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塑造全球经济

美伊关系塑造全球经济

一、美伊关系左右全球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杨芮[1](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壮[2](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经济制裁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起始于伊朗人质危机,此后制裁断断续续维持四十余年。1979年伊朗爆发伊朗人质危机,美国出台了第一份制裁伊朗的行政令,冻结伊朗政府在美资产。人质危机解决后,美国暂时取消了对伊制裁。但好景不长,1984年,美国以伊朗支持恐怖主义活动为由,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冷战后,美国称霸全球。1996年,美国颁布《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标志着次级制裁开始。进入新世纪,“9·11”事件的强烈冲击,加上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倾向,其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单边经济制裁。奥巴马政府时期则积极推动第三方共同参与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国际多边制裁迫使伊朗于2015年签署《伊核协议》。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久即宣布退出《伊核协议》,不仅重启原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而且还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特朗普政府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是出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考虑。在国际层面,主要表现在美国全球霸权和伊朗地区霸权的结构性冲突和敌视伊朗的第三国的推动;在国内层面,美国存在强大的反伊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另外,特朗普出于连任竞选以及其个人对美伊关系的认知也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伊政策。这些不同层次的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实施极限经济施压。但是,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特朗普政府都不易达成削弱伊朗地区影响力、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目的。运用经济制裁理论分析,美国制裁伊朗不符合达成目标的条件:美国的目标不够具体且不易衡量、特朗普政府不愿意与伊朗进行利益交换、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稳定性难以确定、伊朗国内反美意识较为强烈。从现实角度考虑,伊朗经过几十年被制裁的经历摸索出了有效抵抗和反制的措施。因而,尽管特朗普政府的严厉制裁对伊朗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但基本的政治、社会秩序还得以维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制裁在伊朗产生了自我失效效应。因此,在新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想单纯通过强制性措施迫使伊朗做出让步已不太可能。美伊矛盾的妥善解决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尤其是美国应主动做出改变,适当地给予奖励,将胡萝卜与大棒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改善美伊关系,维护中东地区稳定,推动地区走向长久和平,实现全球共同发展。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马晓雨[3](2021)在《黑天鹅再现中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油市又现"黑天鹅"!3月初,一场针对沙特的空袭,震惊了全球,炸飞了油价。事发当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突破71美元/桶,美国原油期货升至67.78美元/桶。随后的一个多月,滚滚浓烟弥漫中东,国际油价"高烧不退"。沙特、俄罗斯、美国等各大产油国你方唱罢我登台,演绎新的恩怨情仇……

富硕[4](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后,竭力推行“美国优先”与实用主义并行的外交政策,全面推翻了奥巴马政府的多边主义外交成果—《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一改奥巴马政府对伊“接触”政策。本文着重对特朗普执政时期对伊“极限施压”政策形成的缘由、涵盖内容、影响、取得的成果、局限性以及“极限施压”政策对拜登政府制定对伊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研判美伊未来的发展趋势。全文根据逻辑顺序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中东政策的需要、特朗普总统的认知因素、以及第三方势力推动四个方面,揭示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产生的缘由,以求全面展现“极限施压”政策形成的背景。第二部分,聚焦“极限施压”政策的主要内容。归纳出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政策中具有美国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军事威慑、经济制裁、干预伊朗内政等重要内容,进而揭示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制裁逼迫伊朗就范的政治目的。第三部分,多角度全面阐释“极限施压”政策产生的深层次影响。第一层面,恶化美伊关系,加强周边关系;第二层面,扩大美欧分歧、影响中伊、俄伊之间的经济交往;第三层面,恶化中东局势,冲击核不扩散机制。第四部分,基于目前中东地区瞬息万变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域外大国介入中东局势以及中东国家内部角力的现实状况。重点分析“极限施压”政策取得的成果,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伊朗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究“极限施压”政策的未来影响,以期对美伊关系进行合理化研判。

帅奕男[5](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余晓强[6](2020)在《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秩序是基于特定海洋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稳定状态。纵观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历史,世界海洋大致经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的海洋占有秩序(15世纪末至16世纪)、荷兰主导的海洋自由秩序(17世纪)、英国主导的海洋霸权秩序(17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二战后的海洋平等秩序(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五个阶段。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洋秩序如何演进?主导海洋秩序演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海洋秩序的演变并不是海上权力转移的结果,权力转移只是海洋秩序变迁的一个方面。海洋秩序的变迁有两方面内容,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权力转移和重组发生在行为主体之间,是物质格局的变化,海洋秩序只有在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观念结构发生变化时才能被视为质变。时代特征是海洋秩序演变的自变量。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权力内涵,权力内涵是权力使用的合法性来源,在物质权力和权力内涵的相互作用下,海洋秩序得以形成。世界海洋秩序的五大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基督教扩张、商业自由竞争、海上权力争夺、反霸权和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全球性海洋问题。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下,海上权力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宗教普世主义、天赋海洋自由、海权战略、海洋权利、海洋责任分别是不同时代权力使用的合法性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占有、自由、霸权、平等、治理为主要海洋行为方式的海洋秩序。二战以后,在时代特征的作用下,海洋权力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物质权力使用的合法性逐渐降低,长期主导海洋秩序进程的权力因素开始让位于权利因素。进入21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了全球性海洋问题的频发,海洋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海洋秩序开始由权利平等的分割理念开始向责任共担的整体理念转化。未来,海洋秩序将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全球参与,最终实现“治”“理”共进和人海共生。

王雪婷[7](2020)在《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文中指出欧盟在介入伊朗核问题过程中始终遵循有效多边主义的理念。有效多边主义有助于增强欧盟的内部凝聚力,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为欧盟维护能源与政治安全找到新的外交手段;同时,这符合欧盟对国际合法性的一贯追求,为欧盟的权力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为此,欧盟坚持以外交谈判为主要手段,以多边国际组织为依托,加深与伙伴国家的合作,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2003年,英、法、德三国开始以积极、温和的态度干预伊朗核问题,迅速建立了包括欧盟高级代表参与的E3/EU机制,通过接触政策与伊朗达成了限制伊朗核能力的协议。内贾德执政后,局势再度紧张,欧盟三国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建立了P5+1机制(或E3+3机制),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欧盟开始了谈判与制裁并行的双轨政策;同时,欧盟针对伊朗实行了能源和金融的单边制裁,希望与国际伙伴切实合作改变伊朗强硬态度。2013年,伊朗与其他六方恢复谈判,并于2015年签署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逐步停止对伊朗制裁,并限制伊朗核能力。2018年,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打击了地区安全形势与欧盟的经济利益。随着美伊之间不断升级的制裁和报复行为,伊朗核问题的未来再度陷入未知。但是,有效多边主义在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过程中促进了欧盟成员国团结一致,强化了欧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合法性,为处理类似的国际核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伊朗核问题没有发展为战争,伊朗尚未拥有核武器,欧盟的有效多边主义达到了预期目标。

孙源辰[8](2020)在《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从特朗普政府就任以来美国与朝鲜、伊朗在核问题的相关互动为着眼点来论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尝试性地构建了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将从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维护国际核机制三个角度来解读美国对外核政策调整的原因,其中美国国家安全对应“国家”层次;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对应“地区”层次;维护国际核机制对应“国际社会”层次,并将每一层次根据国家安全的主观、客观;地缘需求的战略、战术;维护国际核机制的纵向、横向各自划分出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围绕上述的六个维度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伊核政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述评。文章主体部分将分别对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相关表态及政策举措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利用上文确立的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从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来分别解析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政策取向的成因。最后依据上文的研究成果,综合比较分析上述六个维度对特朗普政府制定及调整对外核政策的影响程度,找出其中的主导因素。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可得出:朝鲜实际核导能力在其就任后获得突破性进展是特朗普逆转以往美国政府朝核政策的主要因素;而伊朗发展核技术对中东其他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给美国的中东利益布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则是特朗普政府逆转奥巴马政府对伊核政策的显着动因。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正是由于朝鲜、伊朗实际核导能力以及朝伊两国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特朗普政府的朝伊核政策产生分化。不过,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趋向温和,后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伊政策趋向强硬。以此为据进一步推演,可以预期的是由于在美国的强硬制裁下,伊朗的核导能力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提升的可能性极小,另一方面,鉴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相对稳定,朝鲜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特朗普政府对朝偏克制、偏温和的政策,对伊偏激进、偏强硬的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下去。

崔剑楠[9](2020)在《1953年伊朗政变前后的美国对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朗开展了从英国手里收回石油利权的石油国有化运动。高涨的伊朗民族主义情绪和复杂的现实政治相碰撞,将摩萨台推上了伊朗首相的宝座。与此同时,进入冷战牌局的美国希望将伊朗纳入西方阵营,以便更好地抵御苏联。在和摩萨台政府近两年的磨合失败后,美国联合英国发动了推翻摩萨台政府的政变,最终建立起了以伊朗国王巴列维为首的新独裁政府。这场政变埋下了伊朗人对美国不满的种子,推动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也对今日的美伊关系造成了间接影响。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系统详细地展现出美国在政变前后的政策演化轨迹,也就无法从本质上较为清晰地认识美国政策的盲区和不足,更无法为今日的美伊关系提供镜鉴。本文以最新解密的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为主要材料,辅之以其他相关材料来探讨上述问题。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阐述了美伊关系的历史沿革,以及二战后美国对伊政策转向冷战的轨迹;第二章阐述了美国与摩萨台政府斡旋的过程,以及美国如何走向了推翻摩萨台的立场;第三章阐述了美国筹备、实施政变的过程,以及帮助伊朗新政府善后的努力,最终美国成为伊朗地缘竞合的最大赢家。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对伊决策中,冷战意识形态始终是指导思想。然而,冷战意识形态从未被美国高层所反思和批判,这种强大的推动力源于冷战意识形态自身的缺陷以及美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体量的巨大推动力,这为今日的美伊关系留下了殷鉴。

陈行[10](2020)在《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研究(1958-1960)》文中提出1958年1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NSC5801/1号文件,将支持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等阿拉伯亲西方保守政权确立为限制纳赛尔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方式。1958年的“7月14日革命”成功推翻了哈希姆王朝的统治。由于认为伊拉克保守政权的倒台象征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力量已经无法阻挡,为避免苏联借由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对中东地区的影响,进而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8年11月出台的NSC5820/1号文件中放弃了NSC5801/1号文件中限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计划并开始寻求与民族主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试图将其引导至对西方有利的轨道上来,并将对伊政策由对哈希姆政权的支持调整为对卡塞姆政权的“观望”。进入1960年以后,随着卡塞姆逐步巩固了其政权,并采取行动限制了国内共产党的发展,伊拉克与西方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NSC6011号文件重申了对伊拉克的观望政策,并试图通过开展人员和信息交流活动,潜移默化地对伊拉克施加影响,继而将其引导向更加中立的立场上来。1958-1960年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调整的根源在于美苏两国的对抗,苏联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并试图借以削弱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美国政府限制苏联影响力的扩大并希望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以保障石油对西欧国家的供应。艾森豪威尔政府内部对纳赛尔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负面的看法限制了美国与埃及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之间进一步的和解与合作。卡塞姆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在与国内亲纳赛尔分子的斗争中利用伊拉克共产党的力量,使艾森豪威尔政府产生了对“共产主义危机”的担心。伊拉克国内持续动荡的局势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难以找到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方式,只能依赖纳赛尔间接地对伊拉克局势施加影响。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8-1960期间对伊政策的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拉克采取的观望政策促进了卡塞姆政权与西方关系的短暂缓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在短时间内处于一种较为平静的阶段。但是由于美国并没有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与伊拉克之间的关系,限制了美伊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美伊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缓和后再度紧张。美国的对伊拉克的观望政策使得伊拉克并没有完全倒向苏联,苏联的中东政策在短暂地将重心调整为支持伊拉克后又重新调整为支持埃及。伊拉克没有在苏联的支持下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导致其统治者必须依赖军队的支持以巩固政权,这为伊拉克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1958-1960年美国对伊政策的调整对现阶段我国的外交活动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二、美伊关系左右全球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伊关系左右全球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2)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经济制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经济制裁理论
    第一节 经济制裁的概念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经济制裁的动因
        一、公共选择视角
        二、决策者视角
        三、信号视角
        四、冲突预期视角
    第三节 制裁效力的评估
        一、制裁生效的条件
        二、制裁的自我失效效应
        三、制裁还是奖励?
第二章 美国对伊朗经济制裁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美国制裁伊朗的开端
        一、人质危机招致首次制裁
        二、以恐怖主义为由重启制裁
    第二节 从初级制裁发展为次级制裁
        一、初级制裁的延续
        二、次级制裁的开始
    第三节 从单边制裁过渡到多边制裁
        一、小布什政府的单边制裁
        二、奥巴马政府与多边制裁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制裁伊朗的措施、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朗的严厉制裁
        一、退出伊核协议前的制裁
        二、退出伊核协议后的制裁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制裁伊朗的特点
        一、制裁力度更加彻底
        二、制裁方向更加精准
        三、制裁范围更加广泛
        四、制裁具有目的与手段的双重性质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制裁伊朗的动因
        一、国际动因
        二、国内动因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制裁的效力
    第一节 制裁对伊朗经济的客观影响
    第二节 美国制裁伊朗不符合生效条件
    第三节 特朗普对伊朗经济制裁的自我失效效应
结论
    一、研究基本结论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黑天鹅再现中东(论文提纲范文)

沙特遇袭
    一声巨响
    积怨已久
    失去保护
伊交锋
    伊朗“背锅”?
    美国“好心”?
    谁先让步?
沙俄握手
    价格大战
    特殊安排
    迎头一棒
东焦虑
    挑事的美国
    协议的重续
    “转和”的态势
油价飞升
    世纪“堵船”
    供需吃紧
    大国博弈
紧急稳市
    宣布增产
    上调需求
    减少库存
暴不息
    疫情失控
    谈判艰难
    阴云重重

(4)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制定的缘由
    (一)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二)美国中东政策的需要
    (三)特朗普总统的认知因素
    (四)第三方势力的推动
二、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
    (二)重启经济制裁
    (三)加紧军事打压
    (四)干预伊朗内政
三、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的影响
    (一)恶化美伊关系
    (二)巩固周边关系
    (三)扩大美欧分歧
    (四)影响中伊、俄伊间的经济合作
    (五)恶化中东安全局势
    (六)冲击核不扩散机制
四、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的评价
    (一)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取得的成果
    (二)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的局限性
    (三)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对拜登政府伊朗政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三、章节安排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洋秩序演进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时代特征、权力内涵与海洋秩序的演进
第二章 殖民主义兴起、扩张性权力与海洋占有秩序
    第一节 殖民主义兴起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基督教扩张主义
    第三节 海洋占有秩序
第三章 资本主义兴起、竞争性权力与海洋自由秩序
    第一节 资本主义兴起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自由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占有到海洋自由
第四章 资本主义大发展、控制性权力与海洋霸权秩序
    第一节 资本主义大发展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战略控制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自由到海洋霸权
第五章 反殖民主义浪潮、权利性权力与海洋平等秩序
    第一节 反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权利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霸权到海洋平等利用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责任性权力与海洋治理秩序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责任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权利分割到责任共担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启示:中国责任与海洋秩序的演进
参考文献
致谢

(7)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欧盟的有效多边主义理念
    第一节 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缘起与发展
        一、多边主义的内涵
        二、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三、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动机
        一、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内部目的
        二、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战略意图
    第三节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途径
        一、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方式
        二、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手段
第二章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过程
    第一节 欧盟与伊朗的关系
        一、欧洲与伊朗的交往历史
        二、战后欧洲与伊朗的交往
        三、伊核问题爆发前欧盟与伊朗的关系
    第二节 欧盟对伊朗核问题的初步介入
        一、伊朗核问题的爆发
        二、欧盟在E3/EU机制下接触伊朗核问题
        三、E3/EU机制的失败
    第三节 欧盟在P5+1 机制下介入伊朗核问题
        一、制裁与谈判并行:2006-2010
        二、欧盟的单边制裁:2010-2013
        三、《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达成:2013-2015
第三章 伊核协议的走向与欧盟在伊核问题中作用的评估
    第一节 伊朗核协议生变
        一、美国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
        二、伊朗核协议近期走向
        三、伊朗核问题前瞻
    第二节 美国退约对欧盟的挑战及其应对政策
        一、欧盟面对的挑战
        二、欧盟的应对政策
    第三节 欧盟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的作用评估
        一、欧盟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的作用
        二、欧盟的作用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研究
        1.2.2 关于美国地缘战略需求的研究
        1.2.3 关于维护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
        1.2.4 关于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比较分析框架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
    2.1 特朗普政府朝核政策的梳理
        2.1.1 大选期间关于朝核问题的表态
        2.1.2 以“极限施压”为主
        2.1.3 “极限施压”与“接触”并存
    2.2 国家安全层次
        2.2.1 美国对朝鲜国家属性的归类
        2.2.2 朝鲜实际的核导能力
    2.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2.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2.3.2 朝鲜拥核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2.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
    3.1 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梳理
    3.2 国家安全层次
        3.2.1 美国对伊朗国家属性的归类
        3.2.2 伊朗实际的核导能力
    3.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3.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3.3.2 伊朗发展核技术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3.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性分化的主导因素
    4.1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的主导因素
    4.2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分化的主导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9)1953年伊朗政变前后的美国对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材料和路径
第一章 美伊关系回顾与美国对伊冷战政策的初成
    第一节 美伊关系回顾:美国介入伊朗事务的过程
    第二节 美国对伊冷战政策的初成与初步运用
第二章 美国对摩萨台政府非暴力政策的失败
    第一节 美国支持摩萨台与调停英伊关系的受挫
    第二节 美英替换摩萨台政府的失败
    第三节 美国决定推翻内外交困的摩萨台政府
第三章 政变实施前后的美国对伊政策
    第一节 美国完善对伊政策与筹备政变
    第二节 美国实施政变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美国协助善后与支持国王掌管伊朗
结论
中英文翻译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10)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研究(1958-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58-1960 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政策调整的背景
    第一节 NSC5801/1 号文件出台前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东政策
        一、“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建立
        二、苏伊士运河危机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
    第二节 NSC5801/1 号文件的出台及美国对伊的支持政策
        一、NSC5801/1 号文件的出台
        二、美国对伊拉克哈希姆政权的支持
第二章 伊拉克“7月14日革命”与美国对伊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伊拉克“7月14日革命”与美国对新政权的承认
        一、伊拉克“7月14日革命”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拉克“7月14日革命”的反应
        三、对革命政权的外交承认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政策的调整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阿拉伯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
        二、NSC5820/1 号文件的出台与美国对卡塞姆政权的“观望”政策
第三章 “共产主义危机”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观望”政策的延续
    第一节 伊拉克特别委员会的成立
        一、卡塞姆政权上台初期的权力斗争
        二、“共产主义危机”的出现
        三、摩苏尔叛乱与伊拉克特别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节 NSC6011 号文件的出台以及美国对伊“观望”政策的延续
        一、基尔库克骚乱与共产主义危机的消退
        二、NSC6011 号文件的出台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拉克“观望”政策的延续
第四章 1958-1960 年期间美国对伊拉克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节 1958-1960 年期间美国对伊拉克政策调整的原因
        一、冷战格局的制约
        二、地区局势的变化
        三、美伊两国国内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1958-1960 年期间美国对伊拉克政策调整的影响
        一、对全球冷战格局的影响
        二、中东地区局势趋于缓和
        三、限制了美伊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四、为伊拉克现代化进程埋下隐患
        五、对我国外交的借鉴与启示
结语
附录1: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2:主要人物中英文对照及职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美伊关系左右全球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研究[D]. 杨芮.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经济制裁研究[D]. 马壮. 外交学院, 2021
  • [3]黑天鹅再现中东[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马晓雨. 国企管理, 2021(10)
  • [4]特朗普政府对伊“极限施压”政策研究[D]. 富硕.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6]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D]. 余晓强. 外交学院, 2020(08)
  • [7]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D]. 王雪婷. 外交学院, 2020(07)
  • [8]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D]. 孙源辰. 延边大学, 2020(08)
  • [9]1953年伊朗政变前后的美国对伊政策研究[D]. 崔剑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研究(1958-1960)[D]. 陈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美伊关系塑造全球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