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绿化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屋顶绿化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一、绿色屋顶荷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范俊鹏[1](2021)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雨水区域性与季节性分布不均。由于城市化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地面硬质化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水生态坏境恶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基于此种环境背景,我国吸取借鉴国外先进雨洪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并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低影响开发措施中对屋面雨水进行源头减排的重要措施——绿色屋顶。我国仍处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阶段,目前对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研究现存较少,西咸新区作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新区,专门针对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绿色屋顶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通过对沣西新城现阶段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其建设现状与现存问题,探讨西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方法及推广策略,继而对我国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对二者各时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进行了总结。其次,对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屋顶建设所能为海绵城市带来的贡献与效益。再次,本文对沣西新城的屋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现有屋顶类型进行分类,选取沣西新城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八处代表性绿色屋顶建设项目进行系统性研究,归纳总结其运营现状、设计方法、构造特点、雨水流程以及对海绵城市所产生的效益,并分析总结了沣西新城现有海绵城市理论下绿色屋顶建设成果以及效益性、管理性与多样性三方面现存问题。随后,分析提出适合于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海绵城市理论下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设计策略。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政策法规引导,在设计层面上可在设计前期进行绿化种植考虑,采用丰富的建筑形体操作,从而增加立体空间“海绵体”的数量与面积。对沣西新城所采用的地域性植被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绿色屋顶植被选取原则。对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的适配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从屋顶环境要素、屋顶类型特点、绿化模式需求三方面研究探索了沣西新城绿色屋顶适配模式,并对绿色屋顶的构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划分为容器式绿色屋顶、坡屋面绿色屋顶、简单式绿色屋顶、花园式绿色屋顶以及与屋顶水面结合的蓝绿屋顶五类。最终,根据绿色屋顶与沣西新城现有屋顶类型的相性匹配,展望计算了在沣西新城全域、城市核心建成区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三个层面内全面建成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所能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罗先林[2](2020)在《建筑屋顶及墙面绿化新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屋顶及墙面绿化作为一种融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及土木施工于一体的创新技术,是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屋顶及墙面绿化不同于地面园林绿化,屋顶及墙面环境更加恶劣,屋顶太阳辐射强、风速大、蒸发快,不同朝向墙面的太阳光照差别大;基材易被雨雪侵蚀,水分和养分流失快;受屋面层及墙面固定结构承载能力限制,基材材质、厚度及填充量有严格要求;植物的抗旱、耐寒和抗倒伏等要求极高;受环保要求,基材配制还须尽量避免粉尘污染、屋面及墙面径流污染。因此,屋顶及墙面绿化具有非常多的技术挑战。国内外虽对屋顶绿化基材有许多研究,但不同基材栽种植物后的养分变化规律以及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多,而且针对屋顶绿化抗旱性研究多数是倾向于屋顶绿化植物,而忽视了屋顶绿化基材对植物的抗旱性影响。不同类型墙面绿化、基材对植物影响大。因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用了屋顶及墙面绿化领域几种有代表性的专利技术——屋顶绿化种植块、泵送轻质基材、建筑垃圾配制的基材、生态营养袋、种植槽式墙面绿化、痕灌等新技术。利用SU、CAD等软件进行试验策划,采用现场试验,定期取样观测,详细分析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了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在不同屋顶绿化基材上的绿化效果、屋面径流水质和雨水的截留、极端天气下的抗旱性以及不同植物和基材在种植槽式墙面绿化中的适应性。主要研究如下:(1)在不同屋顶绿化基材对比方面,本研究选用了三种屋顶绿化专利基材——屋顶绿化种植块、泵送轻质基材、建筑垃圾配制的基材,以普通土作为参照,在屋顶上设置4块相同面积的实验块,栽种相同高度和数量的佛甲草,在1年内多次对比观测基材养分含量、PH值及植物盖度、高度的变化。发现4种基材栽种佛甲草的盖度和高度按大到小排序:屋顶绿化种植块>泵送轻质基材>建筑垃圾基材>普通土。屋顶绿化种植块、泵送轻质、建筑垃圾等专利基材相比于普通土应用于屋顶绿化有更好的绿化效果。(2)在屋顶绿化径流水质和雨水截留方面,本研究在屋顶设置了4个带水龙头的种植槽,种植槽里分别填充了普通土、屋顶绿化种植块、泵送轻质基材、建筑垃圾配制的基材,并在基材里栽种了相同数量和高度的佛甲草,多次对比观测径流水样的水质(TK、TP、TN、PH值、COD、BOD5)和径流收集时间长短变化。不同屋顶绿化基材的径流水质变化规律及雨水截留效果有明显差异,前期变化大,后期趋于稳定。(3)在屋顶绿化基材抗旱性方面,本研究在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下,半年内多次观测佛甲草在屋顶绿化种植块、建筑垃圾、普通土和泵送轻质基材上的形态、盖度和高度变化情况。相比于普通土和屋顶绿化种植块,建筑垃圾和泵送轻质基材上的佛甲草,萎蔫面积较小,叶色更绿,叶片反卷现象更少。建筑垃圾基材上的佛甲草盖度和高度变幅最小,轻质土基材和屋顶绿化种植块变幅相当,普通土的变幅最大。研究表明罕见干旱下,建筑垃圾基材抗旱性能最好,其次为泵送轻质基材、屋顶绿化种植块,普通土最差。(4)不同植物和基材在种植槽式墙面绿化的适应性方面,本研究采用1个1.5×1.2×2 m3的建筑模型模拟真实建筑物,在建筑模型东、南和西3面墙上进行绿化试验,相隔6个月对比观测不同墙面种植槽里植物的生长状态、盖度和高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麦冬((L.f.)Ker-Gawl.)、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佛甲草在种植槽式墙面绿化的应用效果更佳;3种植物在种植槽式墙面绿化的盖度排序:佛甲草>麦冬>葱兰;佛甲草在建筑垃圾基材上生长最优,麦冬在泵送轻质基材上生长最优,葱兰在种植块基材上生长最优;南墙种植槽的佛甲草生长最佳,西墙种植槽的麦冬、葱兰生长最佳。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基材在种植槽式墙面绿化中的绿化效果差异明显。

杨谦益[3](2020)在《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严寒气候区,对民居冬季的防风保温性能要求严格。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东北居民利用当地固有的营建材料进行建筑创造,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与环境相融合的民居营造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冬季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在内部功能需求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民居的紧凑平面无法满足现代居住需求,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现代化发展是延续传统民居文化的研究重点,其中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材料视角,总结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和营造经验,分析其环境适应程度,对不足之处找寻优化办法。从基础营建材料入手,挖掘乡土材料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地域价值联系,将东北民居的立面特色形式结构化、系统化,为东北乡土民居的发展传承提供可被参照的营建标准。同时,为现阶段东北乡村高污染建设提供新思路,缓解工业化建设污染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矛盾。本文以东北乡土民居的外围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读、总结归纳、定性定量分析、优化拓展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1)对东北乡土民居的相关建筑概念、研究现状进行解读;(2)采用类型学研究办法,列举东北常用乡土营建材料的类型特征,并以墙体主要营建材料为划分依据对东北乡土民居类型并进行总结,分析其建设影响因素与现代化发展制约;(3)采用归纳法总结乡土材料在东北民居外围护结构的营造模式并凝练结构典型;(4)通过调研,实地测量案例民居的环境适应程度并进行分析,确定其热工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BESC软件对各典型结构进行热工计算,分析其是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并提出优化方案;(6)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材料改良、营建策略、技术优化、热工优化、美学提升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与改进方式,提升材料与结构的环境适应性,对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基于地域材料的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营建技术逐渐没落的主要因素在于主观使用意愿薄弱与客观结构技术滞后,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闭环。本文通过对东北乡土材料及其外围护结构营建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在理想状态下,传统营建结构可以做到部分满足甚至完全满足当代绿色建筑标准以及我国寒地标准对结构强度与热工舒适度的要求。在后期的优化策略上,对完全满足的结构进行技术性保障优化,通过结构抗裂处理、密闭处理等优化手段使其实际状态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对部分满足的结构进行技术性改进优化,提炼与归纳仍能满足当代需求的营造技术,在不破坏地域文脉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介入改进,使得整体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在提升结构强度以及热工舒适程度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优化手段加强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强调民居地域美学特征,提升居住者的主观使用意愿。从根源上提高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探讨地域材料及其营建技术在现代建筑活动中自主再生的可行性,可以有助于我国乡土营建的再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王笑[4](2020)在《基于建筑荷载安全的轻型绿色屋顶热调节研究》文中指出屋顶绿化是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增加绿化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建筑微环境的有效方法。植被生长的绿色屋顶与普通硬质屋面相比,绿色屋顶栽培基质的物质构成、含水量以及植被使绿色屋顶具有了隔热性能,能降低屋顶表面下的温度和热流。我国当前在城市建成区大规模发展绿色屋顶面临着建筑荷载安全的问题。不同时期建成的不同类型建筑,其设计荷载差异很大,新建或增建绿色屋顶,带来材料、参数和技术上的挑战。上海地区夏季气候湿热,广泛利用绿色屋顶调节建筑微环境,会带来巨大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本研究定量研究上海夏秋季节绿色屋顶不同基质和植被条件对建筑微环境热调节能力的影响,为新建或改建绿色屋顶如何通过适宜的材料、参数设计和技术方案充分发挥其微气候调节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选取3个上海区域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屋顶(分别为容器型绿色屋顶、半密集型绿色屋顶和密集型绿色屋顶)从基质深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三个角度展开观测试验,测定温度变化,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夏秋季正午,具有植被覆盖的基质层整体温度要低于硬质铺装面层。上午浅层基质比深层基质升温快;基质越深,其相对于硬质铺装的降温程度和降温效率越高。分枝点低,冠幅大,枝叶密集,能够产生稳定阴影的灌木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分枝点高、枝叶稀疏的乔木的降温效果较差;叶密度较高的草本植物降温效果要好于乔木。冠层阴影覆盖效果好或蒸散作用强的植被类型,其基质平均温度更稳定,具有更好的热调节效果;植被覆盖度高的微环境对绿色屋顶的降温效果更好。不同类型植物冠层阴影受自身冠叶密度、分枝点、冠层形态等因子的差异的影响,建筑朝向、构筑物阴影等因素均能明显降低影响微环境整体温度并推迟和温度峰值的出现。在分析轻型绿色屋顶的荷载设计范围及常见的安全问题后基础上,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绿色屋顶的危险、有害因子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定量分析评价,制成归纳绿色屋顶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刘爽[5](2020)在《高密度人居城市屋顶绿化构建的安全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屋顶绿化能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屋顶绿化建设的意义更大。通过访谈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获悉,由于屋顶所有者和管理者均对屋顶绿化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仍有很多适建屋顶没有建设屋顶绿化。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屋顶绿化安全评估体系,对已建屋顶绿化和适建屋顶进行安全评估,打消人们的担忧,突破屋顶绿化发展瓶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屋顶绿化为例,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适合的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构建科学的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模型。在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选取18个花园式屋顶绿化进行安全性的调研和评估。结果表明:(1)多数屋顶绿化的安全评价分值在85分以上,说明本次调研的屋顶绿化样地安全性都相对较好;但评价值最高的屋顶绿化超过90分,也仅刚达到理想状态;分值低于85分的五个屋顶绿化,分值最低的屋顶绿化样地评价值仅为79.32分。(2)评价等级中有2个Ⅰ级屋顶绿化,2个Ⅲ级屋顶绿化;另外14个调研样地评价等级均为Ⅱ级。(3)各调研样地各因素层得分不尽相同,但整体趋势与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模型中所预判的权重分配一致。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以良相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的屋顶绿化为例,开展屋顶绿化优化设计研究,并将评估体系中的相关指标作为安全设计的依据,对屋顶绿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提出优化对策。

曲晓华[6](2019)在《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财富与荣耀是不应也无法抹掉的,但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风貌和建筑秩序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破坏,人们尊重历史、保护传统的意识逐渐增强。也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西安出现了特有的以打造古都风貌为主要出发点的屋顶改造现象。本文通过对明城墙周边地段的建筑屋顶改造进行充分调研,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对屋顶改造的背景、动因及现状进行梳理。从历史、社会、城市、政策及其背后的推动价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政府部门及设计院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城墙周边屋顶改造现状从分布情况、类型划分以及呈现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汇总。在此基础上对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本身的外部形式,内部功能、结构、构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类比其他优秀的建筑屋顶改造案例,得出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屋顶改造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提供参考。跳出屋顶改造本身的设计和技术问题,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而对于城市空间,又从点(建筑边界)、线(街道空间)、面(城市肌理)三个不同的空间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满意度评价,不同的社会角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进而存在不同的评判标准,既然是为城市而生,则需社会大众来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整体上屋顶改造是被群众接受的。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改造方式以及呈现效果都有待提升。通过对整个西安城墙周边地段的屋顶改造现象的调查研究,笔者从建筑学角度尽可能理性、客观地对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利、弊做出合理地分析与评述。因目前各地区对于屋顶改造资料储备极度缺乏,项目备案非常不完善,希望该篇论文能为今后的屋顶改造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参考,同时为今后的屋顶改造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性的资料参考。

刘颖[7](2019)在《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极端天气频次上升,内涝积水问题不断,雨洪管理的失调逐渐成为危及人民生产生活和公共事业的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提出更是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屋顶绿化作为一种“生态补偿”手段,较好地缓解了高密度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城市绿地稀缺的矛盾,是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应对恶劣人居环境,改善人地矛盾的重要技术措施。西安明城区是西安典型的老旧城区与历史街区,在雨洪问题上一直面临海绵改造困难、可实施空间局促等问题。而占到城市面积约30%的建筑屋顶大量闲置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在老旧城区利用屋顶空间资源作为雨洪问题的对策是极需要解决的。本研究仅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从城市屋顶空间调查以及屋顶绿化的适建性为出发点,探讨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一环,在雨水管理上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改造做法。本研究以老城区西安明城区的屋顶空间及其绿化的雨洪效益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数字分析、分类归纳、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三个方面的问题:(1)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潜力;(2)现有建筑屋顶空间可建屋顶绿化的模式;(3)改造后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以及具体的策略做法。本文从4个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总结论述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内容确定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运用ArcGIS作为辅助工具,对西安明城区高清遥感影像图进行人工解译,根据建筑屋顶的不同属性建立其属性数据库,并统计不同属性屋顶的比例。第三部分为分类研究和效益推演,按照屋顶绿化的建置条件对建筑屋顶进行分类,并总结筛选明城区内的三类建筑屋顶以及其对应的绿化改造模式,并推演其不同比例、类型屋顶绿化所产生的水文效益,第四部分为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改造模式提供策略和相关的技术设计指导,从设计构造、植物选择以及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老旧城区明城区,充分考虑其场地的特殊性,为合理地规划区域屋顶绿化做基础。①在空间数据调查上,使用GIS数字技术对明城区建筑屋顶进行调查,是首次采用人工提取及量化方法研究明城区的屋顶以及屋顶绿化;②分类筛选了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总结出不上人平屋顶、坡屋顶、上人平屋顶三种形式,并总结其绿化改造的三种模式:轻型屋顶绿化、坡屋顶绿化、屋顶花园;③分析推演了明城区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并提出具体的雨水利用策略做法。

朱正[8](2019)在《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大木作“滞后”现象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巴蜀地区殿堂建筑作为地域特色强烈的分支,早在营造学社活动时期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开展,“古朴”、“奇杂”逐渐成为巴蜀建筑的重要标志。时至今日,针对巴蜀建筑特色进行的研究不计其数,既有从历史角度出发的断代风格特征研究,也有从技术角度出发的构造特征归纳。早期研究中,巴蜀地区发现的殿堂建筑数量不多,故其研究多着眼于对建筑个案的分析。而随着文物发现工作的开展,巴蜀地区所发现的元明殿堂建筑数量虽不能与陕西、山西等地相比,但是就南方各省而言,已名列前茅。因此,在可观建筑数量的支持下,对巴蜀地区殿堂建筑的研究势必会在个案研究之上再进一步。过往,由于巴蜀元明殿堂建筑数量众多,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巴蜀殿堂建筑中“古朴”这一特色的研究虽多有学者涉及,但并未形成专题研究。“古朴”背后的“滞后”现象也由于相对静态的案例分析方式难以进行深入论证,使得对于巴蜀殿堂建筑中的“滞后”多与地理偏远相联系。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增多,获取难度下降,使得对巴蜀元明殿堂建筑进行“一网打尽”式的研究成为可能。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对巴蜀建筑“滞后”现象进行的动态研究,更接近“滞后”所代表的两者变化过程比较的核心概念。以月梁式阑额、斜向构件、补间铺作里跳、补间铺作数量、布椽形式及转角构造六类构件作为切入点,针对其在巴蜀地区中数量变化趋势、使用时间、地理位置、形式做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诸如月梁式阑额与斜向构件的使用存在相同地区集中倾向、挑斡与平行布椽在巴蜀地区普遍流行、转角构造存在“金柱—递角梁—多种形式共存”等的变化特征。再以此变化特征为依据,通过与官式及江浙地区建筑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建筑的横向对比,从而总结得出平行布椽、弯曲圆木的月梁式阑额形式、递角梁等应为得到“本土认同”而形成的“滞后”,月梁式阑额的发展及补间铺作里跳为“技术延迟”导致的“滞后”等一系列更为细化的巴蜀殿堂建筑“滞后”特征。结合地理人文环境进一步分析可知,巴蜀地区元明殿堂“滞后”影响因素并非简单的地理偏远,战争后的社会萧条、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对“龙”文化及华丽形象的审美追求、寿王府等“重要建筑”的兴建等均对其形成重要影响。月梁式阑额虽然流行,但终将逝去,递角梁虽对建筑限制众多,却沿用至今,其背后所蕴含的多元原因的细化分析,既是对传统建筑研究的深化,也是挖掘巴蜀建筑文化之根,为现代建筑创作提供永固的灵感源泉。

孙艳晨[9](2019)在《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文中提出天津在近代中国开埠城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租界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个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拥有专管租界数量最多的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天津是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城市规划与建筑控制理念、建筑技术与建造工业体系传入、发展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论文聚焦于近代天津租界城市建设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以天津各租界的建设法规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大量一手档案史料,采用分类、比较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厘清了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建设法规在租界土地开发、市政建设、建筑建设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理念。尝试从社会文化背景、利益关系等角度,对租界建设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展开研究,论证其在近代天津租界城市形成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近代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来源与影响,提出了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传播类型的多重性特征。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近代天津租界建设管理法治研究领域的空白。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问题与意义,对既有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对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肇始及各租界建设法规体系(包括建设法规的管理体系、立法程序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三至五章分别就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三个建设控制层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就租界建设法规对土地开发的控制,从租界土地边界的划定、土地制度与地籍管理、房地产捐税及土地开发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第四章就租界建设法规对租界市政建设的管理与控制,从市政建设管理制度、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网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就租界建设法规中的建筑控制条文,从建筑形式控制、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建设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第六章将天津置于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体系之中,通过将天津各租界的建设法规分别与其母国的建设法规、其他租界的建设法规、天津华界的建设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就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来源与影响、传播方向与动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对近代天津建设法规的发展特征及对近代天津城市建设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程士榛[10](2019)在《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建设现状及其未来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市城区随着快速扩张,其公路森林不断延伸、水泥面不断扩大,存在着绿地空间相减少,缺绿少绿的问题。。一方面,城区中很多的建筑物产生剧烈的热辐射,加之北京极高的汽车保有量、外省服务配套车和大量的过境车辆汽车尾气的排出,高蓄热、吸热材料的建筑物与道路以及大楼遮挡风的流动,导致北京市环境蓄积热量的上升,城市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显着;另一方面,建筑占用的土地以及被高层建筑遮挡的土地,无法吸收并储存太阳热能,导致地温升高、地气不足,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冬天和春天变得越来越冷。屋顶绿化是缓解绿化短缺对北京市城区造成的恶劣影响,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及提高市区中的绿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格局等进行了多方位的调研和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屋顶绿化的主要发展脉络、分类、效益、空间类别,加深了对屋顶绿化的认识;2、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城市屋顶绿化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其屋顶绿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为北京市屋顶绿化发展建设提供借鉴;3、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北京市屋顶绿化发展至今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北京市屋顶绿化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北京地区屋顶绿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政策导向和管理模式;4、通过访谈法,对相关利益方(政府部门、园林绿化公司、物业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社区居民等)进行访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北京市民对屋顶绿化各个方面的需求,建立可行的屋顶绿化模式;5、通过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国家屋顶绿化的发展和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北京市当前屋顶绿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总结。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和总结,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可行性强、又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屋顶绿化设计建议,为未来的北京市城市屋顶绿化建设提供参考;同时提升人们对屋顶绿化具有更为全面、合理、充满艺术感性的认知,以促进屋顶绿化在我国城市的建设和推广。

二、绿色屋顶荷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屋顶荷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雨洪管理理论
        1.2.2 绿色屋顶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屋顶相关性研究
    2.1 海绵城市
        2.1.1 基本定义
        2.1.2 建设途径
        2.1.3 技术措施
    2.2 绿色屋顶
        2.2.1 基本定义
        2.2.2 绿色屋顶分类
        2.2.3 构造层次
    2.3 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关系
    2.4 屋顶对海绵城市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海绵城市试点背景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现状及问题
    3.1 建设定位
    3.2 建设策略
    3.3 地域特点
        3.3.1 地域气候
        3.3.2 水资源
        3.3.3 水生态
        3.3.4 土壤地质
    3.4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4.1 区域与城市层面
        3.4.2 市政基础设施层面
        3.4.3 社区与场地层面
    3.5 沣西新城屋顶现状
    3.6 绿色屋顶建设现状
        3.6.1 西部云谷一期
        3.6.2 西部云谷二期
        3.6.3 沣西总部经济园
        3.6.4 沣西国际大厦
        3.6.5 中铁港沣国际
        3.6.6 同德商厦
        3.6.7 同德佳苑
        3.6.8 中国西部创新港
    3.7 绿色屋顶现存问题
        3.7.1 效益性问题
        3.7.2 管理性问题
        3.7.3 多样性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沣西新城推广建设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4.1 政策法规引导
    4.2 建筑形体操作
    4.3 地域植被选取
    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1 屋顶环境要素
        4.4.2 屋顶类型特点
        4.4.3 绿化模式需求
        4.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5 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效益
    4.5 绿色屋顶构造设计
        4.5.1 容器式绿色屋顶
        4.5.2 坡屋面绿色屋顶
        4.5.3 简单式绿色屋顶
        4.5.4 花园式绿色屋顶
        4.5.5 蓝绿屋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沣西新城绿色屋顶植物选配
致谢

(2)建筑屋顶及墙面绿化新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1.1.3 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
        1.1.4 屋顶及墙面绿化环保意义
    1.2 基本概念及技术要点
        1.2.1 屋顶及墙面绿化概念
        1.2.2 屋顶及墙面绿化分类
        1.2.3 屋顶及墙面绿化技术要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屋顶绿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墙面绿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方法与方案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上栽种佛甲草对比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基材配比
        2.2.3 现场试验
        2.2.4 测试指标
    2.3 屋面径流水质与雨水截留试验
        2.3.1 试验材料与配比
        2.3.2 试验方法与现场试验
        2.3.3 测试指标
    2.4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抗旱性对比试验
        2.4.1 试验材料与配比
        2.4.2 试验方法
    2.5 墙面绿化三种植物与三种基材的适应性试验
        2.5.1 试验材料与配比
        2.5.2 现场试验
        2.5.3 试验方法
        2.5.4 测试指标
第3章 结果
    3.1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上栽种佛甲草
        3.1.1 基材的养分及PH值变化
        3.1.2 基材对佛甲草盖度的影响
        3.1.3 基材对佛甲草高度的影响
    3.2 屋面径流水质与雨水截留
        3.2.1 屋面径流水质变化
        3.2.2 雨水截留时间变化
    3.3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抗旱性
        3.3.1 罕见干旱天气
        3.3.2 佛甲草形态
        3.3.3 佛甲草盖度
        3.3.4 佛甲草高度
    3.4 墙面绿化三种植物与三种基材的适应性
        3.4.1 三种植物生长状态
        3.4.2 三种植物盖度变化情况
        3.4.3 三种植物高度变化情况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上栽种佛甲草
        4.1.2 屋面径流水质与雨水截留
        4.1.3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抗旱性
        4.1.4 墙面绿化三种植物与三种基材的适应性
    4.2 结论
        4.2.1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上栽种佛甲草
        4.2.2 屋面径流水质与雨水截留
        4.2.3 四种屋顶绿化基材抗旱性
        4.2.4 墙面绿化三种植物与三种基材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3)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东北乡土民居研究现状
        1.2.2 乡土材料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类型调研与发展现状
    2.1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
        2.1.1 地理环境特征
        2.1.2 气候环境特征
        2.1.3 社会经济背景
        2.1.4 历史文化背景
    2.2 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建筑类型分划
        2.2.1 划分依据
        2.2.2 生土民居
        2.2.3 木质民居
        2.2.4 砖砌民居
        2.2.5 石砌民居
    2.3 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发展制约因素
        2.3.1 材料性能与结构强度局限
        2.3.2 替代材料与结构的强力冲击
        2.3.3 环境负担与资源储备量不足
        2.3.4 传统营建技术丢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营建材料与建造方式
    3.1 东北乡土民居地域营建材料及其特质分析
        3.1.1 生土材料
        3.1.2 木质材料
        3.1.3 植物纤维性材料
        3.1.4 石材
        3.1.5 砖材
        3.1.6 瓦材
    3.2 乡土材料在民居屋顶构造中的具体实践
        3.2.1 土屋面屋顶
        3.2.2 草屋面屋顶
        3.2.3 瓦屋面屋顶
        3.2.4 附属烟囱
    3.3 乡土材料在民居墙体构造中的具体实践
        3.3.1 生土墙
        3.3.2 砖石墙
        3.3.3 木墙
    3.4 木材在民居门窗构件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环境适应性分析
    4.1 研究基础
        4.1.1 模拟软件选取与计算流程
        4.1.2 相关概念及计算依据
    4.2 东北乡土民居环境适应性现状实测
        4.2.1 案例民居实测
        4.2.2 实测结果分析
    4.3 民居屋顶结构环境适应性分析
        4.3.1 民居屋顶结构营建手段分析
        4.3.2 民居屋顶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4.4 民居外墙结构环境适应性分析
        4.4.1 民居外墙结构营建手段分析
        4.4.2 民居外墙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4.5 民居门窗构件环境适应性分析
        4.5.1 民居门窗构件营建手段分析
        4.5.2 民居门窗构件热工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环境适应性优化
    5.1 优化理念与原则
        5.1.1 优化理念
        5.1.2 优化原则
    5.2 民居材料改良策略
        5.2.1 民居材料技术性改良
        5.2.2 民居材料工艺性改良
    5.3 民居营建策略优化
        5.3.1 民居营建可选策略概述
        5.3.2 单一策略有效性评估
        5.3.3 组合策略有效性评估
    5.4 民居营建技术优化
        5.4.1 营建技术细节优化
        5.4.2 营建现场临机处理
        5.4.3 营造维护技术适宜
    5.5 民居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5.1 民居屋顶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5.2 民居墙体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5.3 民居门窗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6 民居结构文化美学提升
        5.6.1 作为地域场所精神的物质具化
        5.6.2 作为当地人文宗教的精神寄托
        5.6.3 作为建筑立面构图的美学元素
        5.6.4 作为建筑空间标识的功能要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基于建筑荷载安全的轻型绿色屋顶热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绿色屋顶的发展
        2.2 国内绿色屋顶的发展
        2.3 绿色屋顶的类型和特点
        2.4 绿色屋顶的荷载安全
        2.5 绿色屋顶的热调节作用
        2.5.1 基质对屋顶绿化热调节的影响
        2.5.2 植被对绿色屋顶热调节作用的影响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试验材料、场地和方法
    1 研究区域
    2 试验场地概况
        2.1 试验场地A概况
        2.2 试验场地B概况
        2.3 试验场地C概况
    3 试验参数采集
        3.1 温度测量
        3.2 基质深度
        3.3 植被类型
        3.4 植被覆盖度
    4 数据分析
        4.1 热变化指数定义与计算方法
        4.2 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三种绿色屋顶热调节效果研究
    3.1 基质深度对绿色屋顶热调节效果的影响
        3.1.1 容器型绿色屋顶不同深度基质的温度变化
        3.1.2 密集型绿色屋顶不同深度基质的温度变化
    3.2 植被类型对绿色屋顶热调节的影响
        3.2.1 容器型绿色屋顶各类型植被的基质温度变化
        3.2.2 密集型绿色屋顶各类型植被的基质温度变化
    3.3 植被覆盖度对绿色屋顶热调节的影响
        3.3.1 半密集型绿色屋顶不同覆盖度植被的基质温度变化
        3.3.2 密集型绿色屋顶不同覆盖度植被的基质温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屋顶热调节的干扰因素分析
    4.1 植被自身的干扰因素
    4.2 建筑阴影的干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轻型绿色屋顶对建筑荷载安全的影响
    5.1 绿色屋顶的荷载设计
        5.1.1 绿色屋顶的荷载分类
        5.1.2 绿色屋顶的建筑荷载安全范围
    5.2 绿色屋顶出现的安全问题
        5.2.1 植物根系的穿刺问题
        5.2.2 防水层的渗漏问题
        5.2.3 植物抗倒伏、抗强风的问题
    5.3 轻型绿色屋顶荷载安全稳定性评估
        5.3.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5.3.2 绿色屋顶预先危险性分析及评价
        5.3.3 绿色屋顶的安全对策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不足
    6.1 总结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5)高密度人居城市屋顶绿化构建的安全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屋顶绿化建设必要性
        1.1.2 国内外屋顶绿化的发展
    1.2 国内外屋顶绿化评估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屋顶绿化评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屋顶绿化评估的研究现状
        1.2.3 屋顶绿化存在的安全风险
        1.2.4 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影响因子
        1.2.5 影响屋顶绿化整体安全性的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5.4 安全评价使用的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理论基础
    2.1 屋顶绿化的概述
        2.1.1 屋顶绿化分类及特征
        2.1.2 屋顶绿化构造层
    2.2 国内外构建屋顶绿化的相关标准及规范
        2.2.1 国外构建屋顶绿化的相关标准及规范
        2.2.2 国内构建屋顶绿化的相关标准及规范
        2.2.3 屋顶绿化施工及后期维护建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
        3.1.1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思路
        3.1.2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特点
        3.1.3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内容
        3.1.4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
    3.2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建立
        3.2.1 各层次影响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3.2.2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3.3 屋顶绿化安全性的评价过程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使用
        3.3.2 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的等级判定
        3.3.3 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满足度的IPA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屋顶绿化调研与评价模型的修正
    4.1 上海市屋顶绿化调研对象的选取
        4.1.1 屋顶绿化调查样地类型确定
        4.1.2 屋顶绿化调查样地选取
    4.2 上海市屋顶绿化调研样地的安全性评价数据采集
        4.2.1 以申通地铁蒲汇塘基地屋顶绿化为例
        4.2.2 申通地铁蒲汇塘基地屋顶绿化满足度评价的IPA分析
        4.2.3 申通地铁蒲汇塘基地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结果
        4.2.4 各调研样地屋顶绿化安全性评价结果
        4.2.5 结论与模型修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屋顶绿化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屋顶绿化实际案例
        5.1.1 实际案例概况
        5.1.2 1号楼屋顶现有条件安全性判定
    5.2 屋顶绿化实际案例的方案修正
        5.2.1 1号楼屋顶绿化原设计方案的安全性评判
        5.2.2 1号楼屋顶绿化设计方案的修正
        5.2.3 1号楼屋顶绿化设计方案的荷载量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及范围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成果概览
    1.5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2 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背景及动因
    2.1 城墙周边地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2.1.1 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
        2.1.2 顺城巷的发展历程
        2.1.3 环城路的建设更新
    2.2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背景
        2.2.1 时代背景——旧城更新的社会需求
        2.2.2 城市背景——西安城市规划的定位与导向
        2.2.3 政策背景——具体管理办法的高效落实
    2.3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动因
        2.3.1 历史传承的探索
        2.3.2 民族精神的追求
        2.3.3 城市特色的呼唤
        2.3.4 文化遗产的形象展示
        2.3.5 旅游经济的市场带动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状调研概述
    3.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分布现状
        3.1.1 空间位置分布
        3.1.2 改造年代分布
        3.1.3 改造风格分布
    3.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类型划分
        3.2.1 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坡屋顶改造
        3.2.2 具备坡屋面改造条件的纯装饰性改造
        3.2.3 不具备坡屋面改造条件的纯装饰性改造
    3.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效果呈现
        3.3.1 顺城巷沿线建筑屋顶改造效果
        3.3.2 环城路沿线建筑屋顶改造效果
    3.4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现状问题
        3.4.1 设计品质良莠不齐
        3.4.2 施工质量有待加强
        3.4.3 改造后缺乏统一的维护管理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屋顶改造的外部形式
    4.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造型与创作手法
        4.1.1 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形式特征
        4.1.2 建筑单体屋顶改造的造型手法
        4.1.3 群体组合屋顶改造的造型手法
    4.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比例与尺度分析
        4.2.1 立面划分
        4.2.2 屋面坡度
        4.2.3 视点分析
    4.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装饰与色彩分析
        4.3.1 屋顶装饰
        4.3.2 屋顶色彩
    4.4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材料选择与表达
        4.4.1 屋面瓦材
        4.4.2 材质搭配
    4.5 本章小结
5 古今结合的实践探索——功能、结构与构造技术
    5.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功能提升与空间利用
        5.1.1 屋顶物理性能改善
        5.1.2 屋顶空间利用情况
    5.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结构方案
        5.2.1 等效荷重转换原则
        5.2.2 承重支撑体系
        5.2.3 节点设计
    5.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构造技术
        5.3.1 常见铺瓦做法
        5.3.2 常见檐沟做法
        5.3.3 防水构造的层次布局
        5.3.4 水箱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屋顶改造对城墙周边地段城市空间的影响
    6.1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建筑边界
        6.1.1 建筑轮廓的改变
        6.1.2 内外空间的过渡
    6.2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街道空间
        6.2.1 街道空间纵立面
        6.2.2 街道空间横断面
    6.3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城市肌理
        6.3.1 对传统城市肌理的修复
        6.3.2 对新老城市肌理的衔接
    6.4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满意度调研
        6.4.1 对西安城市整体印象
        6.4.2 对西安旧城更新背景下的屋顶改造行为看法
        6.4.3 对西安城墙周边屋顶改造效果满意度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关于西安屋顶改造现象的反思总结
    7.2 城墙周边屋顶改造品质的提升建议
    7.3 关于西安屋顶改造现象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图表目录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成果

(7)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城区雨洪内涝问题的严峻
        1.1.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视
        1.1.3 屋顶绿化雨洪调节作用的广泛认可
        1.1.4 数字化调查城市建筑信息的推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与建筑屋顶有关的概念界定
        2.1.2 与屋顶绿化有关的概念界定
        2.1.3 与雨洪水文有关的概念界定
    2.2 西安明城区现状分析
        2.2.1 研究范围
        2.2.2 自然历史概况
        2.2.3 绿地建设状况
        2.2.4 防洪排涝现状
    2.3 屋顶绿化及其相关综述
        2.3.1 屋顶绿化及其发展现状
        2.3.2 屋顶空间及其绿化调查方法
        2.3.3 屋顶绿化雨洪管理效益分析
        2.3.4 西安市屋顶绿化研究进展
    2.4 小结
3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与分析
    3.1 屋顶空间数据调查方法
        3.1.1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3.1.2 研究步骤
        3.1.3 数据的分类和补充
    3.2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分析
        3.2.1 建筑屋顶基本情况
        3.2.2 按建筑屋顶形式分类
        3.2.3 按建筑屋顶高度分类
        3.2.4 按建筑屋顶年代分类
        3.2.5 按建筑屋顶承载力分类
    3.3 明城区屋顶绿化特质总结
        3.3.1 明城区屋顶绿化建设概况
        3.3.2 不同建筑要素下的屋顶绿化分析
    3.4 小结
4 明城区屋顶绿化改造策略及形式选定
    4.1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改造策略
        4.1.1 结合建筑条件的屋顶绿化改建
        4.1.2 结合海绵城市的屋顶绿化改建
        4.1.3 结合雨水景观的屋顶绿化改建
    4.2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适建所需条件及分类
        4.2.1 屋顶绿化建设所需条件确定
        4.2.2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选定
        4.2.3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分类
    4.3 适建屋顶绿化形式的选定
        4.3.1 不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3.2 坡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3.3 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4 小结
5 基于雨水利用的屋顶绿化改造研究和效益
    5.1 适建广泛的轻型屋顶绿化
        5.1.1 轻型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5.1.2 轻型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5.1.3 轻型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5.2 注重雨水传输的坡屋顶绿化
        5.2.1 坡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5.2.2 坡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5.2.3 坡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5.3 注重雨水回用的屋顶花园
        5.3.1 屋顶花园结构技术
        5.3.2 屋顶花园种植系统
        5.3.3 屋顶花园雨水管理
        5.3.4 屋顶花园雨水造景
    5.4 明城区屋顶绿化截蓄雨水效益及其推演
        5.4.1 典型屋顶绿化单元雨水截蓄分析
        5.4.2 明城区屋顶绿化雨水截蓄量推演
    5.5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果及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8)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大木作“滞后”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滞后”定义辨析
        1.2.2 样本案例的限定——殿堂建筑
        1.2.3 研究空间的界定——巴蜀地区
        1.2.4 研究时间的界定——元明时期的特殊性
        1.2.5 样本建筑的选取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传统建筑”滞后”现象的专题研究
        1.3.2 巴蜀地区殿堂建筑研究中与”滞后”现象相关部分梳理
        1.3.3 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研究中与”滞后”现象相关部分
        1.3.4 已有研究中的总结所得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考察法
        1.5.3 定性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1.6 研究价值与意义
        1.6.1 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
        1.6.2 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2 梁架“滞后”现象特征及比较研究
    2.1 梁架中研究内容的选择
    2.2 月梁式阑额
        2.2.1 阑额发展脉络梳理
        2.2.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月梁式阑额发展特征
        2.2.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2.2.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2.2.5 巴蜀地区月梁式阑额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2.3 斜向构件
        2.3.1 斜向构件发展脉络梳理
        2.3.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斜向构件发展特征
        2.3.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2.3.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2.3.5 巴蜀地区斜向构件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3 斗栱”滞后”现象特征及比较研究
    3.1 斗栱中研究内容的选择
    3.2 补间铺作里跳
        3.2.1 补间铺作里跳发展脉络梳理
        3.2.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补间铺作里跳发展特征
        3.2.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3.2.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3.2.5 巴蜀地区补间铺作里跳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3.3 补间铺作数量
        3.3.1 补间铺作数量发展脉络梳理
        3.3.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补间铺作数量发展特征
        3.3.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3.3.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3.3.5 巴蜀地区补间铺作数量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4 翼角”滞后”现象特征及比较研究
    4.1 翼角中研究内容的选择
    4.2 转角构造
        4.2.1 转角构造发展脉络梳理
        4.2.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转角构造发展特征
        4.2.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4.2.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4.2.5 巴蜀地区转角构造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4.3 布椽形式
        4.3.1 布椽形式发展脉络梳理
        4.3.2 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布椽形式发展特征
        4.3.3 与官式及江浙地区的纵向比较
        4.3.4 与其他南方偏远地区的横向比较
        4.3.5 巴蜀地区布椽形式演变特征对比总结
5 巴蜀殿堂建筑”滞后”现象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滞后”现象的因素分类
    5.2 技术更替缓慢对“滞后”的影响分析
        5.2.1 地理偏远形成的技术传播延迟
        5.2.2 技术发展本身的缓慢
    5.3 本土认同对“滞后”的影响分析
        5.3.1 独特时空环境下的技术认同
        5.3.2 审美追求造成的文化认同
    5.4 重要事物介入对“滞后”的影响分析
        5.4.1 明代“重要建筑”营建前后的不同表现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样本建筑调查统计表
    C.巴蜀地区样本建筑年代调查统计表
    D.巴蜀地区明代“重要建筑”摘录表
    E.月梁式阑额“滞后”现象研究中A、B区域建筑名单
    F.斜向构件“滞后”现象研究中A、B区域建筑名单
    G.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范围限定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既有研究综述
        1.3.1 天津租界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
        1.3.2 中国租界建设法规研究
        1.3.3 既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与框架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肇始
        2.1.1 开埠条约
        2.1.2 租界条款
        2.1.3 建设法规
    2.2 天津英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2.1 管理体制
        2.2.2 立法程序
        2.2.3 发展历程
    2.3 天津法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3.1 管理体制
        2.3.2 立法程序
        2.3.3 发展历程
    2.4 天津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4.1 管理体制
        2.4.2 立法程序
        2.4.3 发展历程
    2.5 天津意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5.1 管理体制
        2.5.2 立法程序
        2.5.3 发展历程
    2.6 天津德、俄、奥、比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6.1 德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2 俄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3 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4 比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土地开发的控制
    3.1 近代天津租界土地边界的划定与扩张
        3.1.1 英租界边界的划定
        3.1.2 法租界边界的划定
        3.1.3 美、德租界边界的划定
        3.1.4 日租界边界的划定
        3.1.5 俄、比租界边界的划定
        3.1.6 意、奥租界边界的划定
        3.1.7 近代天津租界边界划定原则
    3.2 近代天津租界的土地制度与地籍管理
        3.2.1 土地永租制度
        3.2.2 土地登记
        3.2.3 土地契证
        3.2.4 土地拍卖
    3.3 近代天津租界的房地产捐税制度
        3.3.1 房地产捐税的地位
        3.3.2 房地产捐税的分类
        3.3.3 房地产捐税的管理
    3.4 近代天津租界的土地开发模式
        3.4.1 土地分区规划
        3.4.2 土地填垫整理
        3.4.3 公共工程用地的征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市政建设的控制
    4.1 近代天津租界的市政建设管理
        4.1.1 市政建设管理制度
        4.1.2 工程承包制度
    4.2 近代天津租界的道路交通建设
        4.2.1 道路建设管理
        4.2.2 道路分级规划
        4.2.3 道路交通法规
    4.3 近代天津租界的市政管网建设
        4.3.1 排水设施建设
        4.3.2 供水设施建设
        4.3.3 电力与照明设施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建筑的控制
    5.1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形式控制
        5.1.1 建筑物的美观要求
        5.1.2 建筑物的文化形象——“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
    5.2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设计规范
        5.2.1 建筑细部与空间设计
        5.2.2 建筑卫生设备设计
        5.2.3 建筑防火设计
        5.2.4 建筑结构与材料
    5.3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建设管理
        5.3.1 建筑许可制度
        5.3.2 建筑施工管理
        5.3.3 既有建筑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溯: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源与流
    6.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中的母国印记
        6.1.1 对母国法律体系的参照
        6.1.2 对母国法规内容的参照
        6.1.3 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与技术的引入
    6.2 近代中国各口岸同一国家租界间建设法规的影响关系及动因
        6.2.1 英租界——公使统筹管理与租界当局的自主性相结合
        6.2.2 法租界——领事的调任
        6.2.3 俄租界——董事会成员的调任
        6.2.4 德租界与日租界——本国政府主导
    6.3 近代天津各国租界间建设法规的影响关系及动因
        6.3.1 比租界对法租界法规的移植
        6.3.2 德租界对英租界法规的借鉴
        6.3.3 俄租界对德租界法规的参照
        6.3.4 意租界对德租界法规的改进
    6.4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本土影响
        6.4.1 租界建设法规内容的本土化
        6.4.2 租界建设法规对华界建设法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特征
        7.1.1 现代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发端
        7.1.2 多类型传播方式的结果
        7.1.3 资本逐利与文化输出的产物
    7.2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天津城市建设的影响
        7.2.1 规范了租界的开发建设活动
        7.2.2 推动了租界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的形成
        7.2.3 带动了华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894年《法租界市政章程》
    附录B: 1930年《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法租界法规总集》(建设相关部分)
    附录C: 1899年《天津德国租界建筑章程》《天津德租界警务章程》
    附录D: 1899年《天津德租界警务章程》
    附录E: 1902年日租界《日本专管居留地工程承包规则》
    附录F: 1919年天津日本居留民团《下水道条例》
    附录G: 1923年日本驻津领事馆发布《建筑管理规则》
    附录H: 1925年《驻津英国工部局一九二五年公布营造条例及卫生附则》目录(中英文对照)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建设现状及其未来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屋顶绿化的历史沿革
    2.3 屋顶绿化的主要分类
    2.4 屋顶绿化的效益
        2.4.1 生态效益
        2.4.2 经济效益
        2.4.3 舒适美化效益
    2.5 屋顶绿化空间的类别
        2.5.1 教育空间
        2.5.2 农业空间
        2.5.3 疗养空间
        2.5.4 休闲娱乐空间
    2.6 研究现状
        2.6.1 国外屋顶绿化研究现状
        2.6.2 国内屋顶绿化研究现状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北京市城区范围
    3.2 北京市城区人口、经济及环境状况
    3.3 北京市发展屋顶绿化的主要原因
4 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建设现状
    4.1 屋顶绿化发展历程
    4.2 屋顶绿化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4.3 屋顶绿化的建设形式分析
        4.3.1 简单草坪地被式
        4.3.2 容器式
        4.3.3 营养种植生态袋
        4.3.4 花园式
    4.4 屋顶绿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4.4.1 屋顶绿化相关政策法规
        4.4.2 屋顶绿化相关技术标准
    4.5 屋顶绿化的管理模式分析
    4.6 屋顶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6.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4.6.2 居民对屋顶绿化缺乏了解
        4.6.3 屋顶绿化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分类
        4.6.4 方案阶段缺少相关专业专家论证
        4.6.5 施工到后期养护阶段质量难以保障
5 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未来设计策略
    5.1 设计理念及总体思想
        5.1.1 屋顶绿化建设总体规划
        5.1.2 屋顶绿化布局建议
        5.1.3 屋顶绿化政策法规
    5.2 景观设计的要素选择
        5.2.1 方案设计
        5.2.2 种植设计
        5.2.3 铺装设计
        5.2.4 小品及构筑物设计
    5.3 工程设计的技术处理
        5.3.1 荷载计算
        5.3.2 防水层
        5.3.3 阻根层
        5.3.4 给水浇灌设施
        5.3.5 排(蓄)水层
        5.3.6 隔离过滤层
        5.3.7 种植基质层
        5.3.8 防风技术
        5.3.9 屋顶绿化养护
    5.4 典型案例——以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屋顶绿化设计为例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构思与原则
        5.4.3 详细设计
        5.4.4 植物种植设计
        5.4.5 屋顶绿化施工技术要点
6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展望
        6.3.1 北京与北美的气候有一定差异,但面临的城市问题是相同的
        6.3.2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屋顶绿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6.3.3 民间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的参与必不可少
        6.3.4 对屋顶绿化的持续研究投入是保证屋顶绿化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北京城区屋顶绿化发展调查问卷
致谢

四、绿色屋顶荷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D]. 范俊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建筑屋顶及墙面绿化新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D]. 罗先林.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3]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研究[D]. 杨谦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建筑荷载安全的轻型绿色屋顶热调节研究[D]. 王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5]高密度人居城市屋顶绿化构建的安全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刘爽.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D]. 曲晓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D]. 刘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大木作“滞后”现象初探[D]. 朱正. 重庆大学, 2019(01)
  • [9]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D]. 孙艳晨. 天津大学, 2019
  • [10]北京市城区屋顶绿化建设现状及其未来设计策略研究[D]. 程士榛. 海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屋顶绿化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