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休闲垂钓逐渐成为休闲热点

温州:休闲垂钓逐渐成为休闲热点

一、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梅[1](2018)在《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评价、结构与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休闲成为席卷世界的经济浪潮。从全球范围看,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休闲产业的崛起、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休闲产业已经从单一的旅游业主体范畴转变为文化业、旅游业、体育业、娱乐业、餐饮业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在这一历程中,居民消费、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等因素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休闲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休闲产业的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抓手。这一重大的现实背景凸显了开展休闲产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发展实践看,尽管我国休闲产业地位日渐提升,产业规模渐趋扩大,但与广大居民不断高涨的消费热情相比,休闲产业发展的步伐还略显迟缓;各地区休闲产业发展并不平衡,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发展的现实特征与演变趋势,成为本文开展休闲产业研究的切入点,即如何提高我国休闲产业的影响力、协调区域间休闲产业发展差距,这就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状况、特征与规律。从研究文献讲,近年来,有关休闲产业研究的文献日趋增多,但是现有相关文献较多关注休闲产业中的具体行业,如旅游、文化、体育等,即便是针对休闲产业研究,又大多聚焦于概念、构成、功能、对策等描述性内容,而围绕休闲产业整体性的研究相对缺乏。这一研究状况成为本文系统开展休闲产业研究的出发点,即从最基本的休闲产业概念、范围入手,环环相扣,实证分析休闲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发展实践与研究现实的双重考虑,本文以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研究手段,开展休闲产业发展评价、结构与效率等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基本问题阐述——发展水平评价——结构与效率分析——影响因素剖析。围绕这一思路,本文对如下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通过文献梳理,界定了休闲产业概念、阐述了休闲产业内涵,提出了休闲产业的范围和层次。第二,休闲产业发展评价。(1)运用竞争力理论,结合休闲产业特性,构建了服务设施、需求潜力、经营绩效和支持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休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理想解法、灰色关联度法、关系种子扩展聚类法等研究方法,从综合评价、分层评价、比较分析三个角度,揭示了我国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似性等特征。第三,休闲产业结构和效率分析。(1)运用静态偏离—份额法,从整体、部门、地区三个维度,剖析了休闲产业结构态势;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从时间演变角度,阐释了休闲产业结构变化特征。(2)构建效率测度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整体、分地区、分部门视角,讨论了休闲产业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演变特征。第四,休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全国整体、分地区、分时间三个角度,讨论了影响休闲产业水平差异的因素;从全国整体和分地区两个维度,探讨了影响休闲产业结构的因素;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休闲产业效率的因素。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特征明显。(1)东部沿海带、京广沿线带和长江流域沿线带区域的休闲产业发展水平较强,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水平较弱。(2)西部地区与东中部的休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有扩大趋向,东中部地区内部的休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变大,西部地区内部休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变小。第二,休闲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地区结构差异特征显着。(1)东部地区休闲产业结构优势普遍高于中西部,但东部地区休闲产业增长趋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优势不明显;中西部地区休闲产业增长速度较快,竞争能力较强。(2)我国休闲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优势有下降趋向。第三,休闲产业效率整体偏低,各地区和各部门效率差异明显。(1)东部地区休闲产业综合效率均值高于中西部,西部最低;(2)各省市休闲产业综合效率偏低、且差异较大,大部分省市休闲产业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处于无效状态。(3)各部门休闲产业效率差异明显,其中餐饮业的综合效率始终处于有效状态。第四,休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不同。(1)经济、收入、消费、投资、教育、环境、地理等因素对休闲产业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2)经济、消费、投资、教育、金融、信息化、环境等因素对休闲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影响因素差异显着。(3)第三产业、城市化、金融、环境等因素对休闲产业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显着为正,信息化和土地成本因素则对休闲产业纯技术效率有显着正向影响。

李宇[2](2012)在《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渔业形式,但现有许多休闲渔业项目的景观规划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忽视景观布局和设计,无法创造赏心悦目的风景。本研究以温州休闲渔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休闲渔业概念、休闲渔业类型、渔业景观概念进行定义,阐述休闲渔业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总结温州休闲渔业规划现状和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论,并以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理论的应用。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根据休闲渔业与其相关的主要产业类型、发展阶段和景观展示方式的关系,将休闲渔业分为资源依托型、产业开拓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型。(2)温州在休闲渔业方面具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社会经济等诸多发展优势,但目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着总体景观缺乏规划、景观表现技法欠缺、地方特色体现不足等问题。(3)针对温州休闲渔业现状,其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合理规划布局、注重景观细节设计、充分挖掘渔文化等原则,以提升休闲渔业内涵,体现“以人为本”。(4)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规划设计,以水文化为建设渔业文化的一重点,充分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做好产业与休闲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七都镇特色渔文化氛围。

王芳[3](2011)在《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滨海旅游实证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对人类至关重要,滨海旅游是发生在海岸带的主要人类活动之一,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群)—旅游的最传统的、主要的、也是增长最快的形式。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旅游开发强度日益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旅游作为双刃剑,对沿海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兼具双重作用。选择江苏滨海旅游地做实证研究,分析其旅游发展现状和背景因素,进行旅游者和社区调查,探讨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定位、可行性措施、适宜模式和空间布局与时序,为江苏滨海旅游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对世界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该研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实践,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江苏滨海旅游发展进行定位。滨海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吸引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中国的境内旅游市场是海滨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绝大部分的旅游者来自离景点不远的地区。海滨自然环境要素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滨海旅游地目的地吸引物,其次是娱乐活动和特色饮食,海滨文化在吸引旅游者方面的作用最弱。追求旅游的放松的旅游者最多,其次是亲近大自然、追求身心愉悦的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旅游宣传来说,做好旅游本身、口碑相传,才能争取更多的客源,新兴的网络与传统的电视也很重要。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满意度是最高的,对与人有关的旅游服务评价一般。(2)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旅游者和社区基础,受访者尤其是旅游者同意环境保护很重要、个人对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后代的环境保护具有责任,并且承认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海洋有亲近的需要;另一方面,受访者尤其是当地居民表现出对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期望。大多数滨海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听说过生态旅游,可见生态旅游在中国的普及和宣传是很有成效的。对未来生态友好滨海旅游发展提供建议。一是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方式,提倡降碳减排,发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征收碳税,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和游可持续发展方式。二是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兴趣,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共识和责任感,对实现滨海旅游可持发展至关重要。(3)对江苏滨海旅游发展适宜模式进行探讨。保护区是天然的海滨博物馆,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江苏滨海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分布多有重合,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旅游开发并为一种开发模式:滨海自然保区-生态旅游模式。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农业和渔业发展,适宜发展乡村旅游。滨海旅游有助乡村经济发展,有了乡村旅游,滨海旅游会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景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一就是旅游文化的提升,发展江苏滨海文化-节庆旅游,弘扬特色地方文化,达到以旅游促文化保护、以保护促旅游的双赢局面另外,发展江苏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游、国家公园游和海岛游也是适宜的模式。(4)对江苏滨海旅游目的地布局和开发时序进行探讨。江苏滨海旅游优先发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区域,这些区域呈斑状分布于海岸带,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围绕核心区,向外扩散发展旅游,提高开发深度,形成江苏滨海旅游带。江苏海旅游开发不仅依靠海岸海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项吸点发展滨海旅游。江苏沿海可以利用独特的位置和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流长三角和山东的旅游者,增强区域合作。江苏海上旅游线布局自北向南从青岛港出发,沿途停靠连云港港、滨海港、大丰港、洋口港和上海港。陆上旅游布局以沿海高速公路为线,沿岸圆陀角、吕泗港、洋口港、大丰麇鹿保护区、大丰港、盐城丹顶鹤保护区、滨海港、东西连岛作为节点,连接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以里下河平原为核心,结合江苏省长江沿旅游带、大运河旅游带、淮河流域旅游带建设,开辟江苏滨海水乡旅游路线。

刘佳[4](2010)在《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沿海省市的经济增长点,并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引擎。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研究对于促进滨海旅游资源有序开发、产业发展与合理布局,以及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性滨海旅游区划工作尚未开展,已公布实施的《海洋功能区划》虽已确定重点海域的滨海旅游区及其主要旅游功能,还不足以解决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本质问题。本文吸收“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和理念,进行旅游功能分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主要对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行专门分析和功能定位,以期为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旅游功能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空间范围覆盖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的沿海地区,包括辽、津、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1个沿海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其中作为滨海旅游业布局载体的53个沿海城市是功能分区研究的主体。这里分区研究以2007年为基期。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是指以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兼顾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性旅游环境因素,统筹考虑海洋生态功能与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和功能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沿海地区划分为不同旅游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域范围、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并提出具体的旅游开发方向与建设对策的过程。海洋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为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而地域分异规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区域旅游空间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分区的基本理论依据。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及其开发布局已形成以沿海城市为依托的总体格局,加之旅游产业的关联性、集群性与区域管理的可操作性,故选择53个沿海城市作为分区基本地域单元,构建了由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综合开发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构成的分区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三大分区指标指数,通过系统聚类与分级、三维魔方图法,得到滨海旅游主体功能三维魔方图与类型识别结果,并结合我国滨海旅游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与完善,最终确定12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优化开发区、17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重点开发区,其余的24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引导开发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划入滨海旅游适度开发区。同时,根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旅游资源等地域差异,优化开发区又可划分为综合型和产业主导型两个亚类;重点开发区划分为资源驱动型、产业驱动型、经济驱动型三个亚类;引导开发区划分为资源引导型、产业引导型、经济引导型三个亚类。按照我国沿海地区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三大区域格局,根据不同功能区类型的区域组合,分级划分旅游开发地域单元,其中环渤海地区由辽东半岛、环渤海西岸、山东半岛、长山群岛岛屿4个旅游区、9个旅游亚区构成:长三角地区由北部滨海生态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旅游区和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4个旅游区、6个旅游亚区构成;泛珠三角地区由东部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滨海文化与都市旅游区、西部滨海生态与休闲旅游区、海南岛岛屿休闲度假旅游区4个旅游区、7个旅游亚区构成。根据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地域结构特点,以53个沿海旅游城市所构成的沿海城市带为主体,以11个省市为依托,以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为大框架,构建“一带、三圈、多极”的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一带”即由滨海高速公路、港口等主要交通枢纽为纽带,由53个沿海城市组成我国沿海旅游城市带;“三圈”即切实构建环渤海滨海旅游圈、长三角滨海旅游圈和泛珠三角滨海旅游圈;“多极”则是由主要沿海旅游城市构成“滨海旅游增长极”。为了加强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要稳定快速发展优化开发区,积极发展重点开发区,适时加快引导开发区的发展,确保适度开发区的有序地开发和建设;推动滨海旅游逐渐由“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资源开发阶段过渡到“集聚发展、全面带动”的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促进“一带、三圈、多极”不同层次问的旅游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交通、人才、法律、资金等保障体系,并制定分区管制、深化开放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市场开发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与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对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类——亚类”分类系统和“区——亚区”分区分级系统相结合的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方案;提出构建“一带、三圈、多极”的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为我国滨海旅游整体开发与产业综合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卢宁[5](2009)在《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海陆一体化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议题,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沿海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深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概念探讨阶段,着重于分析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等问题,没有构建起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许多沿海地方政府从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主要局限于强调发展理念,缺乏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明确实施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晰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构建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绪论。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依据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2、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融合等多个视角分析海陆一体化问题,明晰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论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系统论等理论在海陆一体化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应用范围。3、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在总结海陆经济联系的一般规律和各地海陆一体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一体化的发生机理、海陆产业关联机制、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及空间布局、近海环境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机理等理论问题,构建海陆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框架。4、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论述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以指导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山东省海洋资源分布情况、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沿海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山东省海陆经济的关联度和关联类型。6、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主导产业、陆域主导产业、海岸带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以及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策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7、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以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为例,分析沿海县(区)海陆一体化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并总结归纳出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山东省沿海县(区)制定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地调研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多次赴山东省沿海地市和江苏、河北等周边省份调研海陆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地了解各地实施海陆联动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文献查阅法。查阅大量的海洋经济研究论文以及产业关联、区域发展等领域的论文和书籍,为论文的完成提供资料积累和知识积累。3、理论分析法。从系统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结合沿海地区的建设实践构建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此外,论文研究过程中还用到投入产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明晰了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即海陆一体化是海陆互动的沿海区域发展过程。从这个认识出发,从海陆产业关联、海岸带区域空间结构和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体化调控三个方面构建了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2、在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和一些具体保障措施。3、分析了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三个县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并总结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

路军慧[6](2009)在《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山水观光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民风民俗,渴望在嘈杂的都市外寻找一片净土,乡村旅游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兴起。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旅游”和“大农业”的互相渗透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温州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人民生活水平高,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温州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温州拥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如楠溪江的古村落、泰顺的廊桥等和优美的环境、丰富的物产和多彩的民俗,温州市民经济基础雄厚、休闲娱乐需求旺盛等。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发展温州乡村旅游业,本文对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吸收其他学者已有成果,结合温州本地特点,从资源供给和客源需求两方面分析温州乡村旅游市场,提出温州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规划不足、规模偏小、缺乏特色、营销不利、基础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倾向等六个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还进一步结合体验经济的理论,从体验的角度分析温州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指出温州乡村旅游在体验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温州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产品雷同等。通过深入剖析温州乡村旅游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温州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为例分析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变化和可借鉴之处,最后论文提出温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一是凸显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的主导、引导和指导功能,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从统一规划、加强基础配套、培养优秀旅游人才和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入手;二是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从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开发有温州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等方面入手;三是实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宣传,营销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建议采取体验式营销方式宣传温州乡村旅游产品。

都晓岩[7](2008)在《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布局和港口区位问题在两个领域。其中,港口区位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一是单一港口区位选址问题;二是单一港口空间结构演化问题;三是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以下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遵守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守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不同海洋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海洋渔业为资源指向,海盐及盐化工业为气候指向,海洋船舶工业为资金和智力指向,海洋油气工业为资源指向,港口业为地理指向和自然条件指向,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和资源指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有四种模式:均质模式、专业化模式、层级模式和点轴模式。对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墨西哥湾三个案例地区进行分析可获得以下启示: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是现代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应以区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一个区域的港口布局,船公司在当今货主、港口、船公司三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港口布局应更多考虑船公司的区位决策因子,并引导船公司的区位行为,以货主、港口、船公司三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安排区域港口布局;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目前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总体布局宜采取“点状”布局模式。泛黄海地区沿海可划分为三级海洋综合经济区:一级海洋综合经济区4个,二级海洋经济区8个,三级经济区14个。今后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应进一步控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海水增养殖业布局可以按照“四带六区”的总体格局进行勾画。泛黄海地区船舶布局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打造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造船工业基地,同时立足地方造船工业发展基础,适度发展地方造船工业,逐步形成以两大造船集团为主体,以两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大型骨干船厂快速发展,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快发展,各类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泛黄海地区多数盐田和盐化工企业集中在辽东湾、莱州湾、长芦和两淮四个传统产盐区。今后泛黄海地区海盐业的布局应维持目前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两淮盐区四大盐区的总体布局,但可以根据各盐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山东盐区面积,稳定长芦和辽宁盐区面积,适当缩减两淮盐区面积。渤海是泛黄海地区油气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油气产区。今后应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综合性的石油工业基地。以曹妃甸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等大中型港口原油码头和原油库的建设为契机,打造辽宁、天津、河北沧州和唐山以及鲁北四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对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与“西气东输”和“南气北输”交相呼应的局面。泛黄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港口群,港口等级体系逐渐形成,但仍未摆脱支线港地位,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发展不平衡,港口体系功能不完善,今后该地区港口布局应遵照《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还处于点状格局形成阶段。今后应确立“以点状布局为主导、线状布局为辅助”的总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4个中心城市;烟台、秦皇岛、锦州、葫芦岛和连云港5个次中心城市。为确保布局方案的实施,今后泛黄海地区应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强海洋基础工作,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张言庆[8](2004)在《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度假旅游必将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滨、山地等度假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如何发挥山东省在度假旅游方面的资源和市场等优势,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本文从度假旅游的概念入手,揭示度假旅游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相关条件及其发展现状,并据此对山东省度假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度假旅游概述。本部分界定了度假旅游的概念,阐述度假旅游的休闲本质以及内涵;探究度假旅游的理念特征、供给特征和需求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度假旅游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发展山东省度假旅游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相关条件分析。该部分把影响度假旅游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四个条件:资源条件(包括康体娱乐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气候资源、观光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和解释。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可行性和潜力。最后,对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进行了SWOT分析。 第三部分是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本部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度假旅游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度假旅游的发展构想,包括度假市场的开拓思路和度假产品的开发思路。 第四部分是山东省旅游度假区开发。本部分以旅游度假区开发理论为依据,结合山东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吴奕[9](2002)在《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文中认为 利用长假,结伴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饱览锦绣河山的旖旎风光,己成为当今广大市民的新时尚。尤其是在国庆、中秋

二、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评价、结构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价
    第二节 主要理论来源
        一、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产业竞争力理论
        四、产业结构理论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
        一、休闲产业概念界定
        二、休闲产业类型划分
第三章 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总体状况
        二、管理体制分析
        三、相关政策分析
    第二节 休闲产业发展阶段与特征
        一、发展阶段梳理
        二、发展特征总结
    第三节 休闲产业发展个案城市分析
        一、上海休闲产业发展历程
        二、上海休闲产业发展特征
第四章 休闲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评价理论与因素梳理
        一、评价理论分析
        二、评价因素梳理
    第二节 指标选取说明和原则
        一、指标选取说明
        二、指标选取原则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三、评价方法
第五章 休闲产业发展评价
    第一节 综合评价
        一、综合排名特征
        二、综合相似性特征
    第二节 分项评价
        一、分项指标排名特征
        二、分项指标特征解释
    第三节 比较分析
        一、方法说明
        二、结果分析
第六章 休闲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休闲产业结构测评分析
        一、休闲产业结构静态偏离-份额分析
        二、休闲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第七章 休闲产业效率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休闲产业效率测度分析
        一、全国及分区域休闲产业效率变化特征
        二、各省市休闲产业效率演变特征
        三、分部门休闲产业效率特征分析
第八章 休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设定
        一、理论分析
        二、计量模型设定
    第二节 休闲产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国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二、分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三、分时间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休闲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国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二、分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休闲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面板Tobit模型设定
        二、估计结果和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1 国外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3 休闲渔业发展与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休闲渔业景观规划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休闲与休闲产业
        2.1.2 休闲渔业
        2.1.3 渔业景观
        2.1.4 景观规划设计
    2.2 休闲渔业景观规划的理论依据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 温州休闲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温州休闲渔业发展优势
    3.2 温州休闲渔业发展概况
    3.3 温州各类休闲渔业规划现状调查
        3.3.1 资源依托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3.2 产业开拓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3.3 休闲度假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4 从景观角度看温州休闲渔业中存在的问题
        3.4.1 总体景观缺乏规划
        3.4.2 景观表现技法欠缺
        3.4.3 地方特色体现不足
4 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4.1 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分布功能区
        4.1.1 景观功能区片的划分
        4.1.2 整体景观面貌的规划
        4.1.3 景点布局和游线组织
    4.2 注重细节设计,于细微处见精神
        4.2.1 水体景观设计
        4.2.2 植物景观设计
        4.2.3 建筑景观设计
        4.2.4 小品景观设计
    4.3 充分挖掘渔文化,提升休闲渔业内涵
        4.3.1 语言文学艺术的提炼
        4.3.2 民俗文化的融合
        4.3.3 民间艺术的传承
        4.3.4 餐饮文化的创新
5 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现状分析
        5.2.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2 发展优势分析
    5.3 景观总体规划
        5.3.1 项目定位
        5.3.2 规划理念
        5.3.3 功能分区规划
        5.3.4 道路系统规划
    5.4 景观详细设计
        5.4.1 水体景观设计
        5.4.2 植物景观设计
        5.4.3 建筑小品设计
6 结语
    6.1 主要创新和不足
        6.1.1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6.1.2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滨海旅游实证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江苏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2.1 海岸海洋科学
        2.1.1 学科界定与研究范围
        2.1.2 海岸海洋科学在滨海旅游中的应用
    2.2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2.1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滨海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和居民研究
    3.1 调研点
        3.1.1 调研点选择与调研内容
        3.1.2 调研点滨海旅游环境概况
    3.2 滨海旅游旅游者研究
        3.2.1 调研点旅游者概况
        3.2.2 客源地
        3.2.3 旅游者海滨旅游熟悉程度与旅游倾向
        3.2.4 旅游者旅游信息源与行程特征
        3.2.5 旅游者滨海旅游动机
        3.2.6 旅游者满意度
        3.2.7 旅游者的环境与旅游感知
        3.2.8 旅游者生态旅游认知
    3.3 滨海旅游当地居民研究
        3.3.1 滨海旅游地社区概况
        3.3.2 当地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
        3.3.3 当地居民海滨经济收益变化与海滨环境变化感知
        3.3.4 当地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知
        3.3.5 当地居民对海滨开发的选择
        3.3.6 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和海滨旅游的熟悉度
        3.3.7 当地居民对滨海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感知
        3.3.8 当地居民对滨海旅游主要服务重要程度的感知
        3.3.9 当地居民对旅游和环境的感知
        3.3.10 发展滨海旅游当地居民关心的问题
    3.4 江苏滨海旅游发展定位
        3.4.1 江苏滨海旅游旅游者定位
        3.4.2 江苏滨海旅游客源地定位
        3.4.3 江苏滨海旅游旅游产品定位
        3.4.4 江苏滨海旅游旅游地营销定位
        3.4.5 江苏滨海旅游旅游服务定位
    3.5 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3.5.1 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者基础
        3.5.2 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基础
        3.5.3 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开发与管理的一般性建议
第四章 江苏滨海旅游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研究
    4.1 自然环境状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地貌
        4.1.3 气候
        4.1.4 水文特征
        4.1.5 生物区系
    4.2 江苏滨海旅游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4.2.1 区域经济
        4.2.2 旅游资源
        4.2.3 旅游发展
        4.2.4 区位条件
        4.2.5 自然条件
        4.2.6 滨海环境
        4.2.7 政策导向
        4.2.8 交通条件
    4.3 滨海旅游市场分析
        4.3.1 世界滨海旅游市场现状和趋势
        4.3.2 中国旅游市场
        4.3.3 江苏滨海旅游市场
    4.4 江苏沿海整体开发现状
        4.4.1 江苏沿海开发概况
        4.4.2 江苏沿海主要开发方式
    4.5 江苏滨海旅游主要的适宜开发模式探讨
        4.5.1 滨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模式
        4.5.2 农业乡村旅游模式
        4.5.3 海洋文化—节庆旅游模式
        4.5.4 滨海度假休闲-体育游模式
        4.5.5 滨海国家公园旅游模式
        4.5.6 海岛旅游模式
    4.6 江苏滨海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时序
        4.6.1 江苏滨海旅游空间布局和时序
        4.6.2 江苏滨海旅游发展区域合作
        4.6.3 江苏滨海旅游线路空间布局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经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区域
        0.1.1 滨海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0.1.2 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0.1.3 研究区域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旅游区划研究
        0.2.2 滨海旅游区划研究
    0.3 选题目的与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1 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相关理论解析
    1.1 基本概念
        1.1.1 滨海旅游
        1.1.2 滨海旅游功能分区
        1.1.3 滨海旅游功能区
    1.2 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的实践基础
        1.2.1 海洋功能区划
        1.2.2 主体功能区划
    1.3 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
        1.3.1 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
        1.3.2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1.3.3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1.3.4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理论
        1.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基础环境分析
    2.1 滨海旅游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2.1.1 自然资源基础
        2.1.2 生态环境条件
    2.2 滨海旅游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2.2.1 交通区位条件
        2.2.2 经济发展水平
        2.2.3 城市化发展水平
    2.3 滨海旅游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2.3.1 区域发展战略
        2.3.2 旅游发展政策
        2.3.3 海洋发展政策
3 中国滨海旅游地域差异分析
    3.1 滨海旅游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分析
        3.1.1 滨海旅游总体发展水平分析
        3.1.2 滨海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地域差异分析
        3.1.3 沿海城市旅游经济贡献度差异分析
        3.1.4 滨海旅游经济地域差异的动态变化
    3.2 滨海旅游资源分布地域差异分析
        3.2.1 滨海旅游资源类型及总体开发状况
        3.2.2 滨海旅游资源分布地域差异分析
    3.3 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分布状态分析
        3.3.1 旅游产业集聚能力
        3.3.2 旅游产业关联度
        3.3.3 旅游产业创新能力
    3.4 滨海旅游市场地域差异分析
        3.4.1 滨海国际旅游区域市场结构分析
        3.4.2 滨海国内旅游区域市场结构分析
4 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划分
    4.1 划分依据与思路
    4.2 分区单元选择
    4.3 旅游功能分区指标
        4.3.1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分区指标体系解析
        4.3.3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4.4 旅游功能区划分方法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目标层指数计算
        4.4.3 旅游功能区类型识别
    4.5 旅游功能区划分结果
    4.6 旅游功能区分类评价
        4.6.1 滨海旅游优化开发区
        4.6.2 滨海旅游重点开发区
        4.6.3 滨海旅游引导开发区
        4.6.4 滨海旅游适度开发区
5 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布局分析
    5.1 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功能布局分析
        5.1.1 滨海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5.1.2 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5.1.3 滨海旅游区旅游功能与开发定位
    5.2 长江三角洲地区滨海旅游功能布局分析
        5.2.1 滨海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5.2.2 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5.2.3 滨海旅游区旅游功能与开发定位
    5.3 泛珠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功能布局分析
        5.3.1 滨海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5.3.2 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5.3.3 滨海旅游区旅游功能与开发定位
    5.4 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总体空间布局
6 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
    6.1 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时序安排
        6.1.1 沿海旅游城市功能区开发时序安排
        6.1.2 滨海旅游区域发展时序总体安排
    6.2 滨海旅游统筹协调组织
        6.2.1 滨海旅游功能区协调
        6.2.2 三大旅游圈协调
        6.2.3 区际多层次协调
    6.3 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保障体系
        6.3.1 交通支持保障
        6.3.2 人才资源保障
        6.3.3 法律法规保障
        6.3.4 资金保障
    6.4 建设滨海旅游功能区基本对策
        6.4.1 实施滨海旅游分区管制
        6.4.2 深化滨海旅游开放格局
        6.4.3 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
        6.4.4 推进滨海旅游市场开发
        6.4.5 促进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

(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1.2 海陆一体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1.1.3 海陆一体化:新时期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1.3.2 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2.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和空间范围
        2.1.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
        2.1.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范围
        2.1.3 海岸带地域系统的特征
    2.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
        2.2.1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2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3 文化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3 海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产业关联理论
        2.3.3 产业布局理论
3 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3.1 海陆产业关联与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1.1 基本概念
        3.1.2 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3.1.3 海陆产业关联度测算方法
        3.1.4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结构
        3.2.1 海岸带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3.2.2 海陆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3.3 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3.3.1 近岸海域污染调控的范围
        3.3.2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
        3.3.3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的构建
4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4.1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提出的背景
    4.2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
    4.3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实施情况
    4.4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5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
    5.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资源基础
        5.1.1 海洋生物资源
        5.1.2 海水资源
        5.1.3 海岸带矿产资源
        5.1.4 海洋油气资源
        5.1.5 海岸带土地与空间资源
        5.1.6 滨海旅游资源
        5.1.7 再生能源资源
        5.1.8 海洋科技资源
    5.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
        5.2.1 国民经济基础
        5.2.2 海洋经济基础
    5.3 山东省海陆经济联系分析
        5.3.1 山东省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总体关系模式
        5.3.2 山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5.3.3 山东省海洋产业贡献率分析
        5.3.4 沿海7 市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关系模式
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6.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6.1.1 “海上山东”建设成果显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
    6.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
        6.2.1 总体思路
        6.2.2 目标原则
    6.3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6.3.1 海洋主导产业
        6.3.2 陆域主导产业
    6.4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空间结构
        6.4.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增长点
        6.4.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轴
    6.5 山东省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6.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6.6.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海陆一体意识
        6.6.2 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6.6.3 加强临海经济带建设,打造胶东半岛经济特区
        6.6.4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临海七市经济实力
        6.6.5 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6.6.6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6.6.7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 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7.1 东营市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1.1 河口区概况
        7.1.2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1.3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1.4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2 烟台市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2.1 海阳市概况
        7.2.2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7.2.3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 威海市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3.1 荣成市概况
        7.3.2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3.3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4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4 总结与分析
        7.4.1 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
        7.4.2 河口、海阳与荣成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6)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研究重点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基本框架
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2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
        2.2.2 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
        2.2.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3 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
        2.3.1 体验经济的概念
        2.3.2 体验经济的产生
        2.3.3 体验经济的发展
        2.3.4 体验经济的特点
        2.3.5 体验经济与旅游
        2.3.6 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
        2.3.7 乡村旅游的体验本质
3 温州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3.1 温州乡村旅游总体状况
    3.2 温州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3.2.1 文化资源独特
        3.2.2 自然环境和谐
        3.2.3 物产丰富
        3.2.4 民俗节庆活动多彩
    3.3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3.3.1 温州旅游业总体状况
        3.3.2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现状
        3.3.3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认知及分析
    3.4 温州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4 温州乡村旅游的结构与特征
    4.1 自发经营,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4.1.1 乡村旅游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
        4.1.2 政府重视度不够,引导乏力
        4.1.3 空间格局不合理,分布散乱
    4.2 单户经营,尚未形成规模
        4.2.1 资金不足、规模不大
        4.2.2 经营理念狭窄、服务水平不高
    4.3 缺乏特色,体验性不强
        4.3.1 产品缺乏温州特色
        4.3.2 产品体验性不强
    4.4 竞争激烈,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4.4.1 竞争激烈
        4.4.2 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4.5 基础配套滞后
        4.5.1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4.5.2 卫生安全状况甚忧
    4.6 生态环境破坏倾向
5 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乡村旅游的案例分析
    5.1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5.1.1 旅游区位及交通条件
        5.1.2 旅游资源条件
        5.1.3 客源市场
        5.1.4 基础设施条件
        5.1.5 提高意识、合理规划
    5.2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2.1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5.2.2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2.3 岭上村发展乡村旅游前后对比
    5.3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
        5.3.1 永嘉县政府扶持
        5.3.2 定位明确,突出当地特色
        5.3.3 深挖传统文化,乡村体验活动丰富
        5.3.4 注重卫生和基础配套
    5.4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不足之处
        5.4.1 古老人文景观因受制于经济而缺乏维修
        5.4.2 乡村特色商品因交通不便不能充分开发经营
        5.4.3 "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因缺乏经营而难以深化
        5.4.4 客源市场有限
    5.5 岭上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5.5.1 政府持续性的引导和指导
        5.5.2 不断完善产品类型
        5.5.3 开发新兴市场,弥补乡村旅游季节性
        5.5.4 多种营销方式组合,推介旅游产品
6 温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6.1 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
        6.1.1 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
        6.1.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
        6.1.3 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6.1.4 扶持旅游商品开发
    6.2 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6.2.1 完善温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6.2.2 开发温州特色的旅游产品
    6.3 实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6.3.1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6.3.2 开发促进保护
    6.4 加大宣传,营销乡村旅游产品
        6.4.1 采取体验式营销方式
        6.4.2 温州乡村旅游体验式营销的策略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1.5.1 论文的贡献
        1.5.2 论文的不足
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1 海洋产业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
        2.1.2 海洋产业的门类
        2.1.3 海洋产业的分类
    2.2 海洋产业布局
        2.2.1 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2.2.2 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2.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宏观因素
        2.3.2 产业因素
        2.3.3 区域因素
    2.4 重点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1 海洋渔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2 海洋船舶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5 港口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6 滨海旅游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5 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2.5.1 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区别与共性
        2.5.2 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过程
        2.5.3 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
    2.6 海洋产业布局的原则
        2.6.1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2.6.2 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2.6.3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集约发展
        2.6.4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2.6.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6.6 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2.6.7 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聚集
        2.6.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7 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式
        2.7.1 均质模式
        2.7.2 专业化模式
        2.7.3 层级模式
        2.7.4 “点-轴”模式
3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国际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波罗的海地区
        3.1.1 波罗的海地区概况
        3.1.2 波罗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2 案例二:地中海地区
        3.2.1 地中海地区概况
        3.2.2 地中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3 案例三:墨西哥湾地区
        3.3.1 墨西哥湾地区概况
        3.3.2 墨西哥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4 经验与启示
        3.4.1 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
        3.4.2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
        3.4.3 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
        3.4.4 关于港口布局的几点启示
        3.4.5 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
4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
    4.1 “泛黄海地区”地域范围界定
    4.2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4.2.1 泛黄海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地位
        4.2.2 泛黄海地区的海洋资源条件
    4.3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4.3.1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3.2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4.3.3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4.3.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区域综合评价
    4.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4.4.1 行业用海矛盾突出
        4.4.2 资源过度利用与资源闲置状况并存
        4.4.3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低
        4.4.4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组织缺乏系统性
        4.4.5 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4.5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与产业发展
        4.5.1 布局模式选择
        4.5.2 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5 泛黄海地区重点海洋产业布局
    5.1 海洋渔业布局
        5.1.1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及其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地位
        5.1.2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特征
        5.1.3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资源条件
        5.1.5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1.6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趋势分析
        5.1.7 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
        5.1.8 泛黄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布局
    5.2 造船工业布局
        5.2.1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及其在我国造船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5.2.2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的区域分析
        5.2.3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4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5.2.5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2.6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
    5.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3.1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现状及在全国的地位
        5.3.2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5.3.3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4 泛黄海地区各盐区海盐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与评价
        5.3.5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分析
        5.3.6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3.7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4.1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资源概况
        5.4.2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现状
        5.4.3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4.4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5 港口布局
        5.5.1 泛黄海地区港口及其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
        5.5.2 泛黄海地区港口资源条件评价
        5.5.3 泛黄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特征
        5.5.4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5.5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5.6 泛黄海地区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5.5.7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
        5.5.8 关于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的进一步说明
    5.6 滨海旅游业布局
        5.6.1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5.6.2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5.6.3 泛黄海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6.4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6.5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
    5.7 泛黄海地区其它海洋产业布局
        5.7.1 海水综合利用业布局
        5.7.2 海洋能利用业布局
6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与发展
    6.1 海洋渔业合作
        6.1.1 日韩海洋渔业概况
        6.1.2 中日韩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1.3 我国泛黄海地区与日韩海洋渔业合作领域
    6.2 滨海旅游业合作
        6.2.1 日韩旅游业概况
        6.2.2 中日韩滨海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2.3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合作现存问题
        6.2.4 泛黄海地区开展滨海旅游合作的模式与建议
    6.3 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合作
        6.3.1 日韩港口业概况
        6.3.2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港口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3.3 泛黄海地区开展港口合作的相关建议
7 保障措施
    7.1 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实现海洋开发观念的二次创新
    7.2 加强海洋基础工作,为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7.2.1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
        7.2.2 建立统一规范的海洋信息系统平台
        7.2.3 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3 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
    7.4 破除地区壁垒,推进区域合作
    7.5 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7.5.1 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7.5.2 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
        7.5.3 继续发挥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海洋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7.6 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7.6.1 明确对海岸线和滩涂的管理
        7.6.2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海域使用规划
        7.6.3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7.6.4 完善海域使用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内容和思路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度假旅游概述
    第一节 度假旅游的涵义
        一、 度假旅游的定义
        二、 度假旅游的特征
    第二节 国内外度假旅游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 国外度假旅游发展的历程
        二、 国内度假旅游发展的历程
        三、 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相关条件分析
    第一节 影响度假旅游发展的因素
        一、 资源条件
        二、 社会经济条件
        三、 区位交通条件
        四、 市场条件
    第二节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相关条件分析
        一、 资源条件
        二、 社会经济条件
        三、 区位交通条件
        四、 市场条件
    第三节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
        一、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优势
        二、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劣势
        三、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机会
        四、 山东省发展度假旅游的挑战
第三章 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
    第一节 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现状
        一、 度假旅游市场需求现状
        二、 度假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构想
        一、 度假旅游市场开发思路
        二、 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第四章 山东省旅游度假区开发
    第一节 旅游度假区开发的理论探讨
        一、 旅游度假区的定义
        二、 旅游度假区的类型
        三、 旅游度假区的选址
        四、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第二节 山东省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
        一、 管理体制不顺制约度假区的发展
        二、 度假区规划滞后影响了度假区的发展
        三、 管理人才匮乏影响着度假区的发展
        四、 其它问题
    第三节 山东省旅游度假区发展思路
        一、 坚持政府主导,把度假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 完善体制,做好人才培养,提高我省度假区经营管理水平
        三、 科学规划、严格执行
        四、 转变建设重点,优化度假区的功能开发,以度假单体开发带动度假区发展
        五、 突出重点、分类组团、特色分工
        六、 加强度假活动组织,提供优质热情服务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评价、结构与效率研究[D]. 李丽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宇. 浙江大学, 2012(08)
  • [3]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滨海旅游实证研究为例[D]. 王芳. 南京大学, 2011(10)
  • [4]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 刘佳.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1)
  • [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卢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6]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路军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7]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山东省度假旅游发展研究[D]. 张言庆. 青岛大学, 2004(04)
  • [9]温州:休闲渔业渐成为游乐热点[J]. 吴奕. 海洋信息, 2002(01)

标签:;  ;  ;  ;  ;  

温州:休闲垂钓逐渐成为休闲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