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设计中常见的安全技术

应用系统设计中常见的安全技术

一、应用系统设计中常用安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1](2021)在《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在机场道面成型机的开发背景下,本文根据机场施工机械的实际智能化行驶需求,依据总线分布式的理念,设计了履带式智能机械的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对履带式工程机械进行行驶状态运动分析,得到了行驶过程中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参数和左右电机转速间的关系,并且将通过性最好的原地差速转向作为履带式工程机械的转向工况。在考虑滑移滑转情况下得到双边电机转速和横摆角速度的关系,进行Simulink仿真,得到应用于全自动作业模块反馈信号的简化关系式。提出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各模块硬件接口和通讯方式,并以此搭建传感器和人机交互层模块。针对通讯需求,设计了CAN总线协议模块,该模块在硬件设计上有多种可选择的输入接口且具备光耦隔离等特点。软件上使用μC/OS-II操作系统进行多线程编程,实现多个数据通讯端数据帧在多厂商软件协议和CAN自定义协议之间的转换。该系统减轻行驶控制器的工作负担,并且增强了系统的适配性。使用NI-Crio 9042作为行驶控制器,采用状态机的理念设计软件总体框架。软件模块设计中,使用NI-XNET函数库实现CAN总线的全双工通讯,依据CAN协议实现自检警报模块;在手动模式中采用Zigbee进行现场无线通讯,具备机械转场功能同时,设置控制参数可调,便于现场调试;依据横摆角速度简化公式解析出的更精确的反馈信号,通过FUZZY LOGIC和NI Vision工具搭建的基于图像直行纠偏的模糊PID控制,实现全自动行驶模块;通过两级阈值设定,实现基于雷达组的安全制动模块。试制出CAN总线协议模块,搭建试验平台。通过CAN分析软件,验证数据通讯系统的周期上报和交互功能。将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在模拟环境下测试,通过协议模块中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并验证了各个模块的功能。

郑欣[2](2021)在《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嵌入式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片上系统(SoC)的设计复杂度也越来越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软硬件协同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SoC设计方法学,经过几代的发展,SoC设计逐步向全自动化流程方向发展。软硬件划分是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它可以显着缩短SoC设计的时间,提高嵌入式系统的性能。但对于大规模系统来说,大多数相关研究提出的软硬件划分方案具有搜索时间长、划分结果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信息安全领域,数字签名SoC系统在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签名系统软硬件划分的实现仍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且硬件设计完成后才开始软件设计,这将使得系统开发周期变长,设计效率低。现有的SoC软硬件协同设计没有形成完备统一的验证流程,使得验证过程繁琐,验证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迁移学习和字典学习的任务分类问题,从图分类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再扩展到结点分类,最后到软硬件划分问题的研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模型。其次,根据设计需求搭建SoC系统架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的高效软硬件划分和调度方法—GCPS,在满足系统硬件约束的前提下,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寻找最优的软硬件划分方案,并进行系统的快速软硬件划分。在此基础上,基于任务静态优先级设计任务调度算法完成系统的调度并回馈给划分模型,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并行性。最终将GCPS模型应用于数字签名系统中,实现数字签名系统的SoC软硬件协同设计和验证。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大规模系统中分类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迁移学习的任务分类问题,并设计基于迁移学习和字典学习的DMTTL模型,通过迁移学习和并行执行的特性,提升了系统的分类性能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对具有图结构数据的任务进行分类,设计了一种基于多视角字典学习的图模型,其分类效果优于大部分最新的图分类模型。通过引入多视角,GMADL模型扩展性强,可以将GMADL模型应用于结点分类问题,故本文对GMADL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 NMADL结点分类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该模型在软硬件划分问题上的可行性,同时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支撑。(2)针对大规模系统设计复杂度高,软硬件划分速度慢等问题,本文基于图卷积网络(GCN),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系统的快速软硬件划分方法——GCPS。GCN可以有效地处理图结构数据,并聚合邻居结点的特征来生成新的结点表示。该算法能够快速收敛,有效地实现结点分类。本文研究的划分问题可以描述为在硬件面积约束下最小化所有任务的执行时间的优化问题。可以利用GCN和梯度下降的方法来求解该优化问题,实现高效的系统软硬件划分,尤其针对于大规模系统而言,该方法与传统启发式算法相比效率更高。(3)为了进一步提高软硬件划分的性能和通过并行化减少系统的执行时间,在实现软硬件划分后对系统进行任务调度,设计任务调度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结点的静态优先级,设计基于静态优先级的表调度算法实现任务调度和量化软硬件划分的质量,进一步缩短执行时间。从而在满足系统约束条件下最小化任务调度时间和最大化硬件资源利用率,对系统任务图实现最优的调度。(4)为了进一步增强数字签名系统的安全性,本文针对ECDSA算法进行改进,在明文的预处理阶段设计防护手段,实现了高安全的数字签名片上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在完成系统任务图的构建、系统软硬件划分和调度后,针对数字签名系统应用,本文采用了 SoC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首先,将GCPS模型应用于数字签名系统的软硬件划分过程。其次,实现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和接口设计,并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进行软硬件综合,采用C/C++和Verilog编程语言实现ECDSA数字签名验签。(5)针对SoC软硬件协同验证效率低、流程不统一等问题,构建协同仿真验证平台,通过设计PLI/VPI共享接口实现测试向量和输入数据的共享,并且由高级语言模型随机产生测试向量,提高系统验证效率。研究完备统一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流程,对系统设计的验证可以达到实时比特级验证,并实时反馈软硬件协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体化的验证平台提高了系统的验证效率。

王思琦[3](2021)在《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健康中国2030”与“全民健身”等相关战略的推进,我国健身群体数量不断攀升,人们的饮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导致运动营养产业出现了供应缺口。而数字技术革新推动了厨电智能化的发展,这使得运动场景的数据整合与饮食场景的制作管理之间的互通具备可行性,同时也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课题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展开,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总结,发现目前市场缺口,拟定课题研究方向。继而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课题中涉及概念进行界定及相关分析研究,通过对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概念界定,结合案例分析与市场现状总结出其健康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四大发展趋势。设计调研阶段,运用桌面调研、入户调研、深入访谈、问卷调研对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相关运动营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洞察卡片、Kano模型等方法对需求进行类型分析与优先级排序。设计要素探究阶段,运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及其相关法则总结出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安全性、功能性、智能性、体验性这四点特性,并梳理设计先行要素,运用工作法则对其进行匹配关系分析,筛选保留合理的设计要素。设计实践阶段,进行“Fitie”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应用实践。构建产品系统组成框架,完成对于烹饪设备产品部分与终端小程序部分的设计,最终达成以智能烹饪控制为切入点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促进目标受众获得实用价值及品质生活的幸福感的设计目标。本课题以烹饪产品系统为切入点,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健身群体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需求,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在运动饮食场景中的角色定位与产品形态方面的探索扩宽思路,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轻食导向的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欣[8](2021)在《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孕期健身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二胎政策的实施与社会压力的影响下,我国高龄产妇的数量正在不断攀升。孕龄的增长易增加怀孕期间的风险,对孕妇的生理与心理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而运动作为非药物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逐渐成为孕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孕妇孕期健身行为的分析研究,构建出符合孕妇身心特点的健身产品及服务系统,使产品与用户间创建友好的关系,丰富孕期健康管理的方式。在理论研究阶段,首先从目标群体出发,以孕妇妊娠期间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剖析孕期的相关需求。接着对健身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健身产品的设计趋势,对孕妇孕期健身行为与常用的健身产品做研究分析。随后分析了用户行为特征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确定了用户行为分析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对于后续产品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在用户行为研究阶段,通过对女性孕期健身运动的行为特点进行探索,深入挖掘行为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及需求点。此阶段以用户行为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定性研究后,建立用户行为测量模型,并结合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模型数据进行定量实证,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最终得出三类行为族群作为研究方向,指导产品的功能设计。在设计策略的提出阶段,从产品系统角度思考,对用户研究所得到的需求进行洞察与优先级排序,从而提出孕期健身产品系统的专业性、保护性与愉悦性设计原则。基于此设计原则,从实体硬件产品与软件系统服务两个方向提出设计策略。硬件产品的设计以保障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与功能性为重点,从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反馈与使用操作等方面提出产品的设计策略。软件系统的聚焦聚焦产品服务的专业性与用户体验的情感性,提出搭建健身生态系统、转变信息反馈的方式与搭建互动交流通道的设计策略。在设计的实践阶段,基于用户行为及需求的分析进行健身产品系统的设计。从产品定义、载体选定、概念推导、草模测试以及评估反馈的流程对产品进行设计与改进,最终得到一套完整的孕期健身产品与移动应用的设计方案。本课题从孕期女性健身运动行为特征的研究出发,设计导出的产品更贴合用户的使用需求及心理需求,更具有针对性,是孕期健康管理的全新手段,对孕妇在孕期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张庆明[9](2021)在《深空光通讯地面模拟系统的跟踪转台与扫描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转台是一种特殊的装置,而且对于精密跟踪雷达而言,转台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雷达的测量精度和跟踪性能。相对于地面或者舰载雷达转台而言,星载转台由于受到工作环境和安装难度等原因的影响,对其力学结构和工作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保证其高精度的同时,要尽可能降低转台的质量,方便搭载并保证转台有较高的稳定性。目前国家航空航天、军工业、通讯等领域使用较多的是高精度的跟踪雷达,因此不断提升转台的精度对于这些领域有很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天线在通讯、雷达等领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一些性能也是衡量转台精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项目背景,本文对星载雷达转台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设计雷达天线测试系统,保证转台有足够的精度。主要工作内容有:(1)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转台结构设计的相关研究情况,深入学习了解转台的工作原理。结合项目背景,选择新型的超声电机作为转台的驱动装置;确定转台的整体结构形式,对关键部位的零件进行合理选取,以满足项目指标要求;为应对恶劣的空间环境,对转台做被动温控保护措施,避免受温度剧烈变化造成事故。(2)利用SOLID WORKS软件绘制转台的三维模型,并通过ANSYS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便于分析其结构特点,为模型添加材料属性,并施加应有的约束条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该模型。通过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3)查阅、对比天线测试方法,由于平面近场测试方法的便捷准确性,本次设计选择该方法对天线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系统,检测天线的所有特性。本文对测试系统的组成做了相应的介绍,并对每一个子系统进行设计。根据测试方案的需求,探头在微波暗室中通过扫描架做相应的扫描运动,经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对测得的天线的近场数据做数学变换,将近场数据转化为远场特性,并显示出来,由此得到完整的天线性能参数。最后通过动态范围的估算,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吴奕樵[10](2021)在《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家庭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产品,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例如家电自燃、煤气爆炸以及信息失窃等。智能家居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为家庭安防系统,该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性。因此,构建完善的家庭安防系统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安全家居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家庭安防系统无法实现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系统误报、成本较高以及安装不便等。在物联网技术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奠定了家庭安防系统拥有良好的发展契机。首先,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家庭安防系统相关的内容加以介绍,本系统主要采用传感器网络、Android编程技术以及WIFI技术等技术,明确家庭安防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其中有设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及软件功能等,为后续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和系统实践应用提供方向和指导。然后,论文对基于单片机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明确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选用CC3200芯片的WIFI节点设计,并对系统各个模块的选型与设计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视频模块、烟雾传感器模块、火焰传感器模块、煤气监测传感器模块以及报警与GSM Modem模块。并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设计,包括Android客户端与Windows客户端,对WIFI节点软件设计和系统软件中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设计分析。最后,对系统的应用与性能进行分析,家庭安防系统具备图像采集、视频监控、数据云储存、防火防盗、防气体泄漏和即时报警等诸多功能,并在测试过程中发挥出较好的成效,即便是对传统家庭安防系统中的安防难点-防火、防盗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配合其他传感器设备来达成高精度监控效果,且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相对较短,经测试发现,系统服务器支持1万人同时在线,并良好地满足了家庭安防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二、应用系统设计中常用安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系统设计中常用安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AN总线研究现状
        1.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意义
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行驶控制系统的开发背景
        2.1.1 机场道面履带式工程机械结构
        2.1.2 机场道面成型机动力系统
        2.1.3 机场道面成型机作业工况
        2.1.4 机场施工环境条件
    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需求分析
    2.3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2.3.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2.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方案设计
        2.3.3 履带式工程机械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仿真分析
    3.1 履带式工程机械直线行驶运动学分析
    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转向行驶分析
        3.2.1 转向中心在履带内侧
        3.2.2 转向中心在履带外侧
    3.3 履带式工程机械大半径转向Simulink仿真分析
        3.3.1 驱动电机系统模块
        3.3.2 高低速分析模块
        3.3.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模块
        3.3.4 履带式工程机械仿真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AN总线协议的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4.1 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
    4.2 数据通讯系统模块搭建
        4.2.1 避障雷达模块
        4.2.2 编码器模块
        4.2.3 摄像头模块
        4.2.4 横摆角速度模块
        4.2.5 Zigbee通讯模块
        4.2.6 警报模块
    4.3 CAN总线协议模块硬件设计
        4.3.1 CAN协议模块主控制器电路设计
        4.3.2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4.3.3 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4.3.4 电源部分电路设计
        4.3.5 芯片外设电路设计
    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4.4.1 μC/OS-II操作系统
        4.4.2 输入接口软件配置
        4.4.3 输出接口软件配置
        4.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设计
    5.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选型
    5.2 行驶控制器基于状态机软件总体设计
    5.3 自检警报模块功能实现
        5.3.1 CAN总线自检
        5.3.2 数据通讯端自检
        5.3.3 工业摄像头自检
        5.3.4 故障信息处理
    5.4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实现
        5.4.1 CAN数据帧接收
        5.4.2 行驶控制器状态信息数据帧发送
        5.4.3 电机控制数据帧发送
    5.5 全自动作业模块履带同步功能实现
        5.5.1 牛顿迭代法软件实现
        5.5.2 模糊PID控制器软件实现
    5.6 全自动作业模块直行纠偏功能实现
        5.6.1 图像采集软件实现
        5.6.2 采集图像处理软件实现
        5.6.3 直线拟合软件实现
        5.6.4 纠偏策略软件实现
    5.7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实现
    5.8 本章小结
6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与分析
    6.1 试验平台的搭建
        6.1.1 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搭建
        6.1.2 通讯测试系统
    6.2 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
        6.2.1 数据通讯端周期上报功能验证
        6.2.2 数据通讯端交互功能验证
    6.3 行驶控制器模块功能验证
        6.3.1 安全警报模块功能验证
        6.3.2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6.3.3 全自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6.3.4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SoC软硬件协同设计
        1.2.2 图卷积网络
        1.2.3 数字签名密码算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SoC软硬件协同设计和图神经网络
    2.1 片上系统的组成与设计方法学
        2.1.1 SoC集成模型
        2.1.2 SoC设计方法学
    2.2 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2.3 软硬件划分技术研究
        2.3.1 问题描述及优化目标
        2.3.2 基于精确算法的软硬件划分技术
        2.3.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软硬件划分技术
    2.4 图神经网络架构研究
        2.4.1 图卷积网络模型
        2.4.2 GraphSage网络模型
        2.4.3 图注意力网络模型
        2.4.4 图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迁移学习和字典学习的任务分类研究
    3.1 迁移学习与字典学习
        3.1.1 迁移学习
        3.1.2 字典学习
    3.2 基于多任务迁移学习的字典学习模型
        3.2.1 DMTTL模型描述与设计
        3.2.2 DMTTL模型优化
        3.2.3 多线程并行优化学习低维表示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数据集与对比方法
        3.3.2 评估指标与参数设定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特征提取与分析字典
        3.4.1 子图特征提取
        3.4.2 多视角分析字典
    3.5 多视角字典学习的分类模型
        3.5.1 基于PCA和LDA的图数据预处理
        3.5.2 基于分析字典的特征提取
        3.5.3 多视角SVM图分类模型构建与优化
        3.5.4 软硬件划分结点分类模型构建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1 数据集与对比方法
        3.6.2 评估指标与参数设定
        3.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软硬件划分模型研究
    4.1 基于TGFF构建系统任务图
        4.1.1 系统任务图的存储与表示
        4.1.2 具有物理意义的任务图属性设定
        4.1.3 基于TGFF的系统任务图生成
    4.2 GCN软硬件划分模型设计
        4.2.1 数据预处理与输入层设计
        4.2.2 图卷积层设计
        4.2.3 输出层设计
    4.3 LSSP任务调度算法设计
        4.3.1 静态优先级计算
        4.3.2 任务分配规则设计
    4.4 GCPS软硬件划分、调度模型设计与优化
        4.4.1 GCPS模型优化与改进策略
        4.4.2 预训练及GCPS算法实现
        4.4.3 GCPS算法应用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实验平台及设定
        4.5.2 实验评估指标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签名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
    5.1 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算法
        5.1.1 ECC密码算法
        5.1.2 ECDSA数字签名算法
    5.2 ECDSA任务模型与系统框架构建分析
        5.2.1 软硬件划分粒度选择
        5.2.2 目标体系架构与任务模型设定
        5.2.3 确定SoC系统架构
    5.3 数字签名系统的软硬件划分
        5.3.1 数字签名系统的任务图构建
        5.3.2 ECDSA软硬件划分与调度
    5.4 ECDSA SoC软硬件协同设计
        5.4.1 ECDSA软件设计与优化
        5.4.2 ECDSA核心硬件设计与优化
        5.4.3 AHB-Lite总线接口设计
    5.5 数字签名系统的软硬件协同验证
        5.5.1 协同仿真验证流程设计
        5.5.2 仿真工具与数字签名系统协同验证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实验平台及设定
        5.6.2 实验评估指标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健康中国”政策实行,健康厨电产业呈现多元发展
        1.2.2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运动营养产业呈现供应缺口
        1.2.3 数字产业革新为轻食电器产品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2.4 健身群体消费特征变化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提供市场支持
        1.2.5 HID理念及方法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健身人群轻食产业系统研究现状
        1.3.2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3.3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与轻食电器产品
    2.1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概述
        2.1.1 健康工业设计(HID)概念
        2.1.2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2.1.3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工作法则
        2.1.4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对轻食电器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
    2.2 健身群体相关分析
        2.2.1 群体界定与分类
        2.2.2 健身群体的消费特征分析
        2.2.3 健身群体的饮食习惯分析
    2.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3.1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概念定义
        2.3.2 轻食电器产品的常见类别
        2.3.3 轻食电器产品案例研究
        2.3.4 轻食电器产品市场现状与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调研与用户需求分析
    3.1 调研策略
        3.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框架
    3.2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性研究
        3.2.1 桌面调研
        3.2.2 入户调研
        3.2.3 深入访谈
        3.2.4 定性调研结果分析
    3.3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量研究
        3.3.1 问卷调研
        3.3.2 用户需求层级分类
        3.3.3 用户模型构建
        3.3.4 Kano需求类型及机会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
    4.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策略
    4.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先行要素研究
        4.2.1 轻食电器产品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4.2.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使用目的研究
        4.2.3 健身群体的轻食烹饪行为特征研究
    4.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组成要素研究
        4.3.1 功能需求及原理研究
        4.3.2 造型元素及结构研究
        4.3.3 材质要素及色彩研究
    4.4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要素关系研究
        4.4.1 产品特性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4.2 使用目的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4.3 轻食烹饪行为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ID理念下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实践
    5.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构建
        5.1.1 产品系统目标与核心价值
        5.1.2 产品系统框架
        5.1.3 关键场景及体验地图
    5.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设计部分
        5.2.1 概念发散及功能定义
        5.2.2 设计风格探讨
        5.2.3 产品造型设计
        5.2.4 评估模型及测试
        5.2.5 产品方案展示
    5.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信息终端设计部分
        5.3.1 设计概述
        5.3.2 信息架构设计
        5.3.3 关键任务流程与线框图设计
        5.3.4 品牌形象与界面视觉稿设计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目标用户轻食场景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健身群体运动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三: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Kano需求模型问卷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8)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孕期健身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孕产妇人群扩增和平均孕龄增长的社会背景
        1.1.2 孕产妇健康信念意识增强
        1.1.3 运动干预对孕产妇身心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1.1.4 孕期运动行为存在冲突与壁垒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孕妇孕期运动研究现状
        1.2.2 健身产品研究现状
        1.2.3 用户行为研究现状
        1.2.4 总结归纳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理论研究方面
        1.4.2 调研过程方面
        1.4.3 用户行为分析方面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预期成果
    1.6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应用研究
    2.1 孕期妇女特征与变化
        2.1.1 孕妇人群特征
        2.1.2 孕妇孕期生理变化
        2.1.3 孕妇孕期心理变化
    2.2 健身与健身产品的理论研究及趋势分析
        2.2.1 健身相关概述
        2.2.2 健身产品概述
        2.2.3 健身产品设计趋势研究
    2.3 孕期健身运动及相关案例研究
        2.3.1 孕期健身运动相关概念
        2.3.2 孕妇在孕期运动的特征及变化
        2.3.3 孕期健身产品案例研究
    2.4 用户行为分析理论研究及案例应用
        2.4.1 用户行为概述
        2.4.2 用户行为分析的方式与内容
        2.4.3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产品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孕妇孕期运动的行为调研与分析
    3.1 课题调研路线
        3.1.1 调研目标
        3.1.2 调研的对象和内容
        3.1.3 调研的对象和内容
    3.2 用户行为定性研究
        3.2.1 线上访谈与分析
        3.2.2 典型用户行为观察
        3.2.3 行为特征及问题总结
    3.3 用户行为测量模型构建
        3.3.1 测量模型建立
        3.3.2 问卷设计
    3.4 用户行为定量实证研究
        3.4.1 问卷实施
        3.4.2 孕期健身行为测量分析
        3.4.3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3.4.4 健身产品使用情况及消费偏好分析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用户画像构建
        3.5.2 用户需求与机会点总结归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孕期健身产品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用户需求优先级分析
    4.2 孕期健身产品系统的设计原则
        4.2.1 孕期健身产品专业性原则
        4.2.2 孕期健身产品保护性原则
        4.2.3 孕期健身产品愉悦性原则
    4.3 孕期实体健身产品的设计策略
        4.3.1 特殊行为主导产品的交互,保证孕妇安全健身
        4.3.2 模块化方式平衡动态需求,引导孕妇身心平衡
        4.3.3 感官放大产品的柔性特征,引起孕妇情感共鸣
    4.4 孕期健身软件系统的设计策略
        4.4.1 打通孕期管理的数据网络,建立健身生态系统
        4.4.2 转化孕期运动的信息传递,加强产品情感连接
        4.4.3 提供友好交流的互动渠道,激发孕妇正向情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孕期健身产品系统设计实践
    5.1 孕期健身产品系统的设计实践定位
        5.1.1 设计需求导入
        5.1.2 设计流程
    5.2 孕期健身产品系统的设计初步探索
        5.2.1 设计载体探索
        5.2.2 产品系统构建
        5.2.3 方案初步构思
        5.2.4 设计语义探索
    5.3 硬件健身产品设计
        5.3.1 产品架构
        5.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5.3.3 产品方案推敲
        5.3.4 产品方案深入
    5.4 应用交互设计
        5.4.1 信息架构
        5.4.2 低保真交互原型
        5.4.3 设计规范
        5.4.4 高保真界面设计
    5.5 产品展览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来源
附录二:用户访谈大纲
附录三:孕妇孕期建健身行为及健身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深空光通讯地面模拟系统的跟踪转台与扫描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转台结构设计及原理分析
    2.1 激光通信原理
    2.2 转台结构设计及系统组成
        2.2.1 转台结构设计
        2.2.2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2.3 关键部位的零件选取
        2.3.1 轴系设计
        2.3.2 轴承选择
        2.3.3 电机的选择
        2.3.4 伺服系统的设计
    2.4 限位装置的设计
    2.5 空间环境的应对措施
        2.5.1 润滑剂的选泽
        2.5.2 温控措施的选择
        2.5.3 空间辐射的应对措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跟踪转台的仿真分析
    3.1 转台静力学分析
        3.1.1 有限元分析原理
        3.1.2 结构简化
        3.1.3 载荷分析
        3.1.4 静力学特性分析
    3.2 转台动力学分析
        3.2.1 动力学特性分析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线平面近场测试系统的设计
    4.1 测试系统概述
        4.1.1 测试系统的主要功能
        4.1.2 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测试系统的组成
    4.3 测试系统的设计
        4.3.1 扫描架子系统
        4.3.2 扫描架伺服软件子系统
        4.3.3 RF子系统
        4.3.4 系统主控和测试数据采集软件子系统
        4.3.5 测试数据处理软件子系统
        4.3.6 测试系统运行环境
    4.4 测试系统动态范围与精度分析
        4.4.1 动态范围估算
        4.4.2 系统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家居安防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家居安防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论文大纲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系统研发理论
        2.2.1 Android平台架构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2.3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
        2.3.1 无线WIFI传输技术
        2.3.2 图像处理技术
        2.3.3 数据库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3.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3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分析
        3.2.4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系统性能分析
        3.3.3 数据库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4.2.1 系统整体设计
        4.2.2 软件核心功能设计
        4.2.3 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E-R图
        4.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实现
    5.1 引言
    5.2 家庭安防系统硬件的实现
        5.2.1 协调器节点与ID身份标签模块的实现
        5.2.2 传感器模块的实现
        5.2.3 GSM Modem模块的实现
    5.3 家庭安防系统手机端的实现
        5.3.1 软件登录功能
        5.3.2 设备添加功能
        5.3.3 家庭设备控制功能
        5.3.4 家庭安防系统监控功能
        5.3.5 异常报警功能
        5.3.6 系统设置功能
    5.4 家庭安防系统电脑端实现
        5.4.1 视频监控功能
        5.4.2 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
        5.4.3 服务器端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测试
    6.1 引言
    6.2 软件测试
        6.2.1 软件功能测试
        6.2.2 软件性能测试
        6.2.3 系统安全性测试
        6.2.4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应用系统设计中常用安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D]. 张腾.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D]. 郑欣.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王思琦. 江南大学, 2021(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8]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孕期健身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李欣. 江南大学, 2021(01)
  • [9]深空光通讯地面模拟系统的跟踪转台与扫描架的研究与实现[D]. 张庆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奕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应用系统设计中常见的安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