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瓢虫的生物防治利用概述

有益瓢虫的生物防治利用概述

一、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呼木吉勒图,郗雯,李娜,吴秀花,魏春光,张颖[1](2019)在《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榆树绿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是我国榆树的2种主要食叶害虫,有专食特性,在榆树种植区单一或混合发生为害。幼虫成虫均取食为害,主要以大龄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严重为害时整株树无一完整叶。受气候条件所限,榆树在北方地区绿化中占较大的比重,这2种榆树叶甲的为害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和景观效果。文章综述了这2种榆树叶甲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等现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绿色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周金成,张柱亭,尚丹,盛晟,朱凯辉,霍英杰,车午男,董前进,董辉[2](2019)在《寄生经历和寄主龄期对斑痣悬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历的雌蜂相对于无寄生经历的雌蜂能够较快刺扎寄主幼虫,并表现出更高的刺扎频率和寄生率,但雌蜂的各项行为指标在2龄和3龄幼虫间无显着差异。本研究将为改善本土天敌对入侵性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顾晟骅[3](2016)在《南京地区优势种瓢虫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瓢虫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性丰富,其幼虫与成虫作为重要捕食性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瓢虫,其对蚜虫的捕食作用得到了很多研究。但对捕食性瓢虫的天敌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1)南京地区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何规律?瓢虫对当地蚜虫发生是否具有调控作用?2)南京地区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有哪些寄生性昆虫?哪些因素会影响寄生性昆虫对瓢虫的寄生?调查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南京地区主要板虫与蚜虫种群的分布和季节动态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结合目测观察的方法,于春季瓢虫发生期,间隔约1周进行连续调查,重点调查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及蚜虫种群的个体数量,同时调查潜在的生物因素。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在南京地区均于4月初左右出蛰,4月下旬至5月初种群数量相继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4.4和4.6(头/m2);于5月下旬进入越夏。七星瓢虫倾向选择食物资源丰富的野豌豆(Vicia gigantea)植物,而异色瓢虫对栖息植物并没有选择性。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数量随蚜虫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存在跟随现象。2、南京地区主要瓢虫的寄生蜂数量以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野外随机抽样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春季瓢虫发生期间在南京市浦口与秦淮地区多次采集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的幼虫和蛹,带回室内饲养观察,统计寄生率。调查结果发现,南京地区七星瓢虫的寄生性昆虫有4种,分别为瓢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coccinellae)、瓢虫隐尾跳小蜂(Homaloylus flaminus)、瓢虫茧蜂(Dinocampuscoccinellae)以及一种伐蚤蝇(Phalacrotophora sp.),其中瓢虫啮小蜂与瓢虫隐尾跳小蜂(Homaloylusfaminus)为七星瓢虫幼虫期与蛹期主要寄生蜂,分别占总寄生量的86.0%和13.7%。季节因素对瓢虫啮小蜂的寄生率有显着影响,在瓢虫发生后期,瓢虫啮小蜂寄生率显着上升。栖境因素影响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在植物多样性丰富的栖境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较高。寄主龄期对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有显着影响,瓢虫啮小蜂对蛹的寄生率显着高于瓢虫隐尾跳小蜂,达到28.3%。而植物因素不影响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瓢虫啮小蜂的雄性比在瓢虫发生期间一直稳定在20%左右,时间与栖境因素对性比影响较小。季节因素对窝卵数的影响显着,4月下旬由于野外寄主数量增加,窝卵数显着降低,并且子代蜂雌蜂体型明显增大而雄蜂体型大小变化不显着。研究结果说明,瓢虫啮小蜂与瓢虫隐尾跳小蜂在七星瓢虫发生期,对其种群数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并且瓢虫啮小蜂对七星瓢虫的寄主适应性较好。

毕孟杰[4](2016)在《基于GIS的中国—欧洲瓢虫生态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地区间物种丰富度有很大的差异,探究驱使物种丰富度存在地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一项基本目标。在全球尺度上,许多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均和环境因子有强烈的相关性。分析各类环境因子对瓢虫物种多样性和复杂的生物地理特征有利于开展大空间尺度的物种丰富度及其主要影响成因的研究,并且此类研究对探究中国和欧洲瓢虫—环境关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省级尺度和欧洲国家尺度的瓢虫物种丰富度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中欧瓢虫的纬度地带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瓢虫研究发现,全部瓢虫、植食性瓢虫、捕食性瓢虫(属、种)丰富度均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物种分布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南方省份,而北方、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北部(青海)等省份物种丰富度较低。对于植食性、捕食性和全部瓢虫而言,不管是在属的还是在种的水平上,年均温变化范围(TAR)所代表的季节性因素的解释能力均最强,要远高于能量因素和水分因素,并且根据多层次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年均温变化范围的独立解释能最强。说明限制性较强的季节性因素对物种分布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中国瓢虫而言,季节性的温度变化是对瓢虫丰富度起到决定性的影响。(2)在国家尺度上对欧洲瓢虫研究发现,欧洲瓢虫(属、种)物种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物种分布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西南部国家,而东南部、东北部等国家无论是属还是种,丰富度较低。不管是在属的还是在种的水平上,年平均气温(AMT)、年降水量(PRE)和最干季度降水量(PDQ)均是所代表环境因子中对瓢虫物种丰富度解释能力最强的因子。最优模型的筛选结果也显示由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组成的模型为最优模型,这些分析结果均说明限制性较强的水分因子和能量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欧洲瓢虫物种分布的影响最大。

高一娜,刘红,任广涛,徐连伟[5](2015)在《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当前农作物生产上主要的天敌防控、生物农药防控、诱导抗性及交叉保护作用等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推广的一点建议。

陈洁,吴春娟,张青文,马卓,孙海昆,何运转[6](2015)在《异色瓢虫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过程观察》文中指出为明确异色瓢虫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采用内部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分别对异色瓢虫卵巢形态和卵母细胞组织结构进行系统观察,并对其发育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性内生殖器官主要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受精囊附腺、交配囊和黏腺组成;根据有无卵室和卵黄沉积情况将其卵巢发育划分为未分化期、生长发育初期、卵黄沉积期和成熟待产期4个等级;根据卵母细胞所在位置、体积和细胞核的变化,滋养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卵黄沉积情况,将异色瓢虫卵子发生划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营养期和卵黄形成期3个时期7个阶段。本研究首次对异色瓢虫的卵子发生进行了观察,并初步划分了异色瓢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

陈钦华,邢铭香,吴爽[7](2013)在《国内外对榆蓝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对榆蓝叶甲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等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特别是在物理、化学、生物与天敌防治等综合防治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文章就国内外对榆蓝叶甲防治方面的研究结果做了较详细概述。

赵秀芝[8](2011)在《龟纹瓢虫种质资源筛选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龟纹瓢虫属Propylaea,Mulsant。其有耐高温和耐饥力强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可捕食多种蚜虫,如: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 (L.)、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还可捕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üenée)等多种农林作物上的害虫。本试验通过一种新型的筛选方法进行对龟纹瓢虫不同飞行力种群的连续10代筛选繁育,并通过飞行磨测定不同飞行力种群龟纹瓢虫的各项飞行力指标,之后对第10代飞行力弱的和强的两个龟纹瓢虫种群进行了对两种害虫的捕食量测定,并测定了两种群的雌成虫的繁殖力以及扩散能力。以期综合评价两种不同飞行力的龟纹瓢虫种群在捕食力,繁殖力及扩散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优势天敌的利用奠定理论及实践上的基础。1.针对龟纹瓢虫的行为特点,设计了一种筛选不同飞行能力瓢虫种群的方法—高度落差分离法。采用此方法对龟纹瓢虫飞行能力弱的种群进行了连续10代的筛选繁育,并用飞行磨的方法测定了Sa10(飞行力弱的第10代成虫)种群中雌成虫和对照组Sc10种群中雌成虫的各项飞行指标:飞行时间,停飞时间,飞行距离及飞行速度。结果表明:除了平均飞行时间外,飞行磨测定的各项飞行力指标,在Sa10和Sc10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Sa10雌成虫的总飞行距离、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最大飞行速度、平均飞行速度显着小于Sc10的种群;而Sa10的停飞时间为Sc10种群的1.77倍;其每次平均停飞时间为Sc10种群的7倍。说明高度落差分离法筛选出的结果与飞行磨测定的各项飞行力指标是吻合的,初步证明了利用高度落差分离法筛选飞行力弱的龟纹瓢虫是可行的,也可以用于其他类似昆虫飞行能力的筛选,为合理利用天敌控制特定目标区域内的害虫提供依据。2.分别对飞行力弱的Sa10种群及其对照组Sc10种群进行了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Matsumura)及B型烟粉虱B-Biotype 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捕食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Sa10种群和Sc10种群对两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II型圆盘方程,仅参数不相同。对Sa10和Sc10种群分别在不同密度的豌豆修尾蚜及B型烟粉虱条件下的捕食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飞行力的龟纹瓢虫雌成虫24h内对豌豆修尾蚜和B型烟粉虱的捕食量间的差异均不显着,说明飞行能力的强弱对龟纹瓢虫的捕食能力没有造成影响。3.分别对飞行力弱的Sa10种群及其对照组Sc10种群进行了种群内部的连续一周的产卵量及孵化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飞行力的龟纹瓢虫雌成虫的一周产卵量和孵化数量均差异不显着,孵化率均在93%左右。4.分别对飞行力弱的Sa10种群及其对照组Sc10种群进行了扩散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Sa10和Sc10种群的成虫从棒的底部释放后,全部爬到棒的顶端,其中,Sa10种群中54.1%成虫爬到棒的顶端后有展翅的现象,但是并不能飞;其余的则在棒的顶端展翅向下飞行并全部降落在释放点周边的十六个格子内,其中有37.6%的成虫降落在距离释放点最近的四个格子E5,E6,F5,F6内;而Sc10种群的成虫在爬到棒的顶端后,全部展翅向上或平行飞行到拱棚的棚壁上,飞行的方向则无明显规律性。

赵中华,尹哲,杨普云[9](2011)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自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据2009年底初步统计,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5 100万hm2次,约占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10.4%。本文就当前生产上主要的物理诱控、昆虫信息素诱控、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驱避剂、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陈洁,秦秋菊,何运转[10](2009)在《温度对龟纹瓢虫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龟纹瓢虫人工饲养的最适温度和高温耐受性,研究了温度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其人工饲养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在15、20、25、30和35℃5个温度梯度下饲养,记录了龟纹瓢虫的发育历期、产卵量等生理指标,组建了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525℃内,龟纹瓢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5和30℃下各发育阶段历期没有显着差异。龟纹瓢虫产卵量在25℃下最大,总存活率亦最高为78.8%,另外,龟纹瓢虫在35℃下仍能够少量产卵。龟纹瓢虫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24℃,其内禀增长力和种群趋势指数均在25℃下最大,分别为0.11和270.6,表明饲养龟纹瓢虫的最适温度为25℃,并且成虫能耐受35℃的高温。

二、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榆树叶甲中文名称的几种表述
2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
    2.1 习性与为害
        2.1.1 食性和趋性
        2.1.2 假死性和群集性
        2.1.3 为害
    2.2 成虫寿命与繁殖
    2.3 发生世代和休眠
3 预测预报
    3.1 有效积温预测
    3.2 物候期预测
4 生物防治
    4.1 天敌
    4.2 微生物
    4.3 微粒子虫
    4.4 生物提取物
    4.5 植物抗虫性
5 小结与展望

(2)寄生经历和寄主龄期对斑痣悬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南京地区优势种瓢虫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瓢虫的利用与研究概况
        1.1.1 瓢虫科昆虫在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1.1.2 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的扩散及危害
    1.2 瓢虫寄生性天敌研究概况
        1.2.1 主要瓢虫寄生性天敌种类
        1.2.2 重要的捕食性瓢虫寄生蜂
        1.2.2.1 瓢虫啮小蜂
        1.2.2.2 瓢虫隐尾跳小蜂
        1.2.2.3 瓢虫茧蜂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南京地区瓢虫与蚜虫种群的分布和季节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京江北地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2.2.1.1 南京江北地区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2.2.1.2 南京江北地区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2.2.2 南京江北地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种群数量空间格局变化
        2.2.2.1 南京江北地区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空间动态
        2.2.2.2 南京江北地区异色瓢虫种群数量空间动态
        2.2.3 南京江北地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与蚜虫数量的关系
    2.3 讨论
第3章 南京地区瓢虫寄生蜂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地点与材料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京地区瓢虫寄生性昆虫种类调查
        3.2.2 影响两种瓢虫寄生蜂寄生率的因素
        3.2.2.1 时间对两种瓢虫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3.2.2.2 生境对两种瓢虫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3.2.2.3 寄主龄期对两种瓢虫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3.2.2.4 植物种类对两种瓢虫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3.2.3 时间与生境对瓢虫啮小蜂窝卵数、子代蜂雄性比及体型大小的影响
        3.2.3.1 时间与生境对瓢虫啮小蜂雄性比的影响
        3.2.3.2 时间与生境对瓢虫啮小蜂窝卵数的影响
        3.2.3.3 时间与生境对瓢虫啮小蜂体型大小的影响
    3.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GIS的中国—欧洲瓢虫生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宏生态学研究进展
        1.3.2 瓢虫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地理信息系统在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
    2.4 气候
    2.5 水系
    2.6 植被
    2.7 动物
第3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一般线性模型筛选
        3.2.2 方差分解和多层次方差分解
        3.2.3 空间自相关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中国瓢虫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4.1 数据来源
        4.1.1 瓢虫物种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中国瓢虫物种丰富度省级分布格局
        4.3.2 瓢虫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讨论
第5章 欧洲瓢虫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5.1 数据来源
        5.1.1 瓢虫物种数据
        5.1.2 环境因子数据
    5.2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欧洲瓢虫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5.3.2 瓢虫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第6章 中欧瓢虫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比分析研究
    6.1 中欧瓢虫分布格局对比分析
    6.2 中欧瓢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比分析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异色瓢虫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过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异色瓢虫雌性内生殖器官观察
        1.2.2异色瓢虫卵巢发育过程观察
        1.2.3异色瓢虫卵子发生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异色瓢虫雌性内生殖器的基本特征
    2.2异色瓢虫卵巢发育过程观察
    2.3异色瓢虫卵子发生的观察
3讨论

(7)国内外对榆蓝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机械防治
2 化学防治
3 预测预报
4 天敌昆虫的利用及研究
5 微生物利用方面的研究
6 榆蓝叶甲微粒子虫防治研究
7 生物无公害制剂的研究利用
8 榆树抗虫性研究

(8)龟纹瓢虫种质资源筛选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害虫生物防治中捕食性瓢虫的应用
    1.2 瓢虫科天敌研究进展
        1.2.1 瓢虫类天敌概述
        1.2.2 龟纹瓢虫的研究进展
    1.3 昆虫飞行力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龟纹瓢虫种质资源的初选
        2.2.2 复选及繁育
        2.2.3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飞行力的评价
        2.2.4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捕食力的评价
        2.2.4.1 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测定
        2.2.4.2 对B 型烟粉虱的捕食功能测定
        2.2.5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繁殖力的评价
        2.2.6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扩散力的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龟纹瓢虫筛选繁育结果
        3.1.1 高度落差分离法的筛选测定结果
        3.1.2 性别和世代数对飞行力的影响
    3.2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各项飞行力指标测定结果
    3.3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捕食量测定结果
        3.3.1 对豌豆修尾蚜和B 型烟粉虱的捕食功能测定结果
        3.3.2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雌成虫捕食量差异
    3.4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繁殖力测定结果
    3.5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扩散能力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的筛选
    4.2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的飞行力指标筛选
    4.3 不同飞行力对龟纹瓢虫捕食能力的影响
    4.4 不同飞行力对龟纹瓢虫繁殖能力的影响
    4.5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的扩散能力
5.结论
    5.1 不同飞行力的龟纹瓢虫的筛选繁育
    5.2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各项飞行力指标
    5.3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捕食量
    5.4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种群繁殖力
    5.5 不同飞行力龟纹瓢虫的扩散能力比较
6.附图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及参加会议

(9)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防控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状况
    1.1 理化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1.1.1 物理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1.1.2 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1.1.3 其他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1.2 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1.2.1 寄生性天敌生防技术及其应用
        1.2.2 捕食性天敌生防技术及其应用
    1.3 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3.1 蝗虫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3.2 小麦条锈病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3.3 棉花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3.4 水稻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1.4.1 杀菌剂类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1.4.2 杀虫剂类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2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1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对策建议

(10)温度对龟纹瓢虫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
    1.2 方法
        1.2.1 温度处理和测定方法
        1.2.2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1.2.3 种群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龟纹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 温度对龟纹瓢虫成虫的影响
    2.4 温度对龟纹瓢虫存活率的影响
    2.5 不同温度下的龟纹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
    2.6 不同温度下的龟纹瓢虫种群参数
3 讨论

四、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呼木吉勒图,郗雯,李娜,吴秀花,魏春光,张颖.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03)
  • [2]寄生经历和寄主龄期对斑痣悬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效能的影响[J]. 周金成,张柱亭,尚丹,盛晟,朱凯辉,霍英杰,车午男,董前进,董辉. 植物保护, 2019(05)
  • [3]南京地区优势种瓢虫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初探[D]. 顾晟骅.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4]基于GIS的中国—欧洲瓢虫生态分布研究[D]. 毕孟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5]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概况[A]. 高一娜,刘红,任广涛,徐连伟. 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6]异色瓢虫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过程观察[J]. 陈洁,吴春娟,张青文,马卓,孙海昆,何运转.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2)
  • [7]国内外对榆蓝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及进展[J]. 陈钦华,邢铭香,吴爽. 防护林科技, 2013(03)
  • [8]龟纹瓢虫种质资源筛选及其评价研究[D]. 赵秀芝.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9]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J]. 赵中华,尹哲,杨普云. 植物保护, 2011(03)
  • [10]温度对龟纹瓢虫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J]. 陈洁,秦秋菊,何运转.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标签:;  ;  ;  ;  

有益瓢虫的生物防治利用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