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去年GDP突破2000亿元

陕西去年GDP突破2000亿元

一、陕西去年GDP逾2000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伊梦姣[2](2021)在《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承担当前的财政支出,因此就出现了地方政府相应的举债行为,合理的举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运转,但是一旦过量举债,那么就无异于饮鸩止渴、会为当地后来的发展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在2020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的中也提到,一旦对一个地区的债务把控的不合理,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于债务危机,同时,该报告也警示地方政府对于债务风险问题应进行密切关注。近几年,陕西省地方政府财政缺口逐渐扩大,其债务负担较重,并且有关债务的举借、使用以及偿债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进而增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债务风险,就会为陕西省当地发展经济以及政府的信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加强当前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当前的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具体到某省市的债务信用风险研究较少,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对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风险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实现对陕西省政府债务的科学管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对陕西省当前的经济、财政以及债务结构及规模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当前陕西省的发展概况,然后探究当前陕西省债务风险的来源、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的影响过程等相关方面,进一步识别陕西省债务的信用风险问题,实证部分是基于陕西省当前的财政数据以及债务数据运用KMV模型来测算陕西省2017-2019年债务违约距离以及违约率,确定安全发债规模,并与实际的发债规模进行对比,从而评估出近三年陕西省的债务信用风险问题,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三年的财政收入进行预测,从而确定出陕西省的未来三年的安全发债规模。此外,并对基于利率以及偿还年限的角度来对陕西省近几年的债务违约情况进行压力测试,更有力的证明了陕西省当前的债务信用风险状况,从而也为陕西省的债务信用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陕西省债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进而从遏制陕西省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冲动、化解存量债务以及提高偿债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任波[3](2021)在《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体育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影响下,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愈加强烈。探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挖掘体育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厘清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搭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有利于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基于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域外经验、耦合机理、耦合效应、效应测度、实证分析等维度,搭建一个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及其效应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是通过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影响因素、互动内涵、联结方式等因素串联起来。其中,现实条件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贡献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市场主体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影响因素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向好。互动内涵是以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为要求,以增进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以呈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为特征,以实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联结方式是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二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通过互动方式、呈现形式以及评价方式3个层面体现出来。其中,互动方式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驱动产业规模扩大、产业贡献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基础夯实、市场主体扩大。呈现形式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方式是关联耦合效应评价和耦合协调效应评价。三是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由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以及体育市场主体等5个一级指标,体育产业总产值、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体育服务业占比、人均体育消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企业数等8个二级指标构成。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等4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重、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13个二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测度的2种形式,即关联耦合效应测度和耦合协调效应测度。四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发展态势,体现在2014—2017年为较强关联耦合阶段、2018年为中等关联耦合阶段。体育产业各子系统与城市化各子系统也存在着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具体体现在2014—2016年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与体育产业的关联耦合程度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2016年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体育市场主体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五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状况和协调状况都呈现相对较平稳变化态势,并存在2014—2018年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程度高于协调程度。2014—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由失调发展至协调,且存在2014—2017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

陈凯[4](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刘志强[5](2021)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却诸多困难和挑战,难以完全发挥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系统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国自已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中小企业问题面临的一个普遍且常见的问题。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来看,既有世界性难题的通病,又带有机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因素,又有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本文着眼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在明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具体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途径、面临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现行手段,在完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而从“动产融资”的角度探寻了一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总体分析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性。第二,从宏观层面上探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体系,辨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成因。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是否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机制的完善,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在改善?第四,“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到底能对缓解融资约束和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第五,深刻理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明确提出并且论证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重要措施的意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一个主要因素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物,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抵押物范围来缓解借贷约束具有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公共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物融资已成为现实。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却还没有严格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评估。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一个含有借贷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动产资产,讨论当借贷约束中的抵押资产的规模和种类放松后宏观总体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变化。研究分析了动产融资缓解融资约束在宏观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在数据和指标上有所扩充。系统性地整理1997-2015的全国和分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标,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均值组(xtmg和xtcce)估计等多种计量经济学工具来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了从更微观层面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搜集整理了两组微观企业数据,并使用多类测算融资约束的指标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具体而言,两个数据集为:第一组数据为2005—2007年中国15066家高科技中小企业数据,共计45198个样本观测值;第二组数据为777家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共计2813个样本观测值。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法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第三,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方面有一定进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很多,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和相关政策的整理和分析,系统总结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制度不完善、模式不成熟。成因分析中重点突出了融资模式问题。金融实践中,融资模式是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模式都有一定风险,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周期,当适用条件和环境变化后,原来有效的融资模式不但不能缓解融资约束,还会使中小企业陷入更加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是研究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印证研究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历史变革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本文使用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其次,由于数据限制,尽可能整理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15年间的中小企业的多项发展指标,分地区和省份对20年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最后使用面板估计模型,利用本章节的上述分析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相对系统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融资模式和融资环境,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匹配,最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第二部分是是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融资约束下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以进一步说明融资约束问题。从第4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虽然外部存在较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和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出现融资约束的成因众多,这些措施是否促使中小企业从外部进行融资,缓解自身面临的融资约束,依然需要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本章以现金流敏感度为研究切入点,使用尽可能多的可得数据,首先选用的是国泰安中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中小企业数据,虽然不是全部中小企业,但是能够进入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属于发展较好且已能够获得较多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也存在显着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那么其它外部融资较为有限的中小企业在该方面将面临更为显着的问题。其次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式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最后通过研究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发现在融资约束以及现有情况下,融资约束造成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内部融资,且持有更多现金资产,这也说明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结合国内现有融资特点,寻求新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第三部分是提供了一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融资方式——动产融资。受制于中小企业固有的特点以及自身内部融资额度和规模的有限性,既有的外部融资体系和环境无法全面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那么就需要根据原有不足,探寻新的有效融资方式。根据我们的分析,“动产融资”将是补充和扩展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方式。本章构造了多个DSGE模型综合说明了“动产融资”对企业发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动产融资”的推动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动产融资”实施的政策建议。虽然本文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但是依然可能存在两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部分。第一是实证数据上存在一定不足。囿于数据可获得性,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标的测算尽管有改善,但是依然不尽如人意,且仅涵盖了 2016年以前的相关数据,因此实证估计出来的结果所对应的政策含义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研究不同资产充当抵押物的异质性资本的DSGE模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融资约束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和引入动产后宏观效率的改善程度。但是该模型未包含更多的DSGE文献中常采用的实际与名义摩擦(real and nominal frictions),这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扩展,以此来更精确地定量研究中国异质性资本和借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杨蕙嘉[6](2021)在《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发展变革的不断推进,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电力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市场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重开发轻消纳、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电网输电项目,尤其是特高压项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优化配置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2020年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新形势要求,加快能源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转变能源生产方式,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以大电网互联转变能源配置方式,将有力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切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与目标,探索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发展特征及区域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网输电项目建设时序模型为基础,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机理-模拟”的研究,定量刻画研究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演化趋势,探讨省域的空间作用与驱动机制,并进行省域演化模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中国跨省跨区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区域电网与特高压项目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电力输送特点,基于2015-2019年跨省跨区输电网项目建设投运时序数据,建立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其连通性时空演化特征,为后续省域电力经济分析提供基础工具。(2)分析了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工具,识别分析中国3 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装机出力、电力消纳的时空分布与匹配特征;研究表明,开发利用格局均分布向东南方向偏移,开发指标呈扩散均衡特征,利用消纳指标呈集聚趋势。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与依赖性的时序发展特征;空间总体消纳格局由单核极化集聚向多极扩散演化,集聚地区由北部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局部省份扩散。针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四类特征,探讨各类型省域动态演化规律及转移路径;不同消纳类型的省域间存在6种转化关系,8条转化路径,各类型转化概率有显着差异,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溢出效应依赖电网项目关系在类型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3)建立了基于输电项目联通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分析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本文从消纳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和市场政策因素4个维度,识别分析用电增长率、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等8个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以2015-2019年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从全国总样本、地区样本、阶段样本三个角度构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分析模型,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省域内、外生动力作用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省域经济水平、用电增长潜力、市场化交易因素在省域间具有良好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逐步发挥溢出驱动作用拉动消纳水平。(4)开展了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动态演化模拟研究。基于电网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格局特征、空间作用规律、省域消纳特征及其转移概率,设定自然发展与碳达峰政策两类发展情景,运用CLUE-S模型研究不同政策情景下到2025年、2030年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特征的演化特征。两情景下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类型转移均表现为高值类型演化为主向低值类型演化为主,但在碳达峰情景设定下省域类型转化更为活跃,且低值类型演化起步较早。综合来看,沿“内蒙-华北”“西北-华中”方向继续向华中、华东地区延伸优化电网输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畅通并优化现有高消纳地区的拉动作用,培育并激活潜在增长极发展将促进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所建立的模型为合理规划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提供可靠理论方法和决策工具。本文基于省域电网输电项目关系建模,以系统性、时序性的空间经济思维围绕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格局-机制-模拟”研究,是对能源电力领域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与补充。研究成果从电网项目和省域规划视角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工具,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与电网输电项目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许露露[7](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时空计量建模与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2月底,突如其来的罕见病毒性肺炎侵袭了武汉。为了有效控制此次疫情,全国各地迅速实施了隔离等防控措施: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在社区隔离:每家一次仅允许一人凭借出行证戴口罩出门,各个企业节后延期复工,娱乐场所全部关停。疫情来势汹汹,是比“非典”更严重的疫情,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员死亡,而且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传染病的防控及救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原理以及传播特征等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对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时空计量和传染病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并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的传播特点、发展趋势及其传播风险,试图还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的发展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传染病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并分析其传播规律,另一方面,为政府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分别使用疫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通过图表呈现,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其次,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动力学建模及通过参数赋值变化刻画防控措施的效果;然后通过选取我国疫情较严重的几个省份,如湖北、广东、河南、湖南以及浙江等,通过空间可视化、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热点分析等方法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分布、传播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重力模型建模探讨大陆30省市(除西藏)及湖北各地市(除武汉)疫情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最后,评估了我国各省市疫情境外输入风险。得到的结论主要如下:第一,疫情在国内和国外发展趋势不同。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下,3月底中国国内疫情整体上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但3月份疫情开始在境外火速蔓延,美国和欧洲成为了新的疫情中心。第二,我国各省感染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且均呈现出随机扩散趋势。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各省的省会城市、较发达城市(如深圳)以及与武汉有大量人员流动的城市(如温州)等。新冠肺炎疫情的“热点”地区集中在湖北省,分别是武汉市、孝感市、天门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以及仙桃市等8个地区,这些市周边的城市累计确诊病例也将很多。第三,影响疫情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素主要有武汉人群流动、各地区距离武汉远近以及当地的人口、GDP等。建模发现: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与武汉的距离和当地确诊病例数变化方向相反,且与武汉的距离每减少1%,地区确诊病例数就会增加1.55-1.58个百分点;不同结构人口数量每增加1%,地区确诊病例数就会增加0.5%左右,且城市人口数量对确诊病例数的影响略大于乡村人口,即固定其他条件,城市人口越多,增加的确诊病例数就会显着增多。GDP总量每增加1%,地区确诊病例数就会增加0.29%左右;武汉迁出到各地区的人口占总迁出人数的比例每增加1%,地区确诊病例数就会增加约0.26个百分点。第四,采取防控后,疫情拐点将较快出现,基本再生数的大小对疫情控制至关重要。湖北省采取防控后大约10天进入拐点,且潜伏者和感染者人数增长速度将较快减缓,疫情会得到较好的控制。基本再生数越小时,无论是总感染人数还是感染人数峰值都将大幅度减小,疫情将迅速得到控制。第五,严格的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潜伏者有传染能力时感染的病例将是潜伏者无传染能力时的2倍之多,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控隔离措施,且隔离力度越大、医学隔离救治越全面、个人防护措施越到位,越有利于控制疫情。第六,目前,我国面临的疫情境外输入压力仍然很大,疫情防控的重点也应放在“外防输入”方面。对大陆30个省市区疫情的境外输入风险进行评估发现:广东、江苏和上海为境外输入高风险地区,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河南、福建、陕西、湖南这8个地区为境外输入中风险地区,其余19个地区为境外输入低风险地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即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切实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加快建设“内需型”需求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操悦[8](2021)在《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压力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银行是以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为代表的一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是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之一,该行合并成立的历史较短,经营区域集中,业务模式比较单一,经受风险事件考验比较少,各种风险抵补类指标近年呈现下降趋势,风险管控能力尚显不足。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叠加新冠疫情的后续缓慢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实体经营受到冲击很大,在银行的贷款中,企业类贷款信用违约情况显着增加,而定位为服务于当地“三农”事业及民营、中小微型企业主力军的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管控难度和信用风险暴露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因此,测试多个宏观经济指标变动对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宏观经济下行时该行对信用风险的抵御弥补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信用风险与风险抵补指标的关联关系,通过对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分析该行不良贷款率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相关性,最终选取GDP增速、M2增速、企业景气指数BCI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FAI增速、新增贷款GNL增速共5个宏观经济指标,分别设定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不同冲击力度,对该行的信用风险开展了压力测试分析。基于不同压力冲击下的不良贷款率,通过预期违约损失法和银保监1104报表公式最终测算出预期信用损失和主要风险抵补指标。测试结果显示,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及主要风险抵补指标表现与宏观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当前的准备金和资本金充足程度可以覆盖信用风险压力测试重度冲击下的损失,但是中度冲击及更重程度冲击下的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覆盖率等风险抵补指标却无法满足监管红线要求。建议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下行期做好资产质量管理,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重视资本管理及补充,前瞻性计提拨备,增强盈利能力,加强与政府政策对接,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实现风险抵补能力的不断提升。

麻卓豪[9](2021)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订单的萎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近年来,陕西省制造业的发展稳中有进、效益向优,涌现出一批高附加值产品,但从总体上看,陕西的装备制造业仍以粗加工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弱。在新经济形势下,陕西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研究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利用2001-2020年陕西省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从智能化、创新化、绿色化、效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出了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数,客观评价了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及动态趋势;从产业内与产业外两个角度分析了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干预、人力资源水平、要素禀赋、城镇化、金融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额、公共服务以及创新投入、信息化建设、绿色化;通过岭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逐年提高,通过岭回归分析法得到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额、公共服务、人力资源水平、要素禀赋以及公共服务对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政府干预、金融业发展对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不显着。在实证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对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其转型升级路径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陕西的经验也会对西北地区其他省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雨桐[10](2021)在《基于QCA法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升,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贸易总量迅猛增长,但是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东部沿海沿边城市,而内陆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以及地理位置等限制条件,与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世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全球产业链面临巨大调整等复杂背景下,要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和国内全新的形势变化,将开放与双循环结合起来,以更大力度、更优水平的开放,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新发展格局。近年来,贵州省自成立对外开放试验区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了显着的提高,结合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看,未来西部大开发的十年将是西部大开放的十年。国内外学者对开放经济的内涵、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熵值法,QCA法等研究方法为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基础。本文以新一轮开放形势下,贵州省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为背景,基于国际贸易与竞争优势理论,通过调研,分析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从开放程度、开放基础、开放潜力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从省级层面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以全国13个内陆省(直辖市)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结果变量,从经济基础、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水平三个层面选取8个条件变量,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内陆地区和针对贵州省两个层面,提出推进更高水平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双循环”发展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开启之际,重新评估贵州省开放发展水平及质量,并进行实证分析,为贵州省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出新一轮开放发展建设的措施建议,对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二、陕西去年GDP逾20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去年GDP逾2000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内容架构
        1.2.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理论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
        2.1.2 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口径
        2.1.3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2.2.1 地方政府债务初见端倪
        2.2.2 政府债务规模大规模膨胀
        2.2.3 债务规模急剧扩张
        2.2.4 地方政府可发行债券
    2.3 信用风险的主要测量模型
        2.3.1 传统信用风险测量模型
        2.3.2 现代化信用风险测量模型
        2.3.3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小结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4.3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3.1 陕西省经济财政状况分析
        3.1.1 陕西省经济状况分析
        3.1.2 陕西省财政状况分析
    3.2 陕西省政府债务规模现状
        3.2.1 陕西省总体债务规模
        3.2.2 各地级市债务规模
    3.3 陕西省政府债务结构分析
        3.3.1 债务层级
        3.3.2 债务区域
        3.3.3 举债主体
        3.3.4 资金来源
        3.3.5 债务投向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识别
    4.1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来源
    4.2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缺失
        4.2.2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兜底的预期
        4.2.3 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4.2.4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意识缺乏
        4.2.5 信用评级失效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4.3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影响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评估
    5.1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5.1.1 KMV模型基本原理
        5.1.2 地方政府债务KMV模型的推导
    5.2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测算分析
        5.2.1 地方财政收入预测
        5.2.2 可支配收入的确定
        5.2.3 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的计算
    5.3 压力测试
        5.3.1 利率变动
        5.3.2 偿债年限的变动
    5.4 本章小结
6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防范
    6.1 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冲动
        6.1.1 创新政绩考核体制
        6.1.2 完善信用评级及信息披露制度
        6.1.3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
    6.2 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规模
        6.2.1 继续推行债券置换
        6.2.2 引入社会资本
    6.3 提高偿债能力方面
        6.3.1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6.3.2 建立并落实偿债资金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本文创新点
        7.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体育及相关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体育产业、城市化与相关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耦合、机理、关联耦合与耦合协调
        2.1.2 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系统
        2.1.3 城市化与城市化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二元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域外经验: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分析
    3.1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演进特征
        3.1.1 英美日体育产业演进特征
        3.1.2 英美日城市化演进特征
    3.2 英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2.1 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2.2 英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3 美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3.1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3.2 美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4.1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4.2 日本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5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3.5.1 培育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基础
        3.5.2 提升经济贡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外核
        3.5.3 发展主导产业: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内核
        3.5.4 强化市场主体: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保障
    3.6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本土借鉴
        3.6.1 耦合内在前提:体育产业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演进
        3.6.2 耦合外在前提:城市化演进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3.6.3 耦合内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内部要素的影响
        3.6.4 耦合外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耦合机理: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分析
    4.1 体育产业和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4.1.1 体育产业的演进历程
        4.1.2 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4.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4.2.1 体育产业发展现实状况
        4.2.2 城市化发展现实状况
    4.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基础
        4.3.1 联结的理论支撑
        4.3.2 体育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与外部经济效应
        4.3.3 城市化:服务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4.4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4.4.1 政治因素:政策和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
        4.4.2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不断优化
        4.4.3 社会因素: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等不断向好
        4.4.4 科技因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不断渗透
    4.5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互动内涵
        4.5.1 耦合要求: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4.5.2 耦合重点: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
        4.5.3 耦合特征: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
        4.5.4 耦合目的: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4.6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方式
        4.6.1 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4.6.2 城市化: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
    4.7 本章小结
5 耦合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效应分析
    5.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互动方式
        5.1.1 体育产业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5.1.2 城市化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呈现形式
        5.2.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经济效益
        5.2.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5.2.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生态效益
    5.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评价方式
        5.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耦合效应评价
        5.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效应测度: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耦合效应测度
    6.1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1.1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1.3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6.1.4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6.1.5 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6.1.6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6.2 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2.1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2.3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6.2.4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6.2.5 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6.2.6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6.3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与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6.3.1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
        6.3.2 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6.4 本章小结
7 关联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分析
    7.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选取
        7.1.2 数据来源
        7.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7.2 实证分析
        7.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7.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中等或较强关联耦合关系
        7.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
    7.4 讨论与启示
        7.4.1 以增强体育产业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两系统关联耦合发展
        7.4.2 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7.4.3 以推进经济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7.5 本章小结
8 协调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
    8.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8.1.1 指标选取
        8.1.2 数据来源
        8.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8.2 实证分析
        8.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8.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呈现上升态势
        8.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有从失调向协调发展态势
    8.4 讨论与启示
        8.4.1 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8.4.2 促进体育产业融入城市的经济、空间、社会等发展之中
        8.4.3 促进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贡献、基础等发展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2.3 度量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与进展
    2.4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思路和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1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与指标选取
    3.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3 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析
    3.4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3.5 稳健性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的均值组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1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4.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4.3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4.4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
    4.5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与中小企业发展匹配?
    4.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约束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
    5.1 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引入动产融资的政策评估分析
    6.1 政策背景
    6.2 基本模型
    6.3 模型稳态、参数校准与估计
    6.4 模型动态与政策分析
    6.5 拓展分析: 不含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和改进的借贷约束模型
    6.6 政策启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1.2.2 区域可再生能源影响机制研究
        1.2.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化研究
        1.2.4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能源资源流动与空间结构理论
        2.1.1 能源资源流动
        2.1.2 区域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2.1.3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2.2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1 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理论
        2.2.2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原理
        2.2.3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2.3 区域规划理论
        2.3.1 区域规划的属性与特点
        2.3.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2.3.3 区域规划模拟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输电项目格局时空演进特征及空间建模
    3.1 中国输电项目发展历程
        3.1.1 区域电网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1.2 特高压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2 输电项目建设运行情况
        3.2.1 输电项目电压等级及输电特点
        3.2.2 输电项目输送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
        3.2.3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布局情况
    3.3 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建模及特征
        3.3.1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3.3.2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时空演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
    4.1 空间统计研究数据及方法
        4.1.1 研究数据
        4.1.2 研究方法
    4.2 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1 水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2 风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3 光伏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空间匹配特征
        4.3.1 发电量与消纳量空间匹配特征
        4.3.2 发电量占比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3.3 消纳量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4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演化格局分析
        4.4.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特征检验
        4.4.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演化分析
        4.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依赖性演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输电项目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
    5.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识别
        5.1.1 消纳环境因素
        5.1.2 基础设施因素
        5.1.3 电源结构因素
        5.1.4 政策环境因素
    5.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构建
        5.2.1 空间驱动模型设定
        5.2.2 数据处理与变量检验
    5.3 全国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3.1 全国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3.2 全国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 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1 地区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4.2 地区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 分阶段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1 阶段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5.2 阶段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6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总结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LUE-S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演化模拟模型
    6.1 模拟模型构建方法
        6.1.1 模拟模型概念结构
        6.1.2 模拟模型步骤方法
    6.2 模拟模型参数设定
        6.2.1 消纳类型转移规则
        6.2.2 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6.2.3 发展情景目标设定
    6.3 模拟模型结果分析
        6.3.1 模拟消纳结果精度验证
        6.3.2 消纳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4 模拟模型结论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时空计量建模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述
        一、传染病模型应用的研究综述
        二、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可视化分析
    第一节 实时疫情数据分析
        一、全球实时疫情数据分析
        二、中国实时疫情数据分析
    第二节 历史疫情数据分析
        一、全球历史疫情数据分析
        二、中国历史疫情数据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一节 疫情集聚与扩散特征分析
        一、湖北及周边省市疫情空间分布特征
        二、疫情演变特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二节 疫情分布的热点分析
        一、热点分析原理
        二、疫情热点分析结果
    第三节 疫情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建模
        一、疫情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
        二、基于重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建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
    第一节 经典SEIR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假设
        三、模型的求解
        四、模型结果评价
    第二节 修正SEIR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的求解
        三、模型结果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效果评估
    第一节 疫情防控下的SEIR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
    第二节 不同防控措施效果评估
        一、不同管控隔离力度对疫情防控的效果
        二、不同医学隔离力度对疫情防控的效果
        三、个人防护力度对疫情防控的效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评估
    第一节 概述
        一、疫情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二、主成分分析法(PCA)
    第二节 疫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
        一、疫情境外输入风险测度
        二、疫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
    第三节 疫情风险预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冲击
        一、疫情对经济总量的冲击
        二、疫情对市场消费的冲击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压力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现状
        2.1.3 国外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研究现状
        2.1.5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国外实践
        2.1.6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国内实践
        2.1.7 述评与启示
    2.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念
        2.2.2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概念
        2.2.3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概念
    2.3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2.3.2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指标内容
        2.3.3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及风险抵补现状
    3.1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3.2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现状
        3.2.1 贷款拨备指标下滑
        3.2.2 资本充足连续下降
        3.2.3 盈利水平增速减缓
    3.3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影响因素
        3.3.1 盈利下降制约内源性资本补充
        3.3.2 资产质量劣化压力增大
        3.3.3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压力增大
        3.3.4 疫情叠加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
        3.3.5 风险防控管理能力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压力测试分析
    4.1 选择信用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模型
    4.2 构建信用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模型
        4.2.1 模型的基本构建
        4.2.2 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4.3 设计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压力情景
    4.4 信用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结果
    4.5 测算银行风险抵补指标承压表现
        4.5.1 预期违约损失基本覆盖
        4.5.2 部分风险抵补指标未达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提升风险抵补能力的应对策略
    5.1 强化风险管控,优化风险管理
    5.2 重视资本管理,增强资本补充
    5.3 合理渐进式处置管控不良资产
    5.4 开展逆周期管理,保障经营稳健性
    5.5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对接
    5.6 强化风险监测,推广应用压力测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综述
    2.1 制造业转型升级概述
        2.1.1 制造业及其分类
        2.1.2 转型升级概念
        2.1.3 转型升级动力
        2.1.4 转型升级时机
    2.2 转型升级水平衡量方法
        2.2.1 More值测定法
        2.2.2 熵权法
        2.2.3 综合指标法
        2.2.4 三种方法比较
    2.3 转型升级评价体系
    2.4 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2.4.1 产业内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2.4.2 产业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2.5 理论基础
        2.5.1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2.5.2 “配第——克拉克”定理
        2.5.3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现状
    3.1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分析
        3.1.1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3.1.2 陕西省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3.2 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3.2.1 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转型升级指数分析
4 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及测度
    4.1 产业内因素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1.1 政府干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1.2 人力资源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4.1.3 要素禀赋推动转型升级
    4.2 产业外因素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2.1 城镇化建设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4.2.2 FDI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4.2.3 金融业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4.2.4 公共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4.3 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测度
5 实证分析
    5.1 数据相关性分析
    5.2 数据检验
    5.3 岭回归估计
        5.3.1 岭回归理论介绍
        5.3.2 岭值k的确定
        5.3.3 模型检验
6 实证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6.1 实证结果分析
    6.2 促进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6.2.1 政府角度
        6.2.2 企业角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QCA法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开放型经济内涵研究
        1.4.2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1.4.3 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4.4 研究述评
2 开放型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型经济
        2.1.2 内陆开放型经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际贸易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3 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3.1 贸易开放现状
        3.1.1 货物贸易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3.1.2 服务贸易规模稳定增长
    3.2 资本开放现状
        3.2.1 贵州FDI绩效仍处于初步发展水平
        3.2.2 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提升
    3.3 生产开放现状
    3.4 制度开放现状
        3.4.1 开放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3.4.2 制度开放规则逐步完善
4 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选取与说明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基于熵值法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3.1 熵值法简介
        4.3.2 熵值法计算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 基于QCA方法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QCA方法概述
        5.1.1 QCA方法的定义与特征
        5.1.2 选用fs QCA方法的原因
        5.1.3 QCA方法具体分析过程
    5.2 变量设计
    5.3 变量赋值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变量赋值
    5.4 必要性检验及真值表构建
        5.4.1 单向解释变量的必要性检验
        5.4.2 真值表构建
        5.4.3 利用fs QCA得出的三类解
    5.5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组合构型分析
        5.5.1 产生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高水平的组态分析
        5.5.2 产生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低水平的组态分析
        5.5.3 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
        6.2.2 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陕西去年GDP逾2000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伊梦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3]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D]. 任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5]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D]. 刘志强. 山东大学, 2021(11)
  • [6]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D]. 杨蕙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时空计量建模与风险评估[D]. 许露露.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2)
  • [8]陕西AB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压力测试研究[D]. 操悦. 西北大学, 2021
  • [9]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D]. 麻卓豪.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10]基于QCA法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雨桐.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陕西去年GDP突破2000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