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缺乏哪种维生素

如何知道自己缺乏哪种维生素

一、怎样知道自己缺哪种维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赵露霞[1](2021)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物科学技术有着惊人的成果,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人们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特别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融合,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相对重要的科学课程,生物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生物学科素养。2017年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少学校纷纷实施课程改革与探索,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建设。“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是以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实验为基础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五步”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三查”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上都取得不错的成果,但在生物学科上的应用很少。本次研究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进行一次实践研究。本研究结合所在学校教育理念与校情以及教学实践,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和运用,来探究“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上的实施情况。本文共有六章,主要包括: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通过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为“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框架,介绍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梳理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课堂实施的基本流程;第三章是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调查,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讨论了该模式运用的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2个典型教学案例;第五章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运用的成效做出讨论,分析存在问题及相应的提升策略;第六章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展望。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课堂学习评价表和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与对照班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学习氛围很活跃,自主学习活动积极性更高。说明此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与改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科学思维和素养。希望本次研究,可以补充完善高中生物教学中“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正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广大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杨正琼[2](2021)在《以“辣椒栽培”为例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生物科学探究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的多方面,随着社会快速进步,许多高效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双手,劳动逐渐被淡化,劳动教育成了教育的短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生活结合紧密,注重实验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完成相关知识点讲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将劳动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迎合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107年版)》提出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以本土资源“辣椒栽培”实践为载体,优化教材探究实验内容,以新的实验设计思路融合劳动实践体验,开展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生物科学探究培养的实践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探究素养和劳动意识,推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五育”一体化,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将“辣椒栽培”与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提出的“某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无机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环境因素对光和作用强度的影响”等探究内容充分融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选择云南省文山州某中学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劳动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县城高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差、劳动意识弱、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基本没开设、对本地的辣椒栽培技术不了解。据此,选择我所授高一15班和18班为实验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辣椒栽培”的基本知识与探究实验步骤测试(前测);实验中设置《辣椒长势观察表》(过程性评价);实验结束对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实验步骤、辣椒生长习性、病害等内容进行考察和收集学生心得体会(后测)。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得到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与自觉性有所增强,科学探究素养有所提高。本研究通过“辣椒栽培”实践与高中生物学科的融合,对相关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为同行教师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与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范慧玲[3](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水平决定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我国青少年肥胖和营养不良等营养健康问题在社会普遍出现没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是我国营养教育的重大缺失和普遍的营养认识误差。虽然我国在多个领域逐渐重视营养教育,但是目前在中小学阶段还没有统一的指导营养教育的教学大纲类文件,我国中小学阶段也没有专门开设与营养健康有关的课程。基于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开展营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的营养知识结构和内涵的有效途径,对帮助高中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在了解了国内外目前的营养教育研究现状和S中学营养教育现状后,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能有效增进学生营养知识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同时探索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意义和教学效果。以淮北市S中学高一年级同一生物老师带教的4个综合素质水平相当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104人)和对照班(107人)。实验研究开始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KAP现状调查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设计可行的教学计划,然后在实验班的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营养教育渗透,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最后对渗透营养教育后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这五个维度进行对比性评价。前期调查显示在学生中存在低体重、肥胖和超重的不良体质状况;许多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较为单一,学生的营养知识普遍匮乏;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多数同学有不良饮食习惯。在生物学教学中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施行为期一学期的营养教育渗透计划后发现学生的体质情况有轻微改善;实验班的营养知识水平要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态度表现更端正,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更强;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善。经过一学期的生物教学之后,不管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的学生,喜欢生物的学生数量超多一半,但是实验班的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成绩提高速率更快。研究结果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可行和有效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营养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端正学生健康生活态度的又一途径;是改善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生物学习态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课程学习成绩。最后结合实验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提出建议:渗透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分清教学目标的主次,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渗透形式可不拘泥于课堂教学。

刘卓[4](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是五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后对个人价值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更高级的人生价值追求。本研究目的是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落在实处。通过分析细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涵,促进教师对这一素养的理解,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并且通过调查使相关部门了解当前“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访谈法开展研究。本研究总共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是通过查阅“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相关文献对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涵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STSE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编制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不足之处: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不太理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途径单一、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缺乏丰富性、化学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认识模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在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挖掘教材和试题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容、优选教学方式方法、多种方式结合,提升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理解并且在教学中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优选高中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评价方式。第五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希望能为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提供帮助。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研究结论的概括总结并反思研究的不足之处,期望本研究能够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赵睿童[5](2021)在《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化学课程资源是保证化学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2017版(2020修订)的高中化学课标明确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蒙古族拥有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然而目前这些课程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如果它们被合理地应用到蒙古族地区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反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区域特色,使蒙古族地区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活化、兴趣化和情境化,还可以促进化学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而传承与发扬蒙古族文化。因此,对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了现实之需。本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尝试开发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期达到上述效果。本研究在梳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根据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流程,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案例;最后以两个无显着性差异的平行班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设计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等内容,重点综述国内外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层面了解现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接着通过教师问卷和教师访谈从实践层面了解当前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化学课程资源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杜威-经验课程思想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对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该部分首先将蒙古族文化按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接着通过对不同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与教材进行衔接,整理出每种蒙古族文化对应的化学课程资源表;最后通过整合开发出的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设计出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和常规教学设计。第四部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实践研究。该部分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教学设计和常规教学设计应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教学班级展开教学实证。实证结束后,以单元试卷测试、学生问卷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对其成效进行检验。第五部分: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同时也为落实基于蒙古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明真[6](2021)在《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下的饮食方案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将知信行理论作为框架,编制《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后应用于试验中。2.通过便利抽样兰州市一所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取进行血透的患者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程序对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饮食宣教,试验组在Roy适应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协助患者和照顾者共同制定饮食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试验开始前和饮食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行编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主观营养状况评估表、饮食依从性评估表、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进行两次评估,并检测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在饮食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问卷最终有39个条目,问卷的Cronbach’sα水平为0.78;重测信度(r)为0.82;问卷的I-CVI为0.89,S-CVI为0.91,总CVI为0.9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7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80%;专家对本研究熟悉程度(Cs)为0.91,权威系数(Cr)为0.87,判断依据系数(Ca)为0.90。2.两组患者和照顾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营养状况得分、饮食依从性得分、生活质量的分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3.试验完成后,试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在试验组中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试验组方案实施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饮食依从性评分两组进行比较,试验组中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Roy适应模式的饮食方案,适用于各类MHD患者,达到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目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廖芬[7](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赵苓岑[8](2020)在《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文中提出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本土的“先驱”作家、批评家,针对其作品、公共参与的批评及“历史现场”的还原却明显地滞后,但这一错位却恰逢法国社会运动及理论走向外的热潮,积极影响了二十世纪思想史的进程:宏大叙事的形而上的传统被后现代所质疑、清算。后现代思潮中的两股主流后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同属否定性批判,却在批判后是否建制的问题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近来的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解构主义中“书写”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这一概念有所对话,而且能够继续对话,以回应后现代的现实。深刻影响了解构主义“书写”概念的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一异质性对话,或者说铺垫了这一对话的可能。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作用于后现代思潮,这一问题又具体地分为以下几个问题:中性何时又如何走向否定性批判,在批判的理论坐标上留下“中性批判”的轨迹,中性批判又如何以非连续性、匿名、复多性等特征实现“书写”与实践、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中性批判如何又是否能够建立“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又是否为另一种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布朗肖研究、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互动,并探索进一步深化对话的可能,但在国内布朗肖研究中却属于缺位的状态。本论文以“布朗肖中性批判”为研究对象,旨在文化、社会、历史的典型现象中还原“中性批判”的生成,并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中性批判的生成关键在于与他者的异质性对话,集中展现了上世纪思想史“非连续性”的转向、尊重他异性的伦理转向以及回归日常的走向。论文将结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再现布朗肖中性思想与法国典型文学、文化符号、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国早期浪漫派、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对话,试图阐明中性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逐步地走向文学的共通体,实现一种新的共通体与生活方式。论文分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在阐明选题动机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布朗肖中性思想如何与法兰克福学派及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对话,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史三段论、日常的三层公开性、三种关系,以构建中性批判的话语。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针对中性批判的实践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选择在正文部分提供较为详实的史料,综合分析中性批判的来龙去脉。论文第一章将聚焦中性批判生成的土壤。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批评史避不开布朗肖与萨特,因为他们,法国“话语”因而可能。布朗肖、法国、二十世纪是相互成就的。法国的首都、文学之都、布朗肖文学生涯的起点及场域——巴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文学空间:既为布朗肖所描述,又为其提供中性的条件,也构成中性的接受。本章将分析布朗肖为何批判以科学与进步为标准的现代性:首先享受科学与进步成果的巴黎充斥着以新闻为代表的专制语言,以街垒运动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反犹现象所表现出的对他者的排斥,促使布朗肖反思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享有过大权力的启蒙以及启蒙所过度推崇的理性。具化了现代性的现代化城市巴黎,作为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互动最为频繁与最为集中的场域,为中性批判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及恰当的喻体。后续章节则回应中性批判的两个关注:生存与审美,也就是如何与他者共存的伦理与如何合乎尺度的表达。同时,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也对应着布朗肖不同的创作阶段,按时序呈现中性批判的发展。首先,以政论式写作开启文学生涯的30年代,布朗肖如何以中性意识突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的重围,不仅刺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和平欧洲”的假象,而且借德占区巴黎与巴黎人无以识别的民族面貌强调了中性的必要性:以批判实现自知,但这一阶段的写作更多地倾向于文化自觉,属于中性走向否定性批判的探索初期。第三章则通过与具体的他者——巴特——的比较(对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以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反戴高乐威权、反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及这一社会活动高潮期的宣言与自治组织为观察对象,分析二者的不同反应及表述,凸显布朗肖中性批判基于日常的现实粘度与“实践性”,中性批判也正是因为作用于自发性意识的可能,具有实践性。60年代社会运动热潮渐冷,包括布朗肖在内的法国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语言的思考上来,认为权力的讨论不能仅限于国家机构、政治的视域,应回溯至语言,对语言进行反思。第四章以布朗肖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为切入点,布朗肖批判其“反思自我”的极端主义的可能,提出并实践以断裂、复多性语言为特征的断片书写。但也正因为断片书写,中性批判走向了不同于哲学与传统文学的道路:以写作而非建制作用于意识,而非推翻制度,打造不断生成的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或许过于理想,但中性批判对新小说、80年代城市日常书写乃至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可见,这样一种跨时空的差异性互动或许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共通体的生成性,因此,论文最后一章将具体地以布朗肖代表性虚构作品《死刑判决》为例,辅以新小说理论旗手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代表性虚构作品《窥视者》,分析中性批判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如何调动图文互动,实现一种基于日常又与文学艺术共谋的新的生活方式。论文结论部分就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路径、考察重点与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指出,通过考察布朗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性批判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与思想碰撞,其实践的价值、精神的内涵、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布朗肖中性批判的定义、阶段的划分、特征的梳理、历史定位与思想溯源的追溯,更在于将其当做已经实践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帮助我们探索新时期的批判路径。

田秋菊[9](2020)在《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阐述胃癌术后居家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基于对患者经口营养问题和需求的调查,结合H2H营养管理模式,构建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和纵向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探索导致胃癌术后3个月内体重丢失的高危人群特质;采用PG-SGA、食物频率问卷、张璟编制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问卷等研究工具,描述160例胃癌居家患者的营养状况、经口营养摄入情况及生活质量,并阐述影响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影响经口摄入达标的相关因素;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确定胃癌术后居家患者饮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对相关需求进行文献检索和证据总结,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结合H2H营养管理模式,构建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结果:1.胃癌术后居家患者体重变化的分析:对49例胃癌术后患者纵向随访研究结果提示,从术前到术后1个月患者体重平均减少了 9.2%(P<0.001),到术后2个月平均减少了 11.0%(P<0.001),到术后三个月平均减少了 11.4%(P<0.001)。广义估计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胃切除(P=0.014)和术前BMI(P=0.005)是术后体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与部分切除患者相比,全胃切除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更易发生体重丢失(β=2.8%,P=0.014);与术前低体重患者相比,术前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体重丢失(β=4.5%,P=0.026)。2.胃癌居家患者营养状况:①在160例胃癌居家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0.6%。21.9%患者能量摄入不达标,32.5%的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达标;且营养不良组患者能量不达标(26.5%vs 10.6%,P=0.027)和蛋白质不达标(38.9%vs 14.9%,P=0.002)比例显着高于非营养不良组患者;②不同治疗阶段胃癌患者,居家期经口饮食不达标颇多,其中蛋白质摄入不达标率以胃癌术后3个月内患者(占53.3%)居高、继之依次为胃癌治疗前患者(占40.3%)、术前化疗患者(占25.9%)及术后3个月后患者(占16.0%),且不同治疗阶段胃癌患者蛋白质摄入量有显着差异(χ2=8.84,P=0.029);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OR=3.62,P=0.005)、经口蛋白摄入不达标(OR=3.01,P=0.018)是导致胃癌居家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④营养不良患者在躯体功能(Z=-3.33,P=0.001)、角色功能(Z=-3.39,P=0.001)、认知功能(Z=-2.37,P=0.018)、情绪功能领域(Z=-3.28,P=0.001)和总体健康状况得分(Z=-4.88,P<0.001)显着低于营养正常患者,在疼痛(Z=-2.32,P=0.021)、恶心呕吐领域(Z=-2.98,P=0.003)显着高于营养正常患者;⑤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癌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Waldχ2=15.77,P<0.001)、ECOG 得分(Waldχ2=10.40,P=0.015)是蛋白摄入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胃癌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Waldχ2=18.42,P<0.001)、ECOG得分(Waldχ2=11.16,P=0.011)是能量摄入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3.基于互联网的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问题和需求调查结果:采用人工检索和爬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互联网上关于胃癌术后患者经口营养问题及需求进行提取,经去重、清洗后,最终纳入1420个饮食相关问题,提问中饮食问题的时间点涉及拟出院到胃切除术后数年。询问关于胃癌术后“如何吃”的问题占全部问题的83.87%,询问饮食相关症状的原因和处理类问题占12.04%,询问营养品类问题占3.45%,询问饮食和预后问题占0.56%,询问饮食和运动类问题占0.07%。其中,在“如何吃”问题中,胃癌术后“常规饮食”及针对某一食物“是否可以吃”的提问分别占43.84%和44.44%。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饮食期间出现最多的七大症状分别为呕吐、吞咽困难、腹痛、腹胀、嗳气、反酸、体重下降,共占81.13%。针对胃癌术后患者经口营养情感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术后患者经口营养问题情感倾向整体上处于正向(正性vs负性得分:1758 vs-1531),但是饮食和症状类问题情感倾向整体上处于负向(正性vs负性得分:256.5 vs-410),提示饮食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患者经口营养需求分析提示: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需求包括胃癌术后饮食相关知识、心理支持及专业人员提供营养知识的需求。4.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结果显示:基于胃癌术后患者经口营养实践、运动管理、心理支持主题分别进行文献检索,本部分共纳入22篇实验性研究文章、4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6篇胃癌术后经口营养宣教手册。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系统地对营养评估、促进经口营养实施的措施、运动管理、心理支持等进行证据评价和综合,结合前期的文献回顾和研究结果,构建《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结论:1.胃癌患者术后3个月内经历体重持续丢失,全胃切除、BMI≥25kg/m2是胃癌术后3个月内体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2.胃癌居家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3.胃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接受化疗的居家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达标率最高,且蛋白质摄入不达标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患者的营养知识、活动情况是导致胃癌患者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营养知识不足会影响经口营养摄入,进而影响营养状况。5.胃癌术后居家患者常见饮食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吃”、“出现饮食相关症状的原因和处理措施”;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的需求主要为对饮食知识的需求、对专业人员实施营养支持的需求、对心理社会支持的需求。6.以本研究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构建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由经口营养管理模块、运动管理模块和心理支持模块三部分组成。

葛然[10](2020)在《“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低视力康复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北京同仁医院于2019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笔者虽未到达论坛现场,但是获得了现场音频,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利用第一部分音频(开幕式和高峰论坛的前两场演讲)进行了模拟交替传译实践。笔者在学习口译期间一直以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The Effort Models)为理论支撑,在本次实践中也以该理论为指导进行模拟口译。在本实践报告当中,笔者从任务介绍、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总结四部分对模拟进行剖析说明,详细总结了笔者在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的精力分配模式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精力余量不足对译者的干扰,以及其他因素(如专业词汇、逻辑框架及背景知识)对译出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汇报了笔者采取的解决措施和取得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言水平、强化翻译技能、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此次模拟口译实践,笔者学习了眼科医学相关知识,拓宽了视野,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夯实了基础。

二、怎样知道自己缺哪种维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知道自己缺哪种维生素(论文提纲范文)

(1)“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1.1.2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学习动机理论
        2.1.4 学习金字塔理论
        2.1.5 合作学习理论
    2.2 基本流程
        2.2.1 第一步:独学
        2.2.2 第一次学情调查
        2.2.3 第二步:对学
        2.2.4 第三步:群学
        2.2.5 第二次学情调查
        2.2.6 第四步:展示
        2.2.7 第三次学情调查
        2.2.8 第五步:反馈
第三章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教学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学生成绩分析
    3.4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3.5 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3.6 调查结果总讨论
        3.6.1 学习方式的转变
        3.6.2 教师观念的改变
        3.6.3 教师技能的提升
第四章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运用的案例
    4.1 新授课《伴性遗传》
        4.1.1 学情分析
        4.1.2 学习目标
        4.1.3 教学过程
        4.1.4 教学效果
        4.1.5 教学反思
    4.2 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4.2.1 学情分析
        4.2.2 学习目标
        4.2.3 实验前准备
        4.2.4 合作探究实验
        4.2.5 教学效果
        4.2.6 教学反思
第五章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运用效果讨论
    5.1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5.1.1 导学案编写的困难
        5.1.2 合作学习的效率低
        5.1.3 探究内容的不恰当
        5.1.4 模式应用流于形式
    5.2 提升“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运用的策略
        5.2.1 精心设计编写导学案
        5.2.2 构建合适的学习小组
        5.2.3 合理设计探究的问题
        5.2.4 落实好三次学情调查
        5.2.5 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伴性遗传导学案
附录 B 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导学案
附录 C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D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E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和小组课堂学习评价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以“辣椒栽培”为例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生物科学探究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国家基础教育教学发展与“五育并举”的政策背景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背景
        三、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劳动意识
        四、科学探究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二、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理论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三章 高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需要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地区及学校环境分析
        一、地区基本环境分析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劳动意识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四章 “辣椒栽培”实践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科学探究培养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辣椒栽培”实践的设计原则
        一、探究性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三、问题导向性原则
        四、兴趣性原则
        五、创新性原则
    第二节 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辣椒栽培”实践的策略分析
        一、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创设劳动情境
        二、发挥学科优势,精细协同地方教育资源
        三、把握学生特点,精心回应学生需求
    第三节 “辣椒栽培”实践的组织策略
        一、PBL教学策略
        二、探究式教学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第五章 “辣椒栽培”实践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科学探究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第一节 “辣椒栽培”实践教学计划
    第二节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编写
        一、教学案例一:《辣椒的起源与营养价值》
        二、教学案例二:《辣椒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三、教学案例三:《辣椒栽培技术——播种》
        四、教学案例四:《辣椒栽培日常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五、教学案例五:《辣椒栽培技术——移栽》
    第三节 “辣椒栽培”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科学探究培养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前后测试卷结果分析
        二、学生综合表现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
    三、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中学生劳动意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辣椒栽培”相关知识前测试卷
    附录C 《辣椒长势观察表》
    附录D “辣椒栽培”相关知识后测试卷
    附录E “辣椒栽培”理论知识课件二维码
    附录F 学生劳动实践及成果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政策的推动
        1.1.2 新课程理念的牵引
        1.1.3 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驱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营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营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健康教育
        1.5.2 营养教育
        1.5.3 营养教育学科渗透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知-信-行理论
        1.6.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S中学营养教育现状调查
    2.1 S中学高一学生KAP现状问卷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问卷的编制、检验与实施
        2.1.3 数据处理
        2.1.4 学生基本情况与差异性分析
    2.2 S中学教师渗透营养教育的现状
    2.3 现状调查小结
第三章 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素材来源
        3.1.1 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挖掘
        3.1.2 从日常生活现象中积累
        3.1.3 从媒体资源中收集
    3.2 依托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强化营养教育
        3.2.1 生活化教学
        3.2.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
        3.2.3 PBL教学
    3.3 教学案例
        3.3.1 “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教学设计
        3.3.2 “被动运输”教学设计
第四章 渗透营养教育的效果分析
    4.1 对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
    4.2 学生营养知识的渗透效果
    4.3 学生营养态度的渗透效果
    4.4 学生营养行为的渗透效果
    4.5 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4.6 学生生物期末成绩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建议
        5.2.1 渗透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2.2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5.2.3 课堂教学目标要分清主次
        5.2.4 渗透形式可不拘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A卷)
附录B:高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B卷)
附录C: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学态度
        (二)社会责任
        (三)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STSE教育理论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四)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
        (一)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不太理想
        (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三)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途径单一
        (四)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缺乏丰富性
        (五)部分化学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认识模糊
    四、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教育重视度偏低
        (二)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三)学生对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缺乏认识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策略
    一、高效利用教材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容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资源
        (二)充分利用教材课后习题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二、优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三、改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评价方式
        (一)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选择合适的化学学习评价方法
    四、提升教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意愿与水平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教师理解“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二)化学教学中树立化学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五章 高中化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一) “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及分析
        (二)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及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目的与实践对象
        (二)实践方案设计
        (三)教学实践过程
        (四)实践结果分析
        (五)教学实施效果及课后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文献综述
3.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4.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思路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5.3 调查实施
    5.4 问卷的回收与检验
    5.5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6 调查结果总结
6.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原则
    6.1 .针对性原则
    6.2 民族性原则
    6.3 情境性原则
    6.4 探究性原则
7.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
    7.1 蒙古族物质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7.2 蒙古族精神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7.3 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与教材对照表
    7.4 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教学设计
8.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实证研究
    8.1 研究设计
    8.2 教学实证结果与数据分析
9.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现状
        1.2 照顾者在患者饮食中的作用
        1.3 饮食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1.4 Roy适应模式
    2.主要概念
        2.1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2.2 主要照顾者(PC)
    3.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方案
    1.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
        1.1 问卷的初步构建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
        1.3 初始问卷形成
        1.4 预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2.研究对象
        2.1 样本量选择
        2.2 患者的诊断标准
        2.3 患者的纳入标准
        2.4 患者的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2.6 PC的入选标准
        2.7 PC的排除标准
    3.干预方法
        3.1 试验方案
        3.2 成立研究小组
        3.3 对照组
        3.4 试验组
    4.观察指标和评定方法
        4.1 观察指标
        4.2 评定方法
    5.质量控制
    6.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问卷编制结果
        1.1 函询结果
        1.2 预调查结果
        1.3 正式问卷的形成
        1.4 信度分析
        1.5 效度分析
    2.基线资料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2.3 ALB和 HGB值
        2.4 生活质量、照顾者饮食知信行、营养状况、饮食依从性得分
    3.基于RAM的评估结果
    4.患者适应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1 内部因素
        4.2 外部因素
    5.目标制定结果
    6.强化教育结果
    7.饮食方案干预结果
        7.1 两组患者ALB值
        7.2 两组患者HGB值
        7.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
        7.4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得分
        7.5 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得分
        7.6 两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
第四章 讨论
    1.问卷编制分析
    2.基线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患者测量指标分析
    3.基于RAM下的饮食方案制定过程分析
    4.干预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1.研究结论
    2.创新性
    3.局限与展望
        3.1 研究的局限
        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人提供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
    附录2 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KDQOL-SFTM)
    附录3 饮食依从性量表(RABQ)
    附录4 第一轮专家函询
    附录5 第二轮专家函询
    附录6 正式问卷
    附录7 营养物质的饮食交换表
    附录8 主要食物成分表
    附录9 医院伦理材料
    附录10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综合饮食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影响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作物营养强化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2.5.3 经济评价
        2.5.4 消费者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4.1.1 DALYs公式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4.1.3 对公式的修正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3 实验方法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7.1.2 BDM机制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7.2.2 实验前的准备
        7.2.3 实验流程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法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性批判的土壤——文学与革命
    1.1 新闻与死亡的权利
        1.1.1 新闻的景观与文学的自知
        1.1.2 捧杀、棒杀与回归日常
        1.1.3 照片、疾病与日常的过渡及匿名
    1.2 暴力与日常
        1.2.1 暴力与日常三难
        1.2.2 四百多年街垒史与中性批判的调性
        1.2.3 精神街垒与知识分子的拒绝
    1.3 批判与日常
        1.3.1 《国际杂志》与跨界的“世界”
        1.3.2 批判的根基与尺度——语言栅栏
    1.4 写作与日常
        1.4.1 中间人以及跨界的中性关系
        1.4.2 反犹与为了纪念及警示的批判
        1.4.3 奥斯维辛之后共通体的写作
        1.4.4 流亡、外边与写作的受难、救赎
    小结:拱廊街、拱廊街计划
第二章 中性批判的萌芽——文化自觉与理论探索
    2.1 象征或者象征性
        2.1.1 “不设防”与象征的逃逸
        2.1.2 象征的“理性组织”与政治激情
        2.1.3 分裂式政论写作
        2.1.3.1 异见者的呼唤——中性的身份
        2.1.3.2 游击、断裂的批判与时代病的诊断
        2.1.3.3 疾病的隐喻、纳粹与虚假的联盟
        2.1.3.4 非暴力不合作的批判与“和平欧洲”的假象
    2.2 虚构与象征
        2.2.1 虚设的门与无形的门
        2.2.2 落空的手与中性的“念头”
    2.3 同时代的颜色
        2.3.1 德占区巴黎与无法识别的民族面貌
        2.3.2 不可能者的思想:他异的关系
        2.3.3 拉斯科的野兽与文学的起源
    小结:以文学扞卫象征
第三章 中性批判的发展——布朗肖与巴特的中性
    3.1 模糊的中性与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
        3.1.1 “服务的中性”与“为中性服务”
        3.1.2 巴特的中性与符号结构
    3.2 中性的不同实践——白板书写与白色书写
        3.2.1 “意识”的自由而非“功效”的自由
        3.2.2 中性的不同程度:意识的缺席或者行动的自杀
    3.3 写作的生成与想象的变形
        3.3.1 作家应有的属性:反复自杀的耐心
        3.3.2 先知之言——神性的受难
    3.4 中性批判的“我”
        3.4.1 “我可以是谁”的疑问与文学的开端
        3.4.2 反复接近原初的白板书写
    3.5 走出文本的行动:宣言及自治组织
        3.5.1 “走出”、“别处”与文学的本质、作家身份及写作的需求
        3.5.2 拒绝直接而急迫的行动与文学的娱乐性、匿名性
        3.5.3 词与物的中性或者行动的中性
        3.5.3.1 结构主义与政治冷感的原因
        3.5.3.2 无法匿名的戴高乐与知识分子纳粹化的可能
        3.5.4 巴特与词语的“象牙塔”
        3.5.5 为了玫瑰的战役——签名与自治组织
        3.5.5.1 与宣言合一及签名的集体性
        3.5.5.2 启蒙、批判与自治组织
    小结:文本的欢愉与共通体的狂欢
第四章 中性批判的成熟——布朗肖与德国浪漫派
    4.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危机与文学的良机
        4.1.1 “反思”与写作的镜子
        4.1.2 “无动于衷”的布朗肖与“脱轨”的浪漫派
    4.2 “反思语言”对“反思自我”的批判
        4.2.1 “反思自我”的弊端与语言的自治
        4.2.2 断片的60 年代与布朗肖的断片
        4.2.2.1 独白的交流——断片的花环
        4.2.2.2 言语的群岛与断裂的必然
    4.3 中性语言的特征:“欧几里得几何到黎曼几何”
        4.3.1 中性——言语关系
        4.3.2 等待,遗忘——无尽的谈话
        4.3.2.1 等待匿名与复多的言语
        4.3.2.2 “遗忘的回忆”——断片的起点
        4.3.3 作为第三类关系的断片
        4.3.3.1 玩弄切分的解构
        4.3.3.2 断片的三种距离
    小结:如果批判成为一种起源
第五章 中性批判的装置艺术——布朗肖与罗伯-格里耶的日常
    5.1 日常与现实
        5.1.1 结构主义模型与中性批判
        5.1.2 日常、批判及闲暇
        5.1.3 “闲暇”的品格与约减的翻译
        5.1.4 “远”和“空”的旅行
    5.2 中性的图文互动与作为开关的玛德莱娜蛋糕
        5.2.1 “重现的镜子”以及小说之光
        5.2.2 死亡作为文学的权利
        5.2.3 死亡之眼与作品的诞生
        5.2.4 《死刑判决》的核心意象:都灵裹尸布
        5.2.4.1 《死刑判决》与叙事的叠层
        5.2.4.2 《窥视者》与移动摄影机
    5.3 窥视内外
        5.3.1 内部窥视
        5.3.2 蒙太奇的外部窥视
    5.4 牧神的迷宫——《窥视者》与《死刑判决》的装置艺术
        5.4.1 牧神与现代性
        5.4.2 《窥视者》与造浪的人工海岸
        5.4.3 《死刑判决》与拱廊街
    小结:创造一种日常
结论:成为我们自己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附录A:布朗肖发表文章、序言、后记、集体宣言、公开信、手册总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附录B:布朗肖私人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
致谢

(9)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胃癌流行病学概述
    2. 营养不良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 胃癌患者营养不良流行病学特征
    4. 胃癌患者营养治疗状况
    5. 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实践现状
    6. 胃癌术后居家经口营养中存在的问题
    7. 营养评估和评价指标
    8. 营养管理理论
    文献回顾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理论基础
    3. 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胃癌术后居家患者体重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部分研究总结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第四部分 胃癌居家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部分研究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
第五部分 基于互联网的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问题和需求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部分研究总结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第六部分 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口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实践意义
2 口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了解会议背景
        2.1.2 研究现有材料
        2.1.3 编制词汇术语
    2.2 译中实践
    2.3 译后分析
3 口译案例分析
    3.1 精力分配模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
        3.1.1 精力分配模式的概念
        3.1.2 精力分配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1.3 负荷逾界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2 其他因素对输出质量的影响
        3.2.1 专业词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2.2 逻辑框架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2.3 语外知识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4 口译实践总结
    4.1 对本次模拟的反思
    4.2 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口译实践原文与译文
附录三 口译评价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怎样知道自己缺哪种维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赵露霞.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以“辣椒栽培”为例促进高中学生劳动意识融合生物科学探究培养的实践研究[D]. 杨正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 范慧玲.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 刘卓.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赵睿童. 西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D]. 刘明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D]. 赵苓岑. 南京大学, 2020(12)
  • [9]胃癌术后居家患者经口营养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D]. 田秋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葛然.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如何知道自己缺乏哪种维生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