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一、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锋[1](2021)在《生化指标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及其进展风险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生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早期性肾病(DKD)患者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将2021年1—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无肾病单纯糖尿病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及对照组的各生化指标水平,研究各指标水平与DKD的相关性,并对有统计差异的指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KD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C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尿素、肌酐、光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UACR与T2DM、DKD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结论尿素、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及其进展的危险因素,肾小球滤过率为保护因素,这3个指标对DKD有重要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陈丽萍[2](2021)在《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的临床观察及对尿RBP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对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比治疗前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的变化,探讨加味膏淋汤对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患者症状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慢性肾炎(G1-2A3期)诊断及中医证型为脾肾气虚夹湿热型的蛋白尿患者68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另外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膏淋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每6周进行一次临床疗效评定,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6周、第12周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第12周各测定对比1次两组24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protein,24h Upro)、尿RBP、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 Alb)、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lbumin/Creatininerate,ACR)、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lltration Rate,e GFR)等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检验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2、治疗前,慢性肾炎蛋白尿组尿RBP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第6周、第12周,试验组、对照组患者24h Upro、尿RBP、尿m Alb、ACR、尿α1-MG、尿β2-MG、Scr数值上均较治疗前下降,e GFR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两组在治疗第12周后24h Upro、尿RBP、尿m Alb、ACR、尿α1-MG、尿β2-MG、Scr、e GFR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尿RBP与24h Upro、Scr、ACR、尿α1-MG、尿β2-MG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上,试验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2、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肾脏功能,改善Scr、e GFR、24h Upro、尿RBP、尿m Alb、ACR、尿α1-MG、尿β2-MG等指标水平。3、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更能提高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尿蛋白漏出量,改善肾小管损伤,保护肾功能;且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较安全可靠,认为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周敏敏[3](2021)在《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CKD2-4期及对Hcy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查阅了大量文献基础上,本课题旨在观察以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组成的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脾肾气虚夹瘀浊证)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观察其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探讨其在降低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临床论证。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CKD2-4期脾肾气虚夹瘀浊证患者68例,依随机数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肾衰方(以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拟方),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情况,计算治疗前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同时检测安全性指标。经统计分析后,综合评价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CKD2-4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结果: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进入结果分析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CKD分期及原发病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在肾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同时,两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更显着,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在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两组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同型半胱氨酸较前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610、-0.543);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551、-0.439)。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同时,计算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在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在疲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腰痛、面色晦暗的程度分级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疲倦乏力、食少纳呆、肢体困重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同时对于疲倦乏力、肢体困重,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显着,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对于食少纳呆的证候,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于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腰痛,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而对照组程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于恶心呕吐、面色晦暗,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对照组程度改善不显着(P>0.05),但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7.治疗期间,64例患者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检测安全性指标亦未见异常。结论: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肾衰方)能改善慢性肾脏病2-4期(脾肾气虚夹瘀浊证)患者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改善中医证候(尤其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酸膝软、肢体困重、腰痛),还能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该法在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余怡[4](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区IgA沉积伴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30-40%患者在诊断20-30年后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3%。临床上IgA肾病患者常可见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发现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和进展到终点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降低尿蛋白、对症支持治疗来延缓肾脏病进展。本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运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将2018年-2020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的60例符合纳排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的IgA肾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和西医常规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共24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症候积分、尿ACR、尿NAG、尿α1-MG、尿β2-MG、尿RBP和尿MMP-7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肝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因故未能按时随访的脱落患者共8例,其中试验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25例;对照组脱落3例,有效病例27例。其中试验组女患者12名,男性患者13名;对照组女患者14名,男患者13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高血压、病程以及尿素氮、尿酸、白蛋白实验室指标,经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②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尿ACR:试验组治疗后尿AC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尿NAG、α1-MG、β2-MG、RBP:试验组治疗后尿NAG、尿α1-MG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独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尿NAG、尿α1-MG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RBP、尿β2-MG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尿MMP-7:试验组治疗后尿MMP-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尿MMP-7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eGFR和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GFR均无显着差异(P>0.05),肾功能稳定;两组肝功能、血常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有效改善IgA肾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MMP-7表达有关。

赵雪[5](2021)在《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淀粉样变性病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淀粉样物质可沉积于肾脏、心脏、皮肤等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并继发于多种疾病,如浆细胞病、慢性炎症性疾病、基因突变等。指南表明已有36种人类前体蛋白与淀粉样变性有关,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AL)、血清淀粉样蛋白A(AA)、转甲状腺蛋白(ATFR)等,发病机制相对复杂。AL型和AA型是目前最常见两种形式。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因累及器官不同而复杂多样,如心力衰竭、大量蛋白尿、水肿、皮肤瘀斑丘疹、肝脾肿大、舌体肥大等,特异性不强,临床误诊率高,预后较差。其中肾脏受累可高达74%,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患者肾脏受累比例更高。肾脏累及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常伴肾功能衰竭。研究表明临床表现可能与淀粉样物质沉积部位及方式相关,肾小球沉积者主要表现为重度的肾病综合征伴容量超负荷;而肾小管间质或血管沉积为主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较低的蛋白尿和进行性肾损害。淀粉样变性沉积程度可能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且近几年淀粉样变性发病率较前明显升高,需进一步证实淀粉样变性肾病病理改变、临床特点以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明确影响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研究目的:1.明确山东地区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特点;2.探究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3.研究肾淀粉样变性与其他器官淀粉样变性的不同临床表现及预后特点,找寻影响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研究方法:1.选取2000年2月至2020年2月山东省17所地市三级医院、15所二级医院于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科行肾活检病理分析的184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根据肾淀粉样变性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标准、肾组织病理改变评分标准、肾淀粉样蛋白预后评分及分级等标准,对184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病理切片及报告进行重新阅片、评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评分和分级,以及分析其病理改变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选取2000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肾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肾淀粉样变性的71例患者,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临床、病理特点的比较分析。3.选取2000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所有科室明确诊断为淀粉样变性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淀粉样变性;2)患者在本院或外院有完整的病例资料;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等;2)不配合随访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明确诊断至患者死亡或末次临床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明确患者预后(治愈、缓解、无改善、进展、死亡),收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肾淀粉样变性患者占中国山东省同期肾活检1.30%。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91.85%)、毛细血管壁(10.33%)和间质小血管壁(53.8%),小部分沉积于内皮下(2.17%)、肾小管(3.26%)或肾间质(4.89%)。181例(98.37%)患者肾小球有淀粉样物质沉积,117例患者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血管;16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其中局灶性改变者占92.02%(150/163);173例(94.02%)患者肾组织伴有炎细胞浸润,大量或弥漫性浸润者41例,余为散在或灶性浸润。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的患者有139例,硬化比例≤50%者可达132例。根据肾淀粉样蛋白预后评分及分级原则,Ⅰ级、Ⅱ级、Ⅲ级肾淀粉样变性患者分别有19例(10.33%)、125例(67.93%)、40例(21.74%)。病理分级与肾小球淀粉样物质沉积分类(r=0.534,P<0.001)、肾小球(r=0.497,P<0.001)以及血管(r=0.442,P<0.001)淀粉样物质沉积程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r=0.689,P<0.001)、间质炎症(r=0.603,P<0.001)、肾小球硬化程度(r=0.475,P<0.001)均正相关。且不同病理分级与肌酐(r=0.275,P=0.038)、尿素氮(r=0.409,P=0.002)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292,P=0.028),病理分级越重,则肾功能损害亦越重。不同程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组间的肌酐(t=7.601,P<0.001)、肾小球滤过率(t=6.786,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尿素氮(r=0.398,P=0.002)、肌酐(r=0.384,P=0.003)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r=-0.472,P<0.001)呈负相关,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则肾功能损伤越重。2.山东省立医院肾内科71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7.24±9.86岁,以50~69岁最为多见(71.83%)。主要表现为蛋白尿(95.78%)、水肿(87.32%),50.70%的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可伴有血尿(23.94%)、肾功能损害(35.21%)。男性患者的年龄(t=2.960,P=0.004)、血红蛋白(t=2.005,P=0.049)均高于女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组患者血红蛋白(t=-2.295,P=0.028)、血清钙水平(t=-2.172,P=0.033)明显较低,尿素氮(t=5.215,P<0.001)、胱抑素 C(t=4.054,P=0.001)、β2-微球蛋白(t=7.669,P<0.001)、尿酸(t=4.025,P<0.001)等其他肾功能指标显着高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损害组患者肾小球淀粉样物质大量沉积比率更高(t=5.359,P=0.040),且肾小管萎缩>10%比率更高(t=5.079,P=0.024)。3.淀粉样变性好发年龄为50-69岁,最易累及肾脏(42.86%)、心脏(21.71%);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胸闷、憋喘、低血压、皮肤瘀斑瘙痒等。针对不同治疗效果,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越高,治疗效果越差(P=0.001,OR=1.055,95%CI=1.021,1.090);心脏受累(P=0.001,OR=5.376,95%CI=2.059,14.041)、肾脏受累(P=0.007,OR=2.907,95%CI=1.340,6.297)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而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化疗/ASCT/手术等其他治疗方案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01,OR=0.135,95%CI=0.056,0.322)。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P=0.001,HR=1.049,95%CI=1.020,1.078)、低血压(P=0.020,HR=2.431,95%CI=1.149,5.141)、心脏受累(P<0.001,HR=6.556,95%CI=3.401,12.640)、多器官受累(P=0.026,HR=2.315,95%CI=1.107,4.840)、ALB 降低(P=0.012,HR=2.477,95%CI=1.219,5.034)、eGFR 降低(P=0.010,HR=2.215,95%CI=1.205,4.070)、BNP 升高(P=0.012,HR=3.962,95%CI=1.357,11.574)、cTnT 升高(P=0.041,HR=2.872,95%CI=1.042,7.915)均是预后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而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化疗/ASCT/手术等治疗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HR=2.567,95%CI=1.291,5.103),可降低死亡风险。结论:1.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小球、小血管壁,多伴有轻度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肾小球硬化。病理分级、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均与Scr、BUN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病理分级越重,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则肾功能损伤越重。2.肾淀粉样变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部分可伴有血尿、肾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肾小球淀粉样物质大量沉积比率、肾小管萎缩>10%比率均更高。3.年龄越高、心脏受累、肾脏受累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差;而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化疗/ASCT/手术等有效治疗方案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年龄增大、低血压、心脏受累、多器官受累、ALB降低、eGFR降低、BNP升高、TnT升高均是预后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而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化疗/ASCT/手术等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可降低死亡风险。

庾雪鹰[6](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孙婧[7](2021)在《IgA肾病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IgA肾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是多样的,从无症状显微镜血尿到更严重的过程,以持续的进展为特征,肾功能迅速恶化,最终致肾移植或透析。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捉摸,危险因素的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不同风险因素的组合更是有用的,目前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些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相关,特别是年龄、高血压、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等。已证实一些临床参数是强有力的疾病进展的指标,如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1g/24小时的蛋白尿,很好地预测临床进展的风险。由于IgA肾病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多种多样,目前尚无成熟的预测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前的研究提示蛋白尿随访2年以上,血压数据是有临床意义的,可以实现预测。这种方法有在临床实践中有限的给出了目前的治疗指导方针,建议治疗决定主要基于临床特征。为了克服这一限制,更新的预测指标结合了病理特征活检的临床数据,更早地调整病人的治疗,有助于维持肾脏功能。本临床试验统计近5年我科IgA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在蛋白尿、血压、肾功能基础上临床指标拓展,进一步评估临床指标及病理牛津分型MESTC评分的相关性,评估首次肾活检就诊时临床指标、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性及导致牛津分型病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年龄、性别因素分层,查看临床及病理牛津分型MESTC评分的相关性的差异,从而为肾脏科医生对患者肾功能预测及决定是否行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提高效率,更好的改善患者肾脏预后。[方法]1.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长海医院肾内科首次住院就诊并进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无合并症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278例纳入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大于14岁的患者,并且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并且首次肾活检患者,排除继发性IgA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性相关性肾炎、克罗恩病、肝病、肿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排除原发性IgA肾病合并其他疾病及病理损害,如合并膜性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坏死,合并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肾损害等,以及排除移植肾活检和重复肾活检患者。记录肾活检时患者年龄、发病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及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NAG、尿IgG、尿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酸、血清IgG、血清IgA、血清IgM、血清IgE、血清C3、血清C4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MDRD公式)。根据牛津分型法MESTC评分评价肾脏病理病变程度,包括:系膜细胞增生(M0/1)、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0/1)、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或粘连(S0/1/2)、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0/1/2)、新月体形成(C0/1/2)。数据资料单因素分别使用了各个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变量为临床指标。满足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的连续性数据(计量资料)使用方差分析(二分类数据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价);二分类变量(四个表),使用卡方检验(χ2);目标变量为等级资料时,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非参数检验);双向有序等级资料同时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M、S、E、C四种病理病变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因C在2分只有一个观测,无法通过平行线检验,因此无法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T分型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另外,M、S、E、C还使用了分层回归。2.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本中心首次住院就诊并进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无合并症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278例。纳入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将患者按年龄分组,分为(1)低龄组:年龄<30岁;(2)中等年龄组:30岁≤年龄≥50岁;(3)高龄组:年龄>50岁。数据资料单因素分别使用了年龄分组以及各个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变量为临床指标。其他统计分析同第一部分。3.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本中心首次住院就诊并进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无合并症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278例。纳入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将患者按性别分组,分为(1)男性组;(2)女性组。数据资料单因素分别使用了性别分组以及各个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变量为临床指标。其他统计分析同第一部分。[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M病理病变与血红蛋白、尿NAG、血肌酐、血IgG、血IgA呈显着相关,均P<0.05。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M仅与尿β2微球蛋白呈显着相关,P=0.009,其相关性在年龄和性别分组上均存在差异。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发现E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01)、血肌酐(P=0.012)、e GFR(P=0.012)、血清C3(P=0.042)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临床指标被认为是E的临床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及性别分组后其相关性均存在显着差异。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S与年龄有显着相关的一致性,不同年龄及性别分组后其相关性均存在显着差异。T病理病变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发现与较多临床指标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临床危险因素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肌酐、血清IgA,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均因年龄、性别不同存在差异。C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显示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13)、血清肌酐(P=0.000)、肾小球滤过率(P=0.039)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05)显着相关,同样由于年龄、性别因素均存在差异。[结论]首次肾活检时部分临床指标分别与系膜细胞增生(M)、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或粘连(S)、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新月体形成(C)有显着相关性,可分别作为M、E、S、T、C各病变的风险因素,且与M、E、S、T、C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临床医生需综合患者临床和病理因素,结合年龄、性别予以充分评估、早期预测疾病进展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刘淑芳[8](2021)在《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T2DM)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的临床预测因素,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疗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明确诊断为CKD合并T2DM,且经肾穿刺活检并取得满意标本的患者106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实验室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资料。按照肾活检病理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DN组和NDRD组(包括DN合并NDRD)。回顾性分析两组间中医证候、临床资料、肾脏病理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106例患者,其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45岁)。且超半数的患者超重(67.4%),并已有糖尿病史5年以上。而84.9%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存在高血压。2 DN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BMI分组情况、24h-PRO、Scr、BUN、UA、Cys C、HCY、K、P均存在差异。且与NDRD组相比,DN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24h-PRO、Scr、BUN、UA、K、Cys C水平高,e GFR低,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血症发生率高。两组性别、年龄分布、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史及病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镜下血尿、FBG、Hb A1c、SBP、DBP、ALB、TC、TG、HDL-C、LDL-C、VLDL-C、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虚证中,DN组以肝肾阴虚证分布最多,其次是气阴两虚证。NDRD组脾肾阳虚证占比最大,气阴两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在NDRD组分布明显高于DN组,肝肾阴虚证在DN组分布明显高于NDRD组。标实证中,DN组以血瘀证分布最多,其次是湿热证。NDRD组湿热证占比最大,湿浊证次之。血瘀证在DN组分布明显高于NDRD组。4 NDRD病理类型有7种,包括原发和继发肾小球疾病,NDRD组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MN,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 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病理类型最多的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DN组肾脏病变程度比NDRD组严重,NDRD组患者球性硬化、小血管病变程度(有无硬化及炎细胞浸润)较轻,且统计学差异均显着(P<0.01)。两组间肾小球数、肾小球新月体发生率、间质纤维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DR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糖尿病病程短、高肾小球滤过率、高血红蛋白是发生NDRD预测因子。进一步通过ROC曲线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肾小球滤过率预测NDR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0.7%;血红蛋白预测NDRD的敏感性高达93.7%,特异性仅为62.8%。肾小球滤过率预测NDRD的曲线下面积是0.831,其最佳临界点为58.9ml/min/m2;血红蛋白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其最佳临界点为117g/L,即肾小球滤过率大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超过117g/L时,发展为NDRD的风险明显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低于117g/L时,发展为DN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1本研究人群中NDRD患病率较高。2与NDRD组相比,DN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更长,肾功能更差,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血症发生率高。3中医证型中,DN组本虚证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标实证以血瘀、湿热最为常见;NDRD组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标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4 NDRD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 A肾病。两组患者肾脏病变程度不一,DN组肾脏病变程度比NDRD组严重,NDRD组患者球性硬化、小血管病变程度(有无硬化及炎细胞浸润)较轻。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是发生NDRD的独立危险因素。6应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评估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大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超过117g/L时,发展为NDRD的风险明显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低于117g/L时,发展为DN的风险明显增加。

陆姣[9](2021)在《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DKD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长。D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甚至死亡的风险也在增加。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并发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微血管病变及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将大幅度提高。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及早地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对于DKD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确定预防或减缓DKD进展的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目的:通过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关系以及HbA1c在反映DM患者和DKD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来研究HbA1c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收治的非肾脏替代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同期收治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各122例,作为研究组(DKD组)和对照组(DM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胱抑素C、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肾脏超声、眼底检查等影像学结果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等数据。运用公式计算体质指数,将血肌酐值代入CKD-EPI公式得出GFR。运用IBM SPSS 20.0软件对上述统计学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对于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入选的122例DKD患者中,按照美国肾脏基金会制定的KDOQI指南进行慢性肾脏病分期,其中CKD1~5期分别为12例(9.8%)、33例(27%)、18例(14.8%)、18例(14.8%)、41例(33.6%),CKD3期患者中3a期11例(9.01%),3b期7例(5.74%)。122例DKD患者中肾脏超声结果异常(双肾大小、形态、结构改变,或者血流减少)的有54例(44.3%),合并高血压病的有63例(51.6%),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84例(68.9%),视网膜病变的84例患者中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的有6例(7.1%),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2例(2.4%),合并糖尿病足的有2例(2.4%)。(2)与DM组患者相比较,DKD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尿素、胱抑素C等指标较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体质指数、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GFR、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呈正相关(P<0.05),与血肌酐、尿素、胱抑素C呈负相关(P<0.05);GFR与尿素、胱抑素C、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P<0.05),与甘油三脂无明显相关性(P>0.05)。(4)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同,将DKD组及DM组患者分别分为H1(HbA1c<6.5%)、H2(6.5≤HbA1c<8%)和H3(HbA1c≥8%)三组,分析比较三组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DKD组患者在不同的HbA1c水平时,GFR值均低于DM组,两组间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对DKD组及DM组患者进行组内两两比较。比较结果显示,DM组患者三组间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患者三组间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分组的HbA1c水平升高,三组GFR值依次升高,H1<H2<H3;H1组、H2组GFR分别与H3组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1组与H2组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当空腹血糖>6.1 mmol/L时,DKD组检出HbA1c≥6.5%的阳性率为70.37%,低于DM组HbA1c≥6.5%的阳性检出率96.46%,两组间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A1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2)HbA1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的早期损伤,协助早期DKD的诊断;(3)HbA1c在反映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两类人群的血糖控制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对于DKD患者肾脏病变晚期血糖的反映是不精确的,可靠度较低。

张心颜[10](2021)在《儿童1型糖尿病不同病程中血清VEGF、AECA、ADA水平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比较不同病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的水平变化,探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2)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病程具有相关性,通过研究上述指标与病程的关系,以期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确诊为1型糖尿病1年以上的患儿45例,作为病例组,将病例组按照病程长短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1-3年(包括1年)组、3-5年(包括3年)组、5年以上(包括5年)组,每组各15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患儿血清VEGF、AECA水平,通过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血清ADA水平(检测由我院检验科实验人员完成),比较病例组整体、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检测指标的差异,比较病例组各亚组之间检测指标的差异,同时检测病例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与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剔除数据缺失等病例,实际共入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1-3年(包括1年)组15例,3-5年(包括3年)组8例,5年以上(包括5年)组7例,各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2)病例组整体VEGF水平[2185.31(1950.31,2389.06)]与对照组VEGF水平[2263.13(1623.44,2501.8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VEGF水平不存在差异(P>0.05);病例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VEGF(pg/ml)水平分别为[2230.63±434.80,2197.10±180.48,1878.93±42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例组重新分组,1-3年组与3年以上组VEGF水平[2230.63±434.80,2048.63±34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整体AECA水平[1536.67(1290.56,1660.97)]与对照组AECA水平[1453.06(1314.86,1609.7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AE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3个亚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AECA(pg/ml)水平分别为[1536.11(1291.11,1703.33),1613.33(1529.72,1664.30),1478.33(1252.78,153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年组与3年以上组AECA水平[1536.11(1291.11,1703.33),1537.33(1288.89,162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ADA水平[12.25(9.60,15.00)]明显高于对照组[9.7(8.38,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ADA(U/L)水平分别为[11.48±3.45,12.54±2.61,13.94±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平均水平随病程具有升高趋势;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ADA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来自于对照组与5年以上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年组与3年以上组ADA水平[11.48±3.45,13.19±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例组VEGF、AECA、ADA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病例组VEGF水平与AEC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病例组血清A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中5年以上亚组A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ADA与糖尿病病程可能具有相关性,可能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2.病例组、病例组各亚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VEGF、AECA水平无明显差异,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3.病例组VEGF、AECA、ADA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考虑样本量小有关。

二、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化指标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及其进展风险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4组间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4组间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2)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的临床观察及对尿RB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积分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7 健康组纳入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样本量估计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项目
        3.6 疗效判定
    4 统计学处理
    5 伦理学申明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GN组、健康组性别、年龄、尿RBP比较
        1.2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1 两组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5 相关性分析
    6 安全性评估
分析与讨论
    1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进展
    2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慢性肾炎蛋白尿主要发病机制
        2.2 尿RBP与早期肾功能损伤、肾小管早期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3 膏淋汤原方出处及理法方药
    4 导师运用加味膏淋汤的组方原则及膏淋汤主方药物现代药理
        4.1 组方原则
        4.2 现代药理
    5 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尿RBP可反映慢性肾炎蛋白尿早期肾小管间质损伤
        5.2 加味膏淋汤对慢性肾炎(G1-2 A3 期)患者蛋白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3 加味膏淋汤对慢性肾炎蛋白尿(G1-2 A3 期)脾肾气虚夹湿热型型患者的中医疗效评定
        5.4 加味膏淋汤对慢性肾炎蛋白尿(G1-2 A3 期)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患者的临床总疗效评定
        5.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CKD2-4期及对Hcy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基础
        1.1.1 流行病学
        1.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分期
        1.1.3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1.1.4 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
    1.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理论研究基础
        1.2.1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
        1.2.2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论治
    1.3 慢性肾脏病与同型半胱氨酸
        1.3.1 肾脏病易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1.3.2 同型半胱氨酸是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1.3.3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3.4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1.3.5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及病例分组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技术路线
        2.2.3 治疗方法
        2.2.4 分组治疗方案
        2.2.5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比较一般资料
        2.4.2 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2.4.3 治疗前后eGFR的比较
        2.4.4 治疗前后Hcy比较
        2.4.5 治疗前后Hcy与Scr与eGFR的相关性分析
        2.4.6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
        2.4.7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4.8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
    3.1 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
        3.1.1 立法来源
        3.1.2 病机分析
    3.2 “肾衰方”的立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3.3 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的结果分析
        3.3.1 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的比较
        3.3.2 治疗前后Hcy的比较
        3.3.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方面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型论治
        2.2 分期论治
        3. 复方及单药有效成分治疗
        3.1 临床疗效试验研究
        3.2 机制探索实验研究
        4. 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进展
        1.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病机制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病理诊断和生物标记物
        2.1 病理诊断
        2.2 生物标记物
        3. 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2.3 尿ACR治疗前后比较
        2.4 尿NAG、α1-MG、β2-MG、RBP治疗前后比较
        2.5 尿MMP-7治疗前后比较
        2.6 eGFR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3.1 加味黄茂赤风汤组方分析
        3.2 结果分析
        3.3 MMP-7作用机理及临床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山东省184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诊断及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般资料分析
        2.2 肾脏病理改变
        2.3 肾脏病理改变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单中心71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 —般资料分析
        2.2 病理结果
        2.3 临床表现
        2.4 不同临床指标亚组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175例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定义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不同治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2.4 胃脏累及与非肾脏累及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对比分析
        2.5 淀粉样变性患者死亡与非死亡组临床特点分析
        2.6 生存时间分析
    3.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选取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要点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2.7 研究步骤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2 结果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糖代谢紊乱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2.3 氧化应激反应
        2.4 细胞因子
        2.5 炎症反应
        2.6 高血压
        2.7 遗传因素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3.3 胱抑素C(Cys C)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4.1 控制血糖
        4.2 降低血压
        4.3 降低血脂
        4.4 抗氧化应激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4.7 抑制蛋白激酶C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阴虚燥热
        2.2 脾肾亏虚
        2.3 气阴两虚
        2.4 肝肾两虚
        2.5 瘀血组络
        2.6 湿热内蕴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3.1 辨证论治
        3.2 经方
        3.3 中成药
        3.4 单味中药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四、研究结果分析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五、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IgA肾病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IgA肾病牛津分型MESTC严重程度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危险因素
    一、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年龄IgA肾病牛津分型MESTC严重程度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差异
    一、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不同性别IgA肾病牛津分型MESTC严重程度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差异
    一、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牛津病理分型在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纳入人群的一般特征
        2 研究分组及各组特点
        2.1 性别
        2.2 年龄
        2.3 BMI
        2.4 首次肾活检时糖尿病病程
        2.5 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6 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
        2.7 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吸烟、饮酒情况
        2.8 CKD分期
        2.9 实验室资料分析
        3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3.1 本虚证
        3.2 标实证
        4 病理资料
        4.1 NDRD组病理诊断情况
        4.2 DN组与NDRD组光镜下肾脏病理特征
        5 NDRD预测因子分析
        5.1 Logistic回归分析
        5.2 ROC曲线
讨论
    1 DN和NDRD的临床特点
    2 DN和NDRD的中医证候
    3 DN和NDRD的病理特点
    4 DN和NDRD的预测因素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进展
        3.1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3.2 经典方剂
        3.3 经验方
        3.4 中成药
        3.5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诊治及预防
    2.1 糖尿病
    2.2 糖尿病肾病的现状分析及诊治
        2.2.1 糖尿病肾病的现状分析
        2.2.2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2.2.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2.2.4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2.2.5 评估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2.2.6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2.3 糖尿病肾病的血糖监测及控制目标
        2.3.1 糖尿病肾病的血糖监测
        2.3.2 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2.3.3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
    2.4 小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4.1 资料收集及处理
        3.4.2 检测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4.1.1 DKD组患者肾脏及合并症情况
        4.1.2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4.3 DKD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4.4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肾小球滤过率的比较
    4.5 空腹血糖异常时两组患者HbA1c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DKD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
    5.3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
    5.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5.5 HbA1c在反映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准确性
    5.6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儿童1型糖尿病不同病程中血清VEGF、AECA、ADA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化指标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及其进展风险的价值分析[J]. 林海锋. 糖尿病新世界, 2021(16)
  • [2]加味膏淋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夹湿热型慢性肾炎(G1-2A3期)蛋白尿的临床观察及对尿RBP的影响[D]. 陈丽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CKD2-4期及对Hcy影响的临床观察[D]. 周敏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研究[D]. 赵雪. 山东大学, 2021(09)
  • [6]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IgA肾病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研究[D]. 孙婧.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研究[D]. 刘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价值研究[D]. 陆姣.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儿童1型糖尿病不同病程中血清VEGF、AECA、ADA水平的研究[D]. 张心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糖尿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变化及血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