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结合国情开展居家养老

浅谈如何结合国情开展居家养老

一、浅谈如何根据国情开展居家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岩[1](2021)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老龄失能人口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老龄失能群体护理支出节节攀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应逐步科学构建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保障我国老龄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政府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迫切需要对长期护理和非正式护理的影响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和理论的政策设计,并基于失能转移模型对未来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进行预测,构建生命周期模型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并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常态,在当前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论文关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的预测研究结果为探究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与护理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可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与数据参考,同时论文构建的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模型以及具体的政策模拟分析结果可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导向支持。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各类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叙述,将相关文献划分为国外文献与国内文献展开研究,并根据不同文献的研究重点将各类文献归纳分类,从而就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再次,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具体界定,包括在微观层面界定健康与失能等相关概念,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内容,并对包含非正式护理和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在内的长期护理理论框架进行说明,尝试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保险产品与社会制度角度深入分析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为长期护理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贡献的相关研究贡献理论依据。论文通过参考世界各国和国内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系统分析研究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以代表性发达国家与国内首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为例,比较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设计构想具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与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和保险机制,为实现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拓展政策设计思路。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目前长期护理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工作,采用适当的计量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讨相关因素对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渠道。从而基于实证数据探究影响我国老龄失能群体长期护理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决策,并尝试探讨非正式护理服务模式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疾病冲击与代际支持是非正式护理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疾病冲击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程度影响老年群体作出非正式护理决策,代际支持又可通过改善老年群体的失能程度显着改变其非正式护理选择;失能程度作为反映老龄失能群体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城乡类型、子女数目、慢性病数目、抽烟状况均可显着影响个体失能程度,从而改变失能老龄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非正式护理与社会护理均可作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考察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论文建立了老年群体失能转移模型,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结合人口预测数据对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规模进行测算,利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相关数据构建缴费率假设,从而预测并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相关成本与支出规模。预计2050年我国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将分别达到5184万人与5025亿元左右,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未来老龄失能人口规模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迫切需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老龄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进行保障,但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会为我国财政支出带来严峻的政策挑战,国家需采用有效措施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规划与设计,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论文进一步基于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使用模拟矩方法估计的关键参数,利用理论模型结合追踪调查数据对长期护理参保数据进行匹配和模拟,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等手段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以考察不同政策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老年群体面临的护理风险不容小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需求较为旺盛,而采用时长补贴与城乡统筹机制的长期护理保险较为适合我国老龄失能人群特点,未来可采用城乡统筹时长补贴型为主、多种保险机制并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而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失能风险并充分保障其长期护理需求。最后,论文阐述了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在充分分析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成果为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和提高老龄健康福利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以社会性城乡统筹为核心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规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体系与待遇支付方式、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提供非正式护理服务、与护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高质量护理服务体系以及持续改革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并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可持续运行发展,发展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行的政策导向支持。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社会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层面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符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的研究结论;鉴于现阶段难以取得高质量的长期护理保险直接参保数据,重点关注非正式护理选择和长期护理需求的核心影响因素,并使用来自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较为前沿的2008至2018年四期面板追踪数据,基于大样本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整体分析过程较为深入,研究结果对长期护理相关服务的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构建以离散型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的失能转移模型,结合人口预测数据计算符合我国老年群体特点的失能转移矩阵,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具体测算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从而有效提高了远期预测精度;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理论研究角度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思路,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使用模拟矩方法测算模型的关键参数,可避免无法使用广义矩条件进行直接估计的情况,弥补了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目前长期护理相关指标体系较为缺乏的问题,政策模拟结果具备一定的稳健性,可为构建并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理论与学术价值。

王虹宇[2](2021)在《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杭州市某医院慢性伤口患者的基本情况,居家护理需求的现状,探讨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了解不同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特点,为今后完善慢性伤口居家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询问患者需求、专家咨询后构建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检测问卷信效度达到要求后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住院部及伤口治疗中心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慢性伤口患者,通过患者一般资料问卷,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8.4%,利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皮尔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自行设计的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包括居家护理意向调查,居家护理需求调查两部分,共31个条目。2.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4个维度的需求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居家健康指导需求,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居家护理需求,居家安全指导需求,疾病知识获取指导需求。3.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居住地距离社区卫生中心距离、个人月收入、社会支持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在疾病资料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伤口持续时间、伤口部位、合并其他疾病、自理能力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与自理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r=-0.315,P<0.01),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与社会支持之间呈现负相关(r=-0.243,P<0.01)。研究结论:1.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2.伤口持续时间长,伤口部位在下肢,合并其他疾病数目较多的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较高;自理能力水平,年龄,居住地距离社区卫生中心距离,个人月收入,社会支持水平等也是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3.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较高,但患者可求助的伤口专业的医护人员较少,应加强三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的伤口专科培训,扩大慢性伤口居家护理服务的辐射范围,满足更多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

葛梦溪[3](2021)在《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第二阶段,预计十四五规划期间形成全国长护险制度框架。然而目前我国各试点城市失能认定对象不统一,失能等级评估量表、失能等级分级标准、定点评估机构选择参差不齐,反映了我国长护险失能认定工作有待完善。失能认定工作是长护险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其评定结果不仅与老年人最终的待遇给付挂钩,也与长护险基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鉴于中日韩三国引入长护险的背景都存在严重老龄化、高龄少子、家庭照护功能弱化、代际支持不平衡等诸多共性,且中日韩三国文化渊源深厚,本研究从国际比较角度出发,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从主体和客体、共性与差异、联系与发展等多个维度来比较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尤其是失能等级认定工作方面的发展,优化失能认定体系,给出相应对策,助力长护险全国统筹。首先,本研究交代选取中日韩三国作为比较对象的背景和意义,界定长护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发展特色:日本等级划分细致且服务供给模式完善;韩国虽不完善但基于国情建制;中国地区差异大但有望成为独立险种。继而,通过对中日韩等级认定发展脉络的梳理来为三国多维度比较作铺垫。中日韩可作为比较典型参考,是由于三国存在诸多背景共性。而其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由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护险失能认定作为长护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比较中日韩三国在失能认定对象主客体、认定级别和工具的共性与差异、认定结果与待遇给付和基金支付的关系,有助于系统性地借鉴他国制度优势,反思自身照护工作问题,从而结合国情设计出更贴合本土的创新型失能等级认定程序。最后,在比较研究基础上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给出相应建议。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认定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便于照护服务的给予,让更多亟需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享受到社区居家、机构护理服务。在失能评定维度选择上,本文结合日韩两国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前沿试点城市的政策文件,确定了四个维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疾病情况来作为一级指标,并在其下层分设22个二级指标。构建统一认定标准是实现长护险统筹的基础之一,若各地失能认定标准不统一,将导致评估工作混乱,无法保证其公平性。在综合比较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启示:一是细分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对象。我国若想形成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成为社会保险的“第六险”,也需要细分一下长护险认定对象。由于我国老龄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不限制年龄准入势必会对长护险基金带来压力。因此,可结合日韩经验和部分试点城市的经验来细分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二是完善失能等级复核机制及社会化评定工作。失能等级复核工作是等级认定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代表着等级评估的公平性。失能等级认定标准一旦确立,推动长护险的社会化评定工作就更容易铺开,需要协调个人、第三方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评定工作的有效进行和公平开展。三是建立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监督体系和动态准入机制。由于定点评估机构承担着长护险失能评估的重要工作,其标准合理性和评估公平性必须接受医保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通过社会公开招标选取适合的商业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将定点评估工作定期公示,确保评估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平性。四是建立等级认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长护险等级认定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各国采用的认定工具和流程也都是结合了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建立动态的等级认定调整机制,吸收各国先进经验,更好地建立长护险服务体系。

陈烁琦[4](2020)在《承德市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失能老人数量开始扩大,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小型家庭增多、女性外出就业比例提高等,这些都导致了传统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长期护理责任由家庭转移至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解决失能老人支付长期护理费用支出以及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风险安排,在国外已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对于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缓解失能家庭的财务风险,减少政府医疗护理保障支出赤字都具有显着的效果。国务院人社部于2016年6月下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承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承德市作为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在制度体系、保障水平、服务内容、服务机构、资金筹集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制度实施情况、效果以及问题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国内其他试点相比,承德市具有特殊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例如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健全,民众保险意识较弱,且临近北京,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这些实际情况都导致了承德市具有覆盖范围相对狭窄、基金具有筹集与收入挂钩,待遇给付与支出挂钩、鼓励居家护理与积极实践“互联网+”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承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落地实施,但是在承德市政府与经办商业机构太平洋保险的合作下,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制度试点效果显着减轻失能人员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与事务负担,并促进了当地医疗、养老及护理业发展。良好的实施效果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制度体系不健全、覆盖范围不全面、护理服务质量较低以及稽核成本高,难度大等。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逐步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德国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本社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美国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提出了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扩大制度保障范围,设立专项工作小组、提高护理服务人员收入水平,加强护理服务技能培训以及设置护理服务评分机制,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的途径等完善建议。由于制度试点时间较短,数据不充分等客观情况的存在,本文仅对承德试点的实施情况、效果和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对于国内其他试点的情况的分析以及试点间的对比分析,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筹资机制与给付机制的定量测算等方面的研究存在欠缺,以期以后继续进行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谭秋红[5](2020)在《基于质量三环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质量三环理论为参考依据,构建与我国客观情况相吻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并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为中国“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我国健康发展。方法以Donabedian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通过查阅、回顾、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访谈,并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相关制度、政策等方法,经研究小组共同确定初步拟定基于质量三环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第一轮、第二轮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加以选择;第三轮问卷使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法明确指标的权重;以Excel2003和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并统计分析。结果(1)三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是92%、100%、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是0.870、0.870和0.877,变异系数分别波动在0.060.24、00.19、00.22,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01,0.105和0.119。(2)第1轮函询后,依据指标筛选标准,综合专家意见后,删除2个指标、增加12个指标,修改14个。第2轮删除1个指标、修改2个指标、增加1个三级指标,第3轮无删除、修改、增加指标,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176个三级指标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3)本研究形成的指标体系,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过程质量(W=0.3385)、结构质量(W=0.3333)、结果质量(W=0.3281),其中结构、过程、结果质量中指标权重最高分别为“A6互联网上门居家护理相关制度”(W=0.0552)、“B3手卫生与消毒隔离技术”(W=0.0555)、“C1患者结局”(W=0.0535)。结论基于质量三环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覆盖面广,最终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176个三级指标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其中互联网上门居家护理相关制度、手卫生与消毒隔离技术、患者结局三个指标分别是结构、过程、结果占比权重最高的指标。该研究方法科学可行,专家意见集中度高,结果可靠性强,为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鉴标准提供依据,同时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为,确保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

徐晟[6](2020)在《德国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传统家庭结构小型化、寿命延长和慢性病普遍化等多重因素,中国养老系统中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如何构建完善一个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护理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德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福利国家,早在1995年就立法成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养老护理保障中的核心内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25年的发展,经历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也面临着艰巨和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以长护险为切入点,研究解读德国在宏观社会保障理念以及微观长期护理政策的设计、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发掘其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乃至宏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分析比较中德在养老护理保障方面的理论和制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护理制度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批判和吸收德国的有益经验推进我国相关制度的发展。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中国和德国养老护理保障理论和制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研究方法,概述了全文的结构思路和拟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以德国的长护险制度为切入点,从理论角度追溯了福利国家的相关政治态度和思想,从政策角度追溯了长护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具体政策体系,之后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际,从中国德比较的视野,研究了我国长护险试点地区的推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护险制度改进建议。

何旭文[7](2020)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为改善或解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做法,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宁夏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8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3.半结构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名医务人员和7名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资料。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度了解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4.专家小组会议法:严格按照专家选择标准,遴选护理教育、糖尿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管理5个领域的10位专家组织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修订。5.社区实践: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凯尔福邸社区卫生服务站的30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观察居家护理服务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修订与完善。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0(94.16%)名患者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得分为3.87±0.49。需求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得分分别为4.25±0.78、4.01±0.93、4.11±1.03。影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参加社区活动满意度、因糖尿病住院次数和糖尿病疾病负担等。2.质性研究结果(1)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居家护理服务规范4大主题,15项亚主题。(2)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接受意愿较高、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体验及感受、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支持4大主题和5项亚主题。3.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结果在量性和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糖尿病患病特点,初步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居家护理模式原则”、“居家护理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4.专家小组会议结果符合要求的10位专家参加了专家小组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意见主要包括:(1)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及原则不应属于模式框架的一部分;(2)明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入选标准;(3)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内容部分需进一步修改;(4)居家护理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与完善;(5)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6)居家护理评估表需进一步修订。最终,经课题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订该模式。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5.社区实践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30名社区实践患者无一人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完全参与率为100%。(2)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为期一个月社区实践后,对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基础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皮肤护理的仅有1例患者无效;疼痛护理的有2例患者无效;自理能力训练护理的有5例患者无效;其他的实施压疮、口腔、排便、排尿、排痰及安全与预防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专科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糖尿病溃疡护理和糖尿病高危足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实施低血糖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实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糖尿病肾病护理以及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的患者均分别有2例无效。(3)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月社区实践后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25.03±1.10)明显高于实践前(13.03±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论1.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影响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等。2.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团队成员专业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分工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专科性不强,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及标准等问题。3.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研究证实,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针对性地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问题及需求,所涉及到的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可有效改善/解决患者居家护理问题,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江冉[8](2019)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实证研究及优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年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意见》以来,全国各试点城市陆续开展了试点工作。支付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各方利益以及各方行为最直接、最敏感的环节,因此,支付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已成为影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采用文献法与社会调查法,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探索与完善为研究内容,从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各城市试点探索状况、对试点城市的实证分析、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借鉴以及完善建议五个层次进行论述。首先,对长期护理保险及支付方式的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其次,通过分析青岛、上海、长春等试点城市支付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从中得出我国在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方面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再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以上城市进行调查,利用spss21.0软件分析探讨所调查对象对当前支付方式的诉求及意见,且采取个案访谈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获取质性研究资料。然后,分析德日韩等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旨在借鉴其先进经验。最后,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在支付方式优化建议上要调整给付对象年龄限制与规范资格审查认定程序,改进给付等级与明确给付水平,分阶段按类型给付与优化护理服务类型结构,健全支付方式监管机制等建议。

刘粲[9](2019)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标准数据统计,我国在2000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增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照护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关注的热点话题。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在制度上发挥风险共担、资金共济的优势,同时也能将社会医疗和护理资源有效的服务于需求的人群,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系统、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关乎到我国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现状处于供不应求、求而不得的阶段。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家庭人口规模逐渐减小,子女外出工作,老人们无法得到专业的护理和照护。老年人高龄化趋势明显,面对失能老人的数量加剧,子女们负担越来越重。与此同时,我国的护理康复体系尚不完善,护理机构和床位数量稍显不足,专业护理人员数量匮乏,导致无法满足目前中国老人的护理需求。且护理费用较高,护理时间较长,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专业护理资源有限,人们通常将老人们送去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大多数机构只能满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无法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提供专业帮助。长期护理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国外早已开启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且一些国家已经通过多次制度完善和改革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日本、德国、美国、荷兰等国家。我国的长期护理制度起步较晚,设计思路和实施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故需要向国际社会汲取经验。本文通过研习外国国家的筹资模式和服务模式等制度安排,并从法律制定、扩宽筹资渠道、平衡护理资源、建立专业团队等几个方面,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拙见,向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医”的和谐社会目标奋进。

赵雅冰[10](2019)在《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典型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在1995年就正式建立实施。德国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但它是世界上首个以立法形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时间的发展与检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失能失智老人数量规模逐年增大,发展速度增快,然而政府当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难以应对如此状况。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让失能老人能够有尊严、体面的养老,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德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覆盖范围广、运行较为成功,通过研究该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有着极为积极的借鉴经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保障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围绕德国长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同时与其他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一些思路及建议。通过回溯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背景,了解其建立的过程,分析其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围绕参保对象、筹资方式、服务类型、给付方式和护理等级等五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概述分析。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从参保对象到保障水平都有着其独特之处,这些措施都为德国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即使长期护理保险具有覆盖范围广、保障方式灵活、财务状况相对平稳、突出人性化服务等优势,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德国政府依据社会现实,制度本身的缺陷,通过多次强有力的改革克服了其面临的问题,促进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不断发展与完善。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日本、韩国学习借鉴的典范。本文将这三个国家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例如在参保范围、保障水平、经办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经验,突出德国长护险制度的一定优势。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正式落地。通过对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对我国建立适合当前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帮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让失能人员得到基本的护理需求,活的更有尊严,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二、浅谈如何根据国情开展居家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根据国情开展居家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模型研究
        2.1.2 长期护理保险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1.3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研究
        2.1.4 失能数据与公共卫生成本测算相关研究
        2.1.5 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与定价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3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2.2.4 长期护理保险规模与成本测算的相关研究
        2.2.5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综合评析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3.1 失能与人口老龄化
        3.1.1 健康与失能的定义
        3.1.2 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
    3.2 长期护理理论
        3.2.1 非正式护理
        3.2.2 长期护理的概念与发展
        3.2.3 养老与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3.2.4 长期护理生命周期理论
    3.3 长期护理保险
        3.3.1 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
        3.3.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
        3.3.3 长期护理保险机制
        3.3.4 个体效用最大化的价值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与设计构想
    4.1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状况
        4.1.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4.1.2 欧洲代表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3 日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4 小结
    4.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践情况
        4.2.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范例
        4.2.2 参保范围与筹资渠道比较
        4.2.3 护理方式与待遇标准比较
        4.2.4 小结
    4.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构想
        4.3.1 基本原则
        4.3.2 资金筹集
        4.3.3 待遇支付
        4.3.4 服务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5.2.1 实证数据来源
        5.2.2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5.2.3 中介效应模型
        5.2.4 有序Logit模型
    5.3 非正式护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3 异质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影响机制检验
        5.3.6 研究结论
    5.4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3 异质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非正式护理对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5.4.6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预测
    6.1 问题的提出
    6.2 模型设定
        6.2.1 失能转移模型
        6.2.2 归并平均算法
    6.3 数据来源
        6.3.1 实证数据集
        6.3.2 人口预测数据
    6.4 失能转移矩阵计算
    6.5 老龄失能人口规模测算与分析
    6.6 长期护理保险成本与支出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期护理保险模型拟合与政策模拟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证数据来源
    7.3 模拟矩估计方法
    7.4 参数估计与模型拟合
        7.4.1 外生参数估计
        7.4.2 模拟矩方法估计步骤
        7.4.3 内生参数估计结果
        7.4.4 模型拟合结果
    7.5 参保率政策模拟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构建
        2.1.2 专家咨询
        2.1.3 问卷的评价
        2.1.4 问卷调查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确定
    2.3 研究工具
    2.4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2.5 质量控制
        2.5.1 问卷设计阶段
        2.5.2 资料收集阶段
        2.5.3 数据处理阶段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专家咨询结果
        3.1.1 专家基本情况
        3.1.2 专家积极程度
        3.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1.4 第一轮咨询结果
        3.1.5 第二轮咨询结果
        3.1.6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2 问卷的评价结果
        3.2.1 维度划分
        3.2.2 问卷信度检测
        3.2.3 问卷效度检测
    3.3 问卷调查结果
        3.3.1 慢性伤口患者人口学资料
        3.3.2 慢性伤口患者疾病资料
        3.3.3 居家护理意向调查结果
        3.3.4 居家护理需求各维度得分情况
        3.3.5 慢性伤口居家护理需求各条目得分情况
        3.3.6 人口学资料对居家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7 疾病资料对居家护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3.8 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与自理能力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居家护理意向调查现状
    4.2 居家护理需求调查现状
    4.3 人口学资料对居家护理需求的影响
    4.4 疾病资料对居家护理需求的影响
    4.5 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与自理能力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4.6 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问卷的临床意义
    4.7 慢性伤口患者有别于其他常见慢性病的患者
    4.8 建议
5 小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慢性伤口患者的治疗及居家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研究
        1.2.2 长期护理保险的比较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长期护理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1.3 失能老人
        2.1.4 失能等级
    2.2 理论基础
        2.2.1 ERG理论
        2.2.2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章 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3.1 三国长护险实施背景分析
        3.1.1 老龄化程度
        3.1.2 高龄少子问题
        3.1.3 家庭照料压力
        3.1.4 政策推行力度
    3.2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3.2.1 “黄金计划”孕育介护保险制度
        3.2.2 介护保险认定对象和等级划分
        3.2.3 介护保险筹资方式及资金构成
        3.2.4 介护保险认定流程和认定工具
        3.2.5 介护保险认定资格和待遇给付
        3.2.6 介护保险制度管理和监督机构
    3.3 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3.3.1 社会和政治双重因素助推长护险出台
        3.3.2 护理保险参保范围和评定等级
        3.3.3 护理保险筹资方式和资金构成
        3.3.4 护理保险等级认定流程和工具
        3.3.5 护理保险认定资格和待遇给付
        3.3.6 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和认定机构
    3.4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及其等级认定
        3.4.1 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到推广长护险试点
        3.4.2 试点城市实践政策梳理
        3.4.3 试点城市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
        3.4.4 试点城市失能等级划分
        3.4.5 试点城市护理保险资金来源
        3.4.6 试点城市护理保险认定流程和待遇给付
        3.4.7 试点城市长护险的管理机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维度下中日韩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
    4.1 比较维度
        4.1.1 主体与客体
        4.1.2 共性及差异
        4.1.3 联系和发展
        4.1.4 小结
    4.2 长护险政策环境比较
        4.2.1 社会环境——根本因素
        4.2.2 经济环境——必要条件
        4.2.3 政治环境——影响因素
    4.3 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的比较
        4.3.1 主体
        4.3.2 客体
    4.4 长护险失能等级各级别的比较
        4.4.1 共性
        4.4.2 差异性
    4.5 长护险失能认定工具的比较
        4.5.1 共性
        4.5.2 差异性
    4.6 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程序的比较
        4.6.1 共性
        4.6.2 差异性
    4.7 长护险失能认定结果与待遇给付的关系
    4.8 长护险失能认定费用与基金支付的关系
第五章 基于比较研究结果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
    5.1 我国失能认定体系现存问题
        5.1.1 失能认定对象不统一
        5.1.2 失能等级级别划分不够细致
        5.1.3 复核机制不完善
        5.1.4 失能等级判定机构参差不齐
        5.1.5 评估队伍建设不充分
    5.2 失能等级评定维度优化
        5.2.1 日常活动自理能力
        5.2.2 感知能力
        5.2.3 认知能力
        5.2.4 疾病情况
    5.3 构建失能等级评定指标体系
        5.3.1 评定指标筛选
        5.3.2 评定指标体系构建
    5.4 统一认定标准的优势
        5.4.1 失能等级划分更为清晰
        5.4.2 便于照护服务的给予
        5.4.3 促进长护基金平衡
        5.4.4 助力长护险全国统筹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6.1 细分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对象
    6.2 完善失能等级复核机制及社会化评定工作
    6.3 建立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监督体系和动态准入机制
    6.4 建立等级认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6.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老年性疾病(日本40岁以上65岁以下可申请护理需求的申请人罹患特定疾病)
    附录二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
    附录三 中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承德市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及长期护理需求增加
        1.1.2 家庭结构改变及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
        1.1.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长期护理保险概念的界定
        1.3.2 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1.3.3 对长期护理保险效果的研究
        1.3.4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情况
    2.1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社会基础
        2.1.1 家庭责任与多元参与
        2.1.2 福利保障与社会保险
        2.1.3 准公共物品与公共管理
    2.2 调研安排
        2.2.1 调研目的
        2.2.2 调研内容
        2.2.3 调研对象
        2.2.4 时间安排
    2.3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实施情况
        2.3.1 整体性的制度体系
        2.3.2 覆盖全市城镇职工的保障水平
        2.3.3 以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为主的鉴定标准
        2.3.4 分服务设置不同支付标准
        2.3.5 多样化的服务机构
        2.3.6 以生活照料为主的服务内容
        2.3.7 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模式
        2.3.8 职责明确的运行流程
第三章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3.1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效果分析
        3.1.1 长期护理保险普及率的提高
        3.1.2 减轻失能人员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与事务负担
        3.1.3 促进当地医疗、养老及护理业发展
    3.2 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问题分析
        3.2.1 制度体系不健全
        3.2.2 覆盖范围不全面
        3.2.3 护理服务质量较低
        3.2.4 稽核成本高,难度大
    3.3 与其它试点地区的比较
        3.3.1 覆盖范围更狭窄
        3.3.2 基金筹集与收入挂钩,待遇给付与支出挂钩
        3.3.3 鼓励居家护理
        3.3.4 积极实践“互联网+”
第四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功经验
    4.1 制度建设体现国家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强调企业责任
    4.2 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政策
    4.3 鼓励家庭护理模式
    4.4 市场化经营与社会资本发挥作用
第五章 推进承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设的建议
    5.1 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
    5.2 扩大制度保障范围,设立专项工作小组
    5.3 提高护理服务人员收入水平,加强护理服务技能培训
    5.4 设置护理服务评分机制,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质量三环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相关概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初步指标构建原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步骤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专家基本情况
    3.2 专家函询结果
    3.3 专家意见整理分析
4 研究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德国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现状
        1.2.2 中国养老护理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1.2.3 德国养老护理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德国的养老护理保障
    2.1 德国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2.1.1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和新历史学派
        2.1.2 福利国家模式和福利治理
        2.1.3 德国政党执政理念
        2.1.4 社会文化
    2.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历史
        2.2.1 德国长护险的诞生
        2.2.2 德国长护险近年改革历程
    2.3 德国长护险现状
        2.3.1 德国长期护理保障资金筹集模式和具体标准
        2.3.2 德国长期护理保障资格认定
        2.3.3 德国长期护理保障补偿机制及标准
        2.3.4 权责关系
    2.4 德国长护险面临的挑战
        2.4.1 家庭护理能力减弱
        2.4.2 长期护理保险财务压力增大
        2.4.3 专业护理人才缺失
3.中国的养老护理保障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3.1.1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
        3.1.2 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3.1.3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3.2.1 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3.2.2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3 中国试点城市长护险现状
        3.3.1 保障范围的情况
        3.3.2 参保范围的情况
        3.3.3 资金筹集的情况
        3.3.4 待遇支付的情况
4.德国养老护理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4.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4.1.1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不足之处
        4.1.2 德国的社会保障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4.2.1 提倡和关注居家护理模式
        4.2.2 差别化支持发展
        4.2.3 标准化多样化动态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7)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1 组建科研小组
    2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依据
    3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4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章 修订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实证研究及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概念、原则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相关概念与原则
        一、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
        二、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
        三、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原则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理论依据
        一、供求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博弈论
第二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分析
    第一节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实践探索
        一、青岛:长期护理保障全覆盖
        二、上海:明确给付等级及给付水平
        三、长春:医疗机构按病种补偿
        四、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比较
    第二节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经验
        一、费用报销扩展到按病种进行补偿
        二、基于大数据的FAST认证模式
        三、实行共付保险有利于节约费用
        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及设计梯度式费用分担机制
    第三节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给付对象范围不统一
        二、资格认定审查程序不严格
        三、给付等级划分不清晰且个人自付比例小
        四、护理服务类型不完善
        五、支付方式监管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诉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基本情况
        一、调查过程
        二、基本概况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诉求分析
        一、关于给付对象的诉求
        二、关于给付等级的诉求
        三、关于给付水平的诉求
        四、关于给付内容的诉求
第四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
        一、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
        三、韩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
    第二节 德日韩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比较及启示
        一、德日韩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比较
        二、德日韩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调整给付对象年龄限制与规范资格审查认定程序
        一、调整给付对象年龄限制
        二、规范资格审查认定程序
    第二节 改进给付等级与明确给付水平
        一、改进护理等级的划定
        二、明确给付水平
    第三节 分阶段按类型给付与优化护理服务类型结构
        一、分阶段按类型给付
        二、优化护理服务类型结构
    第四节 健全支付方式监管机制
        一、理清监管主体责权关系
        二、加强护理机构的监督和经办机构的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关于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诉求的调查问卷
致谢

(9)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护理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3.1 社会人口与养老观念现状
        3.1.1 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现状
        3.1.2 老年人失能状况
        3.1.3 认知与观念的变化
    3.2 家庭结构与功能现状
        3.2.1 家庭结构小型化
        3.2.2 家庭功能变化
    3.3 个人与家庭护理现状
        3.3.1 家庭护理费用支出状况
        3.3.2 家庭护理服务时间状况
4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现状
        4.1.1 保障机制
        4.1.2 服务机制
        4.1.3 给付机制
        4.1.4 筹资机制
    4.2 长期护理服务机构供给现状
        4.2.1 居家护理
        4.2.2 养老护理机构
        4.2.3 医疗护理机构
    4.3 长期护理人员供给现状
        4.3.1 护理人员数量
        4.3.2 护理人员素质
    4.4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4.4.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乏法律支持
        4.4.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渠道单一
        4.4.3 护理资源分配不均匀,存在地区差异
        4.4.4 护理设施及服务不完备,供给不足
5 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究
    5.1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1.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1.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2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2.1 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2.2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6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6.2 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筹资途径
    6.3 平衡护理资源,缩小地区差异
    6.4 优化配套设施,建立专业护理队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能老人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
3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历史沿革
    3.1 启蒙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
    3.2 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
    3.3 建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
    3.4 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4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框架与制度特色:基于德、日、韩制度的比较..
    4.1 基本框架
        4.1.1 参保对象
        4.1.2 筹资方式
        4.1.3 服务类型
        4.1.4 给付方式
        4.1.5 护理等级划分
    4.2 制度特色:基于德、日、韩比较
        4.2.1 日本、韩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
        4.2.2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4.2.3 德国、日本、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
        4.2.4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特色
5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问题及改革举措
    5.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
    5.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5.2.1 财务压力增加
        5.2.2 家庭中非正式护理受到影响
        5.2.3 护理需求人员数量上升
        5.2.4 专业人员护理数量下降
    5.3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近年改革举措
        5.3.1 提高缴费率
        5.3.2 实施护理假
        5.3.3 全面界定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者与细分护理等级
        5.3.4 提高保险给付水平
6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德国制度的比较
    6.1 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
        6.1.1 失能人口规模与护理需求日益增加
        6.1.2 传统家庭照料无法满足护理需求
        6.1.3 护理照料成本大幅增加
    6.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6.3 中、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
        6.3.1 参保对象与筹资标准比较
        6.3.2 保障范围与保障水平比较
        6.3.3 评估标准比较
    6.4 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6.4.1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6.4.2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6.4.3 控制成本与兼顾质量
        6.4.4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6.4.5 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
        6.4.6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如何根据国情开展居家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D]. 李雪岩. 山东大学, 2021(11)
  • [2]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虹宇.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D]. 葛梦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承德市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设的研究[D]. 陈烁琦. 河北大学, 2020(08)
  • [5]基于质量三环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鉴指标体系[D]. 谭秋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德国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D]. 徐晟. 浙江大学, 2020(08)
  • [7]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D]. 何旭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实证研究及优化建议[D]. 江冉. 青岛大学, 2019(02)
  • [9]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研究[D]. 刘粲.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D]. 赵雅冰.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浅谈如何结合国情开展居家养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