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合剂口服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

复方甘草合剂口服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

一、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鹏,李成敏,刘子凡,周旭,和龙[1](2021)在《复方甘草片/合剂/口服溶液致过敏反应25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合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致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反应的规律特点,为合理用药及处方改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文献报道病例,对成因及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2019年间,共报道25例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病变,患者性别、年龄不具有显着差异,复方甘草片所致过敏反应发病时间更快,症状更明显。近年来,随着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文献报道过敏反应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加强宣教,加强监测,可有效减少相关过敏反应发生。

曹梦欣[2](2021)在《甘草次酸单糖苷(GAM)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草次酸单糖苷(18β-Glycyrrhetinic acid 3-O-glucuronide,GAM)作为18β-甘草酸(18β-Glycyrrhizin,GA)的五环三萜类衍生物,其结构是GA在3位碳上脱去一分子葡萄糖醛酸的产物。GAM作为GA的活性中间体,药理活性增强,不良反应较轻。如今GA向GAM的合成转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期望得到高价值的GA结构衍生物。本课题希望建立HPLC-MS/MS方法检测大鼠体内GAM及GCCS的血浆浓度,观察GAM经灌胃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过程,并通过在四个时间点里采集组织检测浓度找到GAM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极大地促进对GA结构修饰的新化合物的发现,并设计开发GAM更多的药理活性。1.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GAM和GCCS浓度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快速有效的HPLC-MS/MS方法同时检测血浆中的GAM及GCCS,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线性关系、精密度与准确度、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稳定性等均符合要求,可以用于测定GAM及GCCS浓度。2.GAM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了7.5、15、30 mg/kg剂量的GAM灌胃给药,结果发现原型药物GAM的AUC0-T与Cmax呈线性动力学,GAM及其代谢产物GCCS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性别差异。并与30 mg/kg剂量的GA灌胃比较,发现灌胃给予GAM后GAM及GCCS的生物利用度更高。3.GAM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考察灌胃给药GAM后0.5、1、4、12 h时间点,大鼠心脏、肝脏、脾、肺、肾脏、脑、小肠等组织中GAM及GCCS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给药后0.5 h,GAM在各组织均能检测到,分布情况依次为肾脏>脾>小肠>肝脏>肺>脑>心脏,其中肾脏、脾等器官中浓度最高;12 h后GCCS浓度在心脏、肝脏、肺达到峰值,脑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表明GCCS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小。说明GAM灌胃后组织分布具有靶向性,主要蓄积在肾脏、小肠等部位,代谢产物GCCS主要蓄积在肺、肝脏等部位。

彭晓晔[3](2019)在《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全面系统地开展用药风险认知度调查和分析;后期采用改良的全面触发工具(GTT)建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ADEs)的主动监测方法,评价ADEs发生情况,并验证GTT用于监测精神专科医院药品不良事件的可行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本次调研在13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中采用现场问卷和移动端调研的方式,综合测量参与对象的用药风险认知和态度,并运用Cronbach’sα系数和信效度KMO统计量对量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GTT法参考IHI精神健康机构ADE触发工具和相关文献中列出的触发初始条目,结合本专科医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建立触发项,对2017年度符合要求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Excel2007和SPSS 22.0软件。结果问卷的回收率99.2%。97.54%的调查对象认可用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选择调配/发药环节和转科时段用药风险的最高,分别占82%和72.5%;运动障碍和代谢综合征是最为熟知的抗精神病药相关ADEs(70.5%和61.9%)。其他医务人员组、三级医院组在用药风险认知程度上的比重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的信度高于0.8,效度检验P值<0.001。全面触发器的阳性触发频率为57.5%,触发器阳性预测值(PPV)为17.91%。所有病历中,GTT法ADE检出率为11.79%。同年度医院住院患者ADE自愿上报率为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问卷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和现实性,结果较全面地体现了精神专科医务人员对用药风险的认知程度和态度。GTT法对精神科ADE的监测及评价具有积极作用,某些触发项目尚需继续改进。

范佳佳[4](2019)在《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文中认为甘草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炙甘草补益的功效为主,生甘草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其它药物使用功效更为显着,但是由于其内含甘草酸,在临床使用时可能会导致水肿等的不良反应,古人亦云甘草致中满。目前甘草的药理学研究认为甘草导致水肿与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有关,会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而使机体水钠潴留,但是很少有研究从医案分析甘草导致水肿的原因,也缺少预防其导致水肿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现代医案,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索甘草导致水肿与疾病、症状,剂量和服药时长等的关系及甘草在使用时如何避免发生水肿,为临床应用甘草提供参考,同时能让甘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用于调和诸药。目的:①通过分析甘草导致水肿的医案,初步探索甘草导致水肿的与病证、剂量等的关系,为后续研究甘草导致水肿的预防提供基础;②通过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为临床甘草酸类制剂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避免水肿的发生;③根据医案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进行第二部分甘草导致水肿的预防的研究,筛选使用甘草但未发生水肿的医案,并对医案进行分析,为甘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水肿发生的概率,同时比较生甘草和炙甘草在避免产生水肿时的区别。方法:医案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检索和搜集甘草或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要求的医案按照输入标准进行规范并录入Excel 2010,借助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医案研究的第二部分,在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检索“甘草+医案”,根据医案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搜集甘草在使用时未发生水肿的医案,并按照标准进行筛选、规范和录入,将数据分为生甘草组和炙甘草组。将数据放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池,在各模块中对基本信息、方药、病证等进行分析,导出各模块的分析结果。结果:根据第一部分医案研究可以得出,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最小剂量为73.50mg/d,最大日服剂量为300mg/d,日服剂量集中在77.50~200mg之间。纳入的医案中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集中在46~63岁。出现水肿的医案中患者多有慢性病病史,水肿主要是从下肢和颜面开始,大多伴有腹部胀满,出现水肿的时间长短不一,多为2~10天。水肿程度多为轻度水肿,无重度水肿的发生,停药后约7天可以消退。甘草导致水肿的医案中最小剂量为20g/d,最大剂量为50g/d。根据此最小用量20g,按照标准筛选甘草用量大于等于20g/d的医案,将其分为生甘草组和炙甘草组,其中生甘草组110例,炙甘草组176例。通过云平台分析可得生甘草组对应临床症状较高的是大便难、失眠、纳差、舌红苔薄白、脉弦,且多用于形瘦的人,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常与白芍配伍使用,在方剂中生甘草与白芍的用量比主要在1:2~1:1之间。生甘草多用于芍药甘草汤治疗抽搐和痹证,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甘草干姜汤治疗胃痛。生甘草的平均用量为32g,最大剂量为250g,生甘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缓急。服用时长集中在1~10天;炙甘草组对应的临床症状较高者是心悸、恶寒、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多用于女性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常与桂枝配伍应用,炙甘草与桂枝的用量比在1:2~1:1之间占39%,在1:1~2:1之间占400%。炙甘草多用于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四逆汤治疗嗜睡、亡阳证,芍药甘草汤治疗头痛。炙甘草应用的平均剂量为28g,最大剂量为120g。炙甘草主要用于益气养血温阳。服用时长集中在1~5天。医案所用含甘草的方剂,出现频次≥5的皆为经方。结论:通过医案研究的第一部分可以发现:甘草导致水肿与用量、年龄和人体正气有关,用量越大、年龄越大、正气虚者更易发生水肿,与性别无明显的关系。若患者服用甘草后会发生水肿的不良反应,往往在早期即会发生,发生水肿后立即停药,一周后水肿即消。通过医案研究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甘草用量大于等于20g时正确应用不会导致水肿。以下用法可以避免水肿的发生:生、炙甘草在应用时可以分别配伍白芍和桂枝,且一般生甘草用量基本不会超过白芍用量,炙甘草用量不会低于桂枝用量的一半。体内有热,不论虚实,选择生甘草,缓急止痛亦选生甘草;若气血亏虚或阳虚寒盛则选用炙甘草。通常炙甘草剂量小于生甘草剂量。经方配伍严谨,因此按照经方配伍和辨证应用甘草能有效避免发生水肿。此外还应控制服药时长,生甘草方最好不超过10天,炙甘草方最好不超过5天。甘草不仅仅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清热解毒和补益的功效很明显,可以作为君药或与它药作为臣药配伍使用,既能发挥自身功效又能防止它药作用太过或不及。

马聪,巢家硕,马佩杰[5](2018)在《复方甘草合剂致药品不良反应70例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方甘草合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复方甘草合剂致ADR报告文献,对收集到的70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70例使用复方甘草合剂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 d89岁,<10岁者居多(19例,占27.14%);常规剂量用药27例(占38.57%),超剂量用药39例(占55.71%);ADR多发生于给药后10 min内(35例,占50.00%);ADR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中毒(19例,占27.14%),其次为成瘾(14例,占20.00%)、皮疹(10例,占14.29%),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为死亡和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使用复方甘草合剂时应重视血液监测及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应对。

倪晓霞,王庆芬,林雪玉,陈锦珊[6](2017)在《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6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上报的6例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6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药物使用情况,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ADR的类型与关联性评价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8h内;以累及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为主;6例患者均痊愈,未出现后遗症或导致死亡。6例ADR中一般的ADR 2例,新的一般的ADR 2例,新的严重ADR 2例;关联性评价为可能4例,很可能2例。结论:临床上应重视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的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保证用药安全。

张雷[7](2015)在《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27例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5-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ADR报告文献,对收集到的27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27例ADR多见于中老年患者(18例,占66.66%);所有患者均为口服给药,其中9例用药剂量偏大;有12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用药30 min以内和1 d后发生ADR的比例相当,均为29.63%;累及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7.59%)、循环系统损害(24.14%)、神经系统损害(19.54%)和全身性损害(14.94%);26例患者经停药或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通过积极开展用药宣教、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情况、严格选择用药人群和用药方法、加强用药监测和警示等途径,减少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ADR的发生。

雷招宝[8](2003)在《药源性低钾血症及其防治》文中认为本文对引起药源性低钾血症的药物、临床表现、致病机理、防治措施进行简要介绍,供临床用药参考。

许丽萍,徐妍,李婷婷[9](2002)在《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袁惠南,谭德讲,张双春[10](1992)在《1991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就1991年国内一些医药期刊所登的187篇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列表综合报道如下(见附表),以供各有关方面参考。

二、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甘草片/合剂/口服溶液致过敏反应2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报道时间及数量
    2.2 患者年龄、性别及过敏情况
    2.3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2.4 不良反应症状出现时间
    2.5药物过敏史
    2.6 联合用药情况
    2.7 过敏性休克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复方甘草片/合剂/口服液处方分析
    3.2 对企业的建议

(2)甘草次酸单糖苷(GAM)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GAM和 GCCS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与药品
        1.2 空白基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工作溶液的配制
        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HPLC-MS/MS条件优化
        3.2 专属性
        3.3 标准回归方程与定量限
        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3.6 稳定性
        3.7 稀释可靠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GAM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灌胃给药分组设计
        2.2 大鼠取血方案
        2.3 数据结果及药动学参数
    3 实验结果
        3.1 随行标准曲线和QC样品
        3.2 药代动力学参数
        3.3 剂量相关性与性别差异
        3.4 GAM组与GA组药代动力学比较
    4 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GAM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空白基质
    2 实验方法
        2.1 灌胃液的配制及给药方案
        2.2 组织样品采集
        2.3 组织样品处理
        2.4 组织样品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专属性
        3.2 标准回归方程与质控样品
        3.3 组织分布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甘草酸类药物不良反应现状
    参考文献

(3)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国内外用药风险现状
    1.1 用药风险及其概念
        1.1.1 用药错误
        1.1.2 药物不良事件
    1.2 国外用药风险现状
    1.3 国内用药风险现状
        1.3.1 我国用药风险管理
        1.3.2 精神专科医院用药风险现状
第二部分 精神专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
    2.1 前言
    2.2 调查研究设计
        2.2.1 调查问卷设计
        2.2.2 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2.2.3 问卷内容
    2.3 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4.2 统计学分析结果
    2.5 总结与建议
        2.5.1 总结
        2.5.2 建议
第三部分 全面触发工具的应用在精神专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国内外触发工具的应用
        3.2.1 国外GTT的应用研究
        3.2.2 国内GTT的应用研究
    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4 研究内容
        3.4.1 研究路线
        3.4.2 触发器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方法
        3.4.3 研究对象
        3.4.4 病例审查
        3.4.5 统计学方法
    3.5 结果
        3.5.1 患者基本情况
        3.5.2 触发器阳性检出情况
        3.5.3 ADE检出结果
        3.5.4 GTT法相关结果与ADE自愿上报结果的比较
        3.5.5 相关ADE举例
        3.5.6 患者危险因素与ADE相关性分析的Logistic回归结果
    3.6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4)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
    2 甘草的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现状
    3 甘草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
    4 甘草导致水肿的研究现状
    5 预防甘草致水肿的研究现状
    6 生甘草与炙甘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甘草及甘草酸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选取标准
        2.3 资料的规范
        2.4 资料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甘草饮片导致水肿的结果
        3.2 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三部分 甘草未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选取标准
        2.3 资料的规范
        2.4 资料的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生甘草医案研究结果
        3.2 炙甘草医案研究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复方甘草合剂致药品不良反应70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ADR发生时间与用药剂量分布
    2.3 ADR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3 讨论
    3.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
    3.2 ADR涉及用药剂量及ADR发生时间
    3.3 ADR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3.3.1 死亡:
        3.3.2 速发型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3.3.3 低血钾:
        3.3.4 成瘾性:
        3.3.5 双硫仑样反应:
        3.3.6 儿童误服与中毒:
    3.4 ADR与患者的过敏史
    3.5 ADR与药物管理及用药指导
    3.6 ADR的预防与监测

(6)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药物使用情况
    2.3 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ADR发生时间
    2.4 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ADR的临床表现及处置措施
    2.5 ADR的类型及其关联性评价
    2.6 典型病例
3 讨论

(7)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27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统计和分析方法
2结果
    2.1性别和年龄分布
    2.2原患疾病和过敏史
    2.3给药途径和剂量
    2.4联合用药情况
    2.5ADR发生时间
    2.6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7治疗及转归
3讨论与建议
    3.1用药风险和ADR发生机制
    3.2合理用药建议

(8)药源性低钾血症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药源性低钾血症的常见药物
    1.1 抗感染药物
    1.2 利尿剂及脱水剂
    1.3 皮质激素类药物
    1.4 消化系统药物
    1.5 神经系统药物
    1.6 呼吸系统药物
    1.7 儿茶酚胺类
    1.8 心血管药物
    1.9 其它药物
2 药源性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1~5]
    2.1 神经系统
    2.2 消化系统
    2.3 心血管系统
    2.4 肾脏
3 药源性低钾血症的发病机制
    3.1 药物致肾失钾过多
    3.2 药物致消化道钾丢失
    3.3 药物致汗液钾丢失
    3.4 药物使钾向细胞内转移导致低钾血症
4 药源性低钾血症的预防与治疗
5 结语

(9)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介绍
讨论

四、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甘草片/合剂/口服溶液致过敏反应25例分析[J]. 王金鹏,李成敏,刘子凡,周旭,和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1)
  • [2]甘草次酸单糖苷(GAM)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 曹梦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D]. 彭晓晔.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D]. 范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复方甘草合剂致药品不良反应70例文献分析[J]. 马聪,巢家硕,马佩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04)
  • [6]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6例分析[J]. 倪晓霞,王庆芬,林雪玉,陈锦珊.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04)
  • [7]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27例文献分析[J]. 张雷. 中国药房, 2015(24)
  • [8]药源性低钾血症及其防治[J]. 雷招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01)
  • [9]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J]. 许丽萍,徐妍,李婷婷.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04)
  • [10]1991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J]. 袁惠南,谭德讲,张双春.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1)

标签:;  ;  ;  ;  ;  

复方甘草合剂口服致心动过速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