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机制的初步研究

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机制的初步研究

一、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洋[1](2021)在《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刺虽然作为一种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但其镇痛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国际推广。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针刺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脊髓组织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关键蛋白及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基于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 chemokine ligand 1,CXCL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CXC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介导针刺镇痛,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故综合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探索针刺介导脊髓CXCL1-CXCR2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3种不同的造模剂量以及2种不同的手针针刺方法以热辐射痛和机械痛作为主要效应指标,优选合适剂量的小鼠炎性痛模型和手针针刺方法用于针刺镇痛研究,并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脊髓致痛物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明确针刺镇痛效应。其次,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基础上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筛选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蛋白和重要通路。最后,结合前期针刺CXCL1升高,CXCR2降低镇痛的研究基础,对筛选出的内吞通路进行验证,分别采用Elisa检测脊髓CXCL1含量,采用WB检测脊髓CXCR2、Rab5、Rab11、Rab7、Lamp1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脊髓组织CXCR2与神经元(Neu N神经元细胞的标记物)、Rab7、Lamp1共定位情况。结果:1.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1)不同造模剂量结果:不同造模剂量(20μL、50μL、100μL)均能降低小鼠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P<0.01),诱导小鼠炎性痛模型。但综合热辐射痛和机械痛结果50μL模型组整体较平稳,故选用50μL的造模剂量。(2)不同针刺方法结果:热辐射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在造模后24h-7天热辐射痛阈值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治疗1-7天,针刺(1)组、针刺(2)组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1或P<0.05);与针刺(2)组相比,针刺(1)组在第1、2天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机械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24h-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针刺(1)组在造模后第1、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2)组在造模后第1、3、6、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针刺(1)组在第2、4、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2)组在第2、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考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1)组较针刺(2)组的痛阈值升高更明显,且天数更多,因此采用针刺(1)组用于后期研究。(3)脊髓COX2、PGE2结果:脊髓COX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GE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降低(P<0.05)。2.基于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的针刺镇痛关键蛋白及通路筛选结果(1)针刺具有镇痛效应:与盐水组相比,造模后1-5天,模型组和针刺组的热辐射痛和机械痛在造模后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1-5天,造模侧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均升高(P<0.05或P<0.01)。(2)蛋白差异修饰分析结果:不同组间比较,差异修饰的蛋白和位点为:模型组VS盐水组上调40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01个蛋白,下调439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39个蛋白;针刺组VS模型组上调432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18个蛋白,下调36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73个蛋白;针刺组VS盐水组上调4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98个蛋白,下调43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2个蛋白。(3)差异修饰蛋白GO功能注释显示,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参与的生物进程主要与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刺激反应,发育代谢以及信号传递有关;细胞组成主要位于细胞膜、细胞器、大分子复合物、膜关闭内腔;分子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同时也与分子功能调节、结构分子活性、运输活动相关。(4)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在模型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4条:c AMP信号通路、缝隙连接、轴突导向、钙信号通路;在针刺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2条: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5)差异修饰蛋白互作关系结果: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功能主要与生物运输和内吞相关。3.针刺调节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结果(1)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蛋白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模型组CXCL1蛋白含量呈上调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升高(P<0.05)。CXCR2、Rab5、Rab11、Rab7、Lamp1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通过半定量分析,CXCR2与Neu N共表达率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XCR2与Rab7共表达率和CXCR2与Lamp1共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后都呈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CFA炎性痛小鼠具有镇痛效应。2.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磷酸化蛋白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并参与生物调节、运输、内吞等多种生物过程;与针刺镇痛相关的通路主要有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3.尚不能证明CXCL1-CXCR2内吞信号通路是脊髓CXCL1参与针刺镇痛的下游信号通路,有待于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确认。

赵振楠[2](2021)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G蛋白偏向激动剂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疼痛是一种伴随着疾病的不良感受,使用药物手段进行镇痛是减轻、消除或预防疼痛的方法,常见的术后疼痛以及一些癌性疼痛不得不使用阿片类镇痛剂如吗啡等缓解疼痛。而这类药物在长时间应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呼吸抑制、便秘等副作用。随着对疼痛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如果能够避免?阿片受体对一种抑制蛋白(β-arrestin)的招募,只激活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药物副作用会有所减轻甚至消失。因此,G蛋白偏向激动剂作为一种经典阿片类激动剂的替代品可以减轻或者消除以上副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G蛋白偏向激动剂层出不穷,但仅仅靠实验手段很难得到配体作用于靶标的分子机理,且费时费力,成本高。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目前已经报道的副作用轻或无的G蛋白偏向激动剂,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研究G蛋白偏向激动剂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该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疼痛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治疗现状,主要包括近年来全世界疼痛状况以及阿片滥用的情况。其次,介绍了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以及其结构特点、信号转导通路、G蛋白偏向激动剂等。然后对我们使用到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与解释,并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探究了PZM21是否为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吗啡替代品。我们分别将非G蛋白偏向激动剂Morphine、目前发展成熟的G蛋白偏向激动剂TRV130以及富有争议的“G蛋白偏向激动剂”PZM21与?阿片受体对接,然后进行长时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发现PZM21体系的残基W6.48(Ballesteros/Weinstein编码)侧链翻转较慢,Y3367.53和W3187.35较稳定,Y3267.43较活跃,其体系的水通道的开放程度介于TRV130体系和Morphine体系之间,LOOP区的柔性与Morphine体系相似。我们的模拟结果支持PZM21是一种低效能的镇痛剂和低效能的偏向激动剂的结论。论文的第三部分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探究了帽柱木碱及其衍生物与μ阿片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帽柱木碱及其衍生物7-羟基帽柱木碱和帽柱木碱假吲哚酚在结构上仅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其镇痛活性最大相差近200倍。为了探究三个分子结构差别不大但活性差异较大的原因,我们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的方法从分子层面研究三者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7-羟基帽柱木碱中的7位羟基和帽柱木碱假吲哚酚结构中的7位酮基可以和?阿片受体之间形成氢键。结合自由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帽柱木碱、7-羟基帽柱木碱和帽柱木碱假吲哚酚。残基的分解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对阿片受体激活有着重要影响的W2936.48对7-羟基帽柱木碱和帽柱木碱假吲哚酚体系的贡献较帽柱木碱大。计算结果与三个化合物的镇痛活性相吻合。本论文主要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其他辅助分析手段从分子层面研究“有/无G蛋白偏向激动效应”的化合物对?阿片受体的影响,揭示相互作用机理,为开发G蛋白偏向激动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耿男[3](2021)在《舒芬太尼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舒芬太尼在保护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F组)和舒芬太尼+PI3K抑制剂组(SF+LY组)。Sham组仅暴露双侧肾蒂,不做缺血处理。其余各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恢复灌注法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F组于缺血前30min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μg/kg),SF+LY组于缺血前35min股静脉注射PI3K抑制剂LY294002(3μg/kg),5min后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μg/kg)。各组大鼠于再灌注24h时(Sham组于术毕24h),腹主动脉采血3ml,测定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处死大鼠后取肾组织,光镜下观察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按受损小管占总肾小管的比例进行评分。TUNEL染色检测各组肾组织的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Bax、Bcl-2、cleaved-caspase-3及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Sham组比较,IR组的Cr和BUN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F组的Cr和BUN含量降低(P<0.05)。而SF+LY组的Cr和BUN水平高于SF组(P<0.05)。(2)HE染色结果表明,Sham组的肾脏组织学形态正常。其他建立IR模型的各组大鼠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显示肿胀、坏死,基底膜暴露和单核细胞浸润,坏死脱落的细胞碎屑落入管腔(管型)等。IR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高于Sham组(P<0.05)。与IR组比较,SF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明显减少,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P<0.05)。SF+LY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高于SF组(P<0.05)。(3)与Sham组比较,I/R引起显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增加,同时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F组细胞凋亡减轻,凋亡指数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降低(P<0.05)。SF+LY组的凋亡指数和cleaved-caspase-3表达均高于SF组(P<0.05)。(4)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各组总Akt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与Sham组比较,IR组p-Akt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表达降低。舒芬太尼预处理显着增加p-Akt和Bcl-2蛋白表达,而下调I/R诱导的Bax蛋白表达。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叶城[4](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周鸿云[5](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武文鹏[6](2016)在《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 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VTA和NAc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单胺类神经递质、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为吗啡戒断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 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出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SD大鼠56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造模组42只。采用剂量递增法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连续5日,每日2次;末次吗啡注射3小时后,纳洛酮进行急性催促戒断。造模成功的 42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各 14只。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与针刺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不予任何治疗干预。针刺组取大鼠“神庭”穴、“百会”穴、双侧“肾俞”穴,常规消毒,以毫针分别刺入上述腧穴,进针2~3mm,快速捻转1min,留针15min,1次/日,连续干预6日。电针组取穴同针刺组,在针刺组操作的基础上将“神庭”穴与“百会”穴连接至导线的正负极;双侧“肾俞”穴连接至导线的正负极,接通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干预15min,1次/d,连续干预6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光镜下观察VTA和NAc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E)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和 CaM活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CaMK Ⅱ和 CREB 阳性表达,及CaMK Ⅱ和CREB磷酸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VTA和NAc神经元 CaMKⅡ α亚基 mRNA表达及 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VTA 和 NAc 神经元 CaMK Ⅱ α 蛋白表达及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水平。应用SPSS 1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αne’s T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体质量变化:针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具体显着性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在定向航行实验中,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随着训练测试次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同一时间点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在空间搜索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P<0.0 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3.HE染色结果:对照组:脑组织染色清晰,神经细胞形态规整,胞质胞核界限清晰,无组织水肿,散在少量的炎细胞,血管无充血。模型组:脑组织结构疏松,神经细胞形态欠规整,部分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炎细胞数目增多,毛细血管肿胀。针刺组和电针组:脑组织病理状况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疏松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数目减少,胶质细胞和炎细胞数目也减少,毛细血管肿胀减轻。4.血清单胺神经递质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A、5-HT、NE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电针组吗啡戒断大鼠血清DA、5-HT、NE含量显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血清DA、5-HT、NE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流式细胞术结果: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和CaM活性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干预抑制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所引起的神经细胞内[Ca2+]i 和 CaM 活性急剧升高更为显着(P<0.05)。6.免疫组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减少吗啡戒断大鼠 VTA和N Ac神经元 CaMKⅡ 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减少CREB 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抑制CREB磷酸化(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7.实时定量荧光 PCR 结果: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下调CaMK Ⅱ α mRNA表达,抑制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 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8.Western Blot结果: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着下调CaMKⅡαmRNA蛋白表达,抑制CaMK Ⅱ α亚基磷酸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着(P<0.05)。结 论:1.电针能够减缓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大鼠体质量丢失,能够缩短吗啡戒断大鼠平台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次数,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电针能够改善吗啡戒断大鼠神经元病理形态学改变。3.电针能够降低吗啡戒断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E含量。4.电针能够抑制慢性吗啡依赖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引起的细胞内[Ca2+]i和CaM活性的急剧升高,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阳性表达,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亚基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抑制CaMKⅡα亚基磷酸化,下调CREB核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并抑制CREB磷酸化。5.电针抑制吗啡戒断反应、改善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通过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张德昌,叶菜英,陆久怡,谢志华,李志松,郭磊,于小莉,李娟,杨惠芬[7](2006)在《RGS蛋白对阿片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及阿片受体对钾通道调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RGS蛋白对阿片受体-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调节;阿片受体长期激活对细胞内钙离子、细胞浆酸碱度以及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以及阿片受体不通过G蛋白对细胞膜外向整流钾通道的调节机理。

闫玉仙[8](2006)在《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毒品在世界范围的蔓延泛滥,不仅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造成肝炎、性病、爱滋病等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且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据WHO统计,现今全球至少有5000万人染上药物依赖,连同其它医疗用药依赖者估计超过1亿人口,全球每年死于药物依赖的人口达10万人以上,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每年增加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国民经济、人口素质和社会安定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在我国主要以阿片类物质的滥用为主。长期应用阿片类物质必将导致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身体依赖的形成是因长期大量应用外源性阿片制剂遏制了体内正常内源性阿片肽的形成和释放;同时阿片受体对大量外源性阿片制剂很快产生耐受,致使用药量越来越大,造成机体的一种病理性的稳态,一旦撤药,这种稳态难以维持,将导致以戒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生理机能严重紊乱。极强的身体依赖性是限制阿片物质临床应用以及导致阿片成瘾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其机制的研究始终是阿片类药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吗啡依赖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在发现脑内阿片受体后的十余年中,许多学者通过对阿片受体密度、数目和亲和力改变的研究均不能解释吗啡依赖成因。近年人们发现药物依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长时程生物学效应,药物依赖的形成需要新的肽或蛋白质的合成,涉及到受体后信号转导,基因转录和翻译,效应子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的产生,所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受体后效应。其中与受体偶联的胞内Ca2+、钙调素(CaM)、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核转录因子CREB磷酸化过程的改变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方法主要有替代治疗和对症治疗。替代治疗是以阿片受体激动剂进行剂量递减的治疗,其实质是以另一种阿片类似物进行替代以缓解成瘾者的戒断症状,不能解决替代药物潜在的成瘾性,

何萍[9](2005)在《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胞内信号转导及形态学的影响》文中认为阿片类药物(以下简称阿片类)依赖已成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研究阿片类依赖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不仅是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阿片类依赖性机理的研究,在行为、神经生化、细胞、分子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普遍认为,cAMP 信号系统的适应性上调可能参与了阿片类依赖的产生和发展。阿片类依赖的细胞适应性反应,除了包括细胞机能适应外,还包括形态适应,二者导致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及组织结构的代偿性改变,最终达到病理状态的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与阿片类依赖密切相关。有关交感神经系统与阿片类依赖的研究已在众多脑内的交感神经有关的核团中展开。某些资料提示,外周交感神经系统有可能参与了阿片类依赖的形成,但缺乏直接的证据。本研究在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多种研究方法——细胞内电生理记录技术、放射性免疫测定、免疫组织化学、RT-PCR 及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胞内信号转导和形态学特别是超微结构的影响。(一) 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的影响制备来自正常大鼠和吗啡依赖大鼠的离体交感神经节——SCG 标本。运用细胞内电生理技术研究吗啡急性与慢性给药对SCG 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机制。1、来自正常大鼠离体SCG 标本的结果:(1)10-410-3mol/L 吗啡能可逆地完全或部分抑制绝大部分(39/42)SCG 神经元的f-EPSP或顺行AP。(2) 1×10-3 mol/L 吗啡不影响绝大部分(9/10)细胞的静息电位(RMP)、膜电阻(Rm)和直接AP 的幅度和时程。但在个别的细胞(1/10)引起膜去极化(平均幅度10.83±1.61mV,平均时程11.67±1.26min,给药3 次),期间Rm 无显着性改变。(3) 1×10-3mol/L 吗啡可逆性地抑制锋电位后AHP 的幅度。(4) 1×10-3mol/L 吗啡抑制大部分(7/10)SCG 细胞的ACh 和Carb 除极反应均受到抑制,对少数细胞(3/10)的ACh 和Carb 除极反应无影响。(5)1×10-4mol/L 纳洛酮对f-EPSP、直接AP和RMP、Rm均无明显影响,可降低5×10-4mol/L

赵建华[10](2005)在《钙离子和钙调蛋白在吗啡成瘾机理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变化目的:研究吗啡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影响,探索吗啡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可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取原代培养七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急性作用组、纳洛酮急性戒断组、吗啡慢性作用组、纳洛酮慢性戒断组、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组、钙通道阻断剂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皿细胞,运用新型荧光探针Fluo-4标记细胞内游离钙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徽镜研究吗啡对大鼠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影响。结果:急、慢性吗啡作用均引起[Ca2+]i升高,加入纳洛酮戒断后,不能阻断吗啡引起的细胞内[Ca2+]i升高,反而导致[Ca2+]i异常增高;δ2阿片受体选择性拮抗剂Naltrindole可以阻断吗啡引起的[Ca2+]i增加,μ阿片受体选择性拮抗剂CTOP不能阻断吗啡引起的[Ca2+]i增加;维拉帕米预处理海马神经元不能阻断吗啡引起的[Ca2+]i升高,特异性内质网钙泵抑制剂(TG)预处理海马神经元抑制吗啡升高[Ca2+]i的作用。结论:吗啡急慢性刺激引起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i升高,δ2阿片受体选择性拮抗剂可以阻断钙库释放引起的细胞内[Ca2+]i升高。 (二)、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CaM蛋白的变化 目的:研究急、慢性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CaM蛋白的改变。方法:取原代培养七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急性作用组,纳洛酮急性戒断组,吗啡慢性作用组,纳洛酮慢性戒断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皿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双抗体夹心法染色)及CaM蛋白相对含量检测。结果:急性吗啡干预和戒断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CaM

二、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剂量CFA诱导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不同针刺方法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OX2、PGE2 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的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XCL1-CXCR2 内吞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1 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转导过程
    2 G蛋白偶联受体在疼痛中的作用
    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针刺镇痛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G蛋白偏向激动剂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蛋白偶联受体简介
        1.2.1 G蛋白偶联受体概况及主要类型
        1.2.2 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特点
    1.3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及μ阿片受体激动剂简介
        1.3.1 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及β-arrestin信号转导通路
        1.3.2 经典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及G蛋白偏向激动剂
    1.4 计算方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
        1.4.1 分子对接简介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1.4.3 GROMACS简介
        1.4.4 CHARMM-GUI简介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ZM21对激活态?阿片受体构象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受体及配体的准备及分子对接
        2.2.2 模拟体系的构建
        2.2.3 体系的MD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体系分子对接结果
        2.3.2 体系的稳定性
        2.3.3 配体结合口袋的中的D147~(3.32)、H297~(6.52)
        2.3.4 影响受体功能的相关残基 W2936.48、Y3267.43、W3187.35、Y3367.53
        2.3.5 与激活相关的“水通道”
        2.3.6 LOOP区的柔性及构象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帽柱木碱及其衍生物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受体及配体的准备及分子对接
        3.2.2 模拟体系的构建
        3.2.3 体系的MD模拟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体系对接结果分析
        3.3.2 体系的稳定性
        3.3.3 模拟后构象变化及氢键分析
        3.3.4 结合自由能及分解自由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舒芬太尼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肾损伤
    1.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3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
        1.3.1 氧化应激
        1.3.2 炎症反应
        1.3.3 细胞自噬
        1.3.4 内皮功能障碍
        1.3.5 细胞凋亡
    1.4 PI3K/Akt通路
    1.5 舒芬太尼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伦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药物及主要实验试剂
        2.2.4 部分试剂配置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
        2.3.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3.3 标本采集
        2.3.4 血清肌酐(Cr)测定
        2.3.5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2.3.6 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小管损伤评分
        2.3.7 TUNEL染色
        2.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9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舒芬太尼改善RIRI大鼠的肾功能
    3.2 舒芬太尼改善RIRI大鼠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3.3 舒芬太尼抑制I/R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3.4 舒芬太尼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肾I/R损伤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I3K/AKT信号通路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4)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2.4.2 H.E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pelin家族
        3.2 NMB/GRP家族
        3.3 Calcitonin家族
        3.4 CART家族
        3.5 CRH家族
        3.6 CCK/Gastrin家族
        3.7 GRL/MLN家族
        3.8 Glucagon家族
        3.9 GnRH家族
        3.10 INS/IGF家族
        3.11 MCH家族
        3.12 NPP家族
        3.13 NPB/NPW家族
        3.14 NTS家族
        3.15 Neuromedin家族
        3.16 NPY家族
        3.17 Opioid家族
        3.18 HCRT家族
        3.19 PTH家族
        3.20 RFamide家族
        3.21 SST家族
        3.22 TAC家族
        3.23 TRH家族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2.6.2 草鱼摄食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4 讨论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制备
        2.3 模型制备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4 小结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2.3 实验取材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2.5 统计分析
        2.6 芯片质控
        3 结果
        3.1 总RNA质检结果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1 实验用品
        1.1 实验样品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RNA抽提
        2.2 RNA质检
        2.3 反转录
        2.4 SYBR Green qPCR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RNA质检结果
        3.2 RT-PCR验证结果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 成瘾的共同特征
        1.1 正强化
        1.2 负强化
        1.3 药物耐受性
        1.4 嗜欲
        1.5 应激性刺激
    2. 药物成瘾的形成机制
        2.1 中枢奖赏系统
        2.2 巴多胺系统
        2.3 5-羟色胺系统
        2.4 组胺
        2.5 去甲肾上腺素
        2.6 氨基酸类
        2.7 阿片肽
        2.8 非编码RNA( ncRNA)miRNA
    3. 药物成瘾相关脑区
        3.1 中脑-边缘系统脑区
        3.2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4. 戒断效应的神经基础
    5. 药物依赖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外科治疗
        5.3 心理行为疗法
        5.4 运动促进疗法
    6. 中医药在吗啡戒断中的研究进展
        6.1 中药
        6.1.1 单味药提取物/有效成分
        6.1.2 复方
        6.2 针灸
        6.2.1 针刺
        6.2.2 电针
        6.2.3 温针灸
    7. Ca~(2+)-CaM-CaMKⅡ -CREB信号通路与药物成瘾
        7.1 信号转导与药物成瘾
        7.2 Ca~(2+)-CaM-CaMK Ⅱ-CREB信号通路
        7.3 Ca~(2+)-CaM-CaMK Ⅱ -CREB信号通路与吗啡依赖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行为学及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2.3 各组处理
        2.4 体质量观察
        2.5 戒断症状观察
        2.6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急性催促戒断症状观察
        3.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体质量变化比较
        3.3 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结果
        3.4 Morris水迷宫空间搜索实验结果
        3.5 所有干预方法未影响大鼠的运动能力
    实验二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VTA和NAc脑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2.3 各组处理
        2.4 标本制备
        2.5 石蜡包埋
        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3. 实验结果
        VTA、NAc的HE染色结果
    实验三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 DA、5 -HT、NE)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2.3 各组处理
        2.4 血清标本制备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DA含量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NE含量比较
    实验四 电针对吗啡戒断模型大鼠Ca~(2+)-CaM-CaMK Ⅱ -CREB信号通路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吗啡戒断动物模型制备
        2.3 各组处理
        2.4 主要试剂配制
        2.5 标本制备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胞内[Ca~(2+)]i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VTA和NAc胞内CaM活性
        3.3 VTA和NAc神经元CaMKI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3.4 VTA和NAc神经元CaMK ⅡαmRNA表达情况(实时定量荧光PCR)
        3.5 VTA和NAc神经元CaMK Ⅱ 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Western B 1ot法)
        3.6 VTA和NAc神经元CREB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4. 统计学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2+)]i含量
        5.2 VTA和NAc神经细胞内CaM活性
        5.3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蛋白表达
        5.4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 mRNA表达
        5.5 VTA和NAc神经元CaMKⅡα蛋白表达及pCaMKⅡα蛋白表达
        5.6 VTA和NAc神经元CREB表达及CREB磷酸化
讨论
    1. 动物模型制备
    2. 中医学理论基础及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2.1 医学对本病证的认识
        2.2 电针方法选择依据
        2.3 腧穴选择依据
    3. 脑区的选择
    4.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5.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VTA和NAc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6.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7.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影响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7)RGS蛋白对阿片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及阿片受体对钾通道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GS蛋白对阿片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
    1.1 RGS蛋白对μ阿片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1]
    1.2 RGS蛋白对δ阿片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1]
    1.3 RGS蛋白对μδ嵌合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1]
    1.4 RGS蛋白对δμ嵌合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1]
2 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对PC12细胞外向整流钾通道的调节
    2.1 PC12细胞外向整流钾通道的特性
    2.2 U50488对通道电流的影响
    2.3 U50488对钾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2.4 U50488对PC12外向整流钾通道调节机理的初步探讨
3 阿片受体激活对细胞内Ca2+、线粒体膜电势和胞浆pH的影响与耐受的分子机制
    3.1 DAMGO长时间处理后稳定表达μ阿片受体CHO细胞的差示表达研究[3]
    3.2 阿片受体对相关基因可能功能的调节[4-5]
        3.2.1 对μ阿片受体的作用
        3.2.2 对μ受体的作用
        3.2.3 对κ受体的作用
    3.3 本项工作的创新之处

(8)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CCK 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大鼠海马神经元中μ阿片受体、CCK 受体的表达及慢性吗啡作用对其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CK 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CK 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依赖及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CaMKⅡαmRNA、蛋白表达及蛋白活性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CK 受体拮抗剂对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CRE磷酸化水平及CREB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胆囊收缩素对中枢阿片肽系统的调节作用
综述二 RGS 蛋白在阿片信号转导及耐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9)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胞内信号转导及形态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的影响
    实验一 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吗啡依赖大鼠交感神经节的光镜、电镜形态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意义及展望
附录:目的基因mRNA 序列及 PCR 产物测序结果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1 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2 阿片类依赖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2.1 AC-cAMP-PKA 通路
        2.2 NO/NOS-cGMP 信号通路
        2.3 Ca~2+-CaM-CaMK 信号通路
        2.4 MAPK 信号转导通路
    3 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钙离子和钙调蛋白在吗啡成瘾机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词一览表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前言
五、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变化
六、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 CaM蛋白的改变
七、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 CaM蛋白的调节差异
八、小结
九、综述
十、参考文献
十一、致谢

四、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D]. 王洋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G蛋白偏向激动剂与μ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D]. 赵振楠. 兰州大学, 2021(09)
  • [3]舒芬太尼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 耿男. 兰州大学, 2021(12)
  • [4]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Ca2+-CaM-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D]. 武文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RGS蛋白对阿片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及阿片受体对钾通道调节的研究进展[J]. 张德昌,叶菜英,陆久怡,谢志华,李志松,郭磊,于小莉,李娟,杨惠芬.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6(03)
  • [8]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闫玉仙.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9]吗啡对大鼠交感神经节突触传递、胞内信号转导及形态学的影响[D]. 何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05(05)
  • [10]钙离子和钙调蛋白在吗啡成瘾机理中的作用研究[D]. 赵建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新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