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甘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生态条件初探

红壤甘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生态条件初探

一、赤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生态条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朱晓晖,曾艳,彭嘉宇,谢如林,谭宏伟,李忠宁,沈小微,刘昔辉[1](2021)在《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南方赤红壤蔗区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为该地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与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6年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南宁市武鸣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共设5个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是0(P0)、75 kg P2O5·hm-2(P1)、150 kg P2O5·hm-2(P2)、300 kg P2O5·hm-2(P3)和600 kg P2O5·hm-2(P4),连续3年测定甘蔗蔗茎、蔗叶产量和土壤Olsen-P含量,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分析植株磷含量,计算甘蔗吸磷量,磷肥利用率和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与P1处理相比,P2处理蔗茎产量显着提高8.3%(2014年)、18.0%(2015年)和15.5%(2016年)。蔗叶和地上部产量均以P2或P3处理最高,但不同施磷量间蔗茎、蔗叶和地上部产量整体无显着差异。P2—P4处理蔗茎磷累积量、蔗叶磷累积量和地上部磷累积量也相当。土壤Olsen-P含量、磷素表观平衡量和磷素盈余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以P1处理最高,显着高于P3和P4处理。Mitscherlich方程拟合获得Olsen-P农学阈值为13.4 mg·kg-1。相关分析表明,施磷量与磷素盈余率、磷素盈余率与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磷素盈余率与甘蔗蔗茎产量呈极显着二次相关(P<0.01),与磷素表观回收利用率、磷素偏生产力呈极显着指数相关(P<0.01)。当施磷量为40.9 kg·hm-2时,磷素盈余率为0,土壤Olsen-P含量为15.87 mg·kg-1,甘蔗蔗茎产量为94.2 t·hm-2。线性加平台拟合下的优化施磷量,土壤磷素盈余率为216.2%—232.7%,土壤Olsen-P含量为24.7—25.4 mg·kg-1,甘蔗蔗茎产量为99.7—100 t·hm-2。【结论】在Olsen-P含量较高的蔗区,40.9 kgP2O5·hm-2施用量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保持土壤适宜的Olsen-P含量,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磷肥利用率,可以作为推荐的适宜施磷量。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谢如林,朱晓晖,彭嘉宇,曾艳,莫宗标,谭宏伟,叶盛勤[2](2020)在《赤红壤蔗区11年连续增量施磷下磷素演变及其对甘蔗产量与磷流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系统分析连续11年增量施磷下赤红壤蔗地土壤全磷、Olsen-P以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和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盈亏、蔗茎产量的响应关系,为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托长期肥力及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2008年—),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和增量施磷(OPT+P)3个处理,测定土壤全磷、Olsen-P含量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析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累积盈亏量的关系,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推算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含量从第11年降至环境阈值所需的时间。【结果】CK处理逐年降低土壤全磷含量,年降速率为0.0251 g·kg-1·a-1。施肥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随种植年限波动增加,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速率OPT+P处理高于OPT处理。不施肥土壤表观磷盈亏10.2 kg·hm-2·a-1,施肥处理土壤表观磷盈余41.3—69.2 kg·hm-2·a-1,占施磷量的31.9%—35.6%,以OPT+P处理显着高于OPT处理67.5%。施肥下赤红壤蔗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量均与土壤累积磷盈亏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2,OPT处理和OPT+P处理土壤全磷上升0.06 g·kg-1和0.09 g·kg-1,Olsen-P含量上升11.0 mg·kg-1和9.1 mg·kg-1。土壤每累积亏缺100 kg P·hm-2,CK处理土壤全磷下降0.32 g·kg-1。Mitscher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蔗茎产量与赤红壤Olsen-P含量的响应关系(P<0.01)。其计算出的土壤Olsen-P农学阈值为12.1 mg·kg-1。施肥显着提高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且OPT+P处理也显着高于OPT处理。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与土壤Olsen-P含量显着正相关。基于土壤磷素变化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推算得出第11年OPT和OPT+P处理Olsen-P水平降至环境阈值的时间分别需要12年和16年。【结论】在南方赤红壤区,施肥尤其增量施磷在提高土壤磷素累积的同时增加了地表径流磷流失风险。在本试验磷的基础养分条件下,按OPT处理施磷,并从甘蔗种植的第2—3年实行隔年施磷可维持土壤磷素处于农学阈值与环境阈值之间。

陈月连[3](2020)在《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中国南方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有果蔗和糖料甘蔗。广东省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湛江地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受阻,对经济的助力逐渐减弱。本研究以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为核心,通过文献分析法、SWOT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分析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农户种植甘蔗意愿的影响因素,针对问题及种植意愿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湛江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湛江市农户种植甘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成本投入、收益满意度、政府政策支持4个因素对农户种植甘蔗意愿有显着影响。因此,推动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2、通过研究湛江甘蔗种植业的现状,对比国内外甘蔗种植经验,分析目前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政策支持甘蔗种植业发展不够;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甘蔗生长;甘蔗种植地块分散,发展规模小;甘蔗糖分含量偏低,病虫害防治水平低;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程度较低,未能形成规模化、片区化、集约化发展;甘蔗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够等。3、要加快推动湛江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建议及对策如下:第一,从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大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蔗区基础设施两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推动甘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推进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发展。第五,推广甘蔗种植良种良法。第六,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第七,加强对蔗农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蔗农种植和管理水平。

毛钧,王靖,黄明霞,陆鑫,刀静梅,张跃彬,桃联安,俞华先[4](2019)在《云南蔗区播期与水氮耦合对甘蔗产量和糖分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管理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德宏是云南甘蔗主产区之一,属于典型的湿润蔗区,然而播期和水氮管理对该区甘蔗生产的耦合效应尚不明确。该文基于云南德宏蔗区瑞丽甘蔗试验站的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数据评估了APSIM-Sugar(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Sugar)模型的适应性,并应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播期和水氮耦合对甘蔗大田生产影响的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不同耦合方式下的蔗茎产量、蔗茎含糖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分析了云南德宏蔗区雨养和灌溉条件下的最优播期和水氮管理耦合方案。结果表明:APSIM-Sugar模型能够较准确的模拟云南德宏蔗区甘蔗代表品种(ROC22和YZ0551)在典型播期下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变化趋势,模拟相对均方根误差在10%以内,决定系数R2大于0.9。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能够为德宏蔗区的甘蔗生产提供积极影响,雨养条件下采用春植或冬植有利于甘蔗稳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灌溉条件下采用秋植或春植有利于甘蔗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云南德宏等湿润蔗区旱地甘蔗推荐种植模式为,春植蔗2月下旬播种,冬植蔗12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60 kg/hm2,可获得95~100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9%)。水浇地甘蔗推荐种植模式为,春植蔗2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120 kg/hm2,配合伸长期灌水360 mm,可获得近120 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7%);秋植蔗10月下旬播种,施用纯氮180 kg/hm2,配合分蘖期和伸长期灌水720 mm,可获得近170 t/hm2的蔗茎产量(含糖量大于18%)。研究结果可为在云南湿润蔗区进行甘蔗生产的播期调控和水氮优化提供依据,为甘蔗高产高效种植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农泽梅,史国英,曾泉,叶雪莲,秦华东,胡春锦[5](2019)在《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细菌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甘蔗根际生态过程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赤红壤中连续留宿根2年的10个甘蔗品种根际可培养细菌进行研究,以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根际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从10个不同品种宿根蔗上共获得167株根际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根际细菌主要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大类群的31个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是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占42.51%,其它优势菌属还有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sp.)(10.18%)、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5.39%)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4.79%)等。群落生态学分析显示品种间的根际细菌多样性有一定差异,群落丰富度指数为1.80~3.67,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17~2.32,其中甘蔗品种B8和GT43根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相比较高,具有维持宿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的相对优势。【结论】赤红壤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主要种群中包含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不同品种宿根甘蔗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曾艳,朱晓晖,谢如林,谭宏伟,黄碧燕[6](2018)在《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养分流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肥料径流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过量施氮(OPT+N)、过量施磷(OPT+P)4个处理,分析甘蔗蔗茎8年产量变化、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结果】在种植的前4年,CK处理甘蔗蔗茎产量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50 t·hm-2并趋于平衡。施肥处理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但在相同年份内波动较小。与CK相比,施肥显着提高甘蔗蔗茎产量和稳定性,8年平均,蔗茎产量施肥处理增幅均高达70%以上。施肥处理下,蔗茎产量OPT与OPT+P处理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OPT+N处理。蔗茎产量稳定性三者间均差异不显着。蔗地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4年急剧下降,肥料贡献率急剧上升。之后,两者均基本稳定在50%左右。肥料贡献率及肥料农学利用率OPT处理均显着高于或相当于OPT+N和OPT+P处理。施肥显着提高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量。过量施入氮磷肥显着增加相应氮磷流失量,但对氮(磷)肥径流流失率无显着影响。【结论】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不仅没有增产、稳产优势,还造成养分流失。推荐施肥是南方赤红壤蔗区兼顾甘蔗高产稳产、高肥料贡献率及低养分流失的较好施肥模式。

樊仙,郭家文,邓军,张跃彬,高欣欣,杨绍林,李如丹[7](2018)在《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云南省是我国第二大甘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了解云南省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及蔗农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优化蔗农经济效益和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蔗农统一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对2013—2014年榨季的24个县1350户蔗农的甘蔗产量、施肥习惯及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蔗区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没有记录的按调查多数平均值计算。【结果】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汇总,当甘蔗产量介于85.0090.00 t/hm2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N285350 kg/hm2、P2O5 200250 kg/hm2、K2O 175225 kg/hm2,N∶P2O5∶K2O养分比例约为1∶0.7∶0.6。蔗区养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蔗区甘蔗平均产量表现为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北热带半湿润蔗区,分别为81.40 t/hm2、81.73 t/hm2和75.44 t/hm2,全省甘蔗平均产量80.35 t/hm2。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以施基肥为主,施用基肥的蔗农比例为99.71%;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和北热带半湿润蔗区以施追肥为主,施用追肥的蔗农比例分别为94.17%和93.94%;化学肥料品种以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为主,且施用复合肥的比例较高,其施用的样本比例占到了总样本数的94.13%;有机肥以滤泥、酒精废液和蔗叶还田为主,且均作为基肥施用,施用比例小。全省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是193.67 kg/hm2、116.79 kg/hm2和95.86kg/hm2。云南省各生态蔗区甘蔗化肥养分投入量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蔗区施肥以两次施肥(基肥+追肥)和一次施肥(追肥)为主。甘蔗下种时基肥随蔗种一起施入,进入拔节伸长期时进行追肥,追肥均在4月份至6月份完成。肥料施用方式以条施和穴施为主,施肥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施用追肥后不盖土的现象严重,中亚热带湿润蔗区追肥后不进行覆土的蔗农占样本总数的82.53%。【结论】云南不同生态蔗区存在以下问题:重追肥,轻基肥;重视化学肥料、复合肥,忽视有机肥;重视氮肥,轻钾肥;部分地区追肥不覆土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蔗区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投入,平衡氮肥与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优化基肥追肥肥料投入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施肥覆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刀静梅,刘少春,张跃彬,李如丹,樊仙,郭家文,高欣欣[8](2015)在《耿马甘蔗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笔者对云南省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耿马县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共采集了737份土样检测养分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耿马县甘蔗种植区95%以上的土壤属酸性土壤,6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上水平,70%以上的土壤碱解氮属于中上水平,80%上的土壤有效磷属于中下水平,严重缺磷,70%以上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于中下水平,缺钾。对照高产高糖甘蔗栽培技术土壤要求,耿马县甘蔗施肥建议稳氮、增磷、增钾。

黄振瑞[9](2015)在《高产甘蔗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甘蔗主产区施肥量过大、产量水平不高、生长中后期养分调控不力而制约甘蔗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问题,以广东蔗区为重点,进行了不同基因型甘蔗评鉴、氮磷钾“3414"、配方肥、高产高效养分调控和缓释肥施用等系列田间试验,明确了不同基因型甘蔗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特征,建立了粤西蔗区施肥指标体系,设计甘蔗专用配方肥进行了田间效果验证,进一步优化栽培措施并进行甘蔗养分高效综合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甘蔗在不同时期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有显着差异。甘蔗干物质累积主要集中在伸长期,苗期、分蘖期、伸长前期和伸长盛期的总干重分别占营养生长期干重的7.5%、15.5%、29.7%和47.3%。植株体内氮(N)、磷(P)、钾(K)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从分蘖期开始加快累积速率,N、P、K在伸长期累积比例均超过50%。高产甘蔗生产每吨蔗茎平均所需要的N、P、K分别为1.72kg,0.42kg,4.09kg。2、通过粤西52个点的“3414”肥料试验建立了粤西蔗区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并确定了相应的推荐施肥量。即以相对产量的75%、85%、90%和95%为临界值,将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水平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五个等级,作为粤西甘蔗施肥推荐的参考指标。根据肥力水平,该区域氮肥(N)推荐施用量为200~390kg/ha,磷肥(P205)推荐施用量为80-280kg/ha,钾肥(K2O)推荐施用量为100-380kg/ha.具体施用量再根据土壤养分水平、相对产量水平及目标产量等因素相应调整。3、针对甘蔗养分特征、土壤供应特点及目标产量设计了甘蔗专用肥配方,其中基肥配方为12-20-13,追肥配方为25-10-16,在此大配方肥的基础上补充硅、镁和硫元素形成优化配方。按目标产量100t/ha,其施肥量为N345kg/ha、P2O5195kg/ha、K2O240kg/ha。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比农民习惯施肥更有利于甘蔗干物质累积,优化配方处理的甘蔗产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产11.5%、肥料成本减少了19.2%、收益增加了11.5%。4、在应用配方肥的基础上采用增加下种量、覆膜、灌溉等栽培技术可进一步挖掘甘蔗高产高效潜力。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高产高效处理和再高产再高效处理的甘蔗产量分别增加了10.0%和16.1%,产糖量分别增加12.9%和16.5%,收益分别增加10.0%和16.1%。5、应用缓控释肥可实现氮肥减量和简化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等养分缓控释肥的甘蔗产量提高11.0%;施用比常规施肥处理减量20%养分的缓控释肥时,甘蔗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当,而且比常规施肥处理减少了1次施肥操作,节省了劳动力,同时将氮素利用率从31.4%提高到40.4%。

樊仙,郭家文,张跃彬[10](2014)在《国内外甘蔗养分管理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甘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规律、大中微量元素施肥、蔗叶还田和测土配方等方面简要介绍国内外甘蔗养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分析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甘蔗养分管理水平和施肥效益提出甘蔗养分管理对策。

二、赤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生态条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生态条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方法[24-27]
2 结果
    2.1 不同施磷量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磷量对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
    2.3 蔗茎产量对土壤Olsen-P的响应
    2.4 不同施磷量对甘蔗吸磷量的影响
    2.5 不同施磷量对蔗地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2.6 不同施磷量对甘蔗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7 磷素盈余率与施磷量、甘蔗蔗茎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土壤Olsen-P的关系
3 讨论
    3.1 适宜的施磷量促进甘蔗增产
    3.2 施磷量对土壤Olsen-P含量与蔗田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3.3 施磷量对磷肥利用的影响
    3.4 磷肥适宜施用量的确定
4 结论

(2)赤红壤蔗区11年连续增量施磷下磷素演变及其对甘蔗产量与磷流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作物
        1.2.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5 数据处理方法[8,10,17]
2 结果
    2.1 土壤全磷含量变化
    2.2 土壤Olsen-P含量变化
    2.3 土壤磷变化对土壤磷盈亏的响应
        2.3.1 土壤磷素盈亏情况
        2.3.2 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变化对土壤磷素盈亏的响应
    2.4 蔗茎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
    2.5 施肥下地表径流磷流失变化及其与土壤Olsen-P的关系
    2.6 施肥下土壤磷素管理
3 讨论
    3.1 增施磷肥赤红壤磷素含量变化
    3.2 磷素变化对磷盈亏量的响应
    3.3 土壤有效磷与作物产量、径流磷流失及土壤磷素管理
4 结论

(3)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综述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实证分析法
        2.2.4 SWOT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3.1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及糖业发展概况
        3.1.1 湛江市甘蔗种植面积及产区分布
        3.1.2 近几年种植的部分品种情况
        3.1.3 甘蔗种植效益
        3.1.4 对甘蔗种植灾害风险的防范
        3.1.5 湛江市甘蔗机械化发展概况
        3.1.6 蔗糖业的加工现状
    3.2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3.2.4 威胁分析(Threats)
        3.2.5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SWOT矩阵分析
    3.3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政策支持甘蔗种植业发展不够
        3.3.2 甘蔗糖分含量偏低,病虫害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3.3.3 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3.3.4 机械化程度较低
        3.3.5 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小
        3.3.6 甘蔗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够
4 湛江市农户种植甘蔗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调查数据来源
    4.2 基本情况分析
        4.2.1 农户基本情况
        4.2.2 农户甘蔗种植情况
        4.2.3 甘蔗种植生产收益
        4.2.4 甘蔗种植及收获方式
        4.2.5 外部环境
        4.2.6 蔗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4.3 蔗农种植意愿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说明
        4.3.2 模型分析与讨论
        4.3.3 实证分析小结
5 湛江发展甘蔗种植业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大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户甘蔗种植意愿
        5.1.1 提供政策支持,提高相关补助标准
        5.1.2 加大甘蔗产业扶持力度,推广农业种植保险
    5.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5.2.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2.2 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5.3 推动甘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3.1 推动甘蔗种植规模化发展
        5.3.2 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5.3.3 加强派砍运的管理,稳定甘蔗收购市场秩序
    5.4 推广甘蔗种植的良种良法
        5.4.1 优化甘蔗品种结构布局
        5.4.2 加强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5.4.3 配套的优良栽培方法
        5.4.4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5.5 加快推动甘蔗种植机械化发展
        5.5.1 加大宣传与技术培训力度
        5.5.2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
        5.5.3 着力解决机地矛盾问题
        5.5.4 推动蔗糖企业升级改造
    5.6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
        5.6.1 引进技术型人才优化农业队伍结构
        5.6.2 增加甘蔗研究科研经费
        5.6.3 加大交流合作力度
    5.7 加强对蔗农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蔗农种植和管理水平
        5.7.1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7.2 依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5.7.3 依托湛江市高等院校,加强甘蔗种植业的技能培训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云南蔗区播期与水氮耦合对甘蔗产量和糖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蔗区气候条件
    1.2 试验材料与资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甘蔗大田分期播种试验
        1.3.2 APSIM-Sugar模型及其参数化
        1.3.3 模型评价指标
        1.3.4 甘蔗高产高效种植管理方案的评价指标
        1.3.5 播期和水氮耦合情景设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APSIM-Sugar模型适应性评价结果
    2.2 播期对甘蔗大田生产的影响
    2.3 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甘蔗大田生产的影响
    2.4 灌溉量与灌溉时期对甘蔗大田生产的影响
    2.5 播期与水氮优化管理耦合筛选甘蔗高产高效种植方案
3 讨论
4 结论

(5)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根际细菌的分离、计数和纯化
        1.3.2 根际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1.3.3 根际可培养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甘蔗宿根蔗根际细菌的多样性比较
    2.2 甘蔗根际细菌多样性分析
    2.3 甘蔗根际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3 讨 论
    3.1 不同品种宿根甘蔗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3.2 宿根甘蔗根际细菌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菌种资源
4 结 论

(6)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养分流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作物
        1.2.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蔗茎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2 径流水样的采集和测定
        1.4.3 计算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长期不同施肥下的甘蔗产量
    2.2 长期不同施肥下的甘蔗蔗茎产量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2.3 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及肥料贡献率
    2.4 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的甘蔗肥料农学利用率
    2.5 蔗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和肥料径流流失率
3 讨论
    3.1 施肥与甘蔗产量
    3.2 施肥与地力贡献率、肥料贡献率、肥料农学利用率
    3.3 施肥与径流养分流失、肥料径流流失率
4 结论

(8)耿马甘蔗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采样方法
    1.3 土样处理
    1.4 土样检测方法
    1.5 数据统计及土样养分状况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耿马蔗区碱解氮含量状况
    2.2 耿马蔗区有效磷含量状况
    2.3 耿马蔗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
    2.4 耿马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
    2.5 耿马蔗区土壤p H状况
3 讨论
    3.1 土壤碱解氮
    3.2 土壤有效磷
    3.3 土壤速效钾

(9)高产甘蔗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甘蔗干物质生产与养分累积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粤西甘蔗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与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甘蔗专用配方肥的效果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高产甘蔗养分高效综合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缓控释肥减量简化施肥调控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国内外甘蔗养分管理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甘蔗养分管理概况
    1.1 甘蔗养分需求特征
    1.2 N、P、K营养元素施肥
    1.3 中、微量营养元素施肥
    1.4 蔗叶还田
    1.5 甘蔗测土配方施肥
2 结论

四、赤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生态条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研究[J].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朱晓晖,曾艳,彭嘉宇,谢如林,谭宏伟,李忠宁,沈小微,刘昔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3)
  • [2]赤红壤蔗区11年连续增量施磷下磷素演变及其对甘蔗产量与磷流失的影响[J].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谢如林,朱晓晖,彭嘉宇,曾艳,莫宗标,谭宏伟,叶盛勤. 中国农业科学, 2020(22)
  • [3]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陈月连. 广西大学, 2020(07)
  • [4]云南蔗区播期与水氮耦合对甘蔗产量和糖分影响[J]. 毛钧,王靖,黄明霞,陆鑫,刀静梅,张跃彬,桃联安,俞华先.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6)
  • [5]赤红壤条件下宿根甘蔗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J]. 农泽梅,史国英,曾泉,叶雪莲,秦华东,胡春锦.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5)
  • [6]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曾艳,朱晓晖,谢如林,谭宏伟,黄碧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0)
  • [7]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J]. 樊仙,郭家文,邓军,张跃彬,高欣欣,杨绍林,李如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 [8]耿马甘蔗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分析[J]. 刀静梅,刘少春,张跃彬,李如丹,樊仙,郭家文,高欣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1)
  • [9]高产甘蔗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调控研究[D]. 黄振瑞.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10]国内外甘蔗养分管理概况[J]. 樊仙,郭家文,张跃彬. 中国糖料, 2014(03)

标签:;  ;  ;  ;  ;  

红壤甘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生态条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