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壁画的构成与建筑属性的关系

论陶瓷壁画的构成与建筑属性的关系

一、论陶瓷壁画构图与建筑属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吕维[1](2020)在《陶艺壁画的形态语言对建筑视觉空间的建构 ——以韩国麦粒音乐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陶艺壁画的形态在发展中体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并在现代艺术设计、环境陶艺,建筑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第二章从陶艺壁画与建筑环境的联系、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传统图形的象征性、意象语言的表达以及正负形的体现方面,阐述了陶艺壁画的内在意义。揭示了陶艺壁画在建筑环境中的内涵。第三章开始以麦粒音乐厅陶艺壁画为例,着重分析了音乐厅壁画的视觉形态构成。从形式美法则和设计形态学的角度论述了陶艺壁画在建筑空间中的视觉效果。运用举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的陶艺壁画的形态语言对建筑空间实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的构建。从而进一步论述了陶艺形态语言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从点、线、面,块不同形态的陶艺壁画在空间中的韵律感和简洁性。分析了陶艺形态语言语言对建筑空间的作用。具体方法是;从画面构成元素和人的视觉知觉这一角度,找到相关论据,论述音乐厅壁画对人的视觉产生的影响和在空间中表达的意境。第四章通过前面的论述,总结出陶艺壁画对建筑设计的意义这一理论。包括对构建建筑环境的视觉感知、景观感知、文化感知做出了总结性的论述。本文试图探索出陶艺壁画的形态在建筑空间中的创造性,陶艺壁画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建筑环境的延伸和影响。分析陶艺壁画通过不同的形态语言展现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希望对构建建筑视觉空间,营造建筑空间的氛围,对人审美需求心理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朱琼彧[2](2019)在《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863年伦敦第一条地下铁道建成至今,地铁占据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位置。陶瓷壁画作为地下铁道装饰艺术运用最多的艺术形式,已有百年历史。2000年在伦敦开始举办的“Platform for Art”(艺术平台)地下公共艺术项目推进了陶瓷壁画的进一步发展,纽约、莫斯科、阿根廷、里斯本等城市的地铁陶瓷壁画都呈现出本土文化特点,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创作的机会,也是各个城市的绚丽名片。国内地铁发展只有五十年的时间,地铁壁画艺术也只有短短数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陶瓷壁画在国内地铁站的发展进入了长达多年的“空档期”,各地区地铁发展速度不均衡,地铁壁画艺术发展也参差不齐。当今社会,地铁中所呈现的陶瓷壁画形式仍处于20世纪国际建筑思潮之下,当代创作出的地铁陶瓷壁画仍有国际建筑思潮的影子,与地铁环境融合仍有间隙。现如今,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陶瓷壁画在地铁中又展现出新的生机。目前,地铁建设飞速发展,上海、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都在扩建地铁,三、四线城市地铁规划已经实施,这都为陶瓷壁画在地铁中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新一轮的地铁规划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公共艺术进入地铁空间的发展。将陶瓷壁画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引入到地铁环境中,发挥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艺术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使古老的陶瓷文化在现代地铁环境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如何推动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从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优势、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设计要素、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影响以及今后陶瓷壁画在地铁中的发展格局这几个方面对陶瓷壁画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地铁中的陶瓷壁画进行研究,运用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对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设计及影响因素,提出陶瓷壁画在未来发展中的建议。

孙静[3](2018)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作为人们出行理想的交通工具,其高流动性、高聚集效应决定了它应是传承和演绎城市文化的“第二空间”。然而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地铁,虽获得了建设速度的显项收益,却付出了城市文化特征迷失的代价。标准化孪生性设计模式造成了线路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车站风貌极为雷同,缺乏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加之高速建设的态势下,各城市对于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风格与定位尚处于积极探索与调整期,虽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却普遍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品质之灵魂所在,其所蕴含的“环境特质信息”更是缝合地下与地上环境分区,赋予地铁各车站相似空间结构以显着识别性和记忆点的设计源泉。当前我国地铁站空间设计正由解决基本功能需求向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层面过渡。如何从文化的高度,兼顾艺术的视角塑造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意象”的地铁建筑空间,必将成为今后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其作为百年工程的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之所在!为此论文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尝试对地铁空间特色表达设计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理论——方法——模式”的研究框架。论文主体研究内容共分三部分6个章节。第一部分,论文架构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框架。从乘客的多层次需求角度探寻“地域性”理念介入下地铁站空间的核心价值及设计更新;在此基础上,以地铁乘客的感知度及关注度为研究依据,系统总结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体系的内涵因素,凝练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主要切入点,确立了“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大层面的设计维度,架构起“地域性”地铁站空间意象体系研究的核心主体,从而形成理论上的突破。第二部分,论文总结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设计方法。从实际调研与设计实践着手,依照“限定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的研究主线,分别从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个维度系统提炼了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地铁站空间人文艺术应用设计层面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论文凝练了基于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设计模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于地铁站空间创作实践中的共性规律,系统凝练了地铁站空间地域性特色表达的两种基本模式:均质——标准化、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分析其成因、设计表现特征、优势及局限,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加以验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从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陈娟[4](2017)在《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厦门水泥老花砖的装饰艺术,厦门水泥老花砖是当年老厦门最具形式美的装饰材料之一。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了相关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提炼,探寻厦门水泥老花砖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现状。从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的时代背景、装饰价值、装饰特点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来展开对厦门水泥老花砖的装饰艺术研究。装饰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创新性,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装饰艺术语言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简单机械地应用老花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装饰审美的精神追求,迫切的需要在传承中加入新鲜的血液。笔者通过走访厦门老别墅、家庭旅馆、商业街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厦门水泥老花砖的装饰性、实用性及社会意义,为厦门水泥老花砖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地域差异提供研究依据。本文以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元素为研究对象,着重装饰肌理、装饰色彩和装饰纹样,装饰肌理以“细肌理”为主,“调和统一”是其装饰色彩的主要特征,而装饰纹样的主题是“花样繁多”,综合之前的分析来探讨厦门水泥老花砖的构成规则,得出其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方法,引发人们对厦门水泥老花砖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思考,为老花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史菲[5](2017)在《陶艺元素在家居空间中的介入与融合》文中研究指明陶瓷艺术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陶瓷的发展和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的陶瓷艺术因其特殊的艺术性和生活实用性而而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陶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的生存环境的发展密不可分。陶瓷艺术作品的色彩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其自身材质既有浑然天成的泥质感,又有釉料的偶然窑变的结果,崩发出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古朴的亲和力,是一种古老而又时尚的艺术形式。在讲究家居个性化的今天,家居环境装饰观念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摒弃了华而不实的装饰,力求简洁大方又有品味的艺术品,家居空间的装饰品的选择尤为重要,陶艺被称为“心和手完美结合的艺术”,带着原始清新的泥土气息走进家居空间,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历史的厚重感,手工匠人的精神,质朴,沧桑,艳丽,细致,婉约,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审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审美需求。总之,陶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朴素、自然,和谐的韵味,不单能装饰家居,还能提升生活趣味,洗涮了现在社会机械文明的冷漠和快节奏的生活的单调,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活力,让人们在匆忙的脚步中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人生。将陶艺元素与家居生活的介入和融合,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

王岩松[6](2017)在《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文中认为自1979年中国壁画复兴以来,当代壁画艺术经历了城市建筑空间、艺术观念和科技的新变化,传统的壁画理论已经无法诠释壁画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功能转换、形态多元等新问题。当代壁画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静止的绘画形态,而拓展出多维、立体、动态的多元形态。壁画创作在媒介应用方面融入了新观念和新科技,创作出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壁画作品。新型材料、综合装置、影像艺术、计算机新媒体等新媒介的应用,超越了传统壁画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多元的壁画形态。媒介作为壁画最根本、最主要的载体,是壁画理论研究和壁画实践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壁画媒介是壁画形态与叙事模式的传达媒介物。从壁画的演进轨迹来看,壁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壁画媒介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壁画创作者的观念、壁画的叙事模式、壁画的形态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推动了壁画的发展。因此,壁画媒介的演进与壁画的发展同步。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形态多元”这一现象的研究,归纳出当代中国壁画的三种形态,即: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和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得出了“壁画传统的继承、艺术观念的冲击、科技手段的应用、建筑空间的制约是形成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形态多元’现象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全文在论证过程中,“媒介如何介入壁画”是“线”,“叙事模式与壁画形态”是“点”,通过对不同媒介、不同叙事模式、不同壁画形态的探讨,进一步论证了壁画形态多元化现象的成因,推论出中国当代壁画的未来走向,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分析。本文中的“当代壁画”界定为“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区别于“当代艺术”的概念特指。同时,本文从“媒介”这一理性、客观的脉络入手,提炼出关于媒介介入与壁画形态的本体问题,包括媒介的形式、媒介的介入方式、媒介介入后的壁画叙事模式转换、媒介介入后的壁画形态转换等问题。围绕本文的核心观点,论文从壁画媒介的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媒介的概念、价值及影响壁画媒介多元介入的客观因素,概述了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的分类及特征。同时,以历时性的视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去审视与梳理壁画的媒介与形态的嬗变历程,分别从新媒介的介入、媒介的拓展、媒介的创新三个角度,剖析了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实例分析了传统壁画媒介介入与叙事模式转换后,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的成因;同时,又以多元媒介的实例论证了创新媒介介入后,促使当代壁画形态异化的成因。本文通过对壁画媒介多元介入壁画并形成多元的壁画形态这一现象的剖析,同时也是对这一时期壁画创作演进过程的梳理。最终,总结了壁画媒介多元介入与壁画形态的理论,剖析了壁画的现实形态,为壁画的未来走向做了前瞻性的论述和判断。

任雨[7](2016)在《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色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物质生活实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渴望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享受,旅游成为精神享受的一种方式。对于旅游行为来说,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旅游更富有意义,而旅游文化的内涵,需要强大的历史价值作为背景依托。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信息情感的载体,其包装起到了促进旅游纪念品销售的作用,是提升旅游纪念品品质的重点。古代丝绸之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它兼具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文化价值,因此将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思想与现代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相融合是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课题的研究来源于导师的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I35)《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旅游文化商品设计创新研究》下的子课题研究。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将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唐代色彩进行分类型、系列化的提取分析并运用到现代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之中,将得到的丝绸之路的色彩研究体系加以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作为根基,对课题研究所带来的促进与影响进行阐述,之后根据对史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的成果系统地分析唐代的色彩特征。第二部分,将所收集到的图片素材进行分析提取,在现代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独有的丝绸之路色彩体系。最后一部分,是将色彩体系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合理实现,提出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案,设计出旅游纪念品相关茶文化系列的成品包装。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设计、应用的方式重温丝绸之路文化,将丝绸之路的色彩文化挖掘分析,并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进行展现,让人们直观的感受丝绸之路文化,回味丝绸之路的历史。

陈颖[8](2015)在《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研究》文中指出地铁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产物。地铁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地铁壁画作为地下空间中的重要公共艺术之一,与公共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铁环境发展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铁壁画在地铁换乘空间中的介入,拉近了人、建筑物与空间环境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地铁换乘空间中,感觉舒适且艺术氛围浓厚,并带来的视觉与精神等多重享受。本文首先讲述了色彩与材质的概念和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再重点研究了自然性、象征性、观念性色彩与材质的地铁壁画,同时结合国内外多个经典案例加以分析比较。从传统壁画的单一化到现代壁画多元化发展,地铁壁画在色彩及材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突破。色彩是一种极具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艺术语言,能很直观的表达作品中的创作内涵和艺术效果,创造出整体空间的意境效果。材质是承载着壁画艺术品的物质媒介,材质的传承与多元化发展也是现当代地铁壁画呈现多感观的基础,能更好的和建筑空间环境相融合。文章从研究壁画色彩与材质的美学规律角度,对比研究传统与现代地铁壁画色彩与材质的相同与差异性。为地铁空间环境的壁画创作中色彩与材质的合理利用,提供些理论基础。地铁壁画创作达到了色彩、材质和图案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美化环境和满足大众的精神审美需求。当今国内外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向着多元化和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缪琳[9](2014)在《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密集化程度的提升,交通拥堵压力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发展新型公共交通的目光投向地下空间。地铁站装饰壁画应运而生,出现在公众的视线范围内,城市风貌、历史内涵、地域风情等等概念都被转化成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地铁站壁画与其他壁画不同,地下空间环境对其的影响和制约很大。当我们注意观察地铁站装饰壁画时,发现壁画基本出现在站点大厅、楼梯上方、出入口照壁等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地方,而且很多壁画没有注明作品名称、作者介绍、创作思路等相关信息,这样会影响到人们对壁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无法了解体会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主题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何内在联系,间接地影响到文化的传播。本研究涉及艺术学、建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范畴,通过文献归纳法、实地调研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共艺术”、“地铁站壁画”等相关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归纳总结地铁站壁画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地铁站壁画,找出我国地铁站壁画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本文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地铁站装饰壁画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索,对今后的地铁站壁画创作有所启发,进一步充实地铁站装饰壁画的知识体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到地铁站空间审美意识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魅力,打造城市宣传的新窗口。

周月薇[10](2013)在《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伊始,人们就开始了在露天的岩壁和居住的洞窟里刻画壁画,直至今天,人们亦然在建筑设计中延续着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壁画存在的意义、目的、功能、发展,在全世界应该是类似的,只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形式语言的不同;因为经济、政治、科技水平的差距及建筑职能与空间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壁画应用的差异。中国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壁画是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典型标志。壁画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多因在石窟、墓室、寺观、宫殿等特定的古代建筑中应用而备受瞩目。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面对的是全新的现代建筑,不可能套用传统建筑与壁画所形成的定式。然而,现有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又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作参考。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功能、形式较单一,文化针对性较弱等应用问题。从壁画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出发,壁画的应用要考虑形式法则、文化呼应及一体化设计的加入,并从壁画位置、主题、材料、造型、大小、色调、安装等元素的设计中寻求壁画应用的方法。本论文运用纵向联系与横向对比,结合文献资料、现场考察、实例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壁画在中国古代与现代、室外与室内的应用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对壁画的影响以及壁画应用的中心要素。从壁画在制作方法、功能内容、造型语言上的分类及各分类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出发,分析总结出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本文意在综合壁画应用的中心要素与壁画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壁画应用的三个原则:形式共通原则、文化呼应原则、设计一体化原则。在对壁画应用的三大原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壁画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二、论陶瓷壁画构图与建筑属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陶瓷壁画构图与建筑属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陶艺壁画的形态语言对建筑视觉空间的建构 ——以韩国麦粒音乐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主要创新点
    1.3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综述
        1.3.1 国内陶艺壁画在建筑环境中的现状综述
        1.3.2 国外陶艺壁画在建筑环境中的现状综述
        1.3.3 相关着作综述
        1.3.4 相关文献综述
    小结
2 陶艺壁画的内涵
    2.1 陶艺壁画与建筑环境
        2.1.1 相互依存的关系
        2.1.2 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2.2 陶艺壁画的图形语言
        2.2.1 传统图式中的象征性表达
        2.2.2 意象形态在陶艺壁画中的表达
    小结
3 陶艺壁画的形态语言与建筑空间的建构-以麦粒音乐厅陶艺壁画为例
    3.1 陶艺壁画形态语言的视觉构成
        3.1.1 材质的重复与群化的肌理触觉
        3.1.2 秩序的平衡与节奏的视觉统一
        3.1.3 色彩的和谐氛围与空间体验
    3.2 陶艺壁画形态语言与建筑空间的融合
        3.2.1 点状分布形态在空间中的动态与活泼
        3.2.2 线性排列形态在空间中的清晰与流动
        3.2.3 块面组合形态在空间中的整体与均衡
    3.3 陶艺壁画形态语言对建筑空间的作用
        3.3.1 建筑空间的功能性体现
        3.3.2 建筑空间的艺术性提升
    小结
4 陶艺壁画形态语言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4.1 构建建筑空间的视觉感知
        4.1.1 弥补建筑空间的空白
        4.1.2 建筑空间的情感感知
    4.2 构建建筑空间的功能感知
        4.2.1 完善建筑空间的功能
        4.2.2 提供交际互动的空间
    4.3 构建建筑空间的环境感知
        4.3.1 依墙而立依画入景
        4.3.2 与建筑空间的情景交融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2)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课题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1.3.2 课题研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1.4 问题的研究方法、内容的创新点
        1.4.1 问题的研究方法
        1.4.2 内容的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范畴
        1.5.1 陶瓷壁画概念的界定
        1.5.2 地铁环境的研究范畴
    1.6 陶瓷壁画在国内外地铁中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小结
2 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优势
    2.1 地铁环境中的需求
        2.1.1 地铁的定义及简史
        2.1.2 人们对地铁环境的需求
    2.2 陶瓷壁画的种类
        2.2.1 绘画类
        2.2.2 镶嵌类
        2.2.3 浮雕类
        2.2.4 综合装饰类
    2.3 陶瓷壁画的特点
        2.3.1 材质特点
        2.3.2 工艺特点
        2.3.3 文化特点
        2.3.4 与其他材质相比
    小结
3 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设计及制作要素
    3.1 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设计要素
        3.1.1 陶瓷壁画的主题设计
        3.1.2 陶瓷壁画的空间设计
        3.1.3 陶瓷壁画的视觉设计
        3.1.4 陶瓷壁画的人本设计
        3.1.5 陶瓷壁画的综合材料设计
    3.2 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制作要素
        3.2.1 陶瓷壁画的制作及施工工艺
        3.2.2 陶瓷壁画的保养和修复
    小结
4 陶瓷壁画对地铁环境的影响
    4.1 陶瓷壁画传播优秀文化
    4.2 陶瓷壁画调整地铁空间
    4.3 陶瓷壁画提高公众审美情趣
    4.4 陶瓷壁画加强人与空间的互动性
    小结
5 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5.1 陶瓷壁画的地域文化发展
    5.2 陶瓷壁画的多元文化发展
        5.2.1 与科技相结合
        5.2.2 与不同文化相结合
        5.2.3 陶瓷材料的发展和创新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应用的调查问卷
    图片来源

(3)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高速态势
        1.1.2 地铁站空间的文化与艺术使命
        1.1.3 国内地铁站空间设计的问题反思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切入点、内容及框架
        1.4.1 范围界定与相关概念
        1.4.2 研究切入点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以文献查阅为理论基础
        1.5.2 以实地调研为研究前提
        1.5.3 以项目实践为研究依据
        1.5.4 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视野
    1.6 研究创新点
2 地铁站空间相关理论基础
    2.1 地铁站空间的结构解析
        2.1.1 地铁车站形态分类
        2.1.2 地铁站空间布局
        2.1.3 地铁站空间的功能组成
    2.2 地铁站空间的特质解析
        2.2.1 空间感受的疏离性
        2.2.2 空间形态的相似性
        2.2.3 空间行进的规定性
        2.2.4 空间流动的高频性
        2.2.5 空间功能的制约性
    2.3 不同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解析
        2.3.1 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ismStyle)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2 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3 国家权利美学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4 现代主义(Modernism Style)思潮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6 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4 国内地铁站空间文化发展脉络
        2.4.1 功能转型阶段(1960—1985)
        2.4.2 “填充式”公共艺术装点空间阶段(1986-2007)
        2.4.3 “融合式”公共艺术营造空间阶段(2008—至今)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构建
    3.1 地铁站空间文化表达的优势
        3.1.1 受众的多样性
        3.1.2 视觉欣赏的强迫性
        3.1.3 艺术品的高覆盖率
        3.1.4 文化传播的广泛性
        3.1.5 碎片化文化资源的整合性
    3.2 地域文化导向下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
        3.2.1 地铁乘客的需求层次分析
        3.2.2 功能性价值:满足公众多元需求,增强站点识别性
        3.2.3 审美性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塑造空间意象
        3.2.4 意指性价值:展现城市魅力,改善城市体验
    3.3 地域文化导向下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新倾向
        3.3.1 设计理念上:功能性地铁向人文性地铁转型
        3.3.2 设计方法上:模式化空间构成向多元化审美转换
        3.3.3 设计机制上:串行设计向一体化同步设计转变
    3.4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基础
        3.4.1 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的内涵
        3.4.2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的乘客认知度调查
        3.4.3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主要切入点
        3.4.4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设计维度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界面特色表达设计
    4.1 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的限定性
        4.1.1 空间尺度规范的限制
        4.1.2 界面与各设备接口整合的限定
        4.1.3 空间照明功能性的限制
    4.2 地铁站空间界面地域特色表达原则
        4.2.1 艺术表象,功能优先原则
        4.2.2 地域意象,现代演绎原则
    4.3 地铁站空间界面地域特色表达方法
        4.3.1 对自然因子的抽象与还原
        4.3.2 对文化理念的地域性契合
        4.3.3 空间层高的优化提升
        4.3.4 照明的艺术表达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公共艺术特色表达设计
    5.1 地铁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形态
        5.1.1 永久性地铁公共艺术
        5.1.2 临时性地铁公共艺术
    5.2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限定性
        5.2.1 欣赏时的干扰性
        5.2.2 行进动线的规定性
        5.2.3 停留时间的短暂性
        5.2.4 有限空间的节约性
        5.2.5 工程实施的复杂性
    5.3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原则
    5.4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方法—地铁壁画维度
        5.4.1 地铁壁画——地铁公共艺术的首选形式
        5.4.2 立“题”切意——地铁壁画的主题定位
        5.4.3 建“构”表意——地铁壁画的构图定位
        5.4.4 因“型”制宜——地铁壁画的选位与尺度定位
        5.4.5 取“色”达意——地铁壁画的色彩定位
        5.4.6 选“材”映象——地铁壁画的材质运用
    5.5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方法——新媒体艺术维度
        5.5.1 新媒体艺术——地铁公共艺术的跨界形式
        5.5.2 主题氛围的虚拟营造
        5.5.3 色彩表达的智能可变
        5.5.4 公共精神的互动体验
    5.6 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的技术表达及设计要求
        5.6.1 地铁公共艺术材质的特殊属性要求
        5.6.2 地铁公共艺术工程质量的控制
        5.6.3 地铁公共艺术照明层面的设计表达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设计模式
    6.1 均质——标准化模式
        6.1.1 模式的内涵
        6.1.2 模式形成的原因
        6.1.3 模式的设计表现特征
        6.1.4 模式案例验证——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
        6.1.5 模式的总结
    6.2 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模式
        6.2.1 模式的内涵
        6.2.2 模式形成的原因
        6.2.3 模式的设计表现特征
        6.2.4 模式案例验证——以武汉地铁王家湾站为例
        6.2.5 模式的总结
    6.3 对两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思路
        6.3.1 均质——标准化模式的改进思路
        6.3.2 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的改进思路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思路框架
2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历史
    2.1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
        2.1.1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文化背景
        2.1.2 历史沿革
    2.2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地域性差异及现代意义
        2.2.1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地域性差异
        2.2.2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现代意义
    2.3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价值认识
        2.3.1 老材料自身的价值
        2.3.2 文化传承价值
        2.3.3 装饰价值
    2.4 本章小结
3 “细肌理”的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肌理
    3.1 装饰肌理的形成
    3.2 装饰肌理特点与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调和统一”的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色彩
    4.1 装饰色彩的形成
    4.2 装饰色彩特点与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花样繁多”的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纹样
    5.1 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纹样的形成
    5.2 装饰纹样特点及应用
    5.3 本章小节
6 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的生存危机
    6.1 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
    6.2 厦门水泥老花砖的生存危机
    6.3 本章小结
7 设计实践
    7.1 设计目的及定位
        7.1.1 设计目的
        7.1.2 设计定位
    7.2 设计方案
        7.2.1 花砖图案设计
        7.2.2 应用于不同室内环境中的效果图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地调研拍摄图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陶艺元素在家居空间中的介入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陶艺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陶艺的材料特质及艺术形式
    2.1 陶艺的材料特质
    2.2 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章 陶艺与家居空间融合的必然性
    3.1 家居空间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3.2 陶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3.3 陶艺介入家居空间的优势
第四章 陶艺元素介入家居空间的形式
    4.1 以多样的造型介入
        4.1.1 以传统的造型形态介入
        4.1.2 现代陶艺造型的方式介入
    4.2 以多变的肌理介入
    4.3 以丰富的釉色介入
    4.4 以多元的文化介入
第五章 陶艺与家居空间的融合
    5.1 功能性相融合
    5.2 与空间体量相融合
    5.3 与时尚性相融合
    5.4 光色的协调与统一的风格形式
第六章 陶艺在家居空间中的介入与融合范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的对象
        1.1.3 研究的基本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壁画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关于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现状分析
        1.2.3 与相关研究的不同之处
    1.3 关于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资源
        1.3.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4.1 现象分析法
        1.4.2 分析与归纳法
        1.4.3 个案调研法
        1.4.4 文献学研究方法
        1.4.5 田野作业研究方法
        1.4.6 图像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多元的壁画媒介与多元的壁画形态
    2.1 壁画媒介的概念、价值
        2.1.1 壁画媒介的概念
        2.1.2 壁画媒介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2.2 促进壁画媒介多元介入的影响因素
        2.2.1 壁画传统的继承
        2.2.2 艺术观念的冲击
        2.2.3 科技手段的应用
        2.2.4 建筑空间的制约
    2.3 多元的壁画媒介
        2.3.1 传统媒介
        2.3.2 拓展的传统媒介
        2.3.3 异化的媒介
    2.4 多元的壁画形态
        2.4.1 壁画形态的分类标准
        2.4.2 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2.4.3 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2.4.4 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第三章 1979年以来壁画媒介与壁画形态嬗变的历程
    3.1 媒介的装饰——20 世纪80年代装饰化的壁画形态
        3.1.1 装饰化的壁画形态形成的原因分析
        3.1.2 媒介多元与装饰化的机场壁画形态
        3.1.3 机场壁画形态的社会影响
        3.1.4 装饰化的壁画形态的局限性
        3.1.5 机场壁画复兴运动后的壁画新媒介与新形态
    3.2 媒介的拓展——20 世纪90年代泛化的壁画形态
        3.2.1 媒介的拓展与应用
        3.2.2 泛化的壁画形态
        3.2.3 泛化的壁画形态的理论探索
    3.3 媒介的创新——21世纪初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3.3.1 媒介的创新
        3.3.2 壁画与建筑理性融合的异化形态
        3.3.3 全国美展参展壁画的异化形态
第四章 传统媒介拓展与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1 传统媒介的拓展
        4.1.1 混合媒介:蔡玉水印尼壁画《天堂巴厘岛》的媒介拓展
        4.1.2 从油彩到玻璃:叶武林中国现代文学馆壁画的媒介拓展
    4.2 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2.1 赏析辨识:教育、宣传、导视性壁画的功能转换形态
        4.2.2 视听音画:全景画的叙事模式与功能转换的壁画形态
    4.3 小结
第五章 传统媒介介入与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5.1 传统媒介与叙事模式的转换方式
        5.1.1 传统媒介的介入
        5.1.2 传统壁画的形式借鉴
        5.1.3 历史符号的片段移植
        5.1.4 地域特色的壁画表达
    5.2 叙事转换的壁画形态
        5.2.1 墙上的虚幻:3D壁画的叙事转换形态
        5.2.2 宣泄与时尚:涂鸦壁画的本土化形态
        5.2.3 气质吻合、以石为绘:贝聿铭中国建筑作品中本土化的壁画形态
        5.2.4 绘山刻水、锻古绣今:南京地铁二号线、十号线壁画本土化的壁画形态
    5.3 小结
第六章 创新媒介介入与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6.1 创新媒介的介入与创作语境的拓展
        6.1.1 创新媒介的介入
        6.1.2 传统经典与历史遗存的新表达
        6.1.3 叙事模式与壁画形态的新变化
    6.2 媒介异化的壁画形态
        6.2.1 虚拟与互动:北京地铁新媒体壁画的地域文化新呈现
        6.2.2 音画与影像:上海中华艺术宫新媒体壁画的形态转换
        6.2.3 3D打印与蝴蝶效应:上海地铁新媒体壁画的新形态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理论研究与现实形态
        7.1.1 艺术本质的理性坚守
        7.1.2 壁画现状的剖析应对
    7.2 壁画亟待解决的问题
        7.2.1 呼吁立法与保护当代壁画
        7.2.2 推广与传播当代壁画
    7.3 未来走向
附件
附:图表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7)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框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2.1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2.2 南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2.3 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2.3.1 历史文化价值
        2.3.2 旅游文化价值
3 丝绸之路色彩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影响
    3.1 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意义
    3.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与意义
    3.3 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3.4 丝绸之路色彩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作用
4 丝路贸易繁盛时期的唐代色彩
    4.1 唐代服装的色彩分析
    4.2 唐代建筑的色彩分析
    4.3 唐代陶瓷的色彩分析
    4.4 唐代壁画的色彩分析
5 丝绸之路色彩体系的建立
    5.1 丝绸之路色彩提取
        5.1.1 唐代服装色彩提取
        5.1.2 唐代建筑色彩提取
        5.1.3 唐代陶瓷色彩提取
        5.1.4 唐代壁画色彩提取
    5.2 色彩体系分类
        5.2.1 建立丝绸之路色彩体系模型
6 丝绸之路色彩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开发
    6.1 旅游纪念品属性分类
        6.1.1 包装材质分类
        6.1.2 包装色彩表现
        6.1.3 包装造型分析
    6.2 丝绸之路色彩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设计定位
    6.3 丝绸之路色彩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设计策略
    6.4 丝绸之路色彩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设计应用
7 结论
    7.1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7.2 课题有待研究内容
    7.3 关于课题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丝绸之路研究的色彩体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概述
    2.1 地铁壁画的概念
        2.1.1 壁画在地铁空间中的特性
        2.1.2 地铁壁画的功能及作用
        2.1.3 壁画在地铁空间中的位置分析
    2.2 色彩与材质的概括
    2.3 色彩对地铁空间的影响
        2.3.1 地铁壁画色彩的光环境因素
        2.3.2 色彩在公共空间中的职能
        2.3.3 色彩在地铁换乘空间中的心理效应
    2.4 地铁壁画材质自身色彩的运用与表现
        2.4.1 地铁空间壁画材质的局限性
        2.4.2 地铁壁画材质的属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分类研究
    3.1 自然性色彩与材质表现的地铁壁画
        3.1.1 概述
        3.1.2 案例分析
        3.1.3 小结
    3.2 象征性色彩与材质表现的地铁壁画
        3.2.1 概述
        3.2.2 案例分析
        3.2.3 小结
    3.3 观念性色彩与材质表现的地铁壁画
        3.3.1 概述
        3.3.2 案例分析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地铁壁画色彩与材质的发展趋势
    4.1 当前国内外地铁壁画色彩与材质现状分析
        4.1.1 国内典型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现状分析
        4.1.2 国外典型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分析
    4.2 地铁壁画色彩与材质多元化发展
        4.2.1 形式多元化
        4.2.2 技术多元化
    4.3 地铁壁画色彩与材质的生态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地铁站装饰壁画相关概念的基本论述
    2.1 何为“公共艺术”?
    2.2 简述壁画、地铁站装饰壁画的相关概念
    2.3 简述我国地铁站装饰壁画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
        2.3.1 简述我国地铁站装饰壁画早期阶段发展
        2.3.2 简述我国地铁站装饰壁画中期阶段发展
        2.3.3 简述我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现阶段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基本属性
    3.1 地铁站装饰壁画与建筑环境相互依存
    3.2 地铁站装饰壁画具有装饰点缀、营造氛围的特性
    3.3 地铁站装饰壁画具有浓郁的地域性色彩
    3.4 地铁站装饰壁画具有一定社会学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因素
    4.1 内容主题对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
    4.2 空间位置对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
    4.3 材质工艺对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
    4.4 色彩运用对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
    4.5 灯光照明对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差异
    5.1 分析国内典型城市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差异
        5.1.1 分析我国北方城市的地铁站装饰壁画——以北京地铁站为例
        5.1.2 分析我国南方城市的地铁站装饰壁画——以南京地铁站为例
        5.1.3 分析我国历史名城的地铁站装饰壁画——以西安地铁站为例
        5.1.4 对比分析中国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差异
    5.2 国外典型城市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差异
        5.2.1 “历史画卷”——俄罗斯莫斯科地铁站
        5.2.2 “天然岩洞”——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
        5.2.3 对比分析国外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析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未来的发展趋势
    6.1 当前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的现状分析
    6.2 针对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地铁站装饰壁画作品
    6.3 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多元化发展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色
        1.3.3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壁画的相关概念及发展演变
    2.1 相关概念诠释和研究范围界定
        2.1.1 相关概念诠释
        2.1.2 研究范围界定
    2.2 壁画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发展演变
        2.2.1 壁画的发展脉络
        2.2.2 壁画的职能演变
        2.2.3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对壁画的影响
        2.2.4 影响壁画应用的中心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壁画分类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3.1 壁画的分类
        3.1.1 制作方法上的分类
        3.1.2 内容功能上的分类
        3.1.3 造型语言上的分类
    3.2 不同分类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2.1 绘画型壁画
        3.2.2 雕刻型壁画
        3.2.3 工艺型壁画
    3.3 不同分类壁画应用的问题
        3.3.1 应用现状
        3.3.2 功能、形式单一
        3.3.3 文化针对性弱
        3.3.4 设计缺少一体化考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壁画设计与应用原则
    4.1 形式共通原则
        4.1.1 变化与统一
        4.1.2 对称与均衡
        4.1.3 比例与尺度
        4.1.4 节奏与韵律
    4.2 文化呼应原则
        4.2.1 对民族、地域文化的呼应
        4.2.2 对建筑文化的呼应
    4.3 设计一体化原则
        4.3.1 设计一体化原则的概述
        4.3.2 设计一体化原则的基础
        4.3.3 设计一体化的职责分工
        4.3.4 设计一体化原则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壁画设计与应用方法
    5.1 壁画位置的设计与应用
        5.1.1 壁画位置的选择
        5.1.2 根据功能需求确定壁画位置
        5.1.3 利用壁画位置调节建筑空间
    5.2 壁画形式的设计与应用
        5.2.1 建筑空间的前期分析
        5.2.2 根据建筑空间形态确定壁画造型
        5.2.3 根据建筑尺度确定壁画大小
        5.2.4 壁画构图设计对建筑形式的考虑
    5.3 壁画主题的设计与应用
        5.3.1 壁画主题对文化的考虑
        5.3.2 不同建筑空间中壁画主题的确定
    5.4 壁画色调的设计与应用
        5.4.1 壁画的色彩选择
        5.4.2 壁画的光色搭配
    5.5 壁画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5.5.1 壁画的材料选择
        5.5.2 壁画材料对建筑功能的适应
        5.5.3 壁画材料对建筑饰面材料的适应
    5.6 壁画的安装应用
        5.6.1 直接绘于壁面
        5.6.2 制作完成后安装应用
    5.7 实例分析
        5.7.1 项目需求
        5.7.2 壁画的应用设计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论陶瓷壁画构图与建筑属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陶艺壁画的形态语言对建筑视觉空间的建构 ——以韩国麦粒音乐厅为例[D]. 吕维.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2]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 朱琼彧.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3]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D]. 孙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7)
  • [4]厦门水泥老花砖装饰艺术研究[D]. 陈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5]陶艺元素在家居空间中的介入与融合[D]. 史菲. 青岛大学, 2017(02)
  • [6]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 ——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D]. 王岩松. 上海大学, 2017(02)
  • [7]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色彩研究[D]. 任雨.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7)
  • [8]地铁壁画的色彩与材质研究[D]. 陈颖.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7)
  • [9]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研究[D]. 缪琳. 西北大学, 2014(09)
  • [10]壁画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周月薇.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论陶瓷壁画的构成与建筑属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