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你有认证吗?

竞争:你有认证吗?

一、参与竞争:你有证吗?(论文文献综述)

黄翠婷[1](2016)在《古镇旅游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距离及融合研究 ——以周庄古镇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的不断迅猛发展,使得其已成为一种综合性产业,是一个对旅游目的地能产生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复杂而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大量旅游者涌向目的地,也拉动了本地经济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就业经商机会,从而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集聚,旅游地社会关系的主体类型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由单一变得复杂,关系网络也不断进行着塑造重构。因此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距离及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多种学科的融合,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对旅游地更新过程中原有社会网络的保存、新的社会网络的构建、居民的社会距离、社会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距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周庄古镇旅游地作为研究的案例地,以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及社会距离理论为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采用SPSS、Excel数据分析等定量方法结合多种形式访谈、资料查阅等定性方法,研究的主体部分分为三大块,分别是周庄古镇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社会距离状况以及两者的社会融合探讨。首先对周庄古镇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两部分受访者的人口结构分析、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网络关系构成、网络关系强度等。其次对周庄古镇居民的社会距离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两部分受访者的社会距离值的状况、各自的等级类型分布等。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前文研究及调查过程中的深度访谈,总结归纳出影响旅游地居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并尝试提出一些有效措施来促进周庄古镇居民的社会融合及古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地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适中,各种类型关系的重要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关系紧密的亲属、好朋友、同事同僚生意伙伴、邻居、同学、老乡、其他亲属、其他非亲属。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是相识很久的关系,联系非常之密切,互动频率非常频繁,亲密程度和可靠程度非常高,绝大部分都是强关系。(2)对比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特征分析,外地居民的网络规模较小,明显偏低,顺序依次是:关系紧密的亲属、好朋友、同事同僚生意伙伴、邻居、老乡、同学、其他亲属、其他非亲属。血缘关系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比重明显下降,业缘关系也有所下降,但形成的邻居、老乡、同学等地缘关系比重较高,好朋友有很大程度上升,成为外地居民的重要依赖。关系成员认识的各个时间段都有涉及,互动频率与亲密程度略低,更加关注网络成员的可靠程度。(3)古镇旅游地居民的社会关系处于核心层的仍然是传统的血缘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依次占据外围圈层,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相符。居民在真正寻求帮助时其社会关系网络成员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即本地人基本寻找本地人,外地人也绝大多数寻找外地人。由于旅游发展的原因,经济利益上的共享是两者的最直接联结,两者被置放于相同的地理空间之中,但是相互真正的交往存在断裂断层现象。(4)周庄古镇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按照融入意愿强烈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聊天”、“做邻居”、“一起工作”、“一起参与社区管理”、“做亲密朋友”、“做亲戚或通婚”,社会距离的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差距较小,感知较为一致集中,且融入意愿程度中等。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过渡型社会距离,受访者中过渡型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亲和型,最后则是离散型。整体看来,大部分周庄当地居民对外地居民有一定的融入意愿和认同度,也有很大一部分居民的融入意愿较强,只有少数本地居民对外地居民的认同度较低。(5)对比周庄古镇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特征分析,外地居民的社会距离的顺序依次为“聊天”、“做邻居”、“一起工作”、“做亲密朋友”、“一起参与社区管理”、“做亲戚或通婚”,量表中的每个项目的平均值都高于本地居民。外地居民的社会距离属于亲和型社会距离,受访者中亲和型的占绝大部分,其次为过渡型,没有离散型。因此,外地居民在与本地居民交往的意识上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积极融入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熊远林[2](2016)在《C2C电子商务非对称信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C2C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并已经成为人们主流的消费方式之一。但在线交易中的信用问题,一直是阻碍C2C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为此,C2C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在线信用评价机制为在线交易提供保障。然而当前的在线信用评价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针对于如何提高在线信用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是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案,总结了当前基于互评方式的对称信用评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对称信用评价机制的在线信用评价方案。此方案将第三方平台引入到信用评价机制中,增加对买家评价行为的监管,减少卖家对买家提交真实评价的干扰,从根本上确保信用评价反馈的可靠性。首先,基于本文研究背景,明确了信用和电子商务信用的概念,阐明了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内涵,区分了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为后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当前C2C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及在线信用评价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对称的互评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规则三方面总结了当前在线信用评价机制的不足。再次,构建了基于非对称评价方式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了针对于买卖双方自身特点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评价可信度、商品价格和评价时间对信用的影响,改进了当前的信用评价模型;在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概念的区分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买家反馈评分分布的信用等级划分方法。最后,针对本文所提出的非对称信用评价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所提出的信用评价模型和信用等级划分方法的有效作用。

谢伊青[3](2014)在《立足现实 谋求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学习技能、增长知识、结交朋友的好地方,但长期以来受到场地、师资等限制,一直无法满足老年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在上海市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建设一个市级老年大学分校,均衡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对周边老年学校起到示范、辐射、服务、指导和引领作用。201 2年上海市老年大学分校建设实事项目完

张晓燕[4](2014)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岗位——访郑雪君》文中认为她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地市级晚报的记者;她是一个大人物,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能人。在温州,说到郑雪君,妇孺皆知。有人要自杀,找雪君;有高考录取歧视,找雪君;有夫妻吵架,找雪君……雪君就像个"超人",啥事儿也能管。在媒体界,她同样名声在外,总能抢到独家新闻;为写好稿子,几天几夜

潘瑶珍[5](2013)在《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教育中运用论证的方式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教育正在从以往的“获取答案”、“视科学为探索和实验”、“提供有关科学内容之问题的答案”、以及“以实验结果作为探究最后的结论”转向强调“使用证据和策略来发展或修正解释”、“视科学为论证和解释”、“沟通科学解释”,以及“应用实验的结果到科学的论证和解释”,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正是在这样的趋势和背景中,本研究对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科学论证教学,它在实践中的境遇如何?”为此,研究中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诠释法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科学论证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了探索,获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辨析了科学教育中论证和论证教学的概念,阐明了科学论证教学与科学探究教学的关系,厘清了科学论证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科学论证教学与科学探究教学在本质上是契合的,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丰富和发展。科学论证教学更加强调儿童在科学学习中对“证据的形成和使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沟通和解释”以及对“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评价”两个方面的认识、体验和实践。科学论证教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颁布后逐渐受到重视和强调,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关于学生论证的过程中论点和论证品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开发论证活动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策略支持论证教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话语分析以及计算机支持的论证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第二,阐释了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意蕴。首先从论证涉及的潜在思考知能出发,分析了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通过对论证与科学素养的关系的探讨和科学课程标准及课程中包含的论证的内容,展现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后结合科学教学的内容分析了多种论证的结构与模式,以进一步呈现和阐述科学教学中论证的过程与内涵,并梳理了当前科学论证教学研究中对论证品质的评量方式。第三,分析了科学论证教学中论证学习活动的本质。论证学习活动是一种推理的过程(个人层面的论证),是一种关于科学的对话过程(人际间的论证),是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过程(论证的核心),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又各有侧重。理解论证学习活动的本质能够帮助教师把握论证教学的设计和发展方向,最大潜能地发挥论证教学的优势。第四,探讨了科学论证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在分析科学论证教学的六大维度的基础上,探索了在科学教育中适合采用论证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两类题材,即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在这两个题材领域,论证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运用的方式是有区别的。科学论证教学特别强调需要创建一种安全而富有质询精神的学习共同体环境,研究以安全感、真实参与性、挑战性问题、主导权问题为四个支点,建构了辅导者在科学教学中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决策模型。最后,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例,对科学论证教学展开了实践研究。研究中以七年级泥石流教学中“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争议性议题为例,对中美两位教师的论证教学和两个班级的论证学习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分析。此项实践研究获得的研究结论包括:两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教学策略比预设的教学策略都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拓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两个班级的对话论证活动在举证支持、反驳与质疑、教师引导运用证据和材料、教师帮助化解反驳与质疑、对话论证受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影响五个方面表现出共通性,而在学生的参与性、论证话题的跳跃性、证据的来源以及论证发展的程度方面表现出差异性;通过对学生论证学习活动反思的访谈分析发现,E班学生认为证据是对话论证学习活动的核心,T班学生认为发言是对话论证活动的核心,他们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都遇到困难,他们共同认为论证活动能够激发多元的思考,但是需要完成很多的学习任务,化费较多的时间;通过对两位教师教学反思的访谈分析发现,E老师认为论证教学的核心是证据的形成与使用,T老师认为论证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发言,两位老师都认为自己在论证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论证活动的发展。研究表明,论证在科学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希冀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关注、研究,将科学论证教学更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教学实践,以改进我国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

贺燕[6](2011)在《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数量日益增加,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流动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面临着自身和环境的双重挑战。因而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入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选取来沪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度描述来沪青少年及其家庭现状,深入分析来沪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现状,发现多元化因素影响下来沪青少年形成的自我意识既存在积极的意义,又面临着自我认知片面化、自我体验消极化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探讨来沪青少年形成的这种“自我意识”对其未来生活,尤其是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影响。进而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思考来沪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和管理这一群体。

胡光华,肖芸,林丹丹,阮小妹,陈玉婷[7](2010)在《福建幼儿园整改的仓山样本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接上级通知,从7月10日起至8月25日期间,本园放假”,本月初,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桥南村同心幼儿园门口贴出这么一张放假通知。 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同心幼儿园其实是“被放假”,真实原因是被仓山区教育局强行关闭。据了解,仅在高湖一个村,象同心幼儿园一样被?

汤炳芳[8](1997)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的矛盾及对策》文中指出

二、参与竞争:你有证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与竞争:你有证吗?(论文提纲范文)

(1)古镇旅游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距离及融合研究 ——以周庄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镇旅游蓬勃发展
        1.1.2 古镇旅游地社会关系重构
        1.1.3 古镇旅游地社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案例地选择
        1.2.1 案例地概况
        1.2.2 案例地旅游发展现状
        1.2.3 研究区范围
        1.2.4 研究区人口结构状况
    1.3 研究设计与过程
        1.3.1 研究设计
        1.3.2 数据获取过程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价值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社会关系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社会关系内涵
        2.1.2 社会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2.1.3 社会网络方法下的旅游研究
        2.1.4 旅游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
    2.2 社会距离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社会距离内涵
        2.2.2 社会距离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2.3 社会距离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周庄古镇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状况分析
    3.1 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状况
        3.1.1 本地居民受访者人口结构分析
        3.1.2 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
        3.1.3 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构成
        3.1.4 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强度
    3.2 外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状况
        3.2.1 外地居民受访者样本人口结构分析
        3.2.2 外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
        3.2.3 外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构成
        3.2.4 外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强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周庄古镇居民社会距离状况分析
    4.1 本地居民社会距离测量分析
        4.1.1 样本信度分析
        4.1.2 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分析
    4.2 外地居民社会距离测量分析
        4.2.1 样本信度分析
        4.2.2 外地居民社会距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庄古镇旅游地居民的社会融合
    5.1 影响旅游地居民社会融合的因素
        5.1.1 经济因素
        5.1.2 文化因素
        5.1.3 社会因素
        5.1.4 体制因素
    5.2 促进旅游地居民社会融合的建议
        5.2.1 树立“求同存异”的意识
        5.2.2 增强居民社区参与程度
        5.2.3 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两大居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征
        6.1.2 两大居民群体的社会距离特征
    6.2 主要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工作简历

(2)C2C电子商务非对称信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概述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2.1.2 电子商务的类型
        2.1.3 C2C电子商务发展简述
    2.2 信用与电子商务信用
        2.2.1 信用的基本概念
        2.2.2 信任、信用与信誉概念辨析
        2.2.3 电子商务信用内涵
    2.3 信用评价基础理论
        2.3.1 信用评价的概念
        2.3.2 信用评价方法
        2.3.3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
        2.3.4 信用评价与信用评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2C电子商务对称信用评价机制与有效性分析
    3.1 C2C在线信用评价面临的信用问题
        3.1.1 C2C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表现
        3.1.2 C2C电子商务信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3.2 C2C电子商务对称信用评价机制
        3.2.1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实现原理
        3.2.2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
    3.3 C2C电子商务对称信用评价机制有效性分析
        3.3.1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有效性研究
        3.3.2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失效表现
        3.3.3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失效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2C电子商务非对称信用评价机制设计
    4.1 非对称的C2C在线信用评价机制
        4.1.1 非对称在线信用评价机制设计理念
        4.1.2 非对称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原理
    4.2 基于非对称评价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
        4.2.1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2 信用评价模型设计
        4.2.3 信用评价模型参数设计
    4.3 基于评分分布的信用等级划分
        4.3.1 基于评分分布的信用等级划分思想
        4.3.2 基于评分分布的信用等级划分方法
        4.3.3 信用等级划分方法算法描述
    4.4 相关评价规则的设计
        4.4.1 默认好评的处理
        4.4.2 退换货不评价
        4.4.3 评价生效时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对称信用评价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实验仿真
    5.1 非对称评价机制有效性理论分析
    5.2 实验仿真分析
        5.2.1 信用得分计算
        5.2.2 信用评分集结
        5.2.3 信用等级划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立足现实 谋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设施配备实用为主
师资建设各施奇招
课程设计错位发展
相关链接
    “老面孔”现象普遍存在

(4)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岗位——访郑雪君(论文提纲范文)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走人文关怀的民生新闻之路
成为人民需要的公仆

(5)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始于“追求理性”的梦想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四、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五、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 科学教育中的论证与论证教学
    第一节 科学论证教学的基本概念
        一、论证的定义
        二、科学教育中论证的内涵
        三、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
    第二节 科学论证教学与科学探究教学
        一、当前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科学探究及其探究教学的本质分析
        三、科学论证教学与科学探究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论证的教学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中的论证教学研究
        二、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研究
        三、对科学论证教学研究的分析
第二章 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意蕴
    第一节 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与地位
        一、论证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二、论证与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科学课程标准及课程中的论证
    第二节 科学教学中论证的结构与模式
        一、苏格拉底的论证模式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模式
        二、图尔明的论证模式
        三、罗森的论证模式
        四、沃斯和米恩斯的论证模式
        五、库恩的论证模式
    第三节 科学教学中论证品质的评量
        一、结构因素评量方式
        二、品质因素评量方式
第三章 科学论证教学:论证学习活动的本质
    第一节 一种推理的过程
        一、我们如何思维:关注非形式推理
        二、形式推理与非形式推理
        三、儿童在科学论证学习中的非形式推理
        四、影响儿童科学论证学习中非形式推理的因素
    第二节 一种关于科学的对话过程
        一、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对科学学习中对话的启示
        二、对话中思考的可视化和深化
        三、论证作为科学的对话过程
    第三节 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一、从历史的视角探索批判性思考与论证逻辑
        二、批判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科学论证的过程与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 科学论证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节 科学论证教学的维度与分析
        一、科学论证教学的维度
        二、各项维度的具体分析
    第二节 科学论证教学与科学概念学习
        一、儿童的科学前概念
        二、用论证的方式引发认知冲突
        三、用论证的方式澄清科学概念
        四、革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科学论证教学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源起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点及其常见的类型
        三、论证教学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优势与挑战
        四、论证教学在社会性科学议题中的具体教学方法
    第四节 科学论证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一、创建安全而富有质询精神的共同体文化
        二、真实参与性问题
        三、挑战性问题
        四、主导权问题
        五、辅导者的判断与决策模型
第五章 科学论证教学研究: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例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
        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维度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限制
    第二节 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执行分析
        一、E老师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执行度分析
        二、T老师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执行度分析
        三、两位教师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对话论证活动中的话语分析
        一、两个班级对话论证活动话语分析中的共同之处
        二、两个班级对话论证活动话语分析中的不同点
    第四节 对学生论证学习活动反思的访谈分析
        一、学生在论证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学习困难
        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三、学生对论证学习活动的评价
        四、总体比较分析
    第五节 对教师论证教学反思的分析
        一、E老师的论证教学反思
        二、T老师的论证教学反思
        三、总体比较分析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二、后续研究的建议
    三、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科学探索进阶图
    附录二:科学探索中的证据与推理进阶图
    附录三: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进阶图
    附录四:美国NGSS建议运用论证教学的内容
    附录五:学生论证学习活动访谈提纲
    附录六:教师的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附录七:E班关于“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论证对话片断文字稿
    附录八: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总结
    1.4 研究框架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2.2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2.3 资料收集方法
        2.3.1 深度访谈法
        2.3.2 焦点团体访谈
        2.3.3 问卷调查法
        2.3.4 具体资料收集的过程
    2.4 资料分析的方法
    2.5 样本情况
        2.5.1 憧憬和希望: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工人"
        2.5.2 孤独与寂寞:童年消逝在留守的时光里
        2.5.3 遥远的距离"美":身在城市,心却感觉离这个城市好远
    2.6 研究的可信度
    2.7 研究伦理与限制
        2.7.1 研究伦理
        2.7.2 研究限制
第3章 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
    3.1 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情况
    3.2 来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现状
        3.2.1 教育资源不对等下的压力与无奈
        3.2.2 家庭教养方式单一化下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冲突
        3.2.3 "陌生人"社会环境下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与断裂
        3.2.4 不良因素影响下行为偏差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3.2.5 复杂就业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3.3 影响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3.3.1 家庭因素
        3.3.2 学校因素
        3.3.3 社会文化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4.1 "自我认知"的概念
    4.2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4.2.1 具备解读周围环境的能力,开始自我认知的初步尝试
        4.2.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来沪青少年缺乏理性看待自己的正确态度
        4.2.3 自我定位的混乱,让来沪青少年对上海抱有某种复杂的情感
    4.3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第5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5.1 自我体验的概念
    5.2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
        5.2.1 自强不息,快乐生活
        5.2.2 敏感多疑,自卑心理作祟
        5.2.3 情绪起伏跌宕,缺乏稳定性
        5.2.4 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封闭意识
    5.3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第6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6.1 自我调控的概念
    6.2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6.2.1 缺乏自制力
        6.2.2 独立意识强烈
        6.2.3 缺乏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
    6.3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第7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对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启发
    7.1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
    7.2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原则
    7.3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与内容
        7.3.1 来沪青少年"自我认知"的社会工作介入
        7.3.2 来沪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社会工作介入
        7.3.3 来沪青少年"自我调控"的社会工作介入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思考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访谈提纲(来沪青少年)
附录二 访谈提纲(家长/学校老师)
附录三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附录四 来沪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表

四、参与竞争:你有证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古镇旅游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距离及融合研究 ——以周庄古镇为例[D]. 黄翠婷.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2]C2C电子商务非对称信用评价研究[D]. 熊远林. 燕山大学, 2016(02)
  • [3]立足现实 谋求发展[J]. 谢伊青. 成才与就业, 2014(07)
  • [4]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岗位——访郑雪君[J]. 张晓燕. 中国报业, 2014(05)
  • [5]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D]. 潘瑶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6]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D]. 贺燕.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7]福建幼儿园整改的仓山样本调查[N]. 胡光华,肖芸,林丹丹,阮小妹,陈玉婷. 福建工商时报, 2010
  • [8]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的矛盾及对策[J]. 汤炳芳. 城乡建设, 1997(05)

标签:;  ;  ;  ;  ;  

竞争:你有认证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