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胰腺癌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一、胰腺癌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饶雪峰[1](2021)在《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胰腺癌具有高度致死性,5年生存率很低,它的特点是容易早期转移,快速浸润,并且对标准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胰腺癌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胰腺导管腺癌占90%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成功主要手段,但是能被早期诊断出来的胰腺导管腺癌只有15-20%。大部分胰腺癌病人错过手术时机,被诊断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性。近年来,虽然对胰腺癌的治疗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是胰腺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仍低于7%。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已阐明了与肿瘤发生有关的一些风险因素,在胰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上进展甚微。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胰腺癌进展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于提供早期诊断和开展有效治疗是必要的。微小RNA(miRNAs,miRs)是一类小分子无编码功能的RNA,通过与信使RNA(m RNA)的3′-非翻译区(UTR)直接作用,从而对基因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显示miRNA在癌变过程中失调,它们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miRNA异常表达与胰腺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miR-10a-5p通过调节转录因子AP-2γ(AP2C)促进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miR-148a通过靶向调控WNT10B从而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从上皮向间质转化,以及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侵袭。miR-337瞄准了Homeobox B7(HOXB7)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此外,miR-181b-5p、ETS原癌基因1(ETS1)和MET原癌基因(c-Met)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胰腺癌病人很差的预后。miR-27a-3p是成熟miR-27a的亚型,位于人类19p13染色体上,并且发现其经常异常表达,并有助于各种类型的癌症进展。Wang等通过使用来自三个独立队列的Hi Seq 2000测序(健康控制、良性胰腺疾病和胰腺癌),确定了可以通过联合检测血清CA199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27a-3p水平来鉴别胰腺良恶性肿瘤。最近,Silvestris等认为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重要的血管生成作用。然而,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和潜在机制仍有待阐明。目的:本研究将探讨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为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靶向治疗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GATA6、VEGFA和VEGFR2的表达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与miR-27a-3p表达之间的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miR-27a-3p对GATA6的靶向调控机制;通过毛细管生成试验和侵袭试验及划痕试验测定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等。结果: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肿瘤大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过表达miR-27a-3p降低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高表达的miR-27a-3p下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上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增加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抑制miR-27a-3p增强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抑制miR-27a-3p上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下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抑制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GATA6被确定为miR-27a-3p的功能靶基因;同时,在抑制miR-27a-3p的癌细胞中,沉默GATA6可部分逆转VEGFA和VEGFR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部分逆转了抑制miR-27a-3p对胰腺导管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P<0.05)。结论: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miR-27a-3p过表达预示着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不良。miR-27a-3p靶向下调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miR-27a-3p/GATA6/VEGFA/VEGFR2信号轴为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表明了miR-27a-3p可作为临床预后检测指标,也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有希望的治疗靶标。

李保环[2](2021)在《ABCB1、APOB、CAV1和NAMP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PDA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世界上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根据2019年中国癌症登记年报统计,胰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10位,死亡率居第6位,而5年的生存率仅为7.2%,是所有癌症中最低的。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DAC)在所有胰腺癌的病理类型中最为常见,在所有胰腺癌患者中的比例高达90%。由于胰腺癌具有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极高等临床特点,故提高早期诊断率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如果能对其发病机制中某一重要环节加以合理的干预,或许能有效降低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并且有可能成为胰腺癌靶向治疗的新突破。目前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接触有毒物质等外在因素之外,遗传易感性也是该病发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个体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出现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导致的DNA序列的多态性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可通过影响基因产物的结构或表达来改变个体对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此外,由数个SNP位点构建的单倍体基因型因为整合了相应SNP位点之间的信息,更能进一步体现出基因多态性与疾病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从分子细胞学角度来看,胰腺癌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DNA的损伤与修复、致癌物代谢基因的激活与灭活等多因素失衡有关。因此,明确相关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与胰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便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胰腺癌的发病机制,进而为寻找合适的肿瘤标志物及靶向治疗做准备。本研究涉及到4个基因,分别是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BCB1)、载脂蛋白B(APOB)、微囊蛋白1(CAV1)和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ABCB1基因编码的跨膜p-糖蛋白,功能主要包括将内源性代谢物和有毒的外源性物排出(包括细胞内致癌物)、降低药物反应以及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激活淋巴细胞,其可通过外排多种致癌物起到机体的肿瘤防御作用。研究发现位于淋巴细胞的p-糖蛋白可以介导淋巴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在肿瘤发生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APOB基因编码的apoB,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并且,APOB基因和APOB mRNA编辑酶基因受到抑癌基因p53的转录调控,提示p53的抑癌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上述两种基因介导的,而p53基因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发现了CA V1基因的表达,其编码的蛋白CAV1是多种信号通路的支架,其可结合多个重要蛋白,从而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肿瘤血管形成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胆固醇的摄入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CAV1在细胞胆固醇稳态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与胰腺癌的发病或许也存在一定的联系。NAMPT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其所编码的蛋白Nampt,是NAD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对基因组稳定性、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和机体代谢稳态至关重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潜在的病理生理作用。此外,Nampt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途径、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参与肿瘤血管的异常生成。并且,iNampt参与了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eNampt可以通过非酶作用,促使机体内趋化因子及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两者同时促使机体内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参与到肿瘤发病的过程当中。由此可见本研究中4个基因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所涉及12个SNP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蛋白的表达、结构或功能,从而改变PDAC的遗传易感性。目的山东省是中国胰腺癌的高发地之一。通过病例-对照实验研究,探讨ABCB1的 3 个 SNP 位点(rs1045642、rs3789243、rs4148737)、APOB 的 2 个 SNP 位点(rs693、rs1042031)、CA V1 的 4个 SNP位点(rs12672038、rs1997623、rs3807987、rs7804372)和NAMPT的3 个 SNP位点(rs9034、rs2505568、rs61330082)的基因多态性,发现与PDAC相关的SNP位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单倍型与PDAC的发生发展是否相关。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对日后PDAC高危人群的筛选、PDAC的早期诊断以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病例组为来自于山东大学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273例PDAC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来自同时期、同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69例健康者,且均无肿瘤、胰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心理疾病或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慢性病史。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外周血提取DNA。使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Sanger测序来对PCR产物测序。运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判断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Mann-Whitney U检验和McNemar检验分别用于两组人群年龄分布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分布差异的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和肿瘤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计算出OR和95%CI,进一步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在PDAC发生中潜在的致病风险。随后,针对可能致病的基因,利用PHASE2.1软件构建相关的单倍型,分别估计每个单倍型的频率,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95%CI以及对PDAC遗传易感性的作用。结果ABCB1的3个SNP位点(rs1045642、rs3789243、rs4148737)、APOB的2个SNP位点(rs693、rs1042031)、CAV1的4个SNP位点(rs12672038、rs1997623、rs3807987、rs7804372)租NAMPT的3个SNP位点(rs9034、rs2505568、rs61330082)均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基因型分布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在ABCB1 rs4148737位点,相对于对照组,PDAC患者拥有显着较低比例的基因型AG、GG和等位基因G(26.79%vs.45.73%,P<0.001;7.17%vs.21.79%,P<0.001;20.57%vs.44.66%,P<0.001)。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肿瘤家族史等因素上分别进行分层分析,ABCB1 rs4148737与PDAC之间仍有显着相关性。根据ABCB1 rs4148737、rs1045642和rs3789243的基因型,构建了8个单倍型,单倍型ACC(rs4148737 A-rs1045642 C-rs3789243 C)和ATC(rs4148737 A-rs1045642 T-rs3789243 C)在病例组中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41;P<0.001),提示携带单倍型ACC或ATC的个体更易患PDAC(OR=1.58,95%CI:1.02-2.45;OR=2.16,95%CI:1.47-3.18)。相反,单倍型GCC(rs4148737 G-rs1045642 C-rs3789243 C)和GTC(rs4148737 G-rs1045642 T.rs3789243 C)在病例组中的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提示单倍型GCC和GTC可能降低个体患病的风险(OR=0.46,95%CI:0.30-0.71;OR=0.04,95%CI:0.01-0.14)。其他SNP位点与PDAC的遗传易感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中国人群中ABCB1的3个SNP位点(rs1045642、rs3789243、rs4148737)、APOB的2个SNP位点(rs693、rs1042031)、CA V1的4个SNP位点(rs12672038、rs1997623、rs3807987、rs7804372)和NAMPT的3个SNP位点(rs9034、rs2505568、rs61330082)均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中,ABCB1 rs4148737基因多态性与PDAC遗传易感性显着相关;其基因型AG和GG、等位基因G、单倍型GCC和GTC可能是PDA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基因型AA、等位基因A、单倍型ACC和ATC可能提高PDAC的发病风险。因此,ABCB1基因rs4148737多态性可能成为筛选PDAC高危人群的生物学标志物或基因治疗的靶点。

陶玲[3](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体外及体内实验揭示Lnc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确证LncRNA SNHG16为介导宫颈癌恶性发展关键的致病分子。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细胞中LncRNA SNHG16的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法和Tanswell法检测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Annexin V/7-AAD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对体内宫颈癌肿瘤生长的影响;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以及宫颈癌细胞中PARP9 mRNA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NHG16与PARP9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关系;RIP法检测SNHG16与SPI1蛋白的结合;ChIP法检测SPI1与PARP9基因启动子的结合;CCK8法检测PARP9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Tanswell法检测PARP9在宫颈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ARP9、Ki67、PCNA、E-cadherin、Vimentin、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中LncRNA SNHG16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r Epic相比,宫颈癌细胞Ca Ski、C33a、ME180、HeLa中LncRNA SNHG16表达明显上调(P<0.05);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Hela细胞的迁移能力不受影响;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增加;在体内实验中,沉默LncRNA SNHG16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与Hcer Epic细胞相比,HeLa细胞中PARP9表达明显增加(P<0.05);LncRNA SNHG16增强PARP9基因启动子活性(P<0.05);LncRNA SNHG16与SPI1蛋白结合;SPI1与PARP9基因启动子结合;LncRNA SNHG16沉默后,Hela细胞中PARP9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被明显抑制,且PAR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减少(P<0.05);LncRNA SNHG16沉默后,Hela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但同时过表达PARP9可恢复其增殖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1)LncRNA SNHG16在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宫颈癌肿瘤的直径、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等因素显着相关;2)沉默LncRNA SNHG16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宫颈癌肿瘤的生长;3)LncRNA SNHG16作为致病分子,通过激活SPI1调控的PARP9基因转录而介导宫颈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侵袭,最终促进宫颈癌的恶性发展。

边友诚[4](2020)在《多糖RP02-1抗胰腺癌和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6促胰腺癌的功能和机制探究》文中指出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5%。胰腺癌具有易复发转移、预后差、致死率高和耐药性高等特点。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6(GPC6)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了。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缺乏高效低副作用的药物干预是胰腺癌治疗面临的挑战。吉西他滨,作为治疗胰腺癌的一线药物,经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低毒高效的抗胰腺癌候选药物和探究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是治疗胰腺癌的核心任务。本课题主要研究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6在胰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和天然药物多糖对胰腺癌的影响。前人研究表明GPC6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其糖链(HS链)是细胞生长因子共受体(Co-receptor)。HS链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功能,因此理论上外源性给予糖链干预可能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的作用。果胶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在结构和功能上最复杂的多糖,由半乳糖醛酸聚糖主链和中性糖侧链组成。复杂的结构使其具有许多功能,果胶不仅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成分,还可以应用于广泛的药物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果胶的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和抗糖尿病等。此外,与化学疗法药物相比,果胶在抗胰腺癌方面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显示出较好的优势。因此,进一步研究果胶在胰腺癌中的活性及其机制可能为抗胰腺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对开发新的抗胰腺癌药物提供新的机会。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是传统的安神益智中药,药用部位为根。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报道的主要包含三萜皂苷类、糖类、酮类,也含有少量的生物碱、香豆素、木质素类等,具有多种药理学功效,有良好开发和应用前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远志具有抗老年痴呆、抗抑郁、抗肿瘤、抗氧化以及改善记忆能力等功能。远志多糖是从远志的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但是远志多糖在抗肿瘤领域鲜有报道。我们从远志分离纯化出果胶多糖RP02-1,对RP02-1进行抗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五种肿瘤的活性筛选,发现RP02-1对胰腺癌细胞As PC-1和Bx PC-3的抑制率分别为41.83%和57.54%。此外,RP02-1对正常的肝细胞和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表明,RP02-1可以抑制Bx PC-3和As PC-1细胞形成的克隆的数目大小。细胞划痕与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RP02-1还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Bx PC-3和As PC-1的迁移。Hoechst 33258染色法、Annexin V/PI双染色法的结果显示,RP02-1能够诱导胰腺癌细胞Bx PC-3和As PC-1的凋亡。机理研究表明,凋亡相关功能分子Bcl-2在RP02-1处理后表达下调;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在RP02-1处理后表达上调。此外,远志多糖RP02-1能够抑制Bx PC-3细胞的自噬。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发现,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Atg5和LC3B在RP02-1处理后表达显着下调。进一步证实了RP02-1的抗胰腺癌作用,我们进行了体内实验研究。通过胰腺癌细胞Bx PC-3皮下移植瘤实验,我们发现,RP02-1低浓度(5 mg/kg)和高浓度(50 mg/kg)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的抑制率分别为49.58%和55.4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RP02-1对小鼠的体重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表明RP02-1几乎不具有显着毒副作用。显示出很好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我们从远志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果胶RP02-1,并且发现RP02-1可能具有抗胰腺癌活性。本研究发现,RP02-1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细胞自噬来发挥抗胰腺癌作用。这些研究提示,RP02-1具有成为抗胰腺癌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的潜力。上述研究表明RP02-1能够发挥抗胰腺癌活性。但是目前针对胰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缺乏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生物标记物。因此,我们选取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聚糖,研究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本课题组前期大量的研究表明,GPC6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且在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聚焦于GPC6促胰腺癌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我们选取了PANC-1和SW1990细胞系,每种细胞都构建敲减和过表达GPC6和相应的对照稳转细胞系,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敲减或过表达GPC6的效率。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在SW1990细胞中敲低GPC6,FOXO3a的表达量上调。同时,在PANC-1细胞中转录因子FOXO3a参与敲减GPC6介导的抗胰腺癌活性中。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敲减GPC6后,可抑制Kras/MEK/ERK/FOXO3a信号通路,进而促进FOXO3a表达,进一步发挥其抗胰腺癌活性。上述研究表明,果胶多糖RP02-1可能是抗胰腺癌的先导化合物,GPC6可能是抗胰腺癌的药物新潜在靶点。上述研究为我们理解聚糖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担任关键角色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基于多糖创新药物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华丽娟[5](2020)在《miR-34a通过调控FOXM1及MTA2对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miR-34a在体外和体内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克隆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miR-34a在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可能靶点,并在组织样本层面验证miR-34a、MTA2、FOXM1的表达量及miR-34a与MTA2、FOXM1的相关性。[方法]1、通过生物合成剂miR-34a-mimics过表达miR-34a,通过CCK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比较各组细胞克隆、增殖形成能力,综合评价miR-34a对肺腺癌A549、XWLC-05细胞克隆、增殖能力的影响。2、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评价miR-34a对肺腺癌细胞A549、XWLC-05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3、Transwel 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评价mi R-34a对肺腺癌细胞A549、XWLC-05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MYC、MTA2、FOXM1、FOXP1、MDM4、MYB、ULBP2、SIRT1这八个与miR-34a相关性较大的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PCR)检测miR-34a、MYC、MTA2、FOXM1、FOXP1、MDM4、MYB、ULBP2、SIRT1的表达量,筛选出与miR-34a相关性最高的靶基因。5、建立肺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瘤模型,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分析肿瘤重量情况。RT-qPCR检测miR-34a、MTA2、FOXM1在各组移植瘤中的表达水平。6、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30例肺腺癌与远端配对对照组织的样本,通过RT-qPCR验证miR-34a、MTA2、FOXM1在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34a与MTA2、FOXM1及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的关系。7、实验数据分析作图采用SPSS23.0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 6.0进行,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方式表达,当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miRNA及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关系用Chi-Square检验,miRNA的表达与下游靶基因的关系用Spearman检验。[结果]1、CCK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空白组与NC组间生长曲线差异无显着性(p>0.05);miR-34a-mimics组细胞增殖显着低于NC组及空白组(p<0.05)。2、Tanswell侵袭实验:A549细胞组:miR-34a-mimics组侵袭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空白组和NC组侵袭细胞数无显着差异性(p>0.05)。XWLC-05细胞:miR-34a-mimics组侵袭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空白组和NC组侵袭细胞数无显着差异(p>0.05)。3、细胞划痕实验:A549细胞:空白组和NC组平均向划痕区迁移率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高表达miR-34a的miR-34a-mimics组细胞平均向划痕区迁移率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XWLC-05细胞:空白组平均向划痕区迁移率和NC组平均向划痕区迁移率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高表达miR-34a的miR-34a-mimics组细胞平均向划痕区迁移率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4、Tanswell迁移实验:A549细胞:miR-34a-mimics组迁移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空白组和NC组迁移细胞数无显着差异(p>0.05)。XWLC-05细胞:miR-34a-mimics组迁移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和NC组(p<0.05),空白组和NC组迁移细胞数无显着差异(p>0.05)。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A549细胞:空白组平均克隆形成数和NC组平均克隆形成数显着高于miR-34a-mimics组平均克隆形成数(p<0.05);空白组和NC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XWLC-05细胞:空白组平均克隆形成数和NC组平均克隆形成数显着高于miR-34a-mimics组平均克隆形成数(p<0.05);空白组和NC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6、MTA2、FOXM1在miR-34a过表达组中表达量降低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MTA2、FOXM1为后续实验靶点。7、各组裸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5天后,全部成瘤。移植瘤生长曲线:miR-34a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显着低于A549-NC细胞组(p<0.05);终点时间第25天时,A549-miR-34a组裸鼠平均体积显着小于A549-NC细胞组(p<0.05);A549-miR-34a组裸鼠平均质量显着小于A549-NC细胞组(p<0.05)。8、RT-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miR-34a、MTA2、FOXM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549-miR-34a组中miR-34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C组(p<0.05);高表达miR-34a的A549-miR-34a组中MTA2、FOXM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组织样本中miR-34a在肺腺癌患者正常组织表达量显着高于肺腺癌组织,MTA2、FOXM1在肺癌患者癌组织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织。miR-34a表达量在肺腺癌组织中与MTA2、FOXM1均存在负相关关系10、miR-34a、MTA2、FOXM1的表达量与肺腺癌患者是否淋巴转移、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miR-34a可能通过调控MTA2、FOXM1抑制肺腺癌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克隆。2、miR-34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而MTA2、FOXM1表达上调;mi R-34a与MTA2、FOXM1在肺腺癌组织中均成负相关性。

彭霞婷[6](2020)在《胰腺癌预后相关调控型遗传变异的系统识别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积极探寻可用于提示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随访和治疗,从而改善胰腺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微阵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许多胰腺癌基因表达和预后的关联研究。然而,既往类似研究多在小样本中开展,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对已发表的基因表达与胰腺癌预后的关联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与胰腺癌预后最显着相关的基因。然后,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群流行病学验证来寻找调控这些预后相关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并进一步利用生物学功能实验来探索这些关联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旨在系统地识别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与胰腺癌预后相关的调控型遗传变异,并探索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首先,我们对已发表的7个独立数据集进行荟萃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挖掘与胰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随后,利用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 QTL)分析来探寻调控胰腺癌预后相关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利用两阶段的胰腺癌预后关联研究在共计893例胰腺癌患者中分析候选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预后的关联。利用Haploview、Regulome DB、Haploreg和Cistrome等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对阳性位点rs4887783及与其呈高度连锁的位点(r2≥0.8)进行功能注释,筛选出潜在的功能性遗传变异。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rs4887783位点对RFWD3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利用电泳迁移率实验与超迁实验探究rs4887783位点如何影响RFWD3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最后,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RFWD3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我们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初步发现128个与胰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q-value<0.001)。其中RFWD3基因的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不良显着相关,风险比为1.50(95%Confidence Interval,CI:1.25-1.79,q-value=6.90×10-4)。另外,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胰腺癌数据显示位于RFWD3基因5’端非翻译区的rs4887783遗传变异是RFWD3基因的顺式e QTL(P=4.83×10-6)。两阶段的胰腺癌预后关联研究显示rs4887783位点与胰腺癌预后相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风险比为1.27(95%CI:1.12-1.43,Padjust=0.000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s4887783位点可能是潜在的功能性遗传变异。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rs4887783位点具有等位基因特异性的调节活性。凝胶电泳迁移变动实验与超迁实验结果显示,rs4887783-G等位基因与转录因子REST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更强。过表达或者沉默RFWD3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改变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通过综合利用荟萃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群流行病学验证与生物学功能实验,我们系统识别出了与胰腺癌预后显着相关的rs4887783遗传变异,其通过影响启动子区与REST转录因子的结合来调控RFWD3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改变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最终影响胰腺癌的预后。该遗传变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为胰腺癌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程贤[7](2020)在《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背景:食管鳞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导致食管鳞癌发生的各类遗传改变已经被普遍揭示,但是要将目前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指导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仍需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变过程各阶段中对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它们发生的先后关系,以及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癌公认的癌前病变,对重度异型增生和相应的鳞癌遗传改变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细化各类遗传变异在食管癌变整个时间轴上的分布和意义。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基因组水平各类遗传改变的差异,探索食管癌变各阶段中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发生的先后关系,总结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并尝试寻找在食管起始癌变、癌前向癌转化等几个节点上的重要事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总共选取了时间纵向病例和空间横向病例两类食管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比较分析病变基因组SNV、LOH、CNV、WGD等多种遗传改变。时间纵向病例为在同一个患者患病的不同时间节点取相近解剖学位置的不同病变,包含4位患者的4个癌旁正常上皮、6个异型增生上皮和4个鳞癌样本。空间横向病例为诊断为癌的时间点取癌样本和邻近癌的重度异型增生样本,共23位患者的23个癌旁正常上皮、23个癌旁重度异型增生上皮和23个鳞癌样本。结果:我们以时间纵向样本为典型案例,空间横向样本为扩大病例比较分析了食管癌前和癌的基因组遗传改变,发现癌前病变和癌在基因组遗传改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各类遗传改变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在LOH上,癌前和癌样本中LOH均相对集中地在特定几条染色体上发生,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中,基因组LOH的程度和发生的位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SNV上,癌前病变和癌在突变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样本中配对的癌前和癌都共有较多突变,TP53、CDKN2A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普遍发生较早,在配对的癌前和癌中一致性高。在CNV上,癌前病变和癌共有3q、8q22.4、11q13.3等包含着名癌基因的高频CNV区域,但是除此以外癌前病变和癌中鲜有其他相同的拷贝数改变,并且在癌中CNV数量出现激增。WGD在时间纵向样本的癌前和癌中发生率差异很大,但是在空间横向样本中具有很接近的发生率。基于各类遗传变异在癌和癌前中的异同,我们推断了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间的演化关系,我们发现在时间纵向样本和空间横向样本中均存在3类不同的癌与癌前的演化距离,而食管癌的癌前和癌大部分具有相对较近的演化距离。结论:食管鳞癌癌前和癌的不同类型遗传变异的异同表明,在食管癌变的时间轴上,不同类型的遗传改变发生的阶段是有选择性的,LOH集中发生在癌变早期;SNV相对匀速地在癌变整个过程中积累,不同阶段获得的突变与该阶段病变的生物学行为相关,TP5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是鳞癌起始癌变的重要事件;CNV主要在肿瘤中对肿瘤进一步恶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少量癌基因的扩增是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WGD是癌前病变向癌转化节点的重要遗传改变。食管上皮中观察到三种癌前病变与癌的演化距离,同时存在TP53突变和WGD的癌样本更可能与其癌前有较近的演化关系。第二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背景: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单分子水平比较研究以及少量外显子测序的比较研究,已经揭示了食管上皮这两种病理状态在分子水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研究者对癌前病变和癌不同的分子改变则尚关注相对较少,同时在转录水平尚缺乏从组学角度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和癌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与癌在转录组水平的异同,结合基因组水平的异同,更能全面地认识食管鳞癌癌变过程。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差异,揭示食管癌变不同阶段转录组改变,探索促进癌前向癌进展的重要分子改变。材料和方法:首先对此前实验室已完成的5例重度不典型患者和7例鳞癌患者的12个正常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切缘表型为正常的组织和7例鳞癌样本表达谱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找出各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相关功能。对只在癌前和癌间发生改变的基因进行着重挖掘,寻找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探索候选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对正常、重度异型增生和鳞癌样本表达谱的两两比较总共鉴定出234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尚未进展成癌的重度异型增生在无限的复制能力、自身获得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抑制及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等几个方面就已经与肿瘤的状态非常相似,而在能量代谢重塑、凋亡逃逸、持续血管发生等方面,重度异型增生样本与癌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不及正常样本。而肿瘤侵袭转移、肿瘤促进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在重度异型增生中就已经有轻微体现,但是和肿瘤状态仍差异显着。通过共表达分析,我们在食管鳞癌中鉴定到了一个包含49基因的共表达模块,该模块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相关。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证明了该模块中的LINC01605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和鳞癌细胞系的生长和迁移;通过RNA pull down实验证明该LncRNA与HNRNPC和AURKB等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食管正常组织、重度异型增生、鳞癌在转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重度异型增生已经具备了一部分肿瘤特征,但是相当一部分肿瘤特征的获得是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不同模式差异表达基因在癌变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血管发生、细胞黏附和代谢反应等相关基因集中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发生异常表达,在食管癌进展后期有重要作用。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一个RAS相关的49共表达基因模块能够提示肿瘤预后。该模块中在食管鳞癌中低表达的基因LINC01605能够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起到抑制作用并可能通过LINC01605与AURKB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生长。

田萍[8](2020)在《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色素框同源物7(CBX7)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论证CBX7通过整合素β3(ITGβ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干扰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宫颈癌的进展和化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ITGβ3、TGFβ1、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和波形蛋白(VIM),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分析CBX7和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非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CBX7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相关基因的关系;采用生存分析,评价CBX7表达对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利用Lentivirus载体系统转染He La、Si Ha细胞,构建CBX7过表达和下调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应用敲低CBX7 Si Ha(si CBX7 Si Ha)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不同水平CBX7细胞的成瘤率、移植瘤体积及重量;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移植瘤模型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的方法下调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GFβ1表达,抑制ITGβ3/TGFβ1轴;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顺铂,检测上述细胞生长、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与未转染sh RNA TGFβ1细胞中,暴露与未暴露顺铂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CBX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显着负相关,并随着组织分化的消除而表达下降;(2)CBX7与宫颈癌生存率呈正相关;(3)IHC检测CBX7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非瘤组织并与ITGβ3、TGFβ1、PI3K、AKT、p-AKT和VIM负相关,与E-cad正相关;(4)稳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检测,敲低CBX7促进了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能力明显减弱;上调CBX7提高了顺铂对Si Ha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敲低CBX7提高了裸鼠成瘤率,增加了移植瘤模型的体积和体重;(5)IHC分析移植瘤组织结果显示,CBX7、E-cad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VIM高于对照组;ITGβ3、TGFβ1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移植瘤中ITGβ3、TGFβ1、PI3K和AKT m RNA高于对照组;(7)沉默TGFβ1的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沉默TGFβ1消弱了si CBX7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凋亡的抑制作用;(8)敲低CBX7升高了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等表达,降低了E-cad表达;采用sh RNA TGFβ1转染逆转了si CBX7对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的升高,抑制了对E-cad的降低;(9)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过表达CBX7调低了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及VIM的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了E-cad的表达。结论:CBX7在人宫颈癌组织中表达降低,CBX7是宫颈癌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CBX7的低表达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抑制凋亡,CBX7过表达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si CBX7调控ITGβ3/TGFβ1轴调节宫颈癌EMT的发生,沉默TGFβ1,可以部分逆转宫颈癌细胞EMT表征;CBX7通过ITGβ3/TGFβ1轴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EMT的发生和化疗药物敏感性;证明CBX7在宫颈癌中是抑癌基因,可能是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潜在因子,通过CBX7抑制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提高宫颈癌疗效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董政[9](2020)在《miRNA3178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iRNA3178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miRNA3178在胰腺癌细胞和正常胰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NA3178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胰腺癌细胞和正常胰腺细胞中miRNA3178的表达情况。2.采用CCK-8法化验检测转染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1.与正常细胞系HPDE6C7相比,miRNA3178在AsPC-1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升高,而在PANC1细胞系中的表达则轻微下降。2.miRNA3178类似物转染胰腺癌AsPC-1细胞后,显着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产生G0/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3.miRNA3178抑制物转染胰腺癌AsPC-1细胞后,显着增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细胞发生凋亡,加速细胞周期。第二部分miRNA3178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内皮抑素的影响。目的:研究miRNA3178表达与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内皮抑素的关系研究方法: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3178表达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因子的关系。结果:1.miRNA3178过表达抑制了AsPC-1细胞中VEGF和bFGF的表达,并增强了内皮抑素的表达。2.miRNA3178低表达促进了AsPC-1细胞VEGF和bFGF的表达,并抑制内皮抑素表达。结论:1.miRNA3178在胰腺癌细胞系AsPC-1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细胞。2.细胞功能方面,miRNA3178抑制胰腺癌AsPC-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3.miRNA3178可抑制胰腺癌AsPC-1细胞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并促进内皮抑素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生长。综上所述,miRNA3178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林海[10](2020)在《Lnc-ATB通过miR-200c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胆管癌增殖及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胆管癌组织中Lnc-ATB/miR-200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Lnc-ATB与miR-200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Lnc-ATB及miR-200(miR-200a/b/c)在30例胆管癌组织及相应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通过比较30例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相应非癌组织中Lnc-ATB及miR-200a/b/c表达水平,发现胆管癌组织中Lnc-ATB表达升高(3.807±0.907 VS1.049±0.510,P<0.001),而miR-200a(2.260±0.899 VS 3.099±1.062,p<0.05),miR-200b(1.338±0.587 VS 2.268±0.510,P<0.001)及miR-200c(0.469±0.251 VS1.452±0.410,P<0.001)表达均降低,其中以miR-200c表达降低最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提示胆管癌组织中Lnc-ATB高表达与miR-200c低表达密切相关(P<0.01)。Lnc-ATB呈高表达的胆管癌患者肿瘤体积较大,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而miR-200c呈低表达的胆管癌患者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具有较晚的TNM分期。结论:胆管癌组织中Lnc-ATB表达升高,miR-200c表达降低,两者表达呈负相关。Lnc-ATB可能在胆管癌中发挥癌基因作用,而miR-200c可能发挥抑癌基因作用。第二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及功能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Lnc-ATB/miR-200c信号轴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胆管癌细胞系HUCCT1、RBE、TFK1、Huh-28和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C中Lnc-ATB/miR-200c的表达。采用si RNA技术敲低HUCCT1和RBE细胞中的Lnc-ATB表达水平,用q RT-PCR方法检测Lnc-ATB及miR-200c表达水平的变化。将Hu CCT1细胞同时转染带有野生型或突变型psi CHECK2-Lnc-ATB结合位点的质粒与miR-200c模拟物。转染后48h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Lnc-ATB与miR-200c的调控关系及结合位点。采用si RNA技术敲低HUCCT1和RBE细胞中Lnc-ATB的表达结合共转染miR200c抑制剂建立三组不同Lnc-ATB/miR200c表达水平的细胞。三组细胞分别为单纯敲低Lnc-ATB表达组(si RNA-Lnc-ATB组),si RNA-Lnc-ATB+共转染miR200c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iR-200c表达水平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Transwell试验分析Lnc-ATB/miR-200c信号轴对HUCCT1和RBE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BEC细胞相比,Lnc-ATB在HUCCT1、RBE、TFK1、Huh-28四种胆管癌细胞株中呈高表达,而miR-200c呈相对低表达,其中以HUCCT1、RBE细胞最为明显,因此选择HUCCT1、RBE细胞进行si RNA干扰实验。si RNA干扰实验显示敲低HUCCT1和RBE细胞中Lnc-ATB的表达可以提高miR-200c的表达水平,并且si RNA1干扰效果优于si RNA2,因此采用si RNA1序列进行后续试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nc-ATB含有潜在的miR-200c结合位点,预测miR-200c为Lnc-ATB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表明,miR-200c模拟物可以明显抑制带有野生型miR-200c结合位点的psi CHECK2-Lnc-ATB的荧光素酶活性,而在带有突变型miR-200c结合位点的psi CHECK2-Lnc-ATB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应用si RNA-Lnc-ATB体外敲低HUCCT1和RBE细胞Lnc-ATB表达可以升高miR-200c的表达水平,从而导致细胞增殖活力以时间依赖性方式下降,并促进细胞凋亡及G0/G1期阻滞,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然而,当将miR-200c抑制剂共转染入细胞以降低miR-200c表达时,可以逆转si RNA-Lnc-ATB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G0/G1期阻滞及迁移能力的抑制。结论:胆管癌细胞中Lnc-ATB表达升高,miR-200c表达降低,Lnc-ATB通过抑制miR-200c表达参与调控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过程。第三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调控胆管癌生长和迁移的分子机制目的:研究Lnc-ATB/miR-200c相关信号通路因子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si RNA技术敲低HUCCT1和RBE细胞中Lnc-ATB的表达,结合共转染miR200c抑制剂建立三组不同Lnc-ATB/miR200c表达水平的细胞。三组细胞分别为单纯敲低Lnc-ATB表达组(si RNA-Lnc-ATB组),si RNA-Lnc-ATB+共转染miR200c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三组细胞之间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CND1/CDK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及EMT相关信号通路因子ZEB1/2及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差异。结果:体外敲低HUCCT1细胞Lnc-ATB表达可以抑制CCND1/CDK2表达,升高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抑制ZEB1/2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并下调N-cadherin表达。而将miR-200c抑制剂共转染入HUCCT1细胞后可以抑制miR-200c表达上调,进而逆转上述分子蛋白的表达变化。结论:Lnc-ATB通过抑制miR-200c表达调控胆管癌细胞周期、凋亡及EMT相关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第四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在胆管癌体外移植瘤模型中的作用目的:研究Lnc-ATB/miR-200c信号轴对胆管癌细胞成瘤作用及体内相关信号通路因子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是否可能作为胆管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方法:设计包装携带有lentivirus-RNAi-Lnc-ATB,miR-200c抑制剂及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的慢病毒,先利用该病毒感染HUCCT1细胞系,得到长期稳定表达的三组细胞,分别为单纯敲低Lnc-ATB表达组,敲低Lnc-ATB表达+共转染miR-200c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NC组)。采用5周BALB/c裸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取符合条件的三组HUCCT1细胞悬液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连续饲养观察3周,每隔3天观察并记录期间肿瘤体积变化。待饲养3周后将裸鼠处死,比较肿瘤体积大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在三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三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CND1/CDK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及EMT相关信号通路因子ZEB1/2及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差异。结果: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敲低HUCCT1细胞Lnc-ATB表达构建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体积较小并伴有PCNA表达降低,而同时稳定转入miR-200c抑制剂的肿瘤细胞构建的裸鼠肿瘤组织体积及PCNA表达可以恢复。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敲低Lnc-ATB表达的HUCCT1细胞构建的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的CCND1/CDK2及BCL-2表达降低,Caspase-3表达升高,ZEB1/2及N-cadher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而稳定转入si RNA-Lnc ATB+miR-200c抑制剂的肿瘤细胞构建的裸鼠移植瘤组织可以恢复其表达。结论:Lnc-ATB/miR-200c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EMT相关信号通路因子表达促进胆管癌细胞的成瘤作用。Lnc-ATB/miR-200c或许可能成为胆管癌诊治的潜在分子靶标。

二、胰腺癌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1.1 胰腺导管腺癌概述
    1.2 mi R-27a-3p概述
    1.3 GATA6 概述
第2章 mi 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
    2.1 摘要
    2.2 前言
    2.3 材料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第3章 mi R-27a-3p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及血管生成
    3.1 摘要
    3.2 前言
    3.3 材料和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4章 mi R-27a-3p靶向下调GATA6
    4.1 摘要
    4.2 前言
    4.3 材料和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
    4.6 讨论
    4.7 结论
第5章 mi R-27a-3p/GATA6/VEGFA/VEGFR2 信号轴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5.1 摘要
    5.2 前言
    5.3 材料和方法
    5.4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讨论
    5.7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转录调节因子 GATA6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iR-27a-3p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ABCB1、APOB、CAV1和NAMP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PDA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3)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LNCRNA SNHG16 与宫颈癌的恶性发展高度相关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组织标本收集与保存
        1.3 qRT-PCR法检测组织内LncRNA SNHG16 的表达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LncRNA SNHG16促进宫颈癌增殖、迁移、侵袭并抑制凋亡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细胞培养
        1.3 宫颈癌沉默细胞株的构建
        1.4 CCK-8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5 Transwell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 对宫颈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1.6 Annexin V/7-AAD法检测细胞凋亡
        1.7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
        1.8 划痕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
        1.9 裸鼠宫颈癌LncRNA SNHG16 沉默实体瘤模型的构建
        1.10 裸鼠宫颈癌实体瘤体积测量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LNCRNA SNHG16 通过转录因子SPI1 驱动的PARP9 基因转录而介导宫颈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沉默LncRNA SNHG16对PARP9 表达的影响
        1.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ncRNA SNHG16对PARP9 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4 RIP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 与转录因子SPI1 的结合能力
        1.5 ChIP实验检测转录因子SPI1与PARP9 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能力
        1.6 SPI1沉默细胞株构建
        1.7 qRT-PCR法检测LncRNA SNHG16及SPI1对PARP9 表达的影响
        1.8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1.9 Transwell法检测PARP9 对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10 LncRNA SNHG16及PARP9 过表达细胞模型构建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多糖RP02-1抗胰腺癌和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6促胰腺癌的功能和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胰腺癌
        1.1 胰腺癌简介
        1.2 胰腺癌流行病学与致病因素
        1.3 胰腺癌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
        1.4 胰腺癌临床症状与诊断
        1.5 胰腺癌治疗策略
        1.6 胰腺癌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
    2 多糖
        2.1 多糖及果胶
        2.2 远志多糖
    3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
        3.1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聚糖
        3.2 Glypican-1研究进展
        3.3 Glypican-2研究进展
        3.4 Glypican-3研究进展
        3.5 Glypican-4研究进展
        3.6 Glypican-5研究进展
        3.7 Glypican-6研究进展
    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5 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一章 多糖RP02-1抗胰腺癌的功能和机制初步探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 药材和细胞
        2.2 实验试剂和试剂盒
        2.3 实验仪器与耗材
        2.4 实验常规试剂配制方法
    3 实验方法
        3.1 MTT实验
        3.2 细胞培养
        3.3 半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3.4 克隆形成实验
        3.5 Western blot
        3.6 细胞凋亡检测
        3.7 Hoechst33258染色
        3.8 划痕愈合实验
        3.9 迁移实验
        3.10 免疫组化
        3.11 裸鼠皮下移植瘤
    4 实验结果
        4.1 RP02-1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4.2 RP02-1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
        4.3 RP02-1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
        4.4 RP02-1抑制BxPC-3细胞的自噬
        4.5 RP02-1抑制胰腺癌细胞Bx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4.6 组织水平上检测RP02-1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4.7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糖基磷脂肌醇蛋白聚糖GPC6促胰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和质粒
        2.2 实验试剂和试剂盒
        2.3 实验仪器与耗材
        2.4 实验常规试剂配制方法
    3 实验方法
        3.1 GPC6敲低稳转细胞构建
        3.2 GPC6过表达稳转细胞构建
        3.3 FOXO3a敲低稳转细胞构建
    4 实验结果
        4.1 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4.2 GPC6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4.3 转录因子FOXO3a参与敲减GPC6介导的抗胰腺癌活性
    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1 总结
        1.1 远志多糖RP02-1抗肿瘤活性及初步机制研究
        1.2 GPC6促胰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2 尚待解决的问题
        2.1 RP02-1抗胰腺癌活性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RP02-1与细胞毒性化合物联合用药方案需要进一步探索
        2.3 探索与GPC6结合的关键蛋白和在GPC6 转基因小鼠中进行功能机制研究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miR-34a通过调控FOXM1及MTA2对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miR-34a对肺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靶基因的筛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miR-34a对肺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在裸鼠体内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miR-34a、MTA2、FOXM1在组织样本中表达量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34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胰腺癌预后相关调控型遗传变异的系统识别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的信息收集及随访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分子生物学实验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关联的荟萃分析结果
    2.2 调控胰腺癌预后相关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的挖掘
    2.3 RFWD3基因表达水平与胰腺癌预后的关联
    2.4 rs4887783遗传变异的功能研究
    2.5 RFWD3基因的功能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因组变异与胰腺癌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基因组变异的类型
    3. 基因组不稳定性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贡献
    4 基因组变异与胰腺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关联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总结
致谢

(7)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样本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外显子测序
        2.2 测序原始数据质控和遗传变异鉴定
        2.3 癌前和癌基因组比较分析
    结果
        1. 四例时间纵向样本中观察到自发从癌前进展到癌过程中各类遗传改变特征
        1.1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SNV特征
        1.2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中LOH、CNV以及WGD等染色体水平变异特征
        2. 时间纵向样本中显示自发癌变过程中早期癌前与后续形成的肿瘤在演化存在三种类型的距离关系
        3. 空间横向样本中三类与时间纵向样本一致的癌前与癌的演化关系模式
        3.1 SNV相关性不同将空间横向样本分为只有不同癌前和癌演化模式的三类
        3.2 3种不同癌前与癌演化模式的样本的特征
        4. 不同类型基因组改变在癌变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4.1 食管鳞癌与癌前病变在LOH改变上非常相似
        4.2 S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3 C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4 WGD是食管癌前病变向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
    讨论
        1.自发地食管癌变过程中多时间节点取样还原食管癌变各阶段发生的分子事件
        2. 多种类型的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顺序,存在协同推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3. 食管鳞癌中癌与相应的癌前病变的三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4. 食管癌前病变向癌发展的重要分子指标
    结论
第二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获取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1.4 主要试剂
        1.5 常用自配试剂配制方法
        1.6 引物使用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细胞实验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
    结果
        1. 食管癌变过程中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特征和差异
        2. 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作用不一
        3. LINC01605基因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
        3.1 LINC01605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
        3.2 敲降和过表达LINC01605对食管鳞状细胞的影响
        3.3 LINC01605影响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恶性表型的机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致谢

(8)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BX7及ITGβ3/TGFβ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BX7 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的选取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裸鼠来源和饲养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BX7 调控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的选取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CBX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miRNA3178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miRNA3178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3178 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内皮抑素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iRNA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Lnc-ATB通过miR-200c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胆管癌增殖及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胆管癌组织中Lnc-ATB/miR-200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及功能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调控胆管癌生长和迁移的分子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Lnc-ATB/miR-200c信号轴在胆管癌体外移植瘤模型中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本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不足和展望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胰腺癌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D]. 饶雪峰. 南昌大学, 2021(01)
  • [2]ABCB1、APOB、CAV1和NAMP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PDA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保环. 山东大学, 2021(11)
  • [3]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 陶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多糖RP02-1抗胰腺癌和糖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6促胰腺癌的功能和机制探究[D]. 边友诚. 上海大学, 2020(02)
  • [5]miR-34a通过调控FOXM1及MTA2对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华丽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6]胰腺癌预后相关调控型遗传变异的系统识别与机制研究[D]. 彭霞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D]. 程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田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9]miRNA3178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董政.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Lnc-ATB通过miR-200c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胆管癌增殖及转移的机制研究[D]. 林海.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胰腺癌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