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亮[1](2020)在《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车辆悬架系统减震性能的改善是提高驾驶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减震效果优于常规悬架系统。本文根据磁流变阻尼器的Binghan模型的车辆1/4悬架系统,通过物理公式以及系统动力学方程推导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模型;参考实际车辆参数,探讨了减震性能与驾驶舒适性与磁流变阻尼器广义等效阻尼系数之间的关系;针对系统中磁流变阻尼器建模误差、控制系统实现过程中的非线性逼近误差、不同的车辆参数以及其他扰动等对减震效果和驾驶舒适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策略以及该类悬架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实现。基本思想是建立簧载质量块和道路干扰激励之间的传递函数,由此画出控制原理方框图;基于簧下质量块和簧载质量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这一局部环节构造参考模型,依据参考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的广义误差信号,基于Popov超稳定性理论来自适应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广义等效阻尼系数;同时为了避免自适应律对状态变量导数的依赖引入状态过滤器。在深入研究了自适应控制原理之后,给出了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控制原理方框图并对其稳定性及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磁流变阻尼器建模误差、控制系统实现过程中的非线性逼近误差、状态过滤器参数、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律参数以及不同的车辆参数等对悬架系统性能的影响,实现磁流变阻尼器广义等效阻尼系数对期望广义等效阻尼系数的自动跟随,保证驾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而且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具有可实现性。最后,针对其具体实现,设计了包括最小系统、数模转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在内的硬件原理图,软件方面,绘制了程序流程图并阐述了编程思路。

欧希斌[2](2015)在《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离合器的关键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长春一东离合器有限公司计划开发的DST200H6型离合器提出的性能指标,对该离合器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设计出的离合器各项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测试,找出设计上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文章首先对离合器做了总体的概述,讨论了现在车用离合器的各种分类以及结构特点,并结合厂方提出的要求选择了离合器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然后在各章计算推导了离合器关键部件的尺寸参数,初步完成离合器的二维尺寸设计。之后用CATIA建立了离合器各部件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对相应离合器关键部件做了仿真模拟测试,主要完成了离合器摩擦片的热力学分析以及轴向载荷分析,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及校核,从动盘盘毂的受力变形及内应力分析,膜片弹簧工作条件下的内应力分析,从动盘总成的仿真分析。同时根据求解出的数据优化了薄弱环节,完善了离合器的设计方案。以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离合器进行模拟测试,通过实验数据改进尺寸参数,与传统的离合器设计制造方式相比较,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生产周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机械设计的主要方式。

张静[3](2015)在《双质量飞轮零部件及汽车传动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质量飞轮,全称为双质量飞轮式扭转减振器,是目前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减振装置。它是连接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重要部件,其性能好坏关系到整个传动系统的运转情况。因此为提高双质量飞轮产品质量,研究双质量飞轮的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双质量飞轮为研究对象,从它的构成件和它对整个传动系统影响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内容有:(1)对双质量飞轮中主飞轮盘、法兰盘、弧形弹簧等重要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强度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各零部件在受到最大转矩时产生的应力危险区;并以法兰盘零件为代表,应用ISIGHT集成Solidworks和ANSYS软件,进行了随机结构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结合BP神经网络、一次二阶矩可靠性分析方法得到了随机参数分布的法兰盘的可靠度及可靠性灵敏度。(2)对双质量飞轮中主飞轮组件、法兰盘、弧形弹簧等重要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态计算,得到了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将得到的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作比较,发现弧形弹簧的一阶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最接近,采用ISIGHT集成ANSYS抽样试验,结合BP神经网络、一次二阶矩可靠性分析方法对随机参数化弹簧模型进行了基于频率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3)将装有双质量飞轮的传动系统进行了当量化建模,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整车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结合随机摄动技术和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基于频率的汽车传动系统的准失效模型;最后根据理论计算实际传动系统不同工况下的可靠度和可靠性灵敏度。通过对双质量飞轮零部件和其扭转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为提高双质量飞轮产品质量和改善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方法。

邱占浩[4](2015)在《小型乘用车自动离合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制的小型乘用车自动离合器系统(Automatic Clutch System)是基于膜片弹簧离合器改装而成,去掉了离合器踏板。其原理是离合器电控单元(Clutch Control Unit)分析各个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判断驾驶员操作意图,对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下达目标控制指令,执行机构操纵离合器,自动完成接合与分离。ACS即满足了驾驶员对车辆操控的驾驶乐趣,也减轻了驾驶员因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产生的疲劳感,同时ACS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使用经济等特点。本文针对小型乘用车自动离合器的执行机构的进行设计开发,同时对执行机构的控制算法以及车辆起步接合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特性,根据小型乘用车空间有限的情况,确立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采用电机液压式,直流电机为动力源,驱动蜗轮蜗杆,推动离合器主缸,控制原车的液压操纵机构,促使离合器接合和分离,同时使用助力弹簧克服电机启动时扭矩不足。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中,主要把自动离合器系统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进行研究。决策层根据车辆工况和驾驶员意图对离合器执行机构下达控制命令,对于决策层的控制策略本文采用多阶段模糊控制。执行层根据决策层下达的目标指令对离合器执行机构进行跟踪控制,本文采用PID控制技术。从Simulink的仿真结果可知,决策层的多阶段模糊控制技术和执行层的PID控制技术,可以很好的达到自动离合器对目标控制的要求。

范瑶[5](2013)在《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各地果树种植业发展迅猛,林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培育丰产优质的果树,与果树苗木的质量及果园的合理管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果园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少有专门用于果树苗圃和果园的管理作业机具,难以满足作业要求;现有果园管理机械各自独立携带动力及行走设备,也造成动力和行走机械的浪费。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果农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灵活高效、安全可靠且适应性好的一机多用型新型果园机械。在此背景下,针对果树苗圃以及新型矮砧密植果园种植模式和管理作业要求,研制了一种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合理设计传动机构及动力输出方式,以匹配相关作业机具,完成挖坑、施肥、打药、中耕除草、果品收获等果园管理作业项目。本论文所做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目前我国果园机械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果农的需求提出课题,调查并探讨了国内外高地隙动力底盘发展现状。2.根据机具的作业要求及工作环境,拟定动力底盘采用后轮驱动形式,配套动力14.7kW。其次根据果树栽培模式以及果园园艺要求,确定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的基本设计参数:离地间隙1100mm,外形尺寸为2450×1700~1900(可调)×1650(mm),保证动力底盘在果树间通过性好,在果树苗圃内可骑跨小苗作业。3.在确定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基本参数的基础之上,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设计选型,包括机械传动方案的确定以及变速箱选型;行走系轮胎选型和离地间隙的确定等。4.利用AIP软件创建了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虚拟样机,并完成车架设计;通过内嵌于AIP的ANSYS技术模块对车架模型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及模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所设计的车架安全系数为3.9927,最大变形量仅为0.5479mm,可以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工作过程中,车架最低自振频率为103.28HZ,最高干扰频率为73.33HZ,不易发生共振,车架设计合理。5.分别对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的牵引性、稳定性以及与果园作业机具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本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不仅满足园艺要求,而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实用性强,能够满足果农一机多用的需求,为新型果园实现机械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孙欣[6](2010)在《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与结合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自动离合器ACS (Automatic Clutch System)是在传统的干式离合器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取消了传统的由人为控制的离合器踏板,改由其他装置对离合器进行自动控制。它能够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使离合器的接合分离动作趋于最优化,因此,它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料经济性。本系统采用电机驱动式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相比于其它形式驱动,它具有结构简单、精度较高和低成本等优点,尤其适合使用在微型汽车上。离合器自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它的控制策略的优劣,控制策略也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行驶状况和换档品质。为此,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离合器的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两个性能评价指标—冲击度和滑磨功。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接合量与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变量,实现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采用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策略作为接合规律的基础,采用模糊控制策略作为具体实现策略,同时确定了接合速度需要采集的信号,这些为离合器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包括两个一部分,一是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设计,根据膜片弹簧的特性和微型汽车自身的特点,选择直流电机作为动力源,其驱动形式选用螺旋传动,具体就是直流电机带动螺杆旋转,通过螺旋运动副到螺母,螺母端与离合器接线相连,这样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拉线的直线运动,从而控制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为了验证机构的可靠性,同时节省开发成本,使用Matlab/Simulink建立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仿真。二是自动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的编写与实现,首先分析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动态特性,以此为根据,确定离合器起步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策略的依据,采用模糊控制进行接合规律的设计,同时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控制离合器的接合速度,在Matlab/Simulink下对这一策略进行了设计,根据汽车起步的不同工况,模拟了驾驶员的操作,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理论是可行的,也为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祝强[7](2010)在《数控自动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摩托车的离合器弹簧是国家相关部门强制要求全检的一种弹簧,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及摩托车的驾驶性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离合器弹簧自动化分选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是在重庆市打造汽摩行业之都的口号下,结合重庆圆柱螺旋弹簧需求量和生产企业需求的前提下立项的,旨在开发一套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数控自动螺旋弹簧分选机。论文主要对分选机机械结构、电控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实验与制造。该弹簧分选机是安装在弹簧加工过程中的检测工艺工段线上,针对汽车、摩托车离合器弹簧生产制造工艺设计的,适用于各种类型离合器弹簧的分选。论文首先论述数控自动螺旋弹簧分选机的分选原理以及国内外分选机的研究现状和设备的性能优缺点,结合课题背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弹簧特点与控制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选机机械结构与电控总体方案。论文分别对弹簧分选机的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机械结构部分创新的采用了双推固定双进的定位工作模式与落料筒旋转的分选方法。控制系统采用主机监控与模块化分控的控制模式,主机主要实现对步进电机、数据采集卡、各种电磁阀开关的检测与控制,满足分选过程监控和数据显示的要求。步进电机驱动模块主要对步进电机的方向、加减速、停止等进行控制,以此满足分选的正常运行。数据采集卡主要完成对电机数据、传感器数据、电磁阀开关状态的数据采集,并返回主机进行分析与运算。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与汇编语言联合进行软件开发,利用串行通信控件MSComm控件实现了主机与各控制模块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处理;与Microsoft office产品结合,实现了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存储以及试验报表的设计、预览和打印。本论文所研究和设计的数控自动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满足功能要求,解决了重庆离合器弹簧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此类设备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作用。

陈玉仑[8](2009)在《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我国抢收抢种季节因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而出现的许多地方焚烧秸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以及我国稻麦两熟地区墒沟埋草法存在机器两次作业和人工埋草的缺点,本研究本着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以稻麦联合收割机及开沟机为研究对象,以开发一次作业即可完成稻麦收获、墒沟开挖、秸秆入沟还田等工序的新型多功能一体机(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简称多功能一体机)为目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墒沟埋草式秸秆还田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开挖出适合埋(集)草的墒沟,而开沟质量、侧向抛土均匀性(田间平整度)等与开沟装置结构参数、作业参数密切相关;在开沟装置刀盘提升高度(刀盘及其支架等结构参数)满足多功能一体机安全下地作业的前提下,材料最省、成本最低是现代设计方法追求的目标。因此,本文以刀盘提升高度最大、刀盘升降装置结构尺寸最小及油缸行程最短为目标函数建立开沟装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其进行计算,经圆整优化结果后,得刀盘升降装置最小结构尺寸、油缸最大行程及刀盘最大提升高度分别为885mm、182mm和850mm。2.为充分发挥开沟装置各级链传动的传动能力,减小传动链轮组的体积、重量,并使传动平稳、轻便、灵活,以实际工作条件下各级链条所能传递的功率[P]与计算功率Pj充分接近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链轮减速系传动比进行优化分配,得第一、二级链传动的传动比分别为1.78和1.42。3.多功能一体机的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机动力是否配套、收获与开沟部件是否速度同步。针对上述问题,对收获、开沟及行走等装置功率消耗进行了研究,并在部件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整机功率配套数学模型,为同类型机具开发奠定了功率配套基础。4.为了减少传统设计方法中样机多次加工成本、试验费用及缩短样机开发周期,并增加零部件的直观性,运用Pro/E软件对开沟装置及其传动部件建立了三维参数化模型,并进行了虚拟装配,同时运用仿真软件ADAMS对反转开沟作业进行了运动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开沟部件的运动分析的正确性。5.根据各设计结果,加工了开沟装置及其传动系统零部件,并完成了整机装配。田间试验表明,在成熟稻麦联合收割机上加装开沟装置,并采用反转方式作业,沟内回土较少,开沟装置工作可靠、开沟质量稳定,梯形沟不仅利于秸秆入沟,墒沟边坡也不易塌陷,满足农艺上埋草、排水要求。机器各装置因获得合适的动力而保持速度同步,其作业效率、沟形参数(可调)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当配套动力不变时(46kW)时,与原联合收割机相比,样机收获效率有所降低,但由于该机一次作业即可完成作物收获、墒沟开挖及秸秆入沟处理,因此其综合效率较高。

柳岩[9](2009)在《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型和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今国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新兴市场做加法、发达市场做减法”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观点。通过研究当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特点提出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零部件技术特点、零部件产业价值分配的趋势。结合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工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叙述中国50年来轿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我国轿车工业三个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轿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中国轿车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形成过程,得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民族品牌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我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说明了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对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自主创新是中国轿车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红旗系列车型(包括奔腾)的自主创新过程的讨论,为自主品牌轿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对轿车高速运行的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讨论。讨论了行驶系统、电控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对操控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讨论了车身结构设计、车身材料应用对减重设计的影响,并对国内、外品牌对轿车的减重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张岚[10](2009)在《汽车摩擦离合器综合试验仿真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结合长春一东离合器厂,离合器总成的设计与研制基金项目,对汽车离合器综合试验仿真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开发出了基于计算机通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汽车摩擦离合器综合仿真试验技术。本文对长春一东离合器厂为装配奇瑞集团生产的小型车而计划开发的DST180H8型离合器做了尺寸参数设计,利用CATIA软件对其进行了三维建模。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完成了从动盘超速旋转疲劳破坏模拟试验、离合器总成动力学有限元仿真试验、离合器稳定工作状态模拟试验以及基于LS-DYNA分析模块的离合器动态接合—轴向压缩耐久仿真试验。求解出离合器各部件的变形尺寸、内应力大小,用以找到离合器总成在不同情况下的薄弱环节。对DST180H8型离合器从动盘进行了参数优化分析,得到了理想的从动盘总成部件材料设计参数。仿真试验结果与DST180H8型离合器样品件的实际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所述的离合器综合仿真试验结果精度高,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可以为离合器总成材料参数的选取以及结构尺寸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汽车悬架系统的发展概况
    1.3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的发展概况
        1.3.3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1.4 自适应控制方法概述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2.1 引言
    2.2 磁流变液及其特性
    2.3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
    2.4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建模
        2.4.1 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及其对悬架系统的作用机理
        2.4.2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悬架系统减震性能及驾驶舒适性与广义等效阻尼系数的关系
    3.1 引言
    3.2 均匀路面下减震性与广义等效阻尼系数的关系
    3.3 “突凸”或“突凹”路面下减震性与广义等效阻尼系数的关系
    3.4 不同广义等效阻尼系数取值时簧上质量块位移响应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4.1 引言
    4.2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实现
    4.3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4.3.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
        4.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
    4.4 自适应控制仿真参数确定
    4.5 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仿真
        4.5.1 广义等效阻尼系数初值给定不同时的控制效果
        4.5.2 建模、非线性逼近处理及电流控制等误差的抑制效果
        4.5.3 簧上质量块及弹簧弹性系数变化时的控制效果
        4.5.4 状态过滤器参数变化时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4.5.5 自适应律中参数变化时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整体设计
    5.1 引言
    5.2 硬件整体设计
    5.3 硬件原理图设计
        5.3.1 芯片及外围扩展电路
        5.3.2 电源模块
        5.3.3 模数转换模块
        5.3.4 数模转换模块
    5.4 软件整体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合器的功用
    1.2 研究现状及背景
    1.3 离合器试验机概况
        1.3.1 离合器零部件试验
        1.3.2 离合器总成室内试验
        1.3.3 离台器总成系统试验
        1.3.4 离合器整车试验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离合器分类与结构设计
    2.1 离合器结构的发展
    2.2 汽车离合器的分类
        2.2.1 摩擦式离合器
        2.2.2 液力偶合器
        2.2.3 电磁离合器
        2.2.4 自动离合器
    2.3 离合器的基本要求
    2.4 离合器形式和结构的选择
        2.4.1 离合器形式的选择
        2.4.2 从动盘数量选择
        2.4.3 从动盘结构的选择
        2.4.4 压紧弹簧及其布置形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合器摩擦片的设计与模拟分析
    3.1 离合器摩擦片的设计
        3.1.1 离合器摩擦片材料与固定方式选择
        3.1.2 从动盘摩擦片的设计计算
    3.2 从动盘摩擦片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2.1 有限元分析软件基本原理
        3.2.2 ABAQUS软件简介
        3.2.3 从动盘摩擦片热响应率分析
        3.2.4 摩擦片受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与校核
    4.1 扭转减振器的功能及研究现状
    4.2 扭转减振器的组成
    4.3 扭转减振器的线性和非线性特征
    4.4 对DST200H6型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要求
    4.5 扭转减振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4.6 减振弹簧的设计与校核
        4.6.1 弹簧材料的选择
        4.6.2 弹簧的设计校核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动盘盘毂的设计与应力分析
    5.1 从动盘盘毂的设计
    5.2 从动盘盘毂的应力分析
    5.3 从动盘盘毂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膜片弹簧的设计与应力分析
    6.1 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设计
    6.2 绘制膜片弹簧的特性曲线
    6.3 确定膜片弹簧的工作点位置
    6.4 求离合器彻底分离时分离轴承作用的载荷
    6.5 求分离轴承的行程
    6.6 膜片弹簧强度校核
    6.7 膜片弹簧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
    6.8 膜片弹簧有限元仿真分析
        6.8.1 膜片弹簧受力分析
        6.8.2 膜片弹簧模拟仿真
    6.9 膜片弹簧结构优化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动盘超速旋转仿真试验与分析
    7.1 离合器从动盘的建模与装配
    7.2 从动盘模型接触与加载的定义
    7.3 模拟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7.4 从动盘总成超高速试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双质量飞轮零部件及汽车传动系统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质量飞轮的发展与现状
        1.2.2 机械可靠性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
第2章 双质量飞轮及可靠性基础理论
    2.1 双质量飞轮概述
    2.2 本论文研究的双质量飞轮结构
    2.3 Isight软件介绍
    2.4 BP神经网络
    2.5 均值一次二阶矩方法
    2.6 多自由度系统微分方程特征解的随机摄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质量飞轮的静力分析及法兰盘强度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1 主飞轮盘的静力分析
    3.2 法兰盘的静力学分析
    3.3 弹簧的静力分析
        3.3.1 弹簧模型的建立
        3.3.2 大弹簧的静力分析
        3.3.3 小弹簧的静力分析
    3.4 法兰盘强度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3.4.1 简化的法兰盘模型有限元分析对比
        3.4.2 利用ISIGHT集成SolidWorks和ANSYS进行抽样计算应力
        3.4.3 BP神经网络拟合随机参数与应力的对应关系式
        3.4.4 计算法兰盘的可靠度及灵敏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质量飞轮的模态分析及弹簧基于频率的可靠度及灵敏度分析
    4.1 主飞轮组件模态分析
    4.2 法兰盘的模态分析
    4.3 弧形弹簧的模态分析
    4.4 汽车发动机的激振分析
    4.5 弹簧频率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有双质量飞轮汽车传动系扭振特性可靠性分析
    5.1 安装DMF的传动系扭振模型建立及动力学分析
        5.1.1 建立不同工况下传动系扭振模型
        5.1.2 建立整车传动系的动力学方程
        5.1.3 计算不同工况下传动系统固有频率
    5.2 基于频率的汽车传动系统的准失效模型的建立
    5.3 具体传动系扭振模型的可靠度和灵敏度计算
        5.3.1 怠速工况下传动系可靠度及可靠性灵敏度
        5.3.2 行驶工况下传动系可靠度及可靠性灵敏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型乘用车自动离合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自动离合器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离合器特性分析
    2.1 离合器主要作用
    2.2 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
    2.3 膜片弹簧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设计
    3.1 自动离合器系统总体结构
    3.2 执行机构设计方案
    3.3 执行机构参数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技术
    4.1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4.2 执行机构PID控制
    4.3 执行机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5.1 车辆起步过程接合规律研究
    5.2 车辆起步控制策略研究与制定
    5.3 模糊控制器设计
    5.4 车辆起步过程的SIMULINK建模
    5.5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果园管理机械化发展现状
        1.2.1 果园挖坑机械化现状
        1.2.2 果园喷药机械化现状
        1.2.3 果园施肥机械化现状
        1.2.4 国内果园动力底盘机械化现状
        1.2.5 国外高地隙动力底盘机械化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总体设计方案确定
    2.1 驱动型式确定
    2.2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1 基本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基本参数确定
        2.3.1 发动机选型
        2.3.2 整机理论质量的确定
        2.3.3 整机外形尺寸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传动系与行走系设计
    3.1 传动系的设计
        3.1.1 传动方案的确定
        3.1.2 总传动比分配规则
        3.1.3 变速箱的设计
        3.1.4 中央传动的设计
        3.1.5 最终传动的设计
        3.1.6 动力换向机构的设计
    3.2 行走系的设计
        3.2.1 轮胎选型
        3.2.2 各档理论速度的确定
        3.2.3 轮距和离地间隙的确定
        3.2.4 轴距的确定
        3.2.5 轮距调整方法
        3.2.6 弹性元件的布置
    3.3 本章小结
4 虚拟样机建立及车架有限元分析
    4.1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概述
    4.2 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虚拟样机
        4.2.1 AIP 简介
        4.2.2 虚拟样机设计
    4.3 车架设计
    4.4 有限元法概述
    4.5 车架有限元分析
        4.5.1 车架满载静力分析
        4.5.2 车架模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性能分析
    5.1 牵引性能分析
    5.2 稳定性能分析
        5.2.1 纵向翻倾角
        5.2.2 纵向滑移角
        5.2.3 横向翻倾角
        5.2.4 横向滑移角
    5.3 机组配套性能分析
        5.3.1 配套机具的布局
        5.3.2 动力底盘的牵引力、输出动力、工作速度与机具协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与结合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自动离合器结构单元及其工作原理
        1.2.2 自动离合器执行系统研究现状
        1.2.3 自动离合器接合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与组织
        1.4.1 主要任务
        1.4.2 本文组织
第2章 自动离合器执行系统研究
    2.1 原有离合器操纵机构
    2.2 离合器工作特性分析
        2.2.1 膜片弹簧负荷特性
        2.2.2 膜片弹簧转矩特性
    2.3 驱动形式与电机的确定
        2.3.1 驱动形式的确定
        2.3.2 电机的选择
        2.3.4 螺旋传动机构参数的确定
    2.4 执行机构动态特性研究
        2.4.1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4.2 操纵机构数学模型
    2.5 执行机构PID控制
        2.5.1 PID控制基本原理
        2.5.2 执行机构动态特性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合器起步结合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起步工况分析及控制要求
        3.1.1 起步工况分析
        3.1.2 起步控制要求
    3.2 离合器接合过程动力学分析
    3.3 离合器起步控制评价指标
    3.4 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3.4.1 起步总体控制策略
        3.4.2 发动机局部恒转速策略
        3.4.3 离合器接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3.4.4 最大接合速度的确定
        3.4.5 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策略
    4.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4.2 驾驶员起步模糊控制器
        4.2.1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4.2.2 隶属度函数设计
        4.2.3 驾驶意图控制规则
    4.3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器
        4.3.1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4.3.2 隶属度函数设计
        4.3.3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规则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起步时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仿真分析
    5.1 动力传递系统的简化假设
    5.2 动力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发动机动态模型
        5.2.2 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慢起步仿真
        5.3.2 正常起步仿真
        5.3.3 急起步仿真
    5.4 分析与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7)数控自动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分选机的研究现状
        1.2.1 分选机原理
        1.2.2 分选机分选方式研究
        1.2.3 国外分选机研究现状
        1.2.4 国内分选机研究现状
    1.3 课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背景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弹簧分选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弹簧分选机总体要求
        2.1.1 工作环境条件
        2.1.2 主要性能要求
        2.1.3 设计原则
        2.1.4 设计依据
    2.2 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分选原理
    2.3 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分选流程
    2.4 弹簧分选机关键技术分析
    2.5 弹簧分选机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2.5.1 机械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2.5.2 定位方案选择
        2.5.3 分选结构方案选择
        2.5.4 机械机构方案设计
    2.6 弹簧分选机电控系统方案设计
        2.6.1 电控设计的主要内容
        2.6.2 电控系统方案选择
        2.6.3 电控系统方案设计
    2.7 弹簧分选机压力供给系统
        2.7.1 压力供给系统方案比较
        2.7.2 压力供给系统方案设计
    2.8 小结
3 弹簧分选机系统精度分析
    3.1 圆柱螺旋弹簧的几何描述
        3.1.1 主要几何参数
        3.1.2 圆柱螺旋弹簧几何参数关系式
    3.2 圆柱螺旋弹簧受力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3.2.1 圆柱螺旋弹簧静态力学模型
        3.2.2 单冲击力下的弹簧受力理论
        3.2.3 圆柱螺旋弹簧振动与受力关系
    3.3 圆柱螺旋弹簧定位运动学模型分析
        3.3.1 受检弹簧运动轨迹分析
        3.3.2 基于MATLAB 的运动轨迹建模
        3.3.3 基于MATLAB 的运动轨迹仿真
    3.4 小结
4 弹簧分选机结构单元模块设计
    4.1 弹簧分选机定位机构模块
        4.1.1 定位机构的组成
        4.1.2 分选机定位系统结构设计
    4.2 弹簧分选机分选机构模块
        4.2.1 分选机构概述
        4.2.2 分选机构机械结构
        4.2.3 步进电机概述
        4.2.4 步进电机的选择
        4.2.5 分选机分选系统结构设计
    4.3 弹簧分选机微机测控系统单元
        4.3.1 现场需求分析
        4.3.2 现场控制设计思想
        4.3.3 控制对象分析
        4.3.4 传感器的选择
        4.3.5 步进电机的控制
        4.3.6 气压传动控制模块
        4.3.7 数据采集卡及选用
        4.3.8 触摸屏模块选用
    4.4 系统干扰和抗干扰设计
        4.4.1 干扰产生的来源
        4.4.2 硬件抗干扰措施
        4.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4.5 小结
5 弹簧分选机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操作系统选择
    5.2 软件总体构思
    5.3 编程语言选择
    5.4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5.4.1 登录窗体与主控制界面
        5.4.2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
        5.4.3 数据文件存储
        5.4.4 数据报表打印
        5.4.5 模块间通讯设计
6 整机测试分析
    6.1 本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6.2 整机实验
    6.3 实验数据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图
    C. 系统软件主要源程序

(8)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农业耕作模式发展概况
        1.2.1 传统耕作技术
        1.2.2 保护性耕作技术
    1.3 联合作业机械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发展概况
        1.3.2 秸秆还田型联合耕整地机具发展现状
    1.4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1.4.1 优化设计技术
        1.4.2 虚拟样机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研究总体思路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样机总体方案及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1 总体方案
        2.1.1 样机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1.3 主要技术参数
    2.2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功能一体机样机选型及配套动力研究
    3.1 样机选型
        3.1.1 收获部件选型
        3.1.2 开沟装置选型
    3.2 整机配套动力研究
        3.2.1 收获功耗
        3.2.2 开沟功耗
        3.2.3 行走功耗
        3.2.4 整机功耗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及其主要工作参数确定
    4.1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及开沟方式选择
        4.1.1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
        4.1.2 开沟方式的选择
    4.2 开沟部件主要作业参数确定
        4.2.1 刀盘圆周速度(刀片端点线速度)确定
        4.2.2 刀盘转速确定
        4.2.3 刀片形式、数量及布置原则
        4.2.4 分土板安装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开沟装置及其传动系统设计
    5.1 基于Matlab的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5.1.1 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对机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5.1.2 基于Matlab的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优化
    5.2 刀盘传动系统设计
        5.2.1 两级传动链传动比优化分配
        5.2.2 轴承选用及主要传动件的效率
        5.2.3 各级传动件转速及所要传递的功率和扭矩计算
        5.2.4 齿轮、变速箱及轴类零件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开沟部件及其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 参数化建模及仿真研究
    6.1 基于Pro/E的开沟部件及其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研究
        6.1.1 基于特征的非标准件建模
        6.1.2 基于Pro/program的常用件造型
        6.1.3 基于族表的标准件造型
        6.1.4 开沟装置及其传动系统虚拟装配
    6.2 基于ADAMS的开沟部件运动仿真
        6.2.1 仿真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6.2.2 ADAMS动态仿真的理论基础
        6.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6.2.4 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多功能一体机田间试验
    7.1 试验准备
        7.1.1 试验主要内容
        7.1.2 试验主要影响因素、性能指标及所需设备、仪器
        7.1.3 参数测定
        7.1.4 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测定及计算
        7.1.5 样机加工及初始改进
    7.2 部件性能试验
        7.2.1 开沟性能试验
        7.2.2 埋草性能试验
    7.3 田间生产试验
        7.3.1 田间作业性能测试
        7.3.2 作业效率对比试验
        7.3.3 生产考核试验
    7.4 开沟功耗试验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内容
    8.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9)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轿车发展的阶段特点
    1.3 中国轿车自主创新的现状
    1.4 市场换技术的启示
    1.5 选题意义
    1.6 研究路线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2.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2.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2.1.2 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2.1.3 汽车车身外形的演变
        2.1.4 近年来汽车技术发展特点
        2.1.5 世界汽车工业的兼并与重组
        2.1.6 新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2.2 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2.2.1 乘用车柴油机化的比例提高
        2.2.2 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2.2.3 汽车安全标准要求更高
        2.2.4 汽车环保和节能成为首选课题
        2.2.5 新型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2.2.6 电子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2.2.7 通信和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
    2.3 世界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趋势
        2.3.1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3.2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2.3.3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轿车工业的发展
    3.1 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由来
        3.1.1 独立自主品牌阶段(1958-1984 年)
        3.1.2 合资品牌发展阶段(1984-2001 年)
        3.1.3 合资和自主品牌混战阶段(2001 年至今)
    3.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
        3.2.1 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因素分析
        3.2.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
        3.2.3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状况
    3.3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及地位
        3.3.1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
        3.3.2 中国轿车生产的地位
        3.3.3 提升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地位
    3.4 “红旗”轿车的自主创新
        3.4.1 大“红旗”的自主创新
        3.4.2 小“红旗”的自主创新
        3.4.3 “奔腾”的自主创新
    3.5 小结
第4章 轿车高速、稳定、减重的设计研究
    4.1 轿车的高速运动研究
        4.1.1 轿车的造型设计对高速运动的影响
        4.1.2 轿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4.1.3 轿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
        4.1.4 轿车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
    4.2 轿车的操纵稳定性研究
        4.2.1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2.2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
        4.2.3 轿车操纵稳定性仿真模拟研究
    4.3 轿车的轻量化设计研究
        4.3.1 轿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4.3.2 国内外轻量化研究的状况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汽车摩擦离合器综合试验仿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摩擦离合器综合试验概述
    1.3 离合器综合试验发展状况
    1.4 本课题对于汽车摩擦离合器发展的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DST180H8型离合器从动盘设计方案的选取与三维模型结构参数的确定
    2.1 DST180H8型离合器从动盘结构设计方案的选取
    2.2 DST180H8型离合器从动盘摩擦片模型尺寸的选取
    2.3 DST180H8型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T180H8型离合器从动盘超速旋转仿真试验与分析
    3.1 离合器从动盘超速旋转仿真试验
    3.2 摩擦片旋转强度的理论计算
    3.3 离合器耐高速(超速)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T180H8型离合器总成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三维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飞轮固有频率以及谐响应分析
    4.3 离合器压盘固有频率及谐响应的仿真分析
    4.4 离合器从动盘固有频率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摩擦离合器稳定工作状态的仿真试验分析与优化
    5.1 离合器稳定工作状态仿真试验分析的前处理
    5.2 离合器稳定工作状态的仿真试验分析
    5.3 离合器部件材料参数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ST180H8型离合器轴向压缩耐久试验与基于LS-DYNA方法的动态接合—轴向压缩耐久试验仿真分析
    6.1 基于LS—DYNA方法的离合器动态接合—轴向压缩耐久仿真试验
    6.2 离合器从动盘轴向压缩耐久试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D]. 王洪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D]. 欧希斌.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3)
  • [3]双质量飞轮零部件及汽车传动系统可靠性分析[D]. 张静. 东北大学, 2015(07)
  • [4]小型乘用车自动离合器研制[D]. 邱占浩.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3)
  • [5]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的研究[D]. 范瑶.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6]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与结合规律研究[D]. 孙欣.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3)
  • [7]数控自动圆柱螺旋弹簧分选机的研究与设计[D]. 李祝强. 重庆大学, 2010(03)
  • [8]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设计[D]. 陈玉仑.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 柳岩. 吉林大学, 2009(08)
  • [10]汽车摩擦离合器综合试验仿真技术的研究[D]. 张岚.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小型农用车离合器圆柱螺旋弹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