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推进实验室建设

评价推进实验室建设

一、以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唐琳,汪淼,时婧玥,李双成[1](2021)在《以评促建: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环节,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日常管理,教育部每5年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全面了解和检查实验室的运行情况。该文以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评估工作为例,结合实验室自身发展之特色,以评促建,总结和探究评估工作的经验与意义,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姚峰[2](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MVE JEAN PATRICK[3](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何旭珩[4](2020)在《RNAshell?生物样本保存评估及自主RNA室温稳定剂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以人类生物战略资源为主要资源需求的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样本库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在逐渐扩大。如何更有效地长期绿色保存生物样本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生物样本库中RNA样本保存主要是依赖于在超低温储存设备,但超低温储存设备不仅费用昂贵,对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也带来消极影响,同时超低温储存设备随时有断电风险,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就会影响RNA样本的质量。故目前深圳国家基因库以及生物样本库急需一套绿色环保的RNA保存方案。而室温保存技术的发展为RNA样本的保存提供新环保且安全的途径。目前,已有商业化的RNA室温保存产品,如RNAshell?,RNAstable?,Integen X?等,用于保存RNA样本。本研究针对RNAshell?的稳定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国家基因库以及生物样本库RNA样本长期保存提供简便、经济适用的方法。研究通过加速降解处理(相当于室温保存2年、4年和10年)和实时保存(4年)两个部分评估RNAshell?稳定性,统计分析RNA回收率、纯度以及完整性。结果表明,尽管RNAshell?样本RIN值有减少的趋势,但其质量均可满足于下游分子生物学研究要求,并通过RNA-seq测序进一步评估RNAshell?中的专利稳定剂对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样本clean reads%均在95%以上,其Q20>97%,Q30>92%且GC含量稳定,RNAshell?保存RNA样本均可长期保存且对于下游高通量测序研究无显着性影响。然而商业化的RNAshell?虽然可满足生物样本库长期室温保存的需求,但其成本相对较高,仅在RNA保存量在十万级至百万级以上且RNA不间断保存11至16年后RNAshell?保存成本方显现优势。故本研究进一步从低成本长期保存需求出发,在RNAshell?评估项目基础上,自主配置10种室温稳定剂,检测不同处理组对比RNA样本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室温稳定剂2(1%SDS、2×RNAsecure及20%海藻糖)冻干状态对RNA降解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RIN值在9~7.4之间),其保护效果最接近传统超低温保存,可室温保存长达28天,室温稳定剂2冻干保存方法可作为产权成本自主可控的有效RNA室温保存方法,实现降低保存成本、保障样本质量及节能环保。本研究对RNAshell保存RNA的性能评估对国家基因库和生物样本库RNA长期绿色保存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供了几种自主研发的RNA暂时保存候选试剂。

杨业国[5](2020)在《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肿瘤干细胞(CSCs)在肿瘤的发生、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针对CSCs的特异性药物,因为CSCs对大多数传统疗法都有耐药性,并且无限期增殖。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难以治疗而且特殊的乳腺癌亚型,缺乏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靶向疗法与富集肿瘤干细胞群和耐药密切相关。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磁激活细胞分选法从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富集了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并将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从白钻(S.viridis A.C.Smith)中分离得到的Gomisin M2对MDA-MB-231和HCC1806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体内外细胞凋亡的方法靶向MDA-MB-231和HCC1806乳腺癌干细胞。首先,我们研究了白钻衍生出来的天然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我们用11种化合物对两株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HCC1806给药两天,并用Alamar blue测定法测量了细胞活力。Gomisin M2被认为是从白钻提取的11种化合物中最有效的细胞毒性化合物。我们发现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减小3D球体形成的大小。Gomisin M2对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IC50=60μM;HCC1806,IC50=57μM)最具细胞毒性。我们根据BCSCs标志物通过磁激活细胞分选(MACS)对癌症干细胞进行了分选。我们使用MACS从正常癌细胞中分离出CD44+/CD24-细胞,并检测CD44的表达,以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CD44的纯度。用MACS分离的癌症干细胞(CD44+/CD24-)比例的细胞计数分析结果>99%。我们发现,BCSCs具有形成肿瘤球的能力,并且使用高内涵系统免疫荧光技术发现CD44在肿瘤球中的表达显着增加。一小部分CD44+/CD24-细胞形成了肿瘤球。我们移植了从肿瘤球和非癌干细胞收集的200–300个癌症干细胞,并将它们注入受精后2 d的斑马鱼胚胎,以评估它们的增殖和迁移行为。在细胞移植后第6 d,观察到了来自2-dpf斑马鱼胚胎中乳腺球的MDA-MB-231-GFP细胞迁移至躯干。此外,与非CSC组相比,斑马鱼异种移植物中荧光颗粒的数量增加。然而,在细胞移植后的第3 d,用Di I标记并来源于肿瘤球的HCC1806细胞迁移到了2-dpf斑马鱼胚胎的躯干中。与非肿瘤干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致瘤性。为了探讨Gomisin M2是否能在体外抑制肿瘤球的形成,我们用Gomisin M2处理了MDA-MB-231 CSC和HCC1806 CSC群体48 h,并在没有Gomisin M2的情况下进行了另外两次肿瘤球培养。结果表明,Gomisin M2治疗后肿瘤球的大小和数量显着减少。使用高内涵筛选观察到核浓缩,细胞通透性,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释放。根据总强度除以体积,定量结果表明,阿霉素和Gomisin M2处理48 h后,细胞通透性和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增加,而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阿霉素和Gomisin M2处理48 h后,总核强度的蓝色荧光减弱。此外,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MDA-MB-231和HCC1806中,应用不同浓度的Gomisin M2作用48 h后,细胞色素c的表达显着增加。为了确定最有效的Gomisin M2化合物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是否是由凋亡引起的,我们使用IC50值小于60μmol/L的Gomisin M2化合物在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进行了凋亡分析。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了Gomisin M2治疗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细胞分别用20μM,40μM和60μM Gomisin M2处理48 h。结果表明,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增加了MDA-MB-231和HCC1806细胞系中凋亡细胞的数量。然后流式细胞术分析了MDA-MB-231和HCC1806细胞凋亡的百分比。此外,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了两种细胞系中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为了研究Gomisin M2是否通过阻断DNA合成来诱导细胞增殖抑制,我们评估了Gomisin M2对MDA-MB-231和HCC1806中DNA复制的影响。Brd U分析的结果表明Gomisin M2对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评估Gomisin M2在体内的抗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效果,使用了斑马鱼模型进行评估。从MDA-MB-231-GFP和HCC1806(用Di I标记)富含的肿瘤干细胞重悬于PBS中将200-300个干细胞显微注射到2-dpf斑马鱼胚胎中。然后,斑马鱼胚胎用10μM Gomisin M2处理。植入后0 h,24 h和48 h通过荧光显微镜捕获荧光密度。结果表明,Gomisin M2处理显着降低了富含CSC的MDA-MB-231或HCC180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定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omisin M2组在48 h内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另外,与DMSO组相比,在48 h内没有增殖的胚的百分比显着增加。为了研究Gomisin M2对乳腺肿瘤干细胞的作用所涉及的机制,我们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评估了涉及肿瘤进展的关键信号转导通路的参与。许多研究表明,Wnt/β-catenin通路在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Gomisin M2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yclin D1,β-catenin或p-GSK3β,并上调p-β-catenin或GSK3-β。综上所述,Gomisin M2是源自白钻的天然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抗癌活性。这项研究表明Gomisin M2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这为Gomisin M2或白钻提取物对乳腺癌化学预防的未来临床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乳腺癌是由少数乳腺癌干细胞引发并维持的。当前可用的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不能抑制癌症干细胞群体。乳球形成试验表明,Gomisin M2在体外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显示Gomisin M2在体内消除了乳腺癌干细胞。此外,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Gomisin M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下调是其功效的可能机制之一。这些数据表明Gomisin M2可能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能。

欧荣凯[6](2020)在《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 ——以评估规则为重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立法前评估制度因其能够对立法质量起到源头把控的作用,受到了地方立法机关的重视。但是,随着我国地方立法前评估活动的逐步展开,评估模式设计粗略、评估程序模糊不清、评估方法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逐渐暴露,实践意义不足的评估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地方立法环境。因此,为实现地方立法质量的稳步提升,更加完善的立法前评估制度应该予以制定。本文以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于将立法前评估规则设计和地方立法环境相结合,尝试从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文章首先对立法前评估制度进行简要的概述,指出地方设立立法前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为下文中对评估规则的研究做好理论基础;其次,以我国九省市的立法前评估规则作为分析对象,指出现行评估规则中较为突出几项特点及缺陷,突破过往文献中对地方评估规则研究较为浅显的局限;接着,参考美国、欧盟、日本对立法前评估规则的设立实践,提炼出不同国家及组织在规则设计中所具有的优缺点以及给我国所带来的启示;最后,将国外评估规则的启示、国内的评估经验与上文中指出的地方评估规则缺陷相结合,一一提出修改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设计有所贡献。

傅衍[7](2020)在《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吸引人才跨国流动与集聚,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智力来源之一是高稀缺、高绩效表现的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是2008年中央政府首次推出面向国际的国家级人才战略计划,以往研究揭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是知识技术溢出与促进倍增生产的有效渠道,在自上而下的强政策执行推动下,人才回流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得以重塑。尽管研究者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特征、创新表现及政策效果进行了局部探索,但尚未提出一个系统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来考察政策绩效的全面影响。基于已有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和人才政策绩效测量基础,本研究围绕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予以评估。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双轮评估框架,前者沿用“政策制定者—政策目标—政策绩效”的自上而下路径、经济学框架与事实评价逻辑,以结果测量、政策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为核心,关注政策效果为中心的客观绩效;后者沿用“政策对象—政策体验—政策绩效”的自下而上路径、行为学框架与政策满意度评价维度,关注政策满意度等相关政策体验为中心的主观绩效。围绕这一框架,研究开展了两条路径下主客观绩效的三个平行评估。研究遵循多重方法主义操作,通过指标法为基础的定量测量,实验设计为基础的项目论证,问卷和访谈为基础的政策对象调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测量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客观绩效。研究遵循“政策目标分解-政策绩效观-指标体系确定”的步骤,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域内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系统的分类绩效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因子分析,创业类、企业创新类、高校创新类的分类型指标体系均得到了“原生—派生—溢出”维度对应的因子内涵;第二,从规模绩效和个体绩效的测算结果表明,规模绩效对政策制定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一定实现,个体绩效反映了政策的高层次人才筛选效应发挥;第三,区域聚类的千人绩效方差分析揭示,不同市场水平、政策干预水平下的创业千人与企业创新千人绩效均有显着差异,创业千人绩效中市场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企业创新千人绩效中政策干预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2)论证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干预净效应。研究沿用实验思路和双重差分模型,以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为实验组,以经匹配的未入选者为对照组,对高校千人计划出台是否影响了学术生产力的政策效应进行论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倍差法的回归分析和平行趋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对于核心作者的论文质量、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以及非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三个反映学术产出的指标,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均对其有显着正向作用;第二,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对学术生产力提升有显着的持续效应,并在第三年的激励效应大幅增加,在此后保持相对较高稳定的政策效应攀升速度,尤其在政策实施第八年对核心作者的SCI论文发表质量这一指标的影响达到12%;其他控制变量中,年龄、性别对学术生产力无显着影响,海外经历时间(长)、海外经历丰富性(跨国多)、博士后经历(国外)、博士毕业学校国别(国外)、博士毕业学校排名(靠前)对学术生产力有显着正向影响。(3)检验了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在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研究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供给质量、政策期望、期望不一致感知、政策繁文缛节、政策满意度等变量,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拔靴法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人才政策对象的政策供给质量感知、期望不一致的正向落差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正向作用,政策期望、繁文缛节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负向作用;第二,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中介效应量)为18%;第三,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为66%。总体,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得到验证。最后,研究总结了在样本量、绩效指标选取、研究方法上的可改进之处,并提出了“人才政策治理水平”、“人才政策创新实践案例研究”和“政策战略框架构建”三个可拓展主题的未来研究展望。

杜文彬[8](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指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来晓双[9](2020)在《潜流人工湿地不同运行条件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导致未经治理的生活废水大量投入天然水体内,引起了地表水水质的恶化,进而引发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生活污水的治理。人工湿地系统因具有低成本、易于维护及环境友好的特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废水,它是一种重要的废水治理工艺。人工湿地系统内微生物硝化与异养反硝化作用是系统脱氮的主要机理。本研究从影响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因素入手,通过改变不同运行条件(COD/N、曝气和水力停留时间(HRT))来强化系统的脱氮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间歇曝气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FCWs)中COD/N比(3、6、12)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湿地中微生物群落和氮转化功能基因有不同的影响。COD/N比从3增加到12可提高TN,NO3–-N和COD的去除效率。NH4+-N的去除随着COD/N比的增加而降低。在VFCW2(COD/N比为6)中,TN(87.65%),NH4+-N(93.20%),NO3–-N(80.80%)和COD(73.93%)去除效果最佳。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高COD/N比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COD/N的不同比率下,nir K,nos Z,nir S,amo A,nxr A和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 RNA的绝对丰度呈现出各种变化。COD/N比的升高增加了参与反硝化过程的nir S,nir K和nos Z的拷贝数。COD/N为6和12时,有利于在反硝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Chloroflexi的生长。(2)VFCWs中使用了间歇曝气和外源碳添加可提高氮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在添加碳源曝气系统VFCW1中得到最佳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COD(74.16%),NH4+-N(93.56%),TN(86.88%)和NO3–-N(79.65%)。Illumina Mi Seq300高通量测序表明添加碳源的通气系统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不同的曝气方式和碳源添加下,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厌氧细菌16S r RNA)的拷贝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其中,溶解氧浓度的增加和碳源的添加分别促进了微生物硝化(nxr A,amo A)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 S,nir K,nos Z)的绝对丰度。研究结果表明碳源添加与间歇曝气相结合可有效改善该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性能。(3)间歇曝气和HRT强化VFCWs脱氮效果及机理研究表明,通过结合溶解氧和HRT变化可强化系统的脱氮效率。HRT长的间歇曝气VFCWs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TN为89.41%,NH4+-N为95.24%,NO3–-N为86.96%,COD为88.07%)。Illumina Mi Seq300高通量测序表明更长的HRT联合充足的氧气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间歇曝气结合HRT为6的系统内,参与碳氮转化与循环过程的Proteobacteria,以及在微生物异养反硝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Acidobacteria,它们在此运行条件下丰度最高。此外,HRT长的(HRT=6)系统氮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更高,表明曝气增氧的操作和HRT的延长提高了与硝化作用相关的功能基因nxr A和amo A的拷贝数,并增加了与异养反硝化作用相关的功能基因(nos Z,nir K和nir S)的绝对丰度。本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曝气与HRT之间相互作用对改善VFCWs污染物去除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郑智聪[10](2020)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由此可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作为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重要支撑条件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和引导高校质量文化培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前沿问题。本研究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为研究的对象和起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价值分析——历史沿革——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建议提出”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明确研究的核心概念,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再次,在解读评估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历史演进进程,认为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形成、推进和系统构建四个阶段;接着,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国内学者对制度概念的相关界定,基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组织体系的评估制度分类,从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最后,在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议:通过系统设计和完善评估法律法规、适时颁布评估政策文件以满足实践需要、关照其他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来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以科学的质量观为先导、以正确的评估观为基础,通过创新评估理念及重塑评估文化来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建设;以转变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及职能为关键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

二、以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以评促建: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工作的意义
2 评估工作概况
    2.1 实验室发展与评估历程
    2.2 评估指标体系的符合度
3 迎评工作重点
    3.1 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做好基础材料准备工作
    3.2 构建研究逻辑框架,突出工作重点和意义
4 评估工作效果
    4.1 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学科影响力
    4.2 优化人员流动机制,充实研究队伍
    4.3 营建联合发展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4.4 以竞争促进发展,提高科研水平
5 结语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启示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RNAshell?生物样本保存评估及自主RNA室温稳定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生物样本库建设现状
        1.1.1 国外生物样本库建设现状
        1.1.2 国内生物样本库建设现状
        1.1.3 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现状
    1.2 生物样本库RNA保存现状
        1.2.1 超低温保存
        1.2.2 室温保存
        1.2.3 RNA质量检测
        1.2.4 RNA应用
    1.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RNASHELL~?生物样本保存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RNA冻干处理
        2.3.3 模拟保存
        2.3.4 RNAshell~?样本复苏
        2.3.5 RNA检测
        2.3.6 RNA-seq文库构建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RNAshell?稳定性评估
        2.4.2 RNAshell?有效性评估
        2.4.3 保存成本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RNA室温稳定剂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品采集
        3.3.3 总RNA提取
        3.3.4 DNA消化
        3.3.5 RNA冻干处理
        3.3.6 RNA检测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室温稳定剂配方摸索
        3.4.2 室温稳定剂验证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研究内容和意义
        4.1.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5)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
    1.2 肿瘤干细胞
    1.3 中药及其活性化合物作为抗肿瘤干细胞的潜在疗法
    1.4 斑马鱼作为肿瘤研究中的模式生物
    1.5 肿瘤干细胞和乳腺癌
    1.6 瑶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内涵对瑶药白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44+/CD24-乳腺癌细胞系的分选以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系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乳腺癌干细胞体外线粒体启动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诱导凋亡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OMISIN M2诱导的抗乳腺癌干细胞体内斑马鱼异种移植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 ——以评估规则为重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立法前评估概述
    2.1 立法前评估的基本界定
    2.2 立法前评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2.1 与立法后评估的区别
        2.2.2 与立法论证的区别
        2.2.3 与立法项目论证的区别
    2.3 地方设立立法前评估的必要性
        2.3.1 促进地方立法质量的提升
        2.3.2 促进地方法治建设的完善
        2.3.3 避免地方立法的过度干预
第三章 我国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3.1 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现状
        3.1.1 评估规则具有相似性
        3.1.2 评估规则已经在各地制定并运用
        3.1.3 评估规则设计具有地方特色
    3.2 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缺陷
        3.2.1 缺乏统一的评估规则指引
        3.2.2 评估顺序不予区分
        3.2.3 评估规则不具有强制性
        3.2.4 评估指标单一,评估内容模糊不清
        3.2.5 评估报告审核要求不够严谨
        3.2.6 评估程序混乱,评估方法笼统
第四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立法前评估规则
    4.1 域外立法前评估规则介绍
        4.1.1 美国立法前评估规则
        4.1.2 欧盟立法前评估规则
        4.1.3 日本立法前评估规则
    4.2 域外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特点及缺陷
        4.2.1 域外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特点
        4.2.2 域外立法前评估规则的缺陷
    4.3 域外立法前评估规则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第五章 完善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的设想
    5.1 制定统一的地方立法前评估规则指引
    5.2 构建“优先立项”评估标准
    5.3 明确立法前评估规则的强制性
    5.4 注重评估报告审核,引入三方审核制度
    5.5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优化评估内容方向
    5.6 细化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方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全球人才流动中的政策干预作用与中国人才竞争力
        1.1.2 我国人才政策主题与聚焦点演变
        1.1.3 研究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人才、人才政策研究
        2.1.1 中外对比视域下的人才内涵
        2.1.2 人才理论基础与人才政策实践发展
    2.2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框架、标准、方法
        2.2.1 公共政策评估框架
        2.2.2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2.2.3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3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1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的维度及指标
        2.3.2 政策目标达成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3 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4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分析框架及内容提出
    3.1 研究分析框架
        3.1.1 政策评估中的政策目标达成模式:绩效测量与干预效应论证
        3.1.2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政策体验评估模式
        3.1.3 基于政策目标达成模式与政策体验的双轮评估框架提出
    3.2 分析内容
4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及绩效测量研究
    4.1 我国人才政策变迁与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缘起
        4.1.1 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标志性政策
        4.1.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介绍
    4.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目标分析及绩效观确定
        4.2.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维度及细分指标确定
        4.2.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测量
        4.3.1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样本特征
        4.3.2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描述性统计
        4.3.3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规模绩效的区域评价
        4.3.4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平均绩效的区域评价
    4.4 基于区域聚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分析
        4.4.1 区域创新能力中的政策-市场二元主体影响
        4.4.2 市场因素及政策干预因素形成的区域聚类
        4.4.3 政策绩效方差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政策目标的达成评估与政策绩效特征
        4.5.2 区域绩效差异的可能解释
5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中的政策干预效应论证研究
    5.1 学术生产力影响因素模型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样本
        5.2.2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和变量测量
    5.3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3.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回归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千人”高绩效从何而来:个体禀赋效应抑或政策激励效应
        5.4.2 个体特征与学术绩效的关联讨论
6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验: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1 期望不一致理论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测量、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6.2.1 变量测量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6.3 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6.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相关性分析
        6.3.4 基于逐步回归的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检验
        6.3.5 基于Bootstrap的中介效应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检验结果讨论
        6.4.2 提升个体政策满意度的政策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主要政策建议
    7.3 研究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的不足
        7.4.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潜流人工湿地不同运行条件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概述
        1.2.1 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1.2.2 人工湿地脱氮机理
    1.3 影响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湿地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2.1.1 不同COD/N作用下间歇曝气VFCWs的设计与运行
        2.1.2 间歇曝气联合碳源作用下VFCWs的设计与运行
        2.1.3 HRT联合间歇曝气作用下VFCWs的设计与运行
    2.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3 实验样品测定方法
        2.3.1 pH、DO的测定
        2.3.2 COD的测定
        2.3.3 氮的测定
        2.3.4 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2.3.5 实时定量PCR测定
第三章 不同COD/N对间歇曝气VFCWs脱氮效果研究
    3.1 不同COD/N对 COD去除的影响
    3.2 不同COD/N对除氮效果的影响
    3.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分析
    3.4 氮功能基因的分析
    3.5 氮去除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歇曝气与碳源添加对VFCWs脱氮效果研究
    4.1 间歇曝气与碳源添加对COD去除的影响
    4.2 间歇曝气与碳源添加对除氮的影响
    4.3 曝气与碳源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4 氮转化功能基因对曝气与外源碳添加的响应
    4.5 微生物群落变化与除氮效果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HRT对 VFCWs脱氮效果研究
    5.1 不同HRT对除氮效果的影响
    5.2 不同HRT对 COD去除的影响
    5.3 不同HRT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分析
    5.4 不同HRT条件下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规范标”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件”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价值
        一、具有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
        二、具有促进评估活动发展的价值
        三、具有引导质量文化培育的价值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以评估试点活动为特征的制度探索阶段(1985-1989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二节 以评估法律规定颁布为特征的制度形成阶段(1990-1998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三节 以评估活动全面开展为特征的制度推进阶段(1999-2009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四节 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特征的制度系统构建阶段(2010年至今)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三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内涵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
        一、正式制度处于系统构建时期
        二、多元评估观念并存且互相融合
        三、多元参与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不健全
        一、评估法律体系系统性不足
        二、部分法规内容不完善
        三、政策颁布常态化有待加强
        四、制度主体政府权力过于集中
    第二节 评估非正式制度与评估正式制度发展不协调
        一、非正式制度建设需加强
        二、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第三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不完善
        一、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
        二、高校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地位不明确,参与度不够
    第四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的供需关系不平衡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
        三、传统文化强化政府权威
        四、路径依赖阻碍制度创新
第五章 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
        一、系统设计和完善评估法律法规
        二、适时颁布评估政策文件以满足实践需要
        三、关照其他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
    第二节 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建设
        一、以科学的质量观为先导
        二、以正确的评估观为基础
        三、创新评估理念
        四、重塑评估文化
    第三节 构建科学的评估组织体系
        一、政府:从控制型管理到协调型治理
        二、高校:从依赖到自觉
        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从象征性补充到真实性参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以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评促建: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J]. 唐琳,汪淼,时婧玥,李双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6)
  •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D]. 姚峰. 外交学院, 2021(11)
  •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RNAshell?生物样本保存评估及自主RNA室温稳定剂初步研究[D]. 何旭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D]. 杨业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 ——以评估规则为重心[D]. 欧荣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D]. 傅衍. 浙江大学, 2020(10)
  • [8]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潜流人工湿地不同运行条件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来晓双. 济南大学, 2020(01)
  • [10]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D]. 郑智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评价推进实验室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