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卫国战争:官方账户和替代账户

伟大的卫国战争:官方账户和替代账户

一、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立,黄晓野[1](2018)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探索——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曲折过程。值此《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发40周年之际,总结提炼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贡献和中国改革开放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能够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该文简略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国际共运史的主要实践,着重研究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局——农村改革的宏大实践及其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示范意义、乃至社会动员效果。

张进军[2](2017)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深层次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话语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中形成、发展规律,揭示当代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领域中隐含的理论和逻辑悖论,从而说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困境、前景、机制和路径。论文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和怎样构建国家形象为两个抓手,围绕着话语体系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梦和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着重阐明怎样通过话语体系的重构促进国家形象的构建,以达到更好的凝聚共识、增信释疑以及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理论上,本文的价值旨归指向中国国家自我认同以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践上,注重中国政治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论文共7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等,并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回答什么是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基础理论。其中话语体系的机制部分,详细论述了话语体系运行机制“自我隐蔽”、“普遍价值”、“话语事实”、“话语人格”四大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形象构建中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足、分析不深,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国家形象构建中话语体系的认知。话语体系四大机制的概括和总结,深化了话语体系的理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原创性。第三章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话语体系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经验和现实优势,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规律性借鉴。通过分析苏东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弱化导致国家形象的崩溃逻辑关系,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总结越南、印度和俄罗斯建设话语体系、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更具体借鉴意义。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之一,其中“西方话语体系崇拜折射‘东亚病夫’的国家形象”部分,分析了我国道路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制度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弱国心态之根源,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构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就,总结了我国的优秀经验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五章是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主要分析我国的发展优势之所以尚未成为我国话语优势的原因,找出当前我国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的客观问题所在,为实质性解决问题夯实基础。由于我国在话语体系上缺乏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应对西方话语体系时常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我国国家长期的负面形象。第六章是论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提出当前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创新的可能性战略和策略。战略上,我国应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位一体建设,不断从人民群众生动语言和智慧中汲取精华。同时,我们还应不断的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发展成果发展话语体系、阐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话语体系、实施话语体系工程创新话语体系。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梳理了全文的脉络并概括了论文的主旨。第一,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一定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力量,与一定的话语体系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第二,中国国家形象受西方话语体系的制约。构建符合我国战略需求的中国国家形象必须解构西方霸权话语体系。第三,中国国家形象还受中国话语体系的限制。构建与我综合国力相适应的的国家形象必须重构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第四,重构当代国家形象和中国话语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为前者提供深层学理上的滋养,是话语体系获得权威性、国家形象取得公信度的基础。论文的不足与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也在本章予以说明和交代。

陈鹉[3](2017)在《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和探讨张爱玲在一九四五年之后即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九五年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首先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其次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内涵的变化;第三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第四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关系:第五是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是采取前后期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相对于前期所发生的变化。并且深入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受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作家的影响,以及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反思以及其不同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最后以作家研究的方式入手,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从而全面深入地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第一章通过研究分析张爱玲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历史背景来发现其后期小说创作转型的历史原因。这三个时期分别为:上海时期(传奇与转折);香港时期(过渡与困惑);美国时期(探索与执着)。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透视,使我们可以了解张爱玲在她不同的创作时期所经历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对她后期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通过研究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政治姿态、生命意识、历史观念来发现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变动。总体来说,张爱玲的政治姿态是从疏离政治转向审视政治。从前期的专门写“男女间的小事”;到后期的向“左”转而创作的《十八春》和《小艾》,向“右”转而创作的备受争议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也从前期的绝望反叛转变为后期的生命价值的回归,发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并肯定女性的情欲,表现出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之情。前后期的历史观念也从前期的对历史的疏离,即重视个体、不重视历史;发展到后期的历史的纠结,即个体与历史并重,消解正史,探寻秘史。张爱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和大历史(正史)有诸多不同之处,显然,她对历史有自己的解说。第三章通过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相对于前期的变化,如题材的变迁、叙事视角的嬗变、情节模式的变异、表现手法的变化、重复书写和衍生情节等方面,来发现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相对于前期主要针对于男女婚姻家庭的题材,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走向了多样化,开始出现乡村题材、战争题材、历史人物题材、同性恋题材等;后期小说创作的叙事视角也开始回归自我,书写角度从前期的小我到大我再到自我,并具有很高的自传性和真实性;后期小说创作的情节模式也发生了变异,由前期的描写妥协、情爱与日常生活转向了后期的描写背叛、饥饿与政治事件;后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变化,意象由前期的繁复华丽转向了平淡质朴,反讽手法由前期的言语和情境反讽转向了后期的结构和模式反讽手法,性描写由前期的唯美浪漫转向了后期直白大胆的描写方式;和前期小说相比较,张爱玲的后期小说创作还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对其青少年时代在上海的生活往事不断地重复书写和并出现了一些衍生情节。第四章研究探讨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如何受到中外文学传统的影响。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其中《红楼梦》对其的影响是由前期的直接模仿转变为后期的艺术变异,而《海上花》对其的影响使得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由前期的繁复绚丽转变为后期的平淡而近自然;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有不同的思考,而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其的影响反映在她的文学创作上,也呈现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由前期的抗拒转向后期的某种程度的迎合、再到嘲讽、拆穿、最后是肯定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西方作家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是由前期的影响式或借鉴式的写作,即对西方作家的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进行借鉴,属于影响式写作,张爱玲和西方作家之间是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话语关系;转向后期的对话式或互文性的写作,在后期小说创作中她转变为主动地、平等地与西方作家进行对话,在创作中采用的是与西方作家作品进行对话性和互文性写作。第五章是研究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从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期小说创作的关系,张爱玲嗜好华衣美服和沉迷于享受物质生活,形成了她前期小说创作的“琐碎政治”的特点,而将生活艺术化则是其表演人格在文学创作上的另一个显着特点;第二个方面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人格表演,张爱玲在后期小说创作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小说的角色中,使读者在她的小说中可以隐隐见到张爱玲的真身,这可以说是她在后期创作中的一种人格表演;第三个方面是研究张爱玲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表演,通过研究探讨各类研究性论文以及关于张爱玲的纪实访谈性文章、和家人朋友等的书信往来,并结合她的作品,发现张爱玲的一生和她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大作品!张爱玲自己演绎了自己精彩绝伦、富有高度戏剧性的一生。在最后的余论部分,笔者探讨了张爱玲研究的未来。张爱玲研究的未来应该是在于着力发掘她未曾发表出版或者被埋没于名不见经传的小报杂志中的文学作品,如《描金凤》等。以及和友人炎樱等的书信往来也有待于被挖掘。另外就是张爱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被误读的作品也有待于研究者基于尊重艺术的态度进行专业化的文学研究。而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研究也显然是很不足够的,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地关注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武涛[4](2015)在《马拉维对外关系研究(1964-2014)》文中认为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内陆国家。该国正好处在东非和南部非洲地区的“走廊地带”,因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湖”位于该国境内,其邻国包括赞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南非。早在16世纪晚期,声名显赫的“马拉维王国”就在此建立。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该王国经历了鼎盛、衰落和灭亡的发展过程。1891年,英国在该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经过长期的政治演进与反殖斗争,最终,马拉维于1964年取得国家独立。英国的殖民统治带给马拉维某些积极意义,使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国家。然而,它也给该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留下两个需要长期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安全问题。英国殖民当局所划设的殖民边界,形成马拉维的现代国家版图。同时,历史遗留问题也造成该国同周边国家存在边界领土争端。这给马拉维的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此外,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该国缺乏通往海洋的出海口。马拉维的货物必须依靠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三国的国际港口进行中转。因而,该国外交长期陷于被动,国家安全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较大。二是,发展问题。英国殖民当局为马拉维确立的现代国家雏形,导致其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稠密,进而造成其经济压力较大,国家较为贫困。同时,英国在其境内强行推广烟草、茶叶、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种畸形的经济制度给马拉维带来诸多经济问题。其中,包括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较大、容易受到大国的经济压榨等。时至今日,农作物出口依然是该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减贫和发展仍是该国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964年,马拉维取得国家独立。安全和发展就成为马拉维外交所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本篇博士论文之所以选择马拉维这个内陆小国作为个案,进行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该国外交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其一,普遍性方面。非洲地区除了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几个“大国”之外,几乎都是小国或弱国,其外交都面临“小国无外交”的困境。作为内陆小国,马拉维亦是如此,并且更为明显。其二,特殊性方面。独立初期,马拉维奉行亲西方、亲白人政权的“现实主义”外交路线及政策。这同非洲国家、非统组织奉行的“泛非主义”外交路线完全相悖。同时,马拉维同周边国家、非统组织的关系恶化,该国还反对社会主义、敌视伊斯兰国家。这在整个非洲大陆是极为特别的个案。因而,马拉维现实主义外交的研究,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独立初期,面对本国安全和发展的基本国情、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总统同内阁部长们在本国的外交路线及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严重分歧,且完全对立。实际上,这种政治分歧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为了争取民族独立,马拉维的政治精英同班达博士在此方面达成妥协。独立以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一方面,内阁部长们追随非洲地区的政治浪潮,推行反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的“泛非主义”外交路线;另一方面,班达总统立足于国内外局势的判断和国际政治本质的考量,奉行亲西方、亲白人种族政权的“现实主义”外交路线。这两种外交路线的冲突和博弈,是理想与现实、道义与利益的激烈碰撞。经过“内阁危机”的政治博弈,班达总统逐步确立起其在马拉维的政治统治地位。马拉维对外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及政策,直至民主化时代的到来。冷战期间,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存在于南部非洲地区,该地区的国际关系极为复杂。班达总统早年在美国、英国的留学及生活经历,使其对国际政治有深入的认知。他通过对本国国情、地区及国际环境的分析,为马拉维确立起“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及政策。这种外交路线迥异于非洲其他国家,旨在最大限度地争取本国的国家利益,而非追随“泛非主义”所获取的声誉或道德。冷战期间,班达总统在南部非洲地区的各种政治力量之中进行游离和穿梭,见风使舵,为本国争取到了很多国家利益。虽然班达总统时常遭到非洲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指责和谩骂,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外交,将马拉维的小国外交发挥到极致。面对该地区的种族主义问题,他反对毫无效果的制裁手段,并提出“接触加谈判”的现实主义解决问题的理念。马拉维是各种政治力量在该地区进行博弈的“缓冲地带”,该国“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随时进行灵活而务实的调整。以至于有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认为班达总统是个“怪人”,马拉维外交政策难以捉摸,前后矛盾。20世纪80年代,地区和国际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马拉维外交陷于困境,开始承受西方国家给予的巨大压力。这时,南部非洲地区的政治形势出现新动向,经济合作成为主要潮流。因而,马拉维适时调整该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努力改善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返非统组织及非洲国家的怀抱,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参与“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东南非优惠贸易区”的创建工作。同时,保持同地区大国“南非”的合作关系,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1994年,马拉维进入政治民主化时代。这时,该国的外交不再是总统的独自工作,而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民主政治、地区主义、全球化等内外部因素。同时,马拉维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各不相同,其外交政策的周期性变化明显缩短。民主化时代,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大,马拉维外交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马拉维在保持同西方国家传统关系的同时,逐渐重视同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为进一步挖掘本国的外交资源,马拉维可以利用民主政治、伊斯兰教、经济作物、旅游文化、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积极推进本国外交途径的多元化,以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本文既是一篇南部非洲国家“马拉维”半个世纪的对外关系史,亦是一部以“马拉维外交”为视角的南部非洲国际关系史。通过这篇论文,冀望对马拉维国家外交、南部非洲国际关系能有深入认识,也期望对其他非洲国家外交能有所借鉴和思考。

郑永旺[5](2013)在《作为巨大未思之物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60年代的孕育期到70年代的萌芽期,再到80—90年代的爆发期,最后到21世纪初期至今的衰落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其发生、发展、繁荣与衰落和西方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从文本内容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早就预设了俄罗斯民族的非理性因素,而苏联的极权政治又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李凤艳[6](2011)在《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惨重的灾难。如何根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消除其侵略性,使其不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成为国际社会探索的重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就采取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对德国的政治、经济和国民思想进行全面改造,并形成了指导这种改造的所谓“四化”原则,即“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集中化”和“民主化”。战后,在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并对其进行改造过程中,现实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念对立相互交织,致使苏联与美英法之间关系恶化并爆发冷战,而冷战又促使各占领方调整对德改造政策,这些因素复杂互动导致德国分裂并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对德国、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俄罗斯近年解密的大量原始档案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厘清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形成、实施与调整的轨迹及其与冷战的互动关系,探究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目标、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考察这种改造对德国及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由于国际关系史上,一国或多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以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安全的名义,对战败国进行改造,这种事例并不鲜见,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人类仍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揭示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影响,也可为各国决策者提供历史参照。本文在综合运用史学、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最终试图说明以下问题:(1)维护本国及欧洲国家安全是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传统的割地、赔偿、驻军监管外,还采取了以本国的价值理念对德国国家制度和国民思想进行改造这一新型手段。但因目标与手段难以相互兼容,改造产生了多重后果;(2)苏联对德国改造目标的设定及手段的选择与冷战的爆发互为因果,相互激荡,是导致德国分裂并走上不同发展之路的根源;(3)苏联对德国的改造,对于推动德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功不可没,同时也使东部德国走上了畸形化发展之路。

米哈依尔·波里卡尔波夫,小宇[7](2004)在《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文中提出“卫国战争”是一个沉重的字眼,是一段争论的历史。岁月流逝,人去物亡,何时才能揭开它真实的一幕!

郭春生[8](2003)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利用政治社会学和历史学方法的一项综合研究。按照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社会划分为六个主要社会政治阶层,并对各个阶层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这六个社会政治阶层是:最高领导层、特权阶层、知识分子、“持不同政见者”、民族精英、工人农民。 最高领导层处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直到70年代中期它的组成人员才基本稳定下来。在最高领导层中,个人集权的形成、高层决策机制的运作、高层领导人的选拔等重大问题,都是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表现。以保守僵化为主要政治特征的最高领导层未能正确应对苏联政治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在70年代苏联停滞局面的形成中负有重要责任。这个社会政治阶层中存在的权力斗争、个人集权、阻挠改革、老人政治等问题都深深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生活,成为导致苏联剧变的潜在历史因素。 特权阶层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中形成的一个社会政治阶层,本文分析该阶层的形成机制、特权种类、阶层特征以及对苏联社会的影响。这个阶层的出现是苏联政权内部腐化现象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对苏联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这个阶层后来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公然背离则是他们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特征的合乎逻辑的表现。 知识分子是苏联国家认可的社会阶层,本文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和分析,考察普通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他们的政治影响能力(政治行为),指出它是一个具有很大矛盾心理和动摇性的社会政治阶层。它一方面对苏联政权不满、有看法,另一方面又希望社会稳定,通过改革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 “持不同政见者”是从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政治阶层,也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中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之一;“持不同政见者”的政治行为形成了持不同政见运动,持不同政见运动也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要的政治现象。本文分析持不同政见运动的成因及运动的基本过程,分析“持不同政见者”的基本政治主张,指出“持不同政见者”的思想和活动对苏联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所指民族精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可以说它是来自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的一个特殊的社会政治阶层。本文主要讨论民族精英队伍的扩大,他们在联盟利益利民族利益间的态度和立场,说明为什么在一定背景下民族利益占据了上风。 工人和农民是苏联国家认可的两个阶级,按本文的界定他们有大致相同的社会政治特征,属于同一个社会政治阶层。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他们在政治上态度淡漠、行为消极,本文分析这种政治态度和行为的成因,从中透视工农在后来苏联剧变中对苏共消亡和国家解体态度的成因。 总的来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围绕着各社会政治阶层存在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苏联剧变是历史的必然;只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正确的体制改革,这些问题仍然是可以解决的。遗憾的是,勃列日涅夫代表的最高领导层将这些问题积压下来,而他的继任者非但未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推行了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从而导致了苏联的剧变。

二、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动态
        二、国内外关于话语或话语体系研究
        三、国家形象构建与话语体系研究点评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形象与话语体系
    第一节 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二、国家形象的特征与功能
        三、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国家形象构建的相关基础
        一、国家形象构建的实力基础
        二、国家形象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话语体系
        一、话语体系的要素
        二、话语体系的机制
        三、话语体系的本质
    第四节 国家形象构建中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第三章 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考察
    第一节 西方国家借助话语霸权强化国家形象
        一、西方国家话语体系的霸权表现
        二、西方国家话语体系在强化国家形象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前苏东国家话语体系的失误与国家形象的损害
        一、前苏东国家话语体系的失误的表现
        二、前苏东国家话语体系失误对国家形象的造成的损害及教训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改进话语体系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
        一、越南改进话语体系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
        二、印度改进改进话语体系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
        三、俄罗斯改进话语体系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
第四章 新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
        一、儒家话语体系长期支撑“天朝上国”的国家形象
        二、西方话语体系崇拜折射“东亚病夫”的国际形象
        三、救亡图存话语体系碰撞展示自强不息的国家形象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
        一、革命话语体系与破旧立新的国家形象
        二、“左”倾话语体系与“不断革命”的国家形象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展现改革开放的国家形象
第五章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与话语体系的冲突
    第一节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的困境
        一、西方国家对我国国家形象扭曲表现
        二、西方国家扭曲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三、西方国家扭曲我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当前话语体系与中国所需国家形象的冲突
        一、对话语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对话语受众心理的把握不透
        三、对新媒体技术运用掌握不够
第六章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打造
    第一节 准确定位话语体系创新在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作用
    第二节 共同努力发挥协同优势推进话语体系创新
        一、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创造宽松环境
        二、学术层面:打破身份隔阂增进有效沟通
        三、民间层面:避免直白说教渐进意识形态
    第三节 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向世界说明中国
        一、以“中国梦”为核心创新话语体系
        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发展话语体系
        三、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话语体系
第七章 结语
    一、主要工作和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转型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上海时期(1943—1952):传奇与转折
        一 辉煌与灿烂(1943—1945)
        二 迷惘与惶恐(1945—1952)
    第二节 香港时期(1952—1955):过渡与困惑
    第三节 美国时期(1955—1995):探索与执着
第二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变动
    第一节 政治姿态:从疏离政治到审视政治
        一 男女间的小事情
        二 向“左”转:(《十八春》和《小艾》)
        三 向“右”转:(《秧歌》和《赤地之恋》)
    第二节 生命意识:从绝望的反叛到生命价值的回归
        一 绝望的个性反叛
        二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三 肯定女性的情慾
        四 向往美好的爱情婚姻
    第三节 历史观念:从历史疏离到历史纠结
        一 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叙事
        二 个体与历史的疏离
        三 个体与历史的纠结
第三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特征的变化
    第一节 题材选择的变迁:走向多样化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嬗变:回归自我
        一 从小我到大我再到自我
        二 自传性和真实性
    第三节 情节模式的变异
        一 妥协、情爱与日常生活
        二 饥饿、背叛与政治事件
    第四节 表现手法的变化
        一 意象营造:繁复归于平淡
        二 反讽手法:由言语和情境反讽转向结构和模式反讽
        三 性描写:从唯美到直白
    第五节 重复书写和衍生情节
        一 重复书写
        二 衍生情节
第四章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与中外文学传统
    第一节 中国古典小说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红楼梦》的影响:由直接模仿到艺术变异
        二 《海上花》的影响:由繁复绚丽到平淡自然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张爱玲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不同时期的三种思考
        二 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认识由抗拒、迎合、嘲讽、拆穿到肯定
    第三节 西方作家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前期的影响式或借鉴性写作
        二 后期的对话式或互文性写作
第五章 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后期小说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张爱玲的表演人格与其前期小说创作
    第二节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人格表演
    第三节 张爱玲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表演
余论 张爱玲研究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4)马拉维对外关系研究(1964-201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当代非洲国际关系问题及其理论探讨
        一. 当代非洲国际关系问题的历史溯源
        二. 当代非洲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维度及其相关理论
        三. 当代非洲国家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其理论探讨
    第二节 本篇博士论文研究方面的若干问题阐述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三. 核心问题、写作框架与基本思路
        四. 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独立以前马拉维的政治演进与对外交往
        一. 马拉维王国时期(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二. 英国早期殖民时期(19世纪中期至1891年)
        三. 英属中非保护国时期(1891年至1907年)
        四. 英属尼亚萨兰时期(1907年至1953年)
        五. 英属中非联邦时期(1953年至1963年)
第一章 一党专政时期马拉维的对外政策(1964-1994)
    第一节 影响该阶段马拉维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一. 国内因素
        二. 国外因素
    第二节 马拉维“内阁危机”的爆发与“一党专政”体制的确立
        一. “内阁危机”的爆发
        二.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总统实行“一党专政”的威权统治
    第三节 马拉维“现实主义”外交路线、政策的确立及调整
        一. 马拉维的外交机构与外交的原则、目标、决策过程
        二. 马拉维“现实主义”外交路线及政策的内容与表现
        三. 马拉维“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二章 多党民主以来马拉维的对外政策(1994-2014)
    第一节 影响该阶段马拉维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一. 国内因素
        二. 国外因素
    第二节 多党民主以来马拉维外交的原则、目标、策略及决策过程
        一. 多党民主以来马拉维外交的原则、目标与策略
        二. 多党民主以来马拉维外交的决策过程
    第三节 多党民主以来马拉维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
        一. 巴基利·穆卢齐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1994-2004)
        二. 宾古·瓦·穆塔里卡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2004-2012)
        三. 乔伊斯·班达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2012-2014)
        四. 彼得·穆塔里卡总统执政初期的外交政策(2014)
第三章 地区视角:马拉维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马拉维同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关系
        一. 马拉维同赞比亚的关系
        二. 马拉维同津巴布韦的关系
    第二节 马拉维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关系
        一. 马拉维同坦桑尼亚的关系
        二. 马拉维同莫桑比克的关系
    第三节 马拉维同南非的关系
        一. 1964年至1980年
        二. 1980年至1994年
        三. 1994年至2014年
    第四节 马拉维同非洲地区/次区域组织的关系
        一. 马拉维同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的关系
        二. 马拉维同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关系
        三. 马拉维同东南非优惠贸易区/东南非共同市场的关系
第四章 大国视角:马拉维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第一节 马拉维同英国的关系
        一. 冷战时期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节 马拉维同美国的关系
        一. 1964年至2000年
        二. 2001年至2014年
    第三节 马拉维同中国的关系
        一. 马拉维长期未同中国建交的原因及其同中国台湾当局的关系
        二. 马拉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及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
    第四节 马拉维同其他南北方大国的关系
        一. 马拉维同其他北方大国的关系
        二. 马拉维同其他南方大国的关系
结语
附录
    1. 中英名词对照表
    2. 马拉维国家地图
    3. 马拉维历届政府及外交部长
    4. 马拉维驻外使馆及其加入的地区、国际组织
    5. 马拉维外交大事记
    6. 相关网站及新闻媒介
参考文献
致谢

(5)作为巨大未思之物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思想与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关系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之谜
三、“异样散文”之异样性

(6)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构想
    第一节 卫国战争初期改造德国政策的提出
        一、以使德国“无害化”为核心目标的改造
        二、洛佐夫斯基报告与制定对德改造政策的启动
    第二节 卫国战争后期改造德国政策的形成
        一、改造德国问题清单与分割德国的瓦尔加报告
        二、改造德国“四化”原则的形成
        三、分割德国设想的放弃
第二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第一节 非纳粹化:为建设新德国清除障碍
        一、非纳粹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非纳粹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非纳粹化政策的调整
        四、对非纳粹化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对苏占区政治力量的重组与监控
        一、斯大林关于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设想与朱可夫的第2 号令
        二、反法西斯政党同盟的组建
        三、“亲疏有别”的政党政策
        四、冷战与苏占区政党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经济改造
    第一节 索取赔偿:双重目标的改造
        一、苏联对德索赔政策的形成
        二、苏联与美英确定德国经济水平的谈判
        三、占领初期索赔政策的实施
        四、冷战与索赔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经济非军事化:三重意义的改造
        一、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工业非集中化:由私人资本垄断到国家垄断
        一、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形成
        二、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土地非集中化:由大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三、各力量对土地改革的态度
        四、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及其结果
第四章 苏联对德苏占区民众的思想改造
    第一节 文化改造:赢得心灵的战斗
        一、文化改造的背景与目标
        二、文化改造的主要措施
        三、冷战与文化改造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高校改革: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一、占领初期高校改革的目的与措施
        二、冷战与高校的全面苏维埃化
        三、改革引发的斗争
结语
    一、苏联对德改造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二、对德改造与冷战的互动关系及其后果
    三、苏联的改造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 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及意义
    二、 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最高领导层
    一、 从集体领导到个人集权
        1 、 “最高领导层”的内涵
        2 、 “三驾马车”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3 、 勃列日涅夫个人集权体制的建立
        4 、 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思想特征
    二、 集权体制的巨大危害
        1 、 勃列日涅夫个人集权的危害
        2 、 停滞形成的个人责任
    三、 高层决策机制和领导人更替中的问题
        1 、 高层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2 、 高层决策机制和高层决策中的问题
        3 、 最高领导人的更替问题
    小结
第二章 特权阶层
    一、 特权阶层的形成
        1 、 “特权阶层”的内涵
        2 、 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不能形成特权阶层
        3 、 特权阶层的形成
    二、 特权阶层的政治特征
        1 、 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2 、 构成特征
        3 、 思想特征
        4 、 行为和生活特征
    三、 特权阶层的特别权利
        1 、 拥有巨大的权力
        2 、 特殊供应权
        3 、 特殊的收入和特殊的服务
        4 、 特殊的信息权
    四、 特权阶层对社会的影响
        1 、 败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声誉
        2 、 制造了社会鸿沟
        3 、 败坏了社会风气
        4 、 阻止了政治经济改革,妨碍了社会进步
    小结
第三章 知识分子
    一、 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
        1 、 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内涵
        2 、 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及其经济地位
    二、 知识分子与政治
        1 、 苏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政治观点的影响
        2 、 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3 、 知识分子的政治影响力--知识分子政治行为的补充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持不同政见者”和持不同政见运动
    一、 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兴起
        1 、 何谓“持不同政见者”和持不同政见运动
        2 、 持不同政见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3 、 持不同政见运动兴起的现实原因
    二、 持不同政见运动的持续和变化
        1 、 开始阶段
        2 、 从高潮转入低谷
        3 、 赫尔辛基时期
    三、 持不同政见运动的主要流派及其政治思想
        1 、 持不同政见运动的主要流派
        2 、 “持不同政见者”的思想政治主张
    四、 持不同政见运动长期持续的原因及其影响
        1 、 持不同政见运动为何长期持续
        2 、 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民族精英
    一、 民族精英阶层的壮大
        1 、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 、 导致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潮的诸因素
    二、 民族精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
        1 、 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潮
        2 、 民族精英的政治倾向
    小结
第六章 政治生活中的工人农民
    一、 对工农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的考察
        1 、 经济状况的改善及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2 、 影响工农政治观点的其它因素
    二、 工人农民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1 、 工人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2 、 农民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3 、 对工农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的总体概括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探索——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J]. 杨宇立,黄晓野.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2)
  • [2]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研究[D]. 张进军. 华侨大学, 2017(01)
  • [3]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1946-1995)[D]. 陈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马拉维对外关系研究(1964-2014)[D]. 武涛. 云南大学, 2015(10)
  • [5]作为巨大未思之物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J]. 郑永旺. 求是学刊, 2013(06)
  • [6]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 李凤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卫国战争:官方说法与另类说法[J]. 米哈依尔·波里卡尔波夫,小宇.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4(01)
  • [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D]. 郭春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标签:;  ;  

伟大的卫国战争:官方账户和替代账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