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分析

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分析

一、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有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晓媛[2](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陈有联[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政治问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赣南作为革命老区,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是非常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极大解决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赣南农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根本性变化的蝶变时期,探索出一条后发达地区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型跨越的发展道路。赣南农业发展演变过程,是在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总体框架设计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基层实践,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历程具有内在规律性与相似性。本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重难点等。第二部分为总叙,概况了赣南发展农业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条件,并简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是基于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取向转换过程中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实际上是在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驱动下赣南农业发展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时期。第三至六部分为分叙,主要阐述了每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历史表现、历史特征。1978-1996年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时期,通过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资源配置逐步从计划向市场过渡,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以粮为纲”局面,开始转向多种经营;1997-2003年是农业发展持续徘徊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但农业适应市场化改革存在滞后现象以及经济重心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业发展出现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困难等阶段性变化;2004-2011年是统筹农业发展反哺时期,政府加大强农惠农支农力度,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调整城乡关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扭转了农业经济下行趋势;2012-2020年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时期,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发展迎来一系列政策红利,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下,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七部分为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总结归纳了赣南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三农”的各项政策是赣南各级党委、政府抓农业工作的基本立足点,都是基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展开,其主要驱动力包括体制机制变革、市场化导向、生产要素投入以及政府调控作为等,也离不开当时的内外部环境,目标取向都是围绕稳住农业基本盘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中心任务。分析各个阶段的实践路径和发展变化,农业发展的内涵和要求随着时代环境改变而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发展方向看,从单纯的追求数量增长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同步发展,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难以为继。从农业内部结构上看,不再简单的紧盯农业一产环节,建立在“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基础上的价值链进一步拓展,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从发展方式上看,由依靠要素驱动逐步向改革创新开放驱动转变,开始走向生态化、规模化、设施化、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市场主力军。

毛和荣[4](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李涛[5](2019)在《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予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是改革开放起步之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两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它们连接起了 40年中国前进的脚步。在4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存在两条既彼此互相关联,但又不完全重合的主线——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法治的建设。这种复线交织的变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制度变迁模式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而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和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最鲜明的两个主题,没有改革,社会不会进步;没有法治,社会不会稳定,法治和改革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关键。其中,法治的基础是法律,法律制定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改革需要法治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改革中本身就包含着法律制度的变革。因此,法律制定是追寻法治的起点,也是考察法治与改革关系演变的理想观察视角。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内容,是解决有法可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路径。改革开放40年来,法治与改革同时起步,共同发展,法律制定的任务常常是改革的任务,法律制定的难点也常常是改革的难点。我国法律的制定,既是改革在法律上的投射,又是法律本身对新时期发展的自觉回应,其制定的变迁和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法治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导论、结论以及五章。第一章对法治、改革、法律的制定以及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概念释义和界定,明确了研究的主体和范围。第二章回顾了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制定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我国法律制定重新起步的转折点。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法律制定的目标主要是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并且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保障。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是改革优先,法治提供保障,在确保秩序和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步推进。法治建设可以概括为以恢复秩序并且突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秩序法治观。第三章对1992—2012年的法律制定进行了分析和回顾。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并且既往开来的阶段,法治建设也进入快车道,即适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阶段。围绕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方向以及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决定了法律制定的目标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体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法治观。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表现为改革为主,法治指引,法治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并相互促进。第四章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法律制定进行了全面理解和总结。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制度的高效运转对法律制定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良法善治”。这一时期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是,法治引领改革,改革推动法治发展。法治观念升华为治国方略法治观,法治建设方针转变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五章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法治的转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强调中国的法治必然也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法治与改革应该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并且统一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新时代,法律的制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法律制定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利益为导向,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依法、科学、民主法律创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但超越历史阶段的愿望又产生于历史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之中,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矛盾。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新时代的实践需要理论的解释提升,从而构建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话语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进行的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又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在处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时,通过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定的方式来完善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体会“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和思想光芒。纵观社会转型成功的国家,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建设都坚持把法律的制定放在首位。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国法律制定不断摸索规律的40年,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律,我们所制定的法律就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立法者必须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法律的制定工作。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大规模进行法律制定的活动已经结束,法制发展已经由侧重法律制定、搭建法律体系框架,转变为对于具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的“精耕细作”。

巨虹[6](2019)在《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托探讨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交互影响,按照“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原因探究”的层级逻辑,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选取陕西工业企业变化最快最集中的十余年(2003-2013),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工业企业的位置坐标,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别以点数据和面数据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地理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十余年间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单一核心转变为双核心结构——即西安市与榆林市两个增长极,且产业发展重心不同,为差异化的双核心发展模式。传统核心区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向外围疏散的趋势非常显着,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仍然以近郊疏散为主;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整个关中及陕南地区;关中平原继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式发展格局,在原有东西向点-轴空间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带状网络空间模式演化,产业结构明显向高新技术的专用设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倾斜;十余年间陕北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着,从原来的边缘区一跃成为了核心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陕北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主要以榆林市的神木-府谷区域为核心。(2)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区域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率高的企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因此,其无论是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陕西省各区县的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其中DEA超效率的结果表明:各区县之间横向比较显示生产效率差异比较大,处在明显非有效区间的区县比较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EA-M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这十余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保持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步增长趋势。(3)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为了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内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将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自变量之一,与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只是其相关系数的空间差异很大,西安咸阳及其外围区域为负相关,陕北区域则为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对企业分布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其具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这个结果证实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企业空间分布演化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4)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各二位数产业的区位商的变化代表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即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区位商存在正向相关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同时具有空间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会引起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方向变动。总之,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关性研究,验证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空间结构的演变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区域内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受到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工业发展是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式还是产业转型的路径突破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陶心怡[7](2019)在《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新闻网站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如新华网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等。在外宣工作中,新闻编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越来越多翻译界与传媒界的学者对“新闻编译”这个跨学科的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事实上,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发展依旧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外宣工作质量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结合具体经历和事例探讨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笔者在南方传媒集团的南方英文网(Newsgd.com)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8年7月9日至10月9日),主要负责新闻编译及采写工作。本报告在对实习情况及其他背景信息介绍的基础上,对编译新闻的工作内容、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介绍了多种编译技巧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补充、信息删减和信息重组等,并结合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专家”方面探讨影响新闻编译的重要因素和操纵力量。此外,笔者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缺陷,如不熟悉新闻词汇体系、缺乏政治敏感度等,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次实习,笔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新闻编译者和英语笔译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靳玉瑶[8](2019)在《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复方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用药方式,欧盟传统草药药品简化注册指令(2004/24/EC)的颁布,为我国中成药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简易的途径。但是迄今为止,我国通过欧盟注册的中成药品种只有三种单味中成药,复方中成药仍没有一个品种在欧盟成功注册。本课题以中药企业为出发点,通过欧盟药品注册法规及标准的研究,探讨影响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Z企业为例,研究项目的实际进展过程,针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Delphi(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咨询问卷;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构建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对Z企业已在国内上市的三个复方中成药品种进行评价。结果:(1)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最终得到2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为药品质量(50.03%),药品安全性、有效性(49.97%);二级指标为原辅料质量(33.57%),产品质量(33.60%),注册品种与指令要求的适宜性(32.83%);三级指标为中药材基地选择(5.34%),中药材种植(5.26%),中药材采集(5.70%),中药材储存与运输(5.48%),中药材质量控制(5.93%),辅料、包材质量控制(5.86%),生产质量管理(5.78%),生产人员配置(5.30%),生产厂房与设备(5.05%),生产文件资料(5.78%),生产过程(5.76%),生产质量控制(5.93%),不含矿物药、动物药(5.31%),有独特适应症、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38%),是口服、外用和/或吸入制剂(5.48%),有与特定规格和剂量相符的特定服用方法(5.07%),30年以上临床使用历史和15年以上欧盟使用历史证明(5.82%),充分的长期临床有效、安全使用数据(5.77%)。(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对Z企业A、B、C三个品种进行评价,结果为A 0.2641>B 0.2559>C 0.2515,表明A药品最适合进行欧盟简化注册。结论: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权威程度较高,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较强,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以为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供参考。通过对Z企业A药品欧盟注册项目的研究,发现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困难:1、药学研究工作量繁重,人员短缺;2、A药品所含部分中药材无欧盟质量标准。解决方案是:1、组建科学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2、深入学习欧盟法规标准,建立符合欧盟标准且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根据研究对中药企业的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出以下建议:1、结合我国药品标准与ICH标准,研究中药欧盟标准;2、加强药品质量控制;3、密切关注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数据收集;4、选择合理的品种进行欧盟简化注册。

李程道[9](2019)在《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市花庄镇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的众多农业型小城镇受限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长期发展滞后,本文试图从生态视角出发,以兰州市花庄镇为研究对象,依托其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等方面的优势,找寻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从而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引领示范带动甘肃省乃至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小城镇对标典型、学习先进、高质量发展。论文运用文献整理法、资料分析法、实地调研法、SWOT分析法,阐述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全国、甘肃省、兰州市三个层面,政策文件解读、基本情况分析、培育现状评价三个方面对特色小城镇进行了研究评析;梳理了花庄镇的社会发展、经济情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并进行了SWOT分析;从农业、企业、环境、文化四个角度对花庄镇进行了生态要素提取。论文以田园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链理论五大理论为指导,以生态为基础挖掘小城镇特色,并以生态为主线串联小城镇特色,提出了通过培育生态农业、提高供给质量、强化科技支撑、搭建信息平台,从而突出生态农业特色;通过划分产业片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从而体现生态产业特色;通过划分生态片区、优化山水环境、打造农业景观、整饬环境风貌,从而展现生态环境特色;通过布局旅游空间、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农业旅游、开展文体旅游,从而彰显生态文化特色的花庄镇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本研究有两大创新点,一是验证和深化了田园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链理论五大理论对农业型小城镇的实践指导意义,补充和完善了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理论支撑,丰富和拓宽了农业型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二是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为破解甘肃省乃至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型小城镇“要生态就难要发展”的困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孙竹雪[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们党注重通过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大国的历史现状,农业“左倾”错误的惨痛教训以及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现实,都进一步促进新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和演变。“三农”政策正确与否,事关“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党中央针对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借助政策来引导农村发展,以期破解发展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自1978年,党中央在两大时间阶段共出台21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关注“三农”发展的专有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系统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始终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三个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时期内“三农”主要矛盾,出台不同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三农”重难点问题,政策的着力点也发展转变。总的来说,“三农”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政策演变立足现实矛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政策与时俱进,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政策服务于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三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逐步走向振兴。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农”问题复杂,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三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如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政策执行、落实成效如何保障;政策发展如何逐步走向法治化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总结政策发展规律,吸取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完善“三农”政策发展新路径,保证“三农”政策发挥实效、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三农”政策来强基础、补短板,促进好政策落地生花,确保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二、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蝶变与演进:赣南农业发展概述
    2.1 农业在赣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历史地位
        2.1.1 赣南农业发展的理论溯源
        2.1.2 赣南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
        2.1.3 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效应
    2.2 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概述
        2.2.1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6 年)
        2.2.2 农业发展持续徘徊时期(1997-2003 年)
        2.2.3 统筹农业发展反哺时期(2004-2011 年)
        2.2.4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时期(2012-2020 年)
第三章 变革与发展: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转变
    3.1 农业微观经营主体重新确立
        3.1.1 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问题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
        3.1.3 脐橙产业与经营制度变革
    3.2 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3.2.1 农业发展目标取向调整
        3.2.2 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演进
    3.3 资源配置从计划向市场过渡
        3.3.1 农业生产与流通脱节现象
        3.3.2 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3.3.3 科技兴农战略下探索求变
第四章 调整与阵痛:市场导向型农业初步建立
    4.1 经济重心转移对农业影响
        4.1.1 农工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
        4.1.2 农业发展面临阶段性变化
    4.2 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
        4.2.1 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
        4.2.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
        4.2.3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利益困境
    4.3 开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4.3.1 市场导向与增效取向
        4.3.2 结构调整的抉择之痛
第五章 激励与统筹: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形成
    5.1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农业复苏
        5.1.1 全面取消农业税赋
        5.1.2 建立农业补贴制度
        5.1.3 激励政策效用分析
    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
        5.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探索
        5.2.2 统筹推进新农村与新产业建设
    5.3 对接长珠闽战略下的结构调整
        5.3.1 生猪产业驶入黄金发展期
        5.3.2 培植超百亿脐橙产业集群
第六章 转型与升级: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6.1 赣南农业发展迎来政策红利
        6.1.1 苏区振兴涉农政策内容
        6.1.2 苏区振兴对农业影响
    6.2 农业结构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6.2.1 脐橙产业升级发展
        6.2.2 油茶产业改造提升
        6.2.3 蔬菜产业异军突起
    6.3 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建设
        6.3.1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6.3.2 现代农业攻坚战的实践
        6.3.3 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第七章 经验与启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之路
    7.1 赣南农业发展历史经验
        7.1.1 党的领导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保证
        7.1.2 市场导向是推动农业变革的力量源泉
        7.1.3 提质增收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追求
        7.1.4 制度变革是激发农业活力的重要途径
        7.1.5 政策引导是助推农业调整的关键因素
    7.2 现实启示
        7.2.1 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地位
        7.2.2 强化科技兴农支撑作用
        7.2.3 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7.2.4 合理调适多元主体行为
        7.2.5 坚定走市场化改革路径
        7.2.6 优化农业政策供给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5)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述评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结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治与改革及法律制定释义
    第一节 法治与改革的意义阐释
        一、法治的内涵
        二、改革的内涵
        三、法治、改革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第二节 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一、法治与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二、法治与改革之间的张力
        三、法治与改革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释义
        一、法律制定概念的界定
        二、法律制定的法理价值
        三、法律制定与立法及法律创制、制订、拟走的关系
第二章 1978—1992年:法律的制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法律的制定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
        二、法律制定: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 制定的法律:改革开放的保障
        一、制定的主要法律
        二、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制定的特点和成就
        三、法律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社会秩序法治观
        一、社会秩序法治观:以社会秩序为中心
        二、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改革先行,法治保障
第三章 1992—2012年:法律的制定指引改革开放
    第一节 改革的重新启动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法律制定的改革背景:发展布局由“三位一体”转向“四位一体”
        二、法律制定的法治建设背景:从“法制”到“法治”
        三、深入推进改革时期法律制定的目标
    第二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时期制定的法律
        一、制定的法律:为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
        二、改革深入推进时期法律制定的特点、成就
        三、法律制定需要改进的方向: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第三节 经济法治观
        一、经济法治观:法治在于指导和保障经济建设
        二、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改革为主,法治指引
第四章 2012年以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法律制定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法治与改革
        一、法律的制定迎来历史的转折点
        二、新时代法律制定的使命和历史任务
        三、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定
        一、制定的法律:良法善治的根基
        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法律制定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新时代的治国方略法治观
        一、新时代的法治观: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二、治国方略法治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三、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法治引领改革,改革推动法治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法治的转向
        三、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
    第二节 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的新时代进路
        一、正确处理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二、在法治引领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法治
    第三节 新时代法律制定的面向
        一、新时代法律制定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二、新时代法律制定的价值目标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经典区位理论
        1.2.2 现代区位理论
        1.2.3 产业集群主要理论
        1.2.4 新经济地理学
        1.2.5 演化经济地理学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本文研究框架
    2.1 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演化
        2.1.1 关于度量企业空间集聚方法的研究
        2.1.2 基于大尺度的研究
        2.1.3 基于小尺度的研究
    2.2 全要素生产率
        2.2.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2.2.2 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2.2.3 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2.2.4 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2.3 研究框架构建
        2.3.1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2.3.2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
        2.3.3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路径突破
        2.3.4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
第三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3.1 自然地理特征与三大经济区划
        3.1.1 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3.1.2 三大经济区域
    3.2 西部大开发前陕西省工业发展概况
        3.2.1 工业化初期
        3.2.2 工业化结构调整期
        3.2.3 起飞发展期
    3.3 西部大开发以后的快速发展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分析
    4.1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基于POI数据的工业产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4.2.1 基于标准差椭圆的分析
        4.2.2 全体工业企业核密度变化
        4.2.3 按企业控股情况分类的企业核密度变化
        4.2.4 按行业分类的企业核密度变化
        4.2.5 制造业细分行业企业的核密度变化
    4.3 县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
        4.3.1 县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
        4.3.2 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空间分布
    5.1 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5.2 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5.2.1 分区县的DEA超效率测算
        5.2.2 分行业的DEA超效率测算
    5.3 基于DEA-M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5.3.1 DEA-M指数模型
        5.3.2 分年度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5.3.3 分县域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5.3.4 分县域分年度的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5.4 二位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6.1 影响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因素
    6.2 地理加权回归
        6.2.1 筛选显着性变量
        6.2.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分析
        6.2.3 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分析
        6.3.1 q统计量分析
        6.3.2 交互作用探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7.1 模型与变量
    7.2 数据处理
        7.2.1 区位商
        7.2.2 产业关联
    7.3 回归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1.2 Overview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1.3 Overview of publicity activity
    1.4 Overview of Newsgd.com
    1.5 Task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6 Objectives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English news writing
        2.1.2 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4 Schedule for the project
    2.2 Trans-editing
        2.2.1 Trans-editing process
        2.2.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2.2.3 Technical and resource support
    2.3 Post-trans-editing
        2.3.1 Quality-control process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fter publication
        2.3.3 Glossary making
        2.3.4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hip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3.2 Analysis and coping methods
        3.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3.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body
        3.2.3 Wording and styl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Implications
    4.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8)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视
        1.1.2 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1.1.3 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
        1.2.2 Delphi专家咨询法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2.4 统计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1.3.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影响因素分析
        1.3.3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
        1.3.4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3.5 A药品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
    2.1 EMA药品注册法规标准
        2.1.1 四部相关指令介绍与评析
        2.1.2 欧盟草药药品相关标准
        2.1.3 欧盟药品注册审批程序及申请类别
    2.2 欧盟各成员国传统草药药品注册情况
    2.3 中药企业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障碍
        2.3.1 注册品种选择障碍
        2.3.2 法规研究障碍
    2.4 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研究路径
第三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影响因素分析
    3.1 药品质量
        3.1.1 原料质量
        3.1.2 产品质量
    3.2 药品安全性、有效性
        3.2.1 注册品种与指令要求的适宜性
        3.2.2 所含草药物质进入草药专论、草药目录
第四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
    4.1 研究资料与方法
        4.1.1 专家选择
        4.1.2 专家咨询评分法
        4.1.3 统计学分析
    4.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指标筛选原则
    4.3 专家咨询结果
        4.3.1 专家咨询的基本情况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3.4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第五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5.1.1 因素集建立
        5.1.2 权重集建立
        5.1.3 评价集建立
        5.1.4 单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5.1.5 多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5.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5.2.1 因素集建立
        5.2.2 权重集建立
        5.2.3 评价集建立
        5.2.4 单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5.2.5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第六章 A药品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6.1 A药品欧盟注册的目的及意义
    6.2 项目进展流程研究
        6.2.1 前期准备工作
        6.2.2 项目开展流程制定
    6.3 项目进展中质量标准研究——以有害杂质残留检测标准为例
        6.3.1 中欧药典草药部分对比
        6.3.2 中欧农药残留标准对比研究
        6.3.3 中欧重金属残留标准对比研究
        6.3.4 其他
    6.4 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4.1 药学研究工作量繁重,人员短缺
        6.4.2 A药品所含部分中药材无欧盟质量标准
    6.5 解决方案
        6.5.1 组建科学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6.5.2 深入学习欧盟法规标准,建立符合欧盟标准且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质量标准
第七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建议
    7.1 结合我国药品标准与ICH标准,研究中药欧盟标准
    7.2 高度重视药品质量控制
    7.3 密切关注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数据收集
    7.4 选择合理的品种进行欧盟简化注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轮函询问卷
    附录二 :第二轮函询问卷
    附录三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市花庄镇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城镇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1.1.2 生态建设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特色小城镇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特色小城镇研究评析
    2.1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2.1.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2.1.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
    2.2 全国特色小城镇研究评析
        2.2.1 政策文件解读
        2.2.2 基本情况分析
        2.2.3 培育现状评价
    2.3 甘肃省特色小城镇研究评析
        2.3.1 政策文件解读
        2.3.2 基本情况分析
        2.3.3 培育现状评价
    2.4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研究评析
        2.4.1 政策文件解读
        2.4.2 基本情况分析
        2.4.3 培育现状评析
    2.5 小结
3 花庄镇现状概况分析
    3.1 社会经济现状
        3.1.1 社会发展
        3.1.2 经济情况
    3.2 设施服务现状
        3.2.1 基础设施
        3.2.2 公共服务设施
    3.3 机遇和挑战
        3.3.1 重大机遇
        3.3.2 面临挑战
    3.4 优势和劣势
        3.4.1 发展优势
        3.4.2 存在劣势
    3.5 小结
4 花庄镇生态要素提取
    4.1 生态农业要素
        4.1.1 川地设施农业
        4.1.2 台地生态农业
    4.2 生态企业要素
        4.2.1 重点农业企业
        4.2.2 主要工业企业
    4.3 生态环境要素
        4.3.1 山水自然环境
        4.3.2 农业景观环境
    4.4 生态文化要素
        4.4.1 历史文化资源
        4.4.2 体育休闲文化
    4.5 小结
5 花庄镇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
    5.1 建设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生态农业特色
        5.1.1 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5.1.2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5.1.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1.4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代智慧农业
    5.2 构建产业现代化发展体系,体现生态产业特色
        5.2.1 结合现状产业布局,划分产业发展片区
        5.2.2 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5.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
        5.2.4 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融合化
    5.3 营造和谐宜居的田园环境,展现生态环境特色
        5.3.1 统筹生态系统结构,划分生态功能片区
        5.3.2 优化山水自然格局,营造宜居生态环境
        5.3.3 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5.3.4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塑造空间特色风貌
    5.4 发展乡土特色的生态旅游,彰显生态文化特色
        5.4.1 统筹全镇旅游资源,布局旅游空间结构
        5.4.2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5.4.3 推进休闲观光农业,讲述地域农耕乡愁
        5.4.4 开展文化体育旅游,彰显乡土文化内涵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三农”政策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传统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一) 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比重高
        (三) 我国农业仍为传统农业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左倾”错误的教训
        (一)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基本概况
        (二)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带来的后果
        (三) “左”倾错误对“三农”政策实施的教训
    三、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一)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概况
        (二)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原因
        (三) 农村改革对“三农”政策发展的启示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
    一、1978—1991年:实现农民自主经营权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二、1992—2002年: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三、2003—2017年: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 一体化化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转变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部署
        (一) 产业振兴——物质基础
        (二) 人才振兴——智力支持
        (三) 文化振兴——精神支撑
        (四) 生态振兴——发展底线
        (五) 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创新的表现
        (一) 新的政策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 新的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 新的政策布局:内容全面目标长远
        (四) 新的政策要求:农村全面提档升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实施成效
        (一)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性成就
        (二) 农村基层政治取得突出成就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中党的“三农”政策的评析
    一、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政策演变特点
        (一) “三农”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二) “三农”政策演变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三) “三农”政策演变始终坚持较强的服务性
    二、“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足
        (二) 农民自身政策参入度不高
        (三) 政策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关于“三农”政策发展演变的启示
        (一) 政策制定要着眼“三农”突出矛盾
        (二) 政策内容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
        (三) 政策执行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
        (四) 政策落实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3]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4]“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D]. 李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6]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巨虹. 西北大学, 2019(01)
  • [7]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陶心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8]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D]. 靳玉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市花庄镇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D]. 李程道.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D]. 孙竹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2004年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