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名性滥交妇女的 HIV 监测和性行为调查

308 名性滥交妇女的 HIV 监测和性行为调查

一、308名性乱妇女HIV监测及性行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胜云[1](2019)在《某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某市调查期间正在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的HIV感染者最近6个月内的性行为特征,以及安全套使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现况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某市调查期间正在接受ART的全部感染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行为特征以及艾滋病防治服务利用情况,包括获取和使用安全套等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对象的性行为特征,尤其是高危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现况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其最近6个月内安全套使用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社会人口及行为学特征:243例调查期间正在接受ART的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37.0岁,男性占89.7%(218/243),在婚占52.7%(128/243),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3.0%(153/243),本省户籍占90.1%(219/243),月经济收入≥3000元占63.8%(155/243)。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7.0%(187/243)。最近6个月,56.0%(136/243)的研究对象发生过性行为,其中70.6%(96/136)自报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24.3%(33/136)发生同性性行为,66.7%(22/33)自报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31.6%(43/136)发生双性性行为,55.8%(24/43)自报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11.8%(16/136)发生商业性性行为,53.7%(73/136)有2个及以上的性伴,60.3%(82/136)未告知全部性伴自已的感染状况;既往或现症性病感染者占18.4%(25/136);夫妻间有性行为的HIV单阳家庭68个,79.4%(54/68)自报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1.2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不同特征的调查期间正在接受ART者最近6个月内安全套使用的差异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户籍、性行为方式、性伴数量、发生性行为时未随身携带安全套、认为接受ART后还需要坚持使用安全套、认为自身已感染HIV无需使用安全套、认为双方均为HIV阳性无需使用安全套与是否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安全套使用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是否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为因变量(坚持每次使用=0,不能坚持每次使用=1),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实际工作中可能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外地户籍在本地接受治疗(OR=0.135,95%CI:0.036~0.514)、认为接受ART后仍需使用安全套(OR=0.023,95%CI:0.002~0.291)、同性性行为(OR=4.569,95%CI:1.266~16.494)、双性性行为(OR=4.428,95%CI:1.305~15.022)、2~3个性伴(OR=3.189,95%CI:1.026~9.914)、4个及以上性伴(OR=8.633,95%CI:1.180~63.150)和认为双方均为HIV 阳性无需使用安全套(OR=9.314,95%CI:2.157~40.216)是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最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者做安全套使用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外地户籍在本地接受治疗(OR=0.089,95%CI:0.016~0.484)、认为双方均为HIV阳性无需使用安全套(OR=8.263,95%CI:1.123~60.824)为该人群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及建议1调查期间正在接受ART者存在着无保护性性行为、商业性性行为、同性和双性性行为、多性伴、不告知性伴和性病感染等高危行为。2影响调查期间正在接受ART者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因素主要有同性和双性性行为、多性伴、认为双方均为HIV阳性无需使用安全套。3建议在开展艾滋病随访工作时,除提供治疗依从性教育等综合服务外,还需全面了解已接受ART者近期性行为特征,促进危险行为改变。另外,即使病毒载量达到不可测水平,也不能排除特殊情况下病毒载量无法长期稳定控制的可能,建议定期开展病毒载量检测,必要情况下仍需坚持使用安全套,减少二代传播可能。

王苏平[2](2019)在《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疾病。近年来,STI发病率持续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对于STI患者,他们具有无保护性交(Unprotected Intercourse,UI)比例高的行为特征以及较高的社会心理问题和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I)的社会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STI患者的身心健康,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总体健康损失。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性病患者的无保护性交及自杀意念现状进行调研,为政府及社会了解该人群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一线真实可靠数据。同时,对两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后期对提高该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在2018年1月至12月,由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进行横断面调研。问卷内容包括调研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等、社会心理学情况以及UI和S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UI和SI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研对象平均年龄38.72±13.03岁。449人(49.3%)在近半年内有UI,218人有SI(24.0%),在抑郁、困顿感、挫败感、自尊、孤独、社会支持、人际需求和性冲动八个有社会心理问题中,有共疫(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查对象占54.2%。在无保护性交方面:人口学信息中,性别、年龄、性取向、门诊类型和此次就诊疾病类型对无保护性交有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安全套使用态度(ORu=1.96,95%CI=1.48-2.60)、安全套使用技巧(ORu=4.11,95%CI=2.96-5.71)、安全套主观规范(ORu=1.52,95%CI=1.17-1.98)和安全套自我效能(ORu=3.08,95%CI=2.27-4.19)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ORm=0.66,95%CI=0.49-0.90)、安全套使用态度(ORm=1.41,95%CI=1.03-1.93)、安全套使用技巧(ORm=3.11,95%CI=2.15-4.50)、安全套自我效能(ORm=1.91,95%CI=1.35-2.71)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5个人口学因素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分析,结合IMB模型,将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STI预防相关判断纳入信息维度,将安全套使用态度、安全套主观规范纳入动机维度,安全套使用技巧、安全套自我效能纳入技巧维度,无保护性交则纳入行为维度,以信息-动机-行为为核心,得到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为路径系数、相关系数及因素负荷量。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如下:c2/df=2.465,RMSEA=0.040,GFI=0.993,CFI=0.990,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在自杀意念方面:单因素分析发现自尊(ORu=2.41,95%CI=1.77-3.29)、孤独(ORu=2.68,95%CI=1.95-3.68)、抑郁(ORu=7.53,95%CI=4.96-11.45)、困顿感(ORu=6.08,95%CI=4.38-8.48)、挫败感(ORu=4.10,95%CI=2.95-5.70)、人际需求(ORu=2.00,94%CI=1.44-2.78)、性冲动(ORu=1.77,95%CI=1.17-2.68)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有影响。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七个影响因素仍然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抑郁(ORm=4.51,95%CI=2.87-7.09)、困顿感(ORm=3.33,95%CI=2.31-4.78)对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自杀意念有统计学影响的7个人口学因素后,自尊(AORm=1.55,95%CI=1.07-2.23)、抑郁(AORm=4.00,95%CI=2.52-6.25)、困顿感(AORm=2.92,95%CI=1.99-4.30)对STI患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以抑郁、困顿感为核心,得到STI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c2/df=3.741,RMSEA=0.055,GFI=0.982,CFI=0.983,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讨论与建议:由于医院接触到STI患者时,他们已经罹患疾病,根据四级预防策略,人群中有着更加广泛地未就医的患者以及感染而不自知人群,不仅要做好二三级预防的防病、防残,更要注重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筛查和零级预防全人群的健康促进,在全人群中做好生殖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的医学才是公正公平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根据政策传导理论,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及疫情的控制,必须由政府主导,发动全民参与,构建健康社会环境。因此,每一位医务人员,每一位医疗决策者,都肩负着使命,将掌握的临床证据转化成预防疾病的决策和政策。每一个居民,要把促进社会整体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任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防微杜渐。然而,目前在整个STI患者医疗体系和后续管理体系,以及全人群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还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也为我们后续根据具体问题去进行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张绍基[3](2016)在《胶州市女性性工作者性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胶州市FSWs人口行为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胶州市FSWs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及其流行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将FSWs所在场所绘制场所分布图,按照场所分布图上的场所类别抽取调查场所,后再抽取调查对象。调查员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目标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性病艾滋病知识、性行为、吸毒行为、性病感染情况、求医行为、接受干预情况等。所有的调查数据均双录入Epidata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将2006-2013年8年间所得的变量进行频率描述,分层分析。包括人口学和行为学结果分析,梅毒分层分析,吸毒行为分层分析,梅毒感染多因素分析,吸毒行为多因素分析。结果:1、人口行为学结果:年龄方面,最大的56岁,最小的15岁,平均年龄为23.9±6.29岁。18-19岁年龄组占23.2%;20-年龄组占45.4%;25-年龄组占16.4%;30-年龄组占15.0%。年龄组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P<0.001,P Trend<0.001)。婚姻方面,未婚/离异者居多,共计2749例,占85.6%;已婚/同居者共计456例,占14.2%。婚姻状况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已婚/同居所占比例随着年份呈增长趋势(P<0.001,PTrend<0.001)。户籍方面,本省户籍占多数,共计2148人,占66.9%,外省户籍1061人,占33.0%。户籍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 Trend<0.95)。文化程度方面,中学占84.2%,小学占8.2%,高中及以上7.4%。文化程度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随着年份呈增长趋势(P<0.001,P Trend<0.001)。招募场所方面,理发店/美容院站街占26.1%;夜总会/KTV/酒吧占60.9%;桑拿/酒店占4.1%;应招占8.2%。招募场所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 Trend<0.001)。艾滋病知识知晓方面,得分<6分占18.3%,得分≥6分占81.7%。艾滋病知晓率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 Trend<0.001)。最近一年接收过HIV干预服务方面,接收者占81.4%,未接收者占18.6%。最近一年接收HIV干预服务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 Trend<0.001)。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方面回答是者占69.5%,回答否者共占30.2%,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套使用率随着年份呈降低趋势(P<0.001,P Trend<0.001)。最近一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回答是者占22.9%,回答为否者占76.9%。最近一个月安全套使用率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坚持安全套使用率随着年份呈降低趋势(P<0.001,PTrend<0.001)。梅毒检测方面,阳性的占9.4%,检测阴性的占90.6%。梅毒感染率呈逐年增长趋势(P<0.001,P Trend<0.001)。吸毒方面,有吸毒行为的占34.5%,无吸毒行为的占65.5%。吸毒行为各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目标人群吸毒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P<0.001,PTrend<0.001)。2、梅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梅毒感染率与招募场所、婚姻状况、吸毒行为、HIV检测史、最近一个月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情况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吸毒行为的FSWs梅毒感染率相对较高;应召FSWs梅毒感染率比其它招募场所FSWs高;最近一年做过HIV检测比未做检测FSWs梅毒感染率相对较高;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者较单身/离异者感染率较高;最近一个月未坚持使用安全套较坚持使用安全套感染率高。按年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3年吸毒行为均是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008-2011年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的FSWs梅毒感染率高;2009-2013年,应召小姐梅毒感染率均高于夜总会/KTV/酒吧FSWs;2010年和2013年显示最近一个月未坚持安全套使用是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3、吸毒行为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毒行为与招募场所、年龄、HIV检测、婚姻状况、最近一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情况及梅毒感染状况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岁年龄段较≥30岁年龄段、婚姻状况为未婚/离异、梅毒感染的FSWs有更高比例吸毒行为;招募场所为/KTV/酒吧以及应召FSWs吸毒率比理发店/美容院/站街及桑拿/浴池高;最近一年做过HIV检测和最近一个月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的FSWs有更高比例吸毒行为。不同年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3年梅毒感染是吸毒行为重要关联因素;2006-2010年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的FSWs有更高的吸毒行为;2006、2012和2013年显示未婚/离异FSWs有更高比例吸毒行为;2010、2011和2013年显示招募场所为夜总会/KTV/酒吧和应召FSWs有更高比例吸毒行为。结论:1、胶州市FSWs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目前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梅毒感染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胶州市1/3以上女性性工作者存在新型毒品滥用行为,吸食新型毒品与不安全性行为并存,将加重性病艾滋病在该类高危人群中传播;3、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晓率及最近一年接受干预服务率较高,但是安全套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存在知识行为分离现象;4、未婚/离异以及应召小姐有更高比例吸毒行为,应针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高危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

王炳辉[4](2016)在《云南省HIV-1跨境传播特性及亚型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导致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呈现全球流行态势。我国虽然感染率较低,但感染人数众多。云南省是我国HIV流行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HIV亚型分布最为复杂的地区。本地区多种基因亚型同时流行,亚型间重组的频繁发生并广泛传播。我国主要流行的B/C重组亚型(CRF07BC、CRF08BC)都认为在云南地区起源并传播至全国各地区。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云南成为HIV从东南亚地区通过边境口岸传入我国,进而向其他省份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在HIV的传入和传播过程中,出入境人群起着十分关键的“桥梁作用”。众多边境口岸和大量的往来人群极大促进了边境贸易与国际交流,也加大了对本地区传染性疾病防御与监控的难度。随着国家“一代一路”和我省“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人员往来更为频繁,边境口岸疾病传入形式日趋严峻,亟待加强预防监控研究。本研究对2003-2012年间云南省边境出入境人群280,961例进行HIV筛查,确定感染人数2,487例,感染率为0.85%,出入境人群中HIV的感染率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各地州间感染率分布呈现显着性差异,德宏州感染率在所有地州中最高,为5.12%(1163/22699),是文山州的72倍(0.07%,12/17,064),其余依次保山(0.88%)、临沧(0.83%)、红河(0.71%)、普洱(0.41%)、西双版纳(0.21%)。对其中809例阳性样本进行gag-pol基因序列的亚型分析表明:CRF01AE和CRF08BC为主要流行基因亚型,分别占46.23%和17.80%,其次依次为C基因亚型(8.41%)、CRF07BC重组亚型(2.47%)、其他BC重组亚型以及未知重组亚型。各基因亚型年份统计分析显示CRF01AE流行较为稳定而且一直维持高感染率的特征;CRF08BC为仅次于CRFO1AE亚型的重组亚型,其所占比例十年间维持在15%左右,近年来有所下降;作为中国及云南地区以往主要流行毒株B和C亚型,在近十年来的改人群中一直维持较低的感染率,并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进而,对主要流行基因亚型和重要出口岸的流行基因亚型与病毒簇进行同源关系和起源、进化特性分析,结果发现:四个主要口岸的流行毒株同源关系分析都表明本研究人群中HIV-1毒株显示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流行株紧密的亲缘关系;该人群中HIV-1的各亚型毒株都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域分离簇中,显示出极为多元化的来源性。上述特征暗示着本人群中毒株并不存在单一来源以及某固定地域流行的特征,而是与云南本地流行株及周边地区流行株共同流行与进化。这也体现了该人群在HIV-1的跨境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在HIV-1的跨境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中所研究人群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样本采集时间跨度大,能够较为系统的反映HIV-1的跨境传播特性和主要亚型、重组型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的高感染和多基因亚型同时流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也证明了其在HIV跨境过程中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口岸地区特别是跨境人群中的HIV预防与传播扩散的监控提供直接详实的科学依据大。

张西江,周静,宋鑫,姜珍霞[5](2016)在《青岛市2010-2014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青岛市2010-2014年历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青岛市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青岛市2010-2014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哨点监测资料,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青岛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0.8:1,2039岁年龄组病例占77.1%;65.6%为未婚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7.6%;同性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MSM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结论 MSM人群为青岛市艾滋病流行的主要高危人群,同时需要加强对女性性乱人群的监测检测,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探索适合的防控模式,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岛市的传播和流行。

何淑娟,罗智娟[6](2014)在《吉州区2013年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危险行为水平,为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中国家CDC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进行调查,同时采集35 m L静脉血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检测。结果: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答对艾滋病基本知识6题及以上)为100%;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98.25%,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25%;接受过有关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比例为100%;最近一年曾被诊断患过性病的比例为3.25%;暗娼人群有吸毒史的比例为2.50%;未检出HIV抗体、TP抗体和HCV抗体阳性者。结论:虽然调查对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安全套使用率高,暗娼中没有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但存在吸毒者,而且吉州区目前的吸毒人员在不断增加,同时暗娼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低,暗娼乱性行为仍然存在,艾滋病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干预。

豆正东[7](2014)在《性病门诊老年与青壮年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行为、感染状况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芜湖市老年与青壮年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行为发生情况,艾滋病行为干预相关服务获得情况,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当地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问卷,于2010-2014年每年46月哨点监测期间在当地综合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对因性病前来就诊的15岁以上男性进行连续调查,收集有关艾滋病知识、行为学等资料;采集血液进行艾滋病、梅毒、丙肝检测;并将老年调查对象与青壮年调查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五年共调查了2093例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以在婚为主,平均年龄39岁,本省户籍占到95.75%,汉族占到99.57%。;老年男性就诊者的所占比例为20.40%,且有逐年增加趋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8.82%,未达到90%的要求,主要是艾滋病非传播途径问题知晓不足,老年调查对象艾滋病知晓率低于青壮年;调查对象中最近三个月与暗娼、临时性伴和同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是20.97%、23.89%、1.05%,老年调查对象与青壮年一样有着危险性行为;有34.26%调查对象最近一年被诊断过性病,仅有20.54%的调查对象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2.29%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2093例调查对象艾滋病感染率为1.62%,梅毒现症感染率为25.13%,丙肝感染率为0.48%;老年调查对象艾滋病感染水平与青壮年相近,两类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都是处于单身状态和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老年调查对象梅毒现症感染率和累计感染率均高于青壮年调查对象,其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是最近三个月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结论:老年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和青壮年男性就诊者有着同样的危险性行为,并且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较大。应在老年男性人群中积极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扩展艾滋病检测的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以降低他们的危险性行为,降低艾滋病对该人群的危害。

李培龙,秦倩倩,王丽艳,丁正伟,陈方方,葛琳,崔岩[8](2013)在《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我国2007-2012年新报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女性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方法收集"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2007-2012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哨点监测系统孕产妇HIV抗体检出率资料,利用SP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西南、西北、华南和华中地区报告病例数较多;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婚姻状况多为已婚;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15岁及以上年龄组以异性性传播途径为主;艾滋病监测哨点孕产妇HIV抗体阳性总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近年我国新报告女性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女性,尤其是2039岁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控工作。

马树波[9](2012)在《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传播迅速,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疾病,加强艾滋病的防治管理已是我国乃至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在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截至2011年底,估计全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8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随着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我国逐步建立起艾滋病的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病例报告系统和哨点监测系统,中国于1995年建立了HIV哨点监测系统,以其作为常规监测系统的补充。昌平区艾滋病常规监测工作始于1999年,主要是通过各医疗机构临床检测发现上报,缺乏主动性,于2005年开始建立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覆盖了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青年学生,收集了大量哨点监测的资料,包括监测人群的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特征及血清学监测结果等,但目前尚未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监测结果对HIV防控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待挖掘。研究目的了解昌平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类监测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昌平区艾滋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338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基本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特征、感染途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收集2005年-2011年暗娼、吸毒人员、性病门诊就诊者、青年学生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行为特征及变化、血清学监测结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所有资料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338例HIV/AIDS中,HIV感染者266例,艾滋病病人72例。男性296例,女性42例,男女发病比例为7.05:1,20-49岁人群发病占93.20%(315/338):其中外省市户籍病例占81.95%(277/338),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最多,占报告总感染数的31.36%(106/338),经性传播占总感染数的83.14%(281/338),其中同性接触感染占53.85%(186/338),经血液传染占12.72%(21/338),母婴途径占0.59%(2/338),2004年以前经性途径感染占58.82%(10/17),2005年至2011年占84.42%(271/321)(X2=5.83,p<0.05).2011年男性同性性接触人群艾滋病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性接触人群艾滋病感染率为9.52%(18/189)。2.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分析:(1)监测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变化情况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28岁,已婚比例、40岁年龄组比例逐年增多,2010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上升明显;吸毒者男性比例较高(85.33%),2009年以后户籍为外省者比例有增多的趋势;性病门诊就诊者已婚者比例最高(66.08%),2009年以后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30岁以下组的构成逐年减少,未婚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监测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各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青年学生91.13%,知晓率最高,其次是性病门诊就诊者,89.67%,吸毒人群88.89%,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低86.93%;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X2=6.05,p<0.05),不同年龄组及文化程度的吸毒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有随年龄增长和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不同民族(p<0.05)、不同婚姻状态(p<0.05)、不同户籍(p<0.05)、不同文化程度(p<0.05)的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不同性别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x2=9.38,p<0.05),女生高于男生。3.HIV感染情况:对四类人群以年份为分层变量,HIV阳性率为检验变量,经卡方趋势检验,p值均大于0.05,四类人群HIV阳性率不存在随时间逐渐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对比四类人群的HIV感染情况,吸毒者人群的HIV阳性率远远高于另外三类人群,2007年、2008年感染率最高,4.92%,女性性工作者和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感染率均在较低水平,青年学生中无HIV阳性者发现。4.监测人群的行为学特征变化情况: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每次都用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64.44%达到了2007年、2008年的74.88%和80.82%,进入拘留所前最后一次提供性服务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经卡方趋势检验得到X2trend=5.05,p<0.05,不同年份间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逐年上升;吸毒者使用海洛因和冰毒所占的比例不同,使用海洛因者逐年减少,而使用冰毒者逐年增多,注射毒品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吸毒者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不同(p<0.05),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X2trend=17.55,p<0.05);性病门诊就诊者中,近3个月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开始出现注射毒品的情况,2010年开始发现有同性肛交行为,2011年开始出现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情况,性病门诊就诊者多数诊断为尖锐湿疣。青年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比例较低。研究结论目前艾滋病感染以青壮年为主,大部分为外省市户籍人口,感染途径发生根本性转变,以性接触为主,其中同性性接触传播随年份比例逐年升高。表明近年经性途径感染者增多;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者、和青年学生四类人群的HIV感染率不同,但均不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及变化趋势不同,女性性工作者入所前最后一次提供性服务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逐年上升;吸毒人群使用海洛因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使用冰毒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注射毒品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性病门诊就诊者近3个月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和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均有随时间下降的趋势;哨点监测相对于常规监测可以较为敏感的显现出HIV感染率的变化和防治策略的效果,也是HIV防控的有力工具。

刘加力[10](2012)在《高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流动人口艾滋病KABP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高密市1998-2010年HIV/AIDS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该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HIV/AIDS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对高密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市开展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高密市1998-2010年HIV/AIDS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进行筛查,对初筛阳性者送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抗体确认实验室用蛋白印迹试验(WB)确认。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宾馆饭店、建筑工地和工厂企业等公共场所对862名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流动人口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对待艾滋病态度和信念、艾滋病相关健康行为和高危行为以及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和健康需求。采用Epi info2002进行双录入核对,应用SPSS17.0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1998-2010年高密市共监测19098人,累计共检测出HIV/AIDS65例,HIV阳性检出率为3.4‰(65/19098),其中AIDS14例,占感染者总数的21.5%(14/65),死亡12例,占感染者总数的18.5%(12/65);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占75.4%,男女比例1.71: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86.2%;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三大传播途径共存,以性接触为主,占47.7%,其次静脉吸毒传播,占21.5%;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占64.6%。2.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的知晓率为76.5%,其中一般知识的知晓率为74.3%,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6.3%,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68.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显着性的高于艾滋病的一般知识和和非传播途径(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知晓率与年龄、职业、籍贯和文化程度有关。3.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态度总体回答正确率为62.3%,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态度除在性别和婚姻状况无显着性差异外,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籍贯之间则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服务人员对艾滋病持正向态度比例显着高于企业工人和建筑工人;文化程度越高,对艾滋病的态度越趋于理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对艾滋病持正向态度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省内流动的也明显高于省外流动。研究对象中26.8%和14.5%不反对婚前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最近一年内有性行为经历的为76.3%,与固定性伴在性生活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仅为12.0%,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为相互信任和缺乏快感,与商业(临时)性伴在性生活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也仅为56.5%,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快感和安全套太贵。4.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宣传栏,分别占82.6%、71.6%和66.5%;在艾滋病知识需求方面,分别有80.3%和76.5%研究人群希望获得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和传播途径知识,而对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等需求则比较低。研究结论:1.高密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状况,但流行因素仍然广泛存在,艾滋病正通过多种途径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蔓延,应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并开展针对高危人群干预措施,深入广泛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扩散蔓延。2.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但还不够全面,性行为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多数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歧视态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籍贯对艾滋病病相关防治知识和态度存在差异,提示在今后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工作中,要加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的作用,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308名性乱妇女HIV监测及性行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8名性乱妇女HIV监测及性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某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艾滋病的流行概况
    1.2 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防控措施的效果
        1.2.1 安全套的推广
        1.2.2 抗病毒治疗
        1.2.3 安全套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
2 研究目的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现场
    3.2 研究对象
        3.2.1 样本量
        3.2.2 纳入和剔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3.1 研究方法
        3.3.2 研究内容
        3.3.3 指标定义
    3.4 现场研究工作的实施
        3.4.1 预调查
        3.4.2 正式调查
    3.5 资料整理与分析
        3.5.1 资料整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技术路线
    3.7 质量控制
        3.7.1 调查前准备阶段
        3.7.2 现场实施阶段
        3.7.3 资料整理、录入和保存阶段
        3.7.4 数据分析与总结阶段
    3.8 伦理学审查
4 研究结果
    4.1 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
        4.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4.2.2 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情况
    4.3 艾滋病防治服务利用情况
    4.4 最近6个月发生性行为的136例调查对象的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安全套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4.4.2 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与安全套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4.4.3 性行为特征与安全套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4.4.4 防治服务利用情况与安全套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4.4.5 病毒载量水平与安全套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4.4.6 安全套使用的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5 76例最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单阳家庭中与配偶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高危行为的特征
    5.2 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
        5.2.2 性行为方式
        5.2.3 性伴数量
        5.2.4 HIV双阳家庭/性伴
    5.3 病毒载量与安全套使用
    5.4 研究的特点和局限
        5.4.1 研究的特点
        5.4.2 研究的局限
6 结论与建议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8.1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
    8.2 综述
        参考文献
    8.3 致谢
    8.4 个人简历

(2)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2 全球和我国STI流行现状
        1.2.1 STI种类及其流行现况
        1.2.2 STI是全球及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2.3 上海STI的流行趋势
    1.3 STI患者特征
        1.3.1 STI患者的行为特征
        1.3.2 STI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1.4 无保护性交相关理论模型
        1.4.1 知信行理论
        1.4.2 健康信念模式
        1.4.3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1.4.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1.5 自杀意念相关理论模型
        1.5.1 痛苦哭喊自杀模型
        1.5.2 人际关系理论
        1.5.3 综合动机-意志模型
        1.5.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1.6 相关政策理论研究
        1.6.1 冰山现象
        1.6.2 四级预防体系
        1.6.3 政策传导理论
    1.7 本研究创新点
        1.7.1 统筹考虑被忽视的STI患者群体身心健康情况
        1.7.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
        1.7.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修正
    1.8 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伦理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2.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过程及信息收集的质量控制
        2.4.2 技术路线图
    2.5 研究工具
        2.5.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
        2.5.2 无保护性交
        2.5.3 自杀意念
        2.5.4 无保护性交的信息
        2.5.5 无保护性交的动机
        2.5.6 无保护性交的技巧
        2.5.7 社会心理问题
    2.6 统计方法
        2.6.1 统计软件
        2.6.2 数据分析
        2.6.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STI患者人口学信息与人群特征
        3.1.1 STI患者人口学基本信息
        3.1.2 STI患者的信息-动机-行为
        3.1.3 STI患者社会心理问题
    3.2 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3.2.1 人口学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3.2.2 信息-动机-行为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3.2.3 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3.3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3.3.1 人口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3.3.2 社会心理问题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
        3.3.3 社会心理问题的共疫情况
        3.3.4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
第四章 本次研究讨论与总结
    4.1 STI患者基本信息
        4.1.1 人口学基本信息
        4.1.2 无保护性交情况
        4.1.3 社会心理学问题情况及共疫现象
        4.1.4 自杀意念情况
    4.2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4.2.1 人口学因素
        4.2.2 信息-动机-行为影响因素
        4.2.3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4.3 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4.3.1 人口学因素
        4.3.2 社会心理学因素
        4.3.3 STI患者自杀意念模型影响因素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研究核心发现
        6.2.1 在STI患者中,HIV状态对UI和 SI影响不大
        6.2.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修正
        6.2.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拟合
        6.2.4 需要统筹考虑STI患者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6.3 政策建议
        6.3.1 完善STI患者的医疗体系和管理机制,减少健康损失
        6.3.2 关注全人群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6.3.3 关注影响健康效果全方面因素,注重传导作用
    6.4 课题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
        6.4.1 横断面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6.4.2 样本量代表性有局限性
        6.4.3 自我报告和回忆的偏倚不可避免
        6.4.4 关注自杀意念而非自杀行为或实际自杀
    6.5 后续研究展望——对不同人群拓展性进行针对性研究
        6.5.1 性取向少数人群
        6.5.2 女性
        6.5.3 青少年
        6.5.4 老年人
    6.6 后续研究展望——继续挖掘UI和SI影响因素的协同和共疫作用
        6.6.1 共疫在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作用
        6.6.2 共疫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
        6.6.3 探索STI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3)胶州市女性性工作者性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云南省HIV-1跨境传播特性及亚型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艾滋病(AIDS)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2 HIV与环境
    1.3 HIV结构及基因组特征
        1.3.1 HIV病毒颗粒
        1.3.2 HIV基因组
        1.3.3 HIV生命周期
        1.3.4 HIV传播途径
        1.3.5 HIV基因型、亚型分析
    1.4 HIV的感染与流行
    1.5 HIV进化及迁移
        1.5.1 HIV的起源
        1.5.2 中国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的传播路线
    1.6 跨境人群——HIV传播的重要媒介
    1.7 云南省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优势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云南边境口岸出入境人群中HIV-1的流行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实验材料
        2.3.2 主要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3.4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云南省出入境口岸分布
        2.4.2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HIV-1感染率及地州差异性分布
        2.4.3 出入境人群HIV-1感染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HIV-1亚型分布与历史演化规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
        3.2.3 仪器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人口学资料统计分析
        3.3.2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HIV-1基因亚型总体分布
        3.3.3 不同地州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性
        3.3.4 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亚型演化历史
    3.4 讨论
        3.4.1 中国地区HIV-1流行历史特征变化
        3.4.2 云南地区HIV-1基因亚型分布历史变迁规律
        3.4.3 出入境人群中HIV-1亚型分布与本地流行比较分析
        3.4.4 口岸出入境人群HIV-1感染的不对称性
    3.5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重要口岸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亚型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德宏州口岸出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3.2 红河州口岸出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3.3 西双版纳州口岸出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3.4 临沧口岸出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主要流行亚型进化关系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主要流行CRF01_AE基因亚型的起源与进化
        5.3.2 主要流行CRF08_BC基因亚型的起源与进化
        5.3.3 流行CRF07_BC基因亚型的起源与进化
        5.3.4 主要流行C基因亚型的起源与进化
    5.4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2003-2012年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HIV-1的感染与流行
    6.2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其历史变化规律
    6.3 四个主要边境州市出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6.4 云南省出入境人群中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的进化特征阐述
    6.5 出入境人群在HIV-1跨境研究中的“桥梁”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吉州区2013年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监测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HIV、TP和HCV抗体检测
    2.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2.4 性行为特征
    2.5 吸毒行为特征
    2.6 最近一年性病患病情况
    2.7 最近一年预防艾滋病服务接受情况
3 讨论

(7)性病门诊老年与青壮年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行为、感染状况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艾滋病
    1.2 梅毒及性传播疾病
    1.3 丙型肝炎
    1.4 老年人与艾滋病
    1.5 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
    1.6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的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调查表
    7.2 知情同意书
    7.3 作者简介
8 致谢
9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8)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1.3 艾滋病监测哨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女性HIV/AIDS病例报告
        2.1.1 基本情况
        2.1.2 地区分布
        2.1.3 人群特征分析
        2.1.4 感染途径
    2.2 孕产妇哨点监测
3 讨论

(9)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语词
名词定义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对象
    三、数据来源
    四、研究内容
    五、实验室检测方法
    六、研究的技术路线
    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八、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一、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
    二、北京市昌平区2005年-2011年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分析
讨论
    一、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昌平区2005年-2011年艾滋病哨点人群行为学特征
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一、可靠性
    二、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高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流动人口艾滋病KABP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高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流动人口艾滋病KABP调查分析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308名性乱妇女HIV监测及性行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胜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2]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D]. 王苏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3]胶州市女性性工作者性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D]. 张绍基. 山东大学, 2016(01)
  • [4]云南省HIV-1跨境传播特性及亚型演化规律研究[D]. 王炳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5]青岛市2010-2014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病例特征分析[J]. 张西江,周静,宋鑫,姜珍霞.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04)
  • [6]吉州区2013年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何淑娟,罗智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4(06)
  • [7]性病门诊老年与青壮年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行为、感染状况的对比分析[D]. 豆正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3)
  • [8]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李培龙,秦倩倩,王丽艳,丁正伟,陈方方,葛琳,崔岩.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Z1)
  • [9]北京市昌平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哨点监测分析[D]. 马树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10]高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流动人口艾滋病KABP调查分析[D]. 刘加力.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308 名性滥交妇女的 HIV 监测和性行为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