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野鸭养殖技术

美国野鸭养殖技术

一、美国绿头野鸭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鸣[1](2021)在《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文中提出驯化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实验,针对从野生到家养动物的遗传基础的详细解析将有助于检验已有的遗传学理论、解析表型与基因型的复杂关联以及发现新的遗传学现象,进而服务于现代农业动物精准化的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同时,对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中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野生动物是如何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生存、繁殖以及被人类的开发利用的,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基因组变异的鉴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时代的到来,对全基因组变异的鉴定变得越来越容易,家养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中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的研究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鸡鸭为代表的家禽是家养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野生祖先易获得的特点也使其成为研究家养动物驯化和人工选择的理想模型。然而,鸡鸭等鸟类的参考基因组的不完整性严重阻碍了其基因组变异全面且准确的鉴定。同时,以往研究中对鸡鸭及其野生祖先采样的局限性也阻碍了对其驯化的遗传基础全面且精准的解析与应用。本研究以鸡鸭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完善的参考基因组以及对家养动物及其野生祖先广泛且全面的采样在家养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研究中的必要性。同时,更加完善的鸡鸭基因组的构建也将为它们今后的基因组研究提供极大的助力。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20只来自全球多种家鸡代表性品种的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高深度测序和基因组从头组装。通过将20个从头组装基因组与家鸡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鉴定了159Mb家鸡参考基因组中的缺失序列。同时,对已发表的5个鸭的基因组进行分析,鉴定出33Mb的缺失序列。通过对鸡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特征分析表明这些序列具有极高的GC、G4以及串联重复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非经典的DNA二级结构导致了这些缺失序列难以测序,从而导致这些序列在基因组组装中的缺失。进一步分析在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中鉴定出1,335个之前参考基因组缺失的蛋白编码基因以及3,011个非编码基因,例如长期在鸡的基因组中缺失的leptin和OC-17基因。这些基因中包括大量的与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同时其中的蛋白编码基因具有很高的突变率。对这些序列的定位分析表明其在染色体的亚端粒区以及整个微染色体富集。亚端粒区序列的区域性复杂化可能是鸟类的共性,是导致鸟类已有基因组中基因相对于其它四足动物较少的关键因素。2.同时,通过对家鸡及其野生祖先红原鸡重测序数据的分析,发现之前公认的鸡的驯化基因TSHR在其直接野生祖先Gallus gallus spadiceus中已经受到选择。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在家鸡驯化过程中对神经、繁殖、生长相关基因的广泛选择,尤其是对繁殖相关的GNRH-1基因和神经脊相关的FGFR1基因。利用家鸡和其野生祖先完善的数据集,本研究也发现了家鸡相对于其野生祖先具有更高的遗传负载,表明家鸡经历了“驯化成本”。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家鸡高遗传负载的高影响力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h SNPs)更倾向于保持杂合状态。同时,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家鸡基因组受选择区域的h SNPs数目较少但群体频率较高,表明在家养物种驯化和扩散的过程中受选择基因倾向于清除其所在区域内的h SNPs和/或倾向于携带较少h SNPs的单倍型。3.通过对绿头野鸭、中国地方品种家鸭和北京鸭群体的群体结构与历史分析,揭示了家鸭育种经历了驯化和改良两个阶段。随后的驯化和人工选择遗传基础的分析同样表明,家鸭驯化和改良阶段对神经、繁殖、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广泛选择。泛基因组与选择分析相结合完善了对重要表型变异致因突变的鉴定。通过对北京鸭改良阶段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的解析以及对自然群体羽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研究鉴定出了导致北京鸭羽色白化的致因基因MITF。进一步的鸭泛基因组分析鉴定出在北京鸭MITF基因内含子区域一个6.6Kb的插入突变是北京鸭白羽的潜在致因变异。该突变导致了MITF基因两种可变剪切体表达比例的变化,随后导致了MITF基因下游黑色素形成通路基因表达的链式下调,从而使北京鸭出现白羽表型。综上,本研究通过构建更完善的鸡鸭基因组揭示了鸟类基因和序列缺失的原因。本研究也通过广泛的采样解析了鸡鸭驯化和人工选择中的遗传基础,揭示了驯化和人工选择中关键表型变异的潜在致因变异。同时,本研究建立的更完善的家鸡和家鸭的参考基因组也将促进今后研究人员对遗传变异的更精确且全面的解析,助力精准化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

刘大鹏[2](2020)在《肉鸭胸肌肌纤维形态与肉色的遗传分析》文中提出2019年,我国出栏肉鸭44.30亿只,位居世界第一位,鸭肉是仅次于猪肉和鸡肉的第三大肉类消费产品。当前我国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已由数量转入质量,对畜产品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品质优质禽肉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培育优质肉鸭品种是产业重大需求。骨骼肌是动物躯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体重的40%~50%。肌纤维形态和肉色与肉品质密切相关,解析鸭肌纤维组织形态与肉色的遗传基础将为优质肉鸭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精确测定了绿头野鸭×北京鸭F2资源群体以及双亲的胸肌肌纤维形态及肉色表型,并结合群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肌纤维及肉色性状的因果基因。首先对鸭胸肌肌纤维与肉色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试验采集了479只绿头野鸭×北京鸭F2资源群体、10只北京鸭和10只野鸭的胸肌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纤维面积三个指标。结果表明北京鸭肌纤维直径、面积均大于野鸭和F2资源群体且差异显着(P<0.05),肌纤维密度均小于野鸭和F2资源群体。F2代群体三个指标均值介于北京鸭和野鸭之间。同时还采集了479只F2资源群体的胸肌肌束膜厚度、肌内膜厚度这两个指标。在绿头野鸭×北京鸭F2资源群体中,肌束膜厚度为21.65±5.74μm,肌内膜厚度为4.61±1.38μm。在肉色性状上,共测定了555只绿头野鸭×北京鸭F2资源群体的3种胸肌肉色性状(包括红度a*,黄度b*,亮度L*)。遗传力分析显示,肌纤维直径和面积的遗传力均为0.32,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而肌纤维密度、肌束膜厚度、肌内膜厚度、肌肉亮度L*、红度a*、黄度b*的遗传力分别为0.20、0.17、0.19、0.23、0.12、0.13,均属于低遗传力性状。随后进行了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等相互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r>0.5,r<-0.5),肌纤维直径与肌束膜厚度、肌内膜厚度、肉色性状等相关性较低(-0.3<r<0.3)。肌纤维形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肌纤维直径上存在一个显着的信号,位于chr3:11.16 Mbp-11.40 Mbp,该区间上包含三个基因NDUFAD1、ESF1、TASP1。接下来对影响鸭胸肌肌纤维直径的区间进行精细定位,利用30只北京鸭和40只野鸭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这个区间进行了Fst和θπ检验,发现这个区域中存在选择信号,Fst值接近0.8,且野鸭在这个区域的θπ值是北京鸭的2.3倍。利用群体遗传重组信息对影响肌纤维直径的区域进行精细定位,发现TASP1基因上存在1个6-kb block(11390000 bp-11397000 bp)的单倍型与肌纤维直径为最强关联。进一步研究发这个6-kb区间中有5个候选位点与表型高度相关。肉色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1个SNP与肌肉黄度b*潜在显着关联(-log10 P=8.28)。对最高效应SNP进行了连锁不平衡检验,发现了42个SNPs与最高点SNP存在高相关性(r2>0.4),这些SNPs位于9号染色体370 000~430 000 bp之间,区间中共包含7个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只有5个基因在胸肌组织中表达。对这5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确定硒蛋白T(Selenoprotein T,SELENOT)基因为影响肌肉黄度的候选基因。

冯佩诗[3](2018)在《全基因组重测序及转录组测序揭示鸭种群结构及驯化适应的分子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拥有悠久的家鸭饲养历史,是驯养野鸭为家鸭最早的国家之一。野鸭在经过迁移、驯化和适应后,逐渐形成体型外貌特征、行为特点、繁殖和生长性状各异的地方家鸭品种,为鸭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关于鸭驯化所导致的表型和生产繁殖性状改变的遗传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斑嘴野鸭、绿头野鸭、奉化水鸭、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为实验对象,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方法对鸭驯化的遗传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分析人工选择和气候变迁对鸭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的影响,鉴定鸭在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基因组区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鸭种群基因组遗传多态性位点的鉴定本研究对斑嘴野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头野鸭(Anas platyrhnchos)、奉化水鸭、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六个种群共60个个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397.788 Gb的clean data,平均每个个体6.63 Gb,平均比对率为95.09%,样本平均测序深度为6.52×,样品平均覆盖度为96.41%。经过比对和过滤,60个个体最终得到2,809,077个高质量SNPs,六个种群共享838,413个SNP位点。2、六个鸭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检测及种群历史构建利用主成分分析、群体结构分析、系统发生树和基因流分析的方法,本研究发现六个种群均可得到有效的区分,其中斑嘴野鸭和绿头野鸭、绍兴鸭和山麻鸭的遗传关系接近。D统计结果表示,樱桃谷鸭和绿头野鸭之间、绍兴鸭和斑嘴野鸭之间存在基因流,樱桃谷鸭和绿头野鸭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证实了斑嘴野鸭在我国家鸭的形成中有所贡献。PSMC模拟结果展示了,不管是野生群体还是家养群体均有一次群体扩张。斑嘴野鸭祖先群体大小在距今约2万年到达顶峰,绿头野鸭、奉化水鸭、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的祖先群体则是距今约4万6万年,并在最后一次冰期开始时进入群体缩减阶段。3、六个鸭种群的遗传多态性评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野鸭群体中的绿头野鸭和斑嘴野鸭的θπ分别为0.5949×10-3和0.5862×10-3,家鸭群体的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的θπ分别为0.5303×10-3、0.5462×10-3和0.4694×10-3,反映了家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野鸭群体低。另外,鸭的群体核苷酸多态性指标远低于其它物种,提示我国鸭的遗传多样性不丰富。4、鸭驯化过程中选择信号的检测应用SNP数据并结合θπ和FST等统计方法,我们在家养群体(合并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上筛选出437个潜在选择区域,注释到384个候选基因,显着富集在泛酸和辅酶A(CoA)生物合成(Pantothenate and CoA biosynthesis)、FOXO信号通路(FoxO signaling pathway)和肌醇磷酸代谢(Inositol phosphate metabolism)三条KEGG通路上。另外,我们在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种群上共鉴定出17个共同的驯化候选基因:PALLD、CSNK1G1、FGF6、PREP、LRP3、MED23、MTHFD1L、UTRN、CMIP、QKI、THADA、ADAMTS5、TULP4、SLC7A10、MOXD1、FGF23、PSME4,这些基因分别参与了心血管发育、平滑肌增殖、胰岛素功能调控、血磷代谢等生理活动。5、基于转录组数据揭示绍兴鸭的驯化适应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绍兴鸭和绿头野鸭的肌肉、肝脏和小脑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总共获得731,733,980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以|log2Ratio|≥1和q<0.05为标准筛选表达差异基因,在绍兴鸭和绿头野鸭的胸肌、肝脏和小脑中分别鉴定出319、161和2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绍兴鸭肌肉、肝脏和小脑三个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单组织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粘合(bingding)和催化(catalytic)上。KEGG通路分析发现,绍兴鸭胸肌中的下调基因在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和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degradation)通路上富集。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系统地分析了绿头野鸭、斑嘴野鸭、奉化水鸭、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六个种群的群体结构和种群历史,通过选择压力分析研究了绍兴鸭、山麻鸭和樱桃谷鸭群体在驯化过程中的适应性机制,并且对绿头野鸭和绍兴鸭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进一步解释了家鸭驯化的遗传改变。

郭淼,陈雪洋,宋江峰[4](2017)在《自制热泵烘房干燥绿头板鸭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的初步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采用不同温度对皖山绿头野鸭进行烘干发酵,达到40%的固定含水率。对自制板鸭样品与鲜鸭、传统工艺皖山板鸭和市售不同类型的板鸭进行感官评价及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烘干温度应选取4050℃之间,烘干时间控制在1625 h,产品水分含量控制在40%左右,感官评价较好,产品氨基酸含量随烘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给板鸭的特殊风味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个温度范围下过氧化值相对较低,既能保证板鸭的口感和鲜味,同时能够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品质,适合皖山板鸭工业化生产。

周蓓蓓,张东红,杨松,尤逢惠,闫晓明,陈蕾,陈敏,宋亚琼,崔艳芳[5](2015)在《绿头野板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文中指出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绿头野鸭鲜鸭、绿头野板鸭以及市售腊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板鸭8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烃类17种、酮类9种、酸类7种、酯类7种、醚类2种、醛类13种、醇类17种、芳香族化合物10种、呋喃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通过与鲜鸭以及市售腊鸭的对比分析,初步判定绿头野板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为香桧烯、(-)-柠檬烯、己醛、异戊醛、戊醛、壬醛、辛醛、2,3-辛二酮、己酸、戊酸、1-辛烯-3-醇等。为改进其加工工艺及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贾雁,刘毅,龚泉福[6](2013)在《专访:2012年我国特种动物市场行情与走势》文中研究说明特种养殖业是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展现出一条新路,特种经济动物肉类在满足人们肉类消费多样化、品味化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2013年特种养殖业在提倡健康养殖的基础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贾雁:刘老师您好!新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农村养殖技术》杂志社向您致以新春问候!请您谈谈2012年我国特种动物养殖业发展情况及对2013年的展望,谢谢您!

张如仁[7](2011)在《“赤嘴潜鸭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文中认为1项目背景1.1野鸭的品种资源。野鸭是水鸟的典型代表,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和种类非常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野鸭的来源目前尚无定论,一

岳志刚[8](2010)在《绿头野鸭肌肉抑制素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设计三对PCR引物分别扩增MSTN基因的5’调控区、内含子2和外显子3片段,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然后根据测序结果和电泳图谱对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AS6.12软件分析基因型(多态位点)与生产性能指标有无相关性。结果表明:设计的三对引物扩增片段均有多态出现,5’调控区和外显子3片段分别有两处点突变,内含子2片段有一处点突变;利用最小二乘法检测,5’调控区和内含子2的点突变对生产性状显着影响;外显子3第299位的G→A转化,导致编码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转变为缬氨酸(Val),导致编码多肽链二级结构由不稳定变为稳定;外显子3多态性与生产性状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AA型个体的出栏重显着高于BB型(P<0.05),与AB型的差异不显着(P>0.05)。全净膛、半净膛、单侧腿肌重,均是AA型个体显着高于BB型(P<0.05),与BB型差异不显着;外显子3和5’调控区的基因型呈现哈代-温伯格平衡。本研究首次研究了绿头野鸭MSTN基因部分片段的多态性,以及多态位点与生产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MSTN基因在特种禽类方面的研究做出表率,推进了MSTN基因在应用上更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与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的突变位点。

李吉祥,罗杰,郭洪杞[9](2010)在《绿头野鸭种蛋孵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绿头野鸭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已经取得较大成功,但长期以来,孵化率低是困扰养殖的一大难题。绿头野鸭在雌雄配比、种蛋质量、孵化温度与湿度、出雏处理等方面与家鸭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加以重视,很难提高绿头野鸭孵化率。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绿头野鸭的饲养管理、种蛋的选择、消毒、孵化条件等几方面作了阐述,供生产者参考。

王奔,张宏玲,冯树利,王海成[10](2009)在《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特种养殖业现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我国当前特种养殖业生产力低下,"多而散,小而全"的状态,面对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新世纪如何调整特种养殖业的发展战略,使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是很值得养殖业内人士深思和研究的问题。目前,一些珍稀动物品种在我国不少地方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出现了许多养殖基地。但是,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市场预测、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不少地方出现"村看村,户看户","随大流,一哄而上","一窝蜂"的盲目发展现

二、美国绿头野鸭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绿头野鸭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家养动物的驯化与人工选择
        1.2.1 家养动物的驯化及其特征
        1.2.2 驯化中的遗传负载
        1.2.3 家养动物驯化对人类的影响
    1.3 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研究的常用手段与方法
        1.3.1 全基因组选择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与手段
        1.3.2 全基因组关联及其应用
    1.4 基因组变异鉴定的研究进展
        1.4.1 基因组局部变异鉴定的时代
        1.4.2 全基因组变异鉴定时代
        1.4.3 泛基因组变异鉴定时代
    1.5 家养动物驯化及人工选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1.5.1 基于现代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5.2 基于古代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6 组学时代的动物遗传育种
        1.6.1 基因组时代的“完美”基因组的构建
        1.6.2 动物基因组的百科全书的构建
        1.6.3 基因编辑技术在家养动物上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鸡基因组完善及其驯化和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构建泛基因组所用样本
        2.2.2 基因组组装
        2.2.3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鉴定
        2.2.4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基因注释
        2.2.5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定位
        2.2.6 基于重测序数据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PAV分析
        2.2.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2.8 同源基因和dN/dS分析
        2.2.9 鸡的驯化和遗传负载研究所用样本和基因组变异
        2.2.10 家鸡受选择信号分析
        2.2.11 高影响力突变鉴定和遗传负载评估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鸡非冗余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鉴定
        2.3.2 高含量的串联重复与隐藏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有关
        2.3.3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中存在大量的核心基因
        2.3.4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和基因集中在亚端粒区
        2.3.5 参考基因组缺失基因中的功能基因
        2.3.6 家鸡驯化的遗传基础
        2.3.7 家鸡驯化过程中的遗传负载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鸭基因组完善及其驯化和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鸭的泛基因组的构建
        3.2.2 鸭驯化和改良研究所用样本和测序
        3.2.3 基因组比对和变异检测及注释
        3.2.4 群体结构分析
        3.2.5 群体历史推断
        3.2.6 D检验
        3.2.7 基因组选择分析
        3.2.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9 MITF基因插入变异的检测
        3.2.10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11 qPCR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鸭的泛基因组的构建
        3.3.2 基因组变异及群体结构和群体历史分析
        3.3.3 家鸭驯化和改良阶段的选择性清除分析
        3.3.4 北京鸭羽毛白化的遗传学基础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博士期间其它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肉鸭胸肌肌纤维形态与肉色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肉品质评价指标
        1.2.2 肌纤维概述
        1.2.3 肌纤维形态和肉色性状与肉品质的关系
        1.2.4 影响肌纤维组织学形态的因素
        1.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简介
        1.2.6 影响肉色性状的基因定位工作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鸭胸肌肌纤维与肉色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饲养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肌肉石蜡切片制作
        2.2.5 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和数据采集
        2.2.6 肉色性状数据采集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F_2群体肌纤维与肉色表型
        2.3.2 不同鸭群体胸肌肌纤维性状比较
        2.3.3 肌纤维与肉色性状遗传力估计
        2.3.4 肌纤维与肉色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2.4 讨论
        2.4.1 肌纤维形态与肉色表型值
        2.4.2 肌纤维与肉色性状遗传力估算
        2.4.3 肌纤维与肉色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2.5 小结
第三章 鸭胸肌肌纤维直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精细定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
        3.2.2 样品采集
        3.2.3 家禽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3.2.4 基因组重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
        3.2.5 全基因组水平变异位点的鉴定和分型
        3.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7 北京鸭和野鸭受选择区间筛选
        3.2.8 拓展单倍型分析
        3.2.9 肌肉组织总RNA提取和质量控制
        3.2.10 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3.2.11 RNA-seq数据质控和分析
    3.3 结果
        3.3.1 肌纤维直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2 精细定位
    3.4 讨论
        3.4.1 肌纤维直径受单基因调控
        3.4.2 F_2群体GWAS信号在驯化过程中受人工选择
        3.4.3 TASP1影响肌纤维直径的通路假说
    3.5 小结
第四章 鸭胸肌肉色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精细定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
        4.2.2 样品采集
        4.2.3 家禽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4.2.4 基因组重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
        4.2.5 全基因组水平变异位点的鉴定和分型
        4.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7 肌肉组织总RNA提取和质量控制
        4.2.8 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4.2.9 RNA-seq数据质控和分析
    4.3 结果
        4.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2 候选基因分析
    4.4 讨论
        4.4.1 肉色性状受单基因调控
        4.4.2 GWAS信号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4.4.3 SELENOT基因影响肉色黄度b*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全基因组重测序及转录组测序揭示鸭种群结构及驯化适应的分子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驯化
        1.1 驯化的定义与条件
        1.2 驯化的方式
        1.3 驯化对家禽的影响
        1.4 驯化的遗传机制
    2 选择中的分子信号
        2.1 基于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中性检验
        2.2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检验
        2.3 基于种群分化的检验
        2.4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动物进化中的应用
    3 家鸭的起源与驯化
        3.1 家鸭的起源
        3.2 本研究所用鸭品种简介
        3.3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鸭基因组遗传变异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DNA样品提取
        1.3 文库构建
        1.4 DNA成簇和测序
        1.5 质量控制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质量检测
        2.2 测序结果概述
        2.3 测序数据比对结果
        2.4 SNP检测与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鸭群体遗传结构的检测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主成分(PCA)
        2.2 群体遗传结构
        2.3 系统发生树
        2.4 基因流分析
        2.5 群体历史模拟分析
    3 讨论
        3.1 六种鸭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3.2 斑嘴野鸭和家鸭的基因流情况
        3.3 古气候对鸭群体历史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鸭基因组中选择信号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锁不平衡
        2.2 群体多样性分析
        2.3 Tajima’sD检验
        2.4 FST分析
        2.5 基于FST和Pi的选择消除分析
        2.6 功能注释与分析
    3 讨论
        3.1 连锁不平衡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
        3.3 驯化过程中的选择信号
    4 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测序揭示绍兴鸭的进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绍兴鸭和绿头野鸭在三个组织中的转录组表达概况
        2.2 差异表达基因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 讨论
        3.1 转录组在研究动物适应机制中的应用
        3.2 与骨生长相关基因的筛选
        3.3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
    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DNA检测报告
附录B 转录组原始数据过滤结果
附录C 转录组显着表达差异基因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4)自制热泵烘房干燥绿头板鸭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的初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自制绿头板鸭(空气能烘房干燥)的方法
        1.2.2 感官评价方法
        1.2.3 酸价AV的测定方法
        1.2.4 TBARS的测定方法
        1.2.5 POV的测定方法
        1.2.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绿头野鸭板鸭的烘房烘干实验
    2.2 感官评价结果
    2.3 各样品酸价AV、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对比结果
    2.4 各样品游离氨基酸的对比结果
3 结论

(5)绿头野板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三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
    2.2三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3结论与讨论

(6)专访:2012年我国特种动物市场行情与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肉鸽:
2. 山鸡:
3. 鹧鸪 (石鸡) :
4. 贵妃鸡:
5. 鸵鸟:
6. 孔雀:
7. 绿壳蛋鸡:
8. 珍珠鸡:
9. 丝光鸡:
1 0. 红腹锦鸡:
1 1. 黑天鹅:
1 2. 绿头野鸭:

(7)“赤嘴潜鸭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总结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1.1 野鸭的品种资源。
    1.2 野鸭的经济价值
        1.2.1 食用价值高。
        1.2.2 饲料利用率高。
        1.2.3 繁殖季节很强。
        1.2.4 防止野性暴发,提高仔鸭合格率。
        1.2.5 经济效率高。
2 预期目标和方案设计
    2.1 预期目标
        2.1.1 引进赤嘴潜鸭。
        2.1.2
        2.1.3
    2.2 技术方案
    2.3 实施措施
3 实施结果及分析讨论
    3.1 实施结果
    3.2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8)绿头野鸭肌肉抑制素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鸭业生产与绿头野鸭
        1.1.1 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 遗传标记的发展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遗传标记
        1.2.3 生物化学标记
        1.2.4 分子标记
    1.3 肌肉抑制素基因(Myostatin,MSTN)的研究进展
        1.3.1 MSTN 基因简介
        1.3.2 MSTN 对机体的作用
        1.3.3 MSTN 的作用机制
        1.3.4 MSTN 在畜禽育种上的应用
    1.4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绿头野鸭 MSTN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生产厂家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2.2.1 实验样品的采集
        2.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2.2.3 MSTN 基因的 PCR 扩增
        2.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SSCP)实验过程
        2.2.5 PCR 产物的纯化和克隆测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2.3.2 PCR 扩增效果
        2.3.3 PCR 产物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检测 SSCP
        2.3.4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2.3.5 测序序列分析及峰图
        2.3.6 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3.7 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2.4 外显子3 扩增片段编码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
        2.4.1 外显子扩增片段一级结构分析
        2.4.2 二级结构预测
    2.5 讨论
        2.5.1 关于绿头野鸭的出栏日龄
        2.5.2 基因组DNA 提取及PCR 扩增
        2.5.3 PCR-SSCP 问题及解决
        2.5.4 MSTN 基因 SSCP 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2.5.5 SNP
        2.5.6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美国绿头野鸭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D]. 李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肉鸭胸肌肌纤维形态与肉色的遗传分析[D]. 刘大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全基因组重测序及转录组测序揭示鸭种群结构及驯化适应的分子基础[D]. 冯佩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自制热泵烘房干燥绿头板鸭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的初步比较研究[J]. 郭淼,陈雪洋,宋江峰.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7)
  • [5]绿头野板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J]. 周蓓蓓,张东红,杨松,尤逢惠,闫晓明,陈蕾,陈敏,宋亚琼,崔艳芳. 食品工业科技, 2015(08)
  • [6]专访:2012年我国特种动物市场行情与走势[J]. 贾雁,刘毅,龚泉福. 农村养殖技术, 2013(02)
  • [7]“赤嘴潜鸭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总结报告[J]. 张如仁. 现代农村科技, 2011(06)
  • [8]绿头野鸭肌肉抑制素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性研究[D]. 岳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9]绿头野鸭种蛋孵化效果研究[J]. 李吉祥,罗杰,郭洪杞. 中国畜禽种业, 2010(04)
  • [10]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王奔,张宏玲,冯树利,王海成. 当代畜牧, 2009(10)

标签:;  ;  ;  ;  ;  

美国野鸭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