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东南亚石油工业

蓬勃发展的东南亚石油工业

一、蓬勃发展东南亚油脂业(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佳[1](2021)在《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文中提出

常莉敏[2](2019)在《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星洲网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网络媒体之一。本文选取星洲网2014年1月1日到2018年11月30日的“一带一路”议题中关于中马经贸关系的503篇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使用臧国仁的框架理论,分析其在报道中所呈现的中马经贸关系,并探讨其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层面:首先是对新闻样本的选取以及对新闻样本数量、体裁的展示。分析发现,新闻报道各年份间数量波动较小,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明显报道峰值;其主要使用消息体裁,兼有少量的评论、深度报道等体裁。其次分析报道框架高层次结构中的新闻报道主题及其对应报道倾向。本文发现星洲网对不同报道主题的关注度与报道倾向有明显区别:“贸易畅通”主题最受关注,报道倾向以正向为主;“资金融通”主题数量较少,报道倾向多面复杂;“设施联通”主题报道倾向发生转变,负向新闻比重渐增;“‘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主题关注度第二,报道倾向分化明显;“国内经济形势”主题与“海外华人华侨”主题报道数量稳定,倾向正向为主。同时分析报道框架中层次结构中的五个环节。分析认为,星洲网更倾向于“主要事件”以及“影响与结果”环节的新闻报道,而“先前事件与历史”、“归因”、“评估”环节的新闻报道较少。之后分析报道框架低层次结构中的关键词语与消息来源以及消息来源所对应报道倾向。研究发现,官方始终是其主要消息源,专家学者观点较为多元,民间社团积极参与话语建构;文本上多使用带有正面色彩的词语进行报道与转述,体现出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合作态度。最后探析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马双边经济诉求差异与马来西亚不同群体对中马双边经贸关系的认知差异。并结合社会现实与历史现状,分析影响其报道框架的各类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因素。

杨晓东[3](2018)在《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文中指出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由于政治体制束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欠发达,商品经济落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国际物资交换很少,各国粮食问题基本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世界逐步确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分工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大的跨越,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增多,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经济逐渐发展成一个互融互通、相互依存渗透的全球经济体系。基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的差异,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平衡粮食需求、调节粮食结构,推动了世界粮食市场的形成和粮食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各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密切了各国经济往来和国际分工协作,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随着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世界粮食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平衡世界粮食供需、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中国一直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需求大国。长久以来,在世界粮食贸易市场中,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借助世界粮食市场调剂粮食余缺是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粮食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联系更趋紧密,这不仅体现在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方面,更多反映的是深层次的贸易体制、价格传导、贸易政策、贸易格局等方面的紧密关联,因此,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和演进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时期,经济环境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经济增速陷入低谷,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体制和秩序在力量消长中博弈和调整。为应对和走出经济危机,主要经济体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对国际资本流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均产生巨大影响。全球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贸易产生重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国际市场粮价暴涨,各国纷纷采取了“限出奖入”的保护主义措施,强化对粮食资源的控制,更加激化了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以粮食危机为分水岭,在世界政经格局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动下,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重新审视和调整粮食贸易政策,争取更加有利的粮食贸易规则,世界粮食贸易发展出现新的变化。研究探讨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粮食安全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中国来讲意义非同寻常。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用事实回击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散布“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莱斯特·布郎先生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不仅生活得很好,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无法回避的是为保障粮食安全付出沉重代价,资源透支、生态恶化、地力退化、食品安全等问题亟待扭转。而且还存在体制积弊严重、生产效率低下、消费升级压力、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竞争力差、财政不堪重负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总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也处在深刻调整变化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粮食贸易深刻影响着中国粮食安全。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诸多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我们只有认清世界粮食贸易新的发展脉络和特征趋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有的放矢,才能提升粮食产业世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推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顺利实施。本文通过对世界粮食贸易发展历程的总结、回顾、梳理,以粮食危机这一关系世界政经发展的重大事件为分水岭,从贸易供需、贸易价格、贸易结构、贸易市场、贸易政策、贸易格局六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了20072008年粮食危机后世界粮食贸易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论证了其内涵,主要包括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交织并存、粮食贸易日益成为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世界粮食贸易进出口地区日益两极化、美国粮食贸易霸权成为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通过对粮食安全的属性和基本内涵的分析,提出了衡量中国粮食安全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产业安全的四个维度,概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世界经济、世界贸易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论证了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途径和机制。并采用系统分析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就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产业安全四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简要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总的来看,粮食危机后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从数量安全维度,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带来积极影响,成为中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渠道和保障,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日渐明显,表现在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特别是大豆进口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以及价差驱动下的玉米、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导致近年来出现“洋粮入市、国粮入库”局面,造成国产粮无效供给增加。从质量安全维度,世界转基因大豆以成本低、价格低的明显优势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基本替代了传统大豆压榨市场,随之传统大豆因种植面积萎缩与其他作物轮作减少,使土壤氮素下降,造成粮食生产环境问题显现;而可能对人体带来损害的转基因粮食大量进口,造成粮食品质风险加剧,以及对进口大豆的高度依赖造成粮食营养价值下降,这些都危及到粮食质量安全;从结构安全维度,国外廉价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冲击引发了国内粮食种植结构的失衡,进口粮打压下导致“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的粮食消费失衡问题,以及国产玉米、稻谷市场消化失灵下大量进入国家储备造成的库存结构失衡问题;从产业安全维度,在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进口谷物价格冲击、转基因大豆大量涌入、贸易定价权缺失、跨国粮食巨头垄断经营、粮食贸易格局强者恒强、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粮食贸易秩序不公平体制犹存的情形下,我国粮食产业的生存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和控制力都面临极大挑战,总体上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主要影响品种是大豆,大豆产业由于高度依赖进口已处于“很不安全”状态;而谷物产业“基本安全”,基本符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但是安全分值也已不断接近“不安全”状态,形势不容乐观。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部分,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在综合梳理目前针对世界粮食贸易、中国粮食安全、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的文献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总体概况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是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历程及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内涵部分,主要包括简述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粮食危机的爆发及成因,研究了世界粮食贸易新的发展阶段在贸易总量、贸易价格、贸易结构、贸易市场、贸易秩序、贸易格局六个方面的特征和内涵。第3章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衡量维度和基本状况,主要包括分析论述了粮食的公共属性和基本内涵,提出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产业安全四个衡量粮食安全的维度,概述了中国粮食安全四个方面的基本状况。第4章是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部分,深入研究了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从贸易总量(供需)、贸易价格、贸易结构、贸易市场、贸易政策、贸易格局六个方面分别研究了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原理、路径和机制。第5章是世界粮食贸易新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部分,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产业安全四个维度,全面分析了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第6章是建议及措施部分,从世界粮食贸易新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诸多方面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以此对中国有效应对世界粮食贸易的新挑战,对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供参考的顶层设计措施。

经先静[4](2017)在《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文中指出战争时期,上海女工集中的纺织业与烟草行业既经历过“畸形”的繁荣发展,也遭遇过萧条萎缩。受此影响,资本市场对女工的需求也曾大起大落。但无论是市场波动,还是上海沦陷,都挡不住大批农村女孩到上海来做工的脚步。上海女工多半来自江浙及上海附近农村,她们大多数缺少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女孩们进厂的动机各不相同,“吃饱饭”和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则是她们最一致的诉求。因此,面对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工资待遇低以及不人道的管理和盘剥,她们往往都会极力忍受。至于压迫、盘剥者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她们最初也不十分在意。作为来自农村的女孩,她们很容易受到上海这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诱惑,而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也不可避免地使她们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和追求时尚的渴望。中日战争的大环境并没有阻止她们像她们的前辈工友那样,开始向城里人看齐。包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理解,也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与她们父母不同的,趋向现代观念的改变。从阶级的观点看问题,工人一旦将劳动力出卖给了资方,也就意味着其劳动期间必须要面临资本权力的规训。但是处于工人与女性两种身份的叠加之下,她们不仅受制于工厂内苛刻的规章制度,忍受着男性管理者语言及身体上的暴力,还遭遇了以性骚扰、性侵害为主的性别控制。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传统的父权制与资本制共同建构了日常工作空间内对女工身体的规训,力图将其变成驯服且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也正是这种长期共同的经历,促使女工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权利意识,推动了她们会在工作中寻求一切可能机会进行抗争。长期大量的类似行动的聚集,自然也使她们容易向阶级意识靠拢,开始认识到工人和资方利益的不同,进而开始认同集体抗争的作用。就战时上海女工整体而言,大多数女工民族意识固然淡薄,但在战争初期,受到举国抗战舆论高涨的环境影响,她们也很容易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感染。随着战场日渐远离,上海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工及其家人,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劳资之间的对立、工人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以及性别上的歧视与压迫,但民族抗争的意识和行动,却明显地减少了。从战时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女工受制于工人身份所形成的体验,对资方的压榨感受较深,更受制于女性身份所形成的体验,在性别认同上又往往有消极的认识。这是导致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民族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通过尽管是零星的案例,我们也可以发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包括各种政治力量的秘密工作,部分女工也仍旧可能参加到抗日的民族斗争中来。

张思媛[5](2016)在《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1937-1945)》文中指出1980年初,关于商会的研究论着开始增多,不久后便形成了以地域分布为特征的商会研究热潮。对商会兴起的背景以及商会成立后具体功能、作用的研究范畴都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关于云南商会的研究,学术界也陆续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着。然而,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云南商会的研究多集中在民国前期的云南总商会这一阶段。对于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的云南重要商会团体昆明市商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故本文试图对这一阶段进行粗浅地认识和探究。昆明市商会是在政府、商界各方势力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妥协下成立的,因而昆明市商会在建立初期就担负着协调各方势力的责任。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云南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愈发加强对商人群体的管控。昆明市商会在抗战时期,一方面为协同地方政府管理商人群体,以达通官商之邮的职责;另一方面,昆明市商会也为商人积极奔走,争取商人群体的正当权益,努力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抗战时期,昆明市商会参与地方社会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就经济方面而言,主要包括维持市面秩序,平抑粮价调剂民食,管理同业公会,以及根据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配合政府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和税收管理;在政治方面,主要为参与政府抗战工作,开展防日空袭和疏通海防存货以及为军队筹集物资,另一方面则是组织发起商人抗日救国运动,成立抗日救国会,发起抵制仇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在地方社会事业方面,昆明市商会积极筹建商业学校,开商智,培养商业人才,其次还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赈济灾民、办理难童教养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中的缺失。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在参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事业的互动中呈现出商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地方政府主导性的特点。就昆明市商会在地方社会中的成效分析,昆明市商会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拓宽了地方商人的交往范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商人抗战救国运动,增强了地方抗战救国力量。但昆明市商会在参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地方政府对商会事务的主导和控制,致使昆明市商会在管理商事活动上缺少话语权。而商会领导人的二重构成原则又使商会在参与地方事务中缺乏广泛参与度和积极的活力。总体来说,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彰显了商会组织的职能,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也是频繁的,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总结昆明市商会在与地方社会互动中的成效缺失,也为后世的商人组织留下值得借鉴之处。

高鹏[6](2012)在《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以JL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创立与快步成长,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从弱小到壮大,其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逐步成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部分,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促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工业过度型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型转变。在今后的数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水平将主要取决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健发展,构建国家经济安全,应该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题。本文紧紧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旨,在科学全面地界定民营企业相关概念基础上,以企业模式、企业制度变迁脉络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性问题,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模式及其演变趋势,客观评述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如何培养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的社会构想。文章在对民营企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某大型民营企业从创业到成长,到立足国内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有关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模式分析及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等相关分析结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JL公司为例的实案分析体现了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特点与局限,由点及面的剖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切实提出了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杨慧[7](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提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刘建忠[8](2009)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文中研究说明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激励」。华人文化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网络的特殊性,受到家族理念相当大的影响,华人的特有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运用的起源。钱德勒(Chandler 1977)将家族企业看做一种过渡性的企业组织型态。韦伯(Weber 1920)「新教伦理」对于东西两方的论述,开启从社会学视角对中国家族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与论述,然而近代的理论研究表明,「信任」是一个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而信任即是信息浓缩。由华人人际关系网络的家族信任到信息及时充分披露的社会信任,进而充分运用社会资本,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间包括企业本身的制度及社会相关的制度。本文特别之处在于以华人文化、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为起点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的成长历史演进中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充分运用关连性印证台湾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以大成长城公司五十年的实践验证这个过程理论。主要贡献为突破传统会计信息的财务技术框架,从社会资本网络关系来探讨信息披露。本文研究启示为:大成的治理与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创办人人格特质于大成创办初期具有关键影响。华人关系文化封闭的信息体系形成「信任障碍」,需过渡到专业经理人专业管理制度与公司治理。台湾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为,台湾信息披露机制变迁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后续亡羊补牢。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利用的关系,信息披露是一个过程,目的在获得信任,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取得社会信任,并建立品牌声誉机制,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成从一个封闭的家族企业走向国际,并带有浓厚的家族治理特色与华人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时,大成从利用国际资本、职业化管理的推进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是台湾进一步政治民主化,信息管理制度化的必然结果。

张军林[9](2009)在《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农产品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世界市场,与国外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争夺市场份额。这种形势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小康社会。陕西省为我国西部农业大省,农产品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提升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促进陕西省农产品贸易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了比较,并在借鉴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其次,结合所收集和整理的有关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农牧业资源禀赋、农业发展现状、农产品贸易现状以及主要农产品产销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总体、结构、品种三个层面对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了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接着,对影响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直接因素有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市场主体因素、营销能力等,间接因素包括农业政策、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相关产业等因素,要提升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化解这些因素对我省的制约和影响。最后,在借鉴国内外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陕西实际,从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出口主体、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建立农产品出口综合性政策扶持体系、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者科技素质、改善农产品出口流通环境、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李强[10](2008)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上买方市场已经形成。面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农产品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学者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农产品企业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展开深入研究。但从微观消费者个体出发,结合农产品企业到宏观国家政府角色的研究显得相对不足。结合具体行业和产品进行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首先对农产品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本文的第三、第四章内容。首先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对影响因素作定性分析,运用选择排序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到显着影响因素,对假设进行验证。根据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研究,以“福临门”品牌食用油为例,为中粮集团建立品牌竞争优势寻找可行方案。根据消费者和企业角度的研究,最后借鉴国外政府在品牌化中的经验做法对我国政府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二、蓬勃发展东南亚油脂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蓬勃发展东南亚油脂业(论文提纲范文)

(2)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样本选择
    一、样本选取
        (一)选取时间
        (二)选取对象
    二、样本展示
        (一)新闻报道数量
        (二)新闻报道体裁
第二章 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高层次结构分析
    一、报道主题
        (一)报道主题划分
        (二)报道主题分析
    二、不同报道主题的报道倾向
        (一)报道倾向的确定
        (二)整体统计与发现
        (三)报道主题对照的报道倾向
第三章 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中层次结构分析
    一、中层次结构整体特点
    二、中层次结构各环节特征
        (一)主要事件
        (二)先前事件和历史
        (三)归因
        (四)结果与影响
        (五)评估
第四章 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低层次结构分析
    一、消息来源分析
        (一)政府官方的主导
        (二)专家学者的阐释
        (三)民间社团的参与
    二、不同消息来源的报道倾向
        (一)消息来源对照的报道倾向
        (二)主要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的对照分析
    三、话语修辞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星洲网建构的中马经贸关系
        (一)马来西亚的经济诉求与担忧
        (二)“一带一路”的吸引力与“威胁”
        (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认知
    二、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下滑压力,寻求发展契机
        (二)多元政党政治,族群利益多样
        (三)中美摩擦加剧,国际环境复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粮食的概念与属性
        1.2.2 国际贸易理论渊源
        1.2.3 世界粮食贸易的研究
        1.2.4 粮食安全的研究
        1.2.5 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世界粮食贸易发展历程及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内涵
    2.1 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历程(2007~2008粮食危机前)
        2.1.1 世界粮食贸易总量
        2.1.2 世界粮食贸易价格
        2.1.3 世界粮食贸易结构
        2.1.4 世界粮食贸易市场格局
        2.1.5 世界粮食贸易政策的演变
    2.2 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与原因
        2.2.1 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
        2.2.2 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2.3 危机后世界粮食贸易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3.1 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维持增长态势
        2.3.2 世界粮食贸易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2.3.3 世界转基因粮食贸易占比大幅上升
        2.3.4 世界粮食贸易市场金融属性明显强化
        2.3.5 粮食贸易秩序进入“再平衡”。
        2.3.6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显现进出口国失衡和“一超独大”特征
    2.4 世界粮食贸易新发展的内涵
        2.4.1 粮食贸易呈现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交织并存的新常态
        2.4.2 粮食贸易日益成为维系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2.4.3 世界粮食贸易进出口地区日益两极化
        2.4.4 美国粮食贸易霸权成为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
第3章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衡量维度和基本状况
    3.1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
        3.1.1 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
        3.1.2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
    3.2 粮食安全的衡量维度
        3.2.1 数量安全
        3.2.2 质量安全
        3.2.3 结构安全
        3.2.4 产业安全
    3.3 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3.3.1 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3.3.2 粮食质量问题显现
        3.3.3 粮食结构失衡严重
        3.3.4 粮食产业长期低迷
第4章 世界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1 世界粮食贸易供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2 世界粮食贸易价格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3 世界转基因粮食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3.1 对粮食自给率的影响机制
        4.3.2 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机制
        4.3.3 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机制
    4.4 世界粮食贸易市场“金融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5 世界粮食贸易政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4.6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第5章 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5.1 对中国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
        5.1.1 粮食产量高于预期持续增长
        5.1.2 粮食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5.1.3 粮食自给率逐年走低
    5.2 对中国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
        5.2.1 粮食生产环境问题显现
        5.2.2 粮食品质风险加剧
        5.2.3 粮食营养价值下降
    5.3 对中国粮食结构安全的影响
        5.3.1 大豆进口冲击引发粮食种植结构失衡
        5.3.2 进口需求迅速增加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失衡
        5.3.3 国内外粮食价差扩大导致粮食库存结构失衡
    5.4 对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影响
        5.4.1 粮食产业生存环境实证分析
        5.4.2 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5.4.3 粮食产业对外依存度实证分析
        5.4.4 粮食产业控制力实证分析
        5.4.5 粮食产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第6章 建议及措施
    6.1 世界粮食贸易市场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通道
    6.2 世界粮食贸易价格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市场价格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因素
    6.3 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品种海外种植基地建设战略
    6.4 在粮食市场“金融化”趋势下着力建设全球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
    6.5 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对于维护自身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6.6 应对美国粮食霸权和粮食巨头的挑战形势紧迫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4)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
    二、学术史回顾
    三、理论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五、研究资料
第一章 战争背景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对女工的需求
        一、战前对女工的需求
        二、孤岛时期女工需求的猛增
        三、全面沦陷后女工需求的萎缩
    第二节 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冲击
        一、轰炸、逃难
        二、轧户口米
    结语
第二章 工作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女工的工作
        一、为找个吃饱饭的地方进厂
        二、进厂之后的工作生活
        三、相对稳定的工资待遇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孤岛时期女工的工作
        一、进厂之前农村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新兴的进厂方式
        三、繁重的工厂生活
        四、差异化的工资待遇与生活状况
    第三节 全面沦陷时期女工的工作
        一、女工来源中城市贫民的增加
        二、工作时间严重不足的工厂生活
        三、低微的工资待遇与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
    结语
第三章 日常消费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上的追求
        二、食住行的变化
    第二节 休闲活动
        一、娱乐型活动
        二、学习型活动
    结语
第四章 家庭生活
    第一节 终身大事谁做主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主婚姻
        三、晚婚以至不婚
    第二节 为人女、妻、母
        一、孝顺的女儿
        二、新家庭中的妻子
        三、子女的养育
    结语
第五章 抗争
    第一节 规训与抗争
        一、规章与暴力
        二、性骚扰与性侵害
        三、日常的抗争
    第二节 劳资纠纷
        一、劳资纠纷的特点
        二、政治力量介入下的劳资纠纷
        三、女工的感受
    结语
第六章 民族意识
    第一节 女工与抗日活动
        一、上海工人中的抗日活动
        二、女工与工人中的抗日活动
    第二节 在日本人工厂中的女工
        一、战争时期日本人工厂的发展情况
        二、日本人工厂中的管理
        三、不同的声音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商会的研究
        (二)学术界对云南商会问题的研究
        (三)学术界关于抗战时期云南地方社会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 昆明商会的历史沿革
    一、昆明商会兴起的背景
        (一)近代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二)云南商业的发展及商人对商业制度化的需求
    二、民国前期昆明商会的发展演变
        (一)清末民初的云南商务总会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云南总商会
        (三)民国前期昆明商会的基层组织
    三、昆明市商会的成立及组织运作
        (一)从商民协会风波到昆明市商会的成立
        (二)昆明市商会的组织结构
        (三)昆明市商会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抗战时期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经济
    一、抗战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昆明市商会与战时地方市场
        (一)维持市面秩序
        (二)平抑粮价,调剂民食
        (三)管理同业公会
    三、昆明市商会与战时地方经济政策
        (一)配合政府实施战时经济统制
        (二)协助政府管理战时税收
第三章 抗战时期昆明市商会与地方政治
    一、参与地方政府抗战工作
        (一)协助政府开展防日空袭
        (二)参与疏通海防存货
        (三)协助政府为军队筹集物资
    二、组织商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一)成立反日护侨救国会和昆明市抗日救国会
        (二)开展工商人员军事训练
        (三)抵制仇货,开展国货运动
    三、在地方政治中争取自身权益
        (一)争取惠税
        (二)维护商权
第四章 抗战时期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事业
    一、昆明市商会与地方教育事业
        (一)与内迁高校互动
        (二)开商智,办理商业学校
    二、昆明市商会与地方公益事业
        (一)赈济灾民
        (二)办理难童教养院
    三、昆明市商会与其它社会事业
        (一)协助办理民众救火会
        (二)组织云南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
结语 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在地方社会中的作用评价
    一、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特点
        (一)商会参与的主动性
        (二)地方政府的主导性
    二、昆明市商会在地方社会中的成效
    三、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互动中的缺失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6)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以J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1.2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营经济及其作用
    2.1 民营经济概述
    2.2 民营经济存在的重要性
    2.3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演变
    3.1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3.2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演变趋势
    3.3 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险控制
第四章 滨海新区JL 企业国际化发展
    4.1 JL 企业概况
    4.2 JL 的成长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3 JL 集团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经验
    4.4 JL 集团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5.1 构建民企发展的制度体系
    5.2 民营企业发展的监督与评估
    5.3 民营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三、选派留苏学生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地缘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文化因素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8)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章结构
2 文献探讨
    2.1 台湾家族企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2 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理论
    2.3 华人社会或台湾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3 大成公司创办时期(1957~1977)的社会资本利用及信息披露
    3.1 公司的缘起--家族企业的创办与基础初巩固
    3.2 大成自小企业的家庭式发展与社会资本网络
    3.3 大成创办时期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台湾会计制度
4 大成公司台湾上市与扩展(1978~1989)其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4.1 基础巩固期后的成长与资本累积
    4.2 台湾大成的股票上市与台湾股票上市制度及会计准则系统建立
    4.3 台湾大成的公司治理、社会资本利用、宝隆事件后的制度变迁
    4.4 大成在困境中的试炼及信息披露、社会资本利用与发展
5 大成国际发展与香港上市(1989~2007)的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5.1 大成飞鹰计划文化再造工程与社会资本运用
    5.2 大成海外的开拓与台湾政府政治力
    5.3 重生后大成两岸的营运网络与其社会资本建立
    5.4 大成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继承、台湾治理制度变迁
    5.5 大成海外营运初成与香港上市计划关联的社会资本网络
    5.6 大成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6 大成公司国际接轨后的发展(2007~2009)与结论
    6.1 大陆成功举办奥运与大成的社会资本网络
    6.2 国际间公司治理机制及会计准则的趋同台湾资本市场制度的变迁
    6.3 社会责任声誉建立与社会资本利用
    6.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内涵
    2.2 竞争力内涵及特征
        2.2.1 竞争力内涵
        2.2.2 竞争力特征
    2.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4.1 比较优势理论
        2.4.2 竞争优势理论
        2.4.3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比较
    2.5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2.5.1 比较优势评价法
        2.5.2 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2.5.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陕西省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现状
        3.1.1 中国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3.1.2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
        3.1.3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发展趋势
    3.2 陕西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现状
        3.2.1 陕西省农业要素禀赋状况
        3.2.2 陕西省农产品总体生产状况
        3.2.3 陕西省主要农产品的产销状况
        3.2.4 陕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 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度
        4.1.1 评价方法
        4.1.2 原始数据的获取
        4.1.3 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4.1.4 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
        4.1.5 评价结论
    4.2 影响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2.1 直接因素分析
        4.2.2 间接因素分析
第五章 提高陕西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国外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5.1.1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5.1.2 强化农业财政支持政策
        5.1.3 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5.1.4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5.1.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5.2 扩大陕西省农产品出口对策建议
        5.2.1 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5.2.2 结合建设专业乡镇和专业村,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
        5.2.3 培育农产品出口主体,壮大农产品国际市场经营队伍
        5.2.4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5.2.5 建立综合性政策扶持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5.2.6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者科技素质
        5.2.7 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出口流通环境
        5.2.8 加强农业外经贸人才队伍工作,为农产品出口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农产品品牌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基本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视角: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2.1.1 品牌忠诚概念及表现形式
        2.1.2 消费者特征和产品特性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文献回顾
    2.2 企业视角:农产品品牌经营研究
        2.2.1 品牌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体现
        2.2.2 广告对品牌的传播推广
        2.2.3 国内外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成功经验
        2.2.4 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2.3 政府视角:农产品品牌化研究
        2.3.1 国内外政府的经验做法
        2.3.2 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文献回顾
    2.4 简要评价
3 消费者视角: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1 消费者特征因素
    3.2 营销刺激因素
        3.2.1 产品特性对消费者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
        3.2.2 价格对消费者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
        3.2.3 渠道对消费者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
        3.2.4 广告对消费者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
        3.2.5 促销对消费者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
4 消费者视角:农产品品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4.1.2 样本特征
    4.2 数据分析
        4.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确定和量化
        4.2.2 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消费者对食用油品牌认知和购买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4.4 小结
5 企业视角:农产品品牌经营研究——以中粮集团“福临门”品牌为例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因素
        5.1.2 经济环境因素
        5.1.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5.1.4 技术环境因素
    5.2 行业环境分析
        5.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5.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5.2.3 替代品分析
        5.2.4 供应商分析
        5.2.5 购买者分析
    5.3 企业的SWOT 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会
        5.3.4 威胁
    5.4 “福临门”品牌经营战略选择
        5.4.1 产品差异化战略
        5.4.2 成本领先战略
        5.4.3 目标聚集战略
    5.5 “福临门”品牌分析对农产品企业和政府的启示
6 政府视角: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的经验和对策研究
    6.1 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化中的作用
    6.2 政府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的意义
    6.3 我国农产品品牌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6.4 外国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化中的管理职能分析
        6.4.1 法国政府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政策和做法
        6.4.2 荷兰政府在实施品牌化战略中的政策和做法
        6.4.3 发达国家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管理职能对我们的启示
    6.5 我国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的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蓬勃发展东南亚油脂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D]. 郑佳佳. 上海大学, 2021
  • [2]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框架分析[D]. 常莉敏. 西南大学, 2019(01)
  • [3]世界粮食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D]. 杨晓东. 吉林大学, 2018(12)
  • [4]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D]. 经先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5]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1937-1945)[D]. 张思媛. 云南民族大学, 2016(02)
  • [6]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以JL公司为例[D]. 高鹏. 天津大学, 2012(07)
  • [7]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8]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D]. 刘建忠. 暨南大学, 2009(09)
  • [9]陕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张军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
  • [10]我国农产品品牌化研究[D]. 李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蓬勃发展的东南亚石油工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