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

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

一、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霍文雅[1](2021)在《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民族歌剧是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兼具的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自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态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近十多年来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在国内都保持着较高的上演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西方经过几百年发展的西方歌剧艺术来说还稍显稚嫩,在剧目数量多的背景下却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中国民族歌剧的持续发展。非语言符号指语言符号之外,不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信息载体,以视觉、听觉为接收方式所进行传达的画面、姿势、表情、色彩、声音等,广泛存在于各种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中,在中国民族歌剧中所占比例更甚。这些非语言符号在民族歌剧中的大量使用对歌剧情感表达以及意义呈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其必要性。本文首先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当前发展的具体状况并提出中国民族歌剧目前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再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模式、二元论、符码、表现形式及其发挥的作用多个方面的理论依据进行具体分析,再以《小二黑结婚》这一经典民族歌剧为例,比对两种版本中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同之处和达到的不同效果,从而得出非语言符号应该如何运用于中国民族歌剧中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最后,再根据此结论提出对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综合上述内容,本文旨在解决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良性发展道路。首先,在声乐表演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育综合艺术需要综合素养的人才,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其次,要重视民族歌剧中除歌唱内容以外的视觉听觉因素,将民族歌剧的综合性完全展示出来,使舞台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丰富。再次,要坚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此为创作之基,在民族歌剧的舞台上将“民族性”一以贯之。最后,在中国民族歌剧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在语言符号较少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民族性的剧情内容、音乐、画面与国际化的、创新性的剧情表现形式、音乐展开形式、画面构造形式融合在一起。

孙琰[2](2021)在《传播符号学视域下李玉电影解读》文中认为李玉新颖的创作手法以及鲜明的纪实风格都表现出她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关切。这使得她在当代电影界中脱颖而出,其作品对目前电影界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传播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对李玉的电影进行深度解读,进而揭示其丰富意蕴。传播符号主要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李玉电影中的话语和文字等语言符号展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首先,李玉通过直白的人物对话,揭示社会中的性别压迫现象,引起观众的注意。其次,李玉电影中的文字点明影片主题,与话语共同展现人物生存现状。李玉电影中的空间和身势语等非语言符号起到了反映人物心境变化的作用。一方面,李玉将私人空间及社会空间作为人物展现困境与获得安慰的地点;另一方面,她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深度刻画人物的眼神与表情,展现人物心境的变化。李玉电影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推动了影片的叙事。人物类型及电影镜头的双轴组合,共同构成了李玉电影文本,对其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玉电影中,家庭关系的变化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这是横组合的体现。不同影片中的家庭关系又构成了纵聚合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物类型。关于镜头的选取,她通过镜头的横组合关系展现人物生存现状,为电影后续的详尽描写做了铺垫。此外,她还通过镜头的纵聚合关系在多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导演对于底层人的关心。传播符号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李玉电影中的二元结构,建构出女性遭遇困境但积极反抗命运的意义。声色结构组合及具象隐喻符号则表达了李玉电影中的象征意蕴,她改变传播符号原有的表层意义,赋予其深刻意味,形成其电影特色。李玉电影的主题意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对真实性的极度追求,体现了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其二,挖掘人性,反思社会现象,指出社会发展中的痛点,引起观众的思考;其三,提示边缘人群的现实困境,体现了人文关怀。李玉从女性视角出发,将电影中的情感内核转变为镜头内符号的表现形式,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因此,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解读李玉电影的深刻含义都是具有价值的。

巫称喜[3](2020)在《世界三种数字符号探究》文中认为目前通行于全世界的数字符号有三种:阿拉伯(印度)数字、罗马数字、中国数字,三种数字的非语言符号的构形都是一条直线或这条直线通过不同方式构成不同几何线或几何图形来表示数字,中国数字与罗马数字构形原理完全一致。

杨霖[4](2020)在《“以貌取人”:华夏形象传播的独特现象》文中指出"以貌取人"是孔子在评判其弟子时出现谬误后的深刻反思。本文在梳理"以貌取人"的词源意蕴及其历史流变的同时,引入爱德华·桑戴克的晕轮效应理论和非语言符号传播理论来加以阐释,同时结合中医学中"藏象"学说和望诊以及东方相术的相关理论,从华夏文化中寻找"以貌取人"在形象传播视角中的深刻内涵,剖析其产生的华夏文化背景和传播结构,并阐发出其背后蕴含着的华夏形象传播的艺术伦理。

郑艳[5](2020)在《《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形成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和新格局,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个性化特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是《云南日报》纸媒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通过发布新闻报道承担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及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平台发布的新闻报道是语言传播的材料,语言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影响着平台媒介形象的塑造。本文基于平台语言传播活动的语言实体进行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平台在语言传播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及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以2019年《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及描写阐释等研究方法从语言文本出发,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展开对语言传播活动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栏目设置、内容及信息推送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将《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从“社会文化语境、党报新媒体属性、媒介性质及新闻文本特性”四个角度展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平台内容的选择及信息推送。第三四章结合新闻传播学与语用学相关知识对样本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原则指导下具体采用的策略。其中第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宏观建构原则,通过分析发现《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是在“规范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的语言文字运用原则及“真实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的新闻报道相关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第四章研究的是在宏观原则指导下的语言传播具体采用的微观策略,在语言运用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下《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策略主要有“传播者、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信息传播”策略。第五章为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现状的反思,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在语言传播中存在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在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及加强报道语言规范性的建议,以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胡靖雯[6](2020)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中提出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重要,中国也正大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自塑”国家形象。非语言符号是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非语言符号因其特有的共通性,使之跨越文化背景、地域、种族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在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其中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探讨该记录片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其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运用,并论述非语言符号在传播国家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大众传媒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借鉴。本文使用了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舌尖上的中国》三季共22期节目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梳理了国家形象、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概念;第二章针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塑造与传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解读;第三章对《舌尖上的中国》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该纪录片主要存在四种非语言符号运用,即民族符号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地理符号运用以及音响乐符号运用。它们对塑造美丽文明、壮丽辽阔的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全文的重点研究部分;第四章总结出了该记录片在非语言符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与历史文化错位的符号运用、城市中心主义符号运用和反科学色彩的符号运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李奕楠[7](2020)在《抖音短视频中“斜杠青年”的自我呈现与情感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表达载体,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于获取信息、自我呈现、社会互动的需求;而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的“斜杠青年”,有着尝试探索新鲜事物并积极展现自己的冲动。这两者的邂逅,为“斜杠青年”群体提供了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空间,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现象的机会和平台。论文在查阅国内外资料和梳理短视频、自我呈现、情感表达等文献的基础上,以抖音短视频为研究素材,整合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过程的概念性设计。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第一,分析了口头语、书面语等语言符号和视觉性、听觉性等非语言符号在自我呈现中的作用;研究了“斜杠青年”在短视频中如何利用这些元素积极地自我呈现,表达其对斜杠生活的热爱。第二,从两个维度研究“斜杠青年”在短视频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即短视频中情感化叙事的建构和短视频中情感元素的呈现。第三,通过对7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从三个认知阶段上,深度挖掘他们对“斜杠青年”自我呈现的认知以及观看“斜杠青年”短视频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研究发现,合理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自我呈现有助于准确呈现视频内容;在短视频中建构情感化叙事,进行情感元素的呈现有助于更好地引发情感共鸣;受众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完成对短视频的整体认知及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与认同,从而根据自身的审美和生活经验引发自身状态的思考与审视,其中包括初级感知阶段、深入认识阶段与理解升华阶段。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引导短视频的健康发展和激发青年们的工作及生活热情有是有益的。

汗左拉·艾则孜[8](2020)在《《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智慧树》栏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是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各种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特点及语用策略情况的综合表现。少儿节目对象比较特殊,他们主要为幼儿和儿童,智力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并处于语言习得阶段,这使得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有别于成人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智慧树》栏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便成为少儿节目中的领军者,节目之所以能在诸多少儿节目中成为佼佼者,与该节目的内容、板块构成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统计法和交叉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树》栏目的10期节目内容进行转写、整理、归类并分析。在对大约41600字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进行归类并举例分析。其次,对非语言符号中体态语、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和道具的运用进行归类并分析。最后,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情况中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的分析,发现《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红果果和绿泡泡通过自身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要素,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在词汇方面,灵活运用语气词、频繁使用感叹词、常用基本词汇,为节目语言的简单易懂提供了基础;在语法方面,句类的选择、重复和省略的使用、口语词汇频率高体现出了少儿节目语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修辞方面,拟人、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段的使用为节目语言增添了色彩;在非语言符号方面,节目主持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布置和道具的使用情况等体现出节目主持人善用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在语用分析方面,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不同于成人类节目,推进模式独特、语用策略类型丰富。

范争光[9](2020)在《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兵作为一种典型的军事和政治仪式,古已有之。现代阅兵,作为政治仪式的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将国家力量、社会文化、个人情感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并转化为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秩序方面尤为突出。我国国庆阅兵庆典,历经数十载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象征符号体系,在天安门、士兵和装备等成为其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成为仪式的符号体现,隐喻着多元化的象征意义和传播价值。而电视媒介通过直播报道的形式,对此次国庆阅兵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报道,无疑使这一庆典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介景观”。为探析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对整合、维系社会共同体带来了何种影响,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作为理论支撑,主要从六个章节展开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传播仪式观和国庆阅兵庆典的相关理论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国庆70周年阅兵与传播仪式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论文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国庆70周年阅兵庆典、电视媒介和受众三个方面对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的仪式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国庆阅兵庆典电视直播报道中的仪式化(象征性)符号进行分析解读,揭示这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性意义。第五章主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的仪式化传播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总结出其对国家认同的塑造与强化及其对社会共同体整合与维系等的作用。第六章主要是总结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报道带给我们的启示,为其他庆典类电视直播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发现,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作为一次国家级的庆典活动,并不仅仅是阅兵信息的传递或社会成员态度的改变过程,而是通过“邀请”受众参与一种具有了仪式化特征的阅兵活动,共享其共同的情感、意义、信仰与价值观等,从而构建一个文化层面上的“展演”。而参与者在仪式设定的特定情境中,描述并强化了其对自身身份、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并在新形成的“集体记忆”作用下,使社会秩序得到了整合与维系。

刘雪艳[10](2020)在《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繁盛,要想在全球文化之林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通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政策表达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乡村题材纪录片可以承载民族情感、传递国家意志,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的国家文化形象,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形象对外传播与交流,加强我国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也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笔者通过观摩作品、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乡村文化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乡村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核心,乡村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文化是国家文化形象的根本立足点。乡村文化的内涵包括:和谐统一、自强不息、孝悌仁义以及新时代乡村道德风尚,国家文化形象蕴含在乡村文化的母体中,乡村文化中的文化元素是呈现国家文化形象的载体。本文研究的重点章节是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内容呈现手段,乡村题材纪录片将符号与文学修辞相结合对国家文化形象进行呈现。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具有相似性,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呈现的国家文化形象,便于受众理解与接受。非语言符号囊括着节日符号、实物符号、行为符号与场景符号,非语言符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语境固化的作用被削弱,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在画面修辞的呈现上,笔者创造性的将文学修辞手法与纪录片画面相结合,在文学与纪录片的交叉中寻找更加有力的内容呈现手段,强调、隐喻、渲染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国家文化形象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乡村题材纪录片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还体现在叙事策略上,本文从乡村文化主题把握、形象塑造、故事讲述三方面进行探讨。乡村题材纪录片中蕴含的文化主题以新颖的乡村视角展现独特的文化风情,以民族的讲述展现不一样的家国特色,以可读的故事讲述多彩的文化形象。乡村题材纪录片塑造的国家文化形象对国家文化形象中时代特色、民族魂魄与国家意志的展现也是大有裨益的。乡村题材纪录片的故事讲述将国家文化形象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叙事手法呈现我们的眼前。最后,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以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画面为依托,无论是微观的镜头选取,还是宏观的整体表现,乡村题材纪录片都围绕国家文化形象,以其独特的优势,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深沉且奔放、热烈又含蓄且具有中国特色。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下不断变化外壳,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乡村题材纪录片犹如华丽布匹,以得天独厚优势为国家文化形象量体裁衣。乡村题材纪录片以乡村文化为精髓,以独特的叙事策略,以纪录片符号为依托,在画面的表达中,建构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奋进的、仁义自信的国家文化形象。

二、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对中国民族歌剧的研究
        1.2.2 对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研究
        1.2.3 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
        1.2.4 对戏剧符号学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方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非语言符号
        2.1.1 非语言符号的定义
        2.1.2 非语言符号的特征
    2.2 中国民族歌剧
        2.2.1 中国民族歌剧概念界定
        2.2.2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
        2.2.3 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非语言符号
    3.1 以戏剧符号学为基础的理论依据
        3.1.1 中国民族歌剧中符号的二元结构
        3.1.2 符号通讯体系
    3.2 中国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符码
        3.2.1 文化信码
        3.2.2 其它艺术信码
        3.2.3 民族歌剧演出信码
    3.3 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表现形式
        3.3.1 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3.3.2 听觉非语言符号
        3.3.3 视觉静态非语言符号
        3.3.4 视觉动态非语言符号
第四章 非语言符号在具体实例中的运用
    4.1 《小二黑结婚》的文化背景
    4.2 《小二黑结婚》中的听觉非语言符号
        4.2.1 民族性的音乐符号
        4.2.2 类语言符号
        4.2.3 其他听觉非语言符号
    4.3 《小二黑结婚》中的动态视觉非语言符号
        4.3.1 演员表情符号
        4.3.2 演员肢体动作
        4.3.3 舞台调度符号
    4.4 《小二黑结婚》中的静态视觉非语言符号
        4.4.1 舞台布景
        4.4.2 服饰符号
        4.4.3 灯光符号
    4.5 小结
第五章 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启示
    5.1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5.2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启示
        5.2.1 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质量的综合性
        5.2.2 丰富视听感受,提升民族歌剧舞台的综合性
        5.2.3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歌剧的民族性
        5.2.4 创新表现形式,做到民族化与国际化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传播符号学视域下李玉电影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李玉电影中两类传播符号与影片叙事
    2.1 展现生存状态的语言符号
    2.2 反映心境变化的非语言符号
3 双轴关系与李玉电影文本的构成形式
    3.1 双轴关系与人物类型
    3.2 双轴关系与电影镜头
4 李玉电影中传播符号的象征意义阐释
    4.1 二元结构
    4.2 声画组合
    4.3 隐喻符号
5 李玉电影中传播符号体现的主题意蕴
    5.1 追求真实,密切关注现实
    5.2 挖掘人性,引发深度思考
    5.3 揭示困境,表达人文关怀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以貌取人”:华夏形象传播的独特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回顾
一、“以貌取人”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现象
    (一)“以貌取人”的含义
    (二)“以貌取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晕轮效应
    (三)“以貌取人”传播学分析——非语言符号传播
二、“以貌取人”传播现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以貌取人”的华夏历史渊源
        1. 礼以成貌,礼文化是以貌取人的重要文化背景
        2. 非语言符号也是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3. 以貌取人:社会阶层标志的体现
    (二)利用华夏文化理论对“以貌取人”进行本质分析
    (三)华夏文化体现“以貌取人”逻辑的传播活动
        1. 中医望诊实现医患之间的病症交流
        2. 相面是华夏传播中“以貌取人”的典型范例
        3. 古代选官制度中也带有较浓厚的“以貌取人”色彩
三、“以貌取人”在当下社会传播活动中的辩证分析
    (一)从非语言符号传播视角出发
    (二)从华夏文化理论视角出发
        1. 传统东方人相学在形象传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性
        2.“藏象学说”与自我传播的关联

(5)《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选题缘起
    二、研究选题价值和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综述
    四、研究选题理论和方法
    五、研究问题与语料来源
第一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述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内容
        一、栏目设置
        二、内容选择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
        一、推送数量
        二、推送时间
        三、推送方式
第二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建构的语境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社会文化语境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党报新媒体平台的定位
        一、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要求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
    第三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媒介性质
        一、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二、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新闻文本性质
        一、新闻文本内容客观性要求
        二、新闻文本内容简洁性要求
        三、我国新闻文本需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第三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原则
    第一节 规范性原则
        一、词汇的规范性准则
        二、语法的规范性准则
        三、汉字的规范性准则
    第二节 准确性原则
        一、词汇的准确性准则
        二、语法的准确性准则
        三、汉字的准确性准则
    第三节 真实性原则
        一、话语信息的真实性准则
        二、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准则
    第四节 可理解性准则
        一、叙事的可理解性准则
        二、话语的可理解性准则
第四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传播者策略
        一、权威性话语角色定位
        二、可信性话语角色定位
        三、接近性话语角色定位
    第二节 语言符号策略
        一、词语的照应
        二、话题的照应
        三、语篇的结构策略
        四、语篇的语义策略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策略
        一、图片和音视频的使用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
        三、文字排版及格式的使用
    第四节 信息传播策略
        一、信息质策略
        二、信息量策略
第五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反思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文字不规范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三、内容结构不一致
        四、信源关系处理不当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优化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传播指数
        二、优化传播内容,形成传播特色
        三、把好语言文字关,提升报道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二 非语言符号研究现状
        三 《舌尖上的中国》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形象内涵
    第二节 符号内涵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内涵
        一 非语言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二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与传播功能
第二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第一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 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
        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简述
        三 中国形象在《舌尖上的中国》总体呈现
    第二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传播
        一 多渠道传播国家形象
        二 面向全球受众传播国家形象
        三 善用代表性非语言符号传播国家形象
第三章 非语言符号在《舌尖上的中国》呈现分析
    第一节 民族符号展现美丽智慧的国家形象
        一 民族人物符号
        二 民族服饰符号
        三 民族特色饮食符号
    第二节 传统文化符号展现华夏大国形象
        一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
        二 中国传统礼仪符号
        三 中国传统特色符号
    第三节 地理符号呈现壮丽辽阔的大国形象
        一 河流山川符号
        二 地形符号
    第四节 音响乐符号塑造宏伟大气的国家形象
        一 音乐符号
        二 音响符号
第四章 《舌尖上的中国》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足与对策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非语言符号运用之不足体现
        一 与历史文化错位的符号运用
        二 城市中心主义符号运用
        三 反科学色彩的符号运用
    第二节 解决不足之对策
        一 加强媒体把关,运用符合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播
        二 坚持城乡并举原则,呈现客观的农村形象
        三 杜绝迷信,确保科学的符号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抖音短视频中“斜杠青年”的自我呈现与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
第二章 理论基础综述与研究过程设计
    2.1 自我呈现与情感理论
        2.1.1 自我呈现理论
        2.1.2 情感理论
    2.2 研究过程设计
        2.2.1 研究对象选择
        2.2.2 研究方法
        2.2.3 深度访谈设计
第三章 “斜杠青年”在短视频中的自我呈现
    3.1 斜杠青年自我呈现中的语言特点
        3.1.1 生动的口头语:衬托人物特点
        3.1.2 简洁的书面语:准确展现内容
    3.2 斜杠青年自我呈现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3.2.1 斜杠身份的视觉形象塑造
        3.2.2 斜杠身份的听觉形象营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杠青年”在短视频中的情感表达
    4.1 个性化的情感叙事建构
        4.1.1 内容编排:引发价值共鸣
        4.1.2 人设建构:紧扣认同需求
        4.1.3 视听表达:激发多元想象
    4.2 社会化的情感元素注入
        4.2.1 美感元素使视频内容饱满
        4.2.2 道德感元素展现积极态度
        4.2.3 理智感元素促进认识发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受众对“斜杠青年”形象的理解
    5.1 初级感知阶段
        5.1.1 受众对斜杠青年的印象生成
        5.1.2 受众对短视频的内容提取
    5.2 深入认识阶段
        5.2.1 人设建构映照理想自我
        5.2.2 情感表达引发集体认同
    5.3 理解升华阶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短视频样本记录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语言风格的研究综述
        0.2.2 国内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
        0.2.3 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智慧树》栏目概述
    1.1 《智慧树》栏目介绍
        1.1.1 《智慧树》栏目版块构成
        1.1.2 《智慧树》栏目人员构成
    1.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特征分析
        1.2.1 特殊的角色定位
        1.2.2 个性化的语言
        1.2.3 儿童化的形象
第2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特点
    2.1 语音要素及其特点
        2.1.1 停顿的使用
        2.1.2 重音的使用
        2.1.3 语调的使用
        2.1.4 语速的使用
    2.2 词汇要素及其特点
        2.2.1 灵活运用语气词
        2.2.2 频繁使用感叹词
        2.2.3 常用基本词汇
    2.3 语法要素及其特点
        2.3.1 句类的选择
        2.3.2 重复的使用
        2.3.3 省略的使用
        2.3.4 口语化程度高
    2.4 修辞要素及其特点
        2.4.1 拟人的使用
        2.4.2 比喻的使用
        2.4.3 对比的使用
        2.4.4 夸张的使用
第3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特点
    3.1 体态语的运用
        3.1.1 面部表情
        3.1.2 身体姿势
    3.2 客体语言的运用
    3.3 环境语言的运用
    3.4 场景布置及道具的运用
第4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分析
    4.1 《智慧树》栏目话题推进模式分析
        4.1.1 话题的开始
        4.1.2 话题的推进
        4.1.3 话题的结束
    4.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4.2.1 语用策略的定义
        4.2.2 语用策略的功能
        4.2.3 《智慧树》栏目语用策略种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慧树》栏目节目内容
附录B 十期《智慧树》栏目的转写语料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2.1 传播仪式观研究综述
        1.2.2 国庆阅兵庆典研究综述
        1.2.3 电视直播报道研究综述
        1.2.4 本人对研究综述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传播仪式观与国庆阅兵庆典概述
    2.1 传播仪式观概述
        2.1.1 “传播”和“仪式”的概念界定
        2.1.2 传播仪式观的内涵与特征
    2.2 国庆阅兵概述
        2.2.1 阅兵仪式的由来
        2.2.2 我国国庆阅兵概述
        2.2.3 国庆70周年阅兵庆典
    2.3 国庆70周年阅兵与传播仪式观的关系解读
第3章 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的仪式化特征分析
    3.1 电视媒介的仪式性
        3.1.1 电视媒介及其工作人员的仪式性
        3.1.2 超常规报道的仪式性:新技术+融媒体矩阵
    3.2 受众收视行为的仪式性
        3.2.1 仪式性的“参与”
        3.2.2 多渠道、多话题互动
第4章 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的仪式化符号分析
    4.1 语言符号:仪式意义的直观体现
        4.1.1 同期声:简洁明了,强调仪式
        4.1.2 解说词:情感化表达,带入仪式
    4.2 非语言符号:仪式意义的间接呈现
        4.2.1 人物符号: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4.2.2 数字符号:独特的仪式意义体现
        4.2.3 声音符号:渲染仪式直播氛围
        4.2.4 器物符号:国家硬、软实力的象征
    4.3 电视媒介对仪式化符号的呈现
        4.3.1 镜头景别设置:凸显仪式化符号
        4.3.2 镜头运动:多角度呈现庆典现场
第5章 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的仪式化传播价值分析
    5.1 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5.1.1 国庆 70 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
        5.1.2 政治认同:象征符号组合,强化受众政治认同感
        5.1.3 文化认同:传播主流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感
        5.1.4 身份认同:强调“家国一体”,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2 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的文化传播价值
        5.2.1 记忆建构:情感化表达唤起集体记忆
        5.2.2 社会凝聚:传播主流价值观,凝结社会共同体
第6章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的启示
    6.1 强化象征符号的运用,激活其象征意义
    6.2 树立“参与共享”意识,注重受众参与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二、国家文化形象的定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符号学理论
        二、交往行为理论
第二章 乡村文化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乡村中有国家文化的精髓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
        一、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时代的乡村文化
    第三节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中乡村文化元素的挖掘
第三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内容呈现手段
    第一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符号的使用
        一、语言符号的使用
        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第二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文学修辞的使用
        一、强调的使用
        二、隐喻的使用
        三、渲染的使用
第四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主题把握
        一、主题具有民族性
        二、主题具有新颖性
        三、主题具有可读性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形象塑造
        一、乡村文化形象具有时代特色
        二、乡村文化形象彰显民族魂魄
        三、乡村文化形象呈现国家意志
    第三节 乡村文化的故事讲述
        一、多元结构下表达文化
        二、多元节奏下呈现文化
        三、多元视角下传递文化
第五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画面表达方式
    第一节 镜头的选取传递文化
        一、景别的选择表达文化意义
        二、构图的使用呈现文化含义
        三、色彩的使用表现文化意义
    第二节 画面整体呈现时以真实和艺术相结合传递文化
        一、以真实事物中真实性与自然美的结合传递文化
        二、以画面表现时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递文化
        三、以整体呈现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递文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D]. 霍文雅. 山西大学, 2021
  • [2]传播符号学视域下李玉电影解读[D]. 孙琰.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世界三种数字符号探究[J]. 巫称喜. 华夏传播研究, 2020(02)
  • [4]“以貌取人”:华夏形象传播的独特现象[J]. 杨霖. 华夏传播研究, 2020(02)
  • [5]《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D]. 郑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 胡靖雯. 郑州大学, 2020(03)
  • [7]抖音短视频中“斜杠青年”的自我呈现与情感表达[D]. 李奕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D]. 汗左拉·艾则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9]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国庆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报道研究[D]. 范争光. 新疆大学, 2020(07)
  • [10]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D]. 刘雪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