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

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

一、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小会,陈诚[1](2021)在《来水量减少下植被覆盖增长对千岛湖藻华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千岛湖对整个钱塘江流域生活、生产供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聚焦千岛湖来水的关键生态屏障区(千岛湖西北河库过渡区),基于2013~2018年遥感观测,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演的河库过渡区湖畔植被覆盖度与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Chl-a)间相关分析表明:NDVI与Chl-a间存在负相关性(R2=0.37,n=11,P=0.049),即:更多的植被覆盖有助于降低叶绿素a浓度,进而抑制藻华发生。并且2003~2018年整个千岛湖上游流域年均NDVI值从0.65增长到0.70,为千岛湖水质在整体上保持稳定提供重要生态保障。从近30年(1990~2017年)安徽入境千岛湖水量与该流域降雨量的距平值相关分析知:降雨量与入境水量高度正相关,但随着千岛湖流域安徽部分用水量的增长,在千岛湖流域年降雨量呈现增长的情况下,安徽输入千岛湖水量却在减少,这势必会对库区及下游地区水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必须及时采取相关预案以保障下游地区生活与生态用水安全。

何东飞[2](2021)在《引流济渭水源区三河口水库水生态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河口水库是陕西省一座重要的大型水库,是未来关中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本文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研发的水生态模型软件对三河口水库蓄水后的水生态系统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为今后的三河口水库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总结了湖泊水库水生态模型研究进展,并介绍了 AQUATOX模型的结构与原理。基于三河口库区子午河水生生物历史调查数据,以及本课题组在三河口水库实地采样调查所取得的水质数据,通过敏感度分析进行参数率定,完成模型验证,构建了三河口库区子午河河段水生态系统模型,并以子午河模型的相关参数为基础,建立了三河口水库的水生态系统模型,对水库蓄水后的生态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综合考虑入湖负荷、光照、温度、风速、降雨等水文气象条件及库区生物背景情况建立水生态系统模型。基于相关实验和文献资料,通过敏感性分析法确定一套适用于三河口水库的水生态模型的参数。(2)统计了三河口库区的污染物流入状况,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分析,并对模型在三河口地区应用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水质及藻类生长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吻合子午河三河口河段实际水生态变化情况,藻类群落演替的模拟结果与子午河的实际情况相符。(3)利用模型对三河口水库蓄水后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鱼类生长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水库蓄水后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4)基于水库建成后的水环境及水生态模拟结果,分析库区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改善和治理的措施及建议。为三河口水库长期生态治理及保护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赵锋[3](2021)在《浅水湖泊脱氮固氮与富营养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威胁着全世界水资源的安全。在湖泊富营养化管理中,只控磷还是氮磷双控存在很大的争议。反对富营养化双重营养盐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固氮可以满足水体的氮需求。因此,研究湖泊固氮和脱氮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气候的差异和人为影响的不同,不同湖泊的水质(如水温和氮磷比等)和水文情况(如湖泊换水周期)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低氮磷比能诱发固氮蓝藻的生长,增强水体的固氮能力。然而,水温和换水周期对固氮以及固氮与脱氮之间平衡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东部平原30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氮氩比法,并结合膜进样质谱仪测定水体中溶解态氮气(N2)和氩气(Ar)的浓度,定量分析水体固氮和脱氮能力,探讨水温和换水周期对水体固氮能力的影响。同时,以太湖为例,在春季和夏季于不同湖区采集无扰动的泥柱带回实验室内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目的是研究湖泊脱氮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为湖泊富营养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建议。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湖泊上游河道氮的输入是湖泊氮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一些有淤泥的河道,而对于无淤泥的好氧河道的内部氮循环,外源氮污染以及其对下游湖泊氮污染的潜在影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还选择了一条无淤泥的好氧河道(新安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内分析水样的理化参数以及溶解N2与Ar的浓度,讨论外源氮污染以及内源氮收支(自身脱氮和固氮)对氮负荷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水温能显着影响湖泊固氮与脱氮能力。在低温季节,湖泊的脱氮能力远高于固氮能力,造成湖水溶解N2处于过饱和状态;而在高温季节,固氮蓝藻的生长,加上水体溶解无机氮浓度的下降,致使湖泊向固氮优势转变,直接导致了水中溶解N2的不饱和。这可能是东部平原很多湖泊出现总氮浓度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温湖泊,不建议控氮。(2)换水周期对固氮与脱氮的影响很大。较短的换水周期能显着抑制蓝藻的生长。此外,对于换水周期短的湖泊(如洞庭湖和鄱阳湖等),一般情况下氮磷比,溶解无机氮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很高。这些因素都会显着抑制固氮蓝藻的生长,使湖泊趋于脱氮优势。对于这种类型的湖泊,如果湖泊受到氮限制,控氮是可行的。(3)太湖春夏两季泥柱培养实验显示:春季太湖不同湖区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反硝化速率为(27.7±8.45)~(142±35.5)μmol·(m2·h)-1,厌氧氨氧化速率为(2.35±1.06)~(18.0±8.66)μmol·(m2·h)-1,厌氧氨氧化对脱氮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为(7.82±1.71)%~(11.20±1.53)%。夏季竺山湾脱氮速率最高,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分别高达(165.68±62.14)和(33.6±10.7)μmol·(m2·h)-1,厌氧氨氧化对脱氮贡献率达到了(16.9±1.78)%,其他湖区的脱氮速率相对较低,且没有十分显着的空间差异。总体来说,夏季反硝化速率要普遍低于春季,而厌氧氨氧化速率相对于春季并无明显下降。统计分析表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与底物氮浓度呈显着的相关性(P<0.01),说明氮浓度是不同湖区脱氮速率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这些结果说明并不是温度越大脱氮速率越高,脱氮速率还受到底物氮浓度的限制。因此对于夏季氮浓度低的湖泊控氮应谨慎,因为这很可能会诱发固氮蓝藻的生长。(4)对于无淤泥的新安江,夏季所有采样点的固氮能力都远高于脱氮能力,说明固氮对氮负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水体流经城市后总氮浓度显着升高,说明氮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而非固氮。引起脱氮能力低的原因是河道处于好氧状态,而且没有淤泥为反硝化菌提供合适的缺氧环境。此外,水体较低的有机碳浓度以及淤泥的缺少代表了沉积物无法为反硝化过程提供足量的碳源。此外,河道入湖口处的TN浓度很高,说明河道能对下游湖泊的氮污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水温和换水周期对固氮和脱氮的影响,并发现了即使是同一个湖泊,不同湖泊之间由于水质的不同,脱氮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固氮与脱氮的平衡来讨论富营养化管理控氮是否必要,如果不必要,何种类型的浅水湖泊不需控氮。此外,通过研究湖泊上游河道的氮收支过程,发现外源污染对河道的氮污染影响非常大,能显着影响到下游的湖泊水质。因此,控制上游河道氮的输入是缓解下游湖泊氮污染的重要举措。

郭宇龙[4](2021)在《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可有效地缓解富营养化湖泊的蓝藻水华程度。然而河湖连通过程中的蓝藻水华颗粒物进入河道后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调水对其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从太湖挑选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围,以梅梁湾所在水域的连通河道梁溪河作为实例,于2019年6~8月逐日开展夏季河道藻颗粒通量及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了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在此基础上,为满足蓝藻水华较重湖泊连通河道藻颗粒通量实时把握需求,结合上述高频藻颗粒通量监测结果,基于水体藻颗粒物的水平与垂向分布调查,采用岸基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的高频自动监测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实现了河道藻颗粒通量的实时在线监测。另外,以贡湖湾的连通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12月研究了河湖连通水系中不同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U型断面的流通河道中,水体藻颗粒在空间分布上呈表层高、底层低、滨岸带略高的特征,近岸表层采样的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比整个河道断面平均值高30%。自动监测与整个断面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变化整体上保持一致,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总量与人工相当,比值为1.07,精确反映了整个河道断面藻颗粒通量的变化规律。利用该系统,揭示了梅梁湾排入梁溪河藻颗粒通量大小主要受水文条件控制,引水流量、温度和营养盐是河道藻颗粒通量主要影响因素。(2)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着降低了梁溪河的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μg·L-1和84.7 t·d-1,显着低于2017年;调水工程对改善梁溪河的水质效果显着,除溶解性总磷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梁溪河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受梅梁湾蓝藻水华颗粒物影响显着,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为主,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62.5%和70.8%;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水质产生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3)河-湖-荡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研究表明,贡湖湾至宛山湖鉴定出浮游植物有7门65种属。沿线不同水体藻类生物量与叶绿素a在空间上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宛山湖藻类生物量比贡湖湾低44%,且蓝藻门占比整体上也降低;污染来源不同,水质状况也不同,宛山湖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且氮、磷指标高于贡湖湾,可见营养盐不是宛山湖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叶绿素a浓度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溶解氧、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透明度、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RDA分析表明,13个优势种与11个环境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p H、悬浮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主要环境变量。在太湖蓝藻水华程度未有效改观情况下,其连通河道梁溪河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藻颗粒通量监测的研究发现,梁溪河水体营养盐及叶绿素a浓度受梅梁湾来水影响巨大。另外,与太湖连通的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水质与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污染来源不同使水体水质存在差异,对不同藻类贡献程度也不同。

苗松[5](2021)在《基于CDOM荧光-吸收特征的内陆湖泊溶解性有机碳遥感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是地球一切生命的基础,是生命活动中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对全球的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陆水体虽仅占到全球水域的1%左右,但每年的碳埋藏量却占到海洋碳埋藏量的25-58%。内陆水体有机碳库主要由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组成,其中溶解性有机碳是内陆湖泊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代谢活动等密切相关,同时对紫外辐射具有强吸收作用,能有效阻止紫外线进入水下生态系统,从而保护了水下生物。但目前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湖泊仅仅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管道”的作用,而这种认识是造成目前全球碳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遥感技术探究我国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溶解性有机碳时空演变特征,为今后开展内陆湖泊有机污染监测和保护饮用水源地提供科学支撑,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内陆水体碳循环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内陆湖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荧光指纹图谱信息,解译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和组分信息,发掘CDOM的荧光特征和光学特征响应规律,并构建判别不同CDOM来源信息的光学指标;基于水体光学分类的策略,构建不同CDOM来源下的DOC遥感估算模型;以长三角地区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探究长三角地区DOC浓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分布特征,揭示人类活动和气象变化对DOC浓度变化的驱动机制,这对于推动内陆湖泊溶解性有机碳大尺度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区域湖泊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探究了内陆湖泊CDOM的荧光和吸收特征。内陆湖泊CDOM吸收特征和荧光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洪泽湖和高邮湖的比吸收系数a*350平均值明显高于太湖、石臼湖等,表明太湖CDOM腐殖化程度降低,单位浓度下有机物的光吸收能力较低;此外利用荧光区域积分方法(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 method,FRI)定量分析不同湖泊CDOM来源信息和组成结构,发现内陆湖泊中有机物类腐殖酸组分均处于核心地位,在CDOM组成结构中占据了27-53%,均值为39%;太湖水体中内源组分即类络氨酸组分、类色氨酸组分和微生物降解产生的荧光组分贡献比之和高达47%,远高于其他湖泊,表明富营养化湖泊藻华降解会改变水体中有机物组成结构信息,其是湖泊CDOM库一个重要的来源;自生源指数(Biological source index,BIX)和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结果表明湖泊中CDOM表现为陆源与内源共存的来源特征信息;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腐殖化指数(The humification parameter,HP)能有效指示CDOM来源信息和组成结构变化。(2)分析内陆湖泊CDOM荧光和吸收的光学响应规律及其判断不同CDOM来源的光学指标。CDOM外源荧光组分富里酸物质与CDOM吸收系数acdom254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表明湖泊CDOM吸收特征主要由外源组分主导,内源组分为辅;腐殖化指数HP与相对分子质量参数(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parameter,M)和比吸收系数(The specif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a*350)均呈现显着正相关(Correlation coefficient,R分别为0.72和0.61),但比吸收系数a*350是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的比值,其不适合作为光学判别指标,因此M值作为判别水体中CDOM来源信息的光学指标,并将内陆湖泊水体分类两大类:当M值大于8时为TypeⅠ类型水体,CDOM以内源输入为主;当M值小于8时为TypeⅡ类型水体,CDOM以外源输入为主。(3)不同来源下的CDOM吸收特征变化规律及其DOC的响应联系。TypeⅠ类型水体CDOM吸收光谱明显低于TypeⅡ类型水体,TypeⅠ水体的CDOM光谱斜率S275-295高于TypeⅡ水体,表明TypeⅡ水体中富含大分子物质,芳香性浓度高;两种不同类型水体的CDOM吸收系数与DOC之间的相关性均随着波长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450nm之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相关性;TypeⅡ类型水体的CDOM吸收系数与DOC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ypeⅠ类型水体,且在CDOM光谱斜率S275-295、相对分子质量M值均与DOC之间并没发现明显的相关性。(4)构建了基于荧光分类的DOC遥感估算模型。基于腐殖化指数HP和M值分类的结果,发现陆源输入导致TypeⅡ类型水体中富含悬浮颗粒物,从而导致TypeⅡ类型水体的遥感反射率与TypeⅠ类型水体在光谱形状和数值量级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性,从而建立了基于遥感反射率的判别不同CDOM来源的水体分类策略;构建了基于荧光分类和CDOM吸收系数的DOC遥感估算经验模型,并通过独立的实测数据集评估,获得了比随机森林模型和半分析模型更好的效果,其验证的UMRD(Unbiased median relative difference)为17.35%,URMSPD(Unbiased root-mean-squared percentage difference)为20.27%,Mean ratio为1.02;此外多个湖泊的星地原位匹配数据集验证结果也表明基于荧光分类的DOC遥感估算经验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MRD(median relative difference)为19.92%,RMSPD(root-mean-squared percentage difference)为24.94%。基于荧光分类的DOC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的成功构建为今后开展基于遥感影像的长时间序列内陆湖泊DOC反演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5)揭示长三角区域DOC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合2016-2020年OLCI遥感影像数据集,并对其数据集进行MUMM(Management Unit of the North Seas Mathematical Models)大气校正,与星地原位数据集相比,其精度MRD为29.81%,RMSPD为32.79%,为估算长三角区域DOC时空特征提供了数据质量保障。从长三角湖泊DOC遥感估算结果来看,长三角湖泊DOC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显着。长三角地区21个湖泊的DOC浓度均值为3.43 mg/L,淮河流域湖泊DOC浓度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大部分湖泊的DOC浓度高值分布在入湖河流处,表明外源输入是湖泊DOC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EEMD)探究长三角DOC月变化规律,发现长三角地区DOC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夏季DOC浓度值较低,秋冬季DOC浓度较高,且长三角区域DOC值主要是以年为周期性变化,钱塘江流域DOC是以半年周期性变化为主要趋势;分析长三角地区自然因素即气象因子对湖泊DOC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年周期变化的DOC浓度主要是受到高温多雨即温度和降雨的影响,其次为风速。

杨朝霞[6](2020)在《呼伦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呼伦湖属内蒙古高原内典型寒旱区草原型湖泊,湖泊水环境富营养化和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多受区域地理位置、水文气候特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揭示呼伦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变化情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本文以呼伦湖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计算分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的分布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66属、110种(含变形和变种),其中蓝藻门水华微囊藻优势度最大,硅藻门平板藻和科曼小环藻次之,浮游植物种类比例的变化呈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2)浮游植物丰度介于7.874×105个/L—16.784×105个/L,平均值为11.766×105个/L,群落组成结构呈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且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介于 5.525~7.557 mg/L,平均值为6.375mg/L,时间变化趋势与丰度一致。(3)呼伦湖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3.406、3.362和0.587,且三种生物指数不同时间差异性变化并不显着,表明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稳定性较强且均匀度较好。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湖区西北部与东南部高于湖中心的变化特征,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在水下1.5m处与底泥以上0.5m处呈最大值,且均匀度指数J随水深变化不明显。(4)通过对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总磷、pH值、盐度、水深、总氮和溶解氧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且总磷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响应概率为65.7%;通过对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最显着的水环境因子,且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影响可提取5个主成分。

孙梦婷,邵建强,汪敏,郑家平,盘家永,何光喜[7](2020)在《千岛湖生态牧场构建现状与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千岛湖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60年来,千岛湖渔业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经营模式——"千岛湖模式"。本研究通过生态渔业、休闲渔业、文创渔业、加工渔业、品牌渔业等方式构建生态牧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淡水生态牧场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发挥大水面生态资源综合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千岛湖生态牧场发展的展望。

孙旭[8](2020)在《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穆棱河流域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湿地生态区,流域周围被耕地包围。穆棱河长期经历挖沙活动,河床破坏严重,又由于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不断加剧,穆棱河的水质每况愈下,已经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本研究于2015和2017年5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穆棱河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期间穆棱河流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3属83种及变种,丰度介于3.6×104~1.3×107ind./L之间,生物量介于0.03~23.21mg/L之间。划分出1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F、M、MP、P和Y,季节性演替表现为M+P→F+MP+P→MP+P→M→M+Y→M+MP+P。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NTU、ORP、EC和 NO3--N。浮游动物4类27属36种,丰度介于0.4×104~1.6×108ind./L之间,生物量介于0.01~16.68mg/L之间。划分出7个浮游动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原生动物滤食者PF、轮虫滤食者RF和小型浮游动物滤食者SCF,季节性演替表现为PF+RF+SCF→PF+RF→P→PF+RF→PF+RF→PF+RF。影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NTU、EC、WD、SD 和 TP。底栖动物4门13目46科158属/种,丰度介于9.23~353.3ind./m2之间,生物量介于1.08~880g/m2之间。划分出6个底栖动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捕食者PR、集食者GC和刮食者SC,季节性演替表现为GC+SC→PR+GC→PR+GC→PR+GC+SC→PR+GC→PR+GC。影响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包括DO、T、TN、NH4+-N和CODMn。鱼类5目12科46种,丰度介于2~97.92ind./m3之间,生物量介于8.22~770.36g/m3之间。划分出7个鱼类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水生昆虫食性IN、浮游植物食性PH、底栖动物食性BE和杂食性OM,季节性演替表现为IN+BE→IN+BE+OM→IN+PH+BE+OM→IN+BE→IN+PH+BE+OM→IN+PH+BE+OM。影响鱼类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WD、SD、NTU和CODMn。通过各水生生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对穆棱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较为一致。S1、S2、S3、S4和S5采样点水质最好呈o-轻污状态,从平均值来看,穆棱河流域水质呈β-中污状态。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括河流水环境因子、河流水形态质量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涵盖物理因子、化学因子、河流水文、河流结构、生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共计27个指标。各子系统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耦合效应,耦合度达到最大耦合,耦合协调程度由初级协调上升到中级协调。目标层和准则层主要障碍因素分别是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功能群多样性,主要障碍因子是浮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溶解氧浓度和生态径流。通过计算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各季节WEHCI值分别为0.4177、0.4428、0.5071、0.4699、0.4799和0.6434,水生态健康分级由Ⅲ级上升到Ⅱ级,健康状况由一般水平上升到亚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为0.4935,健康分级为Ⅲ级,健康状况为一般。总体上来看,穆棱河流域秋季水生态健康水平最高。

黄国佳[9](2019)在《湖南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及水质评价》文中指出株树桥水库是湖南省长沙市的第二水源水库,作为水源水库对水质要求非常高。为研究株树桥水库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开展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对株树桥水库五个站点的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垂直分层采样,采样频率为每2个月一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株树桥水库的水环境因子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各个环境因子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对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PCA)发现pH和光照强度是环境因子中的主要的影响变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主要受水温和氮磷含量变化的影响,水体热分层的出现和消失和人为干扰是湖沼学参数在水柱垂直断面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水体钙镁含量判断水体硬度为极软水(Ca:0.81~1.39mg/L,Mg:1.32~1.75mg/L),水体受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0~2.62μg/L)影响较小。2.研究期间浮游植物共检出7门171种(属),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12月值最小,8月最大,10m以下水层丰度和生物量有显着减少,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与水温变化、体热分层效应、光照强度以及营养盐的有关;上下游湖沼学参数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库区水域环境的空间变化是造成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3.蓝藻和绿藻的主要影响因子相似,蓝藻更受温度影响,而绿藻生长与PO43--P增长有关。卵囊藻、小球藻、双对栅藻、针杆藻、小环藻、隐藻和尖尾蓝隐藻为全年优势种,不同时期的优势种存在差异。全年绿藻门和硅藻门多数优势种在全年时空变化下的适应性较强,在资源利用上竞争激烈。针杆藻、隐藻和多甲藻等水华藻类在夏季占优势,因此这个时期需要注意浮游植物的潜在爆发性增长。4.本研究划分出24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功能群和生长策略具有明显季节周期性变化的时空演替特征,功能群演替序列为4月X2+Y+F+Lo→6月D+J+Lo→8月F+X1+P→10月F+X1+Lo→12月C+Y+X2→次年2月Y+X2+Lo,相应的生长策略的演替序列为:C+CRS+CS+S→S+R→CS+R→CS+S→CR+CRS+C→CRS+C+S。两个相邻站点之间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对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生长策略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发现,水温、pH、TP(总磷)和DIN(可溶性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5.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多样性指数(H)、浮游植物功能群生态指数(Q)这三种评价方法表明,水库的上游水质比较下游的差,上下游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差异,上下游水域特征差异是主要原因;6月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他时期为中营养状态,冬季的水质最好。RDA分析发现水温变化是生物和非生物指标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6.营养物添加生物学实验(NEB)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受氮、磷含量的影响,同一时期浮游植物对外界营养盐输入的响应时间相似,浮游植物增长速率均为波动性增减,这与环境条件、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浮游植物生长策略有关,优势种不同也会导致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实验室实验的浮游植物增长效果比现场实验的显着,温度和光照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单独添加磷对浮游植物刺激作用较单独添加氮显着,其中针杆藻受磷限制最为显着,氮、磷同时添加对蓝藻和绿藻的刺激作用最大。当TN(总氮):TP=19.87时浮游植物具有最大生长,当TN和TP浓度分别在0.9~13.59mg/L和0.02~0.684mg/L时能促进浮游植物增长。叶绿素(Chl.a)与总磷的线性归回拟合性较强,并得到回归方程:Log10(Chl.a)=2.154+0.5103×Log10(TP),叶绿素与总氮、总磷的二元回归方程:Chl.a=33.84+1.769TN+123.9TP,可通过总磷的浓度变化来预测叶绿素浓度变化。7.株树桥水库富营养化的程度主要受水中营养物水平、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富营养化防控首先要注意春末夏初时节硅藻水华的爆发,同时削减氮、磷营养盐的入库通量,将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控制在0.02mg/L和0.9mg/L以下,将降低硅藻水华发生的风险;水库取水深度应设置在10m以下水层,以避免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水层;加强对水库投放鱼类的调控;减少人为干扰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如捕鱼时期人为降低水位和围网捕鱼对水质扰动,以及加强对上游居民区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监管。

笪文怡[10](2019)在《千岛湖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我国水库正面临的因富营养化造成的有害藻类异常增殖问题,对饮用水供水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型深水水库换水周期相对较慢,营养盐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及复杂性。因此,气象水文过程对应的生源要素外源输入和水动力特征的改变对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新安江水库(下称“千岛湖”)为例,开展了藻类群落结构及环境条件的逐月监测及街口三天一次的高频监测,并结合浮游植物的历史调查数据及浮标自动监测数据,以期阐明千岛湖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厘清温度、降雨及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条件对水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千岛湖的氮主要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磷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且氮、磷营养盐均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总氮(TN)浓度介于0.69-2.06 mg/L之间,总磷(TP)浓度介于0.004-0.096 mg/L之间,氮、磷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但是氮的低值出现在9-10月,磷的最低值出现在冬季。氮、磷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自河流区到湖泊区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氮磷浓度与入库流量的相关性强于降雨,且入库流量比降雨对磷的影响更大。不同区域对入库流量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河流区响应最快,其次是过渡区,湖泊区最慢,反映出氮、磷在水库扩散过程中的滞后性。温度通过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带来的水体颗粒态氮、磷变化影响水体TN、TP浓度,但是不同湖区的响应也不相同,累积温度与过渡区氮、磷的关系优于河流区及湖泊区。(2)2002-2017年千岛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3属,主要由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及隐藻门组成。在过去的16年期间,浮游植物年均丰度和群落结构经历了四个阶段:2008年前丰度持续低值且蓝藻不是主要类群,2009-2011年丰度持续增加且蓝藻成为主要类群,2012-2017丰度持续降低,蓝藻比例降低。浮游植物的年优势属从2002-2008年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隐藻属(Cryptomonas)、蓝隐藻属(Chroomonas)转变为2009-2012年颤藻属(Oscillatoria)、小球藻属(Chlorella)、小环藻属、蓝隐藻属,2013-2017年又转变为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小环藻属、针杆藻属(Synedra)、直链藻属(Melosira)、栅藻属(Scenedesmus)、蓝隐藻属。RDA分析表明,水文气象因子(气温、风速、水位、入库流量)和水质因子(TN、电导率、氮磷比、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关系密切。但不同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街口主要受水文气象的影响,小金山及三潭岛则受水文气象及营养盐的双重影响。(3)街口三天一次的高频营养盐变化趋势与入库流量及降雨量变化一致,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汛期(3-6月)营养盐浓度高达非汛期的两倍。降雨及入库流量与高频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温度与TP极显着正相关,与TN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街口高频监测的浮游植物以硅藻、隐藻、绿藻及蓝藻为主,各门平均占比分别为49%、21%、17%及11%。束丝藻属、盘星藻属(Pediastrum)、小环藻属、针杆藻属、颗粒直链藻属(Melosira)及隐藻属为最主要的优势属。2017年和2018年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街口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不同,春季的影响因子为累积降雨、累积入库流量、水位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夏季的影响因子为累积入库流量、水位、DOC、TN、TP及SD;秋季的影响因子为积温、水位、DOC、TN、TP及TN:TP;冬季为积温、水位和DOC。街口的温跃层及氧跃层于4月形成10月消失,降雨及入库流量均对分层的稳定性具有冲击,且入库流量接近500×105 m3或降雨超过80 mm时,水温及溶解氧分层就会被完全打破。综上所述,水文气象过程对大型水库水环境的影响作用强烈且复杂,物理扩散与沉降、化学变化及生物生长累积等作用使得水环境指标对水文气象过程响应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在水库水质管理和机制分析中应当充分考虑这种非同步性。千岛湖近年来的蓝藻丰度大幅增加,街口冬季也存在蓝藻占优的情况,水库存在蓝藻水华的风险。而高频监测更能更好的捕捉到藻类的变化,为更好的厘清温度、降雨及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条件对水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机制,应尽早构建高频监测系统。

二、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来水量减少下植被覆盖增长对千岛湖藻华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数据与方法
        1.2.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1.2.2 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Chl-a)
        1.2.3 其它数据
    1.3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库过渡区植被覆盖度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及其联系机理
    2.2 近16年来遥感观测千岛湖流域植被覆盖度(NDVI)的四季变化
    2.3 安徽入境千岛湖水量减少与缓解藻华发生的联系
3 结论与讨论

(2)引流济渭水源区三河口水库水生态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水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概述
    2.1 模型的发展
    2.2 水生态模型分类
    2.3 水生态模型软件
    2.4 水生态模型未来发展趋势
3.三河口水库库区概况
    3.1 水库主要参数
    3.2 气候
    3.3 水文泥沙
    3.4 土壤
    3.5 三河口水库工程地质
    3.6 水质特征分析
    3.7 三河口流域的河流水系特征
    3.8 植物多样性
    3.9 动物多样性
4.模型概述
    4.1 AQUATOX模型简介
    4.2 模型结构过程解析
5.库区模型的建立及模拟预测
    5.1 模型建立
    5.2 三河口水库的污染物来源计算
    5.3 敏感性分析
    5.4 生态模型的参数率定
    5.5 三河口水库库区子午河水生态系统现状模拟及验证
    5.6 模型验证
    5.7 三河口水库蓄水后水生态系统状况模拟及预测
    5.8 本章小结
6.水库蓄水产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6.1 水库运行所产生的问题
    6.2 生态恢复的措施及建议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浅水湖泊脱氮固氮与富营养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富营养化定义和分类
        1.2.2 蓝藻的功能与危害
        1.2.3 营养盐控制策略的争议
        1.2.4 湖泊脱氮过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
        1.2.5 湖泊固氮过程——生物固氮
        1.2.6 气候变化对水温及脱氮和固氮的影响
        1.2.7 湖泊换水周期对固氮和脱氮的影响
        1.2.8 河道氮污染及对下游湖泊的潜在影响
        1.2.9 量化固氮与脱氮能力的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度和换水周期对浅水湖泊脱氮固氮平衡的影响及对富营养化管理的启示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湖泊细分
        2.2.3 样品采集及关键理化性质测定
        2.2.4 溶解N_2和N_2:Ar的测定
        2.2.5 计算
    2.3 结果
        2.3.1 关键水质参数
        2.3.2 ΔN_2的季节性变化
        2.3.3 N_2扩散速率
        2.3.4 ΔN_2与温度的关系
        2.3.5 短和长换水周期下N_2过饱和和不饱和的样品数量
    2.4 讨论
        2.4.1 温度对脱氮固氮的影响
        2.4.2 氮磷比对脱氮固氮的影响
        2.4.3 换水周期对脱氮固氮的影响
        2.4.4 固氮对氮负荷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浅水湖泊太湖的营养盐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述与采样点位布置
        3.2.2 样品采集
        3.2.3 室内培养实验
        3.2.4 样品测定与分析
        3.2.5 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及贡献率的计算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太湖水质的空间差异
        3.3.2 不同湖区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脱氮的相对贡献率
        3.3.3 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氮浓度是限制春季和夏季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的主要因素
        3.4.2 蓝藻堆积有利于促进脱氮过程
        3.4.3 蓝藻水华促进厌氧氨氧化对脱氮的贡献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湖泊上游河道的氮输入是缓解湖泊氮污染的重要途径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区域
        4.2.2 样品采集
        4.2.3 水质测量
        4.2.4 N_2:Ar饱和度的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水质参数
        4.3.2 新安江氮形态
        4.3.3 N_2:Ar饱和度的时空分布
        4.3.4 N_2:Ar饱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新安江外源氮污染
        4.4.2 新安江氮循环
        4.4.3 强降雨对氮循环的影响
        4.4.4 对富营养化管理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4)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引水工程及调控效果
        1.2.2 河湖连通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1.2.3 蓝藻生长及扩散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梁溪河藻颗粒通量自动监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河道断面叶绿素a剖面测定
        2.2.4 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5 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6 数据获取及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
        2.3.2 湖泊排水流量与排入河道藻量变化
        2.3.3 梁溪河水质变化
        2.3.4 湖泊排入河道藻颗粒通量
        2.3.5 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2.4 讨论
        2.4.1 藻颗粒通量的影响因素
        2.4.2 传感器自动监测代表性与优势性探讨
    2.5 小结
第三章 梁溪河藻颗粒变化及其水质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3 河道水体颗粒态有机物通量估算
        3.2.4 数据获取及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梅梁湾排水量与梁溪河藻颗粒通量
        3.3.2 太湖主要环湖河道水质
        3.3.3 梁溪河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4.1 藻颗粒对河道氮、磷形态和浓度的影响
        3.4.2 梅梁湾泵站调水状况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河-湖-荡连通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3.2 浮游植物生物量
        4.3.3 浮游植物优势种
        4.3.4 叶绿素a时空分布
        4.3.5 水质时空变化
    4.4 讨论
        4.4.1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4.2 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5)基于CDOM荧光-吸收特征的内陆湖泊溶解性有机碳遥感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支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内陆湖泊水环境DOC研究进展
        (1)内陆水体表层DOC浓度遥感定量估算研究
        (2)目前仍存在的科学问题
        1.2.2 CDOM来源及其光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1)CDOM的荧光组分与来源
        (2)CDOM的光吸收特性及其遥感监测研究
        (3)目前仍存在的科学问题
        1.2.3 DOC研究文献计量学结果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面实验数据获取
        2.2.1 野外采样地面实验
        2.2.2 表观光学量的测量
        2.2.3 固有光学量的测量
        2.2.4 水体理化参数的测量
    2.3 CDOM三维荧光图谱
        2.3.1 CDOM三维荧光光谱的预处理及FRI荧光区域积分法
        2.3.2 CDOM相关荧光指数
    2.4 欧空局Sentinel-3 OLCI影像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5 辅助数据
        2.5.1 气象数据和人类活动数据
        2.5.2 夜间灯光数据
    2.6 数据统计与模型评估方法
第三章 内陆湖泊CDOM荧光特征及其光学响应关系
    3.1 内陆湖泊水质参数特征
    3.2 内陆湖泊CDOM的吸收特性分析
        3.2.1 内陆湖泊CDOM吸收光谱特征
        3.2.2 不同湖泊DOC与CDOM吸收的响应规律初探
    3.3 基于FRI方法的内陆湖泊CDOM荧光特性分析
        3.3.1 内陆湖泊CDOM荧光光谱特征
        3.3.2 基于PCA的内陆湖泊CDOM来源特征分析
    3.4 CDOM荧光和吸收特征的光学响应规律
        3.4.1 CDOM荧光和吸收特征响应规律
        3.4.2 不同CDOM来源下CDOM吸收特征和荧光组分变化规律
    3.5 小节
第四章 基于荧光分类的DOC浓度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4.1 内陆湖泊的遥感反射率特征
    4.2 不同CDOM来源水体的判别方法
        4.2.1 不同CDOM来源水体的水质参数特征差异
        4.2.2 不同CDOM来源水体的固有光学特征分析
        4.2.3 基于遥感反射率的内陆湖泊CDOM来源光学判别方法
    4.3 不同CDOM来源的CDOM吸收特征与DOC的响应规律
    4.4 基于遥感反射率的DOC遥感估算模型构建
        4.4.1 基于荧光分类的DOC浓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
        4.4.2 基于荧光分类的DOC浓度遥感估算随机森林模型
        4.4.3 基于荧光分类的DOC浓度遥感估算半分析模型
    4.5 模型精度评估及其与已有遥感估算模型的比较
        4.5.1 基于实测数据的算法性能评估
        4.5.2 基于星地匹配数据的算法性能评估
        4.5.3 与已有的DOC遥感估算模型比较
    4.6 小节
第五章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5.1 影像预处理及其大气校正评估
        5.1.1 OLCI影像下载及其预处理
        5.1.2 MUMM大气校正评估
    5.2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5.2.1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空间分布规律
        5.2.2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月变化规律及其时序分解
        5.2.3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年度变化规律
    5.3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1 DOC浓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5.3.2 DOC浓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4 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1.1 解析了内陆湖泊CDOM荧光和吸收特征及其两者响应联系
        6.1.2 构建了考虑荧光特征的DOC浓度遥感估算模型
        6.1.3 长三角湖泊DOC浓度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常用符号对照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呼伦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2.2 湖泊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水文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特征
    2.2 实验方法
        2.2.1 野外实验
        2.2.2 室内实验
3 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3.1.2 非线性概率模型
    3.2 湖泊水体理化指标特征
        3.2.1 理化指标时空变化
        3.2.2 营养盐与有机物时空变化
    3.3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
        3.3.1 呼伦湖富营养化影响因子模型
        3.3.2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因素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浮游植物丰度测定
        4.1.2 浮游植物生物量测定
    4.2 浮游植物结构基本特征
        4.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2.2 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
        4.2.3 呼伦湖浮游植物优势种
    4.3 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4.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间变化研究
        4.3.2 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
        4.3.3 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4.4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4.4.1 浮游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研究
        4.4.2 浮游植物群落竖向分布情况
    4.5 小结
5 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5.1.3 冗余分析
    5.2 浮游植物水环境驱动因子分析
        5.2.1 主成分贡献率
        5.2.2 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7)千岛湖生态牧场构建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千岛湖生态环境概况
1 践行“两山”理论,构建水库牧场
    1.1 生态渔业:以渔净水、以渔抑藻
    1.2 休闲渔业:渔旅融合、中华一绝
    1.3 加工渔业:精细分割、鲜冻保鲜
    1.4 品牌渔业:品牌建设、点鱼成金
    1.5 文创渔业:助力产业、传播文化
2 淡水生态牧场发展展望
    2.1 经营生态化
    2.2 流程系统化
    2.3 组织专业化
    2.4 商业标杆化
    2.5 内外共生化

(8)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候
        2.1.3 动物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时间
        2.2.2 采样点设置
        2.2.3 采样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1.1 种类组成和分布
        3.1.2 丰度和生物量
        3.1.3 常见种和优势种
        3.1.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2.1 种类组成和分布
        3.2.2 丰度和生物量
        3.2.3 常见种和优势种
        3.2.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3.3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3.1 种类组成和分布
        3.3.2 丰度和生物量
        3.3.3 常见种和优势种
        3.3.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3.4 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3.4.1 种类组成和分布
        3.4.2 丰度和生物量
        3.4.3 常见种和优势种
        3.4.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功能群特征
    4.1 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
        4.1.1 功能群划分
        4.1.2 功能群组成
        4.1.3 功能群时空分布
    4.2 浮游动物功能群特征
        4.2.1 功能群划分
        4.2.2 功能群组成
        4.2.3 功能群时空分布
    4.3 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
        4.3.1 功能群划分
        4.3.2 功能群组成
        4.3.3 功能群时空分布
    4.4 鱼类功能群特征
        4.4.1 功能群划分
        4.4.2 功能群组成
        4.4.3 功能群时空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1 穆棱河流域环境因子特征
        5.1.1 空间分布特征
        5.1.2 时间分布特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2.2 浮游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2.3 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2.4 鱼类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6.1 评价体系设置原则
        6.1.1 指导性原则
        6.1.2 实用性原则
        6.1.3 可操作性原则
        6.1.4 系统性原则
    6.2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6.2.1 评价体系层次构建
        6.2.2 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6.2.3 评价体系指标归一化
        6.2.4 层次指标权重模型
    6.3 评价体系指标
        6.3.1 评价指标
        6.3.2 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6.4 评价体系耦合关系与障碍因素分析
        6.4.1 耦合关系分析
        6.4.2 障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
    7.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7.1.1 判断矩阵
        7.1.2 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
    7.2 评价体系的耦合关系分析
        7.2.1 耦合度分析
        7.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7.3 评价体系的障碍因素分析
        7.3.1 障碍度分析
        7.3.2 障碍因子分析
    7.4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
        7.4.1 目标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7.4.2 准则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7.4.3 指标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7.5 穆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管理建议
        7.5.1 生态修复
        7.5.2 保护管理
    7.6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湖南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及水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库富营养化
    1.2 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3 富营养化评价
        1.3.1 浮游植物功能分类与演替
        1.3.2 氮磷限制因子
        1.3.3 营养物累积生物学评价实验
    1.4 研究区域背景、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株树桥水库富营养化湖沼学参数时空分布特征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时间和站点的设置
        2.1.2 理化因子分析方法
        2.1.3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理变量的时空分布变化
        2.2.2 化学变量的时空分布变化
        2.2.3 重金属
        2.2.4 水环境因子相关性
    2.3 讨论
        2.3.1 水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环境因子
        2.3.2 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时间和站点的设置
        3.1.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3.1.3 浮游植物出现频率
        3.1.4 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3.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及其生态位宽度和重叠
    3.3 讨论
        3.3.1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3.3.2 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
    3.4 小结
第四章 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时间和站点的设置
        4.1.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4.2.2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划分
        4.2.3 浮游植物功能群群落时空演替特征
        4.2.4 浮游植物功能群CRS-生长策略的时空变化
        4.2.5 浮游植物功能群在不同样点的差异
        4.2.6 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生长策略时空演替的影响因子
    4.3 讨论
        4.3.1 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及原因
        4.3.2 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的影响因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生态评价方法对株树桥水库富营养化评估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时间和站点的设置
        5.1.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态状态的时空分布情况
        5.2.2 环境因子对生态状态评价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生态状态指标的时空变化
        5.3.2 生态状态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增长生物学评价模拟实验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室实验
        6.1.2 现场实验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NEB实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
        6.2.2 优势浮游植物
        6.2.3 增长速率
        6.2.4 叶绿素相对比较系数
        6.2.5 浮游植物增长与营养物添加的回归模型
    6.3 讨论
        6.3.1 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变化
        6.3.2 浮游植物对氮磷变化的响应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7.3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千岛湖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
        1.3.2 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1.3.3 水库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1.3.4 水库藻类水华特点
        1.3.5 水库藻类水华形成机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千岛湖氮磷营养盐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简介
        2.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3 气象、水文数据的获取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磷营养盐时间变化特征
        2.2.2 氮、磷营养盐空间变化特征
        2.2.3 水文、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2.2.4 降雨、入库流量与氮磷营养盐关系
    2.3 讨论
        2.3.1 降雨量对氮、磷变化的影响
        2.3.2 入库流量对氮、磷变化的影响
        2.3.3 温度对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千岛湖浮游植物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概况及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
        3.2.2 浮游植物丰度动态特征
        3.2.3 优势属的动态特征
        3.2.4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3.3 讨论
        3.3.1 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规律
        3.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千岛湖水环境高频变化过程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概况及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水环境指标分层特征
        4.2.2 水环境指标的高频变化特征
        4.2.3 浮游植物的高频变化
    4.3 讨论
        4.3.1 水温及溶氧分层的影响因素
        4.3.2 碳、氮、磷变化的影响因素
        4.3.3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高频变化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四、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来水量减少下植被覆盖增长对千岛湖藻华发生的影响[J]. 祝小会,陈诚.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06)
  • [2]引流济渭水源区三河口水库水生态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D]. 何东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浅水湖泊脱氮固氮与富营养化管理研究[D]. 赵锋. 江南大学, 2021(01)
  • [4]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D]. 郭宇龙.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CDOM荧光-吸收特征的内陆湖泊溶解性有机碳遥感估算研究[D]. 苗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呼伦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分析[D]. 杨朝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千岛湖生态牧场构建现状与发展展望[J]. 孙梦婷,邵建强,汪敏,郑家平,盘家永,何光喜. 科技促进发展, 2020(02)
  • [8]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D]. 孙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湖南株树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及水质评价[D]. 黄国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千岛湖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笪文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