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与应用

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与应用

一、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慧泓[1](2021)在《燃料电池内阻测试平台搭建及老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车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零污染、能量密度高、燃料补给速度快的特点,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其较短的使用寿命是制约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延长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需要对燃料电池的老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燃料电池的寿命提升奠定研究基础。因此,为了评估燃料电池的老化趋势,本文通过搭建燃料电池内阻实时监测平台,基于所采集的内阻数据,实现对燃料电池健康状态的实时评估,从而完成对燃料电池老化趋势的研究分析。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电压下降过程,对比不同的燃料电池状态测试方法,并选择燃料电池阻抗测试作为评估燃料电池健康状态的测试方法,为燃料电池的老化趋势分析提供基础。其次,分析燃料电池阻抗谱的测试机理,通过建立燃料电池阻抗谱模型,对燃料电池阻抗参数进行辨识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实现实时监测燃料电池的健康状态。在恒负载的情况下,建立燃料电池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半经验模型,并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对燃料电池老化趋势的实时估计。然后,基于燃料电池内阻测试原理建立LabVIEW内阻实时在线测试平台,并完成该测试平台的相关软硬件设计开发,为实时评估燃料电池健康状态及老化趋势提供了数据支撑。最后,利用法国开源燃料电池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燃料电池老化趋势预估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估计燃料电池老化趋势。基于该方法,建立燃料电池老化趋势监测平台,这在保障燃料电池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使用寿命延长提升、系统效率改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谋[2](2021)在《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文中认为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仍然存在较大误差,按照有较大误差的矿井涌水量预测值进行井田开采,往往会威胁到井田的安全开采以及对区域地下水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更高精度估量矿井涌水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杭来湾井田为例,在充分掌握与分析井田的水文地质、开采过程、水文气象和涌水量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中多种方法预测杭来湾井田涌水量,并对各预测结果和预测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现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运用趋势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涌水量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模型,预测了杭来湾井田矿井涌水量为4.49×104m3/d;分析杭来湾井田长序列矿井涌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SPSS软件建立较为合理的ARIMA(1,1,0)模型,并预测了矿井涌水量为8.33×104m3/d;借助SPS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涌水量与累计采空区面积之间的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回归模型,预测了涌水量分别为3.09×104m3/d和3.22×104m3/d;利用富水系数法求解富水系数,建立了杭来湾井田涌水量与采矿量之间的关系,预测了正常涌水量为1.97×104m3/d。(2)运用解析法中大井法和廊道法预测了杭来湾井田先期开采地段的正常涌水量为1.17×104m3/d。选用Visual modflow软件准确建立符合真实情况的数值模型,根据导水冒裂带高度设置两种不同开采方案,预测了各方案的涌水量:其中方案1为按分层开采煤层预测涌水量为3.08×104m3/d,方案2为按全层开采煤层预测涌水量为5.23×104m3/d。(3)针对多种预测方法进行了涌水量预测结果和预测方法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数值法的预测精度较高、回归分析法次之。因此,最终推荐数值法预测中方案1(分层开采煤层)的结果作为涌水量预测结果:3.08×104m3/d。(4)基于数值法预测结果,分析了采煤对的第四系潜水资源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在分层开采煤层和全层开采煤层两种方案中,全层开采煤层引发局部导通区域内潜水埋深下降过大,导致井田内代表性沙漠植被无法生存,分层开采煤层在井田内和全层开采煤层在井田内非导通区的沙漠植被受影响程度接近,致使中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因此提出了对井田内沙漠植被的保护措施。

钟睿[3](2021)在《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信息的飞速增长引爆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中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电信欺诈出现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诈骗形式,且当下的反欺诈手段较为被动与笨重,无法满足高效反诈的需求,针对电信诈骗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基于电信反欺诈场景下的信令数据与通话文本数据,分别提出反欺诈综合决策识别算法,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能够高效的进行相应的电信反欺诈识别与决策。进一步地,为了给上述算法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同时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欺诈手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通过本平台,用户将相应的电信数据上传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多源异构特征工程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封装与建模,并通过平台提供的诈骗电话识别算法、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和诈骗趋势分析算法,针对不同场景和目标,进行快速的反欺诈决策与分析,帮助与指导相关人员的工作。本文的关键算法在于反欺诈综合决策和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本课题立足于电信反诈场景,通过反欺诈综合决策高效的解决诈骗电话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和“基于宽度学习的模型并行化训练方法”,前者结合降噪自编码与宽度学习系统,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算法,与其他经典算法对比下,进一步提高了准确率的同时,大大缩减了训练时间;后者在前者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的提出了相应的并行化算法,进一步缩减训练预测时间,解决了内存爆炸的问题,更好的满足反欺诈的时效需求。同时,通过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半监督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和“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前者利用半监督图网络,借鉴图结构进一步的挖掘诈骗模式,发现更多的欺诈电话;后者基于时序结果,综合利用聚类与数理统计等方式对诈骗趋势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算法能够高效的识别诈骗电话,好于现有传统方法,并对诈骗模式与趋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分析与帮助。本文首先阐述了整体的研究背景和实际意义,分析了该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接着对本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分析了反欺诈综合决策算法和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的研究意义,按照目的不同,分为多源异构电信数据特征工程、反欺诈智能综合决策、诈骗模式及趋势挖掘三个主要功能。随后对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现。接下来,设计与实现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和相关的功能模块,详细介绍了内部的类与接口,描述了平台处理请求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交互配合最终得到响应结果。最后对平台的部署、环境与测试进行了说明,并对该工作进行了相关的总结与展望。

许镇义[4](2020)在《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空气质量形势严峻,《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64.2%。根据2019年《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7亿辆,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核算为4065.3万吨。移动源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物中占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物占比超过80%,氮氧化物和固体颗粒物超过90%。移动源污染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进行全时监测和综合监管对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方面由于移动源污染监测站点的建造维护费用高昂,城市中布设的移动源污染监测设备站点稀疏,难以通过在全区域布设检测设备实现城市全区域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测;另一方面影响城市移动源污染时空分布变化的因素复杂繁多,从长期污染排放清单核算考虑,主要取决于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和车辆类型组成,但从短期或实时交通污染变化状态而言,却又受到城市道路拓扑结构、交通流状况和外部气象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对实现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的全时监测和综合监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针对上述挑战,本文考虑了移动源污染监测数据的空间稀疏性和异质性、复杂的时空动态特性以及城市路网联通性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开展了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监测数据的空间稀疏性和异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排放因子模型和对抗学习策略的数据增强方法。综合考虑交通流、路网结构、车辆工况等外部环境信息影响,建立了移动源污染排放因子修正模型确定污染监测数据的先验分布;分析有限点位监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设计先验约束损失函数和条件约束损失函数,构建融合排放因子模型的数据生成网络,设计二分类判别网络检验输入数据是否为污染监测数据;通过数据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的互相对抗学习,得到能够逼近实际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分布的监测约束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考虑了移动源污染监测数据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合成数据能够覆盖真实监测数据分布空间。(2)针对城市区域移动源污染时空变化特性与多源环境因素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残差网络的污染趋势分析方法。采用网格化数据表示关联移动源污染与外部环境因素,设计多时间依赖性处理单元分别提取污染监测序列的临近性、周期性、趋势性时变特征,采用前后端融合策略融合移动源污染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深层特征空间内实现粗粒度城市网格区域移动源污染排放趋势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污染物的预测精度上均优于已有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城市网格区域污染分布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多种复杂外部环境因素影响。(3)针对城市路网移动源污染时空分布精细化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时空图卷积网络的污染预测方法。利用图结构表示构建移动源污染与路网结构和交通流状态关联,设计时空图卷积单元提取路网节点间污染变化的时空交互特征,采用多特征融合策略对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复杂环境特征进行融合,实现细粒度城市路网移动源污染时空分布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路网连通结构信息克服外部因素对污染时空变化分布的影响,在不同路网移动源污染物预测上表现出较低的预测误差,同时能够对不同规模数据集具有良好适应性。(4)针对传统移动源污染监管中的模型依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城市道路移动源污染监管方法。通过设计混合环境状态与组合收益回报函数,构建基于深度回报估值网络的移动源污染监管强化学习模型;利用实际道路污染监测数据建立污染序列经验样本池,通过对长期回报估值网络的离线训练,构建道路移动源污染监管策略模型,实现道路污染排放的在线监管。最后在合肥实际道路污染监测数据集上评估所设计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实现了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的“监测数据增强-时空特性分析-监管策略生成”的全技术链条,构建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监管理论方法体系,为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张欣怡[5](2020)在《基于Hive数据仓库的中国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和气象监测网络不断进步和完善,每个地区的空气和气象监测系统都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对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构建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得到充分利用,满足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对信息的分析、决策要求。本文以2014-2019年中国所有空气质量和气象站点的监测数据作为模拟数据,以Hadoop分布式大数据框架、Hive数据仓库、Spark数据计算引擎、Pyecharts可视化工具作为技术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拥有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可视化功能的中国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在数据仓库的基础存储要求上,设计了具有分层存储、分区存储功能的中国空气质量数据仓库。分层存储是指根据不同的数据使用需求,将原始数据形成若干张数据表分层存储在数据仓库中,这种分层存储能够提高空气质量数据的使用效率。分区存储则是指根据数据的采集时间形成分区信息进行分区存储,经实际使用测试,分区存储策略可有效提高中国空气质量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检索效率。对于空气质量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空间分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气象因素影响力分析,分别从年、季、月、日的时间尺度根据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了中国各地区的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最新数据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并对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三大重点地区未来空气质量的水平进行预测。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力趋势分析分为单项气象因素相关性趋势分析和多项气象因素整体影响力趋势分析,主要讨论了大气温度、地表温度、气压、降水、湿度、日照、风速这几项气象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过使用数据仓库中存储的数据,中国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的主要观察结果如下:1、中国空气质量年际分布显示,2014-2018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逐渐向好,年均空气质量属于污染水平的城市和站点逐年减少。2、时间序列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在观测期内中国三大经济区中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最重,逐年改善幅度最大,长三角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则空气质量最优,改善幅度最小;以三大经济区作为预测对象进行空气质量未来预测,模型在测试集数据上的精度显示:SARIMA模型月度预测和RNN-LSTM模型日度预测的精度分别可以达到85.49%和99.6%,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各地区未来的空气质量水平。3、气象因素影响力趋势分析显示,单个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但每个地区气象因素整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力均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

高炜[6](2020)在《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调节气候、防洪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全世界湿地正经历快速且大面积的退化,湿地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兴安岭地处我国中温带,发育众多沼泽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然而,几十年来,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受到农业开垦、森林砍伐等一系列生产建设活动的破坏,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沼泽湿地的面积快速减少,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本文以小兴安岭地区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1)以Landsat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随机森林和增强回归树分类方法,提取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五期小兴安岭地区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分析不同时期三类沼泽湿地的动态度、景观格局、质心,研究沼泽湿地时空变化过程;(2)研究1975—2015年(40a)、1975—1985年、1985—1995年、1995—2005年、2005—2015年小兴安岭气温、降水、地温、植被覆被指数(NDVI)、冻融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小兴安岭地区社会经济要素变化特征;(3)建立最大熵模型,量化五个不同时期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素,分析主要驱动因素与沼泽湿地减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主要驱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沼泽湿地减少的影响。本研究为沼泽湿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沼泽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1975—2015年(40a),小兴安岭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湿地面积均出现大幅度下降,面积下降比例由高到低的是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草本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转出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1975—1995年,沼泽湿地转出为耕地的面积处于上升阶段,1995—2015年,沼泽湿地转出为耕地的面积有所下降,整个研究时段耕地是沼泽湿地转出的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说明人为耕种是沼泽湿地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1975—2015年,沼泽湿地发生剧烈变化、稳定性变差,沼泽湿地退化的强度从北向南、从西向东逐渐增强;三类沼泽湿地质心都不同程度地向西北方向迁移,草本沼泽的迁移距离相对最小,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迁移距离较大。三类沼泽湿地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空间上沼泽湿地发生退化的剧烈程度不均衡造成的。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与中低纬度天然湿地既存在共性规律又存在差异。(3)1975—2015年小兴安岭气温、地温、降水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呈现出北部和中部上升趋势高于南部;地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部升高趋势最强,北部升高趋势强于南部的特点;降水空间分布为北部降水变化小,南部特别是西南地区降水呈较强增加趋势。小兴安岭40a间气温、地温、降水变化既有时间序列上的差异,又存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4)1975—2015年小兴安岭年以及季节冻融厚度呈显着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春季(7.87cm/10a)>夏季(3.16cm/10a)>冬季(1.79cm/10a)>秋季(0.873cm/10a),40a间冻融厚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呈现出南部冻融厚度下降强度强于北部,且具有显着性,东部下降强度大于西部。1975—2015年NDVI具有显着下降趋势(p<0.05),研究区北部、中部、东南部区域NDVI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强度为中心弱、边界强。(5)1975—2015年,小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减少主导因素不同,不同年代际同一类型沼泽湿地减少的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草本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素具有年代际的分异性,1995年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驱动因子的拐点,1975—1995年草本沼泽湿地的减少主要是由耕地扩张造成的,而1995年后耕地对草本沼泽湿地的影响降低,特别是2005年开始,耕地已经不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不同年代际灌丛沼泽湿地减少主要受到气温升高、冻融厚度下降等自然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森林沼泽湿地的减少主要受地温、气温升高、冻融厚度下降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存在南北、东西差异,南部、东部地区耕地扩张是草本沼泽湿地减少的重要因素,北部和西部地区长期受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沼泽湿地减少。因此,40a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减少是耕地扩张与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具有空间分异特征。

赵羿安[7](2020)在《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强调数量增长的赶超型、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变为追求经济平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如今,在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与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以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问题主导,进行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论证分析。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十分突出。非正式制度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经济发展既有正向调节也有负向调节,非正式制度若在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与经济规律时,可实现促进经济绩效提高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绩效的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制度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否认的正向调节作用,中国渐进式改革印证了这一积极促进作用。在渐进式改革外部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们自身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与习俗习惯及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行进情况均可被视为影响改革方向和进程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因素。因此,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论证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介绍了主题的背景、意义、创新点和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从分析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入手,首先,通过分析选取了四个方面内容作为说明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关系的传导媒介,并通过这四方面的传导媒介分析论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习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四个维度内容分别论证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理和传导途径。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层面维度的测度标准、指标选取和指标趋势走向对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了探讨。本文在论证分析过程中严格依照非正式制度性质、内容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每个维度进行测度定义,并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标准、测度定义和鱼骨图问题追溯的思想选取符合非正式制度内容且具有经济特性的可测指标,实现构建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筛选和优化过程最终确定非正式制度选取的16项测度指标和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测度指标,分别构成初始时序面板数据集,且依次绘制16项指标和22项指标的平滑曲线图和趋势走势图,借助数据的分布规律寻到异常临界点,并结合历史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给出较为基础的成因解释说明。再次,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函数并进行关联,通过函数系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指标建立中国四个大区域的数据面板,分别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论证非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影响关系,进一步说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构建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传导媒介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中国经济与传导媒介之间的函数关系,验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最后,本文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运用实证数据结果,分别从“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以及“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与非正式制度内容相关的七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隋玉萍[8](2020)在《基于M-K法的牡丹江市气候趋势分析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发展产业,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气候,气候研究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较大作用。通过对气候变化进行评价和诊断分析,并做出预测,用于了解并掌握气候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情况十分必要。本文选取牡丹江市2000年至2019年最新时间范围作为研究时间序列,利用牡丹江市气象站的月度温度和降水量数据,综合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R/S重标极差法全方面多层次的揭示时间序列下气候因素的演化趋势规律特征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状态,增强气候预测真实性与实用性,为研究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最为准确的建议。通过利用线性趋势法计算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突变节点与置信水平检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牡丹江市在研究区间内年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至2019年的温度变化总体上相对稳定,且在2009年年均气温发生突然性变化;四季气温中春、秋、冬季气温上升,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且四季气温趋势稳定,未发生突变情况。2000年至2019年的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平稳发展,未发生降水量突变的情况,四个季节降水的发展趋势相对稳定。从2000年到2019年的近20年中,没有突然的时间节点。根据R/S重标极差法求解牡丹江市的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的Hurst指数。牡丹江市呈现比较明显的Hurst现象,气温与降水的序列总体上以延续过去变化趋势为主。四个季节中Hurst指数均大于0.5,将与其相对应的前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其中秋季中Hurst指数为0.593,表明其持久性较弱。牡丹江市的全年气温将依旧表现为不断上升变化,平均秋季温度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会产生较大可能发生突变,应加强注意并针对秋季温度变化做好防御工作。牡丹江市的降水量将在近期内与研究时间序列范围内现状保持稳定,每个季节的发展趋势与上一时期相吻合。但冬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应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总的来说,在过去的近20年中,牡丹江市的气候资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总体变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气候资源结合其他增产增收措施,势必促使牡丹江市的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吴京桥[9](2020)在《基于融合特征表示的癌症研究趋势分析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研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和组织每年花费在癌症研究的经费高达数十亿美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于研究人员已是触手可及,但是随着海量信息的增长,医生及生物研究人员很难处理日益增长的信息过载问题。因此,随着生物医学研究论文的爆炸式增长,采用机器学习访求可以帮助研究者们在庞大的文本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使他们更有效的了解近年的癌症研究重点和发展历程以提升人类医疗的集体经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越来越火热,其在机器翻译、信息抽取、文本情感分析、自动问答和个性化推荐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文本特征表示的相关研究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中之重。人类的文本语言逻辑无法被机器所识别,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将文本转化为机器能够理解的形式。文本特征表示形式多种多样,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其对文本表示的准确性是下一步相关应用工作的基础。本文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与医学领域相结合,利用融合的特征表示方法对癌症研究趋势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传统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进行了融合改进,并通过机器学习分类与聚类算法对不同文本特征表示模型得到的文本向量进行相关实验,进而衡量不同向量对文本信息的表示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Tr-W2v算法得到的融合文本向量在分类实验中表现效果最佳,而Ti-W2v算法得到的融合文本向量在聚类实验中表现效果最佳,本文对于此结果结合相关算法特点也进行了直观的解释。其次,本文基于融合改进的文本向量进一步提出了相似度趋势分析、关键词趋势分析和改进的关键词趋势分析等多种癌症趋势分析模型。其中相似度趋势分析模型分析了近年中国五大高发癌症的相似度走向趋势。随后,以肺癌数据为例,本文提出的关键词趋势分析模型分析了肺癌整体的研究方向和区域。为进一步解决关键词趋势分析模型的不足,本文提出的改进的关键词趋势分析模型从肺癌相关的基因蛋白、肺癌相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以及肺癌相关的其他热点等多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根据本文得到的癌症趋势分析结果,医生及生物医学研究者可以从大量癌症研究论文中了解到每年的不同热点区域差异和相关的联系趋势。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相关人士阅读大量论文和追踪热点的工作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指导他们快速搜集信息和进一步开展工作。

唐嘉明[10](2020)在《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形式,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于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防早期损害具有重要意义。三维探地雷达作为无损、快速、全覆盖的检测评价手段,可实现对新建道路沥青层厚度及介电常数均匀性的快速检测与科学评价,国内外已开展较多基于三维探地雷达获取沥青路面厚度及介电常数检测结果相关研究,在如何基于检测结果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检测结果的沥青路面厚度及离析情况准确描述评价,并根据各段落结果动态调整施工方案的相关研究,以改善沥青路面厚度与空隙率分布均匀性,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第一章阐述了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应用研究背景及概况,总结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的技术研究路线及主要工作安排。第二章阐述了三维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特性与原理,系统组成及运行机制,电磁波发射方式与最佳参数组合确定方法,接收电磁信号后的转换、呈现与处理原理。第三章总结了三维探地雷达全断面覆盖检测方沥青层厚度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探地雷达厚度检测结果,提出路面厚度补偿法,动态调整沥青路面摊铺厚度,用于指导后续上承层施工。该方法在实体工程中的应用,应用效果表明可将厚度合格率在95%以下的沥青路面厚度合格率提高到98%以上,有效提高路面施工厚度合格率,改善均匀性。第四章总结了三维探地雷达介电常数检测方法,基于三维探地雷达介电常数检测结果,计算各单元分布系数,表征各单元偏离数据总体的程度,提出沥青层介电常数分布趋势分析方法,并根据检验临界值判定存在离析风险的区域,及时采取处治措施。第五章基于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分布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结合数字图像中区域相关分析方法,引入连通变异区域,区域凸包等概念,计算区域面积、变异率及细长度等指标,提出基于凸包区域面积、凸包变异率区域指标预测沥青路面区域粗离析程度的分析方法,模型F检验显着水平为0.33%,验证表明空隙率预测误差绝对值均值为0.2%,最大误差为0.5%,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靠度。

二、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燃料电池内阻测试平台搭建及老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各部件衰退分析
        1.2.2 老化趋势观测模型
        1.2.3 燃料电池内阻测试平台搭建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和测试方法分析
    2.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2.1.1 燃料电池工作过程分析
        2.1.2 电化学反应原理
        2.1.3 燃料电池电压损失分析
    2.2 燃料电池状态测试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燃料电池老化趋势模型建立
    3.1 阻抗分析
        3.1.1 电化学阻抗谱原理及分析
        3.1.2 基于解析法的等效电路模型
        3.1.3 阻抗模型的参数辨识
    3.2 燃料电池老化趋势分析
        3.2.1 燃料电池的健康状态分析
        3.2.2 燃料电池的老化模型的建立
        3.2.3 基于最小二乘法初始参数的识别
        3.2.4 燃料电池老化趋势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阻抗谱测试平台的设计
    4.1 阻抗谱测试平台电路板设计
        4.1.1 主回路原理分析
        4.1.2 燃料电池电流采样电路分析
        4.1.3 燃料电池理论电流生成电路分析
        4.1.4 MOSFET控制电路分析
        4.1.5 其他电路分析
    4.2 阻抗谱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2.1 软件总体设计
        4.2.2 应用层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显示平台设计
        4.3.1 主体程序模型
        4.3.2 程序功能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平台搭建及老化趋势验证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实验数据介绍
        5.2.1 实验数据来源
        5.2.2 内阻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燃料电池内阻模型参数辨识及健康结果分析
        5.3.2 燃料电池老化模型初始参数辨识结果分析
        5.3.3 燃料电池老化趋势预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统计学方法研究现状
        1.2.4 杭来湾井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1.4 区域地质特征
        2.1.5 井田地质特征
        2.1.6 井田煤层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1 含水层结构特征
        2.2.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2.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2.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 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
        2.3.1 生产矿井充水水文地质特征
        2.3.2 矿井充水水源分析
        2.3.3 矿井充水通道分析
        2.3.4 矿井充水强度分析
第三章 统计学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
    3.1 趋势分析法预测
    3.2 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
        3.2.1 时间序列分析原理
        3.2.2 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
        3.2.3 模型预测
    3.3 回归分析法预测
        3.3.1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3.3.2 相关程度分析
        3.3.3 回归模型的建立
        3.3.4 回归预测结果
    3.4 富水系数法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学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
    4.1 解析法预测
    4.2 数值法预测
        4.2.1 数值模型构建
        4.2.2 数值模型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涌水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5.1 涌水量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5.1.1 多种方法预测结果分析
        5.1.2 多种方法预测结果对比评价
    5.2 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评价
        5.2.1 涌水量的多种预测方法分析
        5.2.2 涌水量的多种预测方法对比评价
    5.3 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可靠性分析
    5.4 釆煤涌水对第四系潜水资源量与地下水位的影响
        5.4.1 对第四系潜水资源量的影响
        5.4.2 对第四系地下水位的影响
    5.5 煤层开采对井田内沙漠植被的影响
        5.5.1 地表植被与潜水位关系
        5.5.2 研究区现状植物生长情况
        5.5.3 两种煤层开采方案下对井田生态植被的影响
        5.5.4 井田沙漠植被的保护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电信反欺诈相关技术
        2.1.1 传统反欺诈方法
        2.1.2 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欺诈算法
    2.2 宽度学习系统
        2.2.1 宽度学习网络
        2.2.2 宽度学习的增量更新算法
    2.3 图网络算法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典型业务场景分析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面向多源异构电信数据的特征工程
        3.3.2 反欺诈智能综合决策
        3.3.3 诈骗挖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宽度学习的反欺诈综合决策
    4.1 总体流程
    4.2 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
        4.2.1 问题描述
        4.2.2 编码宽度学习特征建模
        4.2.3 编码宽度学习网络建模
    4.3 基于宽度学习的模型并行化训练算法
        4.3.1 问题描述
        4.3.2 宽度学习网络数据并行化结构设计
        4.3.3 基于集成学习的宽度学习网络并行化算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基于编码宽度学习网络的诈骗识别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4.4.3 基于宽度学习的并行化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电信数据的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算法
    5.1 总体流程
    5.2 基于半监督图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
        5.2.1 问题描述
        5.2.2 基于半监督的图网络建模
        5.2.3 基于semi-GCN的诈骗发现算法
    5.3 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
        5.3.1 问题描述
        5.3.2 基于聚类的趋势发现方法
        5.3.3 基于时序统计的趋势分析及评估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环境
        5.4.2 基于半监督图网络的诈骗模式发现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4.3 基于时序的欺诈趋势发现及分析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体设计
    6.1 系统总体架构
    6.2 平台关键功能模块介绍
        6.2.1 反欺诈综合决策模块
        6.2.2 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模块
        6.2.3 多源异构特征工程模块
        6.2.4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模块
        6.2.5 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模块
    6.3 基本工作流程
        6.3.1 智能反欺诈综合决策流程
        6.3.2 诈骗模式发现流程
        6.3.3 诈骗趋势分析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详细设计
    7.1 反欺诈综合决策详细设计
        7.1.1 类图及接口说明
        7.1.2 典型场景说明
    7.2 诈骗模式发现及趋势分析详细设计
        7.2.1 类图及接口说明
        7.2.2 典型场景说明说明
    7.3 多源异构特征工程详细设计
        7.3.1 类图及接口说明
        7.3.2 典型场景说明说明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8.1 测试环境部署
    8.2 系统测试
        8.2.1 系统前端界面
        8.2.2 系统功能测试
        8.2.3 算法性能测试
        8.2.4 测试结果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监测
        1.2.2 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时空分布预测
        1.2.3 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监管
    1.3 本文研究难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难点总结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全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数据获取
    2.2 时空序列数据与预测
    2.3 多源信息融合
    2.4 深度学习
        2.4.1 深度学习基本原理
        2.4.2 深度残差卷积网络
        2.4.3 图卷积网络
        2.4.4 生成对抗网络
    2.5 强化学习
        2.5.1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2.5.2 强化学习基本算法
        2.5.3 深度强化学习
        2.5.4 相关工作
第3章 融合排放因子模型和对抗学习策略的数据增强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移动源污染监测影响因素分析
    3.4 基于监测约束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
        3.4.1 移动源污染排放先验修正模型
        3.4.2 生成对抗网络模型设计
        3.4.3 算法和优化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数据集和实验配置
        3.5.2 实验对比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时空残差网络的城市区域移动源污染趋势分析
    4.1 引言
    4.2 相关概念与问题描述
        4.2.1 相关定义
        4.2.2 问题描述
        4.2.3 总体思路框图
    4.3 基于前后端融合的深度时空残差网络模型
        4.3.1 移动源污染时空数据初步分析
        4.3.2 网络架构设计
        4.3.3 算法和优化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数据集和实验环境配置
        4.4.2 基本方法介绍及实验性能指标
        4.4.3 基本方法实验对比及结果分析
        4.4.4 不同网络结构参数影响
        4.4.5 不同外部因素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时空图卷积网络的城市路网精细化移动源污染预测
    5.1 引言
    5.2 相关概念与问题描述
        5.2.1 数据探索
        5.2.2 问题描述
    5.3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深度时空图卷积网络模型
        5.3.1 网络架构设计
        5.3.2 算法和优化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数据集和实验配置
        5.4.2 基本方法介绍及实验性能指标
        5.4.3 实验对比及结果分析
        5.4.4 不同网络组成部分影响
        5.4.5 不同外部因素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城市道路移动源污染监管策略
    6.1 引言
    6.2 相关概念与问题描述
        6.2.1 历史数据探索
        6.2.2 相关定义
        6.2.3 问题描述
    6.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移动源污染监管模型
        6.3.1 移动源污染监管强化学习模型框架
        6.3.2 移动源污染监管模型算法和优化
    6.4 实验与结果分析
        6.4.1 数据集和实验配置
        6.4.2 基本方法介绍及实验性能指标
        6.4.3 实验对比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Hive数据仓库的中国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空气质量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二、数据仓库研究与应用现状
        三、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技术综述
    第一节 大数据平台技术和Web架构技术
        一、Hadoop分布式大数据框架
        二、Hive数据仓库
        三、Flume数据传输工具
        四、Spark大数据计算框架
        五、Pyecharts数据可视化工具
        六、Flask微型Web框架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方法
        二、SARIMA模型的原理和步骤
        三、RNN-LSTM模型的原理和步骤
        四、相关性趋势分析模型的原理和步骤
        五、影响力趋势分析模型的原理和步骤
        六、预测结果误差评价
第三章 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节 系统需求分析
        一、数据处理需求
        二、统计分析需求
    第二节 系统总体设计与模块实现
        一、系统总体设计与环境部署
        二、数据预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三、数据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
        四、数据仓库模块设计与实现
        五、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六、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与实现
        七、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第三节 系统测试
        一、数据仓库功能测试
        二、统计分析功能测试
        三、数据可视化功能测试
第四章 空气质量统计分析功能论述
    第一节 空间分布分析任务论述
        一、中国监测站点数据空间分布分析
        二、中国城市数据空间分布分析
    第二节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任务论述
        一、空气质量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二、空气质量时间序列未来预测
    第三节 气象因素影响趋势分析任务论述
        一、代表城市选取
        二、单个气象因素与AQI的相关性变化趋势
        三、气象因素整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力趋势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技术在湿地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1.2.2 环境变化对湿地影响研究
        1.2.3 沼泽湿地驱动机制研究
        1.2.4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方法
        2.1.1 增强回归树算法
        2.1.2 Mann-kendall检验
        2.1.3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
        2.1.4 最大熵模型原理
        2.1.5 地理探测器模型原理
    2.2 数据预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2 地形数据预处理
        2.2.3 环境因子数据预处理
        2.2.4 模型参数预处理
    2.3 研究区概况
        2.3.1 自然概况
        2.3.2 资源概况与社会经济
        2.3.3 湿地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3.1 沼泽湿地提取
        3.1.1 草本沼泽湿地提取
        3.1.2 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提取
    3.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3.2.1 小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动态变化
        3.2.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
    3.3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动态度分析
        3.3.1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地利用动态转移
        3.3.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动态度
    3.4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时间变化
        3.4.2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分布
    3.5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质心变化分析
    3.6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变化规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4.1 气候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1 气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4.1.2 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4.1.3 地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4.2 冻融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4.2.1 冻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4.2.2 冻融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4.2.3 冻融的突变特征分析
        4.2.4 冻融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2.5 冻融时空变化规律
    4.3 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4.3.1 植被覆盖变化的时间变化分析
        4.3.2 植被覆盖空间变化分析
        4.3.3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
    4.4 小兴安岭社会经济要素变化分析
        4.4.1 人口数量
        4.4.2 粮食产量
        4.4.3 国内生产总值
        4.4.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1 环境因子变量的重要性分析
        5.1.1 1975-201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2 1975-198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3 1985-199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4 1995-200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1.5 2005-2015年沼泽湿地减少驱动机制分析
    5.2 驱动因子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2.1.2 非正式制度和经济发展
        2.1.3 非正式制度变迁
    2.2 社会学相关理论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2.1 微观社会交换和非正式规范的产生与维持
        2.2.2 宏观社会交换与社会制度化结构的维持和变迁
        2.2.3 非正式规范与正式组织规则的相互作用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3.1 文化传统
        2.3.2 习俗习惯
        2.3.3 伦理道德
        2.3.4 意识形态
    2.4 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非正式制度的界定和功能
        2.4.2 制度决定经济发展
        2.4.3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概况
    3.1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3.1.1 在意识形态方面
        3.1.2 在文化传统方面
        3.1.3 在习俗习惯方面
        3.1.4 在伦理道德方面
    3.2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特性
        3.2.1 具有路径依赖性
        3.2.2 具有嵌入性
        3.2.3 具有集体规范性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非正式制度建设历程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化制度的改革历程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历程
第4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1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1.1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产力结构配置效率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2 非正式制度通过金融稳定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3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态可持续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4 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供需关系平衡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2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2.1 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2 意识形态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3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3 文化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3.1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2 文化传统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3 文化传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4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4.1 习俗习惯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2 习俗习惯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3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5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5.1 伦理道德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2 伦理道德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3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6 小结
第5章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与趋势分析
    5.1 非正式制度的测度
        5.1.1 非正式制度测度的概念
        5.1.2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选取
        5.1.3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选取
        5.1.4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选取
        5.1.5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选取
    5.2 非正式制度及其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1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2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3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4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5 非正式制度趋势分析
    5.3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及趋势分析
        5.3.1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的概念
        5.3.2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与选取
        5.3.3 中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5.3.4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标趋势分析
第6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1 时序面板数据的建立
        6.1.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1.3 逻辑回归拟合
        6.1.4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2 非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
        6.2.1 区域面板数据的建立
        6.2.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2.3 多元回归拟合
        6.2.4 结果分析
    6.3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6.3.1 传导媒介指标的选取与来源
        6.3.2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间的函数关系
        6.3.4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3.5 结果分析
第7章 非正式制度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
    7.2 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
    7.3 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
    7.4 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
    7.5 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
    7.6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
    7.7 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M-K法的牡丹江市气候趋势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
    2.2 影响牡丹江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类
    2.3 研究方法
    2.4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基于M-K法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与突变分析
    3.1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2 气温M-K突变检测
第四章 基于M-K法的降水变化趋势分析与突变分析
    4.1 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4.2 降水量M-K突变分析
第五章 未来气候趋势分析
    5.1 未来气候预测
    5.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发展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基于融合特征表示的癌症研究趋势分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征表示研究现状
        1.2.2 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文本预处理
        2.1.1 分词
        2.1.2 停用词去除及词干提取
    2.2 文本特征选择
        2.2.1 文档频率
        2.2.2 卡方检验
        2.2.3 信息增益
    2.3 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2.3.1 基于词频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2.3.2 基于tf-idf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2.3.3 基于Textrank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2.3.4 基于词嵌入的本文特征表示模型
    2.4 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2.4.1 基于字符串的文本相似度算法
        2.4.2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相似度算法
        2.4.3 基于知识的文本相似度算法
        2.4.4 其他文本相似度算法
    2.5 文本分类算法
    2.6 文本聚类算法
        2.6.1 基于划分的聚类
        2.6.2 基于层次的聚类
        2.6.3 基于密度的聚类
    2.7 实验评价指标
        2.7.1 分类实验评价指标
        2.7.2 聚类实验评价指标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融合改进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3.1 传统文本表示模型分析
    3.2 基于融合改进的文本表示模型
        3.2.1 Ti-W2v融合改进模型
        3.2.2 Tr-W2v融合改进模型
    3.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3.1 数据集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癌症研究趋势分析模型
    4.1 相似度趋势分析模型
    4.2 关键词趋势分析模型
    4.3 改进的关键词趋势分析模型
    4.4 数据集及预处理
        4.4.1 PubMed介绍
        4.4.2 MeSH介绍
        4.4.3 数据集获取
        4.4.4 数据集预处理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相似度趋势分析结果
        4.5.2 关键词趋势分析结果
        4.5.3 改进的关键词趋势分析结果
        4.5.4 总体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探地雷达设备研究发展概况
        1.2.2 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2.3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探地雷达信号传播特性与设备原理
    2.1 电磁波信号传播理论基础及特性
    2.2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机制及原理
        2.2.1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组成
        2.2.2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探测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层厚度均匀性控制技术
    3.1 厚度检测原理
    3.2 沥青层厚度动态调整技术
        3.2.1 路面厚度补偿法
        3.2.2 摊铺厚度的动态调整方法
    3.3 工程应用
        3.3.1 工程概况
        3.3.2 检测方案
        3.3.3 摊铺厚度调整值计算
    3.4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3.4.1 单元厚度分析
        3.4.2 路段厚度合格率分析
        3.4.3 路段厚度均匀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层介电常数分布趋势分析方法
    4.1 介电常数检测原理
    4.2 介电常数与空隙率关系分析
    4.3 介电常数分布趋势分析方法
        4.3.1 纵向分布趋势分析方法
        4.3.2 横向分布趋势分析方法
    4.4 工程应用
        4.4.1 工程概况
        4.4.2 检测方案
        4.4.3 沥青层介电常数分布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图像的粗离析程度分析
    5.1 沥青路面施工离析
    5.2 数字图像定义与性质
        5.2.1 数字图像定义
        5.2.2 连通变异区域分析方法
        5.2.3 确定变异区域凸包
        5.2.4 区域面积、变异率及细长度计算
    5.3 工程应用
        5.3.1 单元段落分析
        5.3.2 区域粗离析程度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料电池内阻测试平台搭建及老化趋势分析[D]. 卢慧泓.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评价 ——以杭来湾井田为例[D]. 刘谋.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面向电信数据的智能反欺诈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钟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城市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问题研究[D]. 许镇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基于Hive数据仓库的中国空气质量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实现[D]. 张欣怡.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1)
  • [6]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 高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赵羿安.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M-K法的牡丹江市气候趋势分析的研究[D]. 隋玉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基于融合特征表示的癌症研究趋势分析算法研究[D]. 吴京桥.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D]. 唐嘉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趋势分析的原理、实现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