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铜铋新化合物RE CuBi_2(RE=La,Gd,Dy)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

稀土铜铋新化合物RE CuBi_2(RE=La,Gd,Dy)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

一、Synthes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New Rare Earth Copper Bismuth Compounds RE CuBi_2(RE=La,Gd and Dy)(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吉[1](2021)在《RE-Fe-Rh(RE=Nd,Ho)体系相平衡及相关化合物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制冷技术较传统的气体压缩制冷方式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稀土-过渡族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磁结构与磁相变,一直是磁性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体系。相图是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选择稀土过渡族三元体系RE-Fe-Rh(RE=Nd,Ho)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RE-Fe-Rh在873 K的相平衡关系,构建了RE-Fe-Rh体系在该温度下的等温截面图。此外,还研究了部分RE-Rh二元化合物的磁性及磁热效应,以及三元化合物Fe2-xRhxHo的晶体结构,晶胞参数和相变温度。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XRD以及SEM/EDS技术对Nd-Fe-Rh和Ho-Fe-Rh两个三元体系在873K下的相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第三组元在二元化合物以及固溶体相中的固溶度,在获得相平衡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Nd-Fe-Rh和Ho-Fe-Rh两个三元系在873 K的等温截面图。其中,Nd-Fe-Rh等温截面由13个单相区,23个两相区,11个三相区组成,Fe在Nd3Rh,Nd7Rh3和Nd Rh2中固溶度分别大概为4 at%,3 at%和17 at%。Ho-Fe-Rh等温截面由15个单相区,28个两相区,14个三相区组成,Fe在Ho3Rh和Ho Rh2中固溶度分别大概为5.5 at%和19.5 at%,Rh在Fe3Ho和Fe2Ho中的固溶度为3 at%和9.6 at%。(2)通过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对六方Th7Fe3结构的二元RE7Rh3(RE=Nd,Ho)多晶样品进行了测量,研究了其磁性和热磁特性。其中,Nd7Rh3和Ho7Rh3化合物在低温下都经历了连续的磁相变,分别为TN以下的PM-AFM相变和Tt附近的AFM-FM相变。此外,在Ho7Rh3中可以观察到另一个大约7.2 K的磁转变,这可能与自旋重取向有关。RE7Rh3(RE=Nd,Ho)的有效磁矩被确定为3.39μB/Nd3+和10.2μB/Ho3+,相应的顺磁居里温度分别为38.6 K,-10 K。在0-5 T磁场变化下,Nd7Rh3的磁熵变为6.40 J/kg K,Ho7Rh3的磁熵变为3.06 J/kg K。这些连续的磁熵变峰有一定的重叠,从而导致更大的工作温度跨度和明显的MCE。Nd7Rh3和Ho7Rh3的对应RC值分别为164 J/kg和85 J/kg。(3)实验研究了Er3Ni2型Nd3Rh2和Y3Rh2型RE3Rh2(RE=Nd,Ho,Er)的磁转变和磁热效应。在Nd3Rh2中,在低温Tt=13 K和TN=17 K温度下分别观察到两个连续的二阶磁跃迁,即FM-AFM跃迁和AFM-PM跃迁。对于RE3Rh2(RE=Ho,Er),在TC=23K和8 K处分别具有FM-PM二阶磁跃迁。RE3Rh2(RE=Ho,Er)的有效磁矩被确定为10.30μB/Ho3+和10.62μB/Er3+,顺磁居里温度分别为13 K和4.5 K,表明RE3Rh2(RE=Ho,Er)化合物中主要为FM相互作用。RE3Rh2(RE=Nd,Ho和Er)磁熵变计算值为3.78 J/kg K,14.01 J/kg K和20.01 J/kg K。在0-5 T的磁场变化下,RE3Rh2(RE=Nd,Ho和Er)的RC值分别为68 J/kg,382 J/kg和267 J/kg。(4)化合物RERh(RE=Nd,Ho)也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特征,分别为Tl I结构和Cscl结构。其中化合物Nd Rh在11 K时存在AFM-PM的一级磁相转变,而化合物Ho Rh在TC=10.3 K时发生PM-FM的二级磁相转变。RERh(RE=Nd,Ho)的有效磁矩分别被确定为3.63μB/Nd3+和10.46μB/Ho3+,与理论值接近,两者对应的顺磁居里温度分别为-5.6 K和-6.9 K。负的顺磁居里温度证实了在两化合物中反铁磁占据主导作用。在0-5 T磁场变化下,RERh(RE=Nd,Ho)的最大磁熵变分别为1.8 J/kg K和9.9 J/kg K。(5)对线性固溶化合物Fe2-xRhxHo(x=0,0.09,0.18,0.27)进行了表征,研究Rh对Fe2Ho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Rh在Fe2Ho中最大固溶度约为9个原子百分比。随着Rh含量的增加,晶胞常数a和晶胞体积V基本呈线性增加趋势。利用DSC技术,发现系列化合物随着Rh含量的增加居里温度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通过VSM测量了室温下的磁滞回线,化合物均呈现铁磁态且基本不存在磁滞后现象,其饱和磁化强度随着Rh替代量的增加也出现了下降现象。

董浪平[2](2021)在《几种稀土/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白光LED以其节能、高光效、环保等优点而成为照明领域的焦点。目前,白光LED的主导实现方式是荧光粉转换型,作为重要组分的荧光粉将直接影响其性能,因而荧光粉成为了研究热点。近年来,人们对照明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开发发射峰值位于490 nm左右的青光和发射峰值位于620 nm左右的红光对实现高质量照明十分重要。另外,为了避免多组分白光LED存在的重吸收和低发光效率等问题,研发单一基质白光发射的发光材料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合成了一系列LED用的青光、红光和单一基质白光发射以及近红外发射新型荧光粉,并对他们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质和实际应用潜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具有磷灰石结构的La8Ca2(Si4P2O22N2)O2:Eu2+/Ce+/Tb3+和 La8Ba2(Si4P2O22N2)O2:Eu2+/Ce3+/+b3+荧光粉。两种基质中单掺Eu2+均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地激发,且分别发射强的蓝绿光和青光,峰值位于512和496nm。通过调节 La8Ba2(Si4P2O22N2)O2:Ce3+/Tb3+中Ce3+和Tb3+的掺杂浓度,其发光颜色实现了紫色到青色再到绿色可调。制备的白光LED的性能表明这两种荧光粉在LED中具有应用潜能。2.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Bi3+和Mn2+掺杂的Y3Ga5O12发光材料,并详细地研究了其发光特性。Bi3+和Mn2+单掺杂的材料分别呈现出490 nm处的蓝绿光和613 nm处的红光发射。光谱和寿命衰减曲线表明Bi3+和Mn2+之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利用Bi3+和Mn2+之间的能量传递,通过调控Bi3+和Mn2+的浓度,在Y3Ga5O12单一基质中实现了白光发射。最后,采用Y3Ga5O12:Bi3+,Mn2+制备了一个低相关色温和高显色指数的白光LED,验证了其应用潜能。3.研究了锰离子在Ca3M2Ge3O12:Mn(M=Al,Ga)基质中的自还原与格位占据行为。在Ca3M2Ge3O12:Mn(M=Al,Ga)基质中,掺杂的部分Mn4+自还原形成Mn2+,并分别占据Ca2+和M3+的格位形成两种Mn2+发光中心,发射峰值分别位于578 nm的橙光和646 nm的红光,剩余Mn4+占据M3+的格位,发射峰值位于698 nm的深红光。热稳定性及制备的器件研究表明合成的荧光粉是潜在的LED用橙-红色荧光粉。4.设计并合成了石榴石结构固溶体Gd3Ga5-xAlxO12:Mn,详细研究了Al3+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在Gd3Ga5-xAlxO12系列基质中,掺杂的Mn4+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自还原,Al3+的掺杂对这种自还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自还原形成的Mn2+发射630 nm的红光,剩余的Mn4+发射698 nm的深红光,他们分别与植物的光敏色素的PR和PFR吸收匹配较好。通过调控Al3+的掺杂浓度实现了 Mn4+/Mn2+比例可调,即PFR/PR比例可调,这有利于控制植物的生长。另外,Al3+的掺杂明显地增强了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热稳定性。最后,高性能白光LED的成功制备也验证了Gd3Ga5-xAlxO12:Mn在全光谱照明LED中的应用潜能。5.制备了ZnGa2-yAlyO4:Mn2+,Mn4+荧光粉,详细研究了其发光热稳定性及相关应用。该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在503 nm处呈现Mn2+的超窄绿光发射带,半高宽为22 nm,在669 nm处呈现Mn4+的红光发射带。发光热稳定性研究表明ZnGa2-yAlyO4基质中的Mn2+和Mn4+对温度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利用这一特性,基于FIR技术,设计了三种信号分辨性好和灵敏度高的光学温度计。6.合成了一系列 Ce3+、Cr3+和 Ln3+(Ln=Yb,Nd,Er)三掺杂的Gd3Sc2Ga3012荧光粉,详细研究了Gd3Sc2Ga3O12基质中的 Cr3+→Ln3+、Ce3+→Ln3+、Ce3+→Cr3+和Ce3+→Cr3+→Ln3+多重能量传递性质。由于Ce3+和Cr3+的宽吸收和Ln3+的有效近红外发射,再利用Ce3+→Cr3+→Ln3+能量传递,获得了几乎能吸收整个紫外和可见光并发射能被c-Si太阳能电池有效吸收的近红外光的光谱转换材料Gd3Sc2Ga3O12:Ce3+,Cr3+,Ln3+。

董艺凡[3](2020)在《基于均配型芳氧基稀土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均配型芳氧基稀土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其中路易斯酸为均配型芳氧基稀土配合物RE(OAr)3(RE=Sc(1),Y(2),Sm(3),La(4),Gd(5),Dy(6);Ar=2,6-tBu2-C6H3),路易斯碱为含磷或含氮有机物。本研究中的18个产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1.与有机叠氮类底物的反应。RE(OAr)3/PEt3路易斯酸碱对在温和的条件下与Me3SiN3反应,Si-N键发生了裂解,N3-阴离子被两分子稀土路易斯酸捕获,生成了稀土叠氮配合物[Me3Si-PEt3]+[(ArO)3RE-N=N=N-RE(OAr)3]-。该两性离子配合物的阳离子部分[Me3Si-PEt3]+展示了Si/P-FLP的反应性能,可以断裂四氢呋喃的C-O键从而对四氢呋喃实现开环反应。与此同时,其阴离子部分保持不变。将PEt3换成含氮杂环的碱三乙烯二胺(DABCO),也同样生成了类似的两性离子型配合物[Me3Si-DABCO]+[(ArO)3RE-N=N=N-RE(OAr)3]-。相比之下,RE(OAr)3/PEt3路易斯酸碱对与AdN3(Ad:adamantyl)反应则展示了不同的反应模式,稀土路易斯酸与磷路易斯碱同时加成到末端氮原子,生成了 FLP类型的1,1-加成产物。对得到的稀土金属叠氮配合物11,12,19分别进行了磁性测试。直流磁化率表明这三个配合物均表现出反铁磁性相互作用。零直流场条件下金属Dy配合物12的交流磁化率表现出了温度和频率依赖现象,表明配合物12具有典型的单分子磁体磁性行为。2.与α,β-不饱和羰基类底物和其它小分子的反应。RE(OAr)3/PEt3路易斯酸碱对与查尔酮、1,2-二苯酰乙烯或α-重氮苯乙酸乙酯反应均得到了 RE/P 1,4-加成反应产物;与肉桂基亚苯乙酮反应得到了 RE/P 1,6-加成反应产物;与环丙基苯基酮反应在实现环丙烷开环的同时,得到了 RE/P 1,5-加成产物;与苯基异氰酸酯反应得到了 RE/P 1,2-加成产物;与环氧环己烷反应实现了环氧开环反应;与降冰片二烯氯化铑二聚体反应,发生了 Rh-Cl键的断裂,生成稀土/Rh杂双金属型配合物。

迟洋[4](2020)在《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研究 ——合成、结构及光/磁性质》文中研究表明设计具有全新结构的晶体材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课题。结构决定性质,在科学发展中,结构更新颖的晶体可以发挥两种作用:其一是有助于研究和发展基础理论;其二是获得具有新颖性能或性能更优良的晶体材料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之一。晶体即是长程有序材料,对于如何获得具有全新结构或者优良性能的晶体,可能的思路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可以发挥不同效应的功能基元组合在一个结构中。从结构上讲这样得到的结构有更大机率是全新的;从构效关系上来讲,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功能基元到一个结构中,或者协调功能基元的有序排列方式,以此来获得性能优异和/或功能多样的晶体材料。本论文的研究首次将稀土离子、硫离子和硼酸根离子引入到一个结构中形成了稀土硫化物硼酸盐这个全新的化合物和结构体系。从光学材料应用的角度来讲,硫离子具有较大的离子极化率,而硼酸盐往往具有大的带隙。从磁性角度来说,稀土元素是非常好的磁性离子,而我国的稀土资源又非常的丰富。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将稀土离子、硫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结合到一个结构中,合成具有这类新颖结构的晶体,并研究它们的光学和磁学性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第一类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研究了稀土硫化物硼酸盐RE3S3BO3(RE=Sm,Gd)的晶体结构及其光、磁性质。结构中包含(BO3)3-和S2-,且二者之间没有键合作用,所以这完全不同于常见的硫代硼酸盐和硫酸盐,这个结构的发现代表着一类全新的结构体系——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的诞生。Sm3S3BO3(SSBO)和Gd3S3BO3(GSBO)的实验光学带隙分别为2.50和2.65 eV。通过高精度全电子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计算了GSBO的电子结构,结果显示GSBO为间接带隙半导体。SSBO表现出典型的Van Vleck型顺磁性,根据2-20K的低温磁化率估算了交换相互作用的强度,其geff值和居里-外斯温度分别为0.443和-2.87 K。而GSBO在低温下表现出反铁磁行为,奈尔温度约为5.9 K,渐进居里温度为-6.04 K。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新奇的磁性,对磁性结构的维度进行了调控。2.双层稀土 Kagome结构。研究了稀土硫化物硼酸盐Eu6MgNb2S(B4O10)2O6(EMNSBO),因为其中包含了 3种阴离子:S2-,(B4O10)8-和O2-,更确切的命名可以称之为氧硫化物硼酸盐。通过高精度全电子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计算了其电子结构。尽管Eu3+的基态为非磁性离子,但是此结构出现了独特的稀土双层Kagome板结构,且双层-双层Kagome板的间隔距离达到了5.22 A,(B4O10)8-也是一种新颖的硼酸根。通过实验动态电荷密度拓扑分析确定了原子电荷,并对(B4O10)8-单元的实验变形动态电荷密度进行了研究。这些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实验的光学带隙为~2.92 eV,变温磁化率测试表明EMNSBO展现出Van Vleck顺磁性。3.三层稀土 Kagome结构。研究了稀土硫化物硼酸盐Eu9MgS2B20O41(EMSBO),并对其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EMSBO中包含独特的三层Eu3+-Eu2+-Eu3+Kagome板结构,在板状结构中,Eu2+和Eu3+的Kagome层之间发生了价间电荷转移,实验与理论分析表明价间电荷转移为稳定自旋量子涨落提供了全新的通道。晶体的磁化率和热容与其他典型材料的量子自旋液体行为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为了得到具有倍频效应的稀土硫化物硼酸盐,对结构的对称性进行了调控。4.非中心对称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研究了 Eu2B5O9S(EBOS)的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此结构虽然是非中心对称的,但是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倍频信号。结合紫外可见漫反射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推测样品存在的强烈的电荷转移态吸收和自身小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是导致晶体没有明显的倍频效应的原因。磁性测试表明EBOS为铁磁性材料,居里温度为~16.0 K。5.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非中心对称稀土硫化物硼酸盐。在上一章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合成策略得到了硫化物硼酸盐Fu4.5(B5O9)2SI(EBOSI),更确切的命名可以叫做硫卤化物硼酸盐,此物质也是发现的第一例硫属卤化物硼酸盐。EBOSI表现出良好的二阶非线性光学行为,即中等强度的粉末倍频效应,约为AgGaS2的0.5倍,高的抗激光损伤阈值,约为AgGaS2的15倍,且可以实现相位匹配。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结构设计策略和实验结果,并发现结构中的Eu2+阳离子对材料的倍频系数具有很大的贡献。磁性测试表明EBOSI存在反铁磁性相互作用,但是直到2 K亦没有出现反铁磁有序。

蔡冠宇[5](2020)在《过渡金属钼掺杂稀土发光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发光材料在夜间照明、生物成像、激光及光电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但因发光性能单一且难以调控而使其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论文提出了可控制备纳米晶的新方法:共沉淀-溶剂热-离子交换(CSIE)法,实现了钼离子(Mo3+)掺杂稀土化合物(β-NaREF4)纳米晶材料(β-NaRMF4或β-NaREF4:Mo3+)结构与形貌的可控制备与发光性能的调控,并通过Mo3+掺杂实现纳米晶的发光强度提高10倍,扩展了稀土纳米晶在示踪剂和光学拉力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利用XRD和SEM/TEM表征β-NaRMF4纳米晶的结构与形貌;利用EDS和ICP-OES表征β-NaRMF4纳米晶的化学成分与组成;利用光谱表征β-NaRMF4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性能。通过正交实验并借用现代分析手段,详细研究了 Mo3+掺杂量、温度、pH、反应时间、溶剂体系等制备条件与工艺对β-NaRMF4纳米晶的结构形貌与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稀土氟化物纳米晶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历程与机制。β-NaRMF4纳米晶经简单的表面修饰可用作油田示踪剂,其灵敏度高,其应用将有利于聚合物驱油进行,提高工程现场的作业效率。以β-NaRMF4纳米晶增强聚氨酯弹性体,制备出的上转换聚氨酯(UCPU)复合材料比纯聚氨酯材料的拉伸强度高99.30%,断裂伸长率提高27.3%。此外由UCPU复合材料制作的智能光学-拉力传感器可准确地测量0~13.5MPa(或 N/mm2)的拉力。

赵亮[6](2020)在《含Eu的新型硼酸盐发光材料的探索合成及其结构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白光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简写W-LED)凭借其节能、绿色环保和发光亮度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缺少能被紫外/近紫外光LED芯片有效激发的高效红色荧光粉,从而限制了白光LED的发展,因此探索合成新型红色荧光粉是非常重要的。Eu3+离子荧光寿命长、色纯度高、受外界影响较小,是制备红色荧光粉必选的稀土离子。本文以探索新型含Eu硼酸盐发光材料为出发点,合成出三种新型稀土硼酸盐单晶及其荧光粉。通过单晶和粉末XRD测定了晶体结构和相纯度,使用红外和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研究了晶体中的存在的阴离子基团以及荧光粉的发光性质,还对两个代表性的化合物进行了电子结构理论计算。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硼酸盐Eu Cd3(Al O)3(BO3)4,该物质属于碳硼锰钙石型(gaudefroyite)结构,以P63空间群结晶,晶胞参数:a=10.390(2)?,c=5.7244(14)?、V=535.2(2)?3、Z=2。该化合物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其中BO3基团桥连一维[Al O4]n5n-链,从而形成包含两类孔道的三维网,小的孔道容纳Eu3+/Cd2+离子,大的孔道容纳Eu3+/Cd2+离子和BO3基团。红外和拉曼光谱证实了BO3基团的存在。我们对Eu Cd3(Al O)3(BO3)4荧光粉的自激活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由于Eu3+离子的5D0→7FJ(J=0,1,2,3,4)电子跃迁,发射光谱由位于红和橙色光谱区域中的几组峰构成。荧光衰减曲线能被双指数函数拟合。此外,还对Eu Cd3(Al O)3(BO3)4的能带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其次,我们又合成了两种碱土-稀土金属硼酸盐M3Eu2(BO3)4(M=Ba,Sr),它们均以Pnma空间群结晶,晶胞参数:Ba3Eu2(BO3)4(1),a=7.6970(15)?、b=16.554(3)?、c=8.9300(18)?、V=1137.8(4)?3、Z=4;Sr3Eu2(BO3)4(2),a=22.2553(4)?、b=15.9122(3)?、c=8.7568(2)?、V=3101.05(11)?3、Z=12。化合物1与Ba3Re2(BO3)4(Re=Y、La、Pr、Nd)系列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相同,都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该三维网由BO3三角形和8配位的M1、M2、M3位点构成,并且这三个位点均为Eu/Ba混合占据。2是1的三重超结构。红外和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化合物中都含有BO3基团。两个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五组发射峰构成,它们分别属于Eu3+离子的5D0→7FJ(J=0,1,2,3,4)跃迁,都显示了红橙光发射,并且荧光衰减曲线都符合单指数行为(荧光寿命:τ1=1.358 ms,τ2=0.887ms)。1的多晶样品具有非常高的量子发光效率(QE=90.09%),这有利于在暖白光LED上的应用。此外,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元素的化学价态,并研究了化合物1的电子结构。以上三种荧光粉的量子效率均高于商用红色荧光粉Y2O2S:Eu3+(QE=35%,λex=317 nm)的量子效率,并且都能被紫外/近紫外光有效激发,表明它们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李雅敏[7](2019)在《稀土功能化的砷(碲)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荧光、电化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论文借助水溶液一步自组装的策略,以钨酸钠、亚砷酸钠/亚碲酸钾、稀土离子、羧酸的有机配体和有机胺作为反应原料在酸性水溶液中来构筑含羧基配体与稀土同时修饰的新型砷/碲钨酸盐。在反应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调节反应物比例、反应体系的pH值,有机配体的种类、反应温度和加热手段等反应条件来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根据以上所述合成策略,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合成了三个系列含羧基配体与稀土同时修饰的砷/碲钨酸盐和一类无机的稀土嵌入的砷钨酸盐。借助元素分析技术、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技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及热失重分析等技术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基本表征,通过电化学和荧光性能的测试对部分化合物的性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该论文的意义就在于合成了多例具有创新性的新型功能化合物,性能的研究也为新化合物在应用领域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来详细介绍硕士期间的工作:第一部分,借助柔性的丙氨酸配体,合成了八例稀土和丙氨酸同时功能化的砷钨酸盐四聚体[H2N(CH3)2]13Na3H2[Eu4W5(H2O)10(ala)3O14(As2W19O68)2]·35H2O(1)、[H2N(CH3)2]12Na2H2[RE4W6(H2O)8(ala)4O15(OH)2(As2W19O68)2]·36H2O[RE=Gd3+(2)、Tb3+(3)]和[H2N(CH3)2]12Na4[RE4W6(H2O)10(ala)2O15(OH)2(As2W19O68)2]·40H2O[RE=Dy3+(4)、Ho3+(5)、Er3+(6)、Yb3+(7)、Lu3+(8)](ala=L-丙氨酸)。化合物1–8均是由Na2WO4·2H2O、H2N(CH3)2·Cl、RE(NO3)3·6H2O(化合物8是由LuCl3·6H2O合成)、亚砷酸钠和L–丙氨酸在酸性的水溶液中反应得到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1–8均呈现类似的“四叶草”型四聚阴离子结构。它们的多酸阴离子均是由丙氨酸修饰的W–O–RE异金属中心簇连接两个相同的[As2W19O68]16–构筑块形成的四聚体。每个[As2W19O68]16–片段是由一个{WO6}八面体通过共用两个μ2-O原子连接两个[B-α-AsW9O33]9–(简称{B-α-AsW9})片段而构成的。这三类结构的主要差别在于W–O–RE异金属中心簇上丙氨酸配体的数量和稀土离子的配位构型不同:在1、2–3和4–8中,中心簇分别包含有三、四和两个丙氨酸配体;在1和4–8中稀土离子同时采取了畸变的单帽和双帽三棱柱配位构型,而在2–3中,稀土离子均采取畸变的双帽三棱柱配位构型。研究了化合物1、3、4、5和6在紫外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的荧光性能及寿命衰减行为。最重要的是,化合物1、3和5通过与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负载在玻碳电极上,研究了它们对多巴胺电化学识别性能。第二部分,借助刚性的2,5-噻吩二甲酸配体,合成了三例稀土和2,5-噻吩二甲酸同时功能化的砷钨酸盐六聚体[H2N(CH3)2]12H20Na2{[W14RE6O40(H2O)18(Htpdc)2][AsW9O33]6}·22H2O[RE=Sm 3+(9)、Eu3+(10)、Gd3+(11)]。它们的六聚体阴离子结构是由一个二十核W–O–RE异金属中心簇[W14RE6O40(H2O)18(Htpdc)2]20+连接六个{B-α-AsW9}片段而构成的。它们代表了首例S-杂环类羧酸配体功能化的砷钨酸盐。对10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将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体引入到反应体系,获得了一例六核稀土嵌入的砷钨酸盐六聚体[H2N(CH3)2]8K2Na4H24{[Pr6(H2O)12W13O40][AsW9O33]6}·26H2O(12)。它六聚阴离子结构单元由一个十九核的W–O–RE异金属中心簇[Pr6(H2O)12W13O40]16+簇连接六个三缺位{B-α-AsW9}单元而构成。第四部分,借助刚性的2,6-吡啶二甲酸配体,制得了四例稀土与2,6-吡啶二甲酸(H2pdca)同时功能化的三聚碲钨酸盐(Hthoea)4H6K[RE2(H2O)3(Hpdca)W3O5(TeW9O33)3]·17H2O[RE=Ce3+(13)、Pr3+(14)、Nd3+(15)、Sm3+(16),Hthoea=质子化的三乙醇胺]。它们是首例由双羧基刚性配体和稀土离子同时修饰的三聚碲钨酸盐。它们三聚阴离子结构单元是由一个有机无机杂化[RE2W3O5(H2O)3(Hpdca)]13+异金属中心簇连接三个三缺位[B-α-TeW9O33]8–(简称{B-α-TeW9})片段而形成的。更特别的是,在异金属中心簇中配体的两个羧基和N原子同时参与了两个稀土离子的配位,形成了一个由两个稀土离子与一个Hpdca-组成的类似于蒽的稠环片段。

杨俊锋[8](2019)在《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氟化物由于其具有稀土元素丰富的4f能级、低声子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具有独特的光、电和磁等性质,是制备稀土掺杂荧光粉的一种良好的基质材料,因此稀土掺杂氟化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利用水热法和水浴法合成几种稀土掺杂的氟化物发光材料,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合成条件、形成机理、几种稀土离子的光谱性质及其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Y(OH)CO3胶体球为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β-NaYF4:Ln3+(Ln=Eu3+,Tb3+,Tm3+,Sm3+,Ho3+)微米管发光材料。结合时间实验和β-NaYF4自身的晶体结构,详细探究了其相变化过程及形成机理。在β-NaYF4:0.07 Tb3+,y Eu3+系列荧光粉中,随着Eu3+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发光颜色逐渐从浅绿色,经过黄色和橙色,最终到达红色。利用I-H模型研究了Tb3+到Eu3+的能量传递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2.利用两步水热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分别合成了β-NaLuF4微米六棱柱和方形纳米片。利用Tb3+作为探针离子探究了不同形貌和尺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pH=9.0时获得的β-NaLuF4微米六棱柱基质最有利于发光。在β-NaLuF4:0.03 Tm3+,yDy3+系列荧光粉中,通过适当调整Tm3+/Dy3+的掺杂浓度,荧光粉的发光颜色逐渐从蓝色,经过浅蓝色,最终到达浅绿色。实验和理论推论结果表明,Tm3+到Dy3+的能传递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3.以Gd(OH)CO3亚微米球为模板,利用低温水浴法制备了高分散的Na5Gd9F32亚微米球。探讨了Na5Gd9F32:Ln3+(Ln=Eu,Tb,Dy,Sm,Ho)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在Na5Gd9F32:0.03Tb3+,yEu3+系列荧光粉中,通过适当调整Tb3+/Eu3+的掺杂浓度比例和改变激发波长,发光颜色逐渐从浅绿色,经过黄色和橙色,最终到达红色。另外,探究了在Tb3+,Eu3+共掺的Na5Gd9F32样品中,Gd3+→Tb3+→Eu3+和Gd3+→Eu3+的能量传递路径,并利用I-H模型得到了Tb3+到Eu3+的能传递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4.利用两步水热法合成Na5Lu9F32:Ln3+(Ln=Eu,Tb,Dy,Sm)纳米颗粒荧光粉。在Na5Lu9F32:xTb3+系列荧光粉中,T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7mol%,且其的荧光量子效率为11.68%。另外,探究了Na5Lu9F32:0.05Tb3+样品的热稳定性,发现在493 K时,其发光强度仍为293 K下初始强度下的79.3%,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色稳定性,通过Arrhenius公式计算了活化能(△E)为0.14 eV。

禹庭[9](2019)在《掺稀土发光材料下转换发光特性及能量传递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发光材料而言,如何不断提高发光效率,一直是材料学家关注的主题。近年来,理论量子效率大于100%的掺稀土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多光子发射性质,使其在高效发光材料与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近红外量子剪裁现象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新型高效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被发现和制备。但是,在发展和探索高效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近红外量子剪裁现象与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定量分析离子掺杂浓度与多光子发射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等等。由于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本课题组对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的研究,本论文进一步系统地探究了近红外量子剪裁现象中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能量传递基本理论及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第二章介绍了样品的合成与表征方法。第三至六章详细研究了宽带敏化近红外发光的内在能量传递机理及稀土掺杂浓度对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机理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Bi3+/Yb3+离子对被认为是可实现高效的宽带敏化近红外发光体系,但内在的能量传递机理仍然不清楚。为进一步认知其内在的能量传递机理,选择在不同的基质中(Y2O3和LuVO4),利用稳态-动态光谱技术系统地研究了Bi3+→Yb3+能量传递机理。在Y2O3:Bi3+,Yb3+体系中,分析Yb3+浓度和温度相关的Bi3+荧光衰减曲线发现Bi3+→Yb3+能量传递机理可能是经由Bi4+-Yb2+CTS电荷迁移态的单步能量传递过程。同时还发现到Bi3+→Yb3+的能量传递效率表现为异常的热失活现象,这是Bi3+-Yb3+间通过交换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直接证据。在LuVO4:Bi3+,Yb3+体系中,利用离子间相互作用壳层模型对Yb3+浓度相关的荧光发射强度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Bi3+(VO43-)→Yb3+能量传递可能只发生于Bi3+(VO43-)发光中心与临近的Yb3+离子之间。通过分析温度相关的稳态发射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异常的热失活现象表明Bi3+(VO43-)-Yb3+间能量传递可能是通过交换作用而发生。(2)复合离子发光中心VO43-基团与Yb3+离子间能量传递机理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阶协作能量传递机理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高效的宽带敏化下转换近红外发光,但也有报道称VO43-基团与Yb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可能是单光子-单光子下转移过程。紫外光激发下,在Y1-xYbx(P1-yVy)O4固溶体中可观察到VO43-基团与Yb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现象。定量分析Yb3+浓度相关的VO43-荧光衰减曲线,证实了VO43-基团只能与最邻近和次临近的Yb3+离子通过交换作用实现能量传递。详细分析Y(P1-yVy)O4:5%Yb3+固溶体样品的低温光谱结果,发现VO43-基团间的能量迁移过程能够有效增加VO43-→Yb3+能量传递的发生几率。(3)在La2-xTmxBaZnO5体系中,当Tm3+:1G4能级被激发时,由两种不同的多光子发射机理:1)低浓度Tm3+掺杂体系中连续三步级联辐射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机理;2)高浓度Tm3+掺杂体系中经过连续两步交叉弛豫产生的三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机理。通过稳态-动态荧光光谱技术,详细地分析了两种不同三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机理。利用速率方程模型,细致地描述了La2BaZnO5:Tm3+多光子发射体系中的内在能量传递过程,同时也量化了Tm3+浓度对交叉弛豫和浓度猝灭的影响。基于对内在能量传递过程的定量分析,计算发现,La1.99Tm0.01BaZnO5的总量子效率约为198%。(4)在四方相KLu2F7晶体结构中构建Ho3+-Yb3+离子对作为能量团簇,利用双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能量传递机理实现了Ho3+:5I6→5I81190 nm近红外高效发光。一系列光谱实验结果证实了Yb3+离子团簇对激发态能量的存储作用及Yb3+:2F5/2→Ho3+:5I6(BET)反向能量传递过程对Ho3+1190 nm近红外发射峰的促进作用。细致地对比激发光谱和漫反射光谱,发现K(Lu0.24Ho0.01Yb0.75)2F7中Ho3+1190 nm近红外单峰发射的内量子效率也接近190%,且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猝灭。

黄绮颖[10](2018)在《新型农膜用锗酸盐红光转光剂的制备和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各国农业的研究重点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转光农膜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农膜。植物主要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实现对光能的吸收与转化。叶绿素主要吸收400480 nm的蓝紫光和600680 nm的红光,而290400 nm的紫外光和500580 nm的黄绿光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利用率很低。转光农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光中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或无法被植物生长所利用的光质,发射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提高作物的光分效率。转光膜的转光实质是依靠添加到农膜中的转光剂实现对光质的调控,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光稳定性差、与有机高分子薄膜相容性差等因素制约着无机转光剂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而,研制出高光效、高稳定、低成本的无机转光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制备农膜用红光转光剂为目标,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得到了Mn4+掺杂的锗酸盐红色发光材料,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和产物组分,改善产物形貌并增强荧光,产物能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发射峰为659 nm的红光,与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吸收光谱高度匹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荧光分光光度计(Spectrofluoromete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IR)、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分析技术对其晶体结构、形貌特征、荧光性质以及能带结构等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温固相法制备Mg2GeO4:Mn4+,RE3+(RE3+=Sm3+,Dy3+,Gd3+)红光转光剂。往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反应原料加入无水乙醇充分研磨,在空气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150℃,煅烧13h,制得Mg2GeO4:Mn4+,在307 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658 nm红光。共掺不同的稀土离子以,并对样品的晶型、光学性质和形貌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改变产物晶型、形貌和发光峰型、峰位的前提下,Sm3+、Dy3+、Gd3+能向系统提供合适的陷阱以提高产物的发光强度。(2)共沉淀法制备Mg28Ge10O48:Mn4+,Bi3+纳米红光转光剂。反应物在水溶液中反应,析出沉淀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于950℃下煅烧4h得纳米Mg28Ge10O48:Mn4+,Bi3+。使Bi3+的最佳掺杂量为1.25%,Bi3+可促进基质晶体的形成、与Ge4+发生金属-金属电荷转移、与Mn4+之间发生能量传递、增强了产物的发光。(3)溶胶凝胶法制备Mg28-xZnxGe10O48:Mn4+纳米红光转光剂。利用Zn2+与Mg2+具有相仿的离子半径以及核电荷数,及其能带特性,将Zn2+引入产物基质,使其发挥共融合金和能带工程的作用,制备能够发射出高强度红光的Mg28-xZnxGe10O48:Mn4+。采用溶胶凝胶法,使反应原料按照摩尔比为Mg2+:Zn2+=3.25:0.75,按照L-酒石酸/Ge4+=5,将L-酒石酸与各反应原料均匀混合,制备干凝胶前驱体,将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下雨900℃中煅烧4h得Mg28-xZnxGe10O48:Mn4+纳米红光转光剂,其粒径为2025 nm。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Mn4+掺杂的锗酸盐,菊科吸收紫外线,发射出约658 nm的红光,与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吸收光谱匹配度高,可用作转光农膜的红光转光剂。

二、Synthes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New Rare Earth Copper Bismuth Compounds RE CuBi_2(RE=La,Gd and D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New Rare Earth Copper Bismuth Compounds RE CuBi_2(RE=La,Gd and Dy)(论文提纲范文)

(1)RE-Fe-Rh(RE=Nd,Ho)体系相平衡及相关化合物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图的应用和研究方法
        §1.2.1 相图的应用
        §1.2.2 相图的研究方法
    §1.3 磁制冷技术
        §1.3.1 磁制冷技术原理与历史沿袭
        §1.3.2 磁热效应理论描述
        §1.3.3 磁制冷材料研究现状
    §1.4 选题背景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表征仪器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4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
        §2.2.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第三章 Nd-Fe-Rh三元系合金相图873 K等温截面的实验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相分析
        §3.3.1 Fe-Rh二元体系
        §3.3.2 Nd-Fe二元体系
        §3.3.3 Nd-Rh二元体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固溶度的确定
        §3.4.2 相区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o-Fe-Rh三元系合金相图873 K等温截面的实验测定
    §4.1 相分析
        §4.1.1 Ho-Fe二元体系
        §4.1.2 Ho-Rh二元体系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固溶度的确定
        §4.2.2 相区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E-Rh二元化合物及化合物Fe_(2-x)Rh_xHo的结构与磁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二元化合物RE_7Rh_3(RE=Nd,Ho)的结构与磁热性能
        §5.2.1 文献调研
        §5.2.2 实验过程
        §5.2.3 结果与讨论
    §5.3 二元化合物RE_3Rh_2(RE=Nd,Ho,Er)的结构与磁热性能
        §5.3.1 文献调研
        §5.3.2 实验过程
        §5.3.3 结果与讨论
    §5.4 二元化合物RERh(RE=Nd,Ho)的结构与磁热性能
        §5.4.1 文献调研
        §5.4.2 实验过程
        §5.4.3 结果与讨论
    §5.5 化合物Fe_(2-x)Rh_xHo的结构与磁性能
        §5.5.1 文献调研
        §5.5.2 实验过程
        §5.5.3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几种稀土/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概述
        1.2.1 白光LE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2 白光LED实现方式
        1.2.3 白光LED的性能参数
        1.2.4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性能要求
    1.3 发光材料概述
        1.3.1 发光材料组成
        1.3.2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3.3 发光材料的基本表征
    1.4 LED用荧光粉研究现状
        1.4.1 蓝光发射荧光粉
        1.4.2 绿光发射荧光粉
        1.4.3 黄光发射荧光粉
        1.4.4 红光发射荧光粉
        1.4.5 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粉
        1.4.6 近红外发射荧光粉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样品制备
    2.3 分析测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
        2.3.4 荧光光谱
        2.3.5 漫反射光谱
        2.3.6 荧光寿命
        2.3.7 热稳定性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9 绝对量子效率测试仪
第3章 镧系离子掺杂的磷灰石氮氧化物的合成与发光特性
    3.1 引言
    3.2 Eu~(2+)/Ce~(3+)/Tb~(3+)掺杂的La_8Ca_2(Si_4P_2O_(22)N_2)O_2发光材料
        3.2.1 样品制备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小结
    3.3 La_8Ba_2(Si_4P_2O_(22)N_2)O_2:Eu~(2+)/Ce~(3+)/Tb~(3+)发光材料
        3.3.1 样品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小结
第4章 新型单组分白光发射荧光粉Y_3Ga_5O_(12):Bi~(3+),Mn~(2+)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与晶体结构
        4.3.2 发光性质
        4.3.3 LED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Mn离子在石榴石结构化合物中的自还原与价态调控
    5.1 Ca_3M_2Ge_3O_(12):Mn~(2+),Mn~(4+)(M=Al,Ga)中Mn离子的格位与发光
        5.1.1 引言
        5.1.2 样品制备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Gd_3Ga_(5-x)Al_xO_(12):Mn荧光粉中Mn价态的调控
        5.2.1 引言
        5.2.2 样品制备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小结
第6章 ZnGa_(2-y)AlyO_4:Mn~(2+),Mn~(4+)的发光性质及温敏特性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晶格结构和物相表征
        6.3.2 发光性质
        6.3.3 热稳定性与光学温度传感
    6.4 小结
第7章 Gd_3Sc_2Ga_3O_(12):Ce~(3+),Cr~(3+),Ln~(3+)三掺杂离子的能量传递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物相表征和结构分析
        7.3.2 发光性质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基于均配型芳氧基稀土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稀土金属配合物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
    第二节 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的提出与发展
    第三节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和设计
第二章 基于均配型芳氧基稀土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与有机叠氮的反应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与叠氮基三甲基硅烷的反应研究
    第三节 与叠氮金刚烷的反应研究
    第四节 稀土金属叠氮配合物磁学性质的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均配型芳氧基钪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与含羰基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第一节 与含羰基类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第二节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实验通则
    第二节 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晶体结构参数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研究 ——合成、结构及光/磁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研究设计
        1.1.1 多功能基元晶体
        1.1.2 从硫化物、硼酸盐到硫化物硼酸盐
        1.1.3 具有光/磁性质的稀土硫化物硼酸盐
    1.2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磁性与其形成的Kagome结构的几何阻挫系统
        1.2.1 4f轨道波函数及其图象
        1.2.2 凝聚态物质的磁性
        1.2.3 Kagome结构的几何阻挫系统
    1.3 混合阴离子硫属化合物/硼酸盐类型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
        1.3.1 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对称性要求
        1.3.2 混合阴离子硫属化合物/硼酸盐类型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进展
    1.4 硫化物硼酸盐晶体的合成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概要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硫化物硼酸盐RE_3S_3BO_3(RE=Sm,Gd):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合成
        2.2.2 表征
    2.3 理论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晶体结构
        2.4.2 光学性质
        2.4.3 磁性
        2.4.4 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层稀土Kagome体系氧硫化物硼酸盐Eu_6MgNb_2S(Ba_4O_(10))_2O_6: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合成
        3.2.2 表征
    3.3 理论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晶体结构
        3.4.2 光学性质
        3.4.3 磁性
        3.4.4 理论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层稀土Kagome体系硫化物硼酸盐Eu_9MgS_2B_(20)O_(41):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合成
        4.2.2 表征
    4.3 理论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晶体结构
        4.4.2 光学性质
        4.4.3 磁性
        4.4.4 理论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中心对称硫化物硼酸盐EU_2B_5O_9S: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合成
        5.2.2 表征
    5.3 理论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晶体结构
        5.4.2 光学性质
        5.4.3 磁性
        5.4.4 理论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中心对称碘硫化物硼酸盐Eu_(4.5)(B_5O_9)_2SI:晶体结构及光、磁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合成
        6.2.2 表征
    6.3 理论计算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晶体结构
        6.4.2 光学性质
        6.4.3 磁性
        6.4.4 理论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的结构与性质规律
    7.2 展望
附录: 论文涉及的理论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过渡金属钼掺杂稀土发光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稀土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1.2.1 热分解法
        1.2.2 溶剂(水)热反应
        1.2.3 原位水热转化法
        1.2.4 离子液体基制备
    1.3 稀土纳米晶的光学调控
        1.3.1 控制镧系元素掺杂浓度
        1.3.2 晶体场调控
        1.3.3 引入新能级
        1.3.4 核壳结构
        1.3.5 共振能量转移
    1.4 稀土氟化物纳米晶表面改性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引论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及规格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正交实验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二分法
    2.3 纳米材料的制备
        2.3.1 Mo~(3+)掺杂稀土氢氧化物前驱体的制备
        2.3.2 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制备
        2.3.3 上转换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RMF_4纳米晶的结构形貌与化学成分研究
    引论
    3.1 纳米晶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1.1 Mo~(3+)掺杂的影响
        3.1.2 温度的影响
        3.1.3 pH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1.5 溶剂的影响
    3.2 纳米晶形貌及其影响因素
        3.2.1 Mo~(3+)掺杂的影响
        3.2.2 温度的影响
        3.2.3 pH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2.5 溶剂的影响
    3.3 化学成分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RMF_4纳米晶的发光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引论
    4.1 Mo~(3+)掺杂的影响
    4.2 温度的影响
    4.3 pH的影响
    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4.5 溶剂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RMF_4纳米晶的应用研究
    引论
    5.1 示踪剂的应用
        5.1.1 示踪剂在自来水中的应用
        5.1.2 示踪剂在油田注入水中的应用
        5.1.3 示踪剂在含岩样的自来水中的应用
        5.1.4 示踪剂在含岩样的油田注入水中的应用
    5.2 光学-拉力传感应用
        5.2.1 UCNC增强的弹性体材料
        5.2.2 光学-拉力传感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及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含Eu的新型硼酸盐发光材料的探索合成及其结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1.3 白光LED
        1.3.1 LED的发光原理
        1.3.2 白光LED的优点
        1.3.3 白光LED的实现途径
    1.4 稀土元素
        1.4.1 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
        1.4.2 三价铕离子(Eu~(3+))的发光特性
    1.5 硼酸盐的结构特点
    1.6 含Eu~(3+)的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测试原理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样品制备
        2.2.1 单晶样品
        2.2.2 荧光粉末样品
    2.3 测试分析方法
        2.3.1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法
        2.3.2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法
        2.3.3 振动光谱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
        2.3.5 激发和发射光谱
        2.3.6 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
        2.3.7 色坐标、色温和色纯度
        2.3.8 电子结构计算
第3章 EuCd_3(AlO)_3(BO_3)_4 的合成、晶体结构、光谱性质和电子结构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结果讨论
        3.3.1 晶体形貌
        3.3.2 晶体结构
        3.3.3 粉末XRD
        3.3.4 振动光谱
        3.3.5 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和发光性质
        3.3.6 电子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_3Eu_2(BO_3)_4(M=Ba,Sr)的合成、晶体结构、振动光谱和发光性质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讨论
        4.3.1 晶体结构
        4.3.2 粉末XRD和微观形貌
        4.3.3 振动光谱
        4.3.4 相稳定性和XPS研究
        4.3.5 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和发光性质
        4.3.6 电子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稀土功能化的砷(碲)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荧光、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2 稀土功能化的砷(III)钨酸盐和碲(IV)钨酸盐的研究现状
        1.2.1 无机的稀土功能化的砷/碲钨酸盐的研究概况
        1.2.2 稀土与柔性配体同时功能化的砷/碲钨酸盐的研究概况
        1.2.3 稀土与刚性配体同时修饰的砷/碲钨酸盐的研究概况
    1.3 选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晶体结构的测定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土调控的丙氨酸配体功能化的四聚砷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和荧光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化合物1–8 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3.2.1 化合物1–8 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3.2.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噻吩羧酸功能化的稀土嵌入砷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4.1 研究背景
    4.2 化合物9–11 的合成及结构
        4.2.1 化合物9–11 的合成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稀土功能化的砷钨酸盐六聚体纳米簇的合成及结构
    5.1 研究背景
    5.2 化合物12 的合成及结构
        5.2.1 化合物12 的合成
        5.2.2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2,6-吡啶二羧酸功能化的稀土嵌入碲钨酸盐的合成及结构
    6.1 研究背景
    6.2 化合物13–16 的合成和结构
        6.2.1 化合物13–16 的合成
        6.2.2 结果与讨论
    6.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
        1.2.1 稀土元素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简介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2.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氟化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以三氟化物为基质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2 以四氟化物为基质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3 以五氟化物为基质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4 以三十二氟化物为基质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NaREF_4(RE= Y,Lu)基质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样品表征
    2.3 水热法制备β-NaYF_4:Ln~(3+) (Ln=Eu,Tb,Tm,Sm,Ho)微米管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3.1 实验方法
        2.3.2 物相及形貌分析
        2.3.3 光谱性质研究
    2.4 β-NaLuF_4:Ln~(3+) (Ln=Eu,Tb,Dy,Sm,Tm,Ho)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4.1 实验方法
        2.4.2 物相及形貌分析
        2.4.3 光谱性质研究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Na_5RE_9F_(32)(RE= Gd,Lu)基质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样品表征
    3.3 Na_5Gd_9F_(32):Ln~(3+) (Ln= Eu,Tb,Dy,Sm,Ho)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产物物相与形貌
        3.3.3 光谱性质研究
    3.4 Na_5Lu_9F_(32):Ln~(3+) (Ln=Eu,Tb,Dy,Sm)荧光粉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3.4.1 实验方法
        3.4.2 物相与形貌分析
        3.4.3 Na_5Lu_9F_(32):Ln~(3+) (Ln=Eu,Tb,Dy,Sm)发光性质分析
        3.4.4 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掺稀土发光材料下转换发光特性及能量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能量传递基础理论
        1.1.1 能量传递的基本概念
        1.1.2 F?rster-Dexter能量传递理论
    1.2 量子剪裁现象
        1.2.1 量子剪裁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1.2.2 证实量子剪裁现象的方法
    1.3 掺稀土近红外量子剪裁新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1.3.1 RE~(3+)/Yb~(3+)共掺体系的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
        1.3.2 RE~(3+)单掺体系的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
    1.4 宽带敏化近红外下转换发光研究
        1.4.1 宽带吸收离子(基团)直接敏化
        1.4.2 宽带吸收离子(基团)间接敏化
    1.5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来源
        1.5.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性能测试方法
    2.1 本论文相关的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1.1 高温固相法
        2.1.2 低温燃烧合成法
    2.2 样品检测与表征
        2.2.1 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
        2.2.2 漫反射光谱测试
        2.2.3 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测试
第三章 Bi~(3+)/Yb~(3+)共掺体系宽带敏化近红外发光和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与测试部分
        3.2.1 样品合成与表征
        3.2.2 光谱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i~(3+)/Yb~(3+)共掺Y_2O_3 能量传递机理
        3.3.2 Bi~(3+)/Yb~(3+)共掺LuVO_4能量传递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b~(3+)单掺Y(P,V)O_4宽带敏化近红外发光和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测试部分
        4.2.1 样品合成与表征
        4.2.2 光谱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室温光谱结果分析
        4.3.2 低温光谱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m~(3+)单掺La_2BaZnO_5 三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与测试部分
        5.2.1 样品合成与表征
        5.2.2 光谱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稳态-瞬态光谱分析
        5.3.2 能量传递机理分析
        5.3.3 基于动力学过程的能量传递模型
        5.3.4 内量子效率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o~(3+)/Yb~(3+)共掺KLu_2F_7 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与测试部分
        6.2.1 样品合成与表征
        6.2.2 光谱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KYb_2F_7 晶体结构的描述
        6.3.2 Yb~(3+)离子团簇对发光的影响
        6.3.3 量子效率的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新型农膜用锗酸盐红光转光剂的制备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光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1.3 转光农膜
        1.3.1 转光农膜的研究进展
        1.3.2 转光农膜的作用机理
    1.4 转光剂的分类
        1.4.1 荧光染料类转光剂
        1.4.2 有机配位化合物转光剂
        1.4.3 无机盐类转光剂
    1.5 Mn~(4+)及锗酸盐基质的发光特质
    1.6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6.1 高温固相法
        1.6.2 水热法
        1.6.3 共沉淀法
        1.6.4 溶胶凝胶法
        1.6.5 燃烧法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文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表征
    2.4 合成过程
        2.4.1 高温固相法制备Mg_2GeO_4:Mn~(4+),RE~(3+)红光转光剂
        2.4.2 共沉淀法制备Mg_(28)Ge_(10)O_(48):Mn~(4+),Bi~(3+)纳米红光转光剂
        2.4.3 溶胶凝胶法制备MZGO:Mn~(4+)纳米红光转光剂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温固相法制备Mg_2GeO_4:Mn~(4+),RE~(3+)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3.1.1 Mg_2GeO_4的晶体构型
        3.1.2 煅烧条件对制备Mg_2GeO_4:Mn~(4+)的XRD及荧光性质的影响
        3.1.3 Mn~(4+)浓度对制备Mg_2GeO_4:Mn~(4+)的荧光性质的影响
        3.1.4 稀土金属离子共掺杂制备Mg_2GeO_4:Mn~(4+),RE~(3+)
        3.1.4.1 Mg_2GeO_4:1%Mn~(4+),RE~(3+)的XRD图谱
        3.1.4.2 Mg_2GeO_4:1%Mn~(4+),RE~(3+)的荧光光谱及分析
        3.1.4.3 稀土金属离子增强Mg_2GeO_4:Mn~(4+)发光强度的作用机理
        3.1.4.4 Mg_2GeO_4:1%Mn~(4+),RE~(3+)的SEM图
        3.1.5 小结
    3.2 共沉淀法制备Mg_(28)Ge_(10)O_(48):Mn~(4+),BI~(3+)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3.2.1 Mg_(28)Ge_(10)O_(48)的晶体构型
        3.2.2 高温固相法制备的Mg_(28)Ge_(10)O_(48):Mn~(4+),Bi~(3+)的XRD及荧光性质
        3.2.3 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Mg_(28)Ge_(10)O_(48):Mn~(4+),Bi~(3+)的XRD
        3.2.4 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Mg_(28)Ge_(10)O_(48):Mn~(4+),Bi~(3+)的荧光光谱
        3.2.5 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Mg_(28)Ge_(10)O_(48):Mn~(4+),Bi~(3+)的SEM图
        3.2.6 Bi~(3+)在Mg_(28)Ge_(10)O_(48):Mn~(4+),Bi~(3+)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3.2.6.0 Mg_(28)Ge_(10)O_(48):Mn~(4+),Bi~(3+)红光转光剂的发光机理
        3.2.6.1 Mg_(28)Ge_(10)O_(48):Mn~(4+),Bi~(3+)红光转光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6.2 Mg_(28)Ge_(10)O_(48):Mn~(4+),Bi~(3+)红光转光剂的红外光谱
        3.2.7 小结
    3.3 溶胶凝胶法制备Mg_(28)-XZnXGe_(10)O_(48):Mn~(4+)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3.3.0 MZGO:Mn~(4+)的XRD图
        3.3.1 MZGO:Mn~(4+)的荧光光谱图
        3.3.2 MZGO:Mn~(4+)的SEM图
        3.3.3 MZGO:Mn~(4+)中Zn~(2+)优化产物发光性能的作用机理
        3.3.3.1 MZGO:Mn~(4+)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3.3.3.2 MZGO:Mn~(4+)的XPS分析
        3.3.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Synthes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New Rare Earth Copper Bismuth Compounds RE CuBi_2(RE=La,Gd and Dy)(论文参考文献)

  • [1]RE-Fe-Rh(RE=Nd,Ho)体系相平衡及相关化合物磁性能研究[D]. 王永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几种稀土/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D]. 董浪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均配型芳氧基稀土分子间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研究[D]. 董艺凡. 苏州大学, 2020(02)
  • [4]稀土硫化物硼酸盐研究 ——合成、结构及光/磁性质[D]. 迟洋. 扬州大学, 2020
  • [5]过渡金属钼掺杂稀土发光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蔡冠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含Eu的新型硼酸盐发光材料的探索合成及其结构性质研究[D]. 赵亮.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稀土功能化的砷(碲)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荧光、电化学性质研究[D]. 李雅敏. 河南大学, 2019(01)
  • [8]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研究[D]. 杨俊锋. 吉林大学, 2019(11)
  • [9]掺稀土发光材料下转换发光特性及能量传递机理研究[D]. 禹庭.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新型农膜用锗酸盐红光转光剂的制备和表征[D]. 黄绮颖.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稀土铜铋新化合物RE CuBi_2(RE=La,Gd,Dy)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