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元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及应用

空间信息元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及应用

一、空间信息要素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露[1](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张国永[2](2021)在《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图以形象化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时空数据中蕴含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制图技术和可视化载体的发展,地图的制图形式愈加丰富,信息表达与交互能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2016年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的新一波发展浪潮兴起,以Holo Lens、Magic leap、苹果、华为等为代表的商用AR设备成熟,使AR成为地图制图和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新的媒介载体。在AR制图中,虚拟地图场景叠加于真实环境,构建了虚实融合的三维制图可视化场景,实现了制图空间与其表征的真实环境的统一,改变了经典地图通讯模型中地图空间与真实环境相互分离、割裂的状态。这也使虚实融合制图具备了不同于二维地图的新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同时也对传统制图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面对AR、MR等新型制图方式,目前的地图学理论和方法被认为无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引,出现了地图理论落后于地图实践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虚实融合制图和传统地图制图的差异,明确融合制图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利用脑电仪、AR眼动仪等开展用户认知实验,对融合制图中制图变量、认知负荷、空间认知特征等开展量化研究;最后结合融合制图中认知和交互特征,在户外现场和室内模型空间两类融合制图环境中开展了制图方法研究实践,并通过用户实验验证制图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从虚实融合制图的数学基础、具身认知、空间认知、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虚实融合制图的特征,明确了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基本概念。根据环境制图载体类型,将融合制图划分为基于现场环境和基于模型空间的两类虚实融合制图方式,为融合制图提供了基础理论分析框架。(2)量化评估了传统视觉变量在融合制图环境中的视觉引导性和声音“制图”变量的空间引导性,并根据AR制图环境特点拓展了视觉变量的表现形式。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统地图中具有显着引导性的颜色视觉变量在融合制图中已无明显优势,且根据任务完成时间、首次凝视时间、注视率指标的综合评估,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引导性排序为:形状≥发光材质颜色>角度尺寸≥反射材质颜色>长度尺寸。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在空间声音引导下可有效压缩视觉搜索范围,使目标检索效率大约有34.5%的提升,从而证明了声音变量具有显着的空间引导性。(3)基于用户实验方法,研究现场环境和模型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认知特征,建立了主、客观结合的融合制图场景认知负荷评估方法。针对现场环境融合制图,通过脑电试验与调查问卷结合方式,综合评估了不同视觉变量作为识别目标时地图场景符号密度的认知负荷过载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视觉变量的最大符号数量负载量如下:颜色=形状=闪烁=运动(40个)>尺寸=真实环境中目标识别(20个),相应的认知负荷指数为运动(3.71)>闪烁(3.07)>真实环境目标识别(2.96)>颜色(2.91)>尺寸(2.68)>形状(2.53)。针对模型环境融合制图实验,脑活动能量频谱图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制图载体,三维实体模型可提供更好的“在场感”,在辅助空间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天然优势。(4)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根据用户交互行为模式自适应制图的方法。首先基于LSTM构建了适用于室外AR设备的用户行为模式识别网络BINet,识别融合制图中的七种典型交互行为模式,并在测试数据集中实现了91%的识别精度。其次,结合本文认知负荷评估结果,设定不同行为模型下场景符号密度的建议值,最后通过行为模式实时识别结果实现驱动场景的自适应更新制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制图场景感知的认知负荷。(5)构建了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方法的概念框架,基于三维打印模型,以洪水过程模拟的可视化制图为例,设计并实现了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通过用户体验实验,验证了制图方法的有效性。此外,本文开展了与无实体模型AR地图场景感知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实体三维模型支撑下的空间感知更加直观真实,且能提供更有效的空间认知参考。

潘柱光[3](2021)在《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输电网络的稳定运行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日常需求,对输电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但目前单一尺度的输电网络模型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从多个尺度关注输电网络的运行状况。传统的输电网络三维模型是三维GIS模型的重要来源,其可提供精确的几何、语义等信息,由于相关的GIS模型没有对这些电力设施的定义,无法对输电网络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达,导致空间数据模型集成的映射过程变得复杂。三维模型与GIS模型集成是当前“智慧电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构建输电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三维模型向GIS模型映射过程中语义信息准确映射的方法,为输电网络的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建模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从输电网络管理的角度出发,以输电网络空间实体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组成输电网络模型的各个部件,厘清输电网络的各个部件的功能、要素组成、语义信息和部件之间的空间关系。(2)遵循CityGML研究者制定的数据规范和输电网络设备的分类标准,并结合输电网络的业务需求,设计并构建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3)设计输电网络GIS空间数据模型,根据前文构建的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实现输电网络三维模型到三维GIS模型的几何语义映射,探究输电网络模型在CityGML模型中的多尺度几何、语义、外观的表达,研究输电网络模型映射过程中语义信息的提取与转换方法。(4)以桂林市某区域的输电网络为实验对象,对该线路的主要电力设施使用SketchUp三维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实现三维模型到GIS模型的集成可视化应用,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可实现模型语义信息的准确提取、转换与表达。

李聪聪[4](2020)在《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实景全息地图构建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实景建筑物三维模型是城市空间信息的重要表达方式,对城市规划设计、智能管理、应急响应及室内定位和导航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的实景模型构建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张皮”、边缘模糊、位置精度差、室内外分离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基于位置服务的实景建筑物地图的发展。近年来,全息地图的发展强调以位置为核心将泛在信息在多维地图上进行关联、分析和表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基于建筑物全要素语义分类和纹理匹配等技术,提出了一种面向位置服务的室内外多源高维数据组织与表达方法,构建了具有空间几何与语义信息室内外一体化特点的建筑实景全息地图。大量的实验和室内定位系统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将多源高维建筑物空间几何数据和真实化的场景多源数据进行精细化的有效融合,构建的建筑实景全息地图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方法研究。针对建筑物高精度BIM模型以及室内外相应场景中丰富的多源高维数据信息,分别从几何、语义、影像、文本、音频、视频等要素维度及其不同尺度/层面进行语义分类组织和数据信息耦合,利用多粒度表达思想与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建筑物全息地图要素的空间逻辑组织体系及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同时提取建筑物实体要素间的语义关联和空间要素间的属性关系,搭建描述各要素之间关联的“要素-关系”数据模型框架。基于全息地图要素不同粒度下的语义描述,引入相似度、粒计算的概念,结合建筑物的空间特性,对信息粒度进行分解和合并,为实现利用地理编码技术进行建筑物信息组织与匹配奠定基础。(2)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实景信息重构方法研究。建筑物纹理在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纹理数据组织与表达效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生成三维模型的精度与可视化效果。首先,通过采集多视角的单体建筑物室内近景摄影纹理数据和室外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数据,以影像角点检测为辅助,提取建筑/要素实体的轮廓角点信息并计算和保存纹理数据的绝对坐标,实现室内外纹理数据的自动剪裁与矫正;另外,将矫正后的纹理材质进行语义分类和映射处理,获取建筑实体不同要素的纹理数据信息,为实景三维全息地图的可视化提供真实场景数据。(3)顾及空间语义的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可视化方法研究。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顾及空间语义的几何与纹理、文本与音频、视频等全要素多粒度数据的组织与表达方法,将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化的多源高维数据组织模型运用到Cesium三维地球空间,实现对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化模型的语义信息存储、查询及编辑等单体化操作,实现面向位置服务的建筑物单体室内外实景全息地图可视化。(4)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的移动端可视化系统研发与实证。通过将面向位置服务的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实景全息地图的全要素数据进行组织与表达,实例构建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的移动端可视化系统,并开展本文方法的实证研究。系统包含建筑物几何、语义及文本、影像、音频、视频等要素的后台存储与匹配及数据分类与表达,以实现面向位置服务的建筑物全息地图可视化。本文基于该系统有效地完成了建筑物空间全要素的多粒度逻辑组织与可视化表达方法体系及工艺技术流程的实证,为后续研发工作提供了多源高维空间数据表达的可行性方案。本文基于建筑物全息地图全要素信息的空间语义关联,提出了一种面向位置服务的建筑物地图室内外多源高维数据多粒度组织与表达方法,并实现了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实景全息地图可视化。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的移动端可视化系统实证表明,该方法构建的模型不仅具有建筑物关键的节点坐信息、结构语义信息和真实的场景信息(包括场景可视化和音视频数据的联动效果),也有效实现了语义位置关联、室内外一体化和多维时空表达,为建筑物室内外联合应用提供了较为丰富和精细化的底图数据,为基于位置服务的相关建筑物地图应用提供了真实化的基础地图模型。

廖一思[5](2020)在《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图伴随人类文明一同成长,重构再现了世界,也反应了历史、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地图已不再是刻画在岩石上、绢布上的零碎符号,也不局限于纸张方寸之内的静态呈现,更多的是在多种媒介载体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与人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的地图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记录位置的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地图中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更好的服务。静态地图朝着动态交互方向的发展,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不仅在信息呈现和传达上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情感体验,加深与世界的连结。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语言层次传达,通过对相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动态化地图的属性入手,研究了地图从静态到动态的信息传达转变,以及动态化地图语言和信息要素,总结出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和特征。良好的地图视觉语言的呈现和传达需要信息结构的清晰,因此本文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组织构建进行研究,引入信息组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动态化地图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特点,从背景(Context)、用户(Users)、内容(Content)、行为(Activities)四个层面出发,构成动态化地图信息的内容框架并指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随后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进行组织架构,提出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层次传达策略,并提出交互行为下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最后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实时动态地图为例进行视觉语言层次传达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探究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方式与信息体验,以求在信息结构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发展。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和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动态化地图的设计表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包括市场和人们对地理位置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新媒体视阈下,动态化地图信息的传达以及众多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最终都将诉诸视觉语言,却也不再止步于视觉,而是突破视觉的边界,隐于视觉之中,形成一个全方位融合的体验。

刘斌彬[6](2020)在《瓦片数据快速可视化研究及在林区地图服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中,瓦片地图服务是空间数据可视化过程中最基础与核心的地图服务模式。面对海量多源的空间数据,传统可视化方法难以兼顾空间数据渲染精度和渲染性能,地图瓦片可视化速度慢,系统资源占用高,限制了地图服务集成与应用。本研究提出瓦片数据快速可视化方法,探索利用地图瓦片数据模型,结合瓦片内存缓存策略,优化瓦片数据组织管理和内存利用,提高地图瓦片可视化效率。本研究从瓦片数据组织管理模型、内存瓦片缓存结构和缓存替换策略三个方面入手,优化瓦片地图服务性能。第一,通过设计地图瓦片组织管理技术,为其可视化提供高效数据支持。提出自适应分辨率矢量瓦片构造算法,结合Z-Index索引,实现矢量瓦片高效组织管理。同时,使用预加载和地图包两种缓存方式,提升不同网络状态下的瓦片数据请求效率。实验表明,上述方式可以在保证要素绘制效果的同时,减少矢量瓦片数据冗余,使数据量更均衡,请求加载效率更高,为实现大规模矢量数据快速可视化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第二,针对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的地图瓦片数据,依据瓦片空间自相关系数,设计邻域瓦片集群缓存结构。实验表明,此方法有效提高了内存空间缓存密度和瓦片检索效率。第三,根据用户访问地图瓦片时的特征,采用基于地图瓦片访问负载的缓存替换策略,通过定义瓦片缓存效用价值,优先置换缓存效用价值较低的地图瓦片,实现内存空间的高效调度。实验表明,该策略具有较高的缓存命中率,在应用中能够有效减少瓦片请求耗时和内存资源占用,可以为瓦片地图服务提供高效地缓存数据支持。进而,以林区地图服务应用为例,基于数字地球平台,采用大数据量、多分辨率的林业空间多源数据,设计并实现了林区地图瓦片快速可视化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在林区地图服务中的可行性和性能提升效果,可为林业信息化提供性能高效、资源占用少的基础地图服务。

孔祥天娇[7](2020)在《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需求升级、问题跨界、社会结构的变革要求设计及设计研究也要加速转变,使人们开始从研究设计对象本身到研究设计背后的关系和成因,在设计研究领域开始注重了解设计活动中所运用或涉及的认知机制,尤其是对设计过程在思维层面的定量化挖掘,试图解释设计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现象。联结性设计思维是贯穿设计过程始终的思维活动,而如何记录并分析联结性设计思维对建立设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解析复杂设计内涵,探索抽象思维活动,通过设计思维的联结性特征,对设计的内容与结构、团队合作关系、设计创新力等与之相关的关键设计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实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联结性设计思维对设计过程的记录与分析等复杂认知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选取了蕴含丰富信息的思维数据,并通过构建联结模型实现思维数据的结构性转化和设计推理过程中信息的挖掘,从而对设计过程中的联结性思维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原案分析法和联结模型的联合运用实现了设计过程从语言到图表的转化以及可视化表达,编码系统和关联机制的拓展分析深入剖析了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现,促进了对设计认知隐性知识的显化表达,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联结性思维。最后通过实验收集设计结构图形、联结密度、团队合作效率、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路径以及创造力体现等具体设计参数,验证分析联结性设计思维在推理过程中的机制和特征,将复杂的设计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设计师及团队用理性、逻辑和验证的方法分析展开的设计过程,分析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便于进一步优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刘欣然[8](2020)在《基于Cesium的多维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数字航道建设的逐步深入,内河航道信息化成为促进内河航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基于二维电子航道图的船舶导航与航道综合监管等应用系统中,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仍具有局限性,很少对(陆地和水上的)助航设施、水上桥梁、码头及水路周边陆地上的空间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表示,这使得应用系统的使用者和航道管理者不能更直观的进行船舶的监控、航标的管理以及航道的监管。因此,建立以航道为中心的多维航道可视化基础应用平台,将多源、异构、多维的电子航道图数据和三维的空间数据进行融合,对航道及其周边环境或船舶航行的真实场景进行重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Cesium(一个用于显示三维虚拟地球和海量三维数据的开源GIS框架),研究二维电子航道图与三维航道空间信息的融合及在Cesium框架下空间信息的Web端显示技术,实现航道相关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达到航道高效监管的目的。本文主要工作成果包括:1.针对航道周围码头、港口建筑物等三维物体的空间信息,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方法对影像数据获取并应用Smart3D软件对其三维建模;对建模过程中产生的模型数据格式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模型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了可用于Cesium加载的3D Tiles三维模型数据的生成.2.基于Cesium的数据可视化方法,重点研究了影像、地形和三维模型数据的加载渲染问题:针对海量数据的加载,提出了一种基于视椎体剔除和地平线剔除的综合数据剔除方法,两种剔除方法的综合利用,达到更高效的剔除效果,提高了加载渲染效率;对影像、地形和三维模型三种数据的加载流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四叉树原理加载分级分块数据的方法,实现了航道海量信息数据的加载与可视化,达到流畅渲染的效果。3.基于Cesium的多维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根据B/S架构,完成了服务器搭建,开发了视图切换、图层管理和航线模拟等功能模块,并基于倾斜摄影生成的三维模型数据和电子航道图瓦片数据,完成了多维航道可视化功能,达到了数据快速加载,航道方便监管的效果。

周琦[9](2020)在《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创意产业是构成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作为推进城市产业区域建设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在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强化产业空间驱动效应、实现深层次区域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指标关联系统十分复杂,它成功借鉴了经济地理及管理工程的研究成果,高度融合了空间经济、创意文化、集聚扩散、企业组织等创新指标,持续强化了城市区域空间战略的产业管控。虽然国内外相关学者注重分析产业空间集聚下组织关联的特征,但在城市创意产业空间战略研究领域,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驱动效应、影响因素之间的指标体系是部分缺失的。所以,完善城市空间集聚指标创新体系,完善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可视化,对促进产业组织管理、营造创意空间环境、保障创意产业高效运转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拓展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可视驱动系统具有创新意义。论文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创新体系。基于多因素理论模型指标,提出区域空间动态集聚轨迹算法(Density-Based Interest Spatial Clustering of Path,DBICP),并与计算机浏览器共建聚类可视化图像,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分别从组织驱动和影响因素两个层面提取指标,建立空间集聚的关联框架,构建结构方程,形成初级理论模型。其次,进行实证检测,深入剖析了驱动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强弱关联性,完善了多因素空间集聚模型。再次,基于理论模型创建了DBICP算法,对上海全域进行寻优求解。最后,基于卡口数据和浏览器策略进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动态可视化图像。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内容是概念简述及文献综述(第一、第二章)。主要是绪论、描述背景、评述进展、阐述相关概念。对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演化、创意产业空间重构、空间影响因素、组织驱动效应等进行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理论位置及问题症结,提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内容是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影响因素、驱动系统指标框架的建立(第三章)。首先,基于扎根理论对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和驱动效应进行质性研究,利用文献调查、量表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借助QSR NVi Vo12进行程序转译统计,基于AMOS构建了结构方程,形成了驱动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指标框架。其次,基于耦合理论将其指标进行层级划分,得出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初级多因素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内容是模型验证及完善(第四章)。首先,基于赫芬达尔指数、就业人数以及产值区位熵进行测度分析,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结合TOPSIS算法选取空间集聚度对影响因素的七项关联性指标。其次,实证了驱动效应对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完善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多因素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内容是模型求解及应用(第五章)。首先,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区域寻优,用GA遗传算法以较快的全局寻优能力搜寻到满意区域。其次,采用空间聚类DBICP算法得到空间集聚线性轨迹图。第五部分内容是图像输出(第六章)。首先,基于新算法的代码与计算机浏览器代码进行交互转译,在CANVAS容器中实现3D动态模拟,进一步挖掘空间集聚簇群在数值和语义上的驱动模式。其次,把集聚图像BubbleSet和ARCGIS进行地理视图叠合,最终实现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动态可视化。以上海市为例,普陀区、浦东新区、徐汇地区的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聚类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分摊、均布、虹吸的管控策略,是对多因素理论模型的应用。第六部分内容是结论展望(第七章)。凝练论文主要观点,展望研究前景,提出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发展创新驱动路径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大数据动态图像的集聚方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借鉴价值。论文的研究结论是构建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多因素模型,根据模型中的指标,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中车流量动态数据和其他静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动态聚类的DBICP算法优化,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再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媒介生成了上海市创意产业区域动态集聚可视图像。体现出地理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主要贡献和价值在于,(1)针对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提出了一种综合可视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7项创意空间指标选取、4000余条卡口地理定位选择、2项算法测试、3套Bubble-set初步轨迹视图、3组Canvas动态模拟时序视图和E-charts空间动态局部视图。(2)采用上述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普陀区、徐汇区3大区域内的创意产业地标进行检测,表现区域创意产业的集聚度比重大约占卡口检测量的30%,平均移动轨迹4.88km,区域集聚度量值0.84,动态集聚评价指数5.01,证实了方法的实用有效。(3)对城市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归纳,提出了分摊、均布、虹吸的管控响应策略。丰富了城市经济地理可视化与测绘信息管控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论文的创新点,(1)定性定量梳理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指标资料,建立了驱动系统和影响因素指标的关联框架。在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基本概念界定以及对其内涵的区域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模型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概念理解。尝试构建了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研究逻辑构架,并根据广义的驱动效应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运用扎根理论和耦合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得到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的十四项要素指标和驱动效应的六项指标,形成了空间集聚度——驱动效应——影响因素的指标关联构架,构建了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初级多因素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与理论创新性。(2)实证探究了创意产业关联框架下指标强弱相关性,拓展了多因素理论模型中各指标的应用范畴。利用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分析和Topsis算法,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机理。多因素理论模型显示了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的构成要素与驱动效应的动态关系。并从十四项影响因素指标中选取了七项强相关作用指标,完善了多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指标间的相互作用符合空间集聚指标的多功能区间函数描述,体现了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下的演化规律。(3)基于多因素理论模型指标提出空间动态集聚DBICP算法,实现了创意产业空间动态集聚可视化的有效途径。说明了多因素理论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视化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Matlab程序代码与JavaScript代码进行后台交互。在浏览器层面对权重信息进行赋值。在CARVAS、ARCGIS中展现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效果。最终导入E-CHARTS浏览器,生成大数据动态可视化动态图像,表现出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为国家完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区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操作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学科开拓性与学术创新性。对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区域、创意发展以及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对城市工程管控、规划决策实施和经济建设实践提供驱动支持。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驱动系统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王映雪[10](2020)在《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作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科学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载体,正在影响并引领社会经济和国防科工建设领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不同于传统的笛卡尔空间观,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其本质区别于实体、距离和边界定义的传统地理空间。正是由于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虚拟、瞬时和互动特性,使得该空间的物理结构和信息数据的传输过程无法被直观感受和描绘,因而其认知难度远高于传统地理空间。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使用形象的视觉语言,将网络空间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间的抽象关系及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抽象信息具象化为可视的地图,对揭示网络空域规律、促进网络空间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完整的要素体系和相应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现有的网络空间数据调度与索引方法难以面向网络空间要素特征,实现科学、定量的数据处理;三是现有的基于逻辑布局算法的网络可视化方法和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地图可视化方法难以展示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的本质特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可视化和节点信息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明确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中的关键问题。针对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以及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目前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案。2、研究网络空间数据存储与预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针对目前网络空间缺少完整的要素体系和相应的数据存储结构的问题,基于网络空间要素特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套网络空间要素分类分级与编码方案,并设计了一种网络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据预处理的流程与关键技术。3、研究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综合的方法与技术。为了定量表达网络空间特征,将网络空间点状要素视为点群要素,在分析并量化其各类特征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层次模型和最佳k-均值聚类的要素聚合方法和一种基于节点重要性度量的要素选取方法,实现了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的自动综合。4、研究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综合现有网络空间观点设计了一种以关系信息为主导的、节点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层次模型。面向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距离Cartogram的关系信息可视化方法,并通过关系距离空间转换和地理基础底图要素空间变形,实现了网络空间地图要素到复合距离Cartogram的映射。5、研究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分析了网络空间节点信息表达与空间粒度、描绘层次的关系,面向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需要,提出了个体信息可视化、宏观信息可视化和多层信息可视化三类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

二、空间信息要素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信息要素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数据驱动-时空数据场景化
        1.1.2 技术驱动-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
        1.1.3 地图发展驱动-地图的使用场景多元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制图及地图学研究现状
        1.2.2 增强现实研究现状
        1.2.3 增强现实制图研究现状
        1.2.4 增强地理环境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虚实融合制图的基础理论问题
    2.1 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概述
        2.1.1 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概念
        2.1.2 虚实融合制图基本特征
    2.2 虚实融合制图数学基础
        2.2.1 空间划分与索引
        2.2.2 融合制图相关坐标系定义
        2.2.3 坐标系转换
        2.2.4 模型空间坐标系
    2.3 虚实融合制图中的认知理论
        2.3.1 视觉感知
        2.3.2 具身认知
        2.3.3 地理空间认知
        2.3.4 认知负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实融合制图变量视/听觉引导性研究
    3.1 虚实融合制图变量概述
        3.1.1 视觉变量
        3.1.2 声音变量
    3.2 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拓展
        3.2.1 颜色视觉变量
        3.2.2 尺寸视觉变量
        3.2.3 形状视觉变量
        3.2.4 视觉变量动态增强
    3.3 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引导性评估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场景
        3.3.3 实验设备
        3.3.4 实验参与者与流程
        3.3.5 实验结果分析
    3.4 融合制图中听觉变量引导性评估
        3.4.1 实验设计与实验场景
        3.4.2 实验参与者与实验流程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实融合制图认知负荷与特征研究
    4.1 现场虚实融合制图认知负荷研究
        4.1.1 认知负荷概述
        4.1.2 融合制图认知负荷评估方法
        4.1.3 认知负荷实验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认知特点研究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外交互行为模式智能识别与自适应制图
    5.1 融合制图中的典型交互行为模式
    5.2 行为模式智能识别
        5.2.1 网络结构设计
        5.2.2 行为数据采集
        5.2.3 网络训练与评估
    5.3 行为模式驱动的自适应制图关键技术
        5.3.1 现场融合制图三维注册
        5.3.2 云+端的制图场景人机交互
        5.3.3 制图场景动态更新
    5.4 实验与分析
        5.4.1 实验设计与流程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方法研究
    6.1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原则
    6.2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关键技术
        6.2.1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方法概念框架
        6.2.2 创建三维打印地形模型
        6.2.3 地图场景数据适配
        6.2.4 场景虚实融合
    6.3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有效性评估
        6.3.1 实验设计
        6.3.2 问卷设计
        6.3.3 实验系统
        6.3.4 实验流程
        6.3.5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电网络研究现状
        1.2.2 CityGML的产生和发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输电网络空间数据模型
    2.1 输电网络空间数据组织分析
        2.1.1 输电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2.1.2 输电网络空间对象分析
    2.2 输电网络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1 三维数据模型及建模方法
        2.2.2 参数化法构建输电网络三维模型
    2.3 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
        2.3.1 输电网络模型多细节层次表达
        2.3.2 输电网络多细节层次模型要素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ityGML的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设计
    3.1 基于CityGML的输电网络空间数据模型
        3.1.1 CityGML空间数据模型特性
        3.1.2 输电网络模型应用领域拓展
    3.2 基于CityGML的输电网络多尺度模型设计
        3.2.1 输电网络要素语义信息设计
        3.2.2 输电网络要素关联关系设计
        3.2.3 输电网络要素几何表示方法
    3.3 基于CityGML的输电网络模型映射框架
        3.3.1 空间对象的语义模型
        3.3.2 语义信息的转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可视化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工具及开发环境
        4.1.2 输电网络模型语义映射流程
        4.1.3 输电网络模型语义信息的存储
    4.2 输电网络三维GIS模型可视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实景全息地图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概况
        1.2.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概述
        1.2.2 建筑物室实景全息地图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物实景模型构建研究
        1.3.2 建筑物全息地图可视化方法研究
    1.4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章节安排
第2章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方法研究
    2.1 概述
        2.1.1 建筑信息模型构建及应用概述
        2.1.2 建筑信息模型轻量化问题由来
    2.2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方法
        2.2.1 建筑物全息地图空间几何信息组织与表达
        2.2.2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方法
    2.3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实验
        2.3.1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技术流程
        2.3.2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BIM模型轻量化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实景信息重构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面向室内外实景三维模型的纹理数据采集
        3.2.1 基于UAV倾斜摄影的建筑物室外纹理数据采集
        3.2.2 基于手机摄影的建筑物室内全要素纹理数据采集
    3.3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实景信息重构方法
        3.3.1 实景信息组织与表达
        3.3.2 实景信息重构方法
    3.4 面向建筑物全息地图的实景信息重构实验
        3.4.1 实景信息重构技术流程
        3.4.2 实景信息重构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及空间语义的建筑物全息地图可视化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可视化方法
        4.2.1 地图空间几何语义信息匹配与表达
        4.2.2 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可视化方法
    4.3 建筑物多粒度全息地图可视化实验
        4.3.1 基于WebGL的纹理渲染可视化技术流程
        4.3.2 基于几何语义关联的全息地图可视化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室内定位的实景全息地图移动端可视化系统实证研究
    5.1 系统概述
    5.2 系统架构
    5.3 系统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动态化地图
        1.3.2 动态化地图语言
        1.3.3 信息可视化设计
        1.3.4 用户体验设计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动态化地图和地图可视化
        1.4.2 地图服务和信息设计
        1.4.3 地图美学和视觉语言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动态化地图属性剖析
    2.1 从静态到动态的地图信息传达转变
        2.1.1 地图动态化
        2.1.2 静态地图传达信息的特点及局限
        2.1.3 动态化地图的多角度表达特点及优势
    2.2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与应用
        2.2.1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
        2.2.2 动态化地图的应用领域
    2.3 动态化地图语言
        2.3.1 动态化地图语言基本概念
        2.3.2 动态化地图语言的信息传递
        2.3.4 动态化地图语言视觉形态分析
    2.4 动态化地图要素分析
        2.4.1 空间地理要素
        2.4.2 多维信息要素
        2.4.3 辅助信息要素
        2.4.4 时间要素
        2.4.5 动态交互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分析
    3.1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变量分析
        3.1.1 动态化地图中的静态视觉变量
        3.1.2 动态化地图中的动态视觉变量
    3.2 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特征
        3.2.1 简明生动性
        3.2.2 动态叙事性
        3.2.3 交互体验性
        3.2.4 开放共享性
    3.3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分析
        3.3.1 信息传递性视觉语言元素
        3.3.2 功能隐喻性视觉语言元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组织架构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
    4.1 动态化地图信息组织构建特点
    4.2 动态化地图信息构建内容框架
        4.2.1 背景(Contex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2 用户(Users)层面的信息构建
        4.2.3 内容(Conten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4 行为(Activities)层面的信息构建
    4.3 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视觉分层传达策略
        4.3.1 信息整序——从主题到功能的信息考订
        4.3.2 信息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加工
        4.3.3 信息呈现——从感知到逻辑的信息视觉整理
        4.3.4 信息体验——及时有效的交互反馈
    4.4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层次传达应用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地图为例
    5.1 背景介绍
    5.2 基于功能的地图信息框架构建
        5.2.1 重点信息和核心功能的体现
        5.2.2 信息结构的合理清晰
    5.3 基于审美的视觉分层传达
        5.3.1 利用图形与符号促进信息视觉交流效率
        5.3.2 通过文字与数字提升信息视觉化的准确性
        5.3.3 运用色彩丰富信息的视觉层次
    5.4 基于情感的视觉信息体验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局限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6)瓦片数据快速可视化研究及在林区地图服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图服务研究现状
        1.2.2 瓦片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
        1.2.3 林区地图服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组织结构
2 地图瓦片组织管理技术
    2.1 地图瓦片数据模型
    2.2 自适应分辨率矢量瓦片构造算法
        2.2.1 矢量瓦片要素熵
        2.2.2 自适应分辨率矢量瓦片
    2.3 瓦片索引设计
        2.3.1 地图瓦片元数据索引
        2.3.2 Z-Index瓦片索引
    2.4 地图瓦片多级缓存结构
        2.4.1 在线预加载缓存设计
        2.4.2 离线地图包缓存设计
    2.5 实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邻域瓦片集群缓存结构
    3.1 球面地图瓦片静态加载
    3.2 邻域瓦片集群缓存结构设计
        3.2.1 地图瓦片空间自相关分析
        3.2.2 四叉树邻域瓦片集群缓存结构设计
        3.2.3 邻域瓦片集群缓存操作
    3.3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图瓦片缓存替换策略
    4.1 地图瓦片缓存替换策略设计
    4.2 离散地图瓦片访问负载
        4.2.1 栅格瓦片访问负载
        4.2.2 矢量瓦片访问负载
    4.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缓存替换策略
        4.3.1 瓦片替换方法设计
        4.3.2 瓦片替换流程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算法在林区地图服务中的应用
    5.1 系统设计与相关技术
        5.1.1 功能模块设计
        5.1.2 系统架构图
        5.1.3 相关技术
    5.2 系统实现
        5.2.1 系统配置
        5.2.2 实验数据
        5.2.3 运行实例
        5.2.4 渲染效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对研究现状的补充与拓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联结”的理解
    第一节 “联结”的思想探源
        一、西方文化中的“联结”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结”思维
        三、当今全球化与互联网中的“联结”关系
    第二节 “联结”的多学科概念
        一、系统科学中的“联结”概念
        二、社会学中的“联结”概念
        三、心理学中的“联结”概念
        四、设计学中“联结”的概念
    第三节 “联结”的基础理论
        一、认知科学与设计认知
        二、解题模式理论
        三、思维的可视化表达
    第四节 “联结”的认知基础
        一、关联系统与符号系统
        二、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三、分析与综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计过程中的联结性思维研究
    第一节 设计过程的研究
        一、设计过程研究的历程
        二、设计过程的研究模型
        三、设计过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认知模式
        一、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达
        二、正向联结与反向联结
        三、联结性设计思维的模式
    第三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中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概述
        二、设计中的创造性思考
        三、联结性设计思维中的创造力认知
    第四节 团队合作中的联结性设计思维
        一、设计与设计师角色的改变
        二、团队合作的设计思维模式
        三、团队合作设计流程中的联结性体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方法研究
    第一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达与记录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二、概念图法
        三、原案分析法
    第二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编码方法
        一、原案资料的转译
        二、建立编码体系
        三、建立联结的类型
    第三节 团队合作中的联结性设计方法
        一、不同阶段中的合作行为和模型架构
        二、团队合作中的互动与沟通模式
        三、合作原案的编码与分析方法
    第四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分析方法
        一、联结性设计认知特征提取
        二、联结性设计认知特征可视化建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 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从规范性到描述性的设计过程研究
        二、问题空间的设计搜寻模式
        三、问题-解决空间的协同进化设计模式
    第二节 典型描述性模型的联结性特征
        一、概念-知识理论
        二、概念依存模型
        三、链接表
    第三节 联结模型的内容与特征
        一、基于链接表的模型内容建构
        二、联结关系的类型
        三、关键步骤与关键路径
    第四节 联结性设计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一、联结的图形结构
        二、联结的密度
        三、联结结构的转折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验计划说明
        一、实验介绍
        二、实验准备
        三、实验流程
    第二节 实验内容
        一、第一组设计过程说明
        二、第二组设计过程说明
        三、第三组设计过程说明
    第三节 原案分析记录与模型生成
        一、原始实验资料整理
        二、编码与转译
        三、构建联结性设计模型
    第四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联结结构
        二、关键步骤
        三、关键路径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Cesium的多维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道信息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2 多维航道及Cesium相关技术
    2.1 多维航道及构建
    2.2 三维GIS相关知识
        2.2.1 地球椭球模型
        2.2.2 坐标系统
        2.2.3 地图投影
        2.2.4 地图数据服务
    2.3 Web前端相关技术
        2.3.1 HTML5
        2.3.2 AJAX技术
        2.3.3 Web GL技术
    2.4 地球引擎Cesium
        2.4.1 Cesium架构分析
        2.4.2 Cesium特性总结
        2.4.3 Cesium现状与前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倾斜摄影的3D Tiles三维模型数据生成
    3.1 倾斜摄影三维数据建模
        3.1.1 倾斜摄影
        3.1.2 Smart 3D软件三维建模
        3.1.3 Cesium三维模型生成存在的问题
    3.2 Cesium三维模型数据格式
        3.2.1 glTF格式分析
        3.2.2 3D Tiles格式分析
    3.3 Cesium三维模型数据生成
        3.3.1 无人机拍摄数据
        3.3.2 三维模型建立
        3.3.3 数据格式转换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esium的数据可视化关键技术
    4.1 LOD技术
    4.2 可见性剔除
        4.2.1 可见性剔除问题
        4.2.2 Cesium中的视锥体剔除构建
        4.2.3 Cesium中的地平线剔除构建
    4.3 Cesium海量数据的加载调度
        4.3.1 Cesium海量数据的加载调度问题
        4.3.2 Cesium影像数据的加载
        4.3.3 Cesium地形数据的加载
        4.3.4 Cesium三维模型数据的加载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esium多维航道可视化实现
    5.1 系统整体架
    5.2 功能需求
    5.3 服务器端实现
    5.4 Web前端可视化模块功能设计
        5.4.1 视图切换模块设计
        5.4.2 图层管理模块设计
        5.4.3 航线模拟模块设计
    5.5 Cesium可视化实现
        5.5.1 基础数据
        5.5.2 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化理论及方法
        2.1.1 空间集聚指标化简介
        2.1.2 指标类耦合概念分类
        2.1.3 空间集聚度测算方法
        2.1.4 BP神经网络模型简述
        2.1.5 SWARM群智能算法
    2.2 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相关概念
        2.2.1 空间集聚的发展缘起
        2.2.2 空间集聚的概念特征
        2.2.3 空间集聚的概念认知
    2.3 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
        2.3.1 影响因素的概念
        2.3.2 影响因素的识别
    2.4 创意产业区组织驱动效应的研究评述
        2.4.1 组织驱动的概念及特点
        2.4.2 创意产业组织驱动
        2.4.3 驱动系统的概念
        2.4.4 驱动效应的识别
        2.4.5 驱动效应的机制
    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创意产业区集聚度、影响因素及驱动关系研究
    3.1 研究前提
    3.2 系统流程
    3.3 调研数据来源
        3.3.1 客观数据
        3.3.2 访谈设计
    3.4 扎根过程分析
        3.4.1 初始译码的设计
        3.4.2 开放式编码设计
        3.4.3 主轴编码的解析
        3.4.4 选择性编码设计
        3.4.5 扎根的识别结果
    3.5 扎根结果检验
        3.5.1 描述性统计
        3.5.2 信度检验
        3.5.3 效度检验
    3.6 结构方程分析
        3.6.1 驱动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构建
        3.6.2 综合驱动效应检验
    3.7 空间集聚度初级耦合模型建立
        3.7.1 耦合内涵及特点
        3.7.2 耦合类型的假设
        3.7.3 耦合关系及指标框架建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
    4.1 空间集聚度的测量方法
        4.1.1 数值选取
        4.1.2 指标筛选
    4.2 空间集聚度测算分析
        4.2.1 就业区位熵LQ1测算
        4.2.2 产值区位熵LQ2测算
        4.2.3 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
    4.3 空间集聚度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TOPSIS模型实证分析
        4.3.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分析
        4.3.3 面板数据模型平稳性检验
        4.3.4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
    4.4 驱动效应对影响因素的计量与验证
        4.4.1 面板模型的构建检验
        4.4.2 实证结果的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研究结果
第5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机制应用研究
    5.1 空间集聚度的多因素理论模型求解应用
    5.2 基于BP-GA神经网络下遗传算法的空间寻优
        5.2.1 BP神经网络建模流程
        5.2.2 BP神经网络指标构建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5.2.4 GA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5.2.5 GA算法空间寻优求解
    5.3 基于寻优区域内DBICP密度算法的空间聚类
        5.3.1 空间集聚数据选取及属性
        5.3.2 DBSACN算法规则及标记
        5.3.3 DBSCAN算法改进及优化
        5.3.4 DBICP空间集聚轨迹迭加
        5.3.5 DBICP空间集聚初步可视
    5.4 本章小结
        5.4.1 研究结果
        5.4.2 研究结论
第6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机制图像研究
    6.1 基于DBICP的源JS代码交互实现
        6.1.1 JS的环境建模
        6.1.2 JS的代码实现
    6.2 基于JS实现CANVAS可视化3D效果
        6.2.1 CANVAS的技术构建
        6.2.2 CANVAS效果输出及对比
    6.3 基于CANVAS实现ARCGIS动态地图
        6.3.1 ARCGIS三维图底加载
    6.4 基于ARCGIS实现E-CHARTS可视图像
        6.4.1 E-CHARTS的技术构建
        6.4.2 E-CHARTS的效果输出
    6.5 本章小结
        6.5.1 研究结论
        6.5.2 政策建议
        6.5.3 不足之处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BP输入样本原始量表
    附录二 :空间集聚研究量表附录
    附录三 :调研问卷
    附录四 :研究访谈
    附录五 :代码附录
    附录六 :JSON和 E-CHARTS的大数据动态代码
    附录七 :ARC-GIS完整三维代码创建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方法
        1.2.2 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方法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网络空间概述
        2.1.1 网络空间的定义
        2.1.2 网络空间的内涵
        2.1.3 网络空间的特征
    2.2 点群要素数据综合
        2.2.1 社团发现算法
        2.2.2 要素选取方法
    2.3 网络空间信息可视化
        2.3.1 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可视化方法
        2.3.2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可视化方法
    2.4 Cartogram的分类与构建
        2.4.1 Cartogram分类体系
        2.4.2 距离Cartogram构建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视化技术框架与数据预处理
    3.1 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类型的地图可视化技术框架设计
        3.1.1 不同信息类型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
        3.1.2 可视化技术框架
    3.2 网络空间要素分类与编码设计
        3.2.1 要素特征分析
        3.2.2 分类与编码方案
    3.3 网络空间数据存储与预处理
        3.3.1 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3.3.2 数据预处理流程与关键技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综合
    4.1 网络空间点群要素
        4.1.1 要素特征及特征信息描述因子
        4.1.2 要素综合算子
    4.2 基于层次聚类的点群要素聚合算法
        4.2.1 自适应层次模型
        4.2.2 最佳k-均值聚类
    4.3 基于节点重要性度量的要素选取方法
        4.3.1 网络空间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
        4.3.2 顾及拓扑信息的选取过程
    4.4 实验与分析
        4.4.1 聚合与选取实验
        4.4.2 综合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合距离Cartogram的关系信息可视化
    5.1 面向关系信息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模型设计
        5.1.1 不同观点的网络空间模型
        5.1.2 面向关系信息的模型设计需求
        5.1.3 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层次模型
    5.2 关系信息约束的网络空间Cartogram
        5.2.1 面向拓扑结构的网络空间Cartogram
        5.2.2 网络空间Cartogram的整体构建思路
    5.3 关系距离的空间转换
        5.3.1 转换原则
        5.3.2 网状社团节点的坐标转换
        5.3.3 星型社团节点的坐标转换
    5.4 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形
        5.4.1 移动最小二乘法
        5.4.2 拓扑问题处理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验
        5.5.2 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可视化
    6.1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分析
        6.1.1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内容
        6.1.2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与空间粒度的关系
        6.1.3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与描绘层次的关系
    6.2 面向不同层次表达需求的节点信息可视化方法
        6.2.1 网络空间节点个体信息可视化方法
        6.2.2 网络空间节点宏观信息可视化方法
        6.2.3 网络空间节点多层信息可视化方法
    6.3 网络空间节点个体信息表达
        6.3.1 使用基于定点符号的方法表达节点个体信息
        6.3.2 使用景观图表达节点个体信息
        6.3.3 个体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
    6.4 网络空间节点宏观信息表达
        6.4.1 使用基于点值的方法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2 使用面状符号填充的方法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3 使用灯光图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4 宏观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空间信息要素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D]. 张国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3]输电网络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D]. 潘柱光.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建筑物室内外一体实景全息地图构建方法研究[D]. 李聪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 廖一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6]瓦片数据快速可视化研究及在林区地图服务中的应用[D]. 刘斌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D]. 孔祥天娇.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基于Cesium的多维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研究[D]. 刘欣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D]. 周琦. 东华大学, 2020(01)
  • [10]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D]. 王映雪.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空间信息元模型可视化的设计模式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