特征
        3.1.3 大竹卡-日喀则宽谷段泥石流分布特征
        3.1.4 区域内泥石流坡面侵蚀类型
    3.2 “树枝状”坡面泥石流发育特征
        3.2.1 “树枝状”坡面泥石流坡度特征
        3.2.2 “树枝状”坡面泥石流沟床纵比降特征
        3.2.3 “树枝状”坡面泥石流流域形态特征
    3.3 “梳齿状”坡面泥石流发育特征
        3.3.1 “梳齿状”坡面泥石流坡度特征
        3.3.2 “梳齿状”坡面泥石流沟床纵比降特征
        3.3.3 “梳齿状”坡面泥石流流域形态特征
    3.4 “裙状”坡面泥石流发育特征
        3.4.1 “裙状”坡面泥石流坡度特征
        3.4.2 “裙状”坡面泥石流沟床纵比降特征
        3.4.3 “裙状”坡面泥石流流域形态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4.1 土壤侵蚀过程
        4.1.1 土壤入渗及坡面流
        4.1.2 雨滴溅蚀
        4.1.3 片流侵蚀
        4.1.4 细沟侵蚀
    4.2 坡面泥石流形成过程
        4.2.1 “树枝状”坡面泥石流
        4.2.2 “梳齿状”坡面泥石流
    4.3 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机制及其量化研究
        4.3.1 雨滴能量及其量化
        4.3.2 坡面径流能量及其量化
    4.4 本章小结
5 坡面泥石流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
    5.1 泥石流危害及发展趋势
        5.1.1 泥石流发展趋势
        5.1.2 危害范围及对象
        5.1.3 危害方式
    5.2 泥石流防治措施
        5.2.1 生物防治措施
        5.2.2 工程防治措施
        5.2.3 防治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的结构类型
        1.2.3 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樟木一号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2.1 滑坡形态及结构特征
        2.1.1 地形地貌
        2.1.2 边界特征
    2.2 滑坡变形形态及破坏特征
        2.2.1 滑坡当前的变形破坏特征
        2.2.2 弱变形区破坏特征
        2.2.3 强变形区破坏特征
        2.2.4 前缘变形破坏特征
    2.3 滑坡水文和地质条件
        2.3.1 滑坡区水文条件
        2.3.2 滑坡区地质条件
    2.4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h型抗滑桩的结构计算方法
    3.1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3.1.1 滑坡推力分析方法概述
        3.1.2 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
    3.2 新型h型抗滑桩的结构计算方法
        3.2.1 荷载分析
        3.2.2 新型h型抗滑桩的计算模型
        3.2.3 结构计算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h型抗滑桩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简介
        4.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4.1.2 土体的本构模型
        4.1.3 桩土接触模型
        4.1.4 材料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4.2 新型h抗滑桩平面静力分析
        4.2.1 平面应变模型
        4.2.2 新型h型抗滑桩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
        4.2.3 前后排桩、连系梁的变化
        4.2.4 桩身锚固深度的影响
        4.2.5 桩排距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西藏樟木扎美拉山危岩特征与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扎美拉山崩塌危岩带总体分布特征
2 崩塌危岩体基本特征
    2.1 岩体结构特征
    2.2 单个危岩体特征
3 崩塌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
4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计算
    4.1 单个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4.1.1 计算公式
        4.1.2 计算工况的确定
5 计算参数的确定
6 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7 崩塌体堆积运动特征
8 结果分析与防治对策建议
    8.1 扎美拉山崩塌主要调查结论
    8.2 防治对策与建议

(8)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中尼公路聂友段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聂友段主要山地灾害
2 评价指标分析与量化
    2.1 指标选取
    2.2 坡度与山地灾害危险性分析
    2.3 评价方法
3 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应用分析
    3.1 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3.2 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模型
4结论

(9)西藏聂拉木县“4·25”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环境背景
    1.1 地貌条件
    1.2 地质条件
    1.3 气象与水文
2“4·25”地震诱发聂拉木县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危害
    2.1 聂拉木县地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与危害
    2.2 聂拉木县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初步分析
3 聂拉木县典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
    (1)樟木镇电厂沟泥石流特征
    (2)樟木滑坡群“4·25”地震后变化特征
    (3)迪斯岗崩塌特征分析
4 震后山地灾害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1)崩塌(滚石)和滑坡发展趋势
    (2)泥石流发展趋势
5 聂拉木县恢复重建中的山地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1)结合土源特征、降水分布等迅速锁定灾害“靶区”,明确防灾重点
    (2)科学进行地震次生灾害风险与灾后重建场址评估
    (3)加强喜马拉雅南坡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构建区域山地灾害与跨界河流信息平台
    (4)加强区域山地灾害形成与防治研究,奠定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10)国道318线樟木至友谊桥段某路基病害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条件
    1.1 地形地貌条件
    1.2 气候及河流水文条件
    1.3 地质构造及地层条件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5 地下水条件
2 路基病害及其稳定性分析
    2.1 K5384+598~+724段路基变形
        (1) 变形现状及变形原因
        (2) 稳定性分析
    2.2 K5386+725~+803段泥石流
        (1) 变形现状及变形原因
        (2) 稳定性分析
3 治理措施
    3.1 K5384+598~+724段路基变形治理措施
    3.2 K5386+725~+803段泥石流
4 结语

四、中尼公路友谊桥滑坡的发育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樟木镇友谊桥3号滑坡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分析[J]. 曹松杰,高进,武博强,张超. 路基工程, 2021(05)
  • [2]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估[D]. 刘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西藏樟木口岸震后滑坡灾害变形InSAR监测分析[J]. 韩冬建,杨成生,董继红.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4)
  • [4]西藏樟木镇至友谊桥段公路灾后恢复对策研究[J]. 赵冬,朱冬春,车晶,夏旺民.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3)
  • [5]中尼公路沿江段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D]. 廖立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
  • [6]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D]. 侯致杰. 河南大学, 2019(01)
  • [7]西藏樟木扎美拉山危岩特征与稳定性评价[J]. 李鑫,李秀珍,何思明,闫帅星.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2)
  • [8]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中尼公路聂友段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J]. 吕夏婷,丁明涛,张永旺,滕佳昆.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9]西藏聂拉木县“4·25”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J]. 胡桂胜,陈宁生,苏鹏程,王涛. 自然灾害学报, 2016(04)
  • [10]国道318线樟木至友谊桥段某路基病害治理[J]. 王剑亮,曹俊采,吕学伟.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4(01)

标签:;  ;  ;  ;  ;  

中尼公路友谊大桥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