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单元”在济阳坳陷石油资源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油藏单元”在济阳坳陷石油资源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一、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慧[1](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马晓潇[2](2019)在《中国东部古近系陆相页岩含油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陆相页岩含油非均质性表征方法”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典型解剖、方法实验和应用验证等工作,实现了实验技术和评价方法的创新。陆相页岩含油非均质性表征在国际上没有可供参考的实例。我国陆相沉积盆地的特殊性,决定了陆相页岩层系的沉积和含油非均质性,建立含油非均质性表征方法是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的关键。本文取得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1)通过沾化凹陷罗69井样品热解数据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段岩相对热解参数的影响,发现“相对均质”的页岩层段估算的主生油窗起止温度范围波动高达15℃,建立了非均质页岩层系生烃动力学参数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明确了页岩层系内部生烃动力学差异性对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2)针对常规“两步”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将热解曲线转换为活化能变量空间,实现了热挥发产物与热解产物的有效区分,建立了“单步”热解页岩总含油率数值计算方法,为页岩层系总含油率非均质性变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3)通过对江汉盆地两口盐间页岩油探井岩心样品详细分析,明确了运移烃浸染对常规热解评价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估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扣除运移烃的数值计算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通过济阳坳陷和潜江凹陷的页岩油专探井的数据分析,根据流动性将页岩油资源定义为吸附油、束缚油和可动油三种类型,探索了考虑页岩油可动性的资源潜力统计学模型,发现前缘斜坡相页岩油的资源潜力和流动性都远远优于边缘过渡相;同时探讨了利用程序升温热解S1响应推断页岩中游离烃组成的数值计算方法,发现盐内页岩中挥发性组分和轻质油含量远远低于邻近盐间页岩,因此得到的烃类组成信息可为页岩油可动性纵向非均质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建立的实验技术和评价方法为断陷湖盆成烃机制、有利岩相和页岩油有利勘探方向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宋哲[3](2019)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成藏构造组合及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对于盆地构造、区带构造、圈闭构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与油气成藏联系紧密的构造(凹隆组合构造、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研究却不够深入。本文依据重点地震反射层构造图、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测井岩心分析资料,对济阳坳陷T6(沙三段底)、T2(沙一段底)、T1(馆陶组底)现今的凹隆组合构造以及沙三段底、沙一段底、馆陶组底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凹隆组合构造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分析了6条重点断层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并且对凹隆组合构造、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凹隆组合构造通过槽线、隆线、脊线、谷线的配置关系,将济阳坳陷T6、T2、T1地震反射层现今的凹隆组合构造进行了划分,主要的凹隆组合构造类型为点凹侧隆型、侧凹侧隆型、环凹中隆型,其中侧凹侧隆型凹隆组合构造数量最多。将T6反射层现今的凹隆组合构造与沙三段底在东营组沉积期末、馆陶组沉积期末、明化镇组沉积期末、第四纪沉积期末的古凹隆组合构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6层现今凹隆组合构造与沙三段底在东营组沉积期末、馆陶组沉积期末、明化镇组沉积期末、第四纪沉积期末的古凹隆组合构造分区大体一致。(2)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从断层-岩层平面组合、断层断开层位、断层断面构造、断层与两侧岩层产状组合、活动性、断层缝隙维持性等6个方面对沾化凹陷中1号断层、2号断层、孤北断层等6条重点断层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进行了分析。其中,1号断层为顺坡断层,断至地表,断层与两侧岩层产状组合从下往上为脊状组合和同倾向半脊半谷状组合,在沙四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间歇活动;3号断层为切坡断层,断至地表,断层与两侧岩层产状组合为同倾向半脊半谷状组合,在沙四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早期活动。(3)凹隆组合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在烃源岩发育的沙四、沙三段地层中,已发现的沙四段、沙三段砂岩油气藏与凹隆组合构造有密切的联系。沙四、沙三段油气藏在槽线的鞍部、脊线周围、谷线高部位、脊线和谷线之间的斜坡以及隆线附近均有分布,在槽线低部位发现的油气藏较少。(4)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已发现的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砂岩油气藏以及沙三段、沙四段的细粒岩油气藏大都分布于切割沙三、沙四段主力烃源岩层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中。(5)初步勘探建议烃源岩层系的凹隆组合构造及切割烃源岩层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对沙四段至明化镇组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对沙三、沙四段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应重点分析T6层凹隆组合构造对其的控制作用;对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砂岩油气藏和沙四、沙三段细粒岩油气藏的勘探应重点分析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对其的控制作用。

王永诗,杨贵丽,张顺[4](2017)在《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勘探新局面,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分析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对关键成藏地质要素进行重新厘定,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认为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斜向拉张断陷盆地,发育3种构造样式;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具有早生速排的演化特征;发育多类型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控制,近东西向、北西-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3套主要断裂的发育使凹陷内部南北方向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东西向上呈现东断西超的凹陷结构;构造样式以伸展、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仅在局部发育;沙四上烃源岩转化率快速变化在2 5003 500m之间,成烃范围较集中,生烃潜力大;南北向构造、岩性油藏相间分布,东西向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有序分布,成藏模式分陡坡复式运聚成藏、凹中隆近源运聚成藏、斜坡带断层走向运聚和洼陷内原地生储成藏模式.

彭丽[5](2017)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湖相泥页岩,自开始勘探以来,已有多口钻井在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层段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现了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与北美地区广泛分布的海相页岩地层不同,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是陆相湖盆沉积,其岩相受湖盆面积、物源、湖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非均质性特征明显,且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因此北美地区页岩油开发的经验不能直接用于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本文应用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理论,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精细划分并厘定岩相类型,阐明层序格架内泥页岩宏观和微观非均质特征及变化规律,建立岩相与多环境控制因素的联系,探讨优势岩相类型,确定页岩油有利勘探目的层段。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建立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层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基于测井、岩心观察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参数的研究,在识别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沙三下亚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其由湖扩体系域(E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组成;对关键井(罗69井和利页1井)进行了层序划分,并对其内部沉积构成及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起东营凹陷、渤南洼陷地区连井剖面;并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各地区泥页岩厚度平面分布图,各体系域厚度相当且发育稳定。2.提出了针对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的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综合考虑泥页岩的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有机质丰度,建立了济阳坳陷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命名按照“有机质丰度+结构+成分+相”,将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划分为十余种岩相,其中以发育含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为主。总结了各类岩相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岩相在垂向上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湖扩体系域以含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为主,早期高位体系域主要由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和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组成,晚期高位体系域主要被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和富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所控制。3.查明了层序格架下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岩相的宏观和微观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宏观非均质性方面,泥页岩颜色从下至上由灰白色变为灰黑色,即颜色由浅变深;纹层在湖扩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发育良好,而在晚期高位体系域少有发育;裂缝则表现为从湖扩体系域至晚期高位体系域时期逐渐减少的趋势。微观非均质性方面,碳酸盐岩矿物含量从湖扩体系域至晚期高位体系域逐渐减少,而粘土矿物和陆源碎屑含量向上增加,黄铁矿含量变化不大,仅在顶部出现异常高值;TOC在湖扩体系域均值较低,在晚期高位体系域均值比早期高位体系域均值略高;藻类化石丰度从湖扩体系域至晚期高位体系域增加;孔隙度在湖扩体系域均值最高,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的孔隙度则较低,同时渗透率也是湖扩体系域最高,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较低。最后总结并提炼出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储层质量非均质性模式。4.明确了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水深、古盐度、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气候由相对干冷-相对暖湿-暖湿,水深逐渐增大,盐度持续降低,古生产力由较高-高-较低,从强还原逐渐到还原性。并建立了岩相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岩相,其特征不同,沉积环境、发育层位也有差别,并可以由沉积环境的特点推测岩相类型。5.优选出了沙三下亚段层序格架内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对各体系域含油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非均质性对含油性的影响及其控制因素。预测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为优势有利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泥页岩层的含油性和可压裂性,认为渤南洼陷早期高位体系域和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全井段,无论是从远景储层还是压裂开采方面都是最具潜力的页岩油有利勘探目的层段。

姜帅[6](2014)在《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及重点勘查区区划评价》文中认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区划是在油气资源优度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区划,其目的是对主要的富油气单元的勘探优先级进行排序,有效布局勘探资金投入,提高勘探效率。油气资源优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油气资源量、油气勘探程度、油气质量和油气勘探外部条件等方面。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在层位上主要分布在新生界,深度上主要分布在浅层(<2000m)和中层(2000m-3500m);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主要分布在新生界和古生界,深度上主要分布在深层(3500m-4500m)和中层(2000m-3500m),浅层和超深层也有分布。油气资源的环境分布主要有陆地、滩海和海域三种,品位以常规品位油气为主。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油气资源量、油气勘探程度、油气质量和油气勘探外部条件等四方面的十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划定36个富油单元石油和29个富气单元进行油气资源优度综合评价,进而对油气勘探潜力进行区划。渤海湾盆地石油的I级勘探区为渤中地区、沾化凹陷、东营凹陷、西部凹陷、辽东湾地区、歧口凹陷;天然气I级勘探区为:东濮凹陷、歧口凹陷、渤中地区、板桥凹陷、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廊固凹陷、西部凹陷。渤海湾盆地的页岩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和石炭-二叠系。通过与北美页岩油气生成与储集条件的对比,发现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在页岩气生成和储集方面与北美典型页岩气盆地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统计法、体积法、地质类比法预测渤海湾的页岩气资源量为8.07-11.15×1012m3,页岩油资源量为131.46亿t。主要的有利区带分布在济阳坳陷的东营地区、临南地区、阳信地区、车镇地区、渤南孤北、孤南富林,辽河坳陷的西部凹陷等地区。

张林晔,李政,孔样星,徐兴友,刘庆,刘会平,王茹[7](2014)在《成熟探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中国东部老区油气资源潜力再认识的国家需求,对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资源评价方法,即成因法、统计法、类比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国内外资源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在中国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利用成藏组合统计法进行了资源量计算。该方法首先要对研究区内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的来源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的分析,明确成烃与成藏的关系,结合构造、地层、沉积和温度压力环境确定总油气系统的边界;随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成藏组合评价单元,在相同的成藏组合评价单元内利用统计法进行资源量计算。与以往的资源量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由于充分的利用了成熟探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即避免了成因法中可操作性较差的运聚系数的选取,又弥补了统计法中缺少地质分析的薄弱性,同时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指出剩余资源在每个成藏组合内的差异,可为老油区的精细勘探提供依据。

于葆华[8](2013)在《试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胜利油区东部探区已经全面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对勘探工作中应着力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作出了战略性的思考和探讨。结合胜利油区油气勘探工作实际,以哲学的思维系统对其科学实践规律进行总结,即应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处理好作为主体的地质研究人员与作为客体的被研究、被描述的地质体的关系;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不应强调绝对概念,不应人为划出绝对的界限,勘探工作的认识规律同样遵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明确科研人员是决定性因素,与先进技术的良好结合及实践应用是处理好该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关系的辩证思考,有利于抓住勘探提质增效的节点,为实现胜利油区东部探区勘探工作持续稳定、高质高效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高阳,金强,王浩,陈玉荣[9](2011)在《济阳坳陷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预测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气是特殊成因天然气,由于生成机理尚未明确,成因法难以准确预测其资源量。在对生物气成因类型和生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评价单元,提出了基于统计学的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预测的新方法,即应用截头移位帕雷托分布模型预测各评价单元待发现生物气藏的规模分布,然后构建三角分布函数预测待发现生物气藏数量,最后用Monte Carlo法预测研究区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应用上述方法预测济阳坳陷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研究表明,待发现生物气藏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下一勘探阶段最可能发现生物气藏储量(0.21.2)×108 m3,在惠民凹陷北部和东营凹陷浅层可能发现储量规模较大的原生生物气藏,在沾化凹陷、陈家庄凸起、滨县-林樊家凸起可能发现规模小、数量多的原油降解气藏,预测济阳坳陷待发现生物气藏资源量约424.74×108 m3。

甘志红[10](2009)在《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惠民北部地区包括阳信洼陷、滋镇洼陷、流钟洼陷与里则镇洼陷等小洼陷。惠民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边界控洼大断层—阳信断层、滋镇北断层的控制。断裂作用控制了惠民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和地层的沉积充填作用。通过构造演化史恢复与不同时期地层沉积厚度演变分析,惠民北部地区在孔店组沉积时期是统一的面积达4500km2的大型凹陷单元,并是济阳坳陷孔店组的沉积中心,地层沉积厚度最大可达5000m。沙四沉积时期由于阳信地层的断裂作用,林樊家构造抬升,将阳信洼陷与里则镇洼陷分隔为南北两个小洼陷。沙三沉积时期由于滋镇北断层与临商断层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滋镇洼陷与临南洼陷分隔,此时惠民北部地区定型为四个小洼陷。沙一沉积时期,济阳坳陷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惠民北部地区地层沉降较缓、沉积厚度较薄,为生物气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应用单井相、地震相、测井相等系统研究了惠民凹陷北部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评价了各层系储层的储集物性,指出储层的储集性能受控于沉积微相类型。研究了阳信洼陷广泛分布的火成岩的空间展布,深入解剖了火成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表现在火成岩作用提高了地温场、改造了地球化学场,促进了有机质的生烃演化,并形成了与火成岩有关的圈闭。明确了惠民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因,系统评价了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的品质与生烃潜力。通过惠民北部地区的优选排队发现阳信洼陷勘探潜力相对最大。因此阳信洼陷是惠民凹陷北部的首要勘探地区。研究了惠民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藏类型,分层系分析了沙四成熟油、沙三低熟油、沙一生物气、幔源二氧化碳气的成藏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开发了生物气藏地质地震预测技术,在恢复古地形的基础上,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在有利储层分布区利用地球物理技术预测含气性。明确了阳信洼陷的勘探层系为主探沙四成熟油,兼探沙三低熟油和沙一生物气及幔源CO2气,勘探方向为中部惠城鼻状构造带与东部商店构造带。

二、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1.3.1 论文纲要
        1.3.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进展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3 多维标度(MDS)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3.5 Circos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3.6.2 参数的选择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4.2 样品与实验
        4.2.1 研究目的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4.6 地质模型推测
    4.7 小结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5.2 样品与实验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5.2.3 实验分析方法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稳定碳同位素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5.3.3 生物降解程度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5.3.5 小结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5.4.1 ALS反褶积
        5.4.2 多维标度(MDS)
        5.4.3 Circos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5.6 地质模型推测
    5.7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6.1.1 主要构造单元
        6.1.2 构造演化
        6.1.3 地层沉积序列
        6.1.4 油气来源
        6.1.5 油气成藏条件
        6.1.6 烃源岩特征
    6.2 样品与实验
        6.2.1 样品收集
        6.2.2 实验方法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1 稳定碳同位素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油-源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中国东部古近系陆相页岩含油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陆相非均质页岩体系生烃动力学参数获取方法研究
    1.1 地质背景
    1.2 数据获取与实验方法
        1.2.1 样品和分析流程
        1.2.2 单个烃源岩样品的生烃化学动力学参数。
        1.2.3 非均质烃源岩系统的生烃化学动力学参数
    1.3 实验结果
        1.3.1 地球化学数据分析
        1.3.2 样品分组
        1.3.3 烃类热解谱图特征
        1.3.4 单个样品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1.3.5 复合生成动力学
    1.4 讨论
        1.4.1 研究结果对相变和成熟度研究的启示
        1.4.2 纹层和烃源岩非均质性
        1.4.3 游离烃与不同动力学性质的相对影响
    1.5 小结
第2章 非均质页岩总含油率单步热解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2.1 数据获取与实验方法
        2.1.1 样品和分析程序
        2.1.2 样品分析结果品质监控
        2.1.3 热解曲线分解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热解数据
        2.2.2 抽提前后样品热解活化能分布对比
        2.2.3 溶剂抽提前后FID热解曲线重建
        2.2.4 S2峰设定温度范围内吸附-互溶烃的定量估算
    2.3 讨论
        2.3.1 S1x的来源和对总含油率计算的意义
        2.3.2 计算得到的总含油率变化规律
        2.3.3 方法比对
    2.4 小结
第3章 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与可动油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地质背景
    3.2 数据与分析流程
    3.3 原油孔隙体积计算方法
        3.3.1 烃类孔隙体积
        3.3.2 有机孔隙度估算
        3.3.3 根据总含油率计算烃类饱和孔隙度
    3.4 实验结果
        3.4.1 Rock-Eval数据分析
        3.4.2 干酪根热演化曲线
        3.4.3 排烃效率与转化率
        3.4.4 烃类饱和孔隙度
    3.5 讨论
        3.5.1 页岩油分布与岩石物理特征
        3.5.2 排烃效率与页岩油可动性的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非均质页岩中运移烃识别方法研究
    4.1 地质背景
    4.2 数据获取与实验方法
        4.2.1 样品与分析流程
        4.2.2 生烃动力学参数计算
    4.3 实验结果
        4.3.1 热解数据
        4.3.2 烃类热解曲线
        4.3.3 生烃动力学参数
    4.4 讨论
        4.4.1 运移烃对热解参数的影响
        4.4.2 受到影响样品的识别
        4.4.3 对烃源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非均质页岩中运移烃热解参数校正方法研究
    5.1 地质背景
    5.2 数据获取与实验方法
        5.2.1 样品和分析流程
        5.2.2 数值计算方法
        5.2.3 Rock-Eval热解参数校正
    5.3 实验结果
        5.3.1 Rock-Eval热解数据分析
        5.3.2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
        5.3.3 S2曲线重建
        5.3.4 热解参数校正
    5.4 讨论
        5.4.1 运移烃定量计算的其它方法
        5.4.2 方法验证
        5.4.3 对运移烃识别的启示
        5.4.4 实验室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
    5.5 小结
第6章 游离烃组成与页岩可动油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6.1 地质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实验数据与分析流程
        6.2.2 数值计算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6.3.2 游离烃的活化能特征
        6.3.3 组分分组
    6.4 讨论
        6.4.1 石油组分分类
        6.4.2 对页岩油资源研究的启示
        6.4.3 烃源岩和运移油动力学差异
        6.4.4 数值计算方法的优点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成藏构造组合及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济阳坳陷主力烃源岩及油气藏分布研究现状
        1.2.2 济阳坳陷盆地构造研究现状
        1.2.3 济阳坳陷断层研究现状
        1.2.4 济阳坳陷岩性和裂缝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生储盖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层特征
        2.3.3 盖层特征
第三章 济阳坳陷烃源岩与已发现油气藏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油气藏特征与分布
        3.2.1 烃源岩层系油气藏
        3.2.2 烃源岩上覆层系层系油气藏
    3.3 济阳坳陷已发现油气藏成因来源分析
        3.3.1 济阳坳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3.2 济阳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3.3 济阳坳陷已发现油气藏油源特征
第四章 济阳坳陷主要成藏构造组合的组成
    4.1 济阳坳陷典型凹隆组合构造特征
        4.1.1 凹隆组合构造的定义及划分
        4.1.2 T_6反射层现今凹隆组合构造分区
        4.1.3 T_2反射层现今凹隆组合构造分区
        4.1.4 T_1反射层现今凹隆组合构造分区
        4.1.5 济阳坳陷古今凹隆组合构造对比
    4.2 济阳坳陷岩性组合构造特征
        4.2.1 岩性组合类型及分布
        4.2.2 岩性组合构造变形
    4.3 济阳坳陷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4.3.1 断层-岩层平面组合
        4.3.2 断层断开岩层层位
        4.3.3 断层面构造
        4.3.4 断层断面与两侧岩层产状组合
        4.3.5 断层活动性
        4.3.6 断层缝隙维持性
        4.3.7 重点断层-岩层组合构造
第五章 济阳坳陷成藏构造组合与油气藏的关系
    5.1 成藏构造组合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
        5.1.1 凹隆组合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
        5.1.2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
        5.1.3 岩性组合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
    5.2 成藏构造组合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2.2 凹隆组合构造中油气分布特点
        5.2.3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对油气分布影响
    5.3 济阳坳陷初步勘探建议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1.1 断裂发育特征剖析及盆地演化
        1.1.1 主要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样式
        1.1.2 盆地演化特征及盆地性质
    1.2 构造控制下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展布
        1.2.1 不同沉积时期沉积体系
        1.2.2 有利储层发育特征
    1.3 烃源岩发育特征及生烃潜力
        1.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1.3.2 烃源岩生烃潜力
2 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实例
    2.1 油气成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2.1.1 油气成藏类型
        2.1.2 油气成藏模式
    2.2 油气勘探实例
3 讨论
4 结论

(5)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细粒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1.2.2 泥页岩岩相研究
        1.2.3 湖相泥页岩控制因素研究
        1.2.4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各类层序界面的识别
        3.1.1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3.1.2 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3.2 层序地层格架
        3.2.1 单井层序划分及特征
        3.2.2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3.3 层序展布特征
第四章 岩相类型及特征
    4.1 岩相划分依据
        4.1.1 矿物组成
        4.1.2 沉积构造
        4.1.3 有机质丰度
    4.2 岩相类型及特征
        4.2.1 岩相划分方案
        4.2.2 主要岩相的基本特征
    4.3 岩相的垂向演化特征
第五章 等时格架下非均质性特征及变化规律
    5.1 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5.1.1 泥页岩的颜色
        5.1.2 结构构造非均质性
        5.1.3 裂缝发育特征
    5.2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5.2.1 矿物组成
        5.2.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2.3 藻类丰度和种类
        5.2.4 储集物性
    5.3 储层质量非均质性模式
第六章 岩相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6.1 多控制因素分析
        6.1.1 构造运动
        6.1.2 古气候
        6.1.3 古水深
        6.1.4 古盐度
        6.1.5 古生产力
        6.1.6 古氧化还原
    6.2 泥页岩沉积环境演化
    6.3 泥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
第七章 层序格架内页岩油有利层段优选
    7.1 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讨论
        7.1.1 泥页岩含油性特征
        7.1.2 讨论
    7.2 有利层段优选
        7.2.1 优势岩相类型
        7.2.2 综合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及重点勘查区区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油气资源区划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渤海湾盆地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烃源岩发育特征
    2.5 储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保障现状及预测
    3.1 油气资源保障现状
        3.1.1 勘探开发现状
        3.1.2 油气储量和产量变化趋势
    3.2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3.2.1 油气储量产量预测方法
        3.2.2 油气储量和产量预测
第四章 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资源优度评价指标特征
    4.1 油气资源量预测及分布特征
        4.1.1 油气资源量预测
        4.1.2 油气资源量分布特征
        4.1.3 油气资源量汇总
    4.2 油气勘探程度因素特征
    4.3 油气质量因素特征
    4.4 油气勘探外部条件特征
第五章 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资源优度评价及勘探潜力区划
    5.1 层次分析法
    5.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1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框架建立
        5.2.2 确定指标权重
        5.2.3 确定评价标准和分级标准
    5.3 资源优度综合评价与勘探潜力区划
第六章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气资源潜力预测
    6.1 页岩油气形成的有利条件
        6.1.1 泥页岩的岩石学分类标准
        6.1.2 与北美有利条件对比
    6.2 统计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
    6.3 体积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
    6.4 地质类比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
    6.5 页岩油气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成熟探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熟探区成藏组合体统计法的建立
    1.1 成熟探区的界定
    1.2 成藏组合体统计法概念
2 牛庄洼陷油气富集特征剖析
    2.1 已探明储量成因来源分析
    2.2 成藏组合评价单元划分
3 成藏组合统计法的应用
    3.1 油气藏样本选取
    3.2 计算方法
    3.3 资源量计算
4 结论

(8)试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1 有油与无油
    1.2 油气资源量的多与少
2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2.1 绝对与相对
    2.2 理论进步与实践应用
3 技术进步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3.1 人与技术装备
    3.2 技术进步与实践
4 结束语

(9)济阳坳陷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预测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气评价单元划分
2 待发现生物气藏规模预测
    2.1 预测原理
    2.2 待发现气藏储量分布预测
3 生物气资源量预测
4 结论

(10)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概况与构造演化
    2.1 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构造演化
第3章 沉积充填演化及储层评价
    3.1 沉积充填演化
    3.2 储层特征与评价
第4章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4.1 油气性质与成因
    4.2 烃源岩评价
    4.3 火成岩对油气生成的影响
    4.4 资源潜力预测
第5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5.1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3 勘探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中国东部古近系陆相页岩含油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研究[D]. 马晓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3]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成藏构造组合及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D]. 宋哲. 西北大学, 2019(01)
  • [4]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再认识[J]. 王永诗,杨贵丽,张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05)
  • [5]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研究[D]. 彭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6]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及重点勘查区区划评价[D]. 姜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7]成熟探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为例[J]. 张林晔,李政,孔样星,徐兴友,刘庆,刘会平,王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4)
  • [8]试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 于葆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6)
  • [9]济阳坳陷待发现生物气资源量预测新方法[J]. 高阳,金强,王浩,陈玉荣. 断块油气田, 2011(03)
  • [10]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D]. 甘志红.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油藏单元”在济阳坳陷石油资源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