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

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

一、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阮一晨[1](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市生活性空间的发展随之转变为引领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是承载城市居民生活性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空间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研究数据与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量化支撑。但同时也引申出公共中心体系研究中,数据表征的充分性、研究方法的适应性、表征关系的实效性等数据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对象,针对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研究,在数据技术选择与应用、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优化布局手段等多方面文献综述基础上,结合规划研究中数据应用的特征,总结出本研究着力探索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观察并总结公共中心的特征、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类型特征与影响要素有哪些、怎样正确引导公共中心空间优化。并借鉴弱假设强表征的数据驱动范式,形成了由理论线索指导表征数据,再构建表征关系,从而推导特征规律的研究逻辑,将之应用于研究问题所对应的空间认知、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三个主要流程,以实现空间认知与优化的研究目的,解释公共中心体系空间特征与规律,完善其优化方法与流程。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特征认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入手,针对公共中心体系的构成要素,搭建手机信令、POI与调研数据结合的多源数据识别框架,实现杭州市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并从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关系与功能关联认识其基本空间特征。初步认识了体系内的公共中心路径依赖与道路亲缘特征规律与“一主一副数次多基”的4级中心体系,同时发现政府主导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中心关联中具有重要引领性作用。二是在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分析。构建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大层面的分析框架:在常态化层面,遵循先扩样后收缩的思路,从浙江省扩样识别公共中心体系的初长型、增长型、成熟型、完善型四大聚类,定位出与萧山区近似的成熟型与完善型聚类样本。同时地形条件、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力与公共交通6类影响要素存在显着的类型性差异,其变化特征主要由发展初期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变为后期由市场引领的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各影响要素间呈现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其中人口规模是发展程度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要素。在非常态化要素方面,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深受G20、亚运会与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件中正向推动力的促进,并在后续使其持续影响。三是在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分析。杭州市萧山区的研究范围,通过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具有强关联的线索,从人口的居住、就业、旅游三方面入手构建“人口—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推导出中心优化的空间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三方面目标准则:一是通过公共中心发展的监督学习模型、满意度与亚运会大事件分析结合,总结出经验目标。二是通过人本主义价值尺度下总结出效率与公平的发展目标,三是在公共中心现状特征中总结的规律性原则。最终在空间与非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优化指引。经三方面内容的逐层推进,实现了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的数据驱动研究框架搭建,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与认知,总结具有时空背景的特征经验与一般性的规律,丰富了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尕让卓玛[2](2021)在《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综合系统,城市用地因此需要承载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类功能。随着城市形态演化和经济结构更迭,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配置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诉求,故城市地价的细分和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商务办公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商务办公楼地价(简称为城市商办地价)作为城市商务空间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形态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探究商务办公楼用地及其主要细分地类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对城市经济空间精细化管理具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城市商办地价与其他城市地价一样,其时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商办地价的时间波动还是空间分异,必然都是在某些特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受某种机理的支配。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商办地价的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炼和构建了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6年-2015年杭州市主城区商务办公楼地价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OLS、GTWR、GWR、TWR等模型比较分析,识别那些主导这一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探究城市商办地价的时空演变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是城市经济和空间形态结构在时空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在时间维度不同阶段的特征遵循经典供需理论,而城市商办地价在区位、邻里和个别尺度的空间差异可以用地价竞租理论、亨利·乔治定理及特征价格理论分别解释,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依据其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和个别因素。2、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时间上总体上呈现“大小年”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其中,20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该时间段内有较强的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低值集聚逐步向高值集聚转变,且商办地价“热点”主要分布在武林-湖滨CBD区周围,说明现代城市的商务经济依旧对城市成熟CBD具有强空间依赖性。3、构建了由区位中心度、交通通达度、商务集聚度等7个影响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组成的商办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因子体系。对该因子体系的OLS检验结果显示,与湖滨CBD的距离(CBD2)、与钱江CBD的距离(CBD3)商务集聚度(BUN)、区块产业结构水平(EL)、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面积(AR)等因子统计检验显着,与住宅地价及商业地价的影响因子体系差别明显。4、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时间加权地理回归(T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定量解释和分析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用AIC、R2和RSS来考察GWR系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证明2006-2015年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影响因子的GTWR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各模型拟合优度GTWR>TWR>GWR>OLS。5、杭州商办细分地类中商业金融兼办公用地(商办地类1)和商业商务用地(商办地类2)地价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受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容积率(FRO)等为共同的影响因子。而二者影响因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区位中心度和产业结构的敏感度差异显着。6、商办地价时空演变具有区位选择机理、“点-轴”演进机理和功能推动机理,故建议杭州商办地价未来管理可以做以下4点尝试:1)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2)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3)推进商办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4)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诸葛田野[3](2020)在《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布局缺乏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往往忽视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效率最大化与公平性问题。本研究以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和GIS技术,对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与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与规模的人均指标数值偏低,而且配置水平不高,与杭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与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的北京、广州相比差距明显。杭州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增长与人口集聚增长基本保持同步,2019年杭州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2)杭州市下属各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以上城、下城、拱墅等杭州老城区的体育设施的规模配置水平明显低于江干、滨江等后发展城区的配置水平。(3)以时间为阻抗单位,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基本被15分钟行程内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区所覆盖;而萧山和余杭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明显不足,大部分区域的居民需要30-60分钟甚至60分钟以上的行程才能到达大型公共体育设施。(4)综合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区域人口密度、以及体育设施种类等因素,杭州市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能力排名前三为:江干区、西湖区和下城区。(5)71个大型体育设施都集中在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与高密度的人口有良好的拟合,但是,大型体育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也不均衡。可达性较好的区域主要由围绕上城区、江干区、下城区与滨江区的交界处,形成了环行分布,向外可达性依次递减。余杭区、萧山的北部区域可达性最差,是目前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的重点区域。(6)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不公平是由城市历史的积累和发展惯性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7)根据最小阻抗与最少点数模型计算,随着亚运会体育场馆项目的竣工,杭州市在余杭区、萧山区等区域增设6个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杭州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8)研究还提出了:1、以规划为导向,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相结合2、以法律为依据,合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3、以智能化为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体育设施转型4、以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三方共赢等政策建议。

颜伟理[4](2020)在《顾客满意导向的M月子中心体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月子中心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进行营销理念和策略的创新,以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进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和推荐率。在此背景下,月子中心的营销策略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然而,鲜有学者对月子中心的体验营销要素进行过研究,而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深入探讨月子中心体验营销策略的研究更是只鳞片爪。本文以月子中心这一新兴行业为研究背景,以杭州市萧山区M月子中心为具体研究对象,以体验营销、体验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相关研究为理论支撑,研究M月子中心提供给顾客的体验以及顾客感知的体验价值,进而研究如何通过体验营销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月子中心的顾客满意度,提高月子中心口碑营销的效能。基于此,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对M月子中心顾客样本的问卷调查发现:M月子中心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体验要素均对体验价值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M月子中心顾客感知的消费者投资报酬、服务优越性、美感和趣味性价值均对顾客满意度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体验价值在体验营销对顾客满意度影响关系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文对M月子中心开展体验营销工作提出以下策略建议:科学定位消费群体,努力创设自身的消费文化,增进顾客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加强对感官体验营销的设计,优化整合多模态感官体验,全面提升顾客的感官愉悦度;在各类服务项目中增加情感投入,凝练情感体验营销活动的主题,引发顾客的共鸣与情感认同;提升思考体验营销活动的创意,加强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心理联结,创造性的宣传企业品牌;创造足够的全方位的体验机会,唤起潜在顾客的体验投入,诱发其消费行为的改变。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策略建议对M月子中心以及类似的月子中心开发体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陈青[5](2020)在《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占总人口的11.9%。2018年末杭州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174.45万人,占总人口的22.5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28.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1%。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杭州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为满足社会养老需求,杭州市养老机构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改善养老机构的户外空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明确选题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对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法规规范和理论进行研究,并选取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希望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来提升养老机构户外景观品质。其次分析了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以及对户外空间的特殊需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评价体系,遵循指标因子选取的原则并系统归纳相关文献的评价因子后,最终建立了道路景观、场地空间、植物景观、景观设施4个准则层,人车分流设计、无障碍设计、空间安全性、空间可达性、植物多样性、照明设施等18个指标层的景观评价体系。设计专家问卷并计算因子权重,得出准则层中的场地空间和指标层中的空间安全性在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本文选取杭州市不同行政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8个养老机构的户外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进行深度调查分析。从整体布局、道路景观、场地空间、植物景观、景观设施等方面分析目前杭州养老机构户外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户外空间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希望通过对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改善户外空间环境,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

俞露[6](2019)在《萧山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结构效率转变,在原有向水平方向拓展的发展模式下,土地增量扩张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持续发展需要,存量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同时,城市扩张一方面要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的要求。因此,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选择什么样的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职能转型方向,才能更好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值得关注。本文研究的杭州市萧山区,作为2022年亚运会主场馆所在地,更是迫切需要在其城市更新中寻找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实现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的总目标。本文从研究我国政府治理演变路径着手,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治理演进的特点、现状。在此基础上,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结合我国城市更新的实际,从政府地位、政府参与程度、政府作用、治理方式、治理制度等5个维度提出网络化治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自组织型等3种模式。通过分析萧山区城市更新中的治理模式,分析其中政府职能,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群体的关系,并对比国内其他地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结构的异同,提出相应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萧山区城市更新城市治理模式。梳理萧山区“三改一拆”工作开展以来城市更新总体情况,梳理政府治理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和职能,明确政府治理类型。二是探讨萧山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产生的效应。基于萧山区“三改一拆”的实践,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访谈法,分析政府治理成效,并以案例分析增强文章的解释力度。三是提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模式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根据萧山区“三改一拆”现状,对比我国其他城市更新案例,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及其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本文指出短期来看萧山区城市更新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是适宜的,从长期来看萧山区政府需要在城市更新中寻找更为合适的政府治理模式,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治理共同体,进一步优化治理模式;升级政府服务,明晰权责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重视法治建设,依法进行城市更新治理等四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萧山区下一阶段城市更新管理工作提出发展方向。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7](2019)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杭政办函[2019]75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根据《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72号)要求,我市对2019年6月30日以前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继续有效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881件、宣布失效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154件、废止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195件。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清理结果予以公布。

马淇蔚[8](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对于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自然资源紧约束增强的背景下,基于生态视角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必要性已逐渐形成普遍共识。既往研究主要采用垂直叠加与水平生态过程的空间分析和自然限制性要素的空间整合这两种设定理论与方法:第一种假定各生态因子具备独立效力、共同作用于边界划定过程,关乎重要性排序却较少涉及到因子间可能存在的正负影响效应;第二种便于实际的操作管理,但其技术流程及结果在反映生态机制的科学性方面有待商榷。总之,两者均鲜有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角度出发,考虑到城市外部空间对内部空间的限制力亦具有复杂性,进而量度同一用地表达的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及差异性、解析各功能互相促进或对立的作用关联,并以此为科学依据与规划逻辑、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多样功能,既满足城市增长管理的基本需求又能提升高层次福祉,且服务间具有彼此增益的协同和此消彼长的权衡,充分运用以上生态机制,能够为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提供新途径——进行动态时空尺度下的多维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解析协同权衡机制并将以上作为设定多情景城市空间增长的依据,有助于精准控制禁止城市发展区域、理性引导潜在土地供给地区,统筹发挥城市增长边界扼守生态刚性底线与响应发展弹性诉求的兼容功效。论文由三部分构成一个逻辑体系:第一部分(1至3章):分析了研究问题及思路,搭建了技术路线;回顾了城市增长边界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模式,评述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切入点;解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及优势与局限性。第二部分(4、5章):以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优势与局限性互补为前提,以生态系统服务机制对应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类型及差异为路径,建构了“交叉融合”框架;集成了增长指数与重心解读、生态价值评价及安全格局构建、空间多元统计、城市增长模拟等方法,对应城市空间增长格局进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分析、城市空间增长情景模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四个技术流程,以模块化的形式构建了划定模型。第三部分(第6章):以杭州市为例,应用上述理论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增长阶段性特征与驱动机制、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解析了协同权衡关系、模拟比选了多情景城市空间增长、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衔接了空间规划体系。针对关键问题——“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协同权衡机制,嵌入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过程?”,论文从理论认知、技术方法、应用实践三个方面作出了回应:(1)在生态系统服务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交叉融合”框架中,重点表达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协同权衡机制作为生态约束条件,用以限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禁止和适宜城市增长区域的内在关联。(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及协同权衡机制解析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优化了现有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价值当量的栅格评价方法,通过服务功能的异质性重构、动态变化分析与空间制图、生境源斑块及生态廊道网络的矢量辨识,限定了禁止城市增长的高价值生态空间结构和潜在土地供给区域,为动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STATA15软件平台,逐级递进地使用了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深度解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同权衡关系及其程度,为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动态开发时序情景提供了规划依据;根据协同权衡机制,运用多准则判断—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服务功能的权重,基于GIS软件平台,叠合形成了适宜城市增长的生态开发优先权情景、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作用下的综合扩展阻力面,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拟、得到了多情景结果,为确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动态空间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3)以生态潜在威胁(InVEST生境退化评估)、增长格局进程(空间叠置定性判断)、土地集约程度(景观格局指数测度)作为评判标准和技术方法的城市增长边界多情景比选分析,是综合决策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有效途径,其最优划定结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输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标准化图则、形成增长管理指标的政策工具包,以此建立贯穿宏—中—微观的“空间一张图”的城市增长管理体系,有助于保障边界后续实施的有效性、严肃性。论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方法相较已有研究,提升之处在于:(1)依据协同权衡关系、整合多服务功能,实现动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生态多情景创建;(2)划定结果精准控制了中高生态价值区域、最大限度约束区域生态安全底线格局,有序释放了低生态价值地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增长在当前最适宜的空间内开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改进了静态价值当量评估,提出以空间的动态使用为导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2)提升了生态视角下的划定路径,实现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应用协同权衡机制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技术途径。

李政欣[9](2019)在《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万村景区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打造1万个A级及以上的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将打造1000个,这是浙江省继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后关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3A级景区村庄的创建不仅是对浙江省乡村资源进行开发式保护的有效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随着3A级景区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如何有效协调3A级景区村庄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平衡居民与游客的权益,确保3A级景区村庄建设重心从数量提升转移到质量改善,是当下乡村在产业转型中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及乡村旅游在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村庄综合品质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提取、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3A级景区村庄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勘察、仪器测定结合统计资料、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收集,并深入分析、评价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的综合品质,最后提出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与梳理,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景区村庄等概念进行梳理,并对村庄综合品质进行概念界定。(2)通过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及城市品质等相关评价研究成果的研读,并参照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细则、临安市3A级村落景区实施细则、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结合专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评价指标进行提取与筛选,构建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5个准则层:居住环境品质、旅游发展基础、公共管理品质、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10个要素层: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旅游服务设施、村庄历史文化、村庄安全、管理水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及59个具体指标,并制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3)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确定了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各指标层的权重进行计算与分析,构建出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体系。5个准则层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居住环境品质(0.3401)>区位交通条件(0.2462)>公共管理品质(0.1664)>旅游发展基础(0.1329)>社会经济基础(0.1143),居住环境品质承载了30%以上的权重,其中,居住环境品质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基础设施(0.2551)>村庄环境(0.0850),旅游发展基础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服务设施(0.0886)>历史文化(0.0443),公共管理品质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村庄安全(0.1387)>管理水平(0.0277),社会经济基础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经济发展(0.0858)>社会发展(0.0286),区位交通条件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区位条件(0.1641)>交通条件(0.0821)。(4)运用上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在10个样本3A景区村庄中,青芝坞、小古城的综合品质得分为4.6915以及4.6351,处于高水平;东梓关、荻浦村、深奥村以及指南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4.1410、4.4175、4.4644以及4.0619,处于较高水平;凤坞村、新叶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3.827、3.8896,处于中等水平;青田村、汪家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3.1789及3.0843,处于较低水平。杭州市城区及其他7个县区市的3A级景区村庄在综合品质上存在明显的梯度空间分异特征。根据不同评价等级的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现状,针对性地提出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提升策略。

任方舟[10](2019)在《基于GIS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八区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租购并举制度以缓解居住矛盾,长租公寓倚靠政策支持、获得资本青睐、赢得市场认可,对于落实租购并举制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的长租公寓已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大量的备选项目,租赁企业无法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址判断。同时甚至出现了租赁企业为抢占市场而盲目选址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对租赁运营机构造成损失,还可能导致租赁市场混乱,违背缓解居住矛盾的初衷。合理的长租公寓选址,一方面能吸引租客入住,有效解决青年人群住房问题;另一方面,能为租赁运营机构带来良好的回报率,同时能为长租公寓的后续运营孕育良好的先天优势。因此有必要对长租公寓的选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以轻资产模式下的集中式长租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对长租公寓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建立指标体系和构建科学合理的选址模型。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识别出长租公寓选址的影响因素,之后分别站在租赁客群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分析了现有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的特点。再以这些特点修正和确定了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区位因素、设施配套因素、经济因素、政策与社会因素四大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文对选址的模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确定了多准则决策模型的选址方式。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构建出基于GIS-MCDA的选址流程。最后,本文搜集了杭州市主城8区的相关数据,利用G1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再利用ArcGIS 10.3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和加权评价,最终得出了杭州市主城8区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的六大适宜区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构建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指标体系和选址模型能够为租赁企业提供选址依据和参考意见,从而推动长租公寓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效缓解居住矛盾。

二、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带来的新需求
        1.1.2 公共服务规划地位提升形成的新定位
        1.1.3 数据科学革命引领的新视野
        1.1.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主要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数据驱动
        1.3.2 公共中心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方法
        1.5.2 定量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章节组织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形态发展与演化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1.2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2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
        2.2.1 城市中心识别数据源
        2.2.2 城市中心及其体系识别方法
    2.3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变趋势与影响要素
        2.3.1 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实践与效能
        2.3.2 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趋势
        2.3.3 公共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要素
    2.4 公共中心与城市服务的空间布局优化
        2.4.1 公共中心的布局优化
        2.4.2 各类城市服务的布局优化
    2.5 借鉴与启示
        2.5.1 研究借鉴
        2.5.2 研究启示
3 研究框架
    3.1 数据驱动的发展脉络
        3.1.1 大数据的发展及利用
        3.1.2 机器学习发展历程
        3.1.3 数据驱动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3.2 表征学习与城市空间科学互动的研究理念
        3.2.1 表征学习的应用难点
        3.2.2 分析框架的基本流程
        3.2.3 数据分析的基本逻辑
        3.2.4 数据获取的基本原则
    3.3 数据驱动的公共中心体系研究框架
        3.3.1 研究主要问题难点
        3.3.2 测度识别的理论先验
        3.3.3 影响要素分析的理论先验
        3.3.4 优化策略的理论先验
    3.4 本章小结
4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与空间特征
    4.1 供需视角下的中心度评级体系与数据基础
        4.1.1 中心度的评价
        4.1.2 中心度计算的数据基础
    4.2 中心度计算结果与空间特征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设施聚合度:多中心结构展现
        4.2.3 设施规模度:中心集聚特征显着
        4.2.4 设施使用度:就近满足的网络结构
        4.2.5 中心度:内聚外散,北密南疏的整体格局
    4.3 识别与特征分析
        4.3.1 基于密度阈值的公共中心识别流程设计
        4.3.2 公共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公共中心的体系结构特征
        4.3.4 功能关联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
    5.1 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程度的表征
        5.1.1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能级
        5.1.2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数量
        5.1.3 公共中心体系的均衡度
    5.2 基于集成学习的中心度表征模型
        5.2.1 特征构造与模型设计
        5.2.2 模型精度检验方法
        5.2.3 模型训练与精度表现
    5.3 基于集成模型省域区县中心度拟合
        5.3.1 中心度的分块拟合
        5.3.2 中心体系的采样结果
        5.3.3 省域区县公共中心体系表征
    5.4 常态化影响要素分析
        5.4.1 公共中心体系常态化影响要素的选择
        5.4.2 中心度的多元线性回归
        5.4.3 公共中心发展程度的聚类及其特征
        5.4.4 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化趋势分析
        5.4.5 常态化影响要素构成与影响机制构建
    5.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非常态化影响要素
        5.5.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5.2 基础设施建设
        5.5.3 城市空间调整
        5.5.4 经济发展
        5.5.5 城市品牌价值提升
        5.5.6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
    6.1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布局的空间关联
        6.1.1 基于人口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先验
        6.1.2 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联
        6.1.3 人口与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构造
        6.1.4 模型结果与分析
        6.1.5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关联中的主要特征
    6.2 公共中心优化目标
        6.2.1 经验目标
        6.2.2 价值目标
        6.2.3 规律原则
    6.3 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指引
        6.3.1 空间优化指引
        6.3.2 服务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公共中心识别与空间特征分析
        7.1.2 公共中心的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
        7.1.3 公共中心的优化指引
    7.2 主要创新之处
        7.2.1 引入了多源数据与算法适应的公共中心识别系统
        7.2.2 尝试了表征数据与理论结合的影响要素解释机制
        7.2.3 构建了集成框架与机制协同的目标估计监督模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内容的深入挖掘
        7.3.2 研究理论的深化演绎
        7.3.3 数据技术的更新适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浙江省区县中心体系发展程度影响要素
    附录2 集成树分类规则
    附录3 网络调查问卷中公共中心体系相关问题
个人简介

(2)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商办用地的概念和特征
        1.1.1 商办用地及商办地价
        1.1.2 商办用地的基本特征
    1.2 研究的背景
        1.2.1 理论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结构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地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1.1 城市地价
        2.1.2 城市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2.2 城市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城市地价影响因素及其分类
        2.2.2 城市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3 商办地价及其时空分异相关研究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时空特征
        2.3.2 商务办公楼及其租金特征
    2.4 文献评述及研究切入点
3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前提
    3.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3.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3.2 我国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研究的实证前提
        3.2.1 相对稳定的政策区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政策因素
        3.2.2 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商办地价发展的时间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数据
    4.1 数据选择
        4.1.1 研究区选择
        4.1.2 研究空间范围选择
        4.1.3 研究时间范围选择
        4.1.4 数据类型选择
    4.2 数据的获取
        4.2.1 原始数据的采集
        4.2.2 地价数据的预处理
        4.2.3 研究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4.3 杭州商办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
        4.3.1 不同年份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3.2 不同区域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3.3 不同用途分类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杭州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5.1 杭州商办用地价的时间特征
    5.2 商办地价的数据结构与趋势
        5.2.1 杭州商办地价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5.2.2 杭州商办地价的空间趋势
    5.3 商办地价的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分析
        5.3.1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3.2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异质性分析
        5.3.3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插值分析
    5.4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5.4.1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样本空间分布特征
        5.4.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空间分异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体系研究
    6.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与量化
        6.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简析
        6.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1.3 影响因子说明与量化
    6.2 基于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6.2.1 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简介
        6.2.2 OLS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6.3 基于GWR系列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6.3.1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概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及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7.1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7.1.1 典型区位因素分析
        7.1.2 邻里因素
        7.1.3 个别因素:宗地面积
    7.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分析
        7.2.1 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演变影响因子的模型检验
        7.2.2 商办地类1 影响因子分析
        7.2.3 商办地类2 影响因子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8.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演变机理解析
        8.1.1 区位选择机理
        8.1.2 点-轴演进机理
        8.1.3 功能推动机理
    8.2 政策启示
        8.2.1 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
        8.2.2 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
        8.2.3 推进商办楼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
        8.2.4 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体育设施
        2.1.2 空间布局
        2.1.3 网络分析
        2.1.4 可达性
    2.2 文献综述
        2.2.1 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
        2.2.2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2.2.3 研究评述与启示
3、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况与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现状
    3.1 城市发展概况
        3.1.1 行政区域划分与人口分布
        3.1.2 各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3.2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
        3.2.1 城市布局结构
        3.2.2 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3.3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现状
        3.3.1 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与属性
        3.3.2 公共体育设施的归属情况
        3.3.3 公共体育设施的种类
        3.3.4 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状况
    3.4 小结
        3.4.1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与规模的人均指标数值偏低
        3.4.2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结构不完善、体育设施配置不高
        3.4.3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
        3.4.4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区域性差异明显
4、基于GIS的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分析
    4.1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4.1.1 起始点与目的地的确定
        4.1.2 杭州市城市道路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2 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区分析
    4.3 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计算
        4.3.1 最短距离计算
        4.3.2 潜能模型分析过程
        4.3.3 可达性的结果表达与分析
    4.4 小结
        4.4.1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呈现地域性不均衡
        4.4.2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等级体系不健全,城市副中心体育设施明显不足
        4.4.3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存在结构性错位
        4.4.4 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不公平是历史惯性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5、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优化
    5.1 优化的基本原则
    5.2 优化的依据
    5.3 优化的方法选择
    5.4 杭州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优化方案
        5.4.1 优化模型选择
        5.4.2 优化的具体步骤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以规划为导向,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相结合
        6.2.2 以法律为依据,合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
        6.2.3 以智能化为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体育设施转型
        6.2.4 以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三方共赢
7、研究的缺憾
参考文献
附录

(4)顾客满意导向的M月子中心体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体验营销理论
        2.1.1 体验的概念与分类
        2.1.2 体验营销的理论架构
        2.1.3 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的理论比较
    2.2 顾客价值与体验价值理论
        2.2.1 价值与顾客价值的概念
        2.2.2 顾客体验价值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体验营销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2.3.2 体验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
        2.3.3 顾客满意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M月子中心市场开发的环境与现状分析
    3.1 M月子中心情况分析
        3.1.1 M月子中心简介
        3.1.2 M月子中心产品服务组合
    3.2 M月子中心市场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产业链环境
        3.2.4 消费升级和消费理念革新
    3.3 M月子中心竞争状况分析
    3.4 M月子中心市场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3.4.1 纯台式月子护理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
        3.4.2 潜在消费者对月子中心高品质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高
        3.4.3 市场产品与服务存在同质化倾向
        3.4.4 互联网思维运用得不够
        3.4.5 营销方法缺乏创新
        3.4.6 当前口碑营销策略的实施缺乏工作抓手
第四章 M月子中心体验营销要素构建调查研究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模型
        4.1.2 研究假设
    4.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4.2.1 体验营销
        4.2.2 体验价值
        4.2.3 顾客满意度
    4.3 问卷设计与样本来源
        4.3.1 问卷设计
        4.3.2 样本来源
    4.4 描述性统计结果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4.5.1 信度分析
        4.5.2 效度分析
    4.6 假设检验
        4.6.1 相关分析
        4.6.2 回归分析
        4.6.3 验证结果
第五章 M月子中心基于顾客满意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5.1 通过优化多模态感官体验以提升顾客感官愉悦
    5.2 增加情感投入凝练情感营销主题以引发顾客共鸣与认同
    5.3 提升思考体验营销创意以加强品牌心理联结和宣传企业品牌
    5.4 创造体验机会以唤起体验投入从而诱发行为改变
    5.5 定位消费群体并创设消费文化以增进品牌认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M月子中心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表1:三个分量表的内在信度分析表
    附表2:总量表的内在信度分析表
    附表3:三个分量表的效度分析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人口老龄化特征
        1.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1.3 国内外养老现状分析
        1.1.4 国内外养老机构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养老机构
        1.3.2 户外空间
        1.3.3 景观设计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养老机构景观理论与现状研究
    2.1 国外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研究
        2.1.1 相关法规规范研究
        2.1.2 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研究
        2.2.1 相关法规规范研究
        2.2.2 相关理论研究
    2.3 国外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的案例研究
        2.3.1 日本横滨太阳城
        2.3.2 新加坡海军部村庄
    2.4 国内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的案例研究
        2.4.1 北京金手杖国际养老公寓
        2.4.2 上海泰康之家·申园
        2.4.3 浙江绿城乌镇雅园
    2.5 本章小结
3 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3.1 老年人的概念及分类
        3.1.1 概念
        3.1.2 分类
    3.2 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3.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分析
        3.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3.2.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分析
        3.2.4 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需求
    3.3 养老机构使用人群分析
        3.3.1 养老机构的老人
        3.3.2 养老机构的访客
        3.3.3 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
    3.4 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3.4.1 确定评价因子
        3.4.2 构建层次结构
        3.4.3 专家问卷调查
        3.4.4 确定权重向量
        3.4.5 评价权重分析
    3.5 养老机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
        3.5.1 安全性原则
        3.5.2 多样性原则
        3.5.3 舒适性原则
        3.5.4 参与性原则
        3.5.5 文化性原则
    3.6 养老机构户外空间设计策略
        3.6.1 道路景观设计
        3.6.2 场地空间设计
        3.6.3 植物景观设计
        3.6.4 景观设施设计
4 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调查与研究
    4.1 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机构概况
        4.1.1 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4.1.2 杭州市养老机构概况
    4.2 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活动调查问卷与分析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3 问卷调查数据总结
    4.3 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调查研究
        4.3.1 金色年华金家岭退休生活社区(西湖区2008年)
        4.3.2 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养老中心(江干区2012年)
        4.3.3 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滨江区2017年)
        4.3.4 暮泰医养中心(上城区2017年)
        4.3.5 亲和源·杭州老年公寓(下城区2018年)
        4.3.6 杭钢随园智汇坊(拱墅区2018年)
        4.3.7 良渚万科随园嘉树(余杭区2018年)
        4.3.8 国投紫荆园养老公寓(萧山区2018年)
    4.4 本章小结
        4.4.1 空间布局
        4.4.2 植物景观
        4.4.3 景观设施
5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景观优化设计
    5.1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项目概况
    5.2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现状分析
        5.2.1 整体布局
        5.2.2 道路景观
        5.2.3 场地空间
        5.2.4 植物景观
        5.2.5 景观设施
    5.3 总体设计策略
        5.3.1 改造设计理念
        5.3.2 改造设计目标
        5.3.3 改造设计方案
    5.4 重要节点优化策略
        5.4.1 入口广场空间
        5.4.2 中心水景空间
        5.4.3 康体运动空间
        5.4.4 宅间休闲空间
        5.4.5 配套服务空间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历

(6)萧山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高品质化趋势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1.1.2 城市更新中生产要素高效化配置要求重构政府治理体系
        1.1.3 萧山区城市更新与政府治理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
    2.2 政府职能理论供求分析
        2.2.1 地方政府职能需求分析
        2.2.2 地方政府职能供给分析
    2.3 地方政府治理——网络化治理
        2.3.1 城市更新中的政府治理概述
        2.3.2 城市更新的网络化治理理论
        2.3.3 城市更新中地方政府网络化治理形成的基础
        2.3.4 城市更新中地方政府网络化治理类型
第三章 萧山区“三改一拆”中政府治理模式分析
    3.1 研究区域背景
        3.1.1 萧山区区域概况
        3.1.2 萧山区经济发展情况
        3.1.3 萧山区“三改一拆”工作
    3.2 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3.2.1 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型特点
        3.2.2 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型形成的原因
        3.2.3 政府主导型治理的影响
    3.3 萧山区“三改一拆”政府主导治理模式——以北干街道城北村整村改造为例..
        3.3.1 改造背景——政府改造意愿强势
        3.3.2 改造方式——区政府主导
        3.3.3 改造成果
        3.3.4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政府参与型治理和自组织型治理的模式借鉴
    4.1 政府参与型
        4.1.1 治理特点
        4.1.2 形成原因
        4.1.3 治理影响
    4.2 广州市琶洲村改造案例分析
        4.2.1 改造背景
        4.2.2 治理方式
        4.2.3 治理效果
    4.3 自组织型治理
        4.3.1 治理特点
        4.3.2 形成原因
        4.3.3 治理影响
    4.4 佛山市石头村案例分析
        4.4.1 改造背景
        4.4.2 改造过程
        4.4.3 改造成效
第五章 萧山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方向
    5.1 基于地方政府网络化治理的横向比较
        5.1.1 形成路径
        5.1.2 政府定位
        5.1.3 治理基础和特征
    5.2 萧山区城市更新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失去的治理价值
        5.2.1 短期效果差异不明显
        5.2.2 中长期来看萧山区政府治理绩效降低
    5.3 强化市场机制是萧山区城市更新短期内需转变方向——吸取琶洲村城市更新经验
        5.3.1 城北村和琶洲村为何走上不同的城市更新道路
        5.3.2 琶洲村改造模式是否能成为萧山城市更新的模板
    5.4 萧山区城市更新从石头村城市更新中的反思
        5.4.1 集体经济欠发达难以支撑多元共治
        5.4.2 强势政府管理模式转变较慢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萧山区城市更新治理模式为政府主导型
        6.1.2 短期来看萧山区城市更新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是适宜的
        6.1.3 从长期来看萧山区城市更新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治理模式
    6.2 政策建议
        6.2.1 构建治理共同体,进一步优化治理模式
        6.2.2 升级政府服务,明晰权责范围
        6.2.3 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
        6.2.4 重视法治建设,依法进行城市更新治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思路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增长边界的研究综述
    2.1 城市空间增长模拟的技术方法
        2.1.1 城市空间增长的因子叠加模拟
        2.1.2 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模拟
        2.1.3 城市空间增长的复合模拟模型
    2.2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调整方法
        2.2.1 城市增长边界的规模确定
        2.2.2 城市增长边界的形态划定
        2.2.3 城市增长边界的动态调整
    2.3 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体系与实施绩效
        2.3.1 城市增长管理的工具体系
        2.3.2 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政策
        2.3.3 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绩效
    2.4 城市增长边界的实践模式
        2.4.1 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实践模式
        2.4.2 国内城市增长边界的实践模式
        2.4.3 国内外城市增长边界实践模式的比较
    2.5 研究评述与切入点
        2.5.1 研究评述
        2.5.2 研究切入点
3 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解析
    3.1 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前提
        3.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及研究议题
        3.1.2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载体及影响因素
        3.1.3 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表达
    3.2 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构成
        3.2.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价值评价
        3.2.2 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权衡解析
        3.2.3 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模拟
    3.3 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体系特征
        3.3.1 优势特征
        3.3.2 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
4 生态系统服务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交叉融合
    4.1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特征
        4.1.1 优势特征
        4.1.2 局限性
        4.1.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可行性
    4.2 生态系统服务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融合路径
        4.2.1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类型及差异
        4.2.2 生态系统服务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类型差异
        4.2.3 锁定融合路径
    4.3 生态系统服务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融合框架
        4.3.1 融合框架的建构
        4.3.2 融合框架的意义
        4.3.3 融合框架的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构建
    5.1 模型概述
        5.1.1 构建模型的必要性及作用
        5.1.2 模型的运行逻辑
        5.1.3 模型的系统边界
        5.1.4 模型的解决议题
        5.1.5 模型的总体结构
    5.2 技术流程Ⅰ:城市空间增长格局进程分析
        5.2.1 增长规模与强度指数的数值分析
        5.2.2 变异系数与重心转移的区位分析
        5.2.3 多阶段用地叠置的几何形态分析
        5.2.4 景观格局指数的碎化紧凑度分析
    5.3 技术流程Ⅱ: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分析(ESs)
        5.3.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价值当量评价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制图与重构
        5.3.3 生境源斑块及生态廊道网络辨识
        5.3.4 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机制解析
    5.4 技术流程Ⅲ:城市空间增长情景模拟(ESs—MCR)
        5.4.1 MCR空间模拟的技术规则
        5.4.2 ESs结合MCR的修正优化
        5.4.3 ESs—MCR情景模拟的技术规则
        5.4.4 ESs—MCR情景模拟的过程
    5.5 技术流程Ⅳ: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5.5.1 多情景模拟结果的比选分析
        5.5.2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5.6 本章小结
6 应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6.1 研究区域、尺度与数据
        6.1.1 杭州城市发展概况
        6.1.2 研究区域与尺度
        6.1.3 研究数据及预处理
    6.2 技术流程Ⅰ: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格局进程分析
        6.2.1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的规模强度特征分析
        6.2.2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的模式类型演变分析
        6.2.3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格局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6.2.4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格局进程的驱动机制分析
    6.3 技术流程Ⅱ:杭州市ESs评价分析
        6.3.1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价值当量评价
        6.3.2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制图与重构
        6.3.3 杭州市生境源斑块及生态廊道网络的辨识
        6.3.4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权衡机制解析
    6.4 技术流程Ⅲ:杭州市ESs—MCR情景模拟
        6.4.1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权衡情景
        6.4.2 杭州城市增长边界的规模结构情景
        6.4.3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的多情景模拟
    6.5 技术流程Ⅳ:划定杭州城市增长边界
        6.5.1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多情景模拟结果的比选分析
        6.5.2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反馈城市空间增长的机制分析
        6.5.3 划定杭州城市增长边界
    6.6 本报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地发展概况
        1.1.2 杭州市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地发展概况
        1.1.3 A级景区村庄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旅游地
        2.1.3 A级景区村庄
        2.1.4 村庄综合品质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2.2.2 乡村旅游地研究综述
        2.2.3 乡村及乡村旅游评价研究综述
        2.2.4 文献综述述评
3 3A级景区村庄分布概况
    3.1 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分布情况
    3.2 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分布热点区
    3.3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情况
    3.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
    3.5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热点区
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可评价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综合性原则
        4.1.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4.2 评价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4.3.2 建立评价体系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
    4.4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5 评价标准的确定
        4.5.1 居住环境品质
        4.5.2 旅游发展基础
        4.5.3 公共管理品质
        4.5.4 社会经济基础
        4.5.5 区位交通条件
    4.6 评价得分与等级说明
5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地选取及概况
        5.1.1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样本村庄选取
        5.1.2 3A级景区村庄样本地概况
    5.2 数据来源和分析处理
        5.2.1 数据收集方式
        5.2.2 评价量化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5.3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结果
        5.3.1 样本村庄综合品质评价
        5.3.2 样本村庄综合品质要素层评价
    5.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1 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2 居住环境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3 旅游发展基础空间分异特征
        5.4.4 公共管理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5 社会经济基础空间分异特征
        5.4.6 区位交通条件空间分异特征
6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1 评分高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2 评分较高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3 评分中等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4 评分较低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GIS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八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矛盾促使了长租公寓行业的兴起
        1.1.2 长租公寓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1.1.3 长租公寓选址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租赁市场和选址研究综述
        1.2.2 国内租赁市场和选址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概念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
        2.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场景
        2.2.3 GIS在选址问题中的优势
    2.3 理论基础
        2.3.1 点-轴系统理论
        2.3.2 职住平衡理论
        2.3.3 价值链理论
        2.3.4 区位论
        2.3.5 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指标体系
    3.1 集中式长租公寓现状
        3.1.1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规模和分类
        3.1.2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现状特点
    3.2 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指标体系
        3.2.1 指标选取原则与步骤
        3.2.2 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指标体系选取
        3.2.3 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指标体系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模型
    4.1 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模型构建
        4.1.1 选址模型分类与选择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1.3 GIS量化指标和指标评价标准
    4.2 GIS与多准则决策结合的选址流程
    4.3 本章小结
5 杭州市主城8区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
    5.1 杭州市简介及集中式长租公寓发展情况
        5.1.1 杭州市概况
        5.1.2 杭州市租赁市场及集中式长租公寓发展情况
        5.1.3 杭州市集中式长租公寓典型项目调研
    5.2 杭州市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实例
        5.2.1 G1 法确定指标权重
        5.2.2 选址影响因素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5.2.3 GIS指标评价和专题图
        5.2.4 选址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集中式长租公寓适宜性研究指标赋权调查表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D]. 阮一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2]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D]. 尕让卓玛. 浙江大学, 2021(08)
  • [3]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D]. 诸葛田野. 浙江大学, 2020(01)
  • [4]顾客满意导向的M月子中心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 颜伟理.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杭州市养老机构户外空间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D]. 陈青. 浙江大学, 2020(01)
  • [6]萧山区城市更新中政府治理模式的研究[D]. 俞露. 西北大学, 2019(04)
  • [7]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J].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0)
  • [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研究[D]. 马淇蔚. 浙江大学, 2019(01)
  • [9]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D]. 李政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基于GIS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选址适宜性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八区为例[D]. 任方舟.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足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