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改善综合评价的投影追踪模型

灌区改善综合评价的投影追踪模型

一、灌区改造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慧[1](2020)在《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该区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光照条件好,雨热同季,污染少,适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增产的潜力巨大。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但是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种植,当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现象。此种背景下,如何科学管理灌区灌溉用水已经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本文选取位于三江平原上的梧桐河灌区、锦西灌区、松江灌区、友谊农场灌区(本文简称友谊灌区)、幸福灌区、蛤蟆通灌区、江川灌区、八五三灌区、大兴灌区、龙头桥灌区等10个典型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文中构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种数学评价模型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运用指标权重和情景分析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驱动力进行解析,并应用预测模型及评价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优化配置研究区域灌溉用水结构,研发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合理选择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是有效使用指标的前提,而制订科学严谨的指标选择方案又是解决评价指标选择难题的关键。为了使评价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指标更加全面和科学,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的优选模型,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模型)与基于信息显着性差异的评价指标优选模型(ISD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颖的DPSIR-ISD评价指标优选组合模型。将初选指标选择约束在DPSIR框架内,减少了指标初选集建立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干扰,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首先将50个初筛指标中的6个信息重复和不完善的指标剔除,再利用DPSIR-ISD模型将评价指标数量由44个优选至14个,即用31.82%的指标数量反映了91.88%的原始信息。将DPSIR-ISD法与SC-ISD法和ISD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DPSIR-ISD法兼顾了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简洁性,且更契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在指标优选中具有明显优势。研究成果可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研究提供一种更加简单便于应用的指标优选体系。(2)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在灌区灌溉用水监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工程管理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FA-PP模型)、基于熵权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EWM-TOPSIS模型)和基于CRITIC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CRITIC-TOPSIS模型)三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10个典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梧桐河>江川>锦西>松江>幸福>八五三>大兴>蛤蟆通>龙头桥>友谊,而对评价模型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两方面综合分析对比之后发现,EWM-TOPSIS模型优于FA-PP模型和CRITIC-TOPSIS模型。(3)利用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指标投影方向和指标权重,根据序号总和理论分析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进行解析。以梧桐河灌区作为典型灌区,应用ARIMA预测模型对其各评价指标数值进行预测,并将评价指标自2000年至2028年的时间序列通过EWM-TOPSIS模型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其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评价指标R3(单位面积水利工程投资额)、R5(单位面积固定职工人数)、R4(水费征收率)、P2(耕地面积占比)、S1(人均水资源量)、D5(单位面积机电井数量)、I8(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S9(地下水水质等级)、S2(林草覆盖率)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是一个综合性评价结果,各评价指标驱动力虽有不同,但是单一指标的驱动力并不突出。梧桐河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向好,至2028年,梧桐河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指数与2000年相比,提高64%,与2018年相比,提高11%。(4)基于最小二乘算法,构造了在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的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对研究灌区灌溉水资源进行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当地的灌溉用水结构。优化结果显示,预测2025年、2030年三江平原各典型灌区灌溉水资源量分别按照在基准年2013年增加60%和70%的基础上,锦西灌区、松江灌区、友谊灌区、江川灌区、八五三灌区和大兴灌区的地下水灌溉用水量按照基准年均有大幅度下降,能够达到回补平衡地下水的目的,使用水结构更为合理。以2013年为基准年,加入灌溉用水效率约束系数之后,地下水灌溉总量减少8.72%,降幅明显,可以极大的缓解当地的地下水超采情况.(5)研发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的灌区灌溉用水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操作界面设计简洁,功能显示清晰,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模块和灌区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块两部分,模块功能独立设计,用户可以根据各灌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和修改相关参数。

易银莲,崔宁博,张青雯,冯禹,胡笑涛,龚道枝[2](2018)在《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是实现灌区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也是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介绍了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了指标权重不同的确定方法;对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的现有20多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其优缺点及评价结果的精度;提出未来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多考虑反映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构建基于人水和谐的现代化美丽灌区评价指标体系和智能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基础信息采集系统;要基于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建立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新方法,结合3S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平台,提高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与评价结果的精确性,进而更科学的指导灌区现代化建设。

胡宇祥[3](2018)在《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型灌区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用水日趋紧张,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2006年起,国家推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改造,灌区渠系布局以及渠道输配水系统优化便成为热点问题,而我国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能否满足要求,就要通过对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改造后的效益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在研究了灌溉渠系平面优化布局以后,建立了不同情景下典型灌区输配水优化系统,并评价灌区节水改造效益,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选择齐齐哈尔江东灌区、绥化幸福灌区、依兰倭肯河灌区以及八五三农场清河灌区为典型灌区,基于3种不同的改造情景,结合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际工程,建立了灌区渠系平面布局、断面优化以及配水系统优化模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求解算法,对不同情景下灌区节水改造效益进行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从灌区区分规模、地域差异性、灌区自然与工程特点、改造技术方式等方面选择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江东灌区、绥化幸福灌区、依兰倭肯河灌区以及八五三农场清河灌区为4个样点灌区,其次基于灌水方式、渠道防渗率等指标设定了包括原设计在内,常规灌溉、控制灌溉三种情景模式,并且筛选出了三种情景下的情景评价变量。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4个典型灌区自身渠系平面布局特点,结合研究区域,采用Horton河系分维定律对灌区渠系合理布局进行研究,基于最佳的水系特征参数,建立了渠道长度最短的渠系优化布局模型。通过对3种群智能算法的运行时间、遍历能力、收敛能力以及复杂性进行分析,优选出的猫群算法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和收敛速度,稳定性高等特点,不但适用于渠系优化布局问题求解,也为后续为灌溉渠道配水系统、灌区节水效益评价方法优化求解,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求解出的典型灌域渠系优化布局基础上,对其他灌域提出了定性的改进意见。通过分析渠系结构,研究了分维值与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面积之间关系,预测了各个灌区的节水潜力,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评价依据。(2)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是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节水灌溉方式的推广,大断面、大流量的渠道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现有的灌溉渠道单一横断面优化模型,深入研究了基于工程占地、湿周为目标函数的梯形断面优化模型,并使用猫群算法求解。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的节水效益以及工程经济等指标。分析了渠道水利用系数以及灌水定额等指标,结果表明情景二、三改造模式下,渠道占地率、渠道断面面积减小明显,节水效果显着。其中,幸福灌区典型渠道节水改造后断面减小75%,江东灌区典型渠道节水改造后断面减小23%。在研究了典型渠道情景二模式下的断面优化过程,分析了渠道边坡系数、底宽和水深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规律,发现各个参数中,边坡系数对目标函数影响较大,这为提高灌溉渠道优化设计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连续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问题中,混凝土衬砌是最常见的节水改造方式,尤其是在北方灌区最为常见。但是实际工程改造中经常出现混凝土衬砌厚度与渠道分段选择不合理现象。本文在保证渠道边坡冻胀安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以混凝土衬砌厚度、工程占地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分段数最小的连续渠道动态规划模型。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在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典型干渠的混凝土衬砌的工程造价情况,通过情景二、三的改造结果表明,不但节省了工程占地,而且减少了混凝土用量,节省了工程投资。由此可见,建立的连续断面优化模型合理,可以为北方灌区灌溉渠道混凝土防渗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倭肯河灌区渠道数据为基础,优化出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数值,拟合出以负温度、设计流量为自变量的衬砌厚度简明公计算式,通过对公式误差分析,表明公式精度高,最大误差为10%。为提高公式适用性,设计出了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速查表,以清河灌区典型渠道验证速查表精度最大误差为12%,与简明公式差异不大。利用简明公式计算了灌溉渠道单一断面优化下的改造效益,各灌区不同情景下不同级别渠道效益比在0.601.08之间,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理论依据。(4)传统的灌溉渠道配水优化模型主要是基于下级渠道流量相等的假定条件下建立的,但是在渠道实际配水过程中,很难实现该假设条件,限制了该模型的使用。针对这一问题,在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的基础上,以倭肯河灌区、江东灌区建立了渠道配水模型,实现整个灌溉系统的输水损失最小。对于实际配水过程中下级渠道的流量不相等的问题,建立了输水损失最小的配水优化编组模型,并根据实际工程现状,对幸福灌区、清河灌区2个中型灌区,从续灌角度进行实例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的输水损失情况,针对倭肯河灌区、江东灌区不同情景下的配水过程,结果表明下级渠道配水过程合理,闸门调节次数少,弃水小;上级渠道总输水损失量小,但由于灌区的种植结构、地形等特点,上级渠道配水过程仍不够平稳。针对清河灌区、幸福灌区续灌方式下的输水损失发现,灌溉渠道流量越小,输水损失越小。通过分析影响输水损失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渠道流量是影响输水损失的主要变量,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参考依据。(5)通过专家咨询、查阅规范、统计年鉴等方法,结合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结果,建立了灌区节水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程效益、管理效益、生态效益5个方面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选择的评价指标具有针对性,避免因选取通用指标,造成评价结果对工程改造指导性意义不强的问题。在研究了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变量建立了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指标体系,并采用投影寻踪法、支持向量机方法以及模糊熵法,对灌区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首尾一致率与区分度指标,分析3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出清河灌区情景三改造模式下节水改造效益最佳。

张金星[4](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董丽丽,于苗,徐淑琴[5](2016)在《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渠道防渗模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渠道防渗工程的方案进行优选,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方法对渠道防渗模式进行优化评价.优化粒子群算法,使其在退火过程中接受优解,且还以一定的概率接受差解.同时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在搜索过程中具有概率突跳的能力,有效地避免搜索过程陷入局部极小解,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将该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与投影寻踪结合,建立了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灌区渠道防渗模式优化评价中,选取10个指标作为评判因子,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干渠渠道防渗工程优化模式,其优劣排序依次为方案Ⅳ、方案Ⅱ、方案Ⅲ、方案Ⅴ、方案Ⅰ.研究表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评价模型对灌区渠道防渗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是切实可行的,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评价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了其优越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雷兴元[6](2016)在《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灌排两用田间渠道优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起步,1980年以后发展迅速,旱田排涝工程已成系统,涝区治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田传统的灌排工程是沟渠分开布置,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水田种植、以稻治涝,如原有涝区旱田改成水田,需新建一套灌溉渠系,势必增加占地面积。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原有沟道灌溉,水位低不能自流到田间,往往采用小泵提水方式,增加了运行费用。灌排结合渠道是近年来采用的新型设计模式,该模式可以节约占地和工程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以比较经济的方式保障灌区的灌排要求。该模式在黑龙江省部分旱改水灌区改造中得以应用,但是一直没有详细的设计过程和较为完善的计算方法。随着尼尔基、两江一湖灌区大部分渠首的不断建设完工,灌区渠系改造工程即将实施,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灌排两用沟渠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此灌排结合渠道的设计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黑龙江省林甸灌区田间工程为例,拟定三种不同渠系规划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方案一:常规布置,斗、农渠采用灌溉与排水系统分开设计;方案二:斗、农渠采用灌溉与排水两用渠道设计,灌排流向相同;方案三:斗、农渠采用灌溉与排水两用渠道设计,灌排流向反向。根据三种方案布置,求解沟渠的流量、水位、水利要素等重要的指标,以及相应的渠系建筑物指标;并分析影响方案优越性的多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因子中筛选出权重较高的指标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评价三种方案,确定最优的工程布置方案。结果表明,实验区方案二所表示的灌排结合的方式从占用的土地面积、工程投资及维护管理等方面,优于传统的自流灌溉模式,灌排结合的方式比传统的灌排分开布置更经济、合理、实用性强,同时也表明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总之,本研究在总结黑龙江省已建灌区渠系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投资成本、施工条件、管理措施、生态美化四方面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及RAGA-PPC模型相互结合的理论方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出最优的工程方案。本研究在加强渠道建设、提高渠系灌排能力的同时,还将为灌区的建设、完善灌排功能上提出一条新的思路。

刘宇佳[7](2016)在《黑龙江省平原区灌排两用骨干渠道优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发展迅速,按照以往的灌排分开原则进行的渠系布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灌溉与排水各成一套系统,互不干扰,大部分的骨干渠道占地面积较大。近些年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基本国情应运而生出新型的灌溉模式—灌排两用渠道模式,不但可以承担灌水的任务,还可以进行排水任务。该模式下的灌排两用骨干渠道模式可以减少工程占地和工程投资,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便于管理,防止次生盐碱化,为我国灌排事业的发展指明一条新路。本文以林甸县林甸灌区为研究对象,对骨干渠道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为灌排分开模式、灌排两用干渠提水模式、灌排两用支渠提水模式三种,分别对其流量、水位、断面以及工程量进行计算。建立最佳骨干渠道模式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程成本、施工管理、生态效益三个准则层,分别运用逼近理想排序模型(TOPSIS)和投影寻踪模型(PPC)对骨干渠道模式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TOPSIS模型对渠道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主观能力确定权重,有利用客观数据对指标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影响渠道最佳模式的三个指标是工程投资、占地面积和维护费,灌排两用支渠提水为最优骨干模式,灌排分开骨干模式最差。(2)引入熵权法对TOPSIS模型中指标权重进行确定,熵权法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客观有效地求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获得的结果更为真实。结果表明:灌排两用支渠提水模式为最优骨干模式,其中管理费、工程投资、占地面积占主要因素。(3)采用加速遗传算法(RAGA)对PPC模型进行优化,结果与TOPSIS模型结果基本一致,灌排两用支渠模式为最优,其中节水效能、工程投资、占地面积三项指标占有主要地位,计算过程较为便捷。(4)通过模型对比分析,TOPSIS模型和PPC模型均能对渠道模式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结果基本一致,灌排分开支渠提水模式最优,灌排分开干渠提水模式其次,灌排分开模式为最弱。

霍星,史海滨,杨松益,李泽鸣,龚雪文,杨晓[8](2014)在《基于层次分析-蚁群算法的内蒙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已开展15a,各灌区改造效果差异较大,全面系统的评价灌区节水改造效果可为灌区管理及进一步节水改造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针对内蒙古14个不同类型大型灌区(引黄、水库取水、河流取水、扬水灌区及井灌区)复杂条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框架思维模式与蚁群算法的自适应性及人为干扰少等特点,在种植种类、灌溉方式、运行管理不同,经济效益迥异的环境中,构建了层次分析-蚁群算法。选择灌区的作物种植、节水效益、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等4个要素的14项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值,再利用蚁群算法确定各灌区的优属度,对其中10个典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旨在研究各灌区节水改造效果。获得10个灌区优属度(值)的排名为:山湾子灌区(0.91)、镫口灌区(0.95)、河套灌区(0.97)、黄河南岸灌区(0.98)、甸子灌区(1.005)、察尔森灌区(1.01)、英金河灌区(1.115)、西辽河灌区(1.14)、麻地壕灌区(1.165)、莫力庙灌区(1.185)。结果表明山湾子灌区和镫口灌区的节水改造效果最好,莫立庙灌区节水改造效果最差。该评价结果符合灌区实际情况,表明该基于层次分析-蚁群算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层次分析-蚁群算法可用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为管理机构进行灌区改造综合评价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为相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费良军,孙洁,任长江,谢芳[9](2014)在《基于连续蚁群优化的投影寻踪灌区评价模型》文中提出针对连续蚁群算法(CACA)中模型参数必须限定在[0,1]区间,以及不能搜索到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的最佳函数值的缺点,对其做出2点改进:①修改蚂蚁路径解码公式,将参数域扩展到整个实数域;②将蚂蚁寻优路径二维表T(m×d+m+1,10)改为三维搜索表T(m,d+2,10),比二维表减少了10×m-10个节点城市.得到改进的连续蚁群算法所需的节点少,减少了无效搜索路径,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和精度;引入到投影寻踪模型中,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并以陕西关中交口抽渭灌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交口抽渭灌区在1999,2005,2008,2011年的综合投影值分别为1.353 1,2.074 7,2.502 2,2.403 9,运行状况所属级别为中等、中等、较好、较好.2011年的运行状况较之前的发展趋势有所下降,评价结果与灌区实际情况相符.

张英杰[10](2013)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型灌区的数量众多,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1997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安排支持了332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但是,在我国仅灌溉面积3333hm2-20000hm2的中型灌区就有1500多处,投入资金有限,而需要改造的灌区数量多,两者出现矛盾。因此,在进行节水改造前,如何选取合适的灌区,对投入的资金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我国灌区尤其是中型灌区的运行与管理匮乏,导致灌区的作用大打折扣,且灌区的节水改造往往只注重工程方面,对灌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关注。本文在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青岛市8座中型灌区的实际,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从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灌区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中型灌区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适合青岛市中型灌区的几种节水改造模式,主要研究成果为:(1)总结已有的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了指标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融合,结合实际对三种赋权方法获得的权重进行比较分析,并以黄同灌区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法获得的权重更具合理性。(3)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蚁群投影寻踪评价法分别对青岛市8座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两种评价方法获得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与青岛市8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4)结合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经验和已有的节水配套改造模式,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其他措施三方面对青岛市中型灌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5中适合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节水改造模式,并选取了典型灌区进行投资效益分析。(5)建立了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灌区基本数据的存储、更新和查询,以及综合评价过程的人机界面化。

二、灌区改造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区改造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研究
        1.3.2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研究
        1.3.3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3.4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分区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
        2.1.3 水资源状况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统计数据来源
        2.2.2 试验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评价指标筛选原理
        2.3.3 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2.3.4 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别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初选集的确定
        2.4.2 信息显着性指标筛选及分析
        2.4.3 指标体系结果分析
    2.5 讨论
        2.5.1 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2.5.2 指标体系可靠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3.2.2 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3 基于熵权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4 基于CRITIC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模型性能评估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FA-PP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2 基于EWM-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3 基于CRITIC-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4 各评价模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结果对比
    3.4 讨论
        3.4.1 各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比较
        3.4.2 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比较
        3.4.3 各灌区综合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灌溉用水效率驱动力解析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序号总和理论
        4.2.2 情景分析
        4.2.3 ARIMA预测模型
        4.2.4 EWM-TOPSIS模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4.3.2 建立调控情景分析模式集
        4.3.3 构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预测矩阵
        4.3.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发展趋势及预测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合理性判别分析
        4.4.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分析
        4.4.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演变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
        5.2.2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计算原理
        5.2.3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5.2.4 模型数据及参数的确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灌溉用水量预测
        5.3.2 种植结构预测
        5.3.3 灌溉定额预测
        5.3.4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制
    6.1 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系统需求分析
        6.2.2 系统设计原则
        6.2.3 系统设计方法
        6.2.4 系统模块设计
        6.2.5 系统设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系统运行
        6.3.2 系统模块设置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灌区工程质量水平评价
    1.2 灌区节水灌溉效应评价
    1.3 灌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1.4 灌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2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2.1 基本赋权法
    2.2 综合赋权法
3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3.1 单一评价方法
    3.2 综合评价方法
4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存在问题
5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未来研究重点
    5.1 构建基于人水和谐的现代化美丽灌区评价指标体系
    5.2 构建智能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基础信息采集系统
    5.3 基于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建立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新方法
    5.4 基于信息化技术开发现代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平台

(3)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1.4.2 灌溉渠道断面优化研究
        1.4.3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研究
        1.4.4 灌溉渠道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1.4.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研究
    2.1 灌区选取原则
    2.2 数据来源
    2.3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2.3.1 河流水系与灌区渠系关联性分析
        2.3.2 目标函数
        2.3.3 约束条件
    2.4 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2.4.1 标准优化算法
        2.4.2 优化算法性能测试函数
        2.4.3 算法性能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幸福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2.5.2 清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2.5.3 倭肯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2.5.4 江东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情景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灌溉渠道单一横断面优化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3.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3.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3.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灌溉渠道连续多断面优化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灌溉渠道连续横断面优化模型
        4.1.3 误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4.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4.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4.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4.3 讨论
        4.3.1 最大负温对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影响
        4.3.2 误差计算
        4.3.3 速查表设计及应用
        4.3.4 工程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
        5.1.2 遗传算法
        5.1.3 主成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5.2.2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5.2.3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5.2.4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6.1.2 评价方法
        6.1.3 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2.3.1 基础设施体系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2.3.3 生态健康体系
        2.3.4 安全保障体系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指标选取原则
        2.4.2 指标的选取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3.1.1 权重集成原理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3.1.3 熵值法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3.5 模糊物元模型
    3.6 集对分析模型
    3.7 层次分析法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3.8.1 各种方法评述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4.3.1 指标资料收集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5.1 加权评价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5.4 实例分析
        5.4.1 典型灌区概况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致谢

(5)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渠道防渗模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
    1.1 粒子群算法
    1.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1.3 投影寻踪
    1.4 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算法求解步骤
2 案例应用
    2.1 渠道断面结构方案设计
    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2.3 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求解
3 结论

(6)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灌排两用田间渠道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灌排两用渠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灌排两用渠道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灌排两用渠道研究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特性
    2.2 自然资源
        2.2.1 矿产资源
        2.2.2 旅游资源
    2.3 基础设施工程现状
        2.3.1 给排水工程现状
        2.3.2 防洪工程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灌区沟渠布置田间工程方案分析
    3.1 灌溉制度
    3.2 林甸灌区田间工程布置方案
    3.3 灌区渠系流量推求
        3.3.1 常规渠道流量推求
        3.3.2 常规沟道流量推求
        3.3.3 灌溉与排水两用渠道流量推求
        3.3.4 林甸灌区三种布置方案流量表
    3.4 灌区渠系水位推求
        3.4.1 常规渠道水位推求
        3.4.2 常规沟道水位推求
        3.4.3 灌溉与排水两用渠道水位推求
        3.4.4 林甸灌区三种布置方案水位表
    3.5 灌区渠系断面推求
        3.5.1 常规渠系纵横断面设计
        3.5.2 灌溉与排水两用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3.5.3 林甸灌区三种布置方案水利要素
    3.6 渠系工程量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与RAGA-PPC结合的田间灌排渠道工程优化模式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AHP)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特点
        4.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C)简介
        4.2.1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RAGA)遗传算法理论
        4.2.2 投影寻踪模型简介
        4.2.3 基于RAGA优化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评价步骤
    4.3 AHP与RAGA-PPC的组合模型在田间渠道工程方案中的应用
        4.3.1 田间渠道工程布置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评价指标的AHP排序及选取结果
        4.3.3 基于RAGA-PPC的田间渠道工程布置方案优化选择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黑龙江省平原区灌排两用骨干渠道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大型灌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2 骨干渠道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4 灌排两用骨干渠道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发展趋势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灌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工程地质
        2.1.5 土壤
    2.2 社会经济
        2.2.1 经济情况
        2.2.2 社会情况
3 骨干渠道模式
    3.1 总体布置
    3.2 灌溉制度
    3.3 流量计算
        3.3.1 渠道流量计算
        3.3.2 沟道流量计算
        3.3.3 灌排两用流量计算
        3.3.4 流量计算结果
    3.4 水位推求
        3.4.1 渠道水位推求
        3.4.2 沟道水位推求
        3.4.3 灌排两用水位推求
        3.4.4 水位推求结果
    3.5 断面设计
        3.5.1 渠道断面设计
        3.5.2 沟道断面设计
        3.5.3 断面设计结果
    3.6 工程量
4 骨干优化模式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逼近理想排序方法(TOPSIS)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模型
        4.2.2 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
    4.3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
        4.3.1 加速遗传算法(RAGA)
        4.3.2 基于RAGA-PPC模型的骨干渠道模式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连续蚁群优化的投影寻踪灌区评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蚁群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1.1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1.2 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1.2.1 投影指标函数的优化
        1.2.2 基于改进的连续蚁群算法原理
    1.3 等级评价
2 实证研究
3 结论

(10)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及农业用水总体状况
        1.1.2 灌区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1.1.3 中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1.1.4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建设成果
        1.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2 灌区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的研究
        1.2.3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青岛市中型灌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气象条件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2.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3 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3.1 指标的定义
        2.3.2 指标的分级标准
    2.4 指标的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1.1 主观赋权法
        3.1.2 客观赋权法
        3.1.3 综合赋权法
    3.2 三种赋权法应用于灌区评价权重确定的比较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综合评价
    4.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程度综合评价
        4.1.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4.1.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1.3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基于蚁群投影寻踪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程度综合评价
        4.2.1 蚁群投影寻踪原理
        4.2.2 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3 灌区节水改造紧迫程度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4 蚁群投影寻踪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分析与节水改造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模式及效益研究
    5.1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内涵与原则
        5.1.1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内涵
        5.1.2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原则
    5.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措施研究
        5.2.1 工程措施
        5.2.2 管理措施
        5.2.3 其他措施
    5.3 适宜青岛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几种模式
    5.4 典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分析
    5.5 项目实施后的预期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
        5.5.2 国民经济评价
        5.5.3 社会效益
        5.5.4 生态效益
    5.6 本章小结
6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6.1 系统开发目标
    6.2 系统功能模块
    6.3 人机对话界面实现
        6.3.1 数据库数据管理模块
        6.3.2 数学模型库管理模块
        6.3.3 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模块
        6.3.4 其他模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灌区改造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周丽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 易银莲,崔宁博,张青雯,冯禹,胡笑涛,龚道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08)
  • [3]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胡宇祥.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5]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渠道防渗模式评价[J]. 董丽丽,于苗,徐淑琴.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6(07)
  • [6]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灌排两用田间渠道优化模式研究[D]. 雷兴元.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黑龙江省平原区灌排两用骨干渠道优化模式研究[D]. 刘宇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层次分析-蚁群算法的内蒙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价[J]. 霍星,史海滨,杨松益,李泽鸣,龚雪文,杨晓.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7)
  • [9]基于连续蚁群优化的投影寻踪灌区评价模型[J]. 费良军,孙洁,任长江,谢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4(07)
  • [10]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估及对策研究[D]. 张英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灌区改善综合评价的投影追踪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