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OLA检测肉类中的沙门氏菌

PCR-OLA检测肉类中的沙门氏菌

一、用PCR-OLA检测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庄梦晴[1](2020)在《FTA膜结合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安全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其中由沙门氏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占较大比例。传统培养方法作为检测的“金标准”,费力且耗时,一般需要5~7天,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灵敏、高效的沙门氏菌现场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FTA膜(Flinders technology associates,FTA)结合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SRCA),即 FTA-SRCA 技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FTA-SRCA方法是利用FTA膜吸附固定核酸的方法快速提取模板DNA,进行SRCA反应。SRCA反应只需一对引物和一种聚合酶,恒温条件下在能够实现集约化检测的凹孔板中进行。通过向扩增产物中添加染料,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判定。针对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对46株菌株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检测的17株沙门氏菌均为阳性结果,29株非沙门氏菌均为阴性结果,证实了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FTA膜的处理条件以及SRCA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确定了 FTA膜提取模板DNA的处理条件为:55~60℃干燥10 min,FTA纯化试剂冲洗2次,TE缓冲液冲洗2次,55~60℃干燥15 min。FTA-SRCA的反应温度为62℃,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体系为:0.75 mM dNTPs,0.75 × Bst DNA聚合酶缓冲溶液,3.0 mM Mg2+,0.5μM正反向引物,8 U Bst DNA聚合酶,无菌去离子水补足体系至20.00 μL。经过对SYBR Green I染料添加量进行优化,最终确定SYBRGreen Ⅰ(50 ×)染料的添加量为2.00 μL。利用试剂盒法和FTA膜法分别提取不同浓度的沙门氏菌纯培养物的基因组DNA,进行PCR、SRCA和FTA-SRCA试验,分别利用凝胶电泳法和可视化法进行结果的判定,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灵敏度。对于凝胶电泳法,FTA-SRCA的灵敏度为6.8 × 100 CFU/mL,比PCR方法高100倍,比SRCA方法高10倍;对于可视化法,FTA-SRCA的灵敏度为6.8 × 100 CFU/mL,比PCR方法高100倍,与SRCA方法相同。利用试剂盒法和FTA膜法分别提取人工污染牛奶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基因组DNA,进行PCR、SRCA和FTA-SRCA试验,分别利用凝胶电泳法和可视化法进行结果的判定,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检出限。对于凝胶电泳法,FTA-SRCA的检出限为3.2 × 100 CFU/mL,比PCR方法低1000倍,比SRCA方法低10倍;对于可视化法,FTA-SRCA的检出限为3.2 × 100 CFU/mL,比PCR方法低1000倍,与SRCA方法相同。利用PCR、SRCA和FTA-SRCA方法对60份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以国家标准GB 4789.4-2016为基准,计算得FTA-SRCA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 1 00.00%、94.64%、95.00%。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FTA膜结合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方法切实可行。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FTA膜的核酸提取效果较好,且可重复使用,不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大量样品可实现集约化检测,为相关的监督执法部门以及食品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孟圆圆[2](2020)在《磁性氧化石墨烯—荧光标记法快速检测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肉中常见的致病菌为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病和食物中毒的食源性病原菌,由其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乃至世界全球范围内一直高居首位,导致人、畜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鸡肉营养成分丰富是沙门氏菌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沙门氏菌的灵敏、准确快速检测能够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和蔓延,进而确保鸡肉制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本课题建立一种磁性氧化石墨烯-荧光标记法用于快速检测鸡肉中的沙门氏菌。首先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Fe3O4/GO)为荧光猝灭剂,并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探讨Fe3O4/GO对沙门氏菌荧光探针的猝灭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Fe3O4/GO-荧光标记法对沙门氏菌目标DNA的检测条件进行研究。最后对鸡肉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实际鸡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以期实现沙门氏菌的高灵敏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Fe3O4/GO的制备及其对沙门氏菌荧光探针猝灭机理分析。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拉曼光谱(Raman)对Fe3O4/GO和氧化石墨烯(GO)的结构进行对比表征,结果表明:Fe3O4磁性纳米粒子负载在GO表面,Fe3O4/GO已成功合成。以Fe3O4/GO为荧光猝灭剂,荧光探针为荧光剂,通过荧光、紫外吸收光谱,结合Stern-Volmer方程及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对其荧光猝灭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Fe3O4/GO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当Fe3O4/GO浓度为3.2×10-4 g/m L时,荧光猝灭率可达96.86%,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2)Fe3O4/GO-荧光标记法检测沙门氏菌目标DNA的研究。以沙门氏菌目标DNA序列为待测物,利用Fe3O4/GO-荧光标记法对沙门氏菌目标DNA的检测条件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Fe3O4/GO与沙门氏菌荧光探针反应时间60min、反应p H7.4、DNA探针杂交时间120 min、释放探针浓度40 pmol/L、富集倍数为5倍,沙门氏菌目标DNA浓度与荧光强度在0.005~1 p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7.0659x+2.6147,R2=0.9981(x为沙门氏菌目标DNA浓度,y为相对荧光强度F/F0),检出下限为5 fmol/L(S/N=3)。11次重复0.01 pmol/L沙门氏菌目标DNA浓度来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78%,说明所建立的Fe3O4/GO-荧光标记法检测沙门氏菌目标DNA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密度和选择性。(3)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消长规律及其实际检测应用。首先对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能较好的拟合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且沙门氏菌的生长速率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在最优条件下,利用所建立的Fe3O4/GO-荧光标记法对人工模拟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沙门氏菌菌落总数在102~106CFU/m L时,菌落总数对数与相对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0.7004x+1.3584,R2=0.9993(x为沙门氏菌总数对数,y为相对荧光强度F/F0),检出限为102CFU/m L(S/N=3),该方法在鸡肉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05.6%,RSD小于4.52%,且特异性好,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 h,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短的检测时间,能够实现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陈婷婷[3](2020)在《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沙门菌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在全世界范围引起沙门菌病的暴发。有研究报道,细菌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是由沙门菌感染引起。食用受污染的肉、蛋、蔬菜等食物是感染沙门菌的主要原因。猪肉和鸡肉是肉类食品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是猪肉和鸡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它们一旦被沙门菌污染,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沙门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使其通过环境在肉品生产链传播,造成猪肉和鸡肉的污染。目前的研究多针对肉品养殖,加工和销售的某一环节中沙门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整条生产链或生产链中多个环节对比研究的资料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重庆市部分区县猪肉、鸡肉及其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沙门菌污染情况,以期找到沙门菌在其中的传播规律,为沙门菌污染在动物性食品中的防控提供解决思路。本研究从重庆市12个区县部分屠宰场和超市的猪肉、鸡肉及其环境中采集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检测、血清学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共采集样本1112份,分离到沙门菌115株,分离率为10.34%。在生产环节中,屠宰场和超市中沙门菌分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调查的样本类型中,猪肉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分离率极显着高于鸡肉和环境(P<0.01)。按环境样品的类别来看,屠宰场9种环境样本仅有地面、刀具、桌面分离到沙门菌,分离率分别为33.33%、10%、和6.67%,而超市的7种类型环境样本中均有沙门菌检出。通过对115株沙门菌流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类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四环素、氨苄西林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3.04%、66.96%和59.13%。50.43%沙门菌表现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其中超市中MDR菌株在总菌株中的占比显着高于屠宰场(P<0.0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均超过70%。探究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关系,携带β-内酰胺酶类基因菌株表现耐药表型的比例最高,为87.80%;磺胺类耐药基因阳性菌株表现相关耐药表型的比例最低,为53.19%。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共有30种血清型检出,超市中检测到25种血清型,屠宰场中检测到10种。Derby、London和Rissen是优势血清型,菌株数分别为26株、16株和12株。MLST分型将样本分为23种型,包括20种来自超市,8种来自屠宰场,5种在两环节均有检出。ST型别为ST40、ST155和ST469的沙门菌数量最多,分别是24株、19株和17株。通过结合血清型、ST型和耐药谱分析发现綦江、渝北、忠县三地屠宰场的环境和猪肉中沙门菌具有同源性,提示存在交叉污染现象。综上所述,重庆市猪、鸡肉品加工和销售环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其中猪肉中沙门菌的分离率最高且与环境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现象,应加强猪肉在屠宰和销售环节中环境的管理。其次,超市作为常见的肉品销售环节,较屠宰场具有更多的多重耐药菌株,且菌株来源更为广泛。因此,应重视超市中生鲜食品的卫生监管。本研究还结合血清学分型和MLST分型,探究沙门菌在肉品生产链中的传播规律。MLST分型、血清学分型、耐药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将来MLST数据库逐渐完善时,可将其与其他分型方法、耐药性、致病性等结合,增强结果的准确性和减少工作量。

李慧芳[4](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研究指明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秋玲[5](2019)在《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于世界首位,猪肉产业规模大,养殖企业数量增加,因此猪肉以及猪肉制品的安全问题就和国民健康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由食源性病原菌引发疾病的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食源性病原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核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做好防控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食源性致病菌的在养殖场和屠宰场待宰生猪中流行情况,对引起生猪感染致病菌的因素进行调查,对分离出的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做好致病菌流行情况和耐药情况的分析,可以做好有效的防控以减少致病菌对生猪及其猪肉制品的污染,也可以在疾病发生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大肠埃希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等,我们于2018.1-2019.9期间先后从河南省3个地区7个生猪养殖场共获得1001份样品,其中鼻腔拭子样品400份,肛门拭子样品556份,水样品15份,空气样品15份,饲料样品15份;从河南省3个市9个屠宰场共采集1522份样品,其中肛门拭子897份,鼻腔拭子320份,体表拭子包括劈半、脱毛和冷库共275份,烫毛水样15份,空气样15份。将采集到的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规定的常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主要食源性病原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然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ampicillin)(含量85.5%)、磷霉素(fosfomycin)(钠70%)、氟苯尼考(florfenicol)(含量98%)、喹乙醇(olaquindox)(含量80%)、头孢噻肟(cefquinome)等17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养殖场所采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为32.19%(179/55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0.25%(121/40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均未分离到阳性菌株。从屠宰场宰前生猪肛门拭子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221株,分离率为25.20%(221/877);从鼻腔拭子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其分离率为18%(18/100)。在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的样品中也分离到了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麻电环节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30%(30/100)和24%(24/100);劈半环节分离率分别为12.09%(11/91)和0;脱毛环节分离率分别为15.56%(14/90)和4.44%(4/90);在卸头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1.67%(38/120);烫毛池水样中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40%(6/15)和6.67%(1/15)。在冷库环节,上述两种细菌在体表拭子中的分离率分别为4.26%(4/94)和1.06%(1/94)。在屠宰场所有样品中均未分离出其他3种致病菌。本试验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分析,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多西环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2.9%、100%。同时,粘菌素作为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受试菌中对粘菌素耐药的菌株也较多,耐药率达到78.6%。从屠宰场分离到的沙门氏菌,不同来源、不同环节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在新郑某屠宰场命名为A,漯河某屠宰场命名为B所采的3批样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对多西环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都接近100%,然而,B1的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黏菌素、氟苯尼考、新霉素、头孢他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耐药,B2的沙门氏菌对卡那霉素、氟苯尼考也表现出来高度耐药,屠宰链的不同环节沙门氏菌对同一种抗生素的耐药表现出差异,例如B2宰前肛、麻电肛、劈半体表、脱毛体表、冷库体表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47%、62.5%、40%、100%,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生猪以及屠宰加工环节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其中沙门氏菌在养殖场和屠宰场宰前生猪中分离率差异不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养殖场中污染情况较屠宰场宰前环节严重。在不同屠宰场所采样品中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屠宰链不同环节中,烫毛池水样致病菌分离率最高,其次为麻电环节。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冷库体表中也分离到了致病菌,这就可能在猪肉及猪肉制品流入市场后引发食源性疾病。通过对河南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致病菌污染调查,对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分析,了解到沙门氏菌在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污染情况严重,且沙门氏菌出现多重耐药,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从而为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保障。

陈娟娟[6](2019)在《餐饮食品中耐药性沙门氏菌污染调查及其噬菌体生态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可以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环境中沙门氏菌产生了耐药和交叉耐药菌株,对该菌感染后的临床治疗提出了极大挑战。本论文研究了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耐药性以及应用噬菌体对沙门氏菌进行生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为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及科学防控提供实验依据。1.以沙门氏菌invA基因作为检测靶基因,建立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对采集自扬州市场的餐饮食品及原料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PCR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引物及反应体系能够特异性扩增出284 bp大小DNA片段,沙门氏菌模板DNA最低检测限达到4 ng/L。应用PCR法与常规法分别对23份食材样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常规法检测出其中的14个样品为沙门氏菌阳性,用PCR技术检测出其中的12个样品为沙门氏菌阳性,结果表明扬州市场所售食材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较高,存在直接或间接感染人群,导致食物中毒的风险,要引起消费者重视。2.对45株沙门氏菌可疑菌株进一步经过细菌生化试验鉴定和血清分型,共获得21株沙门氏菌,检出率为46.67%。并对21株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中,氨苄西林耐药性菌株为6株,丁胺卡那霉素药性耐药性菌株为0株,卡那霉素耐药性菌株为0株,链霉素耐药性菌株为11株,四环素耐药性菌株为6株,诺氟沙星耐药性菌株为2株,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菌株为8株,氯霉素耐药性菌株为5株。耐药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出现耐药性的菌株均能扩增出相关耐药基因。3.以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S-8-1作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并研究了应用噬菌体对沙门氏菌其进行生态控制的可行性。应用双层平板琼脂法从鸡粪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SpapYZU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噬菌体该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宿主侵染实验表明感染复数MOI为1,000时,子代效价最高;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90 min,平均裂解量约为290。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SpapYZU01基因组全长88,539bp,GC含量42.32%,有126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28个编码已知功能蛋白基因。噬菌体SpapYZU01与已知病毒序列相似性较低,可能为一类新的病毒。该噬菌体在培养基和猪肉中均能够对肠炎沙门氏菌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应用SpapYZU01对猪肉及其制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生态控制具有可行性。

滕军[7](2019)在《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注食品安全势在必行。食源性致病菌是目前最常见的,有巨大危害性并且影响广泛的食品污染因素。因此,建立便捷、快速和灵敏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介绍了以下几种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的方法:(1)基于分子扩增原理的死、活菌鉴定方法的建立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食源性致病菌细胞孵育,正常情况下PMA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而对于死亡的细胞,其细胞膜上有退化或结构有损坏,所以PMA会选择性地进入死亡细胞的内部与其DNA结合。再将用PMA处理过的食源性致病菌样品暴露在特殊强光下一定时间,PMA会嵌入DNA分子的双链中致使DNA分子的永久修饰。并且这种DNA的共价修饰会抑制聚合酶的活性,进而阻断DNA分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因此来自非存活或者膜受损细胞的DNA则无法通过PCR进行扩增。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使用终浓度为5μg/mL的PMA与食源性致病菌样品孵育5分钟后在500 W卤素灯下曝光5分钟,可以使PMA对DNA的PCR扩增起到最大抑制作用。利用该方法可以判断食源性致病菌的死活状态,并为进一步选择和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做铺垫。(2)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识别,在金纳米粒子(AuNPs)表面标记大肠杆菌O157:H7的单克隆抗体作为识别探针结合细菌,再被检测线(T线)上固定的另一株大肠杆菌O157:H7抗体捕获形成双抗夹心结构,金纳米粒子被固定在T线上使其显线,标记了抗体的金纳米粒子被固定在质控线(C线)上的羊抗鼠二抗捕获,从而C线显线。通过肉眼观察T线的显色强度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步利用标记大肠杆菌O157:H7抗体的磁性纳米粒子(MNPs)对待测样品进行磁性富集,然后再应用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条进行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4.1×104cfu/mL,相比之下,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将检测灵敏度提高100至1000倍,肉眼可以检测到101 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3)基于PCR技术的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检测研究毒力基因,作为细菌DNA中特定的片段,每一种细菌都有其独有的毒力基因,因此可以在分子层面检测毒力基因,从而实现对特定细菌的检测。基于此,我们首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提取出大肠杆菌O157:H7的DNA,再利用针对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rfb)的特异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最后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PCR产物,通过肉眼观察目标产物电泳条带的强度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PCR扩增可以检测到3×102cfu/mL大肠杆菌O157:H7,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4)基于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的研究基于抗原抗体免疫识别和链霉亲和素(SAV)与生物素(biotin)的特异识别,在毒力基因正反向特异引物的5’端分别修饰生物素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再应用PCR对毒力基因进行扩增,得到两端分别标记有biotin和FITC的产物。将PCR产物滴加到荧光试纸条上进行检测,PCR产物会先结合表面标记FITC抗体的荧光微球,再被T线上固定的SAV捕获,紫外光照射下T线显线。标记了FITC抗体的荧光微球被固定在C线上的羊抗鼠二抗捕获,紫外光照射下C线显线。通过肉眼观察T线的荧光强度可以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在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中可以分别检测到3 cfu/mL和3×101 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相比,该方法将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个数量级,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5)基于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研究基于经典的全菌SELEX方法首次筛选出空肠弯曲菌的核酸适配体,再利用所选核酸适配体和空肠弯曲菌的抗体,构建抗体-适配体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通过形成夹心结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被固定到微孔中,最后加入TMB显色底物进行显色反应,肉眼观察微孔中液体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浓度。然后用浓硫酸终止反应,在应用酶标仪测量微孔中液体的光学强度值可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浓度。经过筛选和分析,得到序列A1(5’-CTGCGATCAAGTTACGCACCTCGCCATGTT CCCCGCCCGGCATGTGTTATGCCCCTGTG-3’)与空肠弯曲菌有最好的结合能力,所以选择序列A1作为空肠弯曲菌的核酸适配体。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可以检测到13 cfu/mL的空肠弯曲菌,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这也进一步说明该研究中所筛选出的空肠弯曲菌核酸适配体具有良好的性能。

于彩霞[8](2018)在《量子点荧光免疫技术在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病原菌,通过污染食品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检测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大范围筛查沙门氏菌的需要;免疫学方法以免疫层析方法学应用最广泛,该方法学一般采用荧光素或者胶体金进行标记,两者均易受环境干扰,且灵敏度不高,胶体金灵敏度数量级仅在106~107 cfu/mL。基于此,本课题借助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量子点实验平台提供的原材料和实验条件,研发出一种新型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含量的检测试剂盒。本试剂盒采用新型水溶性量子点代替传统的示踪物质,具有“永不淬灭”,稳定性优良,灵敏度高的优点。本文阐述了沙门氏菌量子点荧光免疫试剂盒的开发以及优化过程,并且评估了试剂盒的基本性能,并对肉类、禽蛋类食品进行检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用抗沙门氏菌O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用量子点进行标记,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2、检测试剂盒的工艺优化主要优化了质控线的最佳包被浓度为1.0 mg/mL、检测线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0 mg/mL。在标记物垫的优化制备过程中,确定了量子点稀释液的最佳稀释比例为1:10,并且添加4%的蔗糖和0.5%的BSA作为最优条件。在样品垫封闭液中确定的最优Casein和蔗糖添加量分别为1%和5%。3、本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1.0×103 cfu/mL,且可准确检测的线性范围在1.0×103 cfu/mL~1.0×108 cfu/mL。本试剂盒的精密性和特异性良好,重复性检测CV值均小于10%,与其他的致病菌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最后对试剂盒进行37℃加速稳定性考察,以4℃作为对照组在21天内进行连续监测,试剂稳定性变幅不超过15%,其稳定性优良。4、通过人工污染实验以及对南京地区超市和菜市场随机315份食品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最低灵敏度可达1.0×103 cfu/mL,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杨怀珍,牟亚,罗薇[9](2016)在《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门氏菌是一种全球性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还可以通过食物传播感染人类,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而且大多数来源于动物源性食品。因此,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文章就食源性沙门氏菌的食品污染状况及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检测方法和耐药性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白亚龙[10](2016)在《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文中提出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死亡。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培养法,因为其耗时长,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遗传物质是生命物质的关键核心,随着基因组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将在致病菌检测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优势。然而,用分子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时,食品成分对反应体系的干扰,以及微量的致病菌核酸难以分离,导致分子检测的优势无法彻底发挥。在本研究中,用磁性纳米粒子(及磁性捕获探针)对目标菌的核酸进行分离,然后结合PCR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实现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制备了几种磁性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进行了TEM、IR等表征。对比了在适合下游检测的环境中,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ASMNPs)、硅包磁性纳米粒子、羧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三种纳米粒子对于核酸的分离能力。结果显示,不论对于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这样的双链DNA,还是对于人工合成的单链寡核苷酸序列,在适合下游检测的环境中ASMNP都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通过考察温度、pH等对磁性吸附的影响,推断静电作用、氢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以磁性纳米粒子为例,探讨了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就抑制效应、特异性、效率与产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1)抑制作用:裸露的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吸附PCR成分而抑制PCR扩增,但是当表面被封闭之后,这种抑制作用会被消除。2)特异性:纳米粒子不能增加引物错配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事实上,随着纳米粒子的增加,长片段的扩增优先受到抑制。然而,磁性纳米粒子能抑制因为扩增过早结束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3)效率与产率:一些纳米粒子与ssDNA较为牢固的结合,可以促使dsDNA解链,而且还有效的阻止了ssDNA复性。一些与ssDNA强烈结合的纳米粒子会导致扩增的效率与产率提高。总的来说,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错综复杂,是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多方面作用之后的结果。对于最终的目的而言,纳米粒子对PCR影响主要是通过纳米粒子表面实现的,如果ASMNP表面进行了有效的封闭,可以实现直接添加进PCR体系中而不影响检测结果。3.用ASMNP分离牛奶中致病菌的基因组DNA,对分离步骤进行了优化,确保ASMNP可以从牛奶处理物中分离到尽可能多的目标DNA。分别以沙门氏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革兰氏阴性与阳性菌的代表,利用磁珠捕获结合PCR进行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 CFU/mL与15CFU/mL。用沙门氏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同时污染牛奶,处理之后磁性分离,结合多重PCR同时检测两种菌,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5 CFU/mL与25 CFU/mL。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灵敏、以及多种致病菌污染同时检测。4.将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表面通过氨基共价修饰寡核苷酸序列,可以杂交捕获单链序列(如mRNA)。提高杂交捕获探针表面的寡核苷酸序列数目的前提条件是纳米粒子表面具有大量的氨基基团。在本部分实验中,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表面呈现网状的富含氨基的磁性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同样对磁核具有很好的包被作用,表面氨基数目显着提高。在此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上寡核苷酸序列杂交捕获互补序列,杂交捕获效率显着提高。此外,用ARSMNP直接吸附DNA,效率也显着提高。5.在ARSMNP表面连接寡核苷酸序列,制备了磁性杂交捕获探针,并对探针合成步骤进行了优化,对连接臂、偶联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将含有致病菌的牛奶样品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杂交磁性捕获目标mRNA,结合RT-qPCR对目标菌进行检测。以污染了沙门氏菌的牛奶样品为例,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此外,为了得到更低的检测限,可以对样品进行增菌培养。经过过夜培养后,对10 CFU/mL人工污染沙门氏菌的牛奶样品可以100%的检出。

二、用PCR-OLA检测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PCR-OLA检测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论文提纲范文)

(1)FTA膜结合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沙门氏菌简介
        1.2.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1.2.2 沙门氏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
        1.2.3 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特性
    1.3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仪器分析法
    1.4 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SRCA)
        1.4.1 SRCA概述
        1.4.2 SRCA扩增原理
        1.4.3 SRCA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1.5 FTA膜的研究进展
        1.5.1 FTA膜的概述
        1.5.2 FTA膜法提取核酸的原理
        1.5.3 FTA膜法提取核酸的优点
        1.5.4 FTA膜的应用
    1.6 FTA-SRCA技术
        1.6.1 FTA-SRCA技术概述
        1.6.2 结果判定方法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菌株的培养
        2.4.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3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2.4.4 FTA-SRCA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4.5 SRCA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4.6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5 FTA膜处理条件的优化
        2.5.1 第一次干燥时间
        2.5.2 FTA纯化试剂洗涤次数
        2.5.3 TE缓冲液洗涤次数
        2.5.4 第二次干燥时间
    2.6 FTA膜提取模板DNA的重复利用效果评估
    2.7 FTA-SRCA反应条件和体系的优化
        2.7.1 引物缺省试验
        2.7.2 反应温度优化
        2.7.3 反应时间优化
        2.7.4 dNTPs添加量优化
        2.7.5 Mg~(2+)添加量优化
        2.7.6 Bst DNA聚合酶缓冲液添加量优化
        2.7.7 引物添加量优化
        2.7.8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添加量优化
        2.7.9 染料添加量的优化
    2.8 FTA- SRCA扩增产物分析
        2.8.1 FTA-SRCA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2.8.2 FTA-SRCA扩增产物酶切分析
    2.9 引物特异性分析
    2.10 灵敏度分析
        2.10.1 PCR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2.10.2 SRCA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2.10.3 FTA-SRCA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2.11 人工污染的牛奶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限分析
        2.11.1 样品人工污染
        2.11.2 FTA膜法提取牛奶中沙门氏菌DNA方法
        2.11.3 PCR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2.11.4 SRCA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2.11.5 FTA-SRCA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2.12 FTA-SRCA方法的实际应用与评价
    2.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3.2 FTA膜处理条件的优化
        3.2.1 第一次干燥时间
        3.2.2 FTA纯化试剂洗涤次数
        3.2.3 TE缓冲液洗涤次数
        3.2.4 第二次干燥时间
    3.3 FTA膜最终处理条件
    3.4 FTA膜提取模板DNA的重复利用效果评估
    3.5 SRCA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5.1 引物缺省试验
        3.5.2 反应温度优化
        3.5.3 反应时间优化
        3.5.4 dNTPs添加量优化
        3.5.5 Mg~(2+)添加量优化
        3.5.6 Bst DNA聚合酶缓冲液添加量优化
        3.5.7 引物添加量优化
        3.5.8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添加量优化
        3.5.9 染料添加量的优化
    3.6 FTA-SRCA最终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
    3.7 FTA-SRCA扩增产物分析
        3.7.1 FTA-SRCA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3.7.2 FTA-SRCA扩增产物酶切分析
    3.8 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3.9 灵敏度分析
        3.9.1 PCR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3.9.2 SRCA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3.9.3 FTA-SRCA反应的灵敏度分析
        3.9.4 灵敏度比较
    3.10 人工污染的牛奶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限分析
        3.10.1 PCR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3.10.2 SRCA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3.10.3 FTA-SRCA反应的检出限分析
        3.10.4 检出限比较
    3.11 FTA-SRCA方法的实际应用与评价
4 讨论
    4.1 FTA-SRCA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方法的评价
    4.2 特异性基因的选择
    4.3 模板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4.4 FTA-SRCA与其他核酸扩增方法的比较
    4.5 FTA-SRCA方法的实际应用与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稿件录用通知书
致谢

(2)磁性氧化石墨烯—荧光标记法快速检测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氏菌的简介及危害
        1.1.1 沙门氏菌的简介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
    1.2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1.2.1 传统检测方法
        1.2.2 免疫分析检测方法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2.4 其他检测方法
    1.3 磁性氧化石墨烯(Fe_3O_4/GO)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Fe_3O_4/GO的研究背景
        1.3.2 Fe_3O_4/GO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Fe_3O_4/GO的制备及其对沙门氏菌荧光探针猝灭机理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Fe_3O_4/GO的制备
        2.2.2 Fe_3O_4/GO溶液的配置
        2.2.3 沙门氏菌荧光探针D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2.2.4 GO和 Fe_3O_4/GO的结构表征
        2.2.5 荧光猝灭机理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2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4 傅里叶变换中远红外(FT-IR)分析
        2.3.5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3.6 荧光光谱分析
        2.3.7 紫外(UV)光谱分析
        2.3.8 Fe_3O_4/GO对沙门氏菌荧光探针猝灭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e_3O_4/GO-荧光标记法检测沙门氏菌目标DNA的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沙门氏菌D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3.2.2 沙门氏菌目标DNA检测条件的确定
        3.2.3 沙门氏菌目标DNA的检测
        3.2.4 选择性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原理
        3.3.2 反应时间对荧光猝灭作用的影响
        3.3.3 反应pH对荧光猝灭作用的影响
        3.3.4 杂交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3.3.5 富集倍数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3.3.6 释放探针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3.3.7 沙门氏菌目标DNA的检测分析
        3.3.8 选择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消长规律及其实际检测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沙门氏菌的培养
        4.2.2 人工模拟污染鸡肉样品的制备
        4.2.3 贮藏温度和时间对鸡肉中沙门氏菌消长规律的影响
        4.2.4 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拟合
        4.2.5 人工模拟污染鸡肉中沙门氏菌DNA的提取
        4.2.6 人工模拟污染鸡肉中沙门氏菌DNA的检测
        4.2.7 特异性分析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贮藏温度和时间对鸡肉中沙门氏菌消长规律的影响
        4.3.2 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拟合
        4.3.3 鸡肉样品的检测
        4.3.4 鸡肉样本分析
        4.3.5 特异性检测
        4.3.6 Fe_3O_4/GO-荧光标记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菌概述
        1.1.1 沙门菌的理化及培养特性
        1.1.2 沙门菌的宿主及其危害
    1.2 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概述
        1.2.1 耐药表型流行情况
        1.2.2 耐药基因流行情况
    1.3 沙门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1.3.1 沙门菌的表型分型
        1.3.2 沙门菌的基因分型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调查
        2.2.2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流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比较研究
        2.2.3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血清分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第3章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污染情况调查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分离及鉴定
        3.2.3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沙门菌鉴定结果
        3.3.2 重庆市不同区县的样品中沙门菌分离情况
        3.3.3 猪、鸡肉品及环境在屠宰销售环节中沙门菌分离情况
        3.3.4 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沙门菌分离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流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别的比较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及标准菌株
        4.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4.2.2 耐药基因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沙门菌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
        4.3.2 屠宰及销售环节中沙门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4.3.3 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
        4.3.4 流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类型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沙门菌血清分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来源
        5.1.2 主要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血清学分型
        5.2.2 多位点序列分型
    5.3 试验结果
        5.3.1 血清学分型结果
        5.3.2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5.3.3 沙门菌污染溯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及参加会议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5)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场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屠宰链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河南省猪源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6)餐饮食品中耐药性沙门氏菌污染调查及其噬菌体生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沙门氏菌的污染
    1.2 沙门氏菌的危害
    1.3 沙门氏菌的检测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1.5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控制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PCR检测及污染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
        2.1.2 样品采集
        2.1.3 主要试剂
        2.1.4 缓冲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1.6 培养基制备
        2.1.7 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常规检验
        2.1.8 利用PCR方法检测样品中沙门氏菌
        2.1.9 PCR检测限的确定
    2.2 结果
        2.2.1 样品增菌液DHL平板分离结果
        2.2.2 样品增菌液模板DNA的提取结果
        2.2.3 靶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2.2.4 PCR检测靶DNA的浓度范围
        2.2.5 食材样品的PCR检测结果
        2.2.6 常规检测与PCR检测的比较
        2.2.7 不同样品采集地之间的检出率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菌株及来源
        3.1.3 主要仪器
        3.1.4 药敏实验
        3.1.5 PCR检测沙门氏菌耐药基因
        3.1.5.1 DNA提取
        3.1.5.2 耐药基因PCR扩增引物
        3.1.5.3 耐药基因PCR扩增体系及反应程序
    3.2 结果
        3.2.1 沙门氏菌分离株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3.2.2 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3.2.3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耐药性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噬菌体来源
        4.1.2 沙门氏菌株及来源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4.1.6 噬菌体的分离
        4.1.7 噬菌体纯化
        4.1.8 噬菌体的增殖培养
        4.1.9 测定噬菌体效价
        4.1.10 噬菌体的保存
        4.1.11 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形态
        4.1.12 噬菌体SpapYZU01的裂解谱的测定
        4.1.13 噬菌体SpapYZU01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值)的测定
        4.1.14 噬菌体SpapYZU01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4.1.15 噬菌体SpapYZU01的基因组测序分析
        4.1.16 噬菌体SpapYZU01在培养基中抑菌效果测定
        4.1.17 噬菌体SpapYZU01在猪肉中的抑菌测定
    4.2 结果
        4.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结果
        4.2.2 噬菌体SpapYZU01透视电镜结果
        4.2.3 噬菌体SpapYZU01裂解谱的测定
        4.2.4 噬菌体SpapYZU01的最佳感染复数
        4.2.5 噬菌体SpapYZU01的一步生长曲线
        4.2.6 噬菌体SpapYZU01基因组测序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和主要检测方法
        1.2.1 食品安全检测的特点和要求
        1.2.2 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3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现状
        1.3.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3.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
第二章 细菌培养和基于分子扩增原理的死活菌鉴定方法建立
    2.1 引言
        2.1.1 大肠杆菌O157:H
        2.1.2 空肠弯曲菌
    2.2 试剂,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E.coli O157:H7的培养
        2.3.2 E.coli O157:H7的计数
        2.3.3 C.jejuni的培养
        2.3.4 C.jejuni的计数
        2.3.5 PMA对 E.coli O157:H7的处理
        2.3.6 E.coli O157:H7DNA的提取
        2.3.7 PCR扩增与电泳
        2.3.8 可行性验证
        2.3.9 PMA使用浓度的优化
        2.3.10 PMA与 E.coli O157:H7孵育时间的优化
        2.3.11 卤素灯曝光时间的优化
        2.3.12 PMA法判断E.coli O157:H7的死活状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可行性验证
        2.4.2 PMA使用浓度的优化
        2.4.3 PMA与 E.coli O157:H7孵育时间的优化
        2.4.4 卤素灯曝光时间的优化
        2.4.5 PMA法判断E.coli O157:H7的死活状态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
    3.1 前言
        3.1.1 金纳米粒子
        3.1.2 磁性纳米粒子
        3.1.3 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E.coli O157:H7的原理
    3.2 试剂,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4 主要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GNPs的制备
        3.3.2 GNPs标记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GNPs-Ab)的制备
        3.3.3 MNPs的制备
        3.3.4 MNPs标记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NPs-Ab)的制备
        3.3.5 TEM、SEM、DLS和 Zeta电位仪表征GNPs、GNPs-Ab、MNPs和MNPs-Ab
        3.3.6 样品垫的制备
        3.3.7 金标垫的制备
        3.3.8 C线和T线母液的制备
        3.3.9 喷膜
        3.3.10 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3.3.11 GNPs粒径的优化
        3.3.12 MNPs-Ab使用量的优化
        3.3.13 NC膜类型的优化
        3.3.14 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3.3.15 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3.3.16 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3.3.17 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3.3.18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结果讨论
        3.4.1 GNPs的制备
        3.4.2 MNPs磁性分离前后的照片表征
        3.4.3 TEM表征GNPs和 SEM表征MNPs
        3.4.4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GNPs和 GNPs-Ab、MNPs和 MNPs-Ab
        3.4.5 Zeta电位表征GNPs和 GNPs-Ab、MNPs和 MNPs-Ab
        3.4.6 GNPs粒径的优化
        3.4.7 MNPs-Ab使用量的优化
        3.4.8 NC膜类型的优化
        3.4.9 传统型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3.4.10 特异性的检测
        3.4.11 实际样品的检测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PCR技术的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4 主要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E.coli O157:H7DNA的提取
        4.3.2 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
        4.3.3 退火温度的优化
        4.3.4 引物浓度的优化
        4.3.5 镁离子(Mg(2+))浓度的优化
        4.3.6 PCR扩增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4.3.7 PCR扩增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4.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退火温度的优化
        4.4.2 引物浓度的优化
        4.4.3 Mg~(2+)浓度的优化
        4.4.4 灵敏度的检测
        4.4.5 特异性的检测
        4.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剂,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4 主要溶液
    5.3 实验方法
        5.3.1 荧光微球标记FITC单克隆抗体(FMs-Ab)的制备
        5.3.2 样品垫的制备
        5.3.3 荧光垫的制备
        5.3.4 C线和T线母液的制备
        5.3.5 喷膜
        5.3.6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的组装
        5.3.7 FMs偶联FITC单克隆抗体量的优化
        5.3.8 封闭剂种类的优化
        5.3.9 重悬液种类的优化
        5.3.10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5.3.11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5.3.12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实际样品的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FMs偶联FITC单克隆抗体量的优化
        5.4.2 封闭剂种类的优化
        5.4.3 重悬液种类的优化
        5.4.4 灵敏度的检测
        5.4.5 特异性的检测
        5.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5.5 结论
第六章 基于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研究
    6.1 引言
    6.2 试剂,材料和设备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4 主要溶液
        6.2.5 引物
    6.3 实验方法
        6.3.1 C.jejuni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6.3.2 克隆和测序
        6.3.3 解离常数的测量
        6.3.4 基于抗体和适配体建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C.jejuni
        6.3.5 特异性的检测
        6.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克隆和测序
        6.4.2 解离常数的测定
        6.4.3 基于抗体和适配体建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C.jejuni
        6.4.4 特异性的检测
        6.4.5 实际样品的检测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量子点荧光免疫技术在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氏菌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1.1 沙门氏菌概述
        1.2 沙门氏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1.3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2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2.1 沙门氏菌的传统方法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 沙门氏菌的免疫学方法
    3 量子点
        3.1 量子点简介
        3.2 量子点光学特性
        3.3 量子点制备
        3.4 量子点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前景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检测试剂盒的制备
    1 材料
        1.1 原辅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剂盒组分制备方法
        2.1 试剂盒组分制备
        2.2 量子点标记物垫的制备
        2.3 样品垫制备
        2.4 包被膜制备
        2.5 沙门氏菌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6 量子点试剂卡的检测
        2.7 试剂盒检测菌液的制备
        2.8 试剂盒工艺优化
    3 结果
        3.1 T线、C线包被浓度与量子点标记物稀释比例的确定
        3.2 标记物稀释液中蔗糖浓度的确定
        3.3 标记物稀释液中BSA浓度的确定
        3.4 样品垫封闭液成分的优化
    4 讨论
        4.1 油性量子点转水相
        4.2 影响试剂盒包被膜的因素
        4.3 影响试剂盒标记物垫的因素
        4.4 封闭剂的选择
        4.5 量子点标记方法对信号值的影响
        4.6 计量方式的选择
        4.7 标记抗体的选择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检测试剂盒的性能评估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
        1.1 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量子点试剂盒的性能评估
        2.1 灵敏度
        2.2 特异性
        2.3 试剂盒线性范围检测
        2.4 试剂盒标准曲线绘制
        2.5 重复性
        2.6 稳定性
    3 量子点试剂盒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3.1 样品的制备
        3.2 人为沙门氏菌污染实验
        3.3 不同检测方法灵敏度比较
    4 结果
        4.1 试剂盒最低检测限评估
        4.2 试剂盒线性范围评估
        4.3 试剂盒特异性评估
        4.4 试剂盒重复性评估
        4.5 试剂盒稳定性评估
        4.6 人为污染实验结果
        4.7 三种检测方法对比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9)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源性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状况及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1.1 食源性沙门氏菌的食品污染情况
    1.2 食源性沙门氏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2 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2.1 常规的标准检测方法(GB 4789.4—2010)
    2.2 免疫学方法
        2.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2.2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2.2.3 免疫荧光技术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1 聚合酶链反应(PCR)
        2.3.2 基因芯片技术
3 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4 展望

(10)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方法
        1.1.1 培养法
        1.1.2 基于噬菌体的检测方法
        1.1.3 基于细菌代谢的检测方法
        1.1.4 基于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1.1.5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1.1.6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1.2 分子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1.2.1 培养增菌
        1.2.2 分离与浓缩
    1.3 磁性纳米粒子在核酸分离与纯化中的应用
        1.3.1 非生物标记的磁性纳米粒子提取基因组核酸
        1.3.2 标记了核酸捕获探针的磁性粒子分离致病菌的靶标序列
    1.4 纳米粒子对PCR扩增的影响
        1.4.1 纳米粒子对PCR的抑制作用
        1.4.2 纳米粒子增加PCR的特异性
        1.4.3 纳米粒子增加PCR的效率
        1.4.4 纳米粒子对PCR扩增保真度的影响
    1.5 目前分子检测食品中致病菌残留的趋势与瓶颈
        1.5.1 分子检测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5.2 分子生物学实现快速检测的瓶颈
        1.5.3 磁性分离在致病菌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ASMNP吸附DNA性能优化与机理探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菌株、引物与寡核苷酸序列
        2.1.4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1.5 普通PCR
        2.1.6 qPCR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2.2 三种磁性纳米粒子对于DNA捕获的性能比较
        2.2.3 ASMNP吸附DNA参数优化与机理探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附核酸的ASMNP直接进行PCR扩增的可行性探究——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引物与模板及其他
        3.1.4 纳米粒子
        3.1.5 普通PCR
        3.1.6 qPCR
        3.1.7 熔解曲线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对PCR的抑制作用机理探究
        3.2.2 纳米粒子是否增强PCR扩增特异性探讨
        3.2.3 纳米粒子对于PCR效率与产率影响的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MNP捕获DNA结合PCR检测牛奶中的致病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引物、菌株及其他
        4.1.4 从人工污染的生牛奶中用ASMNP分离致病菌基因组
        4.1.5 普通PCR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对于人工污染牛奶处理步骤的优化
        4.2.2 ASMNP对于基因组DNA捕获行为研究
        4.2.3 检测人工污染牛奶中的致病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一种多氨基硅包磁性纳米粒子以提高杂交捕获探针性能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引物与寡核苷酸序列
        5.1.4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5.1.5 四种方法制备氨基修饰的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
        5.1.6 对硝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氨基
        5.1.7 磁性纳米粒子包封效果评价——盐酸处理后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铁
        5.1.8 制备标记寡核苷酸序列的磁性捕获探针
        5.1.9 普通PCR
        5.1.10 qPCR扩增
    5.2 结果和讨论
        5.2.1 一壶法和后修饰法的优化和机理探究
        5.2.2 四种方法合成的ASMNP性能比较
        5.2.3 四种纳米粒子对于普通PCR的影响
        5.2.4 几种纳米粒子在DNA分离应用中的性能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性杂交探针捕获MRNA结合RT-QPCR检测牛奶中沙门氏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1.3 引物及寡核苷酸序列
        6.1.4 捕获探针制备
        6.1.5 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牛奶中致病菌目标m RNA
        6.1.6 RT-qPCR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连接臂的选择
        6.2.2 核酸序列与磁性纳米粒子修饰方法的对比
        6.2.3 磁性杂交捕获探针表面修饰序列数量计算
        6.2.4 pH对于杂交的影响
        6.2.5 加入不同量封闭磁珠对q PCR的影响
        6.2.6 磁性探针对人工合成ssDNA的捕获能力
        6.2.7 人工污染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录用或正整理的论文及专利

四、用PCR-OLA检测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 [1]FTA膜结合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研究[D]. 庄梦晴.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磁性氧化石墨烯—荧光标记法快速检测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研究[D]. 孟圆圆. 河南科技大学, 2020
  • [3]猪、鸡肉品加工及零售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陈婷婷. 西南大学, 2020
  •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D]. 吴秋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6]餐饮食品中耐药性沙门氏菌污染调查及其噬菌体生态控制研究[D]. 陈娟娟. 扬州大学, 2019(02)
  • [7]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D]. 滕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量子点荧光免疫技术在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检测中的应用[D]. 于彩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J]. 杨怀珍,牟亚,罗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7)
  • [10]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D]. 白亚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  

PCR-OLA检测肉类中的沙门氏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