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车驾驶员座椅调节技巧

农用车驾驶员座椅调节技巧

一、农用车驾驶座椅调整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薄海茹[1](2019)在《新能源汽车小车身大空间的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问题逐渐引起关注的时候,人们对于乘用车的需求和定义也在发生着从代步工具到空间享受和审美享受的巨大变革。解决以上问题并满足人们需求的方案中可实施性较高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来代替传统燃油汽车。作为一名汽车设计师,新能源汽车的到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回顾汽车造型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上的革命,不管是汽车的构造、安全性还是空气动力学方面,无一例外的引起了汽车造型设计方面的重大变化。所以在新能源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重新审视汽车造型设计和消费者需求是每个汽车品牌和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针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各种视角不同且研究方向众多,理论体系比较散乱,还比较缺乏完整的总体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的现状,本文着眼于建立一个系统性的针对汽车内部空间的造型审美与设计中如何扩大空间利用率的理论体系,采用学习,实践,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结合各学科领域相关知识,深入研究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各个要素对人的感受的影响和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同时,鉴于其他领域都有很大的数据库或者文献库可供从业人员参考,而关于汽车造型设计技巧方面理论的可参考书籍却非常少,很少有人总结汽车设计潜在的规律并将其提炼出来,导致该方向的研究人员紧缺,研究进度缓慢,研究成果很难普及的现象。所以,本文力求在理论上得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设计技巧,一方面可以供从业人员参考查阅,另一方面可以以更加现代的方式传播汽车内饰设计的相关知识。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分析21世纪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现状。第二部分内容学习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要素,构成各个研究要点,研究要点包括内部空间布置形式,操纵显示系统,汽车座椅,色彩材料等,并深入研究了各个要素的造型对使用者的审美活动,视觉感受和心理产生的影响等。第三部分内容结合现有国际化设计案例了解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市场表现和需求,以及内饰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有实际价值的设计方式方法,供下文设计方案参考。第四部分内容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进行设计实践,将研究要点与具体造型设计相结合,从而寻找从实际空间和心理感受上扩大汽车内部空间的方式与规律,具体实施方案说明如下,基于奥迪A1车型,先做出两套可实现小车身大空间效果的备选设计方案,根据其对空间的扩展效果以和视觉效果进行综合比较后选出一套方案进行深入设计。第五部分内容对该设计方案进行了美学理论验证和眼动仪实验验证。第六部分内容提出汽车内部空间布置形式向生活空间形式转化,操纵显示系统虚拟化,汽车座椅布局优化和紧随时代脚步的色彩材质发展趋势等创新点和结论。本文总结出了对设计者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技巧,希望可以帮助提高汽车造型设计人员的素养,从而设计出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的好车型。

刘志翔[2](2018)在《农用车辆座椅悬架减振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农用车辆主要用于完成与农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目前,人们对其功能、用途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对农用车辆对驾驶员身心健康影响方面的关注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用车辆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操作舒适性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心并亟需攻关的重要课题。农用车辆行驶的路况复杂多变,与路面行驶车辆相比,其产生的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为显着。传统的农用车辆驾驶座椅的结构设计简单,对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缓解效果不明显,有的座椅甚至有放大振动的作用。为提高农用车辆工作者的舒适性,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针对农用车辆座椅的舒适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依据农用车辆座椅的振动特性,对农用车辆座椅悬架的减振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与试验。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农用车辆工作时的振动特性情况。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信息采集器对拖拉机座椅底盘的振动加速度、位移、角度变化进行实时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座椅在作业过程中的振动规律。试验完成后将收集到的姿态数据输入至六自由度振动平台上模拟拖拉机的振动情况。优化设计了一种具有减振性能的非线性减振座椅悬架。在非线性减振机构原理及优越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设计的悬架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座椅悬架所采用的弹簧、凸轮等进行分析、推导设计,以及实体模型制作。试验分析了非线性悬架中的不同结构对减振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非线性座椅悬架中的不同的凸轮与滚轮接触时的减振效果,试验在圆形凸轮(直径为38mm)基础上,将圆形凸轮改换成椭圆形凸轮,测量座椅悬架加速度均方根值和幅值的衰减情况来评价座椅悬架中非线性悬架减振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控制椭圆凸轮的短轴不变(38mm),改变长轴(38-46mm),短轴每隔2mm变化一次,长轴为42mm时,在1Hz、2Hz、3Hz频段减振效果好;长轴为38mm时,在3Hz、4Hz、5Hz频段减振效果好。即在低频阶段长轴增加到42mm时,减振效果已经达到最好,在高频阶段是长轴为38mm时减振效果最好。该结果表明,在高频阶段随着长径的增加,减振效果会有所降低。2)控制椭圆的长轴不变(44mm),改变椭圆的短轴(44-32mm),无论是3Hz、4Hz、5Hz还是1Hz、2Hz、3Hz,短轴为32mm时的隔振效果是最优的。即在长轴为44mm,短轴在32-40mm之间连续变化的过程中,较小的短轴32mm具有稳定的减振效果,当短轴在该区间内增加时,减振效果反而降低。多数做振动试验的实验平台,只能做单向的振动试验,并不能实际模拟农用车辆在行驶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如果只做单向的振动试验,与实际的振动相差较远,易出现试验效果和实际效果相差较大的情况。本试验采用可模拟拖拉机振动的六自由度振动平台进行试验,能很好的克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差别较大问题。在振动平台上通过试验优化了非线性座椅悬架的凸轮结构,也得到比圆形凸轮(直径为38mm)更适合的凸轮。试验结果表明,凸轮的长轴为44mm,短轴为32mm的凸轮更适合于该结构的非线性悬架。

张乐[3](2018)在《基于感性工学的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机装备制造业在中国高速发展,相应的农机产品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追求技术创新与性能优化。但在这过程中,农机产品的设计还存在人机不协调、造型不美观、机器整体性较差等问题。元胡收获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其研究及开发多还处于功能实施阶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感性工学的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结合感性工学与人机工程学方法,分别从驾驶室人机尺寸优化设计与评价、产品形态设计、人机系统综合评价、产品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运用人机工程学方法对元胡收获机驾驶室进行了优化设计,求解了驾驶室H点舒适区域,进行了驾驶室座椅、显示装置及操纵装置的尺寸优化,完成了驾驶室工作空间的设计布置,建立了驾驶室的三维模型。运用CATIA V5软件中的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系统,对驾驶室的人机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驾驶室其舒适性、空间可触及性以及视野均符合驾驶员作业需求。其次,运用感性工学理论方法对元胡收获机进行了形态设计,构建了元胡收获机形态设计研究的初步框架,分别从造型、色彩及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产品的形态设计。运用专家法和调查问卷方法,从100个感性形容词中最终提取出了10个典型形容词,构建了感性形容词对;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样本,筛选并确定了9个典型实验样本。运用语义差分法(SD法)建立了语义差分量表,制作了SD问卷调查表,搜集了感性评价实验数据。最终运用SPSS因子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元胡收获机人机设计系统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完成了元胡收获机草图设计方案的绘制,运用感性工学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综合评价。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了成对配比判断矩阵,计算了单一权向量和方案层相对目标层的重要性权值,确定了方案层的优劣性排序,得出了元胡收获机的最优设计方案。最后,运用Rhinoceros三维建模软件和KeyShot5.0渲染软件,完成了实体建模和渲染,得到了元胡收获机方案效果图。本课题研究解决了人机系统的谐调性问题,扩大了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为以后元胡收获机的人机系统设计提供了参数依据和理论基础。

陈少江[4](2017)在《某低速载重货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广西某公司生产的低速载重货车以承载能力强、动力足等特点得到广泛使用,但因其在正常工作时驾驶室的振动相对剧烈,这严重影响了驾驶员的工作环境。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本文采用一种将CAE计算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驾驶室振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对试验样车的驾驶室进行振动测试与分析。用LMS和PCB加速度传感器对驾驶室悬置和座椅导轨处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通过LMS.Tes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找到了座椅导轨振动相对较大的频率。并通过对其座椅导轨与悬置安装点处的信号进行相干性分析,可知两者的振动信号在振动相对较大的频率处相干系数基本都在0.8以上,说明此频率下激励信号的能量未得到较好的衰减。其次,对驾驶室静态刚度和模态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驾驶室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仿真与试验,通过结果对比可知,结果基本吻合,该模型可用于后续的动静态研究分析。先对其白车身进行了静态弯曲和扭转刚度仿真计算,结果显示刚度相对较低。为准确分析驾驶室Trimmed Body模态,进行了自由和约束模态仿真计算,结果显示首阶扭转模态频率在怠速的激励频率范围内。为验证此结果,对其进行了怠速工作模态试验测试,经分析可知在发动机怠速激励频率范围内的首阶模态确实是扭转模态,这与仿真分析的结果一致。所以,驾驶室怠速时振动过大的主要原因是首阶扭转频率与怠速时发动机的激频发生了共振。然后,对驾驶室结构传递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把实测悬置处激励信号作为有限元仿真的激励,并结合传递函数理论计算得到了匀速时激励点到座椅地板处的传递函数。该传递函数曲线在座椅振动较大的频率附近很不平滑且存在较大峰值,说明其结构传递特性确实存在问题。又对驾驶室安装点进行了动刚度测试与仿真分析,经分析两者的结果可知其悬置安装点处的动刚度也相对偏低。通过以上分析,该驾驶室的传递特性确实较差,这也是引起驾驶室振动过大的原因之一。最后,对驾驶室结构进行仿真优化分析与验证。为改进驾驶室的结构,选择两种优化的方案:1以提升驾驶室自由模态的首阶模态频率最大为目标;2以提升驾驶室静态刚度最大为目标;都进行拓扑优化。然后参考两种方案的拓扑结果对其进行相应加强,为验证加强方案的可行性,对优化后模型进行了动静态分析计算。对仿真优化前后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知:白车身首阶模态提升23%,扭转刚度提升22.6%,弯曲刚度提高23.6%,TB首阶模态提高20%,且传递函数曲线与动刚度曲线更平滑,该优化方案达到了较好效果,为改善驾驶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优化方向。

王国娟[5](2016)在《《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际高速公路、城乡公路、桥梁等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和车辆的普及,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国家以及地方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没有完全配套,人们的交通法律法规意识还很缺乏。因此,国家对交通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探索日益加深,对交通法律法规翻译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国现阶段翻译市场不成熟,专业领域翻译人才紧缺,加之交通法律法规翻译一般是公益性质不附加经济效益,导致国内对交通法律法规的汉译实践和研究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发达国家机动车驾驶手册的翻译和研究,来学习和借鉴他们在机动车驾驶方面的交通法规制度,为我国制定新的交通法律法规提供借鉴。本项目的翻译对象是《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属于交通法规类型的文本。该项目针对国内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以及欠缺相关翻译资料的现状,为交通部门和法规制定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国外先进法规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不可或缺的法规学习资料,从而使交通法律法规制订人员准确了解国外较成熟完备的交通法规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交通法规制定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本项目也可以为今后从事交通法律法规翻译实践与研究的译员和从事交通法规英语教学的广大师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他们提高交通法规翻译资料和经验。同时,该翻译实践项目可以服务于旅美华人,有助于提高国民出行素质,增强守法守规意识,便于安全文明出行。交通法律英语文本规范正式,用词准确严谨,翻译时有一定的难度。本报告主要采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并结合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语义翻译法,探索交通法规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笔者从交通法规文本的文本功能出发,分析交通法规文本的文本特点、语言特点和影响文本翻译的文内文外因素,并从专业术语、名词化结构、长难句等方面分类举例,总结出增译法,转译法,拆分法等翻译方法,并建立了一个小型术语库。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检验了自己数年来学习翻译的成果,深化了对翻译实践的认识,并验证了文本类型理论和文本分析方法对交通法律英语翻译的指导作用。最后,作为一名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笔者希望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案也能为以后从事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宁晗[6](2016)在《美国校车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校车安全问题陆续出台了系列的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然而对于确保校车安全运行的相关法律却迟迟未见出台。虽然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校车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但校车运行制度中依旧存在立法滞后、各部门权责分工不明确、校车安全生产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频发的校车事故、严重的超载现象、不合格的黑校车等问题使得完善现有校车运行制度迫在眉睫。相对比而言,美国作为全球校车运行最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从联邦立法、州立法到各学区校车运行都有着相对完善而健全的法律制度。本文对美国校车生产制造过程中法律如何规定校车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了梳理,论述了联邦、州政府、各学区、其他社会组织在校车运行模式中的作用、校车运行资金来源以及运作模式、校车司机选拔制度及任职内培训方式。通过对比借鉴美国校车运行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为健全我国校车运行制度我国应当首先完善现行校车相关法律,对规范校车生产安全标准、校车运营监管责任、校车司机聘任准则、校车事故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提供立法保障的观点;其次,各级政府应当落实政府校车经费投入力度,将完善校车服务作为落实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同时,应明确各部门在校车运行监管过程中的职责,使教育、公安、交通、财政等部门能在自身执法权限内对校车安全运行进行有效监管;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校车司机筛选标准,从校车司机身体素质、驾驶技能、安全培训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

刘继明[7](2016)在《人境》文中提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杜宇戟[8](2015)在《衡汽集团客运安全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客运以快捷、方便的特点在运输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使得道路交通日趋复杂,也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安全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公路客运企业有责任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或彻底消除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客运系统的安全运营,对于提高客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课题首先从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安全管理模型、安全工作职责、安全管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分析了衡汽集团客运安全基本现状。然后,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客运安全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客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借助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量化过程和系统评估结果,分析衡汽集团客运安全水平,指出衡汽集团客运安全存在的问题,找出诱发交通事故的危险因子。最后,根据所有风险的等级排序,挖掘出衡汽集团客运系统的安全隐患根源,实行关键风险的优先控制和管理,从驾驶员、环境等方面提出安全控制措施,实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目标,为后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双喜[9](2014)在《基于三维虚拟仿真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交通事故中与人有关的因素占93%~94%。驾驶人在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应激响应差异较大,每种类型驾驶人应激响应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驾驶人的应激响应能力是否合格,进而对应激响应能力不合格的驾驶人进行培训,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外专局项目驾驶危险性预测及其视景仿真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驾驶人的生理和心理表征,利用PASW软件的相关显着性分析HRV频域指标,确定了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指标及其阈值,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方式并运用模糊评价法确定了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场景,设计了测评系统的运行界面。以城市道路交通下的青年驾驶人为例,利用3Dmax、Multigen Creator、OpenGL等软件制作出相关三维虚拟仿真场景,设计了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测试流程及运用MP150采集驾驶人心电信号步骤,利用PASW中“序列图”功能分析采集的指标数据,与阈值比较判断驾驶人应激响应是否合格。通过实验的方式对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进行试验评价,证实该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是可靠的、实用的。

林业[10](2014)在《绿色长途牵引车概念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牵引车是从卡车家族诞生出来的分支。19世纪2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自欧洲开展,产生了蒸汽载货汽车的市场前提,这是卡车历史的萌芽时期。自二十世纪以来,应用了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载货车辆,成为了现代卡车的雏形。标准化生产的实用化和加工技术的进步是卡车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环境中得到蓬勃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更使得现代卡车向着安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更是世界第一大重型卡车市场.但我国目前的重型卡车生产商们更多的将资源投入到提升产能,扩大市场份额等方向上,这样的生产模式忽略了客户体验,减缓了产品进步的速度。重型卡车的开发同时严重影响其核心产品——牵引车,尤其是进行长距离高负荷工作的长途牵引车,同时这也间接地降低了我国长途司机工作环境的水平。本文通过调研世界各国现有各品牌长途牵引车与清洁能源技术,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在通过对国内车型与路况的的综合调研与分析,依据作者现有的知识体系推导,寻找一种适用于未来中国的绿色长途牵引车概念模型,使其具有低阻,高效,清洁,舒适并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长途司机的工作压力,并借此对我国未来重型汽车的设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农用车驾驶座椅调整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车驾驶座椅调整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小车身大空间的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工具
    1.6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第2章 新能源汽车底盘结构对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的影响
    2.1 传统汽车底盘结构
    2.2 新能源汽车的底盘结构
    2.3 新能源汽车底盘结构的典型案例分析
    2.4 新能源汽车底盘结构的创新对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能源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研究
    3.1 汽车总布置
    3.2 操纵系统和显示系统
        3.2.1 操纵系统
        3.2.2 显示系统
        3.2.3 操纵系统和显示系统相结合的人机系统
    3.3 汽车座椅设计
        3.3.1 汽车座椅概述
        3.3.2 汽车座椅的分类和特点
        3.3.3 汽车座椅设计的基本要求
    3.4 色彩材质
        3.4.1 色彩
        3.4.2 材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市场分析
    4.1 新能源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设计案例分析
    4.2 新能源汽车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4.2.1 布置形式发展趋势
        4.2.2 操纵显示系统发展趋势
        4.2.3 汽车座椅设计发展趋势
        4.2.4 色彩材质设计发展趋势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原车型的改进方案设计
    5.1 选定车型
    5.2 方案设计
        5.2.1 车型定位及市场分析
        5.2.2 改进方案风格确定
        5.2.3 布置形式设计
        5.2.4 操纵显示系统设计
        5.2.5 汽车座椅设计
        5.2.6 色彩材质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设计方案美学理论验证和眼动仪实验验证
    6.1 美学理论验证
    6.2 眼动仪实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汽车内部空间布置形式向生活空间形式转化
        7.1.2 操纵显示系统虚拟化
        7.1.3 汽车座椅布局的优化
        7.1.4 紧随时代脚步的色彩材质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农用车辆座椅悬架减振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座椅悬架简介
        1.2.2 非线性座椅悬架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农用车辆座椅悬架底盘振动的检测与模拟
    2.1 拖拉机底盘振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设计
        2.1.3 振动舒适性的评价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拖拉机底盘振动模拟试验
        2.2.1 六自由度振动平台简介
        2.2.2 六自由度平台的控制部分
    2.3 本章小结
3 农用车辆非线性座椅悬架设计
    3.1 座椅悬架方案的设计
        3.1.1 基于凸轮-滚轮机构的座椅悬架
        3.1.2 座椅悬架优势
        3.1.3 悬架的实体模型
    3.2 座椅结构弹簧设计
        3.2.1 弹簧理论基础
        3.2.2 压缩弹簧与拉伸弹簧的设计步骤
    3.3 本章小结
4 非线性座椅悬架的减振性能试验研究
    4.1 座椅的动态舒适性
    4.2 座椅悬架动态特性要求
    4.3 座椅悬架的动态试验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4 试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B 硕士期间获得奖项

(3)基于感性工学的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农业机械产品形态设计研究现状
        1.2.2 元胡收获机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1.2.3 发展趋势
    1.3 项目研究背景
        1.3.1 元胡收获机结构方案
        1.3.2 元胡收获机工作原理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人机设计及评价
    2.1 人机工程学概述
        2.1.1 人机工程学定义
        2.1.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2.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2.2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H点设计
        2.2.1 H点定义
        2.2.2 H点确定方法
        2.2.3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H点区域的求解
    2.3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座椅设计
        2.3.1 座椅靠背设计
        2.3.2 座椅坐面设计
    2.4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显示装置设计
        2.4.1 仪表显示设计
        2.4.2 显示装置布局设计原则
        2.4.3 改进逼近理想法(TOPSIS)
        2.4.4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仪表元件布置设计
    2.5 元胡收获机驾驶室操纵装置设计
        2.5.1 方向盘的设计
        2.5.2 手操纵杆的设计
        2.5.3 控制按钮设计
        2.5.4 脚踏板的设计
    2.6 元胡收获机驾驶员工作空间设计布置
        2.6.1 驾驶室座椅布置
        2.6.2 方向盘布置
        2.6.3 操纵杆布置
        2.6.4 脚踏板布置
    2.7 驾驶室人机系统评价
        2.7.1 CATIAV5人机模块介绍
        2.7.2 人体模型的建立
        2.7.3 舒适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2.7.4 空间可触及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2.7.5 视野模拟与评价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元胡收获机形态设计研究
    3.1 感性工学
        3.1.1 感性工学的定义
        3.1.2 感性工学实施方法
    3.2 元胡收获机设计定位
        3.2.1 元胡收获机造型设计要素定位
        3.2.2 元胡收获机色彩设计要素定位
        3.2.3 元胡收获机布置设计基本要求
    3.3 感性词汇提取
        3.3.1 感性词汇的搜集
        3.3.2 感性词汇的筛选
        3.3.3 构建感性形容词对
    3.4 典型实验样本的提取
        3.4.1 实验样本收集
        3.4.2 典型实验样本的选取
    3.5 感性评价实验
        3.5.1 建立语义差分量表
        3.5.2 SPSS因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综合评价
    4.1 元胡收获机草图设计方案
    4.2 层次分析评价法
        4.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2 层次分析评价法实施流程
    4.3 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综合评价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建成对配比判断矩阵
        4.3.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4 最优方案优化
        4.4.1 方案建模
        4.4.2 方案渲染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某低速载重货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驾驶室振动测试与分析
    2.1 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2.2 样车测试
        2.2.1 实验设备及方案
        2.2.2 测点布置
        2.2.3 试验测试
    2.3 测试数据分析方法
    2.4 匀速工况分析
        2.4.1 匀速40Km/h分析
        2.4.2 匀速50Km/h分析
    2.5 怠速分析
        2.5.1 频谱分析
        2.5.2 相干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室白车身模态分析
    3.1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几何清理及网格划分
        3.1.2 驾驶室各种连接的模拟
        3.1.3 定义材料属性
        3.1.4 求解方法
    3.2 模态仿真计算分析
        3.2.1 模态分析理论
        3.2.2 模态仿真计算
    3.3 驾驶室模态试验
        3.3.1 试验准备
        3.3.2 实验测试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驾驶室白车身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结果对比分析
        3.4.2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驾驶室动静态分析
    4.1 静刚度分析原理
        4.1.1 扭转刚度
        4.1.2 弯曲刚度
    4.2 驾驶室刚度分析计算
        4.2.1 静态扭转刚度计算分析
        4.2.2 静态弯曲刚度计算分析
    4.3 驾驶室TB模态分析
        4.3.1 建立驾驶室TB模型
        4.3.2 模态计算与分析
    4.4 工作模态试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驾驶室结构传递特性分析
    5.1 频率响应分析
        5.1.1 频率响应理论
        5.1.2 频响计算分析
    5.2 传递函数计算分析
        5.2.1 传递函数计算理论
        5.2.2 传递函数计算与分析
    5.3 悬置安装点动刚度分析
        5.3.1 动刚度分析理论
        5.3.2 动刚度分析
        5.3.3 动刚度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驾驶室的优化改进设计
    6.1 优化方法
    6.2 驾驶室的结构优化
        6.2.1 优化方案
        6.2.2 拓扑优化
        6.2.3 改进方案
    6.3 驾驶室白车身改进方案验证
        6.3.1 白车身模态验证
        6.3.2 驾驶室白车身刚度分析
    6.4 驾驶室TB模型改进方案验证
        6.4.1 TB模态分析
        6.4.2 结构传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翻译任务描述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来源
    2.3 文本内容描述和翻译要求
    2.4 文本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第3章 《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原文的阅读和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3.1.2 背景知识的了解
        3.1.3 平行文本的查找
        3.1.4 相关翻译理论的准备
    3.2 翻译流程
        3.2.1 翻译流程的设计
        3.2.2 计算机辅助工具的使用和术语表的制定
        3.2.3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2.4 译文审校
第4章 翻译理论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4.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语义翻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4.1.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
        4.1.2 语义翻译法在翻译任务中的应用
    4.2 诺德的文本分析法及其应用
        4.2.1 诺德的文本分析理论
        4.2.2《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的文内因素分析
        4.2.3《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的文外因素分析
    4.3 交通法规文本的翻译技巧及案例分析
        4.3.1 增译法、减译法
        4.3.2 巧用切分合并
        4.3.3 主动、被动转换
        4.3.4 语句顺序调整
    4.4 翻译案例分析
        4.4.1 交通法规翻译中的专业术语翻译案例分析
        4.4.2 交通法规翻译中的祈使句翻译案例分析
        4.4.3 交通法规翻译中的长难句翻译问题案例分析
        4.4.4 交通法规翻译中的语篇层次翻译问题案例分析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人员的职业素养
    5.2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反思
    5.3 翻译经验的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术语表
    附录4 翻译项目所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
致谢

(6)美国校车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美国校车生产的法律制度
    1.1 严格的校车生产安全标准体系
        1.1.1 联邦立法对校车类型的规定
        1.1.2 联邦立法对校车安全装置的规定
    1.2 校车制造与设计的环境卫生标准
第2章 美国校车管理的法律模式
    2.1 联邦政府在校车管理中的职责
    2.2 州政府在校车管理中的职责
    2.3 地方政府在校车管理中的职责
    2.4 非政府组织在校车管理中的职责
第3章 美国校车运行的法律保护
    3.1 多元化的校车运行资金保障
        3.1.1 州及地方政府是校车资金来源主体
        3.1.2 各州校车运行的资金投入情况
    3.2 严格的校车司机聘任制度
        3.2.1 校车司机聘任选拔规则
        3.2.2 校车司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3 保障绝对的校车特权
    3.4 制定合理的行车路线
    3.5 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第4章 美国校车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现行校车运行制度相关法律
        4.1.1 完善现有校车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4.1.2 细化违法校车运行行为法律责任
    4.2 规范校车生产安全技术条件
    4.3 加大政府对校车运行经费的投入力度
    4.4 明确我国校车运行监管职责
    4.5 健全各地区校车运行制度
    4.6 建立严格的校车司机筛选标准
        4.6.1 制定严格的校车司机选拔制度
        4.6.2 加强对校车司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8)衡汽集团客运安全评估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衡汽集团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1 衡汽集团基本情况
    2.2 衡汽集团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备情况
        2.2.1 安全管理机构配备
        2.2.2 安管人员的配备
        2.2.3 安全检查人员配备标准
    2.3 衡汽集团安全管理模型
    2.4 衡汽集团安全工作职责
        2.4.1 车队分队长安全工作职责
        2.4.2 车队安全员安全工作职责
        2.4.3 承包车主和驾驶员安全职责
    2.5 衡汽集团安全管理操作规程
        2.5.1 值班站长安全操作规程
        2.5.2 站场安全管理人员操作规程
第3章 衡汽集团客运安全影响因素
    3.1 驾驶员因素
        3.1.1 身体心理状况
        3.1.2 职业道德
        3.1.3 驾驶技能
        3.1.4 驾驶经验技术
        3.1.5 安全态度
    3.2 环境因素
        3.2.1 道路条件
        3.2.2 交通条件
        3.2.3 天气气候
        3.2.4 时间因素
    3.3 车辆因素
        3.3.1 安全性能
        3.3.2 结构与安全装置
        3.3.3 汽车技术状况
    3.4 组织因素
        3.4.1 驾驶员的教育管理
        3.4.2 车辆的管理
        3.4.3 运输的组织管理
        3.4.4 安全宣传教育
    3.5 其它因素
        3.5.1 行人
        3.5.2 乘客
第4章 衡汽集团客运安全评估
    4.1 安全风险识别
    4.2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4.3 风险分析
        4.3.1 风险因素引发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
        4.3.2 风险因素引发事故概率
        4.3.3 确定风险等级
        4.3.4 衡汽集团客运安全影响单因素评价
    4.4 风险评价
        4.4.1 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各级指标权重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
    4.5 对比分析
    4.6 衡汽集团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6.1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4.6.2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4.6.3 安全管理科技含量不高
        4.6.4 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文化不完善
第5章 衡汽集团客运安全控制
    5.1 安全控制流程
        5.1.1 确定安全控制基本原则
        5.1.2 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5.1.3 确定安全控制方案
    5.2 驾驶员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5.2.1 驾驶人准入、聘用及配备管理
        5.2.2 驾驶人岗前培训管理
        5.2.3 驾驶人安全继续教育及考核管理
        5.2.4 驾驶人安全告诫管理
    5.3 环境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5.3.1 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商
        5.3.2 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及监控平台
    5.4 车辆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5.4.1 车辆运行安全管理
        5.4.2 车辆安全设备配备标准
        5.4.3 车辆安全例检管理
        5.4.4 班车出站安全检查管理
        5.4.5 车辆进站管理
    5.5 组织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5.5.1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
        5.5.2 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安全教育培训
        5.5.3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
        5.5.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
    5.6 其它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5.6.1 客运旅客安全告知管理
        5.6.2 加强同交通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的联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运输安全因素检查打分表
附录2 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致谢

(9)基于三维虚拟仿真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交通行业发展状况
        1.1.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驾驶人应激响应理论分析
    2.1 应激响应的概述
    2.2 应激响应的表征
        2.2.1 应激响应的生理表征
        2.2.2 应激响应的心理表征
    2.3 不同类型驾驶人的生理心理表征
第三章 驾驶人应激响应判别及应激阈值确定
    3.1 应激响应的判别
    3.2 应激阈值的确定
第四章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场景的选择
    4.1 基于不同驾驶人特点的应激场景选择
        4.1.1 选择青年驾驶人的原因
        4.1.2 选择城市交通环境的原因
    4.2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场景的选择
    4.3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场景的确定
        4.3.1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4.3.2 评价指标分析
        4.3.3 测评系统应激场景的模糊综合评价
        4.3.4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场景的确定
    4.4 驾驶人应激场景的设计
        4.4.1 3Dmax
        4.4.2 Multigen Creator
        4.4.3 OpenGL
        4.4.4 OpenGVS
第五章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构建
    5.1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设计要求与结构
        5.1.1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设计要求
        5.1.2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结构设计
    5.2 汽车驾驶模器
        5.2.1 汽车驾驶模器的组成
        5.2.2 驾驶模拟器的功能
        5.2.3 驾驶人应激测评系统对驾驶模拟器的要求
    5.3 测评系统
    5.4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界面及场景设计
    5.5 测评数据采集与处理
    5.6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测试流程
第六章 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评价实验
    6.1 评价实验的设计
    6.2 评价实验的步骤
    6.3 评价实验的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绿色长途牵引车概念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现状
        1.3.1 预防超速与失控
        1.3.2 空气动力学控制下的燃料消耗
        1.3.3 混合动力卡车
        1.3.4 生活区设计
    1.4 研究思路
    1.5 文章结构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牵引车的历史与发展
    2.1 牵引车的定义和作用
    2.2 牵引车的结构
    2.3 牵引车的类型
        2.3.1. 按挂接方式分类
        2.3.2. 按用途分类
    2.4 牵引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5 世界各国牵引车发展现状
        2.5.1 欧洲市场特点
        2.5.2 欧洲主流厂家分析
        2.5.3 欧洲卡车技术特点与内外饰展示
    2.6 北美卡车市场概述
        2.6.1 中、美卡车产品分类比较
        2.6.2 北美市场特点
        2.6.3 北美主流厂家分析
        2.6.4 北美卡车技术特点与内外饰展示
    2.7 北美牵引车市场技术发展的特点
    2.8 我国牵引车发展现状
        2.8.1 我国牵引车市场分析
        2.8.2 我国卡车技术特点与内外饰展示
    2.9 我国牵引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3章 牵引车外观与内饰研究
    3.1 牵引车外观的造型特点与美学规律
        3.1.1 力量感与稳定性
        3.1.2 速度感与流线型
    3.2 独特的品牌特征
    3.3 牵引车驾驶室的特点
    3.4 牵引车内饰设计趋势分析
第4章 低成本的高效清洁动力概念
    4.1 斯特林发动机简介
        4.1.1 斯特林引擎的工作原理
        4.1.2 斯特林引擎的优点和缺点
    4.2 斯特林引擎的实际应用
    4.3 斯特林引擎在陆上交通的应用
    4.5 以斯特林发动机为基础的电传动力研发现状
第5章 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混合动力牵引车概念设计
    5.1 概念牵引车的外观设计
    5.2 概念牵引车内饰设计
        5.2.1 仪表板设计
        5.2.2 独立的工作与生活区域
    5.3 牵引车动力系统概念设计
    5.4 公路列车概念
结论
附录Ⅰ EHT 绿色长途牵引车实景效果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农用车驾驶座椅调整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小车身大空间的内部空间造型设计研究[D]. 薄海茹. 吉林大学, 2019(11)
  • [2]农用车辆座椅悬架减振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D]. 刘志翔.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基于感性工学的元胡收获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D]. 张乐.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8)
  • [4]某低速载重货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研究与优化[D]. 陈少江.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5]《北卡罗来纳州驾驶员手册》汉译实践报告[D]. 王国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6]美国校车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D]. 宁晗. 湘潭大学, 2016(03)
  • [7]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8]衡汽集团客运安全评估与控制研究[D]. 杜宇戟. 南华大学, 2015(04)
  • [9]基于三维虚拟仿真驾驶人应激响应测评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 赵双喜. 长安大学, 2014(03)
  • [10]绿色长途牵引车概念设计研究[D]. 林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4(04)

标签:;  ;  ;  ;  

农用车驾驶员座椅调节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