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对药物使用的影响

食物对药物使用的影响

一、食物对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宁[1](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王茹璇,都丽萍,郑月宏[2](2021)在《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食物可以通过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而影响患者口服药物的疗效。虽然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靶点单一且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但是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食物对药物的影响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综述DOACs,包括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和贝曲沙班及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

赵扬[3](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林敏聪[4](2020)在《高脂餐对曲司氯铵缓释胶囊和双释放胶囊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准确的用于测定人血浆曲司氯铵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2)研究两种高脂餐(中式和西式)对单次口服受试制剂曲司氯铵双释放胶囊与参比制剂曲司氯铵缓释胶囊后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并评价两制剂生物的等效性,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数据。(3)评价国内某医药公司生产的曲司氯铵双释放胶囊的耐受性。方法:(1)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曲司氯铵浓度。色谱柱为Venusil XBP C18(2.1×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含2 m M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相为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曲司氯铵标准品和内标的监测离子对分别为m/z 392.4→164.2和m/z 400.5→172.0。经淋洗和洗脱后稀释进样,对选择性、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和基质效应等进行方法学确证。(2)采用开放、单剂量、随机、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设计,14天洗脱期。共入组24名健康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中式高脂餐组和西式高脂餐组),每位志愿单剂量交叉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60mg。每周期在服药前(60分钟内)采血一次,在服药后1、2、3、4、5、6、7、8、10、12、16、20、24、36、48、72和96小时共18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采用经过验证LC-MS/MS法测定血浆中曲司氯铵的浓度,采用Phoenix Win Nonlin6.4软件按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两制剂在两种高脂餐之间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3)通过不良事件、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12导联心电图评价曲司氯铵双释放胶囊的耐受性。结果:(1)建立的LC-MS/MS法选择性好,空白样品在曲司氯铵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处无干扰峰。曲司氯铵浓度在10-10000 pg/m 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均符合要求,稳定性好。该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曲司氯铵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2)共24名志愿者入组,22名完成试验。在中式高脂餐组中11名志愿者单次口服曲司氯铵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85.37±494.81)ng/m L和(402.75±197.68)ng/m L;AUC0-t分别为(20249.73±13684.20)ng/m L和(16589.27±8212.99)ng/m L˙h;AUC0-∞分别为(21623.00±14076.05)ng/m L和(19156.84±9384.16)ng/m L˙h;Tmax分别为(10.73±5.44)h和(13.272±5.41)h;t1/2分别为(22.13±4.96)h和(30.18±6.64)h;AUC0-t、AUC0-∞和Cmax经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90%置信区间分别为96.97%~133.38%,90.36%~125.28%和101.87%~148.79%。在西式高脂餐中11名志愿者单次口服曲司氯铵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60.85±274.22)ng/m L和(453.97±205.70)ng/m L;AUC0-t分别为(22679.90±9182.23)ng/m L和(18771.67±8887.86)ng/m L˙h;AUC0-∞分别为(27447.67±11742.31)ng/m L和(21653.05±10675.04)ng/m L˙h;tmax分别为(10.18±2.75)h和(11.64±2.66)h;t1/2分别为(35.02±14.57)h和(29.06±8.32)h;AUC0-t、AUC0-∞和Cmax经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90%置信区间分别为106.80%~146.66%,96.70%~166.31%和101.32%~153.87%。曲司氯铵受试制剂在两种高脂餐中的t1/2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种高脂餐对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在西式高脂餐中AUC0-∞、AUC0-t显示出剂型效应的差异(p<0.05)。两种高脂餐中对两制剂的Tmax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3)所有志愿者在试验前后的各种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等对比均无显着异常,整个试验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建立的LC-MS/MS法能准确测定人血浆曲司氯铵浓度。(2)在本次试验中,与西式高脂餐相比,受试制剂在中式高脂餐中t1/2缩短,考虑受中式高脂餐中的食物成分或营养物质比例的影响。在西式高脂餐中AUC0-∞、AUC0-t的剂型效应考虑与两制剂的生产工艺不同有关。在两种高脂餐中两制剂的几何均数比值90%CI均未落在可接受的生物等效范围内(80.00%~125.00%),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两种高脂餐中的均未达等效。(3)国内某医药公司生产的曲司氯铵双释放胶囊耐受性良好。

师盛颖[5](2020)在《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胃肠道两相溶出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服固体药物尤其是难溶性口服固体药物,其生物利用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胃肠道p H、转运、代谢又或者是剂型及其辅料等因素,常用的单一介质的溶出方法由于生物相关性差很难对该类药物不同剂型在体外进行区分,更难建立体内外相关性(In vivo and in vitro correlation,IVIVC)。在生物利用度诸多影响因素中,食物和胃肠道p H的变化是大部分难溶性口服固体药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据此,本文构建了下述两种两相溶出模型:(1)模拟空腹/进食两相模型:为了模拟人体服用食物后分泌的物质(胆汁盐)对口服难溶性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本文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来代替胆汁盐,以含0.1%TPGS模拟进食状态,不含TPGS模拟空腹状态,对难溶性药物非诺贝特(Fenofibrate,FEN)和灰黄霉素(Griseofulvin,GRF)两种药物各三种制剂分别进行了体外两相吸收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并将其获得的PK参数进行了拟合比较。结果显示,FEN模拟空腹有机相释放率与体内最大血药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拟合结果分别为R2=1和R2=0.99,模拟进食有机相释放率与Cmax和AUC拟合结果分别为R2=0.96和R2=0.97;GRF模拟空腹有机相释放率与Cmax和AUC拟合结果分别为R2=0.95和R2=0.94,模拟进食有机相释放率与Cmax和AUC拟合结果分别为R2=0.99和R2=0.99,且剂型体内外排序一致,表明该两相模型能够建立良好的IVIVC,对模拟口服难溶性固体药物的进食/空腹胃肠道吸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模拟胃肠道p H变化两相模型:为了模拟人体胃肠道不同p H值对口服难溶性弱碱药物吸收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正交试验来对两相模型中的p H等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正交溶出数据与已公开的酮康唑(Ketoconazole,KTZ)原料药体内数据的相关性,最终选择桨速30rpm、有机相体积100m L、水相p H变化为5.5、6.5、6.8(模拟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一组作为最优模型参数。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KTZ三种剂型的体外溶出实验,并与大鼠PK参数(Cmax和AUC)进行拟合。在p H变化两相模型中,有机相成功区分了三种KTZ制剂,且与动物体内得到的制剂生物利用度高低排序一致。有机相中的体外释放与体内PK参数Cmax和AUC拟合结果分别为R2=0.96和R2=0.92,具有较好的IVIVC,表明该两相模型对开发评估弱碱性药物制剂在胃肠道中的溶出吸收具有一定潜力。综上可见,本文构建的两种两相模型,能较好的区分药物不同剂型,预测食物对难溶性药物吸收的影响,且对于分析p H值对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情况,都具有较大意义。

李哲豪[6](2020)在《中医食疗与印度咖喱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分析印度咖喱与中医食疗共通之处,探讨中医食疗理论对印度咖喱的适用性。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分别概述中医食疗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治疗作用以及工艺特点分类,与印度咖喱历史发展、优缺点、阿育吠陀理论,探寻印度咖喱与中医食疗的共通之处。结论:在阿育吠陀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印度咖喱,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食疗存在许多共通处,如对自然的观察、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以及对药物的认识等。正是基于二者的诸多相似之处,中医食疗理论对印度咖喱有着相当程度的适用性。这为将来进一步开发运用中医食疗理论指导的咖喱配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为中医食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开阔中医食疗领域。

刘瑜[7](2020)在《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胃肠湿热证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证型,包括热大于湿亚型(以大便干硬为特点称为典型便秘)和湿大于热亚型(以大便粘腻为特点称为非典型便秘)。目前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因纳入标准、研究方法等不同结论不一致,而对非典型便秘认识不足致相关研究非常少。饮食与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公认对便秘有益的是富含膳食纤维和水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而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类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粘膜炎性状态等参与便秘的发病,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便秘影响也存在争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目前仍然以药物为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药物治疗带来的依赖性、副作用以及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改变饮食非常重要!清淡素食是导师根据中、西医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健康饮食方案,该方案提倡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及五谷杂粮,减少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及易致氧化损伤的过加工食物。在既往研究中,我们发现清淡素食联合药物可显着改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症状,且单纯饮食即可维持疗效,但缺少更为可信、客观的证据证实。目的1、通过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相关资料分析得到其临床特点及两亚型便秘的影响因素。2、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对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效。方法研究一: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35例,其中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问卷获得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和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过去一年饮食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每周自发排便次数及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量表、便秘症状评分量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胃肠动力检测结果包括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信息。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二:该部分为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分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2个亚型。纳入研究一中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中医分型进入亚型,完成调查问卷(同研究一)、胃肠动力检测后随机分配。每个亚型按1:1:1:1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典型便秘型为福松,非典型便秘型为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典型便秘型为福松安慰剂、非典型便秘型为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安慰剂组。饮食干预为清淡素食。药物或安慰剂用法为每日2次,1次1袋,早晚餐后半小时分服。干预期间需配合记录日记本。疗程为28天。研究者在干预第14、28天分别进行随访,28天结束后,患者复查胃肠动力检测。主要疗效指标为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次要疗效指标为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胃肠动力结果,本研究还包括安全性指标和饮食依从性指标。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通过中日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17-46-1。结果研究一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女性患病为主(占73.33%);年龄以41-60岁居多(占39.26%);病程中位数10.0(5.0,20.0)年,典型便秘病程较非典型便秘更长(P=0.02)。2、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大多有近3月使用通便药史(占74.07%);两型便秘每周自发排便次数以及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低于正常,两型之间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显着低于典型便秘(P<0.0001),排便不尽感得分显着高于典型便秘(P=0.00),而排便费力、需手法辅助排便、无便意、排便堵塞感、肛门疼痛或烧灼感、直肠肛门坠胀感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暖气的中医证候得分高于典型便秘,而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疲乏无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舌脉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3、胃肠湿热型便秘患者多轻度焦虑(占60.00%);两型便秘在睡眠质量及其各成分得分和便秘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方面、社会心理、满意度得分均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在担忧方面得分高于典型便秘(P=0.04)。4、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高于典型便秘[57.5(12.5,97.5)VS 10.0(0.0,55.0),P=0.00],慢传输型构成比低于典型便秘(70.45%VS 87.36%,P=0.02),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显着低于典型便秘[5.0(0.0,37.5)VS 50.0(5.0,75.0),P<0.0001]。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两型便秘测压结果均无显着差异。病理生理分型:典型便秘与非典型便秘中混合型便秘均最多,且其构成比有显着差异(83.91%VS 70.45%,P=0.04)。5、典型便秘患者进食肉类、饮水更多。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两型便秘的因素为进食肉量、大便性状评分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三者与典型便秘呈正相关。研究二1、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5例(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同意随机分组治疗124例(典型便秘84例,非典型便秘40例)进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典型便秘退出3例,失访4例,非典型便秘退出1例,完成本研究116例(典型便秘77例,非典型便秘39例)进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2、各型便秘内四组基线资料比较: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得分、中医证候得分四组均无显着差异。3、主要疗效指标: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药物(福松/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福松安慰剂/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干预28天有效率均高于安慰剂组,药物+饮食干预较单纯药物、饮食干预有更好的疗效趋势,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其他三组干预后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显着升高。4、次要疗效指标:①大便性状评分(Bristol评分):典型便秘四组干预后Bristol得分均显着降低;非典型便秘干预后四组Bristol得分均无差异。②便秘症状方面:典型便秘四组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三组干预后症状得分均显着降低,两型便秘症状改善率四组间均有显着差异。③中医证候方面:两型便秘四组干预后证候得分均显着降低,典型便秘14、28天和非典型便秘28天四组有效率有显着差异。④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饮食干预+安慰剂组能提高两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典型便秘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福松+饮食干预组能提高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和降低直乙结肠以上钡条残留率;中药组能提高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直乙结肠以上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⑤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饮食干预+安慰剂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和肛门静息压、增加两型便秘排便感觉;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可提高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中药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5、典型便秘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各发生1例不良反应,分别为轻微腹痛、腹泻;非典型便秘安慰剂组发生1例不良反应,为上腹胀满。6、两型便秘有饮食干预组的高依从性构成比分别为:PPS典型便秘14天、28天均为57.89%,PPS非典型便秘14天、28天分别为53.33%、66.67%。结论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中年、女性患病率高,具有病程长、大多数近期服用通便药物史、伴轻度焦虑、病理生理分型以混合型便秘居多的特点,而两型便秘在饮食、大便性状及胃肠道传输功能上有显着差异。2、福松对典型便秘、清热降逆中药对非典型便秘有显着疗效。单纯清淡素食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有显着缓解作用,还可增加药物疗效,且依从性高,但尚需更大样本证实。

黄珊[8](2020)在《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发展及在中药牡丹皮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给药方式对药物临床疗效的发挥有很大影响,而在所有给药方式中,口服给药因为方便、快捷、患者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现在最主要的给药方式之一。相较于其他给药方式,口服药物在发挥最终疗效之前,要先经过胃肠道进行一系列的消化、吸收过程。药物的肠道吸收对药物最终疗效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但目前关于药物吸收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药物进行直接的体外吸收研究,未考虑到消化过程对药物的重要影响。在消化过程中,胃肠道的极端酸碱环境和众多消化酶很有可能对药物中的一些活性物质产生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体外吸收研究之前,先对药物进行消化过程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小肠中存在大量的肠道转运体,通过介导药物的摄取和外排等过程,对药物的吸收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阐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用传统中草药牡丹皮为对象,研究了其提取物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及活性变化,并利用消化产物进一步研究了其在不同体外吸收模型中的吸收情况。最后,依据现有的体外吸收模型,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外吸收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新的药物吸收机制的评价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水煎法获得中药牡丹皮水提物,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牡丹皮水提物的主要成分。随后,将水提物进行体外模拟口腔、胃和肠道消化,分析每步消化后的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变化,结果如下:没食子酸的含量随着消化过程明显降低,而四没食子酰葡萄糖和没食子酰芍药苷则明显增多。消化后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消化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也逐渐降低。(2)使用牡丹皮消化后的产物进行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下的吸收研究,确定其在小肠的吸收情况,并将研究结果与大鼠口服吸收实验的数据对比,评价两种体外肠吸收模型的准确性。具体结果如下:在大鼠口服吸收研究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牡丹皮苷B,丹皮酚为可吸收成分。在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的肠吸收实验中,除了牡丹皮苷B外,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丹皮酚五种成分均有吸收,试验结果非常接近大鼠口服吸收数据,表明将消化后的牡丹皮水提物进行体外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研究,是进行牡丹皮体外肠吸收研究的有效手段。(3)结合平行人工膜渗透性测定法与Ussing转运模型的优势,建立了人工膜Ussing转运模型(AM-Ussing),并成功的评估了被动扩散药物的渗透性。随后,通过Ussing转运模型与AM-Ussing模型的联用,成功的预测了选定药物的吸收机制。具体结果如下:对于选定的12种通过被动运输转运的化合物,AM-Ussing模型与Ussing模型显示出很高的相关性(R2=0.9684),表明AM-Ussing模型可以用于被动运输化合物的渗透性评价。对于选定的另外11种需要载体介导转运的化合物,所有活性摄取药物均表现为模型拟合阳性,所有外排药物均表现为模型拟合阴性,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将摄取型药物与外排型药物区分开,即对药物转运机制做出准确预测。本论文以牡丹皮为例,利用体外模型完整地研究了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为药物尤其是中药等复杂成分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另外,本论文首次创立了AM-Ussing模型,并发展了一个药物吸收机制研究的可行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且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周宇[9](2020)在《急性有氧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及脑激活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吸毒成瘾的特点是高估与毒品有关的奖赏,而低估与毒品无关的“自然”奖赏,例如金钱奖赏、食物奖赏。研究表明,急性有氧运动可以减少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依赖者对药物相关线索的渴求,但运动对这一人群食物奖赏功能的影响尚未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中等、高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对MA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和主观食欲的影响,并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测量技术,测量视觉食物线索任务对前额叶活动影响特征,试图证明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效果及大脑加工特点。方法:(1)研究一:将符合DSM-V MA依赖标准的44名男性随机分为中等(n=22)和高强度(n=22)的运动训练组。分别进行一次35分钟运动干预实验和控制实验,两次实验顺序平衡,时间间隔一周。在运动干预或控制条件后,通过利兹食物偏好问卷对高脂肪或低脂肪、甜味或咸味食物图片的食物奖赏(外显喜欢、内隐渴望和相对偏好)进行评估,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测量主观食欲感受,包括饥饿感,饱腹感和进食欲望。(2)研究二:重新选取56名男性MA依赖者,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中等强度(n=28)和高强度(n=28)组。进行同研究一的运动干预和控制实验。运动干预或控制条件后通过近红外手段(fNIRS)评估在完成视觉食物线索范式时,前额叶各脑区中平均含氧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1)急性有氧运动提高了对高脂肪咸口味食物的相对偏好(高等组:P=0.018;中等组:P=0.034)和内隐渴望(高:P=0.018;中度:P=0.034),同时高强度有氧运动也增加了主观的饥饿感(F(1,42)=8.28,P=0.006)。(2)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显着增加了MA依赖者在观看高热量食物图片时,左侧眶额叶(OFC)的激活(P=0.02)。结论:急性中高强度有氧运动恢复了MA依赖者受损的食物奖赏功能,其中高强度有氧运动更能提高MA依赖者的食欲;中等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增加了前额食物奖赏脑区的激活,恢复了被药物奖赏劫持的神经回路。

范小庆[10](2020)在《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和OATP1B1的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的调控及分子机制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等众多药理活性。研究报道,黄酮的摄入能促进身体健康,降低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但与临床药物合用时也可能引起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在DDI的发生机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的调控是其重要原因之一。BCRP是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一个重要亚型,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肠道、肝脏、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组织中,在药物和外源性毒素的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控BCRP介导的外排作用,其底物药物的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等药代动力学特征会受到影响,引起DDI。此外,肿瘤细胞BCRP的过表达可增加细胞毒药物的外排从而导致药物化疗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通过抑制BCRP介导的外排作用,可能逆转MDR,恢复肿瘤的化疗敏感性。本研究应用人源化BCRP高表达的稳转细胞株BCRP-MDCKⅡ细胞模型,研究了日常食物和中草药中常见的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BCRP活性的影响,筛选出对BCRP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黄酮。从细胞水平考查黄酮对BCR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然后应用整体动物模型评价黄酮对米托蒽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模型分析黄酮抑制剂对BCRP产生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应用药效团模型进一步研究黄酮与BCRP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黄酮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以及预测临床潜在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9 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活性的影响1.1 BCRP-MDCK Ⅱ细胞摄取实验筛选结果表明,11种黄酮对BCRP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50%),包括穗花杉双黄酮,芹菜素,鹰嘴豆芽素A,白杨素,地奥司明,芫花素,金丝桃素,山奈酚,山奈素,甘草查尔酮A和柚皮素,另外有49种黄酮对BCRP的抑制作用较弱(20-50%),剩下的39种黄酮对BCRP几乎无抑制作用(<20%)。1.2 在BCRP-MDCK Ⅱ细胞中,对抑制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强度I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对BCRP抑制活性最强的是穗花杉双黄酮(IC50=4.33μM),其次是山奈素(IC50=4.73μM),金丝桃素(IC50=6.64 μM),山奈酚(IC50=15μM),地奥司明(IC50=16.65 μM),柚皮素(IC50=19.41 μM),白杨素(IC50=20.03 μM),芹菜素(IC50=23.51 μM),鹰嘴豆芽素A(IC50=24.13 μM),甘草查尔酮A(IC50=33.48 μM)和芫花素(IC50=36.64 μM)。2.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2.1 在BCRP-MDCKⅡ细胞中,上述11种黄酮抑制剂和阳性抑制剂KO143均能使多柔比星的细胞毒性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其中,白杨素,金丝桃素,甘草查尔酮A和芹菜素作用最为明显,使多柔比星在低浓度(0.025μM)时也具有较强毒性,细胞存活率曲线明显下移。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BCRP外排作用,减少细胞毒药物的释放,从而增强多柔比星的细胞毒性。2.2 在脑胶质瘤细胞U251、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的U251T和T98G细胞中,上述1 1种黄酮抑制剂和阳性抑制剂KO143均能显着增加TMZ在耐药细胞株U251T和T98G中的细胞毒性,其作用明显大于U251。其中甘草查尔酮A和芫花素的作用最为显着,对BCRP的抑制活性>95%,使U251T和T98G细胞的存活率曲线显着下移,在U251T细胞中使TMZ的IC50值从939.9μM分别降到1.22μM和1.31 μM,T98G细胞中使TMZ的IC50值从1385μM分别降到20.7μM和44.92μM。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BCRP来逆转U251T和T98G对TMZ的耐药性。2.3 在SD大鼠体内黄酮抑制剂对BCR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SD大鼠提前30min 口服上述11种黄酮后,米托蒽醌的AUC0-t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芹菜素,柚皮素,甘草查尔酮A,山奈酚和白杨素使米托蒽醌的AUC0-t升高30.10%~81.97%,强于阳性抑制剂KO143的25.62%。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在SD大鼠体内对BCRP的调控可影响到底物药物米托蒽醌的体内暴露量。3.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药物转运体BCRP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3.1 分子对接技术可从分子水平解释配体分子和受体蛋白之间的作用机制。将黄酮化合物与BCRP结构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黄酮化合物与BCRP的氨基酸残基Phe439之间形成的Pi-Pi和/或与Val546形成的Pi-Alkyl相互作用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对BCRP产生较强抑制作用的关键因素,且形成键的数量可能与抑制活性的大小有关,而氢键则对抑制作用影响不大。3.2 黄酮类化合物与BCRP的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核心骨架区域芳香环(B环)是黄酮对药物转运体BCRP产生抑制活性的关键功能团,而5位和7位的氢键受体及4’位的疏水基团会对抑制活性产生重要影响,当这些位置与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如葡萄糖结合,黄酮对BCRP的抑制活性会明显减小甚至消失,例如芹菜素和芹菜苷,柚皮素和柚皮苷。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可初步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和BCRP之间的构效关系,进一步指导黄酮抑制剂的结构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BCRP高表达的BCRP-MDCKⅡ稳转细胞株,对99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和体内外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阐明了黄酮化合物对BCRP产生较强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可初步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和BCRP之间的构效关系,为指导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开发高效低毒的BCRP选择性抑制剂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Ⅱ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的调控及分子机制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1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1B1,OATP1B1)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肝细胞基底外侧膜上的摄取转运体,介导多种药物及内源性物质摄取进入肝脏,在底物药物的肝脏暴露和清除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OATP1B1的肝脏摄取可能会造成细胞内药物、胆汁成分的积聚,进而引起胆汁淤积及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OATP1B1抑制剂对减轻OATP1B1介导的DILI具有重要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众多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在食物和中草药中广泛分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也有研究报道一些黄酮能够通过抑制OATP1B1引起DDI。本研究应用人源化OATP1B1高表达的OATP1B1-HEK293细胞模型,研究了常见食物和中草药中富含的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OATP1B1活性的影响,筛选出对OATP1B1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黄酮。从细胞水平考查黄酮对OATP1B1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然后应用整体动物模型评价黄酮对甲氨蝶呤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波生坦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评价黄酮的肝保护作用。应用药效团模型进一步研究黄酮与OATP1B1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黄酮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以及预测临床潜在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活性的影响1.1 OATP1B1-HEK293细胞摄取实验筛选结果表明,8种黄酮对OATP1B1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50%),包括鹰嘴豆芽素A,高车前素,异甘草素,异橙黄酮,山奈酚,甘草查尔酮A,木犀草素和甜橙黄酮,另外有59种黄酮对OATP1B1的抑制作用较弱(20-50%),剩下的32种黄酮对OATP 1B 1几乎无抑制作用(<20%)。1.2 在OATP1B1-HEK293细胞中,对抑制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强度I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对OATP1B1抑制活性最强的是甘草查尔酮A(IC50=7.96 μM),其次是木犀草素(IC50=22.03 μM),鹰嘴豆芽素A(IC50=22.28μM),高车前素(IC50=32.7 μM),山奈酚(IC50=33.05 μM),异甘草素(IC50=33.14 μM),甜橙黄酮(IC50=40.15 μM)和异橙黄酮(IC50=47.48μM)。2.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2.1 在OATP1B1-HEK293细胞中,上述8种黄酮抑制剂和阳性抑制剂利福平均能使MTX的细胞毒性减小,细胞存活率上升,其中,木犀草素作用最为明显,使MTX在50-100μM时,OATP1B1-HEK293细胞存活率曲线明显上移。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OATP1B1摄取作用,减少药物进入细胞,从而降低MTX的细胞毒性。2.2 在SD大鼠体内黄酮抑制剂对OATP1B1抑制作用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SD大鼠提前30min口服上述8种黄酮后,使MTX的AUC0-t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升高28.27%-82.71%,弱于阳性抑制剂利福平的208.21%。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在SD大鼠体内对OATP1B1的调控可影响到底物药物MTX的体内暴露量。2.3 在波生坦诱导的SD大鼠肝损伤模型中,上述8种黄酮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且使肝内波生坦浓度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减少7.12%-54.17%。上述结果提示,黄酮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OATP1B1摄取作用,减少波生坦摄取进入肝脏,从而发挥保肝作用。3.黄酮类化合物与药物转运体OATP1B1的构效关系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与OATP1B1的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4’位和5位的氢键受体及7位的氢键供体是黄酮抑制剂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产生抑制活性的关键功能团,当这些位置与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如葡萄糖结合,黄酮抑制剂对OATP1B1的抑制强度会明显减小甚至消失,如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山奈酚和山奈苷。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可初步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和OATP1B1之间的构效关系,进一步指导黄酮抑制剂的结构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OATP1B1高表达的OATP1B1-HEK293稳转细胞株,对99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和体内外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并应用大鼠肝损伤模型进一步考察了黄酮化合物的肝保护作用。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可初步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和OATP1B1之间的构效关系,为指导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开发高效低毒的OATP1B1选择性抑制剂来减轻DILI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Ⅲ银杏叶片对BCRP和OATP1B1底物药物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影响银杏叶片是将银杏叶的提取物通过现代药学技术加工制成的片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风等多种疾病。银杏叶片的主要成分之一为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山奈酚对药物转运体BCRP和OATP1B1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富含山奈酚的银杏叶片对BCRP和OATP1B1的影响,更好地指导银杏叶片临床合理用药。本研究选择市售银杏叶片、BCRP的底物米托蒽醌、OATP1B1的底物波生坦以及BCRP和OATP1B1的共同底物氟伐他汀钠,考察了银杏叶片对BCRP或OATP1B1底物药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为银杏叶片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银杏叶片对米托蒽醌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SD大鼠提前口服阳性抑制剂KO143、山奈酚或银杏叶片后,使米托蒽醌的AUC0-t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4.80%,22.78%和26.63%,上述结果提示,银杏叶片在SD大鼠体内对BCRP的调控可影响到底物药物米托蒽醌的体内暴露量,存在DDI的风险。2.银杏叶片对波生坦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SD大鼠提前口服阳性抑制剂利福平或山奈酚后,使波生坦的AUC0-t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分别升高了219.43%和9.56%;而提前口服银杏叶片后,波生坦的AUC0-t下降了56.72%,这可能是银杏叶片中的山奈酚浓度未达到抑制浓度或其它成分产生的不同调控所致。上述结果提示,银杏叶片在SD大鼠体内可减少波生坦的体内暴露量,临床用药需注意剂量调整。3.银杏叶片对氟伐他汀钠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SD大鼠提前口服阳性抑制剂利福平/KO143或山奈酚后,使氟伐他汀钠的AUC0-t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分别升高了51.99%,23.02%和5.18%;而提前口服银杏叶片后,氟伐他汀钠的AUC0-t下降了30.75%,这可能是银杏叶片中的山奈酚浓度未达到抑制浓度或其它成分产生的不同调控所致。上述结果提示,银杏叶片在SD大鼠体内可减少氟伐他汀钠的体内暴露量,临床用药需注意剂量调整。综上所述,本研究评价了市售银杏叶片对药物转运体BCRP的底物药物米托蒽醌、OATP1B1的底物药物波生坦以及BCRP和OATP1B1的共同底物药物氟伐他汀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为临床上银杏叶片与米托蒽醌、波生坦以及氟伐他汀钠的合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食物对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对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2.3.1 健康促进理论
        2.3.2 计划行为理论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3 问题提出
4 研究框架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5 研究内容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5.1.1 研究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问卷编制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5.1.4 统计分析
        5.1.5 研究结果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5.1.7 讨论
        5.1.8 小结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5.2.1.1 研究目的
        5.2.1.2 调查对象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5.2.1.4 研究结果
        5.2.1.5 讨论
        5.2.1.6 小结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5.2.2.1 研究目的
        5.2.2.2 研究对象
        5.2.2.3 测量工具
        5.2.2.4 测量程序
        5.2.2.5 数据分析
        5.2.2.6 研究结果
        5.2.2.7 讨论
        5.2.2.8 小结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5.3.1 研究目的
        5.3.2 研究对象
        5.3.3 测量工具
        5.3.4 统计方法
        5.3.5 模型建构
        5.3.6 研究结果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5.3.7 讨论
        5.3.8 小结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5.4.1 研究对象
        5.4.2 运动干预方案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5.4.4 研究结果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5.4.5 讨论
        5.4.6 小结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5.5.1 研究对象
        5.5.2 运动干预方案
        5.5.3 实验设计
        5.5.4 实验材料
        5.5.5 实验任务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5.5.7 研究结果
        5.5.8 讨论
        5.5.9 小结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5.6.1 实验对象
        5.6.2 实验任务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6.5 研究结果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5.6.6 讨论
        5.6.7 小结
6 总讨论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7 结论
8 创新与展望
    8.1 创新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本信息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致谢
科研经历

(2)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2 食物与DOACs的相互作用
    2.1 利伐沙班
    2.2 阿哌沙班
    2.3 艾多沙班
    2.4 贝曲沙班
    2.5 达比加群酯
3 小结

(3)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回顾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2 风险管理理念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3.1.3 小结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3.5 本章小结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4.1.1 研究方法
        4.1.1.1 初步设计
        4.1.1.2 专家咨询法
        4.1.1.2.1 对象与方法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4.1.3 小结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4.2.1 研究方法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4.2.1.2 统计学方法
        4.2.1.2.1 信效度分析
        4.2.1.2.2 单因素分析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4.2.2 研究结果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2.2 问卷信效度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2.3 描述性分析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1.3 专家咨询法
        5.1.3.1 专家咨询表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5.1.4.1 第一轮咨询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5.1.4.2 第二轮咨询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2.1.1 研究目的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调查主题
        6.1.2 调查对象
        6.1.3 研究内容
    6.2 研究结果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7.2 建议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研究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4)高脂餐对曲司氯铵缓释胶囊和双释放胶囊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人血浆曲司氯铵浓度测定LC-MS/MS法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1.2 标准品和内标
        1.1.3 分析条件
        1.1.4 溶液配制
        1.1.5 样品处理
    1.2 结果
        1.2.1 选择性
        1.2.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1.2.3 精密度与准确度
        1.2.4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1.2.5 稀释回收率
        1.2.6 稳定性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高脂餐对曲司氯铵两制剂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药物
        2.1.3 志愿者选择
        2.1.4 试验设计
        2.1.5 试验过程
        2.1.6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1.7 耐受性评估
        2.1.8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2.1.9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志愿者入组及完成情况
        2.2.2 血药浓度数据和药代动力学参数
        2.2.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2.4 方差分析和等效性评价
        2.2.5 耐受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饮食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胃肠道两相溶出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药物体外溶出和BCS分类
        1.1.2 传统溶出手段
        1.1.3 影响药物溶出的生理因素
        1.1.4 两相模型的研究现状
        1.1.5 IVIVC的评价标准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模拟空腹/进食两相模型
        1.2.2 模拟胃肠道pH变化两相模型
    1.3 课题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模拟空腹/进食两相模型主要内容
        1.3.2 模拟胃肠道pH变化两相模型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模拟空腹/进食两相模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药用原料参数的测定以及制剂的制备
        2.2.3 药物体外单相溶出研究
        2.2.4 药物在体外两相中的溶出研究
        2.2.5 体内PK研究
        2.2.6 IVIVC的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药用原料参数的测定结果
        2.3.2 传统体外单相溶出研究
        2.3.3 药物在体外两相中的溶出研究
        2.3.4 二种药物六种剂型的PK评价
        2.3.5 IVIVC拟合
    2.4 本章小结
3 模拟胃肠道pH变化两相模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药用原料参数的测定
        3.2.3 胃肠道pH变化两相模型的构建
        3.2.4 制剂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3.2.5 体内PK研究
        3.2.6 IVIVC的建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药用原料参数的测定结果
        3.3.2 KTZ正交实验结果
        3.3.3 KTZ体外溶出研究
        3.3.4 KTZ三种剂型的PK评价
        3.3.5 IVIVC拟合
    3.4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及后续建议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中医食疗与印度咖喱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医食疗理论
    1.中医食疗的历史发展
        1.1 夏商
        1.2 西周
        1.3 战国
        1.4 东汉
        1.5 南北朝
        1.6 唐朝
        1.7 宋朝
        1.8 元朝
        1.9 明朝
        1.10 清朝
        1.11 民国以来
    2.中医食疗基础理论
        2.1 整体观
        2.2 阴阳五行
        2.3“四因”施食
    3.中医食疗治疗作用以及工艺特点分类
        3.1 中医食疗的治疗作用
        3.2 中医食疗工艺特点分类
    4.药食的性能及归经理论
        4.1 药食性味
        4.2 药食的升降浮沉及归经
第二部分 印度咖喱
    1 咖喱的起源、分类及发展
        1.1 印度咖喱的起源
        1.2 印度咖喱的分类
        1.3 印度咖喱进入英国
        1.4 咖喱全球化
    2.咖喱的优势与缺点
        2.1 咖喱的优势
        2.2 咖喱的缺点
    3.阿育吠陀理论
        3.1 阿育吠陀的基本理论
        3.2 阿育吠陀的药理学
第三部分 印度咖喱与中医食疗结合
    1. 阿育吠陀与中医的相似之处
        1.1 对自然的观察及分类
        1.2 生理基础
        1.3 药理学基础
        1.4 总结
    2.咖喱常用药物论述
        2.1 姜黄
        2.2 胡椒
        2.3 荜茇
        2.4 阿魏
        2.5 莳萝
        2.6 芫荽
        2.7 白芥子
        2.8 肉桂
        2.9 小结
    3.配方分析
        3.1 白脱牛奶咖喱
        3.2 番茄汤
        3.3 小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阿育吠陀理论探讨小豆蔻的中医功效认识
    1 阿育吠陀的药理学概论
    2.小豆蔻的药理分析及归类
    3 小豆蔻的中医功效归纳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机制研究进展
        3. 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4. 治疗研究进展
        5. 功能性便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便秘病的历史源流
        2. 病因病机的研究
        3. 证型研究进展
        4. 治疗进展
        5.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饮食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便秘的相关饮食流行病学研究
        2. 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3. 高脂、高蛋白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4. 高盐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5. 素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6. 食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临床资料特点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4. 伦理审核
        5. 试验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发展及在中药牡丹皮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体外消化模型研究进展
        1.1.1 静态模型
        1.1.2 动态胃模型
        1.1.3 肠道微生物模拟系统
        1.1.4 TNO胃肠道模型1
        1.1.5 TNO胃肠道模型2
    1.2 肠吸收模型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在体肠灌流模型
        1.2.2 外翻肠囊法
        1.2.3 Ussing灌流室法
        1.2.4 细胞培养模型法
        1.2.5 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
    1.3 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方法
        1.3.1 Ussing模型用于考察药物吸收机制
        1.3.2 Caco-2模型用于考察药物吸收机制
        1.3.3 Caco-2 模型与PAMPA模型联用考察药物吸收机制
    1.4 中药牡丹皮的研究现状
        1.4.1 主要成分
        1.4.2 药理活性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主要创新点
2 牡丹皮主要成分及活性的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牡丹皮水溶液提取
        2.3.2 体外模拟消化方案
        2.3.3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2.3.4 降血糖活性
        2.3.5 色谱与质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牡丹皮水提物的HPLC-MS/MS分析
        2.4.2 牡丹皮消化前后物质变化
        2.4.3 牡丹皮消化前后抗氧化活性变化
        2.4.4 牡丹皮消化前后降血糖活性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牡丹皮提取液消化产物的体外肠吸收
    3.1 引言
    3.2 仪器和试剂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口服肠吸收
        3.3.2 Ussing转运模型肠吸收
        3.3.3 肠囊翻转模型肠吸收
        3.3.4 色谱与质谱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鼠口服肠吸收
        3.4.2 Ussing转运模型肠吸收
        3.4.3 肠囊翻转模型肠吸收
    3.5 本章小结
4 Ussing模型与人工膜结合预测药物肠道吸收机制
    4.1 引言
    4.2 仪器和试剂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AM-Ussing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4.3.2 Ussing模型肠吸收实验
        4.3.3 色谱分析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人工膜的一致性评价
        4.4.2 AM-Ussing的优化
        4.4.3 AM-Ussing模型用于预测被动运输药物的渗透性
        4.4.4 Ussing模型与AM-Ussing模型联用预测药物吸收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急性有氧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及脑激活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理论依据(文献综述)
    2.1 成瘾性药物损害大脑与认知功能的理论基础
        2.1.1 药物依赖概述
        2.1.2 成瘾性药物损伤大脑的药理作用
        2.1.3 成瘾性药物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
        2.1.4 药物依赖者表现出的认知功能损伤
    2.2 药物依赖者的奖赏功能损伤
        2.2.1 药物依赖者的奖赏功能损伤
        2.2.2 药物依赖者的食物奖赏功能损伤
    2.3 有氧运动促进健康理论基础
        2.3.1 有氧运动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3.2 运动促进成瘾者康复的研究
        2.3.3 运动对食物奖赏功能的影响
    2.4 食物奖赏研究方法
        2.4.1 利兹食物偏好问卷
        2.4.2 视觉食物线索范式
    2.5 小结
3 研究思路
4 急性有氧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及脑机制
    4.1 研究一:急性有氧运动对MA依赖者食物奖赏和食欲的影响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任务和程序
        4.1.4 统计分析
        4.1.5 研究结果
        4.1.6 讨论
        4.1.7 小结
    4.2 研究二:急性有氧运动对MA依赖者前额脑区的激活特点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任务和程序
        4.2.4 统计分析
        4.2.5 研究结果
        4.2.6 讨论
5 总体讨论
    5.1 急性有氧运动对食物奖赏和食欲的影响特点
    5.2 急性有氧运动对食物奖赏脑区激活的影响特征
    5.3 急性有氧运动对MA依赖者奖赏脑区的影响的生理基础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和OATP1B1的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的调控及分子机制
    前言
    第一节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BCRP-MDCKII细胞毒性的测定
        3.2.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BCRP转运米托蒽醌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酮类化合物对多柔比星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3.2. 黄酮类化合物对替莫唑胺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3.3. 黄酮类化合物对米托蒽醌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药物转运体BCRP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酮类化合物与BCRP的分子对接
        3.2. 基于BCRP转运功能的黄酮类化合物药效团计算
        4. 小结
    讨论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的调控及分子机制
    前言
    第一节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OATP1B1-HEK293细胞毒性的测定
        3.2. 9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OATP1B1摄取氟伐他汀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OATP1B1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酮类化合物对甲氨蝶呤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3.2. 黄酮类化合物对甲氨蝶呤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3. 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OATP1B1摄取减轻波生坦诱导的肝损伤
        4. 小结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与药物转运体OATP1B1的构效关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第三章 银杏叶片对BCRP和OATP1B1底物药物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银杏叶片对米托蒽醌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2 银杏叶片对波生坦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3 银杏叶片对氟伐他汀钠在雄性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甘氨酸生理功能与代谢研究进展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四、食物对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王茹璇,都丽萍,郑月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03)
  • [3]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高脂餐对曲司氯铵缓释胶囊和双释放胶囊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影响研究[D]. 林敏聪.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胃肠道两相溶出模型的研究[D]. 师盛颖. 重庆大学, 2020(12)
  • [6]中医食疗与印度咖喱的理论研究[D]. 李哲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D]. 刘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发展及在中药牡丹皮上的应用[D]. 黄珊. 重庆大学, 2020(08)
  • [9]急性有氧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食物奖赏功能及脑激活特征的研究[D]. 周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黄酮类化合物对药物转运体BCRP和OATP1B1的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D]. 范小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食物对药物使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