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果冻的自制技术

山楂果冻的自制技术

一、山楂果冻的家庭制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1](2020)在《抹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开发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营养丰富,药用成分含量高,在我国蕴藏丰富,有巨大的资源有待开发,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不足。本文以豆腐柴为原料,通过添加抹茶,研究开发了一款特色抹茶神仙豆腐。在料液比、促凝剂添加量、抹茶添加量三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定、凝胶强度、硬度为评价依据,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建立抹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结果显示,豆腐柴叶的料液比为1:8(g/m L),促凝剂添加量为0.20%(以得到滤液计),抹茶添加量为2.00%(以滤液计),为最佳工艺。制得抹茶神仙豆腐呈翠绿色、均匀一致、没有杂色,表面光滑、切面美观、不含气泡、抹茶均匀,口感细腻润滑、弹性较好,成品具有抹茶和豆腐柴叶清香味,无异味。对制得抹茶神仙豆腐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出品率为(542.07±22.06)%,总蛋白含量为(3.65±0.75)g/100g,粗脂肪含量为(0.82±0.22)g/100g、粗灰分含量为(2.43±0.37)g/100g、可溶性糖含量为(1.83±0.24)mg/g、总黄酮含量为(13.64±2.96)mg/g、茶多酚含量为(2.97±0.85)mg/100g、粗果胶含量为(4.19±0.83)g/100g。将抹茶神仙豆腐分别在4℃和25℃两个温度下进行存储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存储温度下,其色度没有发生显着性改变,且不同的储存温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最后进行了成品巴氏灭菌条件试验,以产品色泽、感官评定、产品p H及微生物状况四个因素为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在80℃下,灭菌20 min为最佳灭菌条件。

倪楠[2](2019)在《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纳豆激酶(Nattokinase)因其快速溶栓、低成本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纳豆含有丰富的纳豆激酶,是优良的保健食品。纳豆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固体发酵为主,在此基础上多以纳豆冻干粉为原料开发纳豆系列产品,包括纳豆咀嚼片、纳豆饼干、纳豆复合饮料等。随着人们对纳豆激酶需求量的增加,液体发酵工艺相较于固体发酵而言更利于提高纳豆激酶的含量。纳豆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纳豆的特殊风味也难以被我国消费者接受,因此纳豆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非常缓慢。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纳豆激酶活力为核心指标,研究了即食纳豆的加工与储藏方式对纳豆品质的影响,优化了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的发酵工艺,并进行了液体发酵放大生产和产品开发,探索了液体发酵豆乳中的不良风味物质,主要结论如下: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将部分鲜纳豆进行烘干和冻干处理,分别比较4℃冷藏纳豆、-80℃冷冻纳豆、烘干后常温储藏纳豆、烘干后4℃冷藏纳豆、冻干后常温储藏纳豆和冻干后4℃冷藏纳豆在3个月内的感官和纳豆激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4℃冷藏纳豆保藏期7天;-80℃冷冻纳豆储藏期可延迟到60天左右;干燥的纳豆储藏期可延迟到90天左右。纳豆咀嚼片的制作以纳豆冻干粉为原料,通过添加合适的辅料,制作纳豆咀嚼片。纳豆咀嚼片纳豆粉添加量在20%~25%时制成的纳豆咀嚼片成型性好,无纳豆不良风味。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发酵豆乳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二次优化,能在更低接菌量的条件下,提高纳豆激酶表达量。该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0 h,装液量5%,初始pH5.5,接菌量1.5%。发酵豆乳中试放大生产与产品开发通过50 L发酵罐进行发酵豆乳放大生产,结果表明发酵罐放大培养产酶效率高于实验室摇瓶。综合考虑纳豆激酶活力和风味,选取42 h作为停罐时间点。将发酵豆乳进行喷雾干燥,以喷干粉为原料,添加蔬菜、水果和果冻粉制成纳豆蔬果果冻。发酵豆乳品质研究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和GC-MS对不同时间点的发酵豆乳风味物质进行了品质鉴定,同时也采用理化方法分析了发酵豆乳中蛋白质的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风味成分中氮氧化合物含量降低,滋味变酸,褐色色素积累。GC-MS共检测出126种挥发性成分,与不良风味相关的主要是吡嗪类化合物,此外,酸类、醛类、酮类和醇类物质中的不良呈味物质也可能与发酵豆乳不良风味相关。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豆乳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代谢生成不良风味物质挥发性盐基氮和游离氨,游离氨可能作为前体物质加速了吡嗪类物质的合成。该研究为纳豆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李红岩[3](2019)在《基于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的质量与教材的质量息息相关。从教材的编写过程看,教材必须要符合《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只有遵循这些规定,才能成为课本,才能涵盖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受授课教师的影响。学高为师,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博得学生青睐的资本,当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而生动的方式讲出来的时候,必然会给自己加分;当把微观的知识用实物模拟展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得事半功倍;当遇到疑难知识点时,能把学生讲透,令其信服,无疑又会让学生更加坚定和你学习生物的决心。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核心知识、典型案例,包括《生物》必修1中,细胞中的水;必修2中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选修3扩展目的基因的方法-PCR中引物的问题。对此提出了浅显的见解。对于重要的习题,包括对必修2遗传信息的翻译习题中有关tRNA和反密码子相关知识的科学性错误的剖析及探讨,对必修3中植物的向光性相关习题进行探究与实践,提出较新颖的讲解方式。与此同时针对主干实验:必修1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行了多次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实验操作的新思路,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收到了更为显着的效果。同时,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实践当中。本文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教材内容的更加完善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史丽洁[4](2019)在《山西省太原市儿童休闲食品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攀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休闲食品作为一类常见食品出现在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更以其口味佳、包装新颖等特点深受广大儿童群体的喜爱。然而,部分休闲食品卫生质量不合格、过量摄入休闲食品导致的儿童肥胖及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太原市七所中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调查其休闲食品消费现状,挖掘问题,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乃至我省儿童饮食健康,完善儿童食品管理体制尽一份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太原市儿童普遍存在休闲食品消费频率高、摄入量大、消费时间地点不合理、偏爱限制级休闲食品人数较多、食品安全知识匮乏等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针对休闲食品的消费行为,除受到年龄、喜好、文化认知水平等自身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家庭、学校、媒体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由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儿童休闲食品消费中的问题,不仅要强化孩子本身的自控和认知能力,更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社会的监督引导作用,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田宝霞,李相前,周佳[5](2019)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教学初探索》文中指出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以及如何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探索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食品化学教学体系,旨为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丁孟佳[6](2018)在《长货架期皮冻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一,猪皮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猪皮脂肪含量较高、气味难闻、较难处理等原因,大量的猪皮就被用作皮革材料或者丢弃。传统猪皮冻因贮藏温度低,较难保存等,给猪皮冻的大规模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研发出一款常温保存、长货架期且口感较好、且具有一定功能特性的皮冻,并制定了皮冻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猪皮为原料,在研究传统皮冻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基础上,研究优化出长货架期皮冻的加工工艺和品质控制方法,并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比较研究了传统皮冻和长货架期皮冻的食用品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特性和抗氧化特性,进一步对两种皮冻的胃肠消化液进行超滤分析,并比较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含量及对抗氧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发“活性皮冻”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传统皮冻的加工工艺优化及食用特性研究不同的熬煮时间(1h、2h、3h)、不同的料水比(1:1、1:2、1:3)及不同的贮藏温度(4℃、25℃)对传统皮冻制作工艺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估和质构测定,最终发现,皮冻在4℃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熬煮3h、料水比为1:2。优化工艺下皮冻的硬度为530.61±7.17g,弹性为0.99±0.03,感官得分79.0±1.69;皮冻在25℃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熬煮2h、料水比为1:1,此时皮冻的硬度为444.98±5.39g,弹性为0.93±0.05,感官得分80.6±2.35。2.长货架期皮冻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确定熬煮时间1h,料水比1:3。通过单因素试验,先研究了复配胶(卡拉胶:魔芋胶)的最佳配比为9:4,之后以复配胶浓度、结冷胶浓度、氯化钙浓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并进行高压蒸汽杀菌,结合感官评定与流变分析,选出单因素试验的最佳浓度;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并以感官得分和硬度为指标,优选出长货架期皮冻的最佳配比为:复配胶浓度(卡拉胶:魔芋胶=9:4)为0.80%,结冷胶浓度为0.10%,氯化钙浓度为0.06%。优化条件下皮冻的硬度为480.99±6.66g,弹性为0.93±0.04,凝胶强度为117.26±7.45g;颜色呈现米白色,气味清淡,口感细腻、爽弹,切片性好,蛋白质含量为8.56g/100g,胶原蛋白含量为6.23g/100g,占总蛋白含量的72.78%。结合感官评定与微生物测定,长货架期皮冻可以常温贮存180天。流变学分析可知,长货架期皮冻的熔点为43℃。随着剪切率的增加,长货架期皮冻和传统皮冻均呈现剪切稀化的特点,证明是非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皮冻的G’和G’’迅速下降,且长货架期皮冻的G’和G’’显着高于传统皮冻,说明长货架期皮冻的黏性有了明显提升。3.两种皮冻的体外模拟消化及其水解液的抗氧化研究:分别研究了传统皮冻与长货架期皮冻经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水解度的变化及不同水解度的抗氧化情况。研究发现,经过相同条件的胃、肠水解后,长货架期皮冻的水解度分别达到(1.40±0.04)%、(3.89±0.05)%;传统皮冻的水解度分别为(1.67±0.06)%、(4.17±0.28)%。在相应的水解度条件下,长货架期皮冻对DPPH·和·OH具有较高的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7.32mg/mL、6.67mg/mL;传统皮冻的IC50值分别为7.38mg/mL、7.04mg/mL。4.水解液的超滤分析及不同组分的抗氧化研究对长货架期皮冻和传统皮冻的胃肠消化液进行超滤分析得到,胃水解液中分子量5k-10k的占比最大,分别为(70.56±0.67)%和(76.75±2.70)%,无显着性差异(P≥0.05);肠消化液中分子量小于5k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9.53±1.65)%和(45.56±2.90)%,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长货架期皮冻水解液的不同组分进行抗氧化发现,分子量小于5k的水解液,其对DPPH·和·OH的清除能力最强,胃消化液的IC50值分别为(7.59±0.12)mg/mL、(5.64±0.21)mg/mL;肠消化液的IC50值分别为(3.40±0.10)mg/mL、(6.00±0.10)mg/mL。抗氧化能力的大小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呈现负相关,即蛋白质分子量越小,其抗氧化能力越强。

吴怡潇[7](2017)在《汉英食物类词汇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语言反映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则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世界观。语言是人思维方式的体现,而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人类最初对食物的表达和描述是我们对世界最为淳朴和直接的认知。本文以汉英食物类词汇的对比为切入点,从构词方式、词集特点、命名方式等方面探讨汉英食物类词汇中存在的差异,进而概括总结出汉英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汉语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由于食物类词汇数量庞大,笔者将研究范围限定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笔者先将其中的汉语食物类词汇摘出,后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增补本)、《汉英大词典》(第三版),并辅助以有道词典进行对照,摘选出对应的英语食物类词。在此基础上对比汉英食物类词汇的异同,并将其与汉英思维方式上的异同相关联,进而解释一定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法,从构词对比、词集特点对比、命名方式对比、认知对比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对比,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食物类词汇上的差异,进而探讨两者之间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本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该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后文涉及的相关词汇作出说明。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构词法、词集特点、命名方式三方面对汉英食物类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相应的食物类词汇特点与文化相关联,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学习提供一定的补充。本论文第五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上文汉英食物类词汇的特点和差异,总结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并给出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学习建议。

刘琨[8](2017)在《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文中提出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采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西方人实现了在华自由经商、探险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商人涌入中国内地开展商业活动,英、法、俄、美等国植物学家来华开展动植物资源考察,为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准备条件。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影响力方面后来居上,尤其涉及到在华殖民利益时,美国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但美国在华动植物资源考察活动起步时间较晚,主要原因是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人认为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土气候条件,前往中国开展考察活动的机构也仅限于少数科研单位,例如: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费城自然博物馆等。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局面发生重大变化,联邦政府为了保持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帮助各州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种质资源短缺问题,1898年成立了“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The Office of Foreign Seed and Plant Introduction,简称 SPI),负责组织海外作物采集活动,该机构聘请着名植物猎人或植物学家,前往世界各地采集引种抗旱、耐寒、抗盐碱的新作物品种。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作物栽培史,已经驯化成熟的作物品种十分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与美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华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成为美国首选,并且成为美国农业部的中心工作之一。关于西方国家在华采集活动的历史事实,已有国内外学者关注,出现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以中科院罗桂环研究员的学术专着、系列论文为代表,对19-20世纪西方人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学者以兰德尔·斯特罗斯(Randall E.Stross)为代表,对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传教士来华工作经历进行叙述,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不同人物的性格;他站在美国立场,针对近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进行了有独特见解的论述,认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农业传教手段帮助中国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但是,大多数中外学者研究视角是从植物资源或动物资源方面展开的,已有学术成果中缺少从作物采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系列化成果,论文针对这种研究缺憾而展开,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考证,还原一个逐渐被淡忘的历史事实;论文研究为中国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调整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优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作物的海外种植历史提供学理依据。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和补充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起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罗桂环,2005年)、《Frank N.Meyer-PlantHunter in Asia》(Isabel Shipley Cunningham,1984 年)、《Agr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Wayne D.Rasmussen,1975年)等着作是论文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并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新作物引进公告》为论文的基本研究素材;论文采用数据统计法,运用列表将不同采集主体的采集成果集中呈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品种、样本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编号等;运用补充论证法,结合美、英等国历史学者、农史学者的学术专着,对作物采集活动相关史实进行相互验证,详细考证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代表性成果、重要作物性状以及中国作物对美国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论文整体研究框架设计:除绪论部分外,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论文主体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主体。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采集活动,而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外因包括: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社会经济环境、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以及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美国发起作物采集活动的主观动因包括: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欧洲早期移民的特殊兴趣爱好,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包括:植物学家、植物猎人、各国驻华传教士等,在作物采集活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植物猎人和植物学家专业开展作物采集活动,各国驻华传教士积极主动参与,美国外交官员、商人、军方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支持采集工作,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个案形式和共性分析法系统梳理了 3位主要美国植物猎人和其他采集主体的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追溯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迈耶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介绍;其次,考证迈耶4次在华作物采集的主要活动路线和代表性采集成果,其中新疆之行和甘肃之行是研究重点;最后,关于迈耶的个性品质及其采集的中国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重要影响的评价,评价从美国传记作家、迈耶自我评价与作者评析三个角度展开。第三章研究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威尔逊的家庭出身、早期工作经历以及从事植物猎人后的传奇生涯;其次,考证了威尔逊在华的4次采集活动和代表性成果,包括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最后,对威尔逊的个性品质和采集活动进行评析。第四章考证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洛克的家庭出身、青少年生活经历、从事植物采集事业后的漂泊人生;其次,考证洛克在华采集的活动路线与主要成果,包括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最后,对洛克的个性品质和科研活动进行评析。第五章介绍了其他采集主体在华的作物采集活动。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对美国作物采集活动进行整体的客观历史评价,集中探讨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启示。研究发现,作物采集活动迅速提升了美国农业生产水平,中国作物引进与培育多次控制美国的果树疫情,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种质资源,有效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带给中国农业发展如下启示: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三位一体”模式,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增强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是其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历史经验值得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性借鉴。研究借鉴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对于中国提高作物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极度不稳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全可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缩短新作物品种的改良进程,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采集引种高附加值海外作物品种,迅速将中国的作物育种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论文研究充分体现历史经验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历史评价突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题中之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而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种质资源安全,更应该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罝。

于海明[9](2015)在《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数学模型研究及干燥设备设计》文中指出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结合了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的原理,是微波和热风共同作用于干燥物料上的一种干燥方法,具有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的优点。山楂具有丰富的营养,是药食两用的水果,山楂干片是山楂制品后续加工的主要原材料,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采用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山楂片,不仅营养成分的保存率高于传统的干燥方法,还能大大节省干燥时间,具有非常高的干燥效率。本文研究分析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干燥特性,研究了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干燥动力学模型和干燥工艺模型,确定了适合于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干燥动力学模型,优化了干燥工艺条件,并以能量消耗效率和干燥产品的品质为指标,和其它干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设计,研制出一套适合蔬菜和水果干燥的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原理和干燥特性。在微波热风耦合干燥中,干燥物料中的水分是在温度差、浓度差和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迁移、扩散,并从物料的表面蒸发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在这3个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使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干燥时间短、干燥速度快,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研究分析了微波功率密度、热风温度和热风速度对干燥水分比和干燥速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到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山楂片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值,其比热风干燥山楂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值大3个数量级,从而也说明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比传统的干燥方法具有更快的干燥速率。3.从经典的干燥动力学模型中选出12个常用的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R2、和RMSE作为判断准则,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具有最大的R2值、最小的和RMSE值。因此,在试验研究范围内,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被认为12个数学模型中是最好的模型,能够代表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行为,能够对山楂的干燥水分比进行预测。4.利用能量守恒定理,推导出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动力学模型WHADK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R2、和RMSE作为判断准则,得到相关系数R2的平均值为0.99,和RMSE的平均值分别为0.001127和0.030786,说明WHADK模型可以对干燥水分比进行预测。根据SR与SE的差值,对预测值和试验值相差较大的WHADK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MR的试验值和预测值的曲线图吻合得比较好,则认为此时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可以对干燥水分比进行全面预测。5.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微波功率密度、热风温度和热风速度的范围,根据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原理和方差分析,得到各因素与质量干燥速率和干燥品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质量干燥速率和各干燥品质指标的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确定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最佳干燥工艺和综合干燥工艺。6.利用BP神经网络对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工艺进行了仿真及优化。通过将测试样本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当中,进行仿真检验,仿真结果和试验值的相对误差都在10%之内,说明该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实际的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工艺参数变化进行全面预测,并为山楂片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实际生产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7.在能量消耗效率和产品品质方面,对山楂片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和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能量消耗效率来看,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和微波干燥的能量消耗效率远优于热风干燥,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能量消耗效率稍逊于微波干燥的能量消耗效率。从干燥品质来看,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复水性优于热风干燥,但稍逊于微波干燥;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维生素C含量、有机酸含量和色差都明显优于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的维生素C含量、有机酸含量和色差。8.根据山楂片微波热风耦合干燥优化工艺参数,设计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设备,并对干燥设备的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

陈志杰[10](2013)在《绞股蓝山楂新型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鲜绞股蓝、山楂果为主要原料,进行了绞股蓝山楂复合饮料的开发研制。采用多次浸提法浸提绞股蓝液,浸提最佳温度是70℃,最佳浸提时间80分钟,汁水比例是1:80,pH控制在6;用酶法浸提制备山楂液,温度控制在40℃,浸提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加果胶酶量控制在果肉质量的0.02%;用50%的绞股蓝汁与山楂汁按8:2调配成混合液。另外麦芽糖醇的的添加量为5%,柠檬酸添加量为0.05%,再额外添加0.4%羧甲基纤维素钠+0.6%海藻酸丙二醇酯做为复合稳定剂。防腐剂选用山梨酸钾,添加量为0.6g/Kg。采用湿热灭菌、加热脱气。研制出的新型饮料产品色泽剔透,香味怡人,营养丰富,清淡爽喉,性质稳定,不含任何添加色素,是一款老少皆宜的低能,低热量的健康保健饮品。

二、山楂果冻的家庭制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楂果冻的家庭制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抹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开发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豆腐柴
        1.1.1 豆腐柴生长特性
        1.1.2 豆腐柴应用价值
        1.1.3 豆腐柴有效成分
        1.1.3.1 果胶
        1.1.3.2 微量元素
        1.1.3.3 黄酮类化合物
        1.1.3.4 维生素
        1.1.3.5 其他有效成分
    1.2 抹茶
        1.2.3 抹茶的营养成分
        1.2.3.1 茶多酚
        1.2.3.2 茶多糖
        1.2.3.3 茶色素
        1.2.3.4 其他有效成分
        1.2.4 抹茶的加工应用
    1.3 豆腐
        1.3.1 传统豆腐
        1.3.2 神仙豆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意义
2 抹茶神仙豆腐配方优化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
        2.3.2.1 料液比影响
        2.3.2.2 促凝剂添加量的影响
        2.3.2.3 抹茶添加量的影响
        2.3.3 工艺参数正交优化
        2.3.4 抹茶神仙豆腐感官评定
        2.3.5 抹茶神仙豆腐质构分析
        2.3.5.1 凝胶强度测定
        2.3.5.2 硬度测定
        2.3.5.3 渗出液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
        2.4.1.1 料液比的影响
        2.4.1.2 促凝剂添加量的影响
        2.4.1.3 抹茶添加量的影响
        2.4.2 工艺正交优化结果
    2.5 小结
3 抹茶神仙豆腐品质特性分析及产品巴氏杀菌条件研究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抹茶神仙豆腐品质特性分析
        3.3.1.1 出品率测定
        3.3.1.2 总蛋白含量测定
        3.3.1.3 粗脂肪含量测定
        3.3.1.4 粗灰分含量测定
        3.3.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3.1.6 总黄酮含量测定
        3.3.1.7 粗茶多酚含量测定
        3.3.1.8 果胶含量测定
        3.3.2 抹茶神仙豆腐巴氏杀菌条件研究
        3.3.2.1 贮存温度对抹茶神仙豆腐色泽变化研究
        3.3.2.2 抹茶神仙豆腐巴氏杀菌条件研究
        3.3.2.2.1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色泽影响
        3.3.2.2.2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感官的影响
        3.3.2.2.3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PH的影响
        3.3.2.2.4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微生物状况的影响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抹茶神仙豆腐品质特性分析结果
        3.4.1.1 出品率测定结果
        3.4.1.2 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3.4.1.3 粗脂肪含量测定结果
        3.4.1.4 粗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3.4.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4.1.6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4.1.7 粗茶多酚含量测定结果
        3.4.1.8 果胶含量测定结果
        3.4.2 抹茶神仙豆腐巴氏杀菌条件研究结果
        3.4.2.1 贮藏温度对抹茶神仙豆腐色泽影响结果
        3.4.2.2 抹茶神仙豆腐巴氏杀菌时间选择结果
        3.4.2.2.1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色泽的影响
        3.4.2.2.2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感官的影响
        3.4.2.2.3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PH的影响
        3.4.2.2.4 巴氏杀菌时间对抹茶神仙豆腐微生物状况的影响
    3.5 小结
4 主要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纳豆概述
        1.1 起源与发展
        1.2 国内外食用纳豆现状
        1.3 营养价值与生理活性
        1.4 固体发酵纳豆的保存
    2 纳豆菌
        2.1 发现
        2.2 结构
    3 纳豆激酶
        3.1 发现与定义
        3.2 分子结构及生化特性
        3.3 稳定性
        3.4 溶栓机制
        3.5 测定方法
        3.6 产量优化
    4 纳豆产品的开发现状
        4.1 纳豆类
        4.2 菌剂类
        4.3 纳豆激酶类
        4.4 其他
    5 纳豆风味研究现状
        5.1 风味物质鉴定
        5.2 风味改良
    6 立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与产品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
        2.2 纳豆咀嚼片的制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方案1
        2.2 全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方案2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发酵中试放大培养与产品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罐放大培养及喷干粉的制备
        2.2 纳豆蔬果果冻制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豆乳品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鼻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气味的分析
        2.2 电子舌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滋味的分析
        2.3 电子眼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色泽的分析
        2.4 GC-MS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挥发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定性分析
        2.5 不同发酵时间豆乳蛋白质代谢指标的测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3)基于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对高中学生的简单分析
    1.3 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分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1.6 核心概念的界定
    1.7 研究思路、方法
    1.8 本研究的意义
2 整体分析
    2.1 所研究问题的范围
    2.2 所研究问题的整体分析
3 具体分析
    3.1 关于细胞中的水的理解
    3.2 对《生物》必修2中核心知识点的见解
    3.3 知识点的呈现存在一定的不完美
    3.4 向光性个别习题创新的讲评方法
    3.5 高中生物典型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4 结论
5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山西省太原市儿童休闲食品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研究现状及目的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休闲食品
        1.3.2 儿童
        1.3.3 身体质量指数(BMI)
        1.3.4 趋避性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总体研究对象描述
        2.1.2 样本对象选择及选择原因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及内容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内容
    2.5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
        2.5.1 问卷调查的编制
        2.5.2 问卷调查的效验
        2.5.3 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
        2.5.4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休闲食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3.1.1 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3.1.2 消费频率分析
        3.1.3 休闲食品购买人分析
        3.1.4 消费数额分析
        3.1.5 消费时间分析
        3.1.6 消费地点分析
        3.1.7 购买动机分析
        3.1.8 购买渠道分析
        3.1.9 消费种类分析
        3.1.10 儿童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3.1.11 儿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分析
    3.2 儿童休闲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身因素的影响分析
        3.2.2 家庭因素的影响分析
        3.2.3 学校因素的影响分析
        3.2.4 社会因素的影响分析
4、讨论
    4.1 儿童休闲食品消费存在的问题
        4.1.1 我市儿童休闲食品消费不良行为普遍存在
        4.1.2 休闲食品行业乱象丛生
        4.1.3 家长的责任缺失
        4.1.4 学校教育的不足
        4.1.5 社会问题
    4.2 导致儿童休闲食品消费问题的原因
        4.2.1 儿童自身的原因
        4.2.2 行业方面的原因
        4.2.3 家长方面的原因
        4.2.4 学校方面的原因
        4.2.5 社会方面的原因
5.建议
    5.1 进一步建立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
    5.2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监管力度
    5.3 加快行业转变步伐,推进儿童休闲食品行业良性发展
    5.4 全面提升家长的食品安全素养
    5.5 家校联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是建立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
    5.6 加强媒体行业自律,规范电视广告审批制度
6、结论
7、研究创新与不足
    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7.2 本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件
致谢

(5)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教学初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化教学内容
2 探索教学方法
3 更新考核模式
4 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6)长货架期皮冻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猪皮的加工利用现状
        1.1.1 膨化猪皮
        1.1.2 猪皮冻
        1.1.3 明胶
        1.1.4 其他方面
    1.2 胶原蛋白的研究现状
        1.2.1 胶原蛋白的提取
        1.2.2 胶原蛋白的特性及应用
    1.3 果冻的发展现状
    1.4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的研究现状
        1.4.1 体外模拟口腔消化
        1.4.2 体外模拟胃消化
        1.4.3 体外模拟肠消化
        1.4.4 水解产物抗氧化研究
        1.4.4.1 氧化剂对人体的危害
        1.4.4.2 几种常见的氧化剂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2.4 方法
        2.4.1 传统猪皮冻的制作工艺
        2.4.1.1 前处理
        2.4.1.2 温水清洗
        2.4.1.3 熬煮
        2.4.1.4 冷却
        2.4.1.5 质量分析
        2.4.2 长货架期皮冻的制作工艺流程
        2.4.2.1 长货架期皮冻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4.2.2 工艺操作要点
        2.4.2.3 复配胶粉(卡拉胶与魔芋胶)的单因素试验
        2.4.2.4 复配胶浓度对长货架期皮冻凝胶的影响
        2.4.2.5 结冷胶浓度对长货架期皮冻凝胶的影响
        2.4.2.6 氯化钙浓度对长货架期皮冻凝胶的影响
        2.4.3 长货架期皮冻的杀菌工艺研究
        2.4.4 感官评定
        2.4.5 理化指标的测定
        2.4.5.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4.5.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5.3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2.4.5.4 色泽的测定
        2.4.6 质构特性的测定
        2.4.7 流变特性的测定
        2.4.7.1 振幅扫描
        2.4.7.2 频率扫描
        2.4.7.3 剪切率扫描
        2.4.7.4 温度扫描
        2.4.8 紫外光谱扫描
        2.4.9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2.4.9.1 体外模拟胃消化
        2.4.9.2 体外模拟肠消化
        2.4.10 水解度的测定
        2.4.11 抗氧化的测定
        2.4.11.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4.11.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4.11.3 还原力的测定
        2.4.12 水解液的分离纯化
        2.4.13 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抗氧化研究
        2.4.13.1 DPPH·清除率的测定
        2.4.13.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4.13.3 还原力的测定
    2.5 微生物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皮冻的结果分析
        3.1.1 不同料水比对传统皮冻质构的影响
        3.1.2 不同料水比对传统皮冻感官的影响
    3.2 长货架期皮冻的工艺结果
        3.2.1 卡拉胶单因素实验结果
        3.2.2 复配胶(卡拉胶:魔芋胶)比例对皮冻的影响
        3.2.3 长货架期皮冻的工艺优化
        3.2.3.1 复配胶浓度对皮冻熔点和感官的影响
        3.2.3.2 结冷胶浓度对杀菌皮冻熔点和感官的影响
        3.2.3.3 氯化钙浓度对皮冻感官的影响
        3.2.4 长货架期皮冻的响应面优化实验
        3.2.4.1 长货架期皮冻的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与优化
        3.2.4.2 感官评定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3.3.4.3 感官评定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3.2.4.4 感官评定响应面长货架期皮冻工艺最优化条件及其验证
        3.2.4.5 长货架期皮冻硬度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3.2.4.6 长货架期皮冻硬度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3.2.4.7 硬度响应面工艺最优化条件极其验证
        3.2.4.8 综合感官评定和硬度的响应面工艺最优化条件确定
    3.3 长货架期皮冻理化指标的测定
        3.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3.3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3.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2 样品中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3.3.4 色泽的测定
    3.4 流变特性的测定
        3.4.1 频率扫描
        3.4.2 剪切率扫描
        3.4.3 温度扫描
        3.4.3.1 熔点的测定
        3.4.3.2 复合粘度的测定
        3.4.3.3 G’和G”的测定
    3.5 紫外光谱扫描
    3.6 水解度及抗氧化测定
        3.6.1 水解度的测定
        3.6.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6.1.2 样品的测定结果
        3.6.2 抗氧化测定
        3.6.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6.2.2 ·OH清除率的测定
        3.6.2.3 还原力的测定
    3.7 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测定及抗氧化分析
        3.7.1 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测定
        3.7.2 长货架期皮冻中不同超滤组分抗氧化的测定
        3.7.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7.2.2 ·O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7.2.3 还原力的测定
    3.8 保藏期实验结果
    3.9 长货架期皮冻的质量标准
        3.9.1 感官标准
        3.9.2 理化指标
        3.9.3 微生物指标
        3.9.4 净含量允差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汉英食物类词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有关论文的几点说明
        1.6.1 对本文选词范围的说明
        1.6.2 对本文特定术语的解释
2 汉英食物类词汇构词对比分析
    2.1 汉语食物类词汇构词法
        2.1.1 汉语食物类词汇构词法归纳
        2.1.2 汉语食物类词汇构词中的思维方式
    2.2 英语食物类词汇构词法
        2.2.1 英语食物类词汇构词法归纳
        2.2.2 英语食物类词汇构词中的思维方式
    2.3 英汉食物类词汇构词法对比分析
3 汉英食物词集特点对比分析
    3.1 汉语食物词集特点
    3.2 英语食物词集特点
    3.3 汉英食物词集特点对比及分析
4 汉英食物类词汇命名方式对比分析
    4.1 汉语食物类词汇命名方式
    4.2 英语食物类词汇命名方式
    4.3 汉英食物类词汇命名方式对比分析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汉语食物类词汇表
附录B 英语食物类词汇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背景和主体
    第一节 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的客观条件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近代中国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
        四、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开展作物采集的主观动因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
        三、欧洲早期移民群体的特殊兴趣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
        一、联邦政府、州政府积极推动采集活动
        二、植物学家、植物猎人专业开展采集活动
        三、各国驻华传教士主动参与采集活动
        四、美国外交官员、学者等支持采集活动
        五、中国留学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
第二章 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迈耶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二、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
    第二节 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过程与代表性成果
        一、迈耶首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二、迈耶第二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三、迈耶第三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四、迈耶第四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迈耶及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迈耶的历史评价
        二、迈耶采集的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 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威尔逊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早期工作经历
        二、从事植物猎人的传奇生涯
    第二节 威尔逊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
        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
        三、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
        四、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
        五、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威尔逊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威尔逊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威尔逊的采集活动评析
第四章 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青少年生活经历
        二、从事植物采集后的漂泊人生
    第二节 洛克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
        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
        三、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
        四、洛克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洛克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洛克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洛克的科研活动评析
第五章 其他人员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传教士与来华美国专家的采集活动
        一、普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农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传教士医生与美国专家代表性采集成果
    第二节 美国外交官与美籍雇员的采集活动
        一、驻华美国外交官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中国政府美籍雇员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采集者不详的代表性采集成果
        四、中国学者交换的作物种质
    第三节 其他人员的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农业传教与传教士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二、中国留学生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第六章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历史评价
        一、迅速提升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中国样本多次控制美国果树疫情
        三、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种质资源
        四、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启示
        一、选择性借鉴“三位一体”模式
        二、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
        三、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
        四、增强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数学模型研究及干燥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山楂
        1.1.1 山楂的营养价值
        1.1.2 山楂的药理作用
        1.1.3 山楂的经济价值
    1.2 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基本理论
        1.2.1 微波干燥基本理论
        1.2.2 热风干燥理论
        1.2.3 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理论
    1.3 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山楂干燥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因素及干燥参数调节
        2.2.2 山楂初始含水率的测定
        2.2.3 平衡含水率的测定
        2.2.4 干燥水分比
        2.2.5 干燥速率
        2.2.6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2.2.7 试验过程
        2.2.8 试验结束判断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楂的干燥水分比
        2.3.2 山楂的干燥速率
        2.3.3 山楂干燥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动力学模型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过程
        3.2.2 试验结束判断
        3.2.3 试验因素及干燥参数调节
        3.2.4 干燥动力学模型
        3.2.5 干燥动力学模型选择和优劣判断准则
        3.2.6 标准偏差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燥动力学模型分析
        3.3.2 WHADK 模型分析
        3.3.3 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楂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干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1.3 试验试剂和分析用水
    4.2 试验指标确定
    4.3 试验方法
        4.3.1 质量干燥速率
        4.3.2 色差的测定
        4.3.3 复水率的测定
        4.3.4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4.3.5 维生素 C 的测定
        4.3.6 试验设计
        4.3.7 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干燥综合模型评价方法
        4.3.8 山楂片的电镜扫描观察分析方法
    4.4 各试验指标干燥工艺预测模型结果和分析
        4.4.1 试验方案和试验结果
        4.4.2 复水性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分析
        4.4.3 有机酸含量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分析
        4.4.4 维生素 C 含量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分析
        4.4.5 色差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及分析
        4.4.6 质量干燥速率工艺预测模型及分析
    4.5 山楂片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工艺综合预测模型结果和分析
        4.5.1 干燥工艺综合预测模型
        4.5.2 权重的确定和试验因素对综合评价指标影响程度评价方法
        4.5.3 干燥工艺综合预测模型的确定
    4.6 山楂片微波热耦合干燥工艺预测模型响应面分析
        4.6.1 复水性干燥工艺模型响应面分析
        4.6.2 有机酸含量干燥工艺模型响应面分析
        4.6.3 维生素 C 含量干燥工艺模型响应面分析
        4.6.4 色差干燥工艺模型响应面分析
        4.6.5 质量干燥速率干燥工艺模型响应面分析
    4.7 山楂片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4.7.1 复水性干燥工艺优化
        4.7.2 有机酸含量干燥工艺优化
        4.7.3 维生素 C 含量干燥工艺优化
        4.7.4 色差干燥工艺优化
        4.7.5 质量干燥速率干燥工艺优化
        4.7.6 综合干燥指标工艺优化
        4.7.7 试验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山楂干燥工艺仿真及优化
    5.1 BP 神经网络理论
        5.1.1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
        5.1.2 BP 神经网络的设计
        5.1.3 L-M 优化算法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5.2.3 研究方法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隐含层节点数的计算及神经网络的结构
        5.3.2 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工艺仿真
        5.3.3 对比研究
        5.3.4 最佳干燥工艺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波、热风和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对山楂干燥性能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能量消耗效率评价指标
        6.2.2 品质评价指标
        6.2.3 微波干燥
        6.2.4 热风干燥
        6.2.5 微波热风耦合干燥
        6.2.6 山楂片的电镜扫描观察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能量消耗效率分析
        6.3.2 干燥产品的品质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装置设计
    7.1 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总体设计
    7.2 微波干燥系统
        7.2.1 功率计算
        7.2.2 微波干燥系统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与选择
    7.3 热风干燥系统
        7.3.1 加热器的确定
        7.3.2 离心风机的确定
        7.3.3 气流分配器的设计
    7.4 干燥设备整机性能试验
        7.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4.2 结果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绞股蓝山楂新型复合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饮料的食品安全问题
        1.1.2 消费者的需求
        1.1.3 绞股蓝和山楂的加工现状
        1.1.4 绞股蓝和山楂的市场展望
    1.2 绞股蓝的概况
        1.2.1 绞股蓝的功效
        1.2.2 绞股蓝对人体的作用
    1.3 山楂的概况
        1.3.1 山楂的功效
        1.3.2 山楂的化学成分
        1.3.3 山楂中有机酸总和量的实验测定
        1.3.4 山楂的食疗
    1.4 绞股蓝和山楂的国外研究
        1.4.1 绞股蓝的国内外研究
        1.4.2 山楂的国内外研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工艺流程
        2.3.1 绞股蓝的选材和清洗
        2.3.2 绞股蓝的粉碎
        2.3.3 绞股蓝的浸提
        2.3.4 绞股蓝的粗滤
        2.3.5 山楂的清洗、破碎、加热软化
        2.3.6 山楂浸提
        2.3.7 山楂汁的过滤
        2.3.8 离心
        2.3.9 稀释调配、添加添加剂
        2.3.10 灭菌,脱气,罐装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浸提方法
        3.1.1 一次浸提法
        3.1.2 逆流式浸提
        3.1.3 多次浸提法
        3.1.4 三种浸提方法的比较
    3.2 绞股蓝汁制备的分析
        3.2.1 浸提条件对绞股蓝浸提率的影响
        3.2.2 浸提条件对绞股蓝浸提液色泽的影响
    3.3 山楂浸提
        3.3.1 山楂热浸提工艺参数优选分析
        3.3.2 山楂冷冻浸提工艺分析
        3.3.3 山楂酶法浸提工艺优化分析
    3.4 绞股蓝汁、山楂汁的稀释及配比
    3.5 甜味剂的种类选择和用量确定
        3.5.1 甜味剂的种类选择
        3.5.2 麦芽糖醇的添加量确定
        3.5.3 柠檬酸用量的确定
        3.5.4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稳定剂、防腐剂的选择与添加
        3.6.1 稳定剂的选择与添加
        3.6.2 防腐剂的选择与添加
    3.7 质量标准
        3.7.1 感官指标
        3.7.2 理化指标
        3.7.3 微生物指标
第4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山楂果冻的家庭制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抹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开发及品质特性研究[D]. 徐东.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2]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D]. 倪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基于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李红岩.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4]山西省太原市儿童休闲食品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D]. 史丽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教学初探索[J]. 田宝霞,李相前,周佳. 轻工科技, 2019(04)
  • [6]长货架期皮冻加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D]. 丁孟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汉英食物类词汇对比研究[D]. 吴怡潇. 宁波大学, 2017(02)
  • [8]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D]. 刘琨.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山楂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数学模型研究及干燥设备设计[D]. 于海明. 吉林大学, 2015(08)
  • [10]绞股蓝山楂新型复合饮料的研制[D]. 陈志杰. 集美大学, 2013(04)

标签:;  ;  ;  

山楂果冻的自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