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钟口隧道段施工技术

广州地铁钟口隧道段施工技术

一、广州地铁喇叭口隧道区段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佘才高[1](2016)在《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南京地铁3、10号线过长江隧道为背景,针对其距离长、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在国内地铁行业首次提出采用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分别从设计与施工难点及采取的措施出发,通过工程类比、仿真计算、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确立了11.2 m外径的单管双线三层内部结构的地铁过江大直径盾构隧道横断面,解决了地铁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环分块形式,提出了利用隧道顶部富裕空间的纵向通风模式。实践证明,在直径为1012 m类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常压换刀的应用中是可行的、安全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大断面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王怀东,张旭辉,黄波[2](2013)在《地铁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合理断面形式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南京地铁三号线、十号线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施工中,为降低盾构长距离穿越长江、施作区间横通道及江中风井的施工风险,确保行车及防灾等功能,通过对隧道过江方案、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内部结构布置及施工方法的优化比选,首次提出了采用单洞双线三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实践表明,单洞双线三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方案在降低工程风险、满足隧道运营要求和防灾功能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隧道空间的利用率,使隧道的通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着。

彭莲[3](2012)在《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遏制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能极大的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降低环境影响,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地下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基础建设,不仅能解决交通拥挤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功能分布,改善城市布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国内外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整理和分析现有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交通规划、建设条件和法律法规等,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强调了地下轨道交通发展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并指出了现有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困难和问题。其后结合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实例就开发其地下空间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了现有开发轨道交通的技术原则、规定与措施,特别分析了地下轨道交通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问题、提取参数、利用ANSYS建模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合理开发保护区的水平范围和竖向范围,并就开发轨道交通保护区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在经济分析章节,本文就其开发优势、特点与模式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融合,就现有相关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见解。最后,本文建立了地下轨道交通综合利用评估体系,提出了评估指标。对评估过程中专家意见的不统一使用了新的改良群体决策法,为以后评估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优劣提供一定参考。

王锋[4](2010)在《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对交叉隧道的研究并不多,交叉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隧道布置形式,在较短的距离内由洞口变断面大跨隧道、连拱隧道、小间距隧道,逐步过渡到一般分离式隧道,平面上呈现“Y”型分岔形状。新建隧道必须考虑机电、通风以及紧急停车带等整体性需求,因此必须修建通风竖井、横洞等附属结构,但是这些重要附属结构的存在,使得隧道整体结构呈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结构最薄弱的环节。本文针对典型案例,结合国内重点工程两河口水电站4#交通隧道、厦门东通道施工横洞以及南京长江隧道竖井等进行研究,以FLAC3D作为分析工具,来模拟实际隧道断面开挖对于交叉段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进而评价方案,完善现阶段以经验为主的设计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针对交叉式隧道设计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交叉隧道变断面段、大拱段、小净距段的围岩稳定性以及相应的开挖工法以及支护参数等关键指标,针对性地提出围岩加固重点。(2)由于翔安隧道主隧道及行车横洞开挖断面都较大,并且有些横洞位于V级围岩地段,地质情况复杂,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对翔安隧道横洞与主隧道所形成的空间交叉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保证隧道空间交叉结构的施工安全、顺利,使隧道结构支护受力合理,为设计优化提供可靠依据。(3)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竖井与主体隧道结合部位的力学特征,竖井施工对隧道主体结构和附近地层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对设置竖井盾构隧道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陈树青,卜钦祥,李仕兵[5](2009)在《辉煌六十年系列报道之五 地下天光——中铁十三局集团二公司以地铁专业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文中提出上世纪中叶以来,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国内大城市,为改善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开始了以高速度、大容量为特征的地铁建设,为建筑行业各路英豪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

王鑫[6](2009)在《地铁分离岛式车站及区间群洞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及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对地铁车站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解决复杂地形环境与车站结构之间的矛盾,地铁建设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车站结构形式——分离岛式车站。该类型车站适合修建在分散的地下空间,能够有效避开城市立交桥桩基,减少桩基托换数量,但是由于结构形式的新颖性,对于设计和施工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本论文以广州凤凰新村车站及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资料,对该类型地铁车站地层沉降分布规律,对群洞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及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对不同净距的交叠隧道进行地层沉降与衬砌结构内力规律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净距工况时,适合采用重叠方式修建隧道,且建议先施作下洞;当净距大于1.5D(D为洞径)时,适合修建平行隧道。(2)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重叠、近似重叠隧道施工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衬砌结构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后行洞掌子面前方1.0D的范围内,上洞下台阶开挖时下洞应设临时支撑;为增强掌子面和围岩的稳定性,尤其应对上下线所夹岩柱体进行注浆加固和保护。(3)研究分离岛式地铁车站联络通道施工对地层的再次扰动及对正线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并对正线隧道与联络通道的整体施工工序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凤凰新村车站,采用开挖左线→开挖联络通道→开挖右线的施工工序为最优。(4)研究喇叭口隧道的施工力学行为,讨论典型工况下施工引起的地层扰动及衬砌结构内力状态,进而提出施工工序的合理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从小断面隧道扩挖至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工序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地层的扰动,保证衬砌结构受力最优。(5)采用两阶段分析法,研究隧道施工引起的立交桥桩基附加内力及沉降沿桩身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桩隧临界距离的概念。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开挖对于临近桥梁桩基的影响随地层损失比的增大而增大;桥桩沉降及最大轴力均与桩隧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

张世琴,张光辉[7](2008)在《广州地铁三号线施工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地铁三号线的"岗顶———石牌桥站区间",由于地理位置和施工环境极其复杂、地质差、埋深浅、施工质量要求高,在地铁工程施工中颇具有代表性。本文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主要介绍该区间隧洞拟采取的浅埋暗挖、挖孔桩、超前支护、"CRD"工法、短台阶法等多种施工方法。

程栋[8](2008)在《地下快速路互通立交分岔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互通立交分岔隧道由主隧道段、大拱段、连拱段、小间距段和分离隧道段组成,同时具备大跨隧道、连拱隧道和小间距隧道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力学转换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对分岔隧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施工经验,因此,开展施工过程中的分岔隧道的变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给处相应的施工对策,为分岔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本论文结合国家863计划“地下互通立交隧道修建技术研究”,以《北京地下空间规划》提出的“四纵两横”地下快速路系统方案为背景,结合北京地铁M10奥运支线地层勘察资料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并类比地铁岔道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为分岔隧道设计和施工服务。首先,对前瞻性介绍国内外地下快速路的发展现状,重点结合国内外现状对城市地下快速路主要横断面、路缘带宽度、横坡、紧急停车带等要素进行比较,并本着安全实用、经济可靠等原则,提出适合北京城市地下快速路交叉口模型。其次,采用有限元对50米埋深的城市软土隧道进行建立三维模型,使用岩土和隧道通用分析软件MIDAS/GTS为计算工具,主要分析分岔渐变隧道采用CD、CRD和岔道先后开挖、小导管超前注浆等结合五种不同工况下所产生的沉降、二衬内/外表面最大/最小主应力等,重点研究了不同开挖顺序在工序转变时应力释放程度,以及采取不同支护方式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关键断面处不同工况下施工步序的沉降影响度,得出最佳施工顺序,并提出相应施工技术措施。最后,比较计算方法和结果,结合相似项目类比,提出适应于未来北京市地下快速路立交分岔隧道尺寸要素设计和施工掘进支护方式,并对拟采用的地层预加固影响度进行分析评价。本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探索,对今后相关城市地下快速路分岔隧道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秉才[9](2008)在《重庆朝天门两江隧道地下立交方案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城市地下立交是近年来出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式之一,而在城市修建大型地下立交,其难点在于地表建筑群密集、选址地域限制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洞断面净空大、各群洞分层交错、净距复杂多变等,这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空间问题。本文以规划中的重庆朝天门两江隧道地下立交工程为依托,探讨合理的地下立交形式和施工方法;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围岩条件和开挖方法对地下立交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地下立交开挖后地表变形规律及地下立交喇叭口隧道的施工力学效应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以朝天门地下立交址处已有路网为基础,通过对安全性、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等因素的分析,得出半定向Y形立交形式为较适合拟定的朝天门两江隧道地下立交的可行方案。②全断面法、台阶法和单侧壁导坑法三种开挖方法下施工力学效应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引起的洞周位移、衬砌内力、塑性区分布都较其它两种开挖方法小。因此,单侧壁导坑法应为朝天门地下立交工程较合理的开挖方法。③对在不同围岩条件下,两条隧道随其净距变化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用拱顶位移的相对影响度来分析两条隧道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隧道净距超过4.13倍隧道跨度时,两条隧道的相互影响程度趋于稳定。④对地下立交开挖后地表变形随围岩级别、支护条件、地表荷载、隧道埋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围岩条件变差,在洞室无支护条件下,地表的沉降量和倾斜值有明显的加速变大趋势,而在有支护时,基本上成等比率增大趋势;地表倾斜值随隧道埋深增加总体呈减小的趋势。⑤通过对洞周位移、初期支护内力、围岩应力和塑性区开展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了喇叭口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结果表明,喇叭口交叉部位和洞室角部初期支护内力较大,初期支护极有可能发生破坏,在匝道间净距较小情况下,中隔岩受力状态较差,往往存在拉、压应力同时集中和偏压扰动剧烈等不利情况。

杨武子[10](2007)在《北京地铁四号线白学区间双渡线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新奥法(浅埋暗挖法)是我国地铁隧道修建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渡线段在国内外成功的实例很多,但是由于白学区间的双渡线段结构型式有别于目前国内常见的渡线型式,具有跨度大,断面变化频繁,结构复杂,洞群效应明显的特点,渡线段离地表较近,地表为交通繁忙的中关村南大街,地层沉降控制标准高,因此,渡线段施工是一个重要技术难点。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顺序和断面工法及支护结构进行了优化,制定了新的施工方案。本文使用FLAC3D软件对优化的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方案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地表沉降规律和塑性区分布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优化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地表沉降、土应力、钢筋应力监测,收集了比较完整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数值模拟和监测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最大地表沉降值50mm在本隧道施工是安全的,可以作为类似工程参考依据。

二、广州地铁喇叭口隧道区段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地铁喇叭口隧道区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工程特征
3 隧道横断面设计
4 隧道纵断面设计
    4.1 纵断面设计原则
    4.2 隧道纵断面设计
5 衬砌结构与防水设计
    5.1 衬砌环结构设计
    5.2 防水设计
6 隧道通风防灾及疏散系统设计
7 隧道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8 施工关键技术措施
    8.1 沿线建( 构) 筑物保护措施
    8.2 盾构换刀技术措施
9 结论与建议

(2)地铁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合理断面形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盾构隧道过江方案比选
    (1) “小洞”方案 (图4、图5)
    (2) “中洞”方案 (图6)
    (3) “大洞”方案 (图7)
    (4) 双圆盾构方案 (图8)
4 过江隧道消防性能化设计
    4.1 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4.1.1 通风系统比选
        (1) 纵向排烟方案
        (2) 横向通风排烟方案
        4.1.2 排烟口布置研究
    4.2 隧道疏散系统设计
5 隧道断面尺寸拟定
    5.1 隧道断面尺寸拟定原则
    5.2 隧道断面尺寸
6 内部结构布置及施工方法
    (1) 行车道板的施工方法
    (2) 烟道板的施工方法
    (3) 牛腿的施工方法
    (4) 中隔墙和疏散平台的施工方法
7 结论

(3)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现有法律、法规对于轨道交通保护区的规定
        1.4.2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情况分析
        1.4.3 综合利用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技术性分析
        1.4.4 综合利用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经济性分析
        1.4.5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的评估与改良方法分析
    1.5 论文基本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结构图
第二章 开发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现有法律法规分析
    2.1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第 140 号令
        2.1.1 管理条例摘选
        2.1.2 处罚条例摘选
    2.2 重庆市轨道交通保护区相关条例
        2.2.1 管理条例摘选
        2.2.2 处罚条例摘选
    2.3 轨道交通保护区相关条例问题分析
第三章 重庆市轨道交通线(路)网分析
    3.1 重庆市现有轨道交通线路概况
        3.1.1 一号线
        3.1.2 二号线
        3.1.3 三号线
    3.2 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概况
        3.2.1 重庆市轨道交通三阶段建设过程
        3.2.2 重庆市轨道交通基本线网规划
        3.2.3 重庆市轨道交通远期网络规划
    3.3 重庆市轨道交通规划区建设地质分析
        3.3.1 重庆市地质灾害简介
        3.3.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区域地形、地质特点分析
第四章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分析
    4.1 地下空间开发的力学研究现状简介
        4.1.1 围岩压力理论的演化过程
        4.1.2 围岩破坏机理与破坏类型
        4.1.3 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分类
        4.1.4 围岩位移判据依据
    4.2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性原则与通用技术
        4.2.1 技术性原则
        4.2.2 现有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建设通用技术
    4.3 轨道交通地下开挖与地表建筑群的相互影响
        4.3.1 后建轨道交通地下开挖对已有地表建筑群的沉降影响
        4.3.2 后建地表建筑对已有地下轨道交通的影响
    4.4 发展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技术与措施
        4.4.1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施工方法与结构形式
        4.4.2 车站附属结构的施工方法与结构型式
        4.4.3 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与结构形式
        4.4.4 地下通道的建设
        4.4.5 资源、技术与工程风险防范措施简介
    4.5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
        4.5.1 轨道交通经济带开发优势与特点
        4.5.2 出让费的计算原则及出让方式
        4.5.3 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的综合经济效益
        4.5.4 发展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经济建议与措施
    4.6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分类开发
        4.6.1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分类开发原则
        4.6.2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分类开发目标
        4.6.3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探讨
        4.6.4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类型
        4.6.5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分类开发建议
第五章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评估
    5.1 综合评估地下空间的指标建立
        5.1.1 技术指标
        5.1.2 经济指标
    5.2 评估体系
        5.2.1 理论性评估体系
        5.2.2 改良判断矩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尚需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4)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建模考虑
    2.1 交叉隧道按结构分类
    2.2 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2.3 岩体力学模型及本构关系
    2.4 岩体稳定性判据
    2.5 计算软件选择
    2.6 小结
第3章 公路交叉隧道研究-两河口4#交叉隧道
    3.1 工程概况
        3.1.1 概述
        3.1.2 隧道交叉段施工
        3.1.3 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3.2 主洞扩挖是施工数值模拟
        3.2.1 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2 试验参数
        3.2.3 开挖初始条件
        3.2.4 原始地应力场模拟
        3.2.5 主洞大跨部分隧道的施工力学效应
        3.2.6 开挖过程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小洞开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3.3.2 主洞扩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3.3.3 主洞扩挖后能量分布分析
        3.3.4 超大跨主洞与左洞衔接处研究
        3.3.5 超大跨主洞与右洞衔接处研究
        3.3.6 右洞开挖对左洞的影响及正向开挖分析
        3.3.7 右洞反方向施工的力学效应
    3.4 小结
第4章 厦门翔安隧道与横通道空间交叉结构稳定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概述
        4.1.2 数值计算模型
        4.1.3 施工过程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空间变形分析
        4.2.2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空间围岩应力分析
        4.2.3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支护内力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南京长江隧道浦口工作井与盾构隧道空间交叉部位力学行为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概述
        5.1.2 竖井施工全过程
        5.1.3 盾构施工全过程
    5.2 数值计算模型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2 初始应力场的模拟
    5.3 竖井的开挖
        5.3.1 竖井开挖围护结构的应力分布
        5.3.2 竖井开挖横撑的应力分布
    5.4 右洞的开挖计算分析
        5.4.1 应力分析
        5.4.2 位移分析
        5.4.3 右洞开挖对竖井的影响
        5.4.4 衬砌管片应力分析
        5.4.5 衬砌管片内力分析
    5.5 左洞开挖计算分析
        5.5.1 应力分析
        5.5.2 位移分析
        5.5.3 左洞开挖对竖井的影响
        5.5.4 衬砌管片应力分析
        5.5.5 左洞开挖对右洞的影响
    5.6 小结
结论及交叉隧道施工指导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地铁分离岛式车站及区间群洞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1.2.2 近距离交叠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1.2.3 双线隧道横向联络通道施工力学分析
        1.2.4 地铁渡线隧道及喇叭口隧道施工力学分析
    1.3 凤凰新村站车站形式及工程概况
        1.3.1 分离岛式车站结构形式介绍
        1.3.2 凤凰新村站工程概况
        1.3.3 凤凰新村站地质概况
    1.4 沙园站~凤凰新村站区间隧道工程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交叠区间隧道开挖施工扰动及衬砌内力分析
    2.1 MIDAS/GTS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2.1.1 单元类型
        2.1.2 破坏准则
        2.1.3 初始地应力场
        2.1.4 边界条件
    2.2 交叠隧道开挖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2.2.1 沙凤区间左右线隧道空间关系
        2.2.2 沙凤区间土层力学参数
        2.2.3 交叠隧道二维数值分析
        2.2.4 偏压隧道地层沉降及应变分析
        2.2.5 偏压隧道衬砌内力分析
    2.3 重叠隧道开挖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2.3.1 重叠段隧道工程概况
        2.3.2 下线隧道开挖地层沉降分析
        2.3.3 上线隧道开挖地层沉降分析
        2.3.4 重叠隧道开挖衬砌内力分析
        2.3.5 重叠隧道开挖围岩应力分析
    2.4 近重叠隧道开挖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2.4.1 近重叠段隧道工程概况
        2.4.2 上线隧道开挖地层沉降分析
        2.4.3 近重叠隧道开挖衬砌内力分析
        2.4.4 近重叠隧道开挖围岩应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离岛式车站施工扰动及土体位移场特性分析
    3.1 车站隧道结构及土层模型简化
    3.2 正线隧道施工过程优化
    3.3 正线隧道开挖施工扰动分析
        3.3.1 正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
        3.3.2 正线隧道开挖地层应力分析
    3.4 联络通道施工扰动分析
        3.4.1 联络通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
        3.4.2 受联络通道施工影响的正线衬砌结构应力分析
    3.5 车站施工过程优化
    3.6 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喇叭口隧道施工扰动及衬砌内力分析
    4.1 里程YDK12+411断面
        4.1.1 模型建立
    4.2 喇叭口过渡段隧道施工对地层位移的影响
        4.2.1 工况1分析结果:
        4.2.2 工况2分析结果:
    4.3 喇叭口过渡段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4.3.1 工况1分析结果:
        4.3.2 工况2分析结果:
    4.4 分析结果对比
    4.5 里程YDK12+436断面
        4.5.1 模型建立
    4.6 喇叭口过渡段隧道施工对地层位移影响
        4.6.1 工况1分析结果:
        4.6.2 工况2分析结果:
    4.7 喇叭口过渡段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4.7.1 工况1分析结果:
        4.7.2 工况2分析结果:
    4.8 分析结果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离岛式车站施工对立交桥桩基的影响
    5.1 两阶段分析法
        5.1.1 土体自由位移场的计算
        5.1.2 隧道开挖对桩基的影响
        5.1.3 两根被动桩的相互影响
        5.1.4 隧道开挖条件下被动群桩计算
    5.2 工程实例分析
        5.2.1 地层损失比对桩基的影响
        5.2.2 工程实测结果验证
    5.3 隧道开挖对不同距离桥梁桩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地下快速路互通立交分岔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下道路研究现状
        1.2.2 分岔隧道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3.1 城市地下快速路隧道分岔隧道横断面设计
        1.3.2 城市地下快速路分岔隧道施工过程研究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2 主要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地下快速路互通立交分岔隧道横断面研究
    2.1 国外城市地下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
        2.1.1 机动车车道宽度
        2.1.2 路缘带宽度
        2.1.3 路缘石高度
        2.1.4 路侧带宽度
        2.1.5 横坡
        2.1.6 紧急停车带
    2.2 国内地下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研究
        2.2.1 国内地下道路功能定位及分类
        2.2.2 典型横断面布置
        2.2.3 机动车道宽度
        2.2.4 横坡
        2.2.5 紧急停车带设置
    2.3 城市地下快速路互通立交分岔隧道线性研究
        2.3.1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典型型式
        2.3.2 分岔隧道横断面尺寸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理论研究及有限元原理
    3.1 隧道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3.1.1 隧道计算基本理论
        3.1.2 隧道施工支护理论
    3.2 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
        3.2.1 隧道围岩力学模型
        3.2.2 弹塑性本构关系
        3.2.3 岩体塑性屈服破坏准则
    3.3 MIDAS/GTS简介
        3.3.1 MIDAS/GTS概要
        3.3.2 MIDAS/GTS提供的单元类型及分析功能
        3.3.3 MIDAS/GTS边界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地下快速路分岔隧道开挖过程数值模拟
    4.1 程概况
        4.1.1 地理与环境
        4.1.2 隧道围岩分级
        4.1.3 隧道土层可挖性分级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工况
        4.2.1 模型尺寸和边界条件
        4.2.2 施工步序与计算工况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不同工况横向土层竖向沉降结果分析
        4.3.2 CRD、CRD-H和CRD-H-2施工步横向土层沉降分析
        4.3.3 分岔隧道二衬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4.3.4 分岔隧道二衬外表面最大主应力结果分析
        4.3.5 分岔隧道二衬外表面最小主应力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重庆朝天门两江隧道地下立交方案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下交通发展现状
        1.2.2 地下立交开挖方案研究现状
        1.2.3 地下工程对地表影响研究现状
        1.2.4 近接隧道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定研究方法
2 朝天门地下立交方案比选
    2.1 朝天门过江隧道工程介绍
        2.1.1 工程背景
        2.1.2 工程岩体特征
    2.2 地下立交线形设计要求
        2.2.1 立交横断面线形
        2.2.2 立交纵断面线形
    2.3 平面交叉形式
    2.4 立体交叉形式
        2.4.1 立体交叉组成
        2.4.2 立体交叉分类
    2.5 地下立交选型
        2.5.1 立交基本形式选择
        2.5.2 朝天门地下立交选型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地下立交施工技术研究
    3.1 概述
        3.1.1 地下立交基础技术
        3.1.2 地下立交开挖方法
    3.2 地下立交施工技术主要影响因素
        3.2.1 围岩等级
        3.2.2 近接隧道
    3.3 本章小结
4 开挖方案对地下立交施工力学效应的影响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模型建立
        4.2.2 计算参数选取
        4.2.3 施工工法选择
        4.2.4 本构关系
        4.2.5 边界条件
    4.3 全断面法开挖模拟
        4.3.1 位移分析
        4.3.2 应力分析
    4.4 上下台阶法开挖模拟
        4.4.1 位移分析
        4.4.2 应力分析
    4.5 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模拟
        4.5.1 位移分析
        4.5.2 应力分析
    4.6 三种施工方法对比分析
        4.6.1 洞周位移对比分析
        4.6.2 初期支护应力对比分析
        4.6.3 塑性区对比分析
        4.6.4 三种施工方法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围岩级别对地下立交施工力学效应的影响
    5.1 概述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模型建立
        5.2.2 计算参数选取
        5.2.3 施工工法选择
        5.2.4 本构关系
        5.2.5 边界条件
    5.3 围岩级别对洞周位移影响
    5.4 围岩级别对塑性区影响
    5.5 围岩级别对隧道近接程度影响
        5.5.1 模型建立和方案选择
        5.5.2 洞周位移分析
        5.5.3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地下立交施工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1 概述
    6.2 地表变形对建筑物影响分析
        6.2.1 地表均匀沉降损害
        6.2.2 地表倾斜损害
        6.2.3 地表曲率损害
        6.2.4 地表水平变形损害
        6.2.5 复合变形破坏
    6.3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案
        6.3.1 计算模型
        6.3.2 计算方案
    6.4 计算结果分析
        6.4.1 不同围岩条件地表变形对比分析
        6.4.2 不同加载条件地表变形对比分析
        6.4.3 不同埋深条件地表变形对比分析
    6.5 朝天门地下立交地表变形分析
        6.5.1 施工场地周围邻近建筑物状态
        6.5.2 建筑物位移与变形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地下立交喇叭口施工力学效应研究
    7.1 概述
    7.2 有限元模型建立
        7.2.1 计算模型
        7.2.2 计算参数选取
    7.3 计算结果分析
        7.3.1 不同围岩条件喇叭口变形分析
        7.3.2 喇叭口初期支护力学行为分析
        7.3.3 喇叭口围岩应力分析
        7.3.4 喇叭口隧道塑性区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北京地铁四号线白学区间双渡线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工程背景
        1.1.1 工程规模
        1.1.2 结构形式及工法简介
        1.1.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1.2 国内外地铁渡线隧道施工技术现状
        1.2.1 地铁渡线介绍
        1.2.2 国外地铁渡线隧道施工技术现状
        1.2.3 国内地铁渡线隧道施工技术现状
    1.3 论文研究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双渡线段施工方案研究
    2.1 渡线隧道结构及环境特点
    2.2 施工难点分析
    2.3 原方案总体施工顺序
    2.4 原方案隧道各断面的开挖步骤、技术措施及施工工艺说明
        2.4.1 单线马蹄形隧道标准断面短台阶法施工
        2.4.2 单线马蹄段隧道CRD施工方法
        2.4.3 双线连拱段隧道施工方法
        2.4.4 断面7-7、8-8断面的施工
    2.5 根据现场施工对专项方案的调整
        2.5.1 暗挖隧道掘进顺序优化设计
        2.5.2 暗挖隧道各断面优化
3 双渡线施工的力学机理分析
    3.1 隧道支护和预支护措施的模拟
        3.1.1 网格栅钢拱架的力学模拟
        3.1.2 网喷混凝土的力学模拟
        3.1.3 注浆小导管的力学模拟
    3.2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机理分析
        3.2.1 地表沉降基本概念介绍
        3.2.2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成因分析
    3.3 FLAC3D软件及其特点
    3.4 双渡线段模型
        3.4.1 地质、水文条件
        3.4.2 荷载和边界条件
        3.4.3 计算力学模型
        3.4.4 支护措施模拟及参数确定
    3.5 建模段1的施工过程力学性态三维模拟分析
        3.5.1 建模段1计算模型的建立
        3.5.2 建模段1计算结果分析
        3.5.3 5-5断面分布开挖沉降控制计算
        3.5.4 建模段1数值模拟结论
    3.6 建模段2的施工过程力学性态三维模拟分析
        3.6.1 建模段2计算模型的建立
        3.6.2 建模段2计算结果分析
        3.6.3 数值模拟结论
    3.7 建模段3的施工过程力学性态三维模拟分析
        3.7.1 建模段3计算模型的建立
        3.7.2 建模段3计算结果分析
        3.7.3 模拟计算结论
4 工程施工监测
    4.1 监测目的和项目
        4.1.1 监测目的
        4.1.2 监测项目
    4.2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4.3 测量布置
        4.3.1 钢筋应力、土压力测点分布
        4.3.2 地表沉降测点分布
    4.4 施工阶段监测结果概况
        4.4.1 2006.12.8(5-5断面1和2号导洞完成)监测结果
        4.4.2 2007.1.1(5-5断面3和4号导洞完成)监测结果
        4.4.3 2007.2.10(5-5断面4和4’号导洞完成)监测结果
        4.4.4 2007.4.10(5-5断面5和5’号导洞完成)监测结果
        4.4.5 2007.5.1(5-5断面6和6’号导洞完成)监测结果
        4.4.6 2007.6.1监测结果
    4.5 钢筋应力监测结果统计
        4.5.1 钢筋应力闭合曲线
        4.5.2 钢筋应力时态曲线图及分析
    4.6 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统计
        4.6.1 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槽
        4.6.2 典型测点沉降曲线及分析
    4.7 监测总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广州地铁喇叭口隧道区段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地铁过江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J]. 佘才高. 隧道建设, 2016(01)
  • [2]地铁长距离过江盾构隧道合理断面形式的研究[J]. 王怀东,张旭辉,黄波. 现代隧道技术, 2013(06)
  • [3]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D]. 彭莲.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4]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 王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5]辉煌六十年系列报道之五 地下天光——中铁十三局集团二公司以地铁专业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 陈树青,卜钦祥,李仕兵. 建筑, 2009(22)
  • [6]地铁分离岛式车站及区间群洞效应研究[D]. 王鑫. 中南大学, 2009(04)
  • [7]广州地铁三号线施工方法[J]. 张世琴,张光辉. 四川水利, 2008(06)
  • [8]地下快速路互通立交分岔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程栋.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9]重庆朝天门两江隧道地下立交方案及其优化研究[D]. 王秉才. 重庆大学, 2008(06)
  • [10]北京地铁四号线白学区间双渡线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杨武子.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广州地铁钟口隧道段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