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建设

新信息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建设

一、全新信息环境下的期刊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超[1](2019)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本要求,以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职业能力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践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历程,剖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提出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由绪论(第一章)、正文(第二章一第五章)、结论三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作出综述和评析,阐明论文的逻辑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揭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其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辅导员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指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最终来源、发展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体现了辅导员职业特征和个体特征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三者构成了以主体为核心、以客体为基础、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思想基础。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辅导员职业效能感,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所在。从胜任到超胜任的积极视角看,思想政治价值理论、环境理论和对象理论为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对象和实践的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需要把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以便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实现职业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促进辅导员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章阐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辅导员岗位的最初设立旨在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逐渐清晰。本研究归纳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原则、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模型。第四章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本章立足现实、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在总结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和政策变迁的基础上,概括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明确了未来的政策取向;着重分析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重要作用和某些不足;特别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完善、层级水平不清晰和建设条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其形成的诸多深层原因,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提出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即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系统,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系统,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系统,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实践提供参考。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田晓鹤[2](2019)在《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建筑业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建筑实践逐步繁荣,建筑理论研究立足于西部特色,多维度、多学科、深入综合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而综合的分析,梳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脉络与历程,客观地呈现其各时期的研究概况。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相关的期刊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业着作,根据期刊种类和文献作者研究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外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学术成果分阶段地分析其文献产量及年度变化、作者群体特征、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来源期刊特征,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外貌有一个比较系统与客观的展示。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就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关系,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领域剖析其研究历程与研究热点。其中,建筑设计理论是论文重点分析领域,对该类中的建筑类型设计原理与建筑思想类的期刊文献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其不同阶段的类型侧重与关注点变化等特征,梳理出陕西省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历程。然后,结合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点和理论研究特点,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综合呈现,并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解析,分析各时期研究热点与动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阐述,为后续的工作者提供客观的基础资料。

余雪松[3](2019)在《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校科研人员数量与科研规模的迅速增长,高校对学术资源的需求也急剧膨胀,而部分大型学术出版商和学术资源发行平台凭借其垄断地位不断提升学术资源订购价格,导致高校学术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高校学术资源生产与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开放存取运动逐步兴起。该运动所提倡的基于开放、共享和免费理念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已逐步得到各国高校、科研人员和政府的认同与支持。近年来,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逐步将本校掌握的学术资源整合起来并免费开放分享给本校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学术界也在开放存取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起开放存取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校的开放存取资源共享问题还缺少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各国高校的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建设也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力量分散、科研人员的资源共享意愿较低等问题。因此,学术界有必要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问题,为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建设提供有力指导。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区块链等重要方法与工具,结合开放科学理论、复杂科学管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肯定需求理论等前沿理论,深入研究和分析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若干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内在机理。首先明确提出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定义、内涵与特征;接着介绍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敏感性检验,用以深入分析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各要素间的动态关系及演化规律。二是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首先构建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进而设计、发放和回收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先进行信度、效度与相关分析,再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最后证实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影响因素模型的所有研究假设。三是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价。首先构建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中国“双一流”高校为实证分析对象,采集相应的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各“双一流”高校的绩效综合得分及相应排名;最后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来进行验证。四是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首先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基于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监管方、资源创造方、资源发行平台三方博弈的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进而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信任机制、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和协调机制。五是研究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提升策略。首先总结了现有的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了区块链对于提升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优势;最后从资源发布与交易模式、激励方式、信任与共识机制和安全体系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提升策略。

张立伟[4](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陶秋荣[5](2012)在《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引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以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动机为中间变量,从用户的视角,针对苏北地区高校,研究高校师生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使用、满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数据,反窥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并结合归因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改进策略。文章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的阐述;其次,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苏北高校用户(包括教师与学生)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的情况;最后,综合数据分析得出研究小结,并通过归因分析提出相关策略。第一部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数字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分析;并根据受众使用媒介的结构模型,结合教育资源本身的特点,提出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厘清思路。第二部分:首先,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及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模型,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其次,不限定数字教育资源的来源,针对苏北高校用户数字教育资源的动机、使用、满意情况进行问卷调研;再次,提出研究假设,并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均值差异比较、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再验证假设。第三部分:综合上述分析、验证,得出相应研究小结,并通过归因分析将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所存在问题归为以下几点:管理体制“一刀切”;资源建设“一边倒”;资源使用“无意识”;资源推广“无落实”。结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改进策略:转变观念,实行灵活多元管理体制;立足用户,创建需求中心服务体系;开放权限,自扩充式资源平台;加大培训,树立用户资源使用意识;广泛推广,开创面向过程教育资源;加强维护,丰富教育资源内涵建设。

杨新泽[6](2011)在《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中指出期刊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文献资源之一,为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渠道和展示平台。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着眼于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和具体实践,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在网络环境大趋势下的开发和利用对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化的分析与展望。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及综述了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等。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时发现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并逐个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阐述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和措施,并提出网络环境下的新特点和方法。第五部分:该部分对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提出在发展以及传统不可替代的情况下,与时俱进的开展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以使这一工作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理论上得到提升,实践上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服务。

曾晓珠[7](2009)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工作的优化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期刊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期刊馆藏类型及期刊的服务形式、内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馆藏期刊信息资源呈现出多种载体并存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要优化期刊文献工作管理,完善期刊文献工作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时莉,高晓杰[8](2009)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新思路。

游毅[9](2009)在《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状况研究 ——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引文状况的统计调查》文中提出数字时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极大提高传统印刷型文献可获取性的同时更是将文献利用整体环境全面推向网络时代,并最终引发文献利用在数量变化、生命周期、类型结构、语种来源等客体特征乃至存取方式、使用习惯等用户主观层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下的文献利用状况测度必须借助量化方式来实现,然而文献利用作为一种复杂用户信息行为所具有的不可测性对其定量测度造成巨大困难,引文分析法与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方式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正是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期刊文献引文分析法与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期能够精确分析网络环境下印刷型文献与数字文献在利用数量、时效性、类型范围、语种结构、文献老化、用户行为心理等诸方面的深层次特点,从而为数字时代文献机构的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提供有益借鉴。通过与CNKI合作统计获取的40种图情期刊的引文数据与全文数据库使用数据,深入揭示了网络环境前后期刊文献在生产、整体利用和数字化利用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概括出文献利用在引文数量、历时分布、老化指标、类型/语种结构、数字文献使用等多方面的数量特征,最终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的整体规律与数字文献的利用特点。

周艳霞[10](2008)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知识创新条件下,提高创新知识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界所面临的最紧迫任务。随着社会高度发达对信息传播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术期刊的评价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深入思考适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学术期刊评价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阐述学术期刊评价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变化为切入点,首先回顾了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从而对学术期刊评价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接着探讨了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评价概况,并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进行以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传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策略及趋势,并以“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系统”为实例,对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的新指标。本文的特点在于,结合实例分析将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得对于网络学术期刊评价在认识上具有完整性,并着眼于当前网络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避免了认识与视野上的狭隘和策略上的顾此失彼。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所作分析及所提建议对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也能提供借鉴。

二、全新信息环境下的期刊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新信息环境下的期刊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
    2.2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2.1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
        2.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
        2.2.3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相关理论
        2.3.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
    2.4 职业发展与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
        2.4.1 职业发展理论
        2.4.2 职业心理理论
第3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3.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目标
        3.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原则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构成要素
        3.2.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容建设
        3.2.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层级关系
        3.2.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系统特征
        3.2.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3.3.1 坚持科学理念
        3.3.2 扩大协同育人队伍
        3.3.3 规范辅导员职业制度
        3.3.4 加强相关学科支撑
    3.4 设计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模型
        3.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整体模型
        3.4.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素质建设
        3.4.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建设
        3.4.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用技能建设
第4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
    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新时代定位
        4.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
        4.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变迁
        4.1.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
        4.1.4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4.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
        4.2.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政策分析
        4.2.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积极作用
        4.2.3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存在的不足
    4.3 政策标准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基于政策标准规定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够完善
        4.3.2 依据政策标准初步明确发展层级水平难于界定
        4.3.3 遵照政策标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条件不健全
        4.3.4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4.4 政策标准与辅导员主体职业能力问题
        4.4.1 素质能力要求与辅导员实际工作不对称
        4.4.2 素质能力提升与工作新问题发展不同步
        4.4.3 素质能力发展与高校综合改革要求不匹配
        4.4.4 素质能力水平与从业者个体能力差异不协调
第5章 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5.1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5.1.1 建立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5.1.2 健全辅导员准入制度
        5.1.3 完善辅导员职业责任制度
        5.1.4 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协同制度
        5.1.5 改进辅导员考核评价制度
    5.2 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5.2.1 全面提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
        5.2.2 科学开展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评估
        5.2.3 及时明确辅导员个人职业方向
        5.2.4 不断加强职业能力素质提升
    5.3 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5.3.1 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环境
        5.3.2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高校内部认同
        5.3.3 促进高校辅导员从业者的主体认同
    5.4 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
        5.4.1 制定辅导员学习培训规划
        5.4.2 创新辅导员学习培训形式
        5.4.3 改进辅导员学习培训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分析
        1.2.2 .文献计量学与建筑学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研究对象的收集与分析
    2.1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的定义
        2.1.1 .期刊论文
        2.1.2 .会议论文
        2.1.3 .专业着作
    2.2 .资料收集流程
        2.2.1 .确定文献作者、研究机构
        2.2.2 .向时间的划分
        2.2.3 .期刊论文的收集
        2.2.4 .会议论文的收集
        2.2.5 .专业着作的收集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2.3.2 .内容特征分析
        2.3.3 .相关应用软件的引入
    2.4 .本章小结
3.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 .期刊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1 .总体概况:期刊论文的总产量与年度变化
        3.1.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1.3 .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
        3.1.4 .来源期刊特征分析
    3.2 .会议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2.1 .总体概况:会议论文的产量与年度变化
        3.2.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2.3 .论文关键词分析
        3.2.4 .学术会议特征
    3.3 .专业着作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3.1 .总体概况:发文量和年度变化
        3.3.2 .作者群及其机构单位
    3.4 .本章小结
4.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1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1.1 .建筑理论分类的研究
        4.1.2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2 .期刊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3 .会议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4 .专业着作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背景解析
    5.1 .时代背景分析
        5.1.1 .主要政治经济背景
        5.1.2 .国内建筑思想概况
    5.2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研究工作汇总与解析
        5.2.1 .建筑理论研究总类
        5.2.2 .建筑设计
        5.2.3 .建筑历史
        5.2.4 .建筑技术
    5.3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工作者汇总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特征总结
        6.1.1 .总体特征
        6.1.2 .各时期特征总结
    6.2 .研究总结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陕西省建筑思想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三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着作
附录四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整体研究情况概述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2.1.1 开放存取的定义与特征
        2.1.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2.1.3 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与意义
        2.1.4 开放科学理论
    2.2 其它相关理论
        2.2.1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自我肯定需求理论
3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机理
    3.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定义、内涵与特征
    3.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2.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基本构成要素
        3.2.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各基本构成要素之间关系
    3.3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机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的动因分析
        3.3.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过程
        3.3.3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机理模型的相关变量
        3.3.4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机理模型的构建
        3.3.5 模型的仿真分析与敏感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影响因素
    4.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4.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2.1 安全因素研究假设
        4.2.2 政策因素研究假设
        4.2.3 客观价值因素研究假设
        4.2.4 主观感受因素研究假设
        4.2.5 性能因素研究假设
    4.3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4 信度、效度与相关分析
    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
    5.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1.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1.3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的释义
    5.2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分析对象的选取
        5.2.2 实证分析对象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5.2.3 实证分析对象的绩效计算过程
        5.2.4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6.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演化博弈基础
    6.2 基于两方博弈的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
    6.3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模型优化
    6.4 对模型的仿真分析
    6.5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设计
        6.5.1 信任机制
        6.5.2 监管机制
        6.5.3 激励机制
        6.5.4 安全机制
        6.5.5 协调机制
    6.6 本章小结
7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提升策略
    7.1 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活动面临的挑战
    7.2 区块链的优势
    7.3 基于区块链的提升策略
        7.3.1 总体提升策略
        7.3.2 运用区块链提升资源发布与交易模式
        7.3.3 运用区块链通证积分提升激励方式
        7.3.4 运用区块链共识算法提升资源共享的信任与共识机制
        7.3.5 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资源共享的安全性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教育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
        1.1.2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使用与满足研究概述
    2.1 数字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阐释
        2.1.1 数字教育资源的涵义
        2.1.2 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
        2.1.3 数字教育资源库的涵义
    2.2 “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2.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型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3 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使用与满足问卷设计及检验
    3.1 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
        3.1.1 使用与满足理论
        3.1.2 需要与动机理论
        3.1.3 受众信息处理策略
        3.1.4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
    3.2 问卷的发放情况
        3.2.1 问卷的发放
        3.2.2 样本的选择
        3.2.3 样本的数量
    3.3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3.3.1 数据处理方法
        3.3.2 研究变量及其界定
        3.3.3 问卷项目编制合理性描述
    3.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4.1 项目的信度分析
        3.4.2 问卷的效度
4 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使用与满足及其相关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研究假设一
        4.1.2 研究假设二
    4.2 数据分析
        4.2.1 不同类型资源的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现状分析
        4.2.2 不同类型资源的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差异分析
        4.2.3 不同类型资源的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相关分析
        4.2.4 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深度、满意内容现状分析
        4.2.5 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深度、满意内容差异分析
        4.2.6 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深度、满意内容相关分析
    4.3 假设验证
        4.3.1 不同类型资源的使用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存在差异
        4.3.2 资源的使用需求大于使用频率大于满意度
        4.3.3 使用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线性相关
        4.3.4 不同背景用户资源需求、使用频率、满意度存在显着差异
        4.3.5 用户对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深度、满意内容不同
        4.3.6 不同背景用户资源的使用深度存在差异
        4.3.7 不同背景用户资源使用动机存在差异
        4.3.8 不同背景用户对资源的满意内容存在差异
5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使用与满足的归因及其策略分析
    5.1 研究小结
        5.1.1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库的使用率低下
        5.1.2 数字教育资源的满意度评价不客观
        5.1.3 资源使用频率越高不等同满意度高
        5.1.4 使用动机一致倾向于关注自我成长
        5.1.5 教师与研究生主要使用科研类资源
        5.1.6 存在的问题
    5.2 归因分析
        5.2.1 管理体制“一刀切”
        5.2.2 资源建设“一边倒”
        5.2.3 资源使用“无意识”
        5.2.4 资源推广“无落实”
    5.3 策略与建议
        5.3.1 转变观念,实行灵活多元管理体制
        5.3.2 立足用户,创建需求中心服务体系
        5.3.3 开放权限,建立自扩充式资源平台
        5.3.4 加大培训,树立用户资源使用意识
        5.3.5 广泛推广,开创面向过程教育资源
        5.3.6 加强维护,丰富教育资源内涵建设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1.5 研究现状综述
2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概述
    2.2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2.3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
    2.4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3.1 互补性原则
    3.2 整体性原则
    3.3 连续性原则
    3.4 开放性原则
    3.5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
4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措施
    4.1 期刊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
    4.2 期刊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
    4.3 利用网络开发和利用的新方法和手段
5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5.1 物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
    5.2 期刊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5.3 期刊资源深层次开发与利用
    5.4 服务模式的构建
    5.5 开展定题和个性化服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工作的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工作的特点
    (一) 期刊类型多元化
    (二) 服务方式网络化
    (三) 电子型期刊和印刷型期刊共存互补
二、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工作的优化管理
    (一) 提高学术期刊的利用率
    (二)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工作的服务措施
    (一) 优化配置期刊文献信息
    (二) 充分利用网上期刊信息资源
    (三) 建立特色期刊数据库
四、结语

(8)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文献服务工作的新特点
    1.1 期刊信息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
    1.2 期刊读者信息需求呈动态性变化
    1.3 期刊服务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1.4 期刊服务手段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2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新思路
    2.1 更新服务理念, 建立新型期刊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2.1.1 树立主动性服务的新理念
        2.1.2 注重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的多样性
        2.1.3 实现期刊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
    2.2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提高期刊文献服务质量
        2.2.1 合理配置不同载体的馆藏期刊文献资源
        2.2.2 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 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
        2.2.3 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2.2.4 有效组织网上信息, 提供多途径检索服务
    2.3 开展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服务
        2.3.1 保证阅览室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
        2.3.2 改进服务方式
        2.3.3 做好期刊的导读宣传
        2.3.4 加强读者的培训与教育
        2.3.5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2.4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期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3 结语

(9)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状况研究 ——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引文状况的统计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概念阐释与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论概述
        1.3.3 研究创新之处
2 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总体状况分析
    2.1 文献利用数量变动规律分析
    2.2 文献利用对文献生产数量状况影响研究
    2.3 期刊引文历时分布与文献老化规律探析
        2.3.1 期刊引文时间序列分布与集中离散性分析
        2.3.2 文献利用时效性研究
        2.3.3 文献老化的测度方法与内在规律
        2.3.4 文献资源生命周期概念与测度方法探讨
    2.4 文献利用类型与语种结构分析
        2.4.1 文献利用类型结构与变动趋势
        2.4.2 文献利用语种结构分析
3 网页文献利用状况分析
    3.1 网页文献利用数量增长状况
    3.2 网页文献老化规律探析
    3.3 网页文献利用语种结构的演进
    3.4 网页文献利用绩效的测度
4 数字化文献利用状况分析
    4.1 数字化文献的类型特点与发展现状
    4.2 数字化文献利用状况调查与问题发现
5 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的利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5.1 文献利用的整体特点
    5.2 数字文献利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10)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回溯与现状分析
    2.1 学术期刊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2.1.1 学术期刊评价产生的背景
        2.1.2 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
    2.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体系构成
        2.2.1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意义
        2.2.2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2.3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现状
        2.3.1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分析
        2.3.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网络传播对传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课题
    3.1 网络学术期刊概述
        3.1.1 网络学术期刊有关概念界定
        3.1.2 网络学术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3.2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现状概述
        3.2.1 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网络版
        3.2.2 纯网络版学术期刊
        3.2.3 开放存取期刊
    3.3 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与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3.3.1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小众化与影响因子评定的大众化的矛盾
        3.3.2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动态性与评价指标的静态性的矛盾
        3.3.3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缺失
        3.3.4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公平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缺失
第4章 基于网络传播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案例分析
    4.1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概述
        4.1.1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基础数据库
        4.1.2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4.1.3 构建"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的原则
        4.1.4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的特色功能
    4.2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4.3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的评价方法
    4.4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指标说明
第5章 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及展望
    5.1 网络传播环境下构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策略
        5.1.1 整合学术期刊评价资源建设,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
        5.1.2 构建网络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使之与传统的评价体系有机结合
        5.1.3 加强网络学术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的准确性
        5.1.4 重视学科差别,实行网络学术期刊的分类评价
        5.1.5 实行网络学术期刊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5.1.6 科学计量评价指标,使之与同行评议有机结合
        5.1.7 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网络学术期刊评价氛围
    5.2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展趋势
        5.2.1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主流化
        5.2.2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集成整合化
        5.2.3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细分化
        5.2.4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目标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新信息环境下的期刊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D]. 刘洪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田晓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研究[D]. 余雪松. 武汉大学, 2019(06)
  • [4]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苏北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 陶秋荣. 江苏师范大学, 2012(06)
  • [6]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 杨新泽. 郑州大学, 2011(04)
  •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工作的优化管理[J]. 曾晓珠.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5)
  • [8]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考[J]. 时莉,高晓杰.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06)
  • [9]网络环境下文献利用状况研究 ——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引文状况的统计调查[D]. 游毅. 郑州大学, 2009(S1)
  • [10]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D]. 周艳霞. 河北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新信息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