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与局限

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与局限

一、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辰龙[1](2020)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高质量的建筑变形测量工作既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也是工程测量单位得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最新版的《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中“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提出,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建筑变形测量工作中成为了新的管理思路。然而,规范只提出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这一概念,而没有对此概念进行界定。由于缺乏概念基础,尚未开展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从项目整体和具体工作两个层面,分别研究了适用于此类项目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及提升项目质量的工作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界定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定义。通过引入了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之所以建筑变形测量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项目,是因为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测量仪器处于“不称手”状态。由此提出提升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水平的两条途径:其一是从项目整体上,采用传统主流项目定义下的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管理;其二是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协调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来提升项目质量。(2)从项目整体上,基于传统主流项目定义下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基于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理论,包括质量管理原则、过程方法、PDCA循环和机遇风险的思维,以ISO 10006:2017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通过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具体要求的结合,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3)在具体工作层面上,从协调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角度,分别研究了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问题,以及测量仪器优选问题。根据商业测量仪器的特点,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和评定流程,给出了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流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从评判测量仪器是否适用于具体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角度,优选总结出了测量仪器优选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测量仪器优选的流程,由基于精度因素的第一轮优选和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第二轮优选组成。为了求解第二轮优选所抽象得到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问题,将可变模糊集理论与三角模糊相结合,给出了求该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建筑变形测量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通过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界定,为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管理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商业测量仪器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研究和测量仪器优选研究,丰富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和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吕佳凝[2](2020)在《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GPS、InSAR作为两种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其在地壳运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愈发显现重要性。然而这两类技术的优缺点明显,GPS技术在对地观测时可根据接收机频率调整观测时长,因此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而InSAR受限于SAR卫星的重返周期,其对地观测时间分辨率较低;GPS受限于设备的购置与安装费用,对地观测模式是空间分辨率低的点观测,而InSAR对地观测模式属于大面积带状观测,空间分辨率较高;GPS对地表水平形变的监测精度较高,而InSAR对垂直形变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因此GPS技术与InSAR技术的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类不同观测数据的融合不仅可以满足地表变形监测对高时空域分辨率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度。如何将这两种不同观测数据进行最优融合作为地学领域热点研究内容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还对国家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托近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对GPS-InSAR融合算法做了以下相关研究:1.分析了InSAR、GPS两类观测数据中主要误差影响性质,针对两类观测数据之间的系统性差异,提出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算法。算法以InSAR观测值中难以避免的系统误差入手,以高精度GPS三维形变作为先验信息,利用InSAR成像几何关系将高精度GPS三维形变投影到InSAR视线向上进而为InSAR观测值施加强约束,应用拟合推估算法同时去拟合InSAR观测值中残余误差的整体趋势性影响和局部随机误差的影响,进一步提高GPS-InSAR融合解算地表三维形变场的精度。经模拟实验和实测实验验证,基于拟合推估算法的GPS-InSAR联合解算函数模型能较好的削弱InSAR观测值中残余误差,很大程度上提高解算出的三维形变场的精度。2.针对常规GPS-InSAR融合多为静态平差求解,只能获取地表的平均三维形变速率,无法动态的反映地表形变特征,论文提出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模型。该方法利用时序的GPS、InSAR观测数据之间的时空关联性建立三维地表形变的状态方程,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地表三维形变动态估计,得到地表三维形变序列结果,提高形变场的时间分辨率。此方法能有效地融合不同传感器和不同成像几何获取的不同时间跨度的GPS、InSAR观测数据,基于初始形变场,可以解算不论是GPS数据亦或InSAR数据在任一获取时刻的三维形变场。该算法成功应用于西安形变场的解算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大大提高变形监测的时间分辨率,还能获取高精度的地表时序三维形变场。3.对汶川Mw7.9级地震进行了精细化滑动分布反演。将本文提出的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应用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的建立。获取了震区高精度同震三维形变场。并以获取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场为约束,利用Okada弹性矩形位错理论对汶川地震破裂带进行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数据约束下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联合解算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场可以对断层滑动分布提供更精细化的反演。

马忠卫[3](2020)在《工程测量GPS动态监测应用与数据处理研究》文中认为GPS测量技术的测量效率高、技术性强、精度高,因而在实际工程测量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如何更好地将GPS测量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中,以及如何处理GPS观测数据,使其成为工程测量中实际使用成果,对于工程测量来说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主要研究工程测量GPS动态监测应用与数据处理相关问题,了解该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观测数据的处理模式等,完善GPS测量技术的应用。

季军[4](2019)在《工程测量中GPS RTK技术应用流程与要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得到显着提升,许多地区都加强了对工程测量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在建筑工程具体提执行期间,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具体操作中,各种不规范操作的出现。本文重点针对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杜祥伟[5](2019)在《基于超宽带技术的测距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土木工程测量和监测是保障工程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的必要手段。随着复杂环境下工程作业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土木工程测量和监测手段逐渐暴露出现各自局限性,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超宽带技术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但相较于工程测量和监测的要求,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测量精度存在不足,而且目前针对该技术在土木工程环境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理论方面开展了提高超宽带测距精度方法的研究,在试验方面开展了探究不同土木工程环境中超宽带的技术应用效果及其实际应用价值的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基于到达时间测距方法的误差来源和超宽带室外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针对时钟漂移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对称双边双向测距算法,通过理论推导验证该算法可将时钟漂移产生的测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及以下。针对测量数据噪声的非高斯有色特性,提出了基于外推拟合和粒子滤波的数据多维处理算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该算法可将原始数据误差降低30%50%,并且使数据离散性显着降低,相较于经典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具有较好的数据处理效果。(2)在隧道环境和桥梁环境分别进行了超宽带技术的静态和动态测距实验,分析可得超宽带技术的原始测量数据实时性较好,但最大误差可达20cm,且存在粗大误差。经本文提出的多维处理算法处理后,测量误差可控制在10cm内,粗大误差被完全剔除,且数据平滑度显着提高,验证了超宽带测距技术在土木工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3)将超宽带测距技术应用于实际土木工程中的塔吊运转状态监测,对比分析监测数据可得,原始数据最大测距误差为13cm,同时塔吊运转过程中会产生粗大误差。经本文提出的多维处理算法处理后,最大测距误差为9cm,测距精度提升30%,粗大误差得到完全剔除,并能够应用测量数据提取一定的被监测结构的运动状态参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多维处理技术可为超宽带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大变形或运动实时监测方面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持。

钟海民[6](2019)在《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工程测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测量环境的复杂性导致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工程测量人员重视GPS技术的应用,发挥GPS技术的优势,以规避GPS技术的局限,从而保证工程测量的效率和质量。

范杭茹[7](2018)在《G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GPS的出现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又一发展进步。对于测绘这一领域来说,GPS代表着革新的到来,在现实测绘应用中,它主要在大地测量、控制测量等方面大有作为。此外,GPS在工程测量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自我独特的价值,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测量效率,而且在精准度方面也都大有提升,使得工程测量的稳定性能有所保障。为进一步探析GPS测量技术的优势,本篇文章将结合GPS的各鲜明特点来分析、研究GPS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蒋丙超[8](2018)在《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GPS技术在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测量上提供了极大程度帮助,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还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包括测量准确度高、测量时间短等,但受到工程本身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GPS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相关人员予以重视,科学规避GPS技术的应用问题,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从而保障工程测量的质量与效率。

王永祎[9](2017)在《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建筑业的逐步标准化,企业对工程测量、设计、施工等层面的标准越来越苛刻,GPS测量技术依靠其自身的优点已经大范围的运用于项目建设的有关领域中,并且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文讨论了GPS测量技术并剖析了其在项目测量中的有关运用。

郑海波[10](2016)在《单基站COR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基于常规的GPS-RTK测量定位技术在极大的方便了需要得到高精度动态测量数据采集的用户的同时,随着流动站与参考站(基准站)之间距离的增加,传统的RTK(Real-Time Kinematic)定位技术表现于测量范围、通信数据链、模糊度求解参考站(基准站)移动、作业效率等方面的不足越来越为更多的测绘部门所诟病,随着测绘部门对测绘生产的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采取什么方法摆脱传统GPS-RTK测绘生产的低效性、复杂性以及能够在更广阔的作业范围内工作,特别是针对供水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等带状工程中实现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工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实的数字城市、数字省区、数字地球取得了紧密联系,使得实时传输和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因此找到一种高效、廉价、高精度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在此情况下,CORS系统(即连续运行参考站)进入了生产厂商和测绘部门的视野,CORS系统以其所适应的全面性在各行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一大批省区、城市、城镇和行业也布设了若干这样的参考站网系统,例如吉林CORS、重庆CORS、广东CORS、宜昌CORS等,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为研究基础,就单基站CORS系统在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平面测量、高程测量、地形图测量、界址点放样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基于单基站CORS技术在勘测定界中的应用,在提供测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先进测量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验证方法,拓宽了该方法的应用面,对丰富测量手段,特别是带状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CORS技术也是有局限性的,在一些特殊地区使用GPS-RTK时行测量时依然会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林中、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还存在着死角,但随着多星GPS-RTK接收机、北斗系统的加入,网络建设的发展,测量死角会越来越少,本文就CORS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应用单基站CORS系统的单位及个人提供测绘实践指导意义。综上,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参与建立单基准站CORS系统,测试了单基准站CORS系统性能指标以及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系统静态、动态定位精度测试、系统可用性测试;系统功能测试包括远程控制能力测试、系统容错能力测试、兼容性测试。通过测试得出单基准站CORS有效服务范围约30km;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的增加,点位精度出现衰减情况;RTK初始化时间通常为3-40秒;系统具有可利用性、可靠性、效率性,完全能应用于土地勘测定界测量项目中。2.以“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项目为例,在实践中将RTK与单基准站进行连接,应用全站仪对边测量方式检核了RTK布设图根控制点的精度,实践证明应用全站仪对所有RTK动态测量点的边长进行检核,边长最大校差为△Lmax=2.4cm,平均校差为△L=0.96cm,点位中误差:±0.9cm,基于CORS系统的RTK布设图根点完全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3.通过实践应用,分析了RTK在测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建筑变形测量方法
        1.2.2 建筑变形测量管理
        1.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2.4 文献评述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项目的概念界定
        2.1.1 传统主流的项目定义
        2.1.2 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
        2.1.3 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与传统主流项目定义的关系
    2.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概念界定
        2.2.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定义
        2.2.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特点
        2.2.3 界定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意义
    2.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及其管理
        2.3.1 质量与项目质量
        2.3.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
        2.3.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的两条途径
    2.4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2.4.1 ISO 9000族标准及核心理论
        2.4.2 ISO 10006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2.4.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5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
        2.5.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2.5.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2.5.3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6 多属性决策理论
        2.6.1 多属性决策问题描述
        2.6.2 多属性决策过程
        2.6.3 多属性决策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质量管理的不足
        3.1.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必要性
        3.1.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可行性
    3.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3.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管理职责
        3.3.1 管理承诺
        3.3.2 战略过程
        3.3.3 管理评审与进展评价
    3.4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资源管理
        3.4.1 与资源有关的过程
        3.4.2 与人员有关的过程
    3.5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产品与服务实现
        3.5.1 相互依赖的过程
        3.5.2 与范围有关的过程
        3.5.3 与时间有关的过程
        3.5.4 与费用有关的过程
        3.5.5 与沟通有关的过程
        3.5.6 与风险有关的过程
    3.6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测量、分析与改进
        3.6.1 测量与分析过程
        3.6.2 改进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中的商业测量仪器
        4.1.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与测量仪器
        4.1.2 商业测量仪器及其特点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2.1 A类评定方法
        4.2.2 B类评定方法
        4.2.3 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
    4.3 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流程
        4.3.1 实验部分
        4.3.2 数据分析部分
        4.3.3 结论部分
    4.4 实例分析
        4.4.1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简介
        4.4.2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的操作流程
        4.4.3 实验布设及实验流程
        4.4.4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4.5 结论部分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测量仪器优选
    5.1 测量仪器优选的影响因素
        5.1.1 精度因素
        5.1.2 接受度因素
        5.1.3 效率因素
        5.1.4 成本因素
        5.1.5 安全性因素
    5.2 测量仪器优选的流程
        5.2.1 基于精度因素的第一轮优选
        5.2.2 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第二轮优选
    5.3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
        5.3.1 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描述
        5.3.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方案优选
        5.3.3 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
        5.3.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PS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进展
        1.2.2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进展
        1.2.3 GPS-InSAR数据融合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组织
第二章 GPS-InSAR数据融合原理及方法
    2.1 高精度GPS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2.1.1 GPS静态相对定位基本原理
        2.1.2 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2.1.3 GPS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2.2 InSAR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2.2.1 InSAR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2.2.2 InSAR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2.2.3 InSAR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2.3 GPS-InSAR数据融合基本方法
        2.3.1 直接分解法
        2.3.2 解析优化法
        2.3.3 最小二乘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合推估在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地表三维形变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拟合推估基本原理
    3.3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数据融合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模拟数据算例分析
        3.4.2 实测数据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数据融合建立时序三维形变场
    4.1 引言
    4.2 Kalman滤波模型基本原理
    4.3 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融合模型建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GPS-InSAR数据反演汶川Mw7.9 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5.1 引言
    5.2 反演基本原理
        5.2.1 断层几何参数的非线性反演
        5.2.2 断层滑动分布的线性反演
    5.3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解算汶川Mw7.9 级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
        5.3.1 研究区域背景
        5.3.2 震区InSAR数据及下采样
        5.3.3 震区GPS数据与插值
        5.3.4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解算震区三维形变场
    5.4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5.4.1 断层模型的建立
        5.4.2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5.4.3 断层正演模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工程测量GPS动态监测应用与数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GPS测量技术的应用特点
3 工程测量概述
4 工程测量中GPS技术的具体应用
    4.1 RTK技术应用
    4.2 静态GPS技术测量应用
5 动态GPS测量应用
6 工程测量GPS动态监测数据处理
    6.1 数据处理模式一
    6.2 数据处理模式二
7 结语

(4)工程测量中GPS RTK技术应用流程与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GPS-RTK测量技术
    1.1 工作原理
    1.2 误差分析
    1.3 技术优势
2 GPS-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流程
3 GPS-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3.1 工程测量的合理控制
    3.2 碎部测量
    3.3 其它测量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5)基于超宽带技术的测距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超宽带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超宽带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超宽带技术及无线测距方法
    2.1 超宽带技术的基本概念
        2.1.1 超宽带信号
        2.1.2 超宽带信号的分类
        2.1.3 超宽带技术的特点
    2.2 无线测距方法
        2.2.1 基于到达角度的定位方法
        2.2.2 基于接受信号强度的测距方法
        2.2.3 基于到达时间的测距方法
        2.2.4 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TOA的测距算法研究
    3.1 测距误差来源分析
        3.1.1 传播误差
        3.1.2 时钟漂移
        3.1.3 多址干扰
    3.2 对称双边双向算法的优化
        3.2.1 单边双向测距方法
        3.2.2 对称双边双向测距方法
        3.2.3 基于对称双边双向测距方法的优化
    3.3 基于粒子滤波的数据处理方法
        3.3.1 测量误差分析
        3.3.2 基于外推拟合和粒子滤波的数据多维处理算法
        3.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宽带技术的土木工程应用
    4.1 超宽带测距系统开发
        4.1.1 系统方案设计
        4.1.2 系统方案实现
    4.2 工程环境中的超宽带测距分析
        4.2.1 隧道环境的超宽带测距实验
        4.2.2 大桥环境的超宽带测距实验
        4.2.3 不同环境超宽带测距结果分析
    4.3 基于超宽带测距技术的塔吊状态监测
        4.3.1 工程背景
        4.3.2 基于超宽带测距技术的塔吊状态监测
        4.3.3 监测数据结果
        4.3.4 监测数据分析及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PS技术概述
    1.1 GPS技术与工程测量
    1.2 GPS的组成
    1.3 GPS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的优势
2 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 大型工程测量的应用
    2.2 测设方格网
    2.3 RTK技术在大型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4 RTK技术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
    2.5 RTK技术在矿山测量和水力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3 GPS技术与传统测量方式的结合
4 结束语

(7)G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PS测量技术应用的简要概述
2 对GPS系统的简要分析
    2.1 GPS系统的组成部分
    2.2 GPS测量技术的优点
        2.2.1 定位快速、高效
        2.2.2 定位数据精确度高
        2.2.3 定位时效灵活
        2.2.4 观测受天气影响较小且便于操作
3 探析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3.1 GPS在控制测量网方面的运用
    3.2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3.2.1 施工水准点的控制测定
        3.2.2 实现大比例尺地图的绘制。
4 简要分析后视方位角的作用
    4.1 利用好后视方位角可节省人力与物力
    4.2 利用好后视方位角可提高放样精度
5 结束语

(8)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GPS技术的概述
二、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一) 创建工程的控制网
    (二) 融合RTK, 进行放样和碎部测量
    (三) 融合区域差分网, 进行放样和碎部测量
    (四) 开展变形监测
三、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局限性分析
    (一) 创建工程的控制网的局限性
    (二) 放样与碎部测量的局限性
    (三) 高程测量的局限性
结束语

(9)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GPS测量的基本概念
2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特征
    2.1 建立工程控制网
    2.2 带RTK的碎部测量与放样
    2.3 区域差分网下的碎部测量与放样区域性
    2.4 GPS变形监测
3 应用特点与局限性
    3.1 特点
        3.1.1 用途广泛
        3.1.2 自动化程度高
        3.1.3 定位精度高
        3.1.4 全天候观测
    3.2 局限性
4 结束语

(10)单基站COR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CORS发展现状
        1.2.2 国外CORS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本原理
    2.1 GPS系统简介
        2.1.1 GPS系统原理和结构
    2.2 CORS系统简介
        2.2.1 CORS系统原理和结构
        2.2.2 利用基于CORS系统的进行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系统优势
        2.2.3 CORS系统性能指标
    2.3 RTK系统简介
        2.3.1 RTK系统原理和结构
        2.3.2 RTK系统工作中的坐标转换
        2.3.3 利用RTK系统进行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系统优势
第3章 单基准站CORS的建立
    3.1 单基准站CORS系统的构建目标
        3.1.1 单基准站CORS系统原理
        3.1.2 单站CORS系统的主要构成
    3.2 单基准站CORS建设要求
    3.3 单基准站CORS软件设置
        3.3.1 BASE TRANS设置
        3.3.2 EAGLE设置
第4章 单基准站CORS系统性能测试
    4.1 单基准站CORS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4.1.1 静态精度测试
        4.1.2 动态精度测试
        4.1.3 系统可用性测试
        4.1.4 系统定位服务时效性测试
    4.2 单基准站CORS系统功能指标测试
        4.2.1 自动运行能力测试
        4.2.2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4.2.3 系统兼容性测试
    4.3 测试结论
第5章 单基准站CORS系统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5.1 项目背景
    5.2 土地勘测定界测量的重要性
        5.2.1 土地勘测定界概念
        5.2.2 土地勘测定界意义
        5.2.3 土地勘测定界特点
        5.2.4 土地勘测定界流程
    5.3 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5.3.1 控制测量概念
        5.3.2 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法及在项目中的选取
    5.4 单基准站CORS在勘测定界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5.5 单基准站CORS在勘测定界灰线撒设中的应用
    5.6 单基准站CORS在勘测定界技术图测量中的应用
        5.6.1 地类调查
        5.6.2 权属调查
    5.7 单基准站CORS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D]. 刘辰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D]. 吕佳凝. 长安大学, 2020(06)
  • [3]工程测量GPS动态监测应用与数据处理研究[J]. 马忠卫.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05)
  • [4]工程测量中GPS RTK技术应用流程与要点分析[J]. 季军. 中国设备工程, 2019(19)
  • [5]基于超宽带技术的测距方法研究及应用[D]. 杜祥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 钟海民. 建筑技术开发, 2019(04)
  • [7]G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 范杭茹. 四川水泥, 2018(09)
  • [8]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研究[J]. 蒋丙超.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16)
  • [9]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分析[J]. 王永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28)
  • [10]单基站COR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D]. 郑海波.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与局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