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

一、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珺[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黄秋霞,刁丽梅[2](2018)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卒中后癫痫(Post-stroke Epilepsy,PSE)是指既往无癫痫病史,在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排除其他脑部病变。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为3%30%[1]。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具有毒副作用少、疗效显着等特点,在临床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1中药治疗1.1中药汤剂1.1.1从风痰论治李霄等[2]以化痰开窍、平肝息风为治

万雅馨[3](2018)在《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癫痫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脑出血后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寻找一种效果更好、更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脑出血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丙戊酸钠的基础上使用针刺疗法结合颅痫宁,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生活质量评分、月发作频率及月发作频率改善率四项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在脑电图积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生活质量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月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发作频率改善率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Z=-3.041、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药结合联合丙戊酸钠对脑出血后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脑电图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2.丙戊酸钠对脑出血后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脑电图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3.针药结合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出血后癫痫的临床效果优于丙戊酸钠单药治疗。

马彬[4](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张艳丽[6](2012)在《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角度,探讨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间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921例,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并对其中继发癫痫发作的1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中西医学临床特点。成果: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41%(104/1921),其中出血性卒中发病率10.72%(37/345),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4.25%(67/1576);发病部位累及皮层者发病率为7.98%(55/689),累及皮层下者发病率为4.63%(70/1511)。首次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2周内首发者占59.68%(37/62),2周后首发者占40.32%(25/62);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中全身性发作占62.46%(66/104),单纯部分性发作占17.31%(18/104)。脑卒中中经络患者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3.81%(63/1655),中脏腑的发病率为15.41%(41/266);脑卒中各证型中元气败脱证、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病率均较高,分别为元气败脱证16.33%(8/49)、痰蒙清窍证16.30%(15/92)、痰热内闭证14.40%(18/125)、阴虚风动证14.29%(16/112),其次为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与风火上扰证。结论:脑卒中患者病变累及皮层者易引起卒中后癫痫发作,其中又以颞叶发病率最高;卒中后癫痫发作首发出现在2周内者较多,其中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者占大部分;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发作为主。从中医学角度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中,痰瘀阻络证最多。各证型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不同,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元气败脱证、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与阴虚风动证。

林瑜[7](2012)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的中西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中、西医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出血性卒中的患者共345人,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并对其中继发癫痫发作的3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结果:出血性卒中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10.72%,脑出血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分别为10.44%和13.97%。出血部位位于皮层者和皮层下者癫痫发作发生率分别为21.43%和8.08%。早发性和迟发性癫痫发作所占比例分别为72.97%和27.03%。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发作为主,占70.27%。出血性卒中患者中痰热内闭证所占比例最高,为60%。出血性卒中各证型继发癫痫发作发生率最高的是痰热内闭证,为24.44%。结论:出血部位位于皮层者更易引起癫痫发作,单脑叶出血后癫痫发作发生率与多脑叶出血后癫痫发作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量多少与癫痫发作与否无关。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水平越高越易引起癫痫发作。大部分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在2周内发生癫痫发作且以全身性发作所占比例最高。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中,痰热内闭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和阴虚风动证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最高,中脏腑者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高于中经络者。

李凤銮,张青娜[8](2009)在《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李应宏,黄艳君[9](2001)在《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中风与继发性癫痫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2 8例中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2 8例中 47例继发癫痫 ,发生率 8.9% ,其中脑出血 2 93例中 2 9例继发癫痫 ,发生率 10 14 % ;脑梗塞 2 3 5例中 18例继发癫痫 ,发生率 7.79%。中风后癫痫发作与中风部位、累及脑叶数目及中风发生时血糖值的高低密切相关 ,与年龄、性别、中风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中风可导致成年人继发癫痫发作 ,是成年人癫痫的常见原因之一

徐建银,夏国庆,吕振普[10](2001)在《中风后癫痫4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二、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治疗
    1.1 中药汤剂
        1.1.1 从风痰论治
        1.1.2 从虚瘀论治
    1.2 中药制剂
2 中医外治法
    2.1 针灸
    2.2 穴位埋线
    2.3 耳豆压穴
    2.4 头皮针
3 小结与展望

(3)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癫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脑出血后癫痫的认识
        1.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1.2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1.3 中医对脑出血后癫痫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后癫痫的认识
        2.1 脑出血后癫痫的概念
        2.2 脑出血后癫痫的发生率
        2.3 脑出血后癫痫的发病机制
        2.4 脑出血后癫痫的临床特征
        2.5 脑出血后癫痫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4 安全性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基础治疗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试验一般情况
        1.1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 病例完成情况
    2 疗效分析
        2.1 脑电图积分比较比较
        2.2 生活质量频分比较
        2.3 发作频率及发作频率改善率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选穴依据
    3 用药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操作方法
        (五) 统计学方法
    二、 统计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 基本资料
        (二) 西医统计项
        (三) 中医统计项
讨论
    一、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现代研究
        (一) 发病机制
        (二) 临床特点
    二、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中医学研究
        (一) 中风后痫病的病因病机
        (二) 中风证型与痫病的关系
    三、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治疗与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的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诊断标准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西医统计项
        1.1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
        1.2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首次发作时间
        1.3 发作类型
        1.4 治疗及预后
    2 中医统计项
        2.1 各证型构成比例
        2.2 不同证型与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生率
        2.3 不同证型与不同出血性卒中类型
        2.4 中医证型与发作类型
        2.5 中医证型与脑出血部位
        2.6 中医证型与癫痫首次发作时间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研究
        1.1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
        1.2 发病机制
        1.3 癫痫发作首发时间
        1.4 癫痫发作类型
        1.5 既往史
        1.6 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
        1.7 血糖水平
        1.8 出血性卒中后应用药物
    2 治疗及预后
    3 中医学对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认识
        3.1 出血卒中后痫病的病因病机
        3.2 从痰论治在痫病治疗中的应用
        3.3 出血中风证型与痫病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8)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2.1 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
        2.1.1 缺血性卒中
        2.1.2 出血性卒中
    2.2 卒中后迟发性癫痫
3 临床特征
    3.1 卒中后癫痫的发作时间
    3.2 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病灶部位、类型及大小的关系
    3.3 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 (EEG) 表现
4 治 疗
5 预 后

(9)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一般资料:
    1.3 癫痫发生时间:
    1.4 中风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2 讨论

四、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J]. 黄秋霞,刁丽梅.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 [3]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癫痫的临床观察[D]. 万雅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 张艳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7]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的中西医研究[D]. 林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J]. 李凤銮,张青娜. 临床荟萃, 2009(19)
  • [9]中风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J]. 李应宏,黄艳君. 中国厂矿医学, 2001(06)
  • [10]中风后癫痫43例临床分析[J]. 徐建银,夏国庆,吕振普.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02)

标签:;  ;  ;  ;  ;  

脑卒中后癫痫(附4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