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GDP达11674亿元

广东GDP达11674亿元

一、广东GDP达11674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元淦恭[1](2022)在《五万亿元后,看清四川发力点》文中研究表明对四川而言,继续强化工业投入,做大工业规模,提升二产占比,仍然至关重要。图为四川某汽车制造企业。跨越五万亿元是里程碑根据2021年的平均汇率计算,四川的GDP折合为美元在8340亿左右。这一经济规模,大致在世界第十七大经济体荷兰和十八大经济体瑞士之间。人均GDP达9971美元,十分接近1万美元(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偏高水平)大关。

钟薇薇,高海,徐维军,于孝建[2](2021)在《多聚类视角下的碳达峰路径探索与趋势研判——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是全球经济、贸易、技术、国际规则等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是能源利用大省,探索广东模式降碳路径,可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文章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层面,充分考虑影响城市碳达峰趋势的静态和动态因素,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K-means聚类算法,全面分析广东21个地级市在GDP总量、进出口贸易、重点能耗三大视角下的不同分类结果,进一步研判不同类别城市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基于GDP视角的广东城市碳达峰类型可划分为4类,据其特征概括为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节能改造型、达峰攻坚型。基于进出口贸易和重点能耗视角,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城市始终不变,而后两类均发生不同的聚类变化。最后,针对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类型城市,建议广东走包容性碳达峰道路,鼓励"绿色示范型"和"降碳潜力型"城市先达峰,做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引领消费侧低碳转型,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允许部分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振兴经济的"节能改造型"和"达峰攻坚型"城市做好节能技改,布局低碳产业,在经济社会"小步追赶"的过程中错位达峰,形成有序可控的碳达峰梯度。

林怡[3](2019)在《珠三角城市群绿地分布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城市热环境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珠三角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增温使该区域城市热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城市绿地能够通过光合、蒸发蒸腾、荫蔽等作用调节城市热环境,是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提高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手段。绿地的植被组成及空间结构对绿地降温效应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热环境研究多以单一城市为对象,缺少对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及热环境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的分析与对比。此外,绿地降温效应的研究更多关注绿地自身,缺乏对其内外部降温效应的综合分析。因此,对比分析城市群中多个城市绿地分布格局与热环境状况、分析影响绿地内外部降温效应的因素、深入探究城市热环境对绿地分布格局的响应,有助于细化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布局,对改善城市热环境、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双重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珠三角城市群土地覆被信息,分析2000-2015年各城市绿地分布特点及其景观格局演化。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各城市热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结合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参数,从尺度效应与地表温度对人口、经济、生态参数的响应的角度,深入研究城市绿地分布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并以广州市为例,分析绿地内外部降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珠三角各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且各具特点。2015年珠三角九个城市绿地面积占比排序为,肇庆(75.35%)>惠州(64.55%)>江门(52.33%)>广州(45.72%)>深圳(34.98%)>珠海(33.18%)>佛山(22.66%)>中山(21.11%)>东莞(18.76%)。2000-2015年,东莞、中山绿地面积占比变化明显,分别减少了 24.81%和20.95%。东莞、佛山、中山三市绿地分布零碎且不均匀。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其绿地面积占比越低、绿地平均斑块面积越小、斑块形状越简单、空间分布越分散,其平均地表温度越高。(2)珠三角城市群地表温度空间分异明显,地表温度高值区自2000至2015年呈现扩散-转移-聚集的趋势。地表温度高值区由原来东南片区向内陆逐渐扩散,并在中部及东翼沿江区域增强与聚集,其中佛山、广州、东莞、深圳地表温度高值聚集最为明显。地表温度高低值分布热点在各年份存在聚集、迁移或盘踞等动态变化。(3)城市热环境对绿地组成的响应存在尺度效应。分析尺度上升,乔木占比、灌草占比与地表温度负相关性增强,绿地组成占比与地表温度多元回归方程拟合度升高。(4)绿地降温效应受植被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的影响。蒸散发和叶面积指数与地表温度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当日均ET<1.6 kg/m2时,地表温度随着蒸散发的增加显着下降(P<0.001);当日均ET>1.6 kg/m2时,继续增加蒸散发降温效应不明显。当LAI<1.7,每增加0.1 LAI能产生0.24℃的降温效应;当1.7<LAI<4.1,每增加0.1 LAI能产生0.08℃的降温效应。光合有效辐射分量与地表温度显着负相关(P<0.001),提高植被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有利于绿地降温。(5)绿地斑块内外部降温效应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增大绿地斑块面积,有利于内部均温降低以及外部降温范围扩大,但外部降温幅度降低。绿地斑块组分均匀度与内部均温、外部降温效率、辐射效率均成显着负相关(P<0.001),提高植被组分均匀度有利于绿地斑块内部均温降低而不利于外部降温效率、辐射效率的提升。乔木、灌木紧凑度与外部降温效率和辐射效率均成显着正相关(P<0.001),乔木、灌木紧凑度均增加0.1可以使降温效率提高20%。珠三角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各具特点,其地表温度空间分异明显。绿地内外部降温效应影响机制不同,合理规划绿地布局有助于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绿地降温效益。在珠三角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当注重提升各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度以及完整性,对地表温度高值热点进行资源优先配置,并依据不同城市的人口特点、原有的绿地景观格局和热环境状况确定绿地建设与规划方案。同时,在绿地建设过程中,要关注绿地在局域环境中的使用目的与规划定位,针对性地布局绿地的植被组成(均匀度)及各组分的空间结构(紧凑度),以有效权衡绿地内外部降温效应。

魏丽郦[4](2019)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迎来了“旅游时代”。农耕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分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与欢迎。从江县加榜梯田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之前由于交通、通讯等问题受限,直到近些年随着媒体报道、网络传播,加榜梯田才为世人所知。因此,根据从江县加榜梯田特点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将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进行有效的营销,一方面为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提供指引,另一方面还可为贵州其他区域具有相似性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在营销之时提供借鉴作用。农耕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需要建立在当前资源现状与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通过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环境、技术因素等方面对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山体资源、农业资源、民族资源、品牌宣传等对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进行内部分析,得出其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浓厚,但当前面临着产品开发较少、无品牌、渠道少、无促销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分析了解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优势、劣势、机会及挑战。本文认为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应该将以上几点作为重点,通过目标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定位分析,根据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特点选定目标市场,并且通过产品开发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四个方面营销策略的规划,制定完整可行的营销战略目标。在开发策略中,本文主要建议从旅游产品开发、特色餐饮开发、丰富旅游商品带动景区品牌传播等三个方面着手;在价格策略中建议采用刺激定价、差异化定价、促销定价和统一定价四种定价方式;在销售渠道方面建议采用与旅行社合作、与线上旅游平台合作、建立景区PC及手机端官网等方式进行;在促销方面建议采用建立品牌、采用广告推广和事件营销等方式进行促销宣传活动。通过对营销目标进行的细化,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建立高效合理的运营模式以及加强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及培训三个方面出发,为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制定可执行规划方案。

潘晓[5](2018)在《“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与福建省物流业相关的利好政策,明确支持福建省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使福建省物流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在打造内陆省份出海新通道、辐射内陆、对接台湾、联通东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物流业则在“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面对经济新常态,立足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研究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对于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核心区的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福建省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如何抓住战略机遇,促进本省物流业发展。首先,总结和评述区域物流发展、物流业效率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物流业发展相关文献,明确本文研究思路。其次,从区域物流、物流效率评价以及物流战略管理三个方面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再次,在概述福建省物流业现状基础上,采用多时期网络DEA模型,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物流业为决策单元,分析福建省物流业运行效率,明确其发展的不足之处。接着,采用灰色预测法与回归预测法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确定福建省物流需求。进而,基于物流业运行效率分析与物流需求预测,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为背景,运用SWOT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确定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思路。最后,从面向国内和面向国际两个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福建省物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下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张兴龙[6](2016)在《中国资本错配及效率损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是经济增长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投入要素,其使用和配置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还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绩效。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迫切需要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资本错配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分析现阶段中国资本要素的配置和使用状况,测算资本错配造成的产出和效率损失,探讨投入产出结构对损失的放大机制,并研究资本错配对大众创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本文针对中国资本错配的宏观表现、静态状况和动态改善三个方面,从全国、区域、行业、所有制和时间等多种纬度,对现阶段中国资本错配状况进行详尽的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存在资本过量使用的问题,且过量使用的状况在不断恶化;宏观角度分析表明,中国资本错配状况较为严重,这也制约了经济的提质增效,甚至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静态状况来看:中国资本错配状况较为严重,且没有明显的缓解趋势;从区域角度来看,西部地区资本使用相对过量,东部地区资本使用相对不足;从行业角度来看,行业间的资本错配也较为严重;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存在资本的过量使用状况。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资本错配的动态改善能力较差,资本难以在各类主体间进行有效配置,难以改善资本错配静态状况、缓解资本配置扭曲的现状。其次,本文使用多组数据测算中国资本错配对产出和效率造成的损失,量化资本错配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大小,并从行业、区域和所有制三个角度对资本错配的产出损失进行分解,分析现阶段究竟何种因素造成的损失更大。测算发现,中国资本错配造成的产出损失较大,从量级上看,损失平均能够达到实际产出的10%~20%;从趋势上看,存在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转折点发生在2007、2008年左右;因素分解结果发现,行业因素所致资本错配所造成的产出损失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地区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在2007年以前处于稳中下降阶段,但2008年以后产出损失处于上升趋势,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一直在下降。造成现阶段中国资本错配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的扭曲配置。第三,经济中各行业间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发生联系,一个行业的最终产品会成为另一个行业的中间投入,本文分析这种投入产出结构对资本错配造成产出和效率损失的放大效应。基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模型分析都推导出投入产出结构对产出损失的放大机制;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八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十七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也都从实际数据角度证实了这种放大效应的存在。研究发现,经济体内各个行业的产出损失放大系数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与该行业在投入产出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密切相关;进口中间投入品的存在会弱化投入产出结构对资本错配损失效应的放大机制;损失放大系数的合计值在不断上升,表明中国投入产出结构对资本错配所致损失的放大机制在不断增强;总体来看,投入产出结构平均而言会对资本错配的产出损失放大2~3倍。第四,资本错配对创业者创业决策会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经济的微观效率损失。本文使用数理模型和实证研究分析资本错配对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选取进入壁垒和金融市场摩擦这两种造成资本错配的因素,分析其对创业率和创业产出的影响。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创业的进入成本越大,资本错配越严重,从而创业率和创业产出越低;金融市场摩擦越大,资本错配越严重,创业率和创业产出越低。本部分还使用跨国数据和中国私营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使用跨国数据,实证检验了进入成本和金融摩擦对创业率的影响;使用中国私营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摩擦对创业率和创业产出的影响,证实了数理模型的结论。第五,资本错配对各部门影响存在差异时,会外在表现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经济的宏观效率损失。本文建立DSGE模型,将产业部门简化为传统部门和新兴部门,资本错配以金融摩擦的形式引入。两部门间的异质性设定在于新兴产业部门的资金借入者比率比传统产业部门高,从而资本错配对产业结构会存在影响。模型稳态分析发现,降低资本错配,不仅可以提升两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还可以推动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部门偏移,推动产业升级;模型动态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因此,降低金融市场摩擦,缓解产业部门内的资本错配问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蒲晓晔[7](2011)在《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是寻求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前提是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构成了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三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着不同比例的作用,共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动力模式,优化动力结构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尽管中国长期以来,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动力之间却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在“三驾马车”中,一直是投资强、出口壮,消费既小又弱,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归纳总结“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拉动的条件和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一般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典型发达国家经验,总结典型发达国家动力结构特征的一般性规律;在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特征以及东西部地区各省之间动力结构的差异性,揭示东西部地区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的动力结构演进差异性特征;分别以上海、广东和陕西为例对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向;归纳总结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途径;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优化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的途径。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和工业化第二期,东部地区处于走向成熟阶段和工业化第三期,西部地区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和工业化第二期,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各省整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层次较高,涵盖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类型较少。(2)财富驱动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是东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方向;创新驱动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形成的动力结构也各具特色,国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有失偏颇,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消费将成为未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外贸依存度低,因而投资仍将是未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应根据东、西部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动力结构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4)中国处于起飞阶段和工业化第二个时期,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投资率围绕30%-35%的较高水平上下波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消费率应保持在60-65%的水平,而净出口率则应保持在5%-10%的水平。(5)要优化动力结构,扩大内需是关键。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百姓“有钱不敢花”、“想花没有钱”和“花钱买什么”的问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的特征、提出优化的方向及途径,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作出相应的理论贡献:(])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理论框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2)运用纵向比较分析方法揭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动力结构特征演进的国际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的特征;并运用横向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东、西部地区各省的动力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总结出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演进的一般性规律特征;(3)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解,通过实证分析,以动力结构优化的视角,寻求东、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东西部地区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阶段不同,动力结构特征各具差异,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东西部地区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积极引导东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动力结构;(4)优化动力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扩大内需?笔者认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百姓“有钱不敢花”、“想花没有钱”和“花钱买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要继续大力发展民生工程,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应将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唯有藏富于民,才能真正带动消费市场。在城乡居民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消费,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消费。

廖振亮,伍绍平,杨公齐[8](2008)在《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与突破》文中认为广东县域经济总体上相对滞后于浙江、江苏和山东,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外源式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示范效应小于挤出效应,县域经济内源式发展模式要受到外源式模式的冲击。发展广东县域经济,要突破资金动员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的制肘,制度创新是首要选择。

李培祥[9](2007)在《广东人才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广东2006年的GDP达25968.55亿元,占全国GDP的12.4%;人均GDP达280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然而,广东省各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10](2006)在《赴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重庆五省市考察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广东GDP达11674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GDP达11674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五万亿元后,看清四川发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跨越五万亿元是里程碑
四川经济仍然“大而不强”
成都是四川的一张王牌
拥抱新时代

(2)多聚类视角下的碳达峰路径探索与趋势研判——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碳达峰现状分析
    (一)国外碳达峰现况
    (二)中国碳达峰现况
    (三)广东碳排放现况
        1.经济发展程度和城镇化率较高,产业结构调整减碳潜力大
        2.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结构调整减碳潜力大
        3.低碳试点工作为碳达峰奠定良好基础,碳金融市场减碳潜力大
三、文献综述
四、广东城市碳达峰趋势的聚类分析模型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人口。
        (2)经济发展水平。
        (3)产业结构。
        (4)能源消耗强度。
        (5)城市化水平。
        (6)碳排放水平。
    (二)聚类分析模型
五、聚类结论分析及碳达峰趋势研判
    (一)基于GDP总量视角聚类分析
        1.绿色示范型城市
        2.降碳潜力型城市
        3. 节能改造型城市
        4. 达峰攻坚型城市
    (二)基于进出口贸易视角的聚类变动分析
    (三)基于重点能耗视角聚类变动分析
六、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二)对策

(3)珠三角城市群绿地分布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2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资源与软件平台
    2.3 影像数据处理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绿地分布及景观格局
    3.2 地表温度时空动态
    3.3 绿地与地表温度相关性尺度效应
    3.4 地表温度对人口、经济、生态参数的响应
    3.5 绿地斑块内外部降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基础理论
    2.1 相关理论概述
    2.2 市场营销理论及分析方法
        2.2.1 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概述
        2.2.2 SWOT分析法
        2.2.3 旅游市场细分化
        2.2.4 目标市场策略
        2.2.5 4P营销组合策略
        2.2.6 体验营销理论概述
3 从江县加榜梯田营销环境分析
    3.1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外部环境分析
        3.1.1 经济因素
        3.1.2 政治及法律因素
        3.1.3 社会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内部环境分析
        3.2.1 背景分析
        3.2.2 资源状况
        3.2.3 文化与旅游状况
    3.3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挑战
4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4.1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市场细分
        4.1.1 地理细分及评价
        4.1.2 人口细分及评价
        4.1.3 行为细分及评价
    4.2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4.2.1 目标市场的地域特征
        4.2.2 目标市场的人口特征
        4.2.3 目标市场的行为特征
        4.2.4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4.3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5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5.1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产品营销发展策略
        5.2.1 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5.2.2 旅游产品的价格对策
        5.2.3 旅游产品的渠道对策
        5.2.4 旅游产品的促销对策
    5.3 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的实施
        5.3.1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保证农耕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5.3.2 建立高效合理的运营模式
        5.3.3 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及培训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5)“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1.3.2 物流效率评价研究
        1.3.3“海丝”战略下物流业发展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区域物流相关理论
        2.1.1 区域物流的内涵
        2.1.2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2.1.3 区域物流网络构建
    2.2 物流业效率评价相关理论
        2.2.1 效率与物流业效率的概念
        2.2.2 物流业效率评价方法
    2.3 物流战略管理理论
        2.3.1 物流战略管理概念及特点
        2.3.2 物流战略分析方法简述
第三章 福建省物流业现状分析及运行效率评价
    3.1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1 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3.1.2 三次产业结构概况
    3.2 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物流产业规模增长概况
        3.2.2 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概况
        3.2.3 物流信息化建设概况
    3.3 福建省物流业运行效率评价
        3.3.1 多时期网络DEA模型概述
        3.3.2 评价指标选取与样本选择
        3.3.3 运行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4.1 福建省物流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物流需求分析
        4.1.2 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 福建省物流需求预测方法介绍
        4.2.1 均值GM(1,1)预测法
        4.2.2 回归分析法
        4.2.3 基于预测有效度的组合预测法
    4.3 福建省物流需求预测
        4.3.1 总货运量预测
        4.3.2 水路与民航货运量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SWOT分析
    5.1 SWOT定性分析
        5.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5.1.4 威胁分析(Threats)
    5.2 SWOT定量分析
        5.2.1 确定内外部因素权重
        5.2.2 评价内外部因素
        5.2.3 量化分析SWOT坐标系
    5.3 发展战略思路分析
        5.3.1 面向国内
        5.3.2 面向国际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对策建议
    6.1 面向国内发展的对策建议
        6.1.1 优化跨区域物流通道建设
        6.1.2 加快战略性枢纽节点建设
        6.1.3 推进多样化物流服务建设
        6.1.4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6.1.5 鼓励侨商参与“海丝”核心区物流建设
        6.1.6 发展经济激发物流需求
    6.2 面向国际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6.2.2 投资“海丝”沿线物流枢纽
        6.2.3 促进国际物流产业链整合
        6.2.4 完善跨国物流信息平台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资本错配及效率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资本错配形成机理综述
    第三节 资本错配测算方法综述
    第四节 资本错配损失效应综述
    第五节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资本错配状况的测算
    第一节 中国资本错配的宏观表现
    第二节 中国资本错配的静态状况
    第三节 中国资本错配的动态改善
第四章 资本错配的产出效率损失
    第一节 基准核算框架
    第二节 拓展核算框架
    第三节 中国资本错配的产出效率损失及分解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错配损失效应的放大机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第一节 基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模型分析
    第三节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错配的微观效率损失
    第一节 模型分析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错配的宏观效率损失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第二节 校准及模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2.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研究
        2.2.2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与难点的研究
        2.2.3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原动力的研究
        2.2.4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的研究
        2.2.5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的研究
        2.2.6 关于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一般理论框架
    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3.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3.1.2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1.3 经济发展的反梯度理论
    3.2 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理论
        3.2.1 经济发展的投资结构
        3.2.2 经济发展的消费结构
        3.2.3 经济发展的外贸结构
    3.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3.3.1 投资拉动背景及条件分析
        3.3.2 消费拉动背景及条件分析
        3.3.3 出口拉动背景及条件分析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4.1 美国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4.1.1 美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特征
        4.1.2 美国"三驾马车"结构特征
        4.1.3 美国经济增长与动力结构特征
    4.2 日本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4.2.1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特征
        4.2.2 日本"三驾马车"结构特征
        4.2.3 日本经济增长与动力结构特征
    4.3 典型发达国家动力结构分析的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的总体分析
    5.1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5.1.1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5.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三驾马车"结构特征
    5.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大动力相关性分析
    5.3 改革开放三十年产业结构变动对动力结构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的特征分析
    6.1 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6.1.1 东部地区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6.1.2 西部地区动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6.2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6.2.1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6.2.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6.3 现阶段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6.3.1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6.3.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7.1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7.1.1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7.1.2 东部地区"三驾马车"结构特征
        7.1.3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7.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7.2.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7.2.2 西部地区"三驾马车"结构特征
        7.2.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7.3 东西部地区动力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7.3.1 东西部地区"三驾马车"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7.3.2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比较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实证分析
    8.1 东西部地区三大动力相关性分析
        8.1.1 东部地区三大动力相关性分析
        8.1.2 西部三大动力相关性分析
    8.2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分析
        8.2.1 东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分析——以上海、广东为例
        8.2.2 西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分析——以陕西为例
    8.3 小结
第九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动力结的构优化途径
    9.1 动力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向
        9.1.1 东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向
        9.1.2 西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向
    9.2 动力结构优化的途径
        9.2.1 东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途径
        9.2.2 西部地区动力结构优化的途径
    9.3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途径
结论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1.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1.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有所下降。
        2.县域经济的整体规模较小。
    (二) 广东县域经济与山东县域经济的比较
        1.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
        2.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弱。
二、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
    (一) 顺德模式:内源式发展
    (二) 东莞模式:外源式发展
    (三) 两种模式的比较
三、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财政入不敷出。
        3.工业基础薄弱, 缺乏主导产业, 经济增长乏力。
    (二)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极的辐射能力弱, 产业转移乏力。
        2.对外资依赖和外资挤出效应。
        3.企业家成长机制没有形成。
        4.改革不彻底。
        5.政策创新不足。
四、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1.突破:
    2.回归:
    3.转型:
    4.创新:

四、广东GDP达11674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万亿元后,看清四川发力点[J]. 元淦恭. 四川省情, 2022(02)
  • [2]多聚类视角下的碳达峰路径探索与趋势研判——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钟薇薇,高海,徐维军,于孝建. 南方经济, 2021
  • [3]珠三角城市群绿地分布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D]. 林怡. 中山大学, 2019(02)
  • [4]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魏丽郦.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5]“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D]. 潘晓. 福州大学, 2018(03)
  • [6]中国资本错配及效率损失研究[D]. 张兴龙. 南京大学, 2016(06)
  • [7]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 蒲晓晔. 西北大学, 2011(08)
  • [8]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与突破[J]. 廖振亮,伍绍平,杨公齐.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04)
  • [9]广东人才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分析[J]. 李培祥. 人才资源开发, 2007(07)
  • [10]赴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重庆五省市考察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J].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02)

标签:;  ;  ;  ;  ;  

广东GDP达11674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