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俄语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一、俄语语言的宗教文化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孔俐颖[1](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赵秀玲,吴可,孙福庆[2](2021)在《文化接触视野下的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是俄阿文化接触的产物,体现了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特质的相互采借和融合。因此,本文将从文化接触视角出发,分析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的来源及其在俄语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探讨文化接触对俄语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以期了解俄罗斯文化的源流,理解俄罗斯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吕超,李臣英[3](2020)在《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独特的民族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中亚国家普遍存在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宗教认同、部族认同、地域认同、公民认同等不同层次认同的互动与张力,协调和整合不同层次认同的关系,重新建构各民族对新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是中亚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亚国家基于自身历史与现实,适当吸纳其他国家经验,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权制度和国家认同构建基础,并根据各国民族政治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国家认同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总体上形成了比较普遍和稳定的国家认同。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万真宜[5](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观念学说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语言学诸多分支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思想的“观念学”,仍致力于揭示“语言—文化—人”的相互关系,即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展现思维方式的群体性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这些群体性心智特征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和大致形态,对观念的单独阐释和描写可转向观念阈研究,即观念集合在文化空间中的运作模式的分析。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既可从民族语言文化共体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也可选取特定角度,对观念阈的某一侧面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本文选取了时间观念,作为观念阈分析的具体对象。多样的时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既具有普遍性,又携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各异的时间观念系统。时间观念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对恒定和丰富的表征方式,传递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结果;而由于时间分割方式的多样性,在各民族语言中,存在多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时间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均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分布,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可了解相应民族时间认知体系的整体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观念阈理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鉴于时间观念的语言表征、尤其是时间词在中俄两种语言中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为更为直观地观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排布方式,需采用语料库的词频数据。语料库中所纳入的文本,正符合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真实、自然”的诉求;语料库收入的大量语料则能帮助研究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观念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和使用频率;此外,观念词的文化价值不是仅靠观察一个词的词形就能确定的,而要综合考量词源、搭配和具体运用语境等因素,而在语料库中对一个词进行检索的同时也能展现相应的上下文。在正式对观念阈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念阈与观念学说、以及语言学下诸多学科的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观念研究的文脉,并对观念学说在俄罗斯和中国学界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由此概括学者们对观念本质的认识,进而对观念阈这一概念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结构类型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我们发现,借助于观念阈的理论框架,可对时间观念这一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考量和比较。其次,通过分析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可知,对时间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性和运动方式等主要方面,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时间观念;这些时间观念在语言中具有鲜明、多样的表征方式,并具有各异的民族性。为对两个民族时间观念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关键时间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归类整理;结合相应时间词的文化特性,初步构拟出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框架,分别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近核心区成分的词源信息、词典释义、搭配组合和完整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两种语言中时间观念阈的大致形态。最后,俄汉民族时间观念阈的结构异同、构成成分的文化特性异同,须在对比中得以呈现。因此,本文分别对两种语言时间观念阈的各个区域分别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成因(宗教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语言结构、时间切分方式等),由此展现出时间观念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现实性(观念和观念阈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从观念理论的学理渊源、观念分析的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观念理论做出界说;在此基础上对观念阈的内涵、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进行定义和界说,并阐释其与相关术语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分别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时间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俄语和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结构和表征方式,并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时间词出现频率,划定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基本构成。第三章对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构素——год和время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和含义体系作出阐释;并对近核心区主要构素,如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历法单位 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месяц、短时间词语 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昼夜分割时间词денъ,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和季节名等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汉语时间观念阈核心区构素——“年”和“时”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方式和含义体系;随后对近核心区的主要构素——以“日”、“月”为构形和取义核心的昼夜、历法时间词、以及季节名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构素、构成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对引起差异的成因——如地理环境、社会主导结构、文化类型、宗教哲学思想、语言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观念阈具有多层级的结构,进入其中的观念有序排布,承载着民族文化共体的关键文化信息,可集中反映相应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此相应,俄、汉语时间观念阈也凝结着两个民族时间观的不同侧面;两种时间观念阈都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构成成分相似,而近核心区则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两种观念阈的时间关键词都包含着人们对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的循环和线性模式的认识,但俄罗斯民族的时间观具有抽象性与分析性的特征,而汉民族则倾向于具象性与整体性。这种整体倾向,需通过各区域时间关键词共同呈现。借助俄汉语语料库相关时间词的出现频率来构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成分,对于观念分析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来说,是较为新颖的尝试;将对个别观念的研究拓展至观念阈这个“全局范畴”,又将其范围限定在“时间观念阈”这种个别范畴中,使得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更具实操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俄汉语言、乃至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胡业爽[6](2020)在《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们所创作的以乡村中国为叙述对象,以展现地域文化为主要审美特色、文学和文化传播价值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近年来,不少当代乡土小说作品通过翻译走进了异域读者的视界,为他们了解当代乡村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打开了一扇窗。然而,乡土小说的翻译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地域文化的翻译困境。无论是方言的转换困难,还是地域文化的异质性都使得乡土小说面临着被翻译解构的危机。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翻译是乡土小说外译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无论是就乡土小说的审美、文学、文化价值来看,还是就地域文化翻译的特点和难度来说,乡土小说外译中的地域文化翻译问题都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尽管近年来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中仍存在研究对象较为片面、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等问题。加之,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乡土小说翻译的欧美经验,这些经验虽然值得借鉴,但并非唯一参考。作为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学、文化交流基础的俄罗斯,近年来在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译介上表现也很突出。所以,探究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是对当前欧美经验的有益补充,长远来看也可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进行多角度、系统性的认识。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整合地域文化翻译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随后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入手围绕地域文化翻译的概念、地域文化翻译的价值、地域文化翻译困难的原因和地域文化翻译的目标这四个问题对地域文化翻译进行了宏观认识;继而对地域文化翻译对象——地域文化素的界定、分类和性质进行了系统描写。在对地域文化翻译机制进行探讨之前,从叙事学角度探究了地域文化翻译与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互动关系,指出了地域文化素传译对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重要价值。最后,在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的机制问题上,本文着重探究了地域文化素的认知、文化素传译的优先级问题、翻译策略与方法这三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翻译有其特殊的规律。文化的地域性贯穿、参与并影响着地域文化翻译的全过程。在地域维度下,地域文化翻译的对象要综合考虑标准语和方言两种载体。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地域文化的翻译价值、翻译难度,并影响翻译机制的运作,表现在认知上的地域变化、译者的地域文化身份对翻译优先级的影响、适用于标准语和方言文化素的通俗化翻译策略等;而在叙事维度下发现,地域文化素传译的必要性并非仅仅在于其语言和文化价值上,还在于推动译语叙事重构的核心作用上。如果不能恰当地传译地域文化素,乡土小说的译语叙事重构就会出现偏差,包括故事的改变、叙事效果的降低,甚至是主题的偏离、浅化乃至消解。最后,作为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学、文化交流基础的俄罗斯,译者们在进行地域文化翻译时表现出了以下三个总体特点:倾向通俗化翻译策略,力求传达出原作的土味;注重补偿翻译策略,重视培养读者潜在的文化接受能力;尊重文化差异,鲜少对地域文化素进行删节和替代。综上所述,系统、全面地考察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文化翻译理论认知域的拓展,提升其解释力,而且在实践层面可以为中国乡土小说的外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邱兴楷[7](2020)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ВладимирСемёновичМаканин,1937-2017)是当代俄罗斯作家的杰出代表,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马卡宁屡获殊荣,也饱尝异议,但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视角进行创作。正因如此,在两次获奖的巨着——《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他得以塑造了彼得洛维奇等一系列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知识分子”概念源于俄罗斯,获得了丰富的俄罗斯精神文化内涵:反叛精神、自省意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等。苏联解体引起的动荡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分子也被席卷其中,反映在文学上,《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知识分子在继承以往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也展现出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百态。我们根据英国作家E.M.福斯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类的理论和方法,把《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社会的空间层次比作“水体”,那么知识分子或沉入“水底”;或混于“水中”;或漂于“水面”;或浮至“水上”。知识分子的宗教观念、思想道德意识、文学艺术追求也会产生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章节、结语。绪论中梳理了国内外对马卡宁创作的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阐释本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引入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概念,分析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及要素,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体味马卡宁笔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点。第二章按照“水上”“水面”“水中”“水底”四个层次着重分类梳理了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讨其人生百态。第三章则从精神文化层面,分别从知识分子的宗教观念、思想道德意识、文学与艺术追求角度对小说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剖析,阐释其对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内涵的承继与发展。第四章就马卡宁的创作手段与精神文化表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语部分将总结本论文的观点。

玛丽娜[8](2020)在《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短小却含义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语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汉语成语浓缩了很多文化典故和生活中的哲理,可以丰富学习者关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俄中的文化差异以及汉、俄两种语言结构的内在差异性给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的具体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讨论了形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指出了消除偏误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的教学提供帮助。全文共分6章:第一章,引言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并简要分析了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的现状。第二章,关于汉俄成语的对比分析研究。本章从中、俄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语言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汉俄两种语言中成语的主要差异。第三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本章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的情况为例分析俄罗斯留学生在汉语成语学习中的偏误类型以及形成这些偏误的具体原因。第四章,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章以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为参考,重点讨论了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五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本章根据目前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中的偏误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态度、教材编写及具体教学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杨双赫[9](2020)在《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观念(концепт)”于二十世纪三十年左右作为术语被提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成为语言文化学界的研究热点,是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界普遍采用观念分析法对某一观念进行系统且详细地研究与分析。分析观念,是掌握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观念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某一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且长久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是俄语和汉语中共有的观念,通过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卡拉西克(В.И.Карасик)的观念分析理论。通过分析俄语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观念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观念,进一步找出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及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先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而后提出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本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卡拉西克的观念分析理论:观念的定义、观念分析的对象、方法及观念分析的意义。第二章主要从观念的表示以及观念的表达两方面来分析本研究的对象。观念的表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观念,通过词源和词典释义以及查找俄汉语料库中有关“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语料,来分析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语言语义。而观念的表达方面,则是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文本为语料,分析文本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揭示研究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第三章依据第二章中的分析结果,对比、总结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并从政治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等三方面分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异同产生的原因。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全文,并得出最终结论。

于晶[10](2020)在《哈尔滨市新俄侨与中俄混血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大国,中国和俄罗斯通过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两国人民在融合互动中,其身份认同、语言、习俗以及宗教都在发生变化。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涌入了第一批老俄侨,他们对哈尔滨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与生活在哈尔滨的其他民族进行了一系列融合,也产生了一系列冲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城市特色。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前苏联国家居民陆续来华经商、定居、学习、工作,对哈尔滨的文化发展更是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了老俄侨、新俄侨、混血人共存的文化发展机制。随着2006年哈尔滨最后一名老俄侨的去世,其群体正式成为历史。本文通过对哈尔滨新俄侨和中俄混血人在身份认同、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反映出中俄混血人文化不断改变和融合,构建了既尊重传统又反映现实经验的新的民族文化。中俄混血人文化就像他们的血统一般,是介于中俄两国间的边缘文化,对于构建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能。

二、俄语语言的宗教文化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语语言的宗教文化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2)文化接触视野下的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的来源
    (一)伊斯兰教的传播
    (二)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
    (三)东方学家对穆斯林文明的研究活动
二、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分析
    (一)高频词汇
    (二)中频词汇
    (三)低频词汇
三、阿拉伯语借词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阿拉伯语借词对俄语语言的影响
    (二)阿拉伯语借词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3)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的历史基础
二、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的实践
    (一)以国家建设为基础的政治认同构建
        1. 国家建设
        2. 政治文化建设
        3.经济基础建设
    (二)从主体民族优先到公民认同建设的身份认同构建
    (三)从主体民族文化为核心到多元文化建设的文化认同构建
        1. 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
        2. 历史文化重塑
        3.伊斯兰文化复兴
三、中亚各国国家认同构建的特点
四、结语

(5)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0.1 选题的现实性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3 创新之处
    0.4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0.5 材料来源
第1章 观念和观念阈的概念界说及研究方法
    1. 观念和观念分析
        1.1. 观念研究的文脉梳理
        1.2 观念的概念内涵
        1.3 观念分析的方法与目的
        1.4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2 观念阈与观念阈分析
        2.1 观念阈的概念内涵
        2.2 观念阈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观念阈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3. 观念阈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
        3.1 观念阈与文化空间
        3.2 观念阈与认知空间
        3.3 观念阈与符号阈
        3.4 观念阈与心智
        3.5 观念阈与语义空间
        3.6 观念阈与语言世界图景
    4 观念阈的结构和类型
        4.1 观念阈的基本结构
        4.2 观念阈的基本类型
    本章小结
第2章 时间、时间词和时间观念阈
    1 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
        1.1 时间的本源探析
        1.2 时间观上的“线性模式”与“循环模式”
    2 语言学中的时间研究
        2.1 语言中的时间系统概述
        2.2 俄语时间系统概述
        2.3 汉语时间系统概述
    3 时间观念词和时间观念阈
        3.1 作为观念词的时间词
        3.2 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及判定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1 核心区год的含义阐释
        1.1 год的词源探究
        1.2 год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1.3 год的搭配组合
        1.4 《год》的完整含义
    2. 核心区《время》的含义阐释
        2.1 время的词源探究
        2.2 время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2.3 время的搭配组合
        2.4 время的完整含义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3.1 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
        3.2 泛指性时间单位——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
        3.3 昼夜单位——день,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
        3.4 季节单位——времена года
        3.5 基本历法单位——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 и месяц
    本章小结
第4章 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1. 核心区“年”的含义阐释
        1.1 “年”的词源探究与“岁名”意义演变
        1.2 “年”的搭配组合
        1.3 “年”的完整含义
    2 核心区“时”的含义阐释
        2.1 “时”的词源探究与意义演变
        2.2 “时”的搭配组合
        2.3 “时”的完整含义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3.1 “日”与“月”——时间概念基本参照
        3.2 季节单位——“春”、“夏”、“秋”、“冬”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对比分析
    1.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构成成素的异同分析
        1.1 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1.2 近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1.3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取向
    2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差异之成因分析
        2.1 社会结构与文化取向
        2.2 语言类型与结构
        2.3 时间切分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现实性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与任务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材料与实践材料
    五、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六、本文的新意
    七、本文的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界定与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外译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一、宏观层面研究综述
        二、微观层面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域文化翻译概观
    第一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的多维界定
        二、地域文化翻译的本质
    第二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困难的原因
        一、语言距离
        二、文化距离
        三、主体距离
    第四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目标
        一、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
        二、主观目标与客观目标
        三、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翻译对象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界定
        一、文化翻译对象的多元认知
        二、地域文化素的概念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的分类
        一、语言维度下的分类
        二、地域维度下的分类
    第三节 地域文化素的性质
        一、结构性
        二、通俗性
        三、地域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域文化翻译与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互动
    第一节 地域文化在乡土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一、故事构建作用
        二、话语组织作用
        三、主体引导作用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翻译对译本叙事重构的影响
        一、翻译研究视角下对“叙事”的界定
        二、地域文化素翻译对译本叙事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译本叙事重构对地域文化翻译的影响
        一、回溯地域文化的根脉价值
        二、展现地域文化的生存危机
        三、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文化俄译机制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认知
        一、文化素认知中的地域投射与表现
        二、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地域文化素认知过程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翻译的优先级
        一、地域文化素翻译中的价值排序
        二、地域文化素翻译优先级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通俗化翻译策略及其方法
        二、补偿翻译策略及其方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俄罗斯学界研究综述
    2.我国学界研究综述
    3.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4.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5.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1章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文化与马卡宁的创作
    1.1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概念研究
    1.2 精神文化内涵及其要素
    1.3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发展历程
    1.4 马卡宁笔下的知识分子精神文化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形象体系
    2.1 “水上”受教育者
        2.1.1 “应召者”——走向政治的知识分子
        2.1.2 “病室医生”——极权的走卒
        2.1.3 “狗狼之别”——变节作家
        2.1.4 “当代英雄”——俄罗斯新贵
    2.2 “水面”知识分子
        “抑郁性呆傻人”——持不同政见者
    2.3 “水中”知识分子
        2.3.1 “仰望天空者”——信仰缺失的知识分子
        2.3.2 “欲望偏执狂”——庸碌知识分子
    2.4 “水底”知识分子
        “地下人”——无“名”知识分子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内涵剖析
    3.1 知识分子的宗教观念
        3.1.1 宗教意识在“水体”弥散
        3.1.2 弥赛亚与“水体”的隔绝
        3.1.3 “水体”对禁欲主义的消解与保留
    3.2 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意识
        3.2.1 社会动荡,“水体”爱国主义的变化
        3.2.2 大国覆灭,“水体”民族主义的凸显
    3.3 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追求
        3.3.1 苏联解体前后文学艺术地位探析
        3.3.2 文学艺术之于“水体”知识分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方法
    4.1 创作手法——互文性
    4.2 创作手法——空间隐喻
    4.3 情节建构——死亡游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学习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关于汉俄成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2.1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2.2 不同人文环境中的成语类型
    2.3 语言不同成语的构成方式不同
第三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及原因分析
    3.1 成语误用
    3.2 成语缺位
    3.3 偏误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四章 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成语教学定位不准确
    4.2 大纲对成语掌握要求偏低
    4.3 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
    4.4 教学方面的不足
第五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5.1 强调成语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5.2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5.3 教材编写方面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концепт/观念”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及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卡拉西克的观念分析理论
    一、“концепт/观念”的界定
    二、观念分析的对象
    三、观念分析的方法
    四、观念分析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对比分析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语言语义分析
        (一)“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词源及词典释义分析
        (二)“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分析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文化语义分析
        (一)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题材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相同点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不同点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异同的文化因素
        (一)政治、历史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思想因素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哈尔滨市新俄侨与中俄混血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在华俄侨俄裔概述
    第一节 在华俄侨俄裔历史概况
    第二节 中国俄罗斯族人口分布
第二章 中国俄罗斯族与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研究
    第一节 族群认同概述
    第二节 中国俄罗斯族与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问卷法
        (二)田野调查结果
        二、讨论
        三、结论
    第三节 边缘族群与边缘文化
        一、边缘人和边缘族群
        二、边缘文化
        (一)兼具多种文化特点
        (二)不同母文化主体的可分辨性
        (三)文化状态的暂时性与过渡性
        三、总结
第三章 哈尔滨新俄侨与中俄混血人关系研究
    第一节 哈尔滨俄侨俄裔概况
    第二节 关系互动——以哈尔滨东正教圣母帡幪堂为例
        一、哈尔滨东正教概况
        二、语言使用情况
        三、教堂内语言区划分
        (一)新俄侨在圣母帡幪教堂的位置
        (二)中俄混血人在圣母帡幪教堂的位置
        (三)从语言情况看新俄侨和中俄混血人的关系
        (四)教堂外的互动
        四、与大韩民国首尔东正教尼阔赖大圣堂对比研究
        (一)首尔尼阔赖大圣堂概况
        (二)首尔尼阔赖大圣堂语言使用情况
        (三)首尔尼阔赖大圣堂教堂内语言区划分
        (四)与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对比研究
        五、宗教心理
        (一)俄罗斯人宗教心理状态
        (二)中俄混血人宗教心理状态
        六、饮食文化
        七、生活习惯
        八、对外经贸
        九、留学互动
第四章 跨国移民群体中侨民和后裔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新加坡老华族与中国新移民关系研究
    第二节 与哈尔滨新俄侨和中俄混血人关系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俄语语言的宗教文化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文化接触视野下的俄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研究[J]. 赵秀玲,吴可,孙福庆.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研究[J]. 吕超,李臣英.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D]. 万真宜. 苏州大学, 2020(06)
  • [6]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D]. 胡业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7]《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知识分子精神文化内涵研究[D]. 邱兴楷. 吉林大学, 2020(08)
  • [8]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及相关问题研究[D]. 玛丽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D]. 杨双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哈尔滨市新俄侨与中俄混血人的关系研究[D]. 于晶.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俄语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