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生申诉“通道”

打造学生申诉“通道”

一、给学生建个申诉“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提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孙晶[2](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路璐[3](2020)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并对这一共同体内的身份、文化、历史、政治等内容的认可和接受,并由此产生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行为倾向。由于信息沟通速度加快,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对各国公民的国家认同造成冲击,使得各国越发关注国家认同这一现实问题。而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关键转变时期,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了解我国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而德育教科书承载着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任务,故对最新版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德育教科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可为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利数据。基于此,本文搭建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将国家认同划分为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五个一级类目,并进一步细分为公民身份、国民意识、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过程和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领土意识十五个二级类目。借助此框架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融入,这体现在教科书名称变更、主题编排以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和分布特点中。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编排方式呈现年级特征,低、中年级以渗透为主,高年级以直接呈现为主。第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尤为重视政治认同的融入,体现为十五个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二级类目中除制度文化认同外的十四个类目均有涉及,并且其中政治认同教育内容所占比重最大,与其学科定位相符。第三,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融入充分借助课文与栏目系统,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体现为课文与栏目系统之间相辅相成,而辅助系统中各个栏目之中留有“留白”,关照了学生的主体性。为进一步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本文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教科书编写方面,要适量增补量少的国家认同教育类目、增强课文与栏目系统以及栏目系统内部的联系,从而保持国家认同教育的连续性。在教科书使用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国家认同素养、关注教科书中课文及栏目系统设计、注重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开发,进而组织高效的国家认同教育活动。

李恺娴[4](2019)在《X大学学生教育权益及其诉求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学生的教育权益由法定的受教育权和接受教育过程应享有的教育利益构成。充分尊重和保障教育权益是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教育权益分配不均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了权益的诉求问题。在不健全的诉求机制以及高校与学生的现实关系下,学生的权益诉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利于教育权益的保障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关注教育权益及权益诉求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本研究以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开展自编问卷的编制。此后,以X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回867份有效问卷。为进一步了解教育权益及权益诉求的实现情况和影响因素,在数据统计分析之后,对12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X大学学生教育权益实现情况为中等偏上(3.53)。其中获得学习指导权益实现情况最差(3.21)。2.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学业成绩在教育权益实现情况上没有显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指导、获得资助和公正评价维度具有显着差异。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参与管理权益上存在显着差异。3.学生权益诉求的现状为:学校诉求渠道狭窄,诉求内容不受重视;缺乏双向沟通机制,诉求实现存在滞后性;学生组织定位模糊,诉求表达功能较弱。4.学生的被动地位、认知因素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影响权益诉求实现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研究发现,以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为主要视角,从体系、过程、政策三个层次提出保障高校学生教育权益及权益诉求的建议。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刘隽颖[5](2019)在《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永恒的话题。当前本科教学质量遭受严重质疑,但教学改革却步履维艰,其背后反映出教学处于失魅状态,难以吸引教师的热情与投入,教学工作的地位岌岌可危。大学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设计者、推动者,挖掘这一群体在教改中面临的真实处境有助于为透析教改难点、构建保障制度提供启发。本研究从大学教师视角出发,遵循质性研究范式,借鉴“教学学术”和“新制度主义”两大理论基础,前者阐释了教学工作的学术性,指明研究性教学是协调教研冲突的有效途径,这与我国本科教改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其四维研究体系提供了较为全面分析教师教学工作的透镜;后者将文化同样纳入制度研究的范畴,并提供了制度分析的具体框架。通过对不同程度投身本科教改的大学教师代表、辅以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改工作中面临着“四面危机”:就教学学术的合法性维度而言,很多教师对本科教改持观望态度,教改难点得不到有效的反思和交流,教学更像是一段“踽踽独行”而非共同体的财富,部分教师甚至对教学抱有“但求无过”的心理,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就教学学术的主体间性维度而言,教师和学生群体彼此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检验,师生之间尚未成为“教学共同体”;就教学学术的关联性维度而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结合有着现实困难,而“中国式”科研给教师们带来了莫大压力,多以经济收益为直接导向的社会工作也对教学造成了“伤害”,教学在学术工作中日益边缘化;就教学学术的保障性维度而言,教师发展中心面临发展困境,高校的教改支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最关键的是高校教师晋升制度中教学评价缺位,最终大学教学学术文化日益失落。可见,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根源在于,教师教改投入和成效无法在晋升考核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学成为学术之道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大学教学学术制度与文化建设对我国教改推进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尽管美国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不尽一致、研究型高校同样面临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处境,但美国大学教师在本科教学实践中都遵循着严格的基本规范、保证教学投入。这背后,教师评价制度发挥着导向作用。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师评价中教学“至关重要”,是最为核心的评价部分,而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较宽泛;加州大学教师评价中教学“不可或缺”,是晋升终身教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教学评价上,美国大学注重教师、学生、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并更加尊重专家意见;在量性数据和质性材料中更关注后者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成长;同时保证评价的程序正义。美国大学形成了自身的教学学术文化,这一文化起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对教学学术能力的训练、见诸于规章制度中的教学规范、扩散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平台,最终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基于斯科特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面临着三重制度缺位:其一,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制作用失灵,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的“底线”要求过低而遮蔽了其学术性、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效力不强、教师考核中教学“隐身”;其二,教学改革的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评价、在教师晋升中简单关注教学奖项、教学改革的奖励幅度与辐射范围有限;其三,本科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重视本科教学且有所作为的领导为数不多、基层学术组织的教研职能日益消退、校级教学学术支持机构的作用尚未彰显。借鉴美国以及本土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构建起本科教学改革的保障制度:一是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在教学工作规程中提升“底线”要求、明确教改要素和相关保障、完善对教学失职行为的惩处问责机制。二是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倾斜。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其实际效果而非教学奖项、在学评教基础上更加尊重同行专家意见、在校内强化教学改革的物质奖励与职称激励。三是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学学术文化。在院系内部形成基层学术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常规机制、校级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教学学术支持服务职能、在博士生教育中融入教学学术认知。通过制度重构,推进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使教学回归学术之道。

文慧美[6](2019)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根据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角度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将学校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重要的说明,然后就关于怎样将现在社会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开展提出了仔细的要求,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问题,中央的领导们一向都是十分的重视。在国内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和学生接触较多的群体就是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全面教师。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辅导员队伍是否能够建立相对成熟的体制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果的。在现在的社会中,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尽管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偏差,但是立德树人总的方面是不变的,所以这也就对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影响因素又比较多,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脚步还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就从这个点出发,首先将本文的选题背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本主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包括新时代、立德树人及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支撑,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原理等,同时将新时代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展开说明;然后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着就以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为例,介绍了国外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对我们国家形成的重要启示;最后针对我们国内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完善辅导员工作相关激励是机制等。本文希望在当前的背景下本文的相关建议能够对国内的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作用。

雍自元[7](2018)在《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针对法学本科生,这一司法职业后备军进行司法公正观教育的专项研究,它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范畴。也是对高校在法学本科生这个特定群体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研究。文章从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基本概念界定、培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培育指导思想与思想资源、培育目标与原则、培育内容、路径与方法五个方面展开。司法公正观是围绕司法的宗旨与性质、司法公正的目标、内容、具体表现、评价标准、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形成的观点与思想认识。正确的司法公正观是司法公正实践的前提,而错误的司法公正观则是导致司法不公正的内因,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司法公正观培育。从本质上看,司法公正观培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培育的主阵地在高校;培育对象为可能从事司法工作的本科生;培育内容为中国特有的司法公正观,它以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兼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培育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有现实的需要。法学本科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是司法职业的后备军、是司法公正的践行者,这些角色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正确的司法公正观。但是,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状堪忧,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薄弱,因此,强化培育是使法学本科生树立正确司法公正观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民群众司法公正感受的治本之策;是打造高素质司法人才的应然选择;是保证法治国家建设实践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来自司法实践部门的经验总结。司法公正观可育、法学本科生可塑、高校有培育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使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成为可能。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培育的方向。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以“良法”为前提,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观,以及广义的“法律”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司法公正观,即以司法为民为价值目标、以追求平等为一贯主张、以依法司法为基本前提、以司法队伍建设为突出特点,以错案必究为不变态度。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精粹和西方优秀司法实践经验是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思想资源。传统司法文化强调的司法慎重、司法平等、依法司法、廉洁清明要求是应该被薪火传承的历史瑰宝;西方司法实践中,为防止司法不公正而确立的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应该汲取的域外借鉴。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目标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的成败。培育目标可以分解为认知、观念和行为三个方面。认知是基础、观念是枢纽、行为是归宿。通过教育,使学生体认司法公正的政治维度,掌握践行司法公正必备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司法公正的伦理向度和“实体、程序、感受”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学生养成审慎行事、权衡判断的习惯,培养他们法律思维、释法说理以及扞卫司法公正的能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应该遵循时代性原则,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治人才;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力求“整体大于部分”的培育效果;应该坚持长期性原则,实现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持续推进;应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促进学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科学开展。在培育内容方面,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价值引领;以“实体、程序、感受”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为核心;以司法公正内在与外在价值教育为合力驱动;以司法职业道德教育为实现载体。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守正也要出新。要依托高校主阵地强化培育,挖掘专业教师、法学本科生辅导员的培育潜力,发挥法律职业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培育优势,同时也要创设化育学生司法公正观的校园环境;要立足专业课堂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提升司法公正观理论教学效果;要深化实践教学,汇聚社会资源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知行合一;要借助网络,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实与虚拟培育相结合。

陆珈怡[8](2018)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 ——从管辖权和劳动过程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特有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从政治辅导员制度诞生以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幻,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显得愈发重要。研究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存问题,从而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为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提供建议,这对于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主要根据安德鲁·阿伯特的“管辖权”理论、刘思达对阿伯特的“职业间生态系统”的改造及布若威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的概念建立了研究框架,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本研究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各个发展阶段文献的整理、对十六位高校辅导员及七位相关职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对英美学生事务管理的举措的借鉴,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总结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现存的问题:劳动管辖权不清晰、权责不统一、事务性工作过多、专业学科建设有待加强、从业人员缺乏专长、培训体系有待完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待提升、待遇福利方面有待提高、职业发展途径不畅通、意见反馈通道效率不高、职业化组织缺乏等。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明确管辖权,二是完善管理规则和程序,三是提升意见反馈能力和建设职业化组织,四是重视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文艺[9](2018)在《语文教学:从强制、放任到适度》文中提出我国曾长期盛行“教师中心”主义教学,教师采用严格的手段控制课堂,学生的自主权失落、学习空间狭小。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中心”的思想逐渐推广,教师纷纷减少教学控制,但矫枉过正,导致课堂导向缺失、语文味消解、高耗低效。许多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控制的合理尺度,成为课程改革的转折时期语文教育界面临的一大困难。教学中的“控制”难以被定量描述,采用“两分法”的思路,探讨控制过紧的“强制教学”和控制过松的“放任教学”,在这两极中取平衡的状态则为“适度教学”。基于大量课例研究,发现强制教学状态下教学目标导向偏狭、教学内容视域窄小、教学实施机械强制、教学评价异化,放任教学状态下教学目标导向缺失、教学内容模糊泛化、教学实施放任随意、教学评价缺失。基于此,建构了适度教学模型,体现为:有导向的适应教学、有预设的开放空间、有指导的差异教学、有观点的积极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控制诊察表。一方面以具体课例为例子,示范根据控制诊察表进行自我检测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诊察表调查当前教师控制的整体情况,发现如下:当前的教师普遍偏向于强制教学,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控制得较紧,而在教学实施和评价方面,教师的控制程度更为适度。在性别、教龄、任教年级方面,教龄因素对于教师控制的影响最大。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控制呈现出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钟摆型走向。

陆云虹[10](2017)在《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师职业性权利救济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高校教师权利保护程度的重要指标。探究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问题,解决青年导师所需,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职业性权利救济制度,尊重、保护和实现研究生青年导师的职业性权利,提高其职业性权利满意度,充分发挥研究生青年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即有助于研究生青年导师发展成长,更有助于保障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和质性访谈的基础之上,了解到当前研究生青年导师的生存样态,掌握权利主体关于职业性权利的标准性的看法,归纳出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的应然状态。其次,以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其职业性权利问题的现状及实现的满意度,总结出影响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的相关因素,厘清其职业性权利救济缺位的原因。最后,通过前两部分的研究,并结合以往研究,进一步探索这些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并将其最终转换为具体的对策以完善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制度。

二、给学生建个申诉“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学生建个申诉“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认同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2.小学阶段是学生国家认同塑造的关键期
        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特殊性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
        2.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已有研究反思
    (五)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具体呈现与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整体情况
        1.课文系统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情况
        2.栏目系统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情况
        3.课文及栏目系统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总体情况
    (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1.汇筑国民凝聚力,培植身份认同
        2.强调政治法律规范,缔造政治认同
        3.濡染思想精华与传统礼节,塑造文化认同
        4.回溯国家复兴历史,增强历史认同
        5.游览祖国风光与国土边界,提升地理认同
三、研究结论
    (一)教科书中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编排
        1.教科书名称变更及主题设置着重体现国家认同
        2.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随年级增长而增多,且编排呈现年级差异
    (二)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尤为重视政治认同教育内容
        1.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多元
        2.教科书尤为重视政治制度认同的融入,与学科定位相符
    (三)教科书中各系统相互协调,提升国家认同教育实效
        1.课文与栏目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增强学生反思辨析能力
        2.各栏目设置留有“留白”,关照学生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主体性
四、研究建议
    (一)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1.适当增补量少的国家认同教育类目,使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结构逐渐完善
        2.增强各栏目中联系,保持国家认同教育的连续性
    (二)对教科书使用的建议
        1.教师要提升国家认同素养,顺应教科书中内容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2.教师要关注课文及栏目系统的功能,组织填补“留白”的国家认同教育教学活动
        3.教师要关注教科书中隐含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延伸与其相关的教学点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致谢

(4)X大学学生教育权益及其诉求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缓解诉求扩张与资源有限的矛盾
        (二)基于高等学校与学生的现实关系
        (三)落实政策变革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观点
        一、关于学生角色的研究
        二、关于学生教育权益的研究
        三、关于学生利益表达的研究
        四、关于学生权益救济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观点
        一、关于教育权益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研究
        三、关于学生权益诉求的研究
        四、关于学生权益救济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学生
        二、教育权益
        三、权益诉求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概述
        二、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
        三、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在高校体系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校学生教育权益及诉求情况调查问卷的编制
    第一节 教育权益实现情况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教育权益实现情况初测问卷的施测与修改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 教育权益实现情况修订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被试对象
        二、问卷信度检验
        三、问卷效度检验
    第四节 教育权益诉求情况调查问卷编制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第四章 高校学生教育权益及诉求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教育权益实现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育权益实现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二、教育权益各维度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校学生权益诉求现状调查
        一、学生对学校诉求处理机构职能和制度的评价
        二、学生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权益受损后的主观态度
        三、学生权益诉求的渠道
        四、实现权益诉求内容最有效的方式
    第四节 调查结果讨论
        一、教育权益实现情况
        二、教育权益实现情况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第五章 高校学生教育权益及诉求情况的访谈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方法与访谈对象的选择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三、访谈的实施与资料整理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育权益实现的整体情况
        二、权益诉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 高校学生权益诉求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在法律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学生认知因素影响诉求实现
第六章 保障高校学生教育权益及其诉求的建议
    第一节 体系功能:适应学生诉求扩张
        一、重塑学校权利文化
        二、赋予学生重要角色
        三、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第二节 过程功能:整合学生教育权益
        一、强化学生组织的代言功能
        二、关注教育权益实现的薄弱项
        三、拓宽权益诉求渠道
        四、完善决策规则
    第三节 政策功能:实现学生的权益诉求
        一、重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二、建立权益诉求反馈制度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改革
        二、教学学术
        三、制度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教学学术”与“新制度主义分析”
    第一节 “教学学术”的发展及其四维研究体系
        一、“教学学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领域
        二、“教学学术”四维研究体系的构建
        三、大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学成为学术之道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一、从制度研究到新制度主义
        二、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流派
        三、理查德·斯科特及其新制度主义分析
        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大学组织的基本认识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数据分析:我国大学教师本科教改中的“四面危机”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合法性维度: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
        一、教师的观望:“改或不改?”
        二、教改实施:困惑与难点相随
        三、教学是一段“踽踽独行”
        四、教学但求“无过”
    第三节 主体间性维度:师生仍未成为“教学共同体”
        一、师生之间“心存芥蒂”
        二、教学改革改善着师生关系
        三、学生学习效果有待提升
    第四节 关联性维度:教学在教师学术工作中边缘化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实困难
        二、“中国式科研”带来的莫大压力
        三、社会工作可能会“伤害”教学
    第五节 保障性维度:教学学术制度缺失与文化失落
        一、教学学术支持机构“形同虚设”
        二、大学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缺失
        三、大学教学学术文化尚未形成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域外观察: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塑造
    第一节 美国不同类型大学教师的本科教学认知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师:“教学是首要事业”
        二、加州大学教师:“教学是基本职责”
        三、美国教师本科教学认知分化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实践与投入
        一、规范、明晰的教学准备材料
        二、多样、综合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多元学业评价与保证学业指导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师考核制度中的教学评价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至关重要”
        二、加州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不可或缺”
        三、美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专家权威与程序正义
    第四节 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文化塑造
        一、教学学术能力的养成初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
        二、教学学术规范的形成见诸于教学规章制度文本
        三、教学学术理念的扩散得益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
        四、教学学术文化的确立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研究结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困境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三重制度缺位
        一、教学基本规制性要素作用失灵
        二、教学改革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
        三、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
    第二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的重构
        一、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
        二、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改成果倾斜
        三、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改文化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反思
    第一节 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视
        二、大学教师队伍的生存境遇值得引起关注
        三、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亟待提升
        四、大学教学改革需要有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第二节 对质性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研究起点:研究者对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二、研究过程:与大学教师进行一场真诚对话
        三、研究场域:在本土与异域的文化冲突之间
        四、研究结果:研究者与研究课题的共同成长
    本章结语
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厘定
        2.1.1 新时代的内涵
        2.1.2 立德树人的内涵
        2.1.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概念
    2.2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支撑
        2.2.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原理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3 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理论
    2.3 新时代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1 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2.3.2 严格辅导员队伍的选聘与配备
        2.3.3 关心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发展
第3章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3.2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重事务性工作,轻理论教育
        3.2.2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均衡
        3.2.3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3.3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认识不够
        3.3.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背景较弱
        3.3.3 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第4章 国外加强高职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启示
    4.1 国外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4.1.1 美国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举措
        4.1.2 英国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4.1.3 新加坡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4.2 立德树人背景下国外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4.2.1 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4.2.2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现化代”三化建设
        4.2.3 建立立足国内、融入国际的新型管理制度
第5章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
        5.1.1 强化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和职业情感教育
        5.1.2 加强对辅导员树人能力的培养
        5.1.3 坚定育人的政治立场
    5.2 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5.2.1 严格选聘辅导员,严把入口关
        5.2.2 发挥灵活性优势选聘社会人员
        5.2.3 鼓励新入职青年教师参与辅导员工作
    5.3 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相关激励机制
        5.3.1 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和交流力度
        5.3.2 完善辅导员的评价激励机制
        5.3.3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
    5.4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5.4.1 完善“双重领导”体制
        5.4.2 理顺职能关系
        5.4.3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重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公正观”厘定
        一、“公正”释义
        二、公正观的维度
    第二节 “司法公正观”阐释
        一、司法公正观界定
        二、司法公正观的主要范畴
        三、司法公正观的功能
    第三节 “司法公正观培育”解析
        一、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二、司法公正观培育的价值旨归
        三、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法学本科生”及其特性
        一、法学本科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二、法学本科生是司法职业的后备军
        三、法学本科生是司法公正的践行者
第二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实状况堪忧
        二、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薄弱
        三、强化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意义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
        一、正确的司法公正观能够培育
        二、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有可塑性
        三、高校有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优势
第三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观
        二、中国共产党司法公正观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司法公正思想精粹
        二、西方司法公正观的有益经验
第四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目标
        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体认司法公正的政治维度与知识体系
        二、观念目标:指引学生建构兼顾多元的司法公正观
        三、行为目标:培养学生践行司法公正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原则
        一、坚持时代性,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治人才
        二、坚持系统性,力求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整体效果
        三、坚持长期性,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持续推进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培育科学开展
第五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内容、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内容
        一、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核心内容:“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
        三、合力驱动:司法公正内在与外在价值教育
        四、实现载体:司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依托高校主阵地,内部挖潜强化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
        二、立足专业课堂渠道,提升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理论教学效果
        三、深化实践教学,汇聚社会资源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知行合
        四、借助网络,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1-6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 ——从管辖权和劳动过程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2.1 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相关研究
        2.2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史演变相关研究
        2.3 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相关研究
    3、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概念界定
        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1、职业社会学
    2、管辖权
    3、劳动过程理论
    4、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4.1 研究框架
        4.2 研究内容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法律管辖权的历史发展
    1、辅导员队伍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2、辅导员队伍发展受挫停滞阶段
    3、辅导员队伍恢复与发展阶段
    4、辅导员队伍发展规范加强阶段
    5、以“职业化”思想为主的进一步建设阶段
    6、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动管辖权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1、高校辅导员劳动管辖权的变迁及基本现状
    2、高校辅导员与其他职业的劳动管辖权冲突
    3、高校辅导员对其职业的劳动管辖权的态度
    4、高校辅导员劳动管辖权对职业化的影响
    5、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劳动过程理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现状与问题
    1、高校辅导员职业工作运行机制的变迁和现状
        1.1 工作运行机制与辅导员专业化
        1.2 工作运行机制与辅导员职业化
    2、工作运行机制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影响
    3、高校辅导员职业工作反馈机制的变迁和现状
    4、工作反馈机制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影响
    5、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中的职业化举措
    1、英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概况
    2、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中的职业化体现
        2.1 建立相关专业
        2.2 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
        2.3 明确的行业等级和分工合作
        2.4 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
        2.5 发达的行业协会
        2.6 有效的激励机制
    3、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启发
    4、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历程概况
    2、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现存问题
        2.1 工作内容、职能方面
        2.2 专业性方面
        2.3 行业制度方面
    3、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明确管辖权
        3.2 完善管理规则和程序
        3.3 提升意见反馈能力和建设职业化组织
        3.4 重视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4、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访谈提纲
    1、高校辅导员访谈提纲
    2、高校中其他职业访谈提纲

(9)语文教学:从强制、放任到适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强制教学——过紧的控制
    第一节 强制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强制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导向偏狭
        二、教学内容:视域窄小
        三、教学实施:机械强制
        四、教学评价:价值变异
    第三节 强制教学的基础
        一、课程:控制属性与历史遗留
        二、教师:教学期待与外在压力
        三、学生:顺从习惯与思维惰性
        四、教科书:文选体例与助读系统
    第四节 强制教学的评判
        一、正面价值
        二、负面价值
第二章 放任教学——不足的控制
    第一节 放任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放任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导向缺失
        二、教学内容:模糊泛化
        三、教学实施:放任随意
        四、教学评价:评价泛化
    第三节 放任教学的基础
        一、课程:课程改革与课程理念
        二、教师:判断能力与引导经验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自我意识
        四、教科书:教材空间与选文功能
    第四节 放任教学的评判
        一、正面价值
        二、负面价值
第三章 适度教学——合理的控制
    第一节 适度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适度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有导向的适应目标
        二、教学内容:有预设的开放空间
        三、教学实施:有指导的差异教学
        四、教学评价:有观点的积极评价
    第三节 适度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标:知识类型说
        二、教学内容:诠释定向论
        三、教学实施:管理学人性假设
        四、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
    第四节 适度教学的评判
        一、适度教学的价值
        二、适度教学的反思
第四章 评价教学——控制的尺度
    第一节 教学控制诊察表的建立
    第二节 基于教学控制诊察表的自我检测
        一、背景说明
        二、教学回顾
        三、诊察表填写
        四、教学反思
    第三节 基于教学控制诊察表的整体调查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结论与建议
结语
余论:适度的强制和放任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实践成果

(10)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评评述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的应然状态
    第一节 理解高校教师职业性权利的实质
        一、职业性权利的法律认定
        二、职业性权利的内容
    第二节 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不受侵犯
        一、尊重与保护青年导师的职业性消极权利
        二、实现青年导师的职业性积极权利
        三、侵犯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章 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第二节 问卷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生青年导师的生存样态
        二、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实现满意度指标分析
        三、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现状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受侵害的现状考察分析
        二、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缺位原因分析
第三章 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再塑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法源体系
        一、实现聘任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权利主体地位
        二、完善青年教师权利的司法救济渠道
    第二节 建构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制度
        一、完善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的仲裁制度
        二、畅通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的申诉渠道
    第三节 加强对高校研究生青年导师的人文关怀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给学生建个申诉“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D]. 路璐.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X大学学生教育权益及其诉求实现研究[D]. 李恺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D]. 刘隽颖. 厦门大学, 2019(08)
  • [6]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 文慧美. 湖南大学, 2019(07)
  • [7]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D]. 雍自元.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 ——从管辖权和劳动过程理论的视角[D]. 陆珈怡. 东南大学, 2018(01)
  • [9]语文教学:从强制、放任到适度[D]. 文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10]研究生青年导师职业性权利救济研究[D]. 陆云虹. 黑龙江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打造学生申诉“通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