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

《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

一、《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莞[1](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杨柳[2](2016)在《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专利制度愈发受到市场竞争参与者的青睐,成为其提高竞争力、攻占相关市场的有力武器。但是随着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专利权行使方式日趋多样化,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很多滥用专利权以谋求垄断市场的不法行为。例如高通公司等行业标准必要专利技术的持有者通过限制专利许可、制定歧视性专利许可费等行为,滥用专利权进行行业垄断。对于这种滥用专利权破坏市场自由竞争秩序的行为,专利法的规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此时反垄断法的运用或许不失为一种对这些不法行为进行依法规制的有效途径,共同为我国市场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然而,专利权作为一种具有垄断性质的私权,本身受到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得反垄断法在规制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限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对专利权的行使与垄断行为的界限进行划分,详细阐述垄断行为判定的“三步走分析法”,结合国内外最新司法实践与理论,对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在规制滥用专利权进行垄断问题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学界的相关研究发挥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正文分为六章:首先,引言部分对我国相关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说明,同时介绍高通公司滥用标准必要专利进行垄断的案例,引出正文;第一章为专利权滥用概述,这一部分将对专利权滥用相关知识进行全面阐述,重点在于界定何为专利权滥用以及专利权滥用的危害;第二章为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专利权滥用行为和垄断行为的关系,以及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为滥用专利权垄断行为的分析框架,重点介绍判定垄断行为的“三步走分析法”;第四章为域外相关法律法规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司法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相关概念界定不明和相关责任规定不完善两方面;第六章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完善,本章将针对我国相关司法实践与理论存在的不足逐一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最后,文章结论部分是对笔者全文观点的提炼总结,希望对今后学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姚金森[3](2014)在《位置可视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定位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的研究正越来越热。位置服务涉及的技术包括定位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互操作技术、数据表达和显示技术、Web技术等关键技术。针对LBS中电子地图的显示需求,本文重点从地图切片的获取、信息存储及基于地图切片的地图动态构建与操作及刷新方法等方面研究了基于地图切片的位置可视化方法,实现了GIS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位置可视化方法在移动对象状态跟踪中的应用和位置可视化方法在基于位置的推荐服务中的应用,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手机的移动对象状态跟踪系统,以及一个简单的基于位置的推荐服务系统。移动对象状态跟踪系统通过对Android定位数据和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借助Google的位置解析功能和本文设计的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获取移动对象的实时位置和情境状态,并借助基于地图切片的位置可视化方法加以展示,为管理人员提供监护决策依据。基于位置的推荐服务系统的实现,综合运用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推荐引擎Mahout、开发工具androidpn,以及本文设计的位置可视化方法,基于用户和目标的位置数据以及用户对目标的偏好产生推荐信息,并可用地图展示对象位置。本文对位置可视化方法及其应用做了有益的研究工作。

王正[4](2012)在《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服务业具有高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高,对生产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大,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较大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有利于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有利于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对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对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这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点。但由于信息服务业自身的特点,信息服务业的复杂性、信息服务业参与者的动机等原因,对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研究,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开始两章是绪论和相关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国内外关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现状;简要阐述论文研究方法;概括论文创新点;对于相关理论基础的介绍,分为信息服务业相关理论和产业经济相关理论两个方面,包括信息服务业内涵、分类与特征、信息产业理论、信息商品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在第三章,笔者主要论述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世界软件产业、电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比美国、德国、日本、印度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产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地位的“逆”比较优势、国家与各地产业政策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拉动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系统集成和网络服务是主要业务组成、布局由东部向西部扩散等六个方面。但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缺乏、区域间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发育水平不高、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轻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八方面问题。然后分析国外典型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主要分析对象为美国硅谷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西欧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东亚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东南亚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选取国内典型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上海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天津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江苏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浙江地区服务业发展模式、四川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和大连沙河口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接着分析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障碍,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产业高度化、产业一体化和产业全球化。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障碍可以分为,经济层面、政策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人力资源层面、思想层面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总体模式是以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取向,全面推进信息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模式体系,该体系由产业结构模式、产业布局模式、产业组织模式构成。构建政府主导型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设模式和连锁经营型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经营模式。第六章,分别从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信息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信息服务企业资金难题、政府充分发挥我国信息服务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加强信息服务业人员管理工作、加大信息服务业投资强度、加快信息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等十个方面提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第七章,第一,分析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背景。第二,运用SWOT分析法,构建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框架、构建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AHP判断矩阵、形成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四边形战略选择。第三,构建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程度指标体系框架,进行长吉图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程度的评价,构建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第四、提出发展对策。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企业应加大自主创新和自身建设,提升总体竞争力。长吉图地区各级政府亦应营造良好信息服务业发展市场环境、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企业、制定完善的地方性信息服务业法律体系和人才计划,加速本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服务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应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且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初自安[5](2012)在《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进行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开展,广告媒体的发展从原来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到今天新技术体系平台之上的新媒体——数字制式为基础和支持的杂志、报纸、广播,以及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游戏等新形势迅速成长,逐渐发展起来并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媒体传播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并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不是指一种具体的风格或流派,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是一种借助现代影像,视频,电脑以及其它电子媒介等各种随着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的媒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新媒体广告,是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一种具体形式,而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运用,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种表现形式,新媒体的核心只有一个,即使用者和作品的直接互动。因着使用者的参与,直接的改变了作品的影响、造型、甚至意义。当使用者进行触摸,位移或发声的时候,都将引发作品的转化。现在各种新媒体传播形式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而获得受众的认可,反而作为新媒体传播形式中重要植入元素的民族文化则较少受到相关研究人士的重视。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这一形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便捷的传播方式,而这更促使了民族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提升到必要的学科研究项目中来。梳理民族文化的历史脉络,以经济、科技现状分析为依托,将民族文化置放于新媒体广告中来观照,探索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强调整体、动态的保护原则,以将民族文化植入于新媒体广告的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播。本文将分以下五个部分做具体的阐述:1、新媒体广告和民族文化的界定;2、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3、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与传播现存问题的研究;4、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与传播的技术手段研究;5、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植入与传播策略和有效途径。本篇论文立足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针对民族文化中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艺术性、宗教性和多角度性,变单一学科的研究为以人类文化学为主导,从民族文化与民族信仰的互动关联中切入,分别运用到广告学、传播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进行跨学科研究,挖掘蕴含于民族艺术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探索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提出在新媒体广告的植入中动态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系,探求行之有效的把“民族文化”的概念植入到新媒体广告中之方式,通过实际考察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为中国广告的健康发展和广告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探讨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浩[6](2012)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关注一种新媒体环境中的新型学习形念——微型学习。论文首先阐述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所引发的学习变革。本文中新媒体环境指向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所构成的数字媒体技术环境,新媒体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微内容的生产,也为各种形式的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各种非正式学习形态中,本研究聚焦微型学习的兴起。本文对微型学习“微型”的理解既包含对学习内容组块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时间长度体量的认识,也蕴含对学习品性格调特征的描述;论文中的微型学习指向微小的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学习媒体设备被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使学习者在轻松的心态中获得一种轻快、愉悦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微型学习在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具有丰厚的文化背景。论文第二章分析了微型学习的传统文化渊源、大众文化影响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若干微文化现象;继而探讨新媒体环境在学习语境中的映射,并从终端设备、内容资源、应用服务和技术标准等四个层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加以观察,并考察其支持微型学习兴起的力点所在。论文第三章讨论微型学习的设计问题。本章首先分析微型学习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从关注微型学习中学习者的注意状态与聚焦模式出发,以连通主义认知观为基本工具解释微型学习中的学习萌发。本章还讨论了学习者体验设计的相关问题,并归纳形成微型学习设计的若干重要基点和六条核心原则。论文第四章研究微型学习的资源建设。本章从微型学习资源的存在与供给、标注与分类、提取与定制以及聚合与混搭四个方面描述了八种可切实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建设的技术方案。论文第五章呈现本研究中的两个微型学习应用案例。其一为面向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微型学习设计,探讨了如何将微型学习理念植入扬州博物馆网站的设计之中;第二个案例系一款适于微型学习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通过基于可用性测试的迭代设计尝试开发了一款支持文博知识微型学习的“扬州文物”移动应用程序,以此探讨微型学习在传统文化学习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雷绍南[7](2011)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文中认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泛网时代,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技术环境。正是在泛在计算技术环境影响下,泛在学习概念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未来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方向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方式。泛在学习环境的实现,不仅需要泛在的通信网络和终端设备,更需要可吸收群体智慧、能够实时进化和共享的学习资源。Web2.0网络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零散的、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和实时共享性等特征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有力地支持了泛在学习。我们需要研究的是通过多种方法从众多零散的、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中优选出优质的学习资源。并由各种智能性的共享方式在异构系统间、不同学习者之间实时的共享和传播,满足不同学习者群体的个性化学习,实现泛在学习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创设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组织机制、构建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管理方法、优化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干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过程,这既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本研究目的所在。那么意义在于促进学习者的泛在学习观念,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对泛在学习、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是Web2.0环境下的博客中的日志、网络书签、视音频、电子书、URL等各种微内容。根据微内容的特点,构建出了微内容的聚合模型。发现每个微内容内部都有良好的资源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使那些“非结构化的”、零散的、动态的网络资源能被学习者高效地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智慧资源。通过行动研究,对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跨平台分享方式、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选方法和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列的研究和归纳,并提出了资源的内部结构模型和共享模型。这些共享方式、结构模型和优选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们对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有个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支持和有效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泛在学习需求。对基于web2.0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这一非主流资源的研究,对以后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陪养,具有一定的意义。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将在学习和教学当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吴淑玲[8](2011)在《基于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的就业效应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应高度关注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服务业结构与就业效应有联动关系,服务业结构的升级,改变了就业结构,可以增大就业总规模。因此,进行服务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效应的理论研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惠及民生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来源。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服务业结构影响就业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为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对就业的促进关系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服务业与就业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主要研究视角进行了述评。第三章主要就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动的演进趋势,服务业发展影响就业的显性机制和隐性机制,同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第四章通过应用模型构造、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服务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以青岛市为例,基于就业效应,分别从青岛市服务业行业发展路径、区域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第六章阐述了青岛市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思路,并提出相关促进就业的对策。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服务业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变动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阐释服务业资源要素集约程度对服务业带动就业的影响,服务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其次,对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了青岛服务业与就业现状、青岛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就业效应等;进行了基于就业效应的青岛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分析,研究了青岛市服务业的行业发展路径、服务业区域发展路径与就业效应、服务业发展路径的空间布局发展趋势;提出了青岛市服务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效应的路径与对策。其三,在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观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服务业是创造就业的主渠道,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并举,为各种层次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提出了调整服务业结构的路径选择和有效促进就业的对策。

潘桂波[9](2010)在《广东移动XXX分公司数据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电信业维持高速发展态势,数据业务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具备了规模效应和进一步纵深发展的可能。数据业务市场作为增值电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关注,而移动增值业务的迅猛发展表明了该市场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研究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移动公司集团广东公司下属某分公司数据业务客户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为具体指导,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管理理论与具体技术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主要开展了3个层次的研究工作。首先,对该公司客户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其次,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理论,针对该公司集团客户的具体特点进行了竞争环境分析,设计了整体战略。第三,着重介绍了该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升级版本——数据业务客户关系视图系统。主要研究成果(亦即从CRM升级到CRV后的功能改进与实现):1.使用结构化的语言纪录客户数据业务投诉、咨询的具体内容,并传送到深度运营管理平台,再将处理结果通过平台进行综合展现,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2.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模型,结合经验模型,整合各产品线营销内容自动生成基于每个用户的数据业务推荐优先级列表,实现被动联系用户和主动联系用户时的数据业务主动推介。3.与省公司数据挖掘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以此为基础为佛山用户进行精确的数据业务画像,切实做好由跑腿式服务向顾问式服务的转变。4.用户咨询时感兴趣的内容和后台导入的精确营销任务定期自动生成为一线界面的代办工作,并实时反馈工作进度和营销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目标公司发展移动数据业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于其它的通信企业发展移动数据业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庆祥[10](2009)在《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的快速发现》文中指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在面向各种应用不断拓展的同时,已经向社会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技术网络化和大众化应用的一个显着特征是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的发展,特别表现为空间信息服务的广泛应用。目前对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服务本身的研究,包括服务的构造内容、支撑数据内容及处理、服务功能等,然而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如下问题:1.随着Web Service技术的广泛应用,空间信息服务数量急剧增长,如何快速发现、定位和访问目标空间信息服务成为新的课题;2.由于空间信息的海量、异质异源等特点使得空间信息服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Web Service,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空间信息服务能够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采用什么样的支持网络对空间信息服务更有效;3.为了达到在网络中快速发现服务、准确使用服务的目的,什么样的搜索算法更有效。本文以上述几个问题为出发点,以“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的快速发现”为核心,从(?)(?)的网络环境和快速搜索算法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网络中能快速定位、发现和访问空间信息服务,提高空间信息服务的使用效率,促进空间信息服务的共享。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构架研究体系构架是空间信息服务研究的基础,本文对在空间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体系构架进行了研究,分析各自优缺点,结合OGSA体系,提出了基于混合网络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构架。该体系可以有效指导空间信息服务的定义、部署和访问等。2.空间信息服务研究本文首先对空间信息服务分类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继而深入研究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结合注册和未注册服务内容提出了基于区域注册中心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当前空间信息服务面临“到哪里注册”和“如何注册”的问题;随后本文对空间信息服务组合进行了研究,有效提供了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最后研究了服务的封装,本文采用了SOAP进行了空间信息服务的封装。3.混合网络的研究在对网格和P2P单一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后,本文结合两种网络的优势,提出了混合网络构建模型,严格定义网络拓扑,并详细研究了混合网络的建立和维护。混合网络的提出和定义为空间信息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网络支持,它既克服了网格系统扩展性不好的缺点,同时也改善了P2P系统中网络节点过分分散的特点,有效地改进了空间信息服务快速发现的网络环境。4.快速搜索算法的研究搜索算法是快速发现空间信息服务的核心,本文深入研究路由快捷的Kad算法,并在混合网络环境中进行有效改进。对于空间信息服务的搜索,本文提出了主动搜索(未注册)和被动搜索(基于注册)两种方式,并详细定义了这两种方式的内容。在改进Kad算法中,本文深入研究了网络节点查询和定位,有效改进了搜索的节点路由;同时,结合多关键字向量提出了多关键字哈希并映射到NID的方法,从而使得网络节点上存储了多个关键字的信息,实现了空间信息服务的多关键字的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此外,本文对已注册或已搜索到的空间信息服务信息建立了快速索引,包括中文分词和倒排索引等,使空间信息服务更快捷高效。5.实验仿真本文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定义了实验场景,分别对算法中的网络延迟、网络开销、响应时间和服务能力等作了数据统计,并针对实验数据作了有效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2)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专利权滥用概述
    1.1 专利权滥用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1.1.1 专利权滥用的界定
        1.1.2 专利权滥用的表现形式
    1.2 专利权滥用的危害及对其规制的必要性
        1.2.1 专利权滥用的危害
        1.2.2 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必要性
2. 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理论基础
    2.1 专利权滥用与垄断的关系
    2.2 知识产权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局限性
    2.3 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可行性
    2.4 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的一致性
3. 滥用专利权进行垄断的分析框架
    3.1 总体分析步骤
    3.2 具体分析步骤
        3.2.1 界定相关市场
        3.2.2 认定市场支配地位
        3.2.3 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3.2.4 竞争效果分析
    3.3 其他需要考虑的要素
        3.3.1 专利许可行为的目的
        3.3.2 专利许可程序是否公正
4. 域外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司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美国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司法实践
    4.2 欧盟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司法实践
    4.3 日本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司法实践
    4.4 各国司法实践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启示
5.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局限
    5.1 专利权滥用界定标准不明确
        5.1.1 知识产权法相关界定不明确
        5.1.2 反垄断法相关界定不明确
    5.2 对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
        5.2.1 行政责任规定不完善
        5.2.2 民事责任规定不完善
        5.2.3 刑事责任规定不完善
    5.3 缺乏独立专业的执法机构
    5.4 《规定》存在不足之处
6.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完善
    6.1 采用分类规制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判定专利权滥用
        6.1.1 采用分类规制原则判定专利权滥用
        6.1.2 采用合理分析原则判定专利权滥用
    6.2 完善专利权滥用反垄断执法的机构建设
        6.2.1 引入专家辅助机制
        6.2.2 完善反垄断执法机构体系的内部建设
    6.3 充分运用《关于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6.3.1 《规定》明确了相关概念和规则
        6.3.2 《反垄断法》与《规定》配合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位置可视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位置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1.1.2 位置服务的定义
        1.1.3 位置服务的关键技术及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LBS 应用现状
        1.2.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内容组织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LBS 系统基本架构
        2.1.1 三层体系架构
        2.1.2 MVC 框架
    2.2 定位技术
        2.2.1 基站网络定位
        2.2.2 混合定位
        2.2.3 近距离定位
    2.3 电子地图技术
    2.4 Ajax 技术
    2.5 推送技术
    2.6 Android 开发平台
        2.6.1 Android 开发工具 DDMS
        2.6.2 SQLite 数据库
    2.7 地图 API
    2.8 协同过滤技术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位置可视化方法研究
    3.1 WebGIS 平台及地图切片的概念
    3.2 基于地图切片的位置可视化功能架构
    3.3 地图切片的获取
        3.3.1 地图切片的获取步骤
        3.3.2 地图切片的获取方法
    3.4 地图切片的存储
    3.5 地图基本要素创建
        3.5.1 基本地理对象
        3.5.2 地图模型的创建
        3.5.3 覆盖物的创建
    3.6 地图切片的映射与拼接
        3.6.1 地图切片的映射
        3.6.2 地图切片的拼接
        3.6.3 地图切片的查询与调用
    3.7 地图切片的动态显示
        3.7.1 用户的地图界面
        3.7.2 用户的地图操作
        3.7.3 模块间的通信
        3.7.4 Ajax 引擎的运用
        3.7.5 地图切片的动态刷新
    3.8 位置坐标显示
    3.9 基于地图切片的位置可视化功能实现效果测试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位置可视化方法在移动对象状态跟踪中的应用
    4.1 移动对象状态跟踪系统架构与位置可视化方法的应用
    4.2 客户端 Android 定位
    4.3 客户端传感器数据采集
        4.3.1 传感器分类
        4.3.2 准备工作
        4.3.3 与数据采集有关的传感器应用开发的类和方法
    4.4 数据传输
    4.5 服务器端数据存储
    4.6 服务器端数据处理
        4.6.1 地址解析
        4.6.2 传感器数据的处理与状态判断
    4.7 效果示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位置可视化方法在基于位置的推荐服务中的应用
    5.1 推荐技术
        5.1.1 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
        5.1.2 基于内容的推荐
        5.1.3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5.2 推荐技术的应用
    5.3 基于位置的推荐方法设计
        5.3.1 收集用户偏好
        5.3.2 查找相似的用户和目标
        5.3.3 向用户推荐目标
    5.4 基于位置的推荐方法描述
    5.5 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实现
        5.5.1 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架构
        5.5.2 推荐引擎的实现
        5.5.3 信息推送的实现
    5.6 效果展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国外信息服务业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2.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息服务业相关理论
        2.1.1 信息服务业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信息产业理论
        2.1.3 信息商品理论
    2.2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产业布局理论
第3章 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3.1 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3.1.1 主要行业发展现状
        3.1.2 主要国家发展特点
    3.2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3.2.1 发展总体现状
        3.2.2 发展总体特征
        3.2.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国内外典型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4.1 国外典型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4.1.1 美国硅谷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1.2 西欧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1.3 东亚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1.4 东南亚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2 国内典型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4.2.1 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2.2 上海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2.3 天津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2.4 江苏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4.2.5 浙江地区服务业发展模式
        4.2.6 四川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第5章 我国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5.2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2.1 市场因素分析
        5.2.2 环境因素分析
    5.3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障碍分析
        5.3.1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经济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3.2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政策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3.3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3.4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技术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3.5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人力资源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3.6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思想层面发展障碍分析
    5.4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框架
        5.4.1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模式
        5.4.2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模式
        5.4.3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组织模式
    5.5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方向
        5.5.1 产业高度化
        5.5.2 产业一体化
        5.5.3 产业全球化
    5.6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构建
第6章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第7章 实证研究——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对策分析
    7.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背景
    7.2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7.2.1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 SWOT 框架构建
        7.2.2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 AHP 判断矩阵构建
        7.2.3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 SWOT 四边形战略选择
    7.3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程度指标体系框架
        7.3.1 评价指标集合的确定
        7.3.2 评价指标权重集合的确定
        7.3.3 评价等级集合的确定
        7.3.4 建立模糊矩阵 R
        7.3.5 进行综合评价模糊决策
        7.3.6 结论
    7.4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构建
        7.4.1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7.4.2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构建
    7.5 长吉图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基本思路
一、新媒体广告和民族文化的界定
    (一) 新媒体广告的界定
    (二) 民族文化的界定
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
    (一)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
        1.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主体的自主选择
        2.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主体的制约性
    (二)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属性
        1.社会性
        2.传承性
        3.地域性
        4.多元性
        5.大众性
三、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现存问题研究
    (一) 传统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问题
        1.南方食品有限公司广告
        (1) 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植入
        (2) 卖点的延续
        2.奥尼集团广告
        (1) 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植入
        (2) 卖点的延续
    (二) 国外品牌中民族文化的植入问题
        1.日本丰田公司广告
        2.美国耐克公司广告
        3.美国强生公司邦迪创可贴广告
    (三) 新媒体广告及其传播重点
四、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的技术手段研究
    (一) 民族文化中“形象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的技术手段研究
        1.图案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2.色彩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3.角色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二) 民族文化中“符号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的技术手段研究
        1.图腾性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2.习俗性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3.历史性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技术表现手段
五、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植入与传播策略和有效途径
    (一)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与传播的策略
    (二)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植入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1.国内角度
        2.国际角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前言
    1. 研究现状
    2. 研究目标
    3. 研究方法
    4. 论文框架
第1章 新媒体与学习变革
    1.1 新媒体概念缘起与发展
    1.2 新媒体激发微内容生产
    1.3 新媒体助力非正式学习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中微型学习的兴起
    2.1 微型学习兴起的文化背景
    2.2 学习语境中的新媒体环境
    2.3 新媒体环境的微型化考察
第3章 微型学习的设计
    3.1 微型学习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3.1.1 微型学习中的注意状态与聚焦模式
        3.1.2 连通主义认知观与萌发式学习理解
    3.2 微型学习的学习者体验设计
    3.3 微型学习设计的基点与原则
第4章 微型学习的资源表征
    4.1 微型学习资源的存在与供给
    4.2 微型学习资源的标注与分类
    4.3 微型学习资源的提取与定制
    4.4 微型学习资源的聚合与混搭
第5章 微型学习的应用案例
    5.1 面向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微型学习设计
        5.1.1 功能定位与信息架构
        5.1.2 学习界面与交互设计
        5.1.3 学习内容与资源设计
        5.1.4 学习体验与活动设计
    5.2 支持文博微型学习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5.2.1 微型学习应用程序开发平台选择
        5.2.2 微型学习应用程序原型迭代设计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与创新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视频分段播放器的实现代码
附录Ⅱ:“扬州文物”安卓版移动应用程序实现代码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泛在网络的发展
        1.1.2 Web2.0 的发展
    1.2 问题提出和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泛在学习
        1.4.2 泛在学习环境
        1.4.3 网络学习资源
        1.4.4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6.1 研究重难点
        1.6.2 研究创新之处
2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分布式认知理论
        2.1.1 分布式认知
        2.1.2 分布式认知理论主要观点
        2.1.3 分布式认知理论应用体现
    2.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1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2.2.2 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下的互动
        2.2.3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2.3 联通主义理论
        2.3.1 联通主义内涵
        2.3.2 联通主义的资源观
    2.4 知识管理理论
    2.5 自组织理论
3 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
    3.1 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及模型
        3.1.1 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特征
        3.1.2 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
    3.2 泛在学习环境创设的技术条件
        3.2.1 泛在网络
        3.2.2 网络学习资源
        3.2.3 软件支持系统
        3.2.4 学习终端设备
    3.3 泛在学习对学习资源的需求
4 基于泛在学习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技术环境
    4.1 分布式存储
        4.1.1 分布式计算
        4.1.2 分布式计算特点
    4.2 网格计算
        4.2.1 网格的内涵与特点
        4.2.2 网格的类型与结构
    4.3 对等网络P2P
        4.3.1 P2P 概念与特点
        4.3.2 P2P 的网络资源应用
        4.3.3 网格与P2P
    4.4 基于语义Web 的网络资源描述规范
        4.4.1 语义Web
        4.4.2 元数据
        4.4.3 资源描述框架RDF
        4.4.4 XML 技术规范
5 基于泛在学习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方式
    5.1 基于Web2.0 环境下的资源形式
        5.1.1 Web2.0
        5.1.2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存在形式
        5.1.3 Web2.0 对网络资源建设的影响
    5.2 微内容:非结构化网络资源的组织方式
        5.2.1 微内容
        5.2.2 微内容的结构模型
        5.2.3 微内容的共享结构模型
6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非结构化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6.1 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
        6.1.1 基于语义的个性化检索
        6.1.2 个性化推荐
        6.1.3 网络求助
    6.2 跨越平台的分享方式
        6.2.1 RSS
        6.2.2 开放的API
        6.2.3 社会化标签
        6.2.4 引用通告
        6.2.5 网址链接
        6.2.6 集成式分享服务
    6.3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问题
        6.3.1 信任问题
        6.3.2 搭便车问题
        6.3.3 网络信息资源的冗余
        6.3.4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6.3.5 版权问题
    6.4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优选方法
        6.4.1 通过定性方法
        6.4.2 通过定量方法
    6.5 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
        6.5.1 虚拟货币的激励
        6.5.2 基于级别的激励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着作类
    论文类
    电子资源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的就业效应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析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服务业理论
    2.2 就业效应理论
    2.3 服务业与就业效应理论
第三章 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服务业发展影响就业机制的作用机理
    3.2 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青岛服务业与就业现状分析
    4.2 青岛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就业效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就业效应的青岛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5.1 青岛市服务业的行业发展路径与就业效应分析
    5.2 青岛市服务业区域发展路径与就业效应分析
    5.3 青岛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岛市服务业结构调整及促进就业的对策
    6.1 青岛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6.2 青岛市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广东移动XXX分公司数据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CRM基础理论综述
    2.1 CRM的产生与发展
        2.1.1 CRM概念的提出
        2.1.2 CRM的发展
        2.1.3 CRM的种类划分
    2.2 CRM的四大功能
        2.2.1 赢回客户
        2.2.2 争取新客户
        2.2.3 提高忠诚度
        2.2.4 提高客户盈利能力
    2.3 CRM基本板块和关键技术
        2.3.1 CRM的基本模块
        2.3.2 CRM的组成系统与技术
3 CRM在电信行业中的运用研究
    3.1 电信行业的CRM研究
    3.2 移动业务的CRM研究
    3.3 移动数据业务领域CRM的前沿: CRV
4 广东移动xx分公司数据业务CRM现状分析与战略计划
    4.1 广东移动xx分公司数据业务的CRM现状
        4.1.1 电信业五合三重组后的整体竞争环境分析
        4.1.2 公司所在地——广东XX市简介
        4.1.3 广东移动 XX分公司数据业务的现状分析
        4.1.4 数据业务相关的CRM问题分析
    4.2 广东移动xx市分公司数据业务的CRM战略
        4.2.1 数据业务的整体战略思路
        4.2.2 与 CRM战略配套的相关前提
5 广东移动XX分公司数据业务CRM改进的具体实施:CRV
    5.1 CRV的系统结构设计
        5.1.1 业务流程
        5.1.2 业务模块划分
        5.1.3 网络拓扑结构
        5.1.4 技术架构
        5.1.5 业务功能分类
        5.1.6 系统结构设计
    5.2 CRV系统试运行以及实现效果
        5.2.1 系统试运行
        5.2.2 CRV系统实现效果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的快速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1.2 从地理信息系统到空间信息服务
        1.1.3 网格环境下的空间信息服务
        1.1.4 P2P技术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格与P2P领域
        1.3.2 空间信息服务领域
        1.3.3 搜索引擎领域
        1.3.4 研究现状小结
    1.4 问题提出
        1.4.1 当前单一网络不利于空间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
        1.4.2 空间信息服务发现使用困难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
第2章 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相关理论与支撑技术
    2.1 SOA
        2.1.1 SOA基本组成
        2.1.2 SOA服务
        2.1.3 SOA特征
    2.2 WEB SERVICE
        2.2.1 XML
        2.2.2 SOAP
        2.2.3 WSDL
        2.2.4 UDDI
    2.3 OPENGIS
        2.3.1 GML规范
        2.3.2 WMS规范
        2.3.3 WFS规范
        2.3.4 WCS规范
    2.4 网格技术
        2.4.1 五层沙漏模型
        2.4.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OGSA
        2.4.3 网格服务
        2.4.4 虚拟组织
    2.5 P2P技术
        2.5.1 特点
        2.5.2 分类
        2.5.3 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3.1 空间信息
        3.1.1 空间信息内容
        3.1.2 空间信息数据特点
    3.2 传统空间信息服务体系
        3.2.1 C/S两层构架体系
        3.2.2 B/S三层构架体系
        3.2.3 OGC空间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3.3 传统空间信息服务模式
        3.3.1 单机服务模式
        3.3.2 链式服务模式
        3.3.3 扇型服务模式
        3.3.4 星型服务模式
        3.3.5 网格型服务模式
        3.3.6 各种空间信息服务模式比较
    3.4 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框架
        3.4.1 数据获取层
        3.4.2 混合网络层
        3.4.3 空间信息服务层
        3.4.4 应用层
        3.4.5 客户层
    3.5 混合网络拓扑模型
        3.5.1 网格网络拓扑
        3.5.2 P2P网络拓扑
        3.5.3 混合网络拓扑
    3.6 混合网络建立与维护
        3.6.1 UDP广播
        3.6.2 网络节点的信息管理
        3.6.3 混合网络初始化
        3.6.4 网络节点的加入
        3.6.5 网络节点的离开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信息服务研究
    4.1 空间信息服务
    4.2 空间信息服务分类及特点
    4.3 空间信息服务模型研究
        4.3.1 UDDI
        4.3.2 WS-Inspection
        4.3.3 OGC CSW
        4.3.4 服务模型对比
        4.3.5 基于区域注册中心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型
    4.4 空间信息服务组合研究
        4.4.1 Mc Govern等服务组合
        4.4.2 OGC服务组合
        4.4.3 分析对比
    4.5 空间信息服务封装
        4.5.1 封装概述
        4.5.2 SOAP封装模型
        4.5.3 服务封装
        4.5.4 服务访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快速搜索
    5.1 搜索方法概述
        5.1.1 常用搜索方法
        5.1.2 传统搜索引擎
    5.2 空间信息服务搜索
        5.2.1 空间信息服务搜索组成
        5.2.2 空间信息服务搜索流程
        5.2.3 空间信息服务快速搜索内容
        5.2.4 空间信息服务注册
    5.3 KAD算法
        5.3.1 节点定义
        5.3.2 K桶
        5.3.3 KAD协议操作
        5.3.4 查询路由
    5.4 基于混合网络的改进算法
        5.4.1 节点定义
        5.4.2 查询节点路由
        5.4.3 多关键字搜索
    5.5 空间信息服务信息索引
        5.5.1 关键词
        5.5.2 文本处理
        5.5.3 中文分词
        5.5.4 倒排索引
    5.6 空间信息服务定位及访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仿真
        6.1.1 仿真
        6.1.2 OPNet建模工具
    6.2 试验环境
        6.2.1 P2P单一场景
        6.2.2 混合网络场景
    6.3 空间信息服务
        6.3.1 注册服务及搜索
        6.3.2 未注册服务搜索
    6.4 搜索算法试验
        6.4.1 算法参数
        6.4.2 分析比对
    6.5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5.1 网络延迟
        6.5.2 网络开销
        6.5.3 响应时间
        6.5.4 服务能力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2]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权滥用问题研究[D]. 杨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2)
  • [3]位置可视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姚金森.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4]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正. 吉林大学, 2012(10)
  • [5]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的植入研究[D]. 初自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6]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D]. 张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7]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机制[D]. 雷绍南. 河南大学, 2011(08)
  • [8]基于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的就业效应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吴淑玲. 天津大学, 2011(06)
  • [9]广东移动XXX分公司数据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潘桂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8)
  • [10]混合网络中空间信息服务的快速发现[D]. 孟庆祥. 武汉大学, 2009(05)

标签:;  ;  ;  ;  

《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目录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