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蚕桑起源传说比较

中日蚕桑起源传说比较

一、中日蚕桑起源传说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闫咚婉[1](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提出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卢静达[2](2021)在《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文中提出神话与神道信仰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古事记》作为神道原典,是该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古事记》是日本古代为规范皇权世系尊卑而编纂的官修典籍,融汇了神话传说、历史记事、文学作品、民间歌谣、宗教祭祀、地方风俗等多种内容,囊括了古代日本社会的各色面貌,对日本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神道理论的形成,以及日本宗教思想的成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的神灵信仰不论是在早期发源阶段还是在后来的宗教化过程中,都牵涉到诸多问题,因而很难以一条主线完全呈现出在不同时期、地域内,不同外来宗教、文化影响下日本神灵信仰的完整形象。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在神灵信仰的形成期——融合渡来人文化、借助外来宗教理论形成《古事记》神代史,在神灵祭祀的发展期——追求“实用性”、着重强化自身体系和完善内部结构,还是在神道理论的成熟期——醉心于强调宗教的“民族性”精神、片面夸大自身民族优越性,都隐含着一条贯穿始终的思维逻辑,即日本宗教在完成了对外来文化、宗教理论的受容后,便随即开始了“去中心化”过程,淡化、否定神灵信仰中存在的外来因素,强调其民族性价值,并不断通过回溯上古神话来找寻或建构自己民族精神的“根”。以此为线索,本文以《古事记》神代卷文本为基础,结合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研究成果,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日本神灵信仰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古事记》的成书背景、撰史动机,以及神代史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古事记》神代卷的结构进行体系化分类,系统总结出了对后世神灵信仰影响较大的神话元素,并着重论述了神代史叙事中神话世界三层架构的内在原理和其中蕴含的神代思想多元化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古事记》成书以前“渡来人”与倭王权之间的关系,发现日本在与外来族群长期混融、与外来文化相互浸润的过程中,保存了中华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古色。同时,当外来的神灵崇拜与祭祀礼俗对日本固有的宗教传统产生冲击之时,日本为了追赶先进国家,开始大量借助外来文字和神话理论,与本土信仰相结合,建构起了一套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第三章论述了在通过编纂《古事记》将口传记事转为笔录文字之时,日本对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古事记》所载“创世”神话借助阴阳、道家思想提出了对“自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创生”神话又暗藏了以“秽”为禁忌、“祓”为手段、“罪”“罚”为结果的宗教法则。神代卷对世界本源和人类生死问题的终极探讨,奠定了日本民族宗教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剖析了《古事记》神话中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祭礼内涵,并以此还原了《古事记》中以众神为核心的祭祀之道,即神道的宗教发源。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神道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其先后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和教派神道等发展阶段,并与儒佛等思想学说和宗教派别由最初的对立逐渐走向妥协、调和,最后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性、覆盖面极广的民族宗教思想体系。第五章重点对日本国家祭祀的形成和神道思想在后世的流变进行了解读,通过厘清祭祀礼俗由乡土民间传入宫廷系统、地方氏神转化为天皇族神的过程,发现其中隐含了神国正统思想中“神道”与“王道”意识的早期结合。而中世以后日本致力于对民族精神的发掘和建构,通过神道复古的实践,以及学界对神道思想中“原质”“古层”“古道”等核心观念的讨论,引发了日本对宗教“民族性”价值的追捧,更刺激了日本独立于中华体系之外的自立愿望的产生。尤其近代,神灵信仰被皇权政治恶用,成为皇国史观主导下民族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这种意识形态的成因和影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李子溪[3](2021)在《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公园是在乡村地区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自农业观光园发展而来,具有除农业生产外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康养等多方面功能,在我国低碳环保的新农村建设和优质公共空间营造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已早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在我国建设农业公园要满足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要求。然而,以往的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承载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和设计布置人文景观,使其本应具有的农业产业特色和主题文化变得模糊了起来。因此,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农业产业和文化,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公园是其规划设计的关键,也是将景观功能突出、景观效果放大的难点和突破点。蚕桑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具有突出的农业属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承接乡村旅游新形式的实体——农业公园中利用好蚕桑文化这一先天性资源,打造特色园区景观,将成为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讨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就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蚕桑文化农业公园,打造个性化、科技化园区,传播好、延伸好蚕桑文化,助力蚕桑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实现“农文”融合,产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引证、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农业公园、蚕桑文化和相关农业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运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农业公园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分类和特点,界定蚕桑文化概念,剖析其发展历史、内涵、外延、表现形式和特征,并分析农业公园和蚕桑文化二者间的内外耦合性,思考其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之后对国内外典型的文化农业公园案例进行分析,明确在建设以某种文化为基底的农业公园时要注意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把握文化脉络,着重呈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参与感,并将旅游、科技、文化、康养、生态等内容充分融合,实现传统农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轨。进而提出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表达时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表达路径和表达手法,通过对中国嘉陵蚕桑文化农业公园展开设计实践来对前文的理论内容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蚕桑文化运用和表达时,要深刻剖析蚕桑文化内涵,注重“农文”融合,提高景观互动参与性,加入康养理念和引入科技力量,打造产业示范高地。通过文字直抒、图形演变、实体再现和环境烘托4条表达路径对农业公园进行功能性和观赏性的丰富,还要运用景观性、生产性、康养性、科普性和生态性5种表达手法深入刻画景观节点,传达蚕桑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联动作用。

卫懿嘉[4](2020)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文中研究表明牛郎织女传说从奴隶时期的星象神话发展到现如今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始终保持时代性和鲜活性。它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神灵和社会形态的思考和认知,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牛郎织女传说不仅在我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日本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在大陆纺织集团和日本文化使者的影响下,不断进行东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牛郎织女传说。国内关于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成果相对贫乏,主要集中在日本七夕风俗、七夕和歌和羽衣仙女传说等相关文学领域,对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本体性研究关注不够。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日牛郎织女传说为研究对象,在比较文化的视域下,分析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探究受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此看出日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及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在此思路下,论文主要从三个章节来展开论述:开篇是绪论。从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这三个方面对论题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明确论文的问题意识与写作思路。第一章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传播概况。首先从历时性角度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探究时代演变与民间传说间的关系,挖掘牛郎织女传说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资源。接着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传播路径进行介绍。牛郎织女传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到日本:一种是大陆纺织集团的牛郎织女口头传播,使织女形象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另一种是日本文化使者的牛郎织女主动传播,使日本民众能够直观准确地感知牛郎织女传说的魅力。通过对传播路径的分析,得出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无意识的口头传播上升到有意识的主动交流,体现出日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视与吸收。第二章是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比较分析。主要从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相通性和变异性两方面展开论述。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不断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文化上具有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祓禊信仰和神灵崇拜等方面,体现出中日两国思维与认知的共性。在牛郎织女的日本传播中,日本没有全盘吸收,而是在本民族社会发展状况、宗教信仰、文化审美等影响下,进行文化过滤和文化选择,在牛郎身份转变、牛郎升天情节、银河形成方式和渡河相会内容等方面发生受容现象,以此契合日本民众的精神需求,体现了异民族文化相融合和相抗衡的发展状态。第三章探究牛郎织女日本受容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从比较文学变异学、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日本的民族特色,从日本多神教的文化语境、日本文化使者的阶级表达、日本古典美学的脱政治化和日本海洋性的地缘文化这四个维度,来探究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现象,深入挖掘日本牛郎织女传说所承载的日本文化资源,以及日本面对跨文化交流时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发展规律。结语是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分析,得出日本在面对异域文化传播时,始终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样态,将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内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规律启发了我国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直坚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融合各国的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通过以上三章的论述对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与受容内容进行深刻的阐释,总结出日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异域文化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过滤,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这一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使我国在跨文化交流中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融合异域文化的优秀基因,促进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研究进一步呈现了中日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现象,这对于增进中日两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中日文化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陈思思[5](2020)在《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研究是海上丝绸之路和跨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研究,大多数以有史记载以后的丝绸、服饰等为研究对象,导致中国对日本纺织材料与技术起源的影响被忽视。也有相关着作以某段历史为背景,对中日纺织技术交流进行断代研究,导致不能深刻全面理解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关系。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考古实物、史料记载为依据,运用痕迹考古、对比分析法,研究中日纺织材料与技术起源关系,全面梳理古代中日纺织技术交流形式、各阶段特点及路线。论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基于海上丝绸之路及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两大研究主题,提出本文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阐述相关概念及界定研究时间。再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简单介绍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二章为中日纺织材料起源的探讨。首先,基于中国纺织材料起源方式,提出中日纺织材料起源具有一致性的观点并进行探讨。其次,从绳纹时代的服饰考证日本纺织原料品种的转变。最后,探讨中国主要纺织原料外传日本的海上路径及原因。第三章为中日纺织技术交流内容的分析。首先,对比分析中日纺纱技术、织造技术起源时间顺序及探究两国的相互关系。其次,分别考证中国手摇纺纱机,原始腰机、卧机、花楼织机等外传日本。第四章为中日传统纺织技术交流形式的解析。基于史书文献记载,对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三种形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为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分期。将从绳纹时代(公元前1.4万年公元前300年)至17世纪的中日纺织技术交流分为发展期、鼎盛期、衰退期三个阶段,并分析各个时期中日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的路线。通过研究,有以下认识:1.日本纺织材料起源方式与中国是一致的,均以工具、标识及保暖舒适需求的方式起源。此外,绳纹时代的服装逐渐从兽皮向野生植物纤维编织服装方向演进,体现了绳纹人手工制作水平及纤维处理技术的进步。弥生时代日本出现麻、蚕丝等纺织纤维的使用,这是因为中国麻、蚕丝等主流纤维沿着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北部的海路传入日本。2.在纺纱、织造技术起源方面,相对于中国,日本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经考证,发现日本原始腰机从中国传入的可能性较大。此外,中国卧机、花楼提花织机、手摇纺纱机等先后传入日本。3.在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过程中,移民活动、朝贡-回赐政策、中日民间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日积极的对外政治和经济政策,刺激了中日纺织业发展。此外,日本纺织服饰文化制度的转变、纺织技术的进步以及古代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与中国先进的纺织技术及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4.隋唐之前为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发展期,移民起着重要作用,其路线主要以山东港为始发港口,南朝之前逐庙岛群岛到达朝鲜,然后继续南下到达日本,南朝之后就可以横渡黄海,循朝鲜半岛海岸到达日本。隋唐宋元时期为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鼎盛期,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各种技术,其路线从长江口附近的明州港到日本博多港的南线或者南岛路进入日本。在明清时期,日本民族特色纺织业兴起,对中国纺织品依赖减少,海禁等政策导致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逐渐衰落,其路线从中国广州、福建等地出发,经过琉球群岛到达日本地区。总体来说,中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日交流奠定了基础。

米婧玮[6](2020)在《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是基于中国传统种桑、养蚕、缫丝、丝织技艺等与蚕桑相关的生产活动,并以物质或非物质遗存的方式来表现其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思想观念的总和。在当代,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了传统蚕桑文化新的呈现方式,并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产品设计现状不成匹配。合理有效地展开相对应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将民俗艺术学与图像学作为研究方法,着手从历史文献、民俗生活、科技制度、艺术图像四个方面分别对中国传统蚕桑文化进行文脉梳理、要素归纳与内涵剖析,以探究其文化意义并明确设计价值;对国内外相关文创产品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设计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其所涉及的出版物、影视与动漫、文博与艺术衍生品、体验式游戏、食物饮品五大类文创产品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设计方向与策略;最后基于传统蚕桑文化的资源要素分析,对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再表达,明确设计价值与定位,提出多元化、多感官、互动式、品牌化、系列化的设计建议并以案例验证可行性。旨在以小见大,以期许对我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王春宇[7](2019)在《蜀地蚕神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蚕桑文化源远流长,本文中的“蚕神”是指:本形为蚕或其职司与蚕相关的神灵。根据各位蚕神的具体特点,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蚕精;二是人格化的蚕;三是养蚕之神;四是职司与蚕桑相关的神。将目光聚焦至蜀地蚕神,即为诞生于蜀地,或是流行于蜀地的蚕神。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角度力求对蚕神进行深度挖掘。从古籍文献出发,在绪论部分简单说明蜀地与蚕神的概念。在对蜀地研究现状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应对蜀地蚕神蚕丛的蜀地祖神地位予以重视,对嫘祖故里争议地点应进行考证,对蜀地与中原的交流和对蚕神神话折射出的性别文化色彩应给予关注。由此笔者分四章对蜀地蚕神展开研究。第一章通过考证“蜀”字实为蚕之代称,确定了蜀地与蚕的关系。并且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蚕神产生的基础,包括农畜业和食药功能基础,兼以讨论蜀地蚕业的发展。对蜀地蚕神概念进一步明确,发掘了蜀地蚕神所具有的六大特点,即蜀地蚕神祭祀场所多样、祭祀活动相对简单、具有相当的包容性、流传地域范围极广、地位极高。第二章以蚕丛作为突破口,阐释蜀地蚕神信仰的独特性。本章发现了自唐宋以来,蚕神神格的发展更加侧重于蚕神,出现了文化祖先性质的弱化。并且,本章进一步比较了蜀地蚕神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异同。两者在祭祀时间、地点、目的上有着共同之处。但相较于官方蚕神信仰,蜀地民间蚕神信仰中蚕神数量众多,并且参与祭蚕的群体不区分性别,祭祀活动不合礼教、粗野活泼,甚至带有原始生殖崇拜意味。第三章以嫘祖作为代表,从蜀地蚕神的角度分析蜀地与中原的多方面交流。蜀地蚕神走进中原拉动了中原丝织与刺绣技术发展,也将蜀地独特的审美文化借由蜀锦蜀绣传播到各地,使文化交流融合,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蜀地蚕业从文化、经济的角度维护了封建统治稳固,这是蜀地蚕神嫘祖能够长居官方蚕神之位的重要原因。第四章,通过对蚕马神话的分析,结合蜀地风俗文化来讨论蜀地蚕神所具有的性别文化色彩。通过蚕女马头娘来发掘社会文化对女性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本文在对于“桑”意象和“蚕”意象的讨论中发现,女性成为蜀地蚕神源于其阴性的特质,故蜀地蚕神群体几乎女性神灵。

张明,卢鸿,徐广泽,顾光银,周咏梅[8](2017)在《CL-12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在东台市的使用效果及其使用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CL-12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以下简称CL-120型烘茧机)的应用效果。使用CL-120型烘茧机具有蚕茧质量好,茧丝品位高;环保节能,热效率高;机械操作简易,故障发生率低;烘茧用工少,劳动强度低;鲜茧待烘时间短,茧质保全好;使用范围广,综合利用率高等优点。概述了CL-120型烘茧机的组成和操作方法,总结了CL-120型烘茧机的使用经验。

周晦若,陈建[9](2017)在《蚕丝溯源:技术和传播探源》文中研究表明1技术探源用沧海桑田来形容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已为人所熟知。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蚕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所占有的领先地位及其重要性。因此探索蚕丝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的动态,在蚕丝溯源上也是有意义的。蚕丝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使得有关行业在有意无意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成为社会生产

UETA SATSUKI (上田五月)[10](2017)在《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 ——兼与中国羽衣仙女传说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以日本三大羽衣传说为代表,日本的很多羽衣仙女传说都具有神道、鹿图腾等日本本土元素。此外,冲绳也有独特的羽衣仙女传说。羽衣仙女传说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氏族起源故事,代代相传。日本人认为,天皇家族是创造日本国土和民族之神的后代,因此,为了拉近与天皇的距离,提高身份地位,古代日本有势力的氏族往往以祖先与仙女的婚姻关系来证明后代的神圣血统。羽衣仙女传说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过程中,途经了朝鲜半岛,受到了中国以及朝鲜的傩文化、农耕文化、鹿图腾信仰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近江国风土记》的羽衣仙女传说保留着中国羽衣仙女传说原形情节中的“女鸟”、“沐浴”及“与男子相爱、生子”等情节,这些情节源于中国的鸟图腾信仰和傩的巫文化,日本本土故事则离不开鹿图腾信仰,这与日本古代的中臣氏族代代相承的职业技能有关。《丹后国风土记》的羽衣仙女传说是中国羽衣仙女传说融入到日本神话中演变而成的特殊话型,典型的如“与男人邂逅并相爱”的情节被“老夫妻收养仙女”的情节替换,这是因为受到了丰受大神的降临传说的影响,为了伺候“丰受大神”,丰宇贺能卖命始终维持了纯洁的处女之身。在古代日本,伺候神的巫女称作“斋王”,其斋戒沐浴的习俗在羽衣仙女传说中也可以看到,丰宇贺能卖命就是有伺候神的资格的巫女。丰宇贺能卖命要伺候的神“丰受大神”又称国常立尊或者天御中主尊,这意味着“丰受大神”是宇宙最高地位的神,而羽衣仙女传说说明丰宇贺能卖命具备伺候这个神的两个资格:第一,丰宇贺能卖命洗浴的“真奈井”的井水和天上的“真名井”的水是同样神圣的,能达到伺候神之前斋戒沐浴的目的;第二,丰宇贺能卖命酿的能治百病的神酒表示她的神奇能力。在《骏河国风土记》中的羽衣仙女传说是来自中国的神仙思想和日本神道的元素结合而成的传说故事。日本的国王或者天皇身边少不了巫女的存在,冲绳也不例外,冲绳的正史上记载的羽衣仙女传说与琉球国王的诞生传说有密切的关系。琉球王国在与中国、朝鲜以及日本本土的来往中吸收了外来的“太阳神”、“姐妹神”、“宇贺神”“辩才天女”、“熊野权现”等信仰,这些因素促进了琉球王国的巫文化的兴盛,羽衣仙女传说也因此成为琉球王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二、中日蚕桑起源传说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蚕桑起源传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与方法
    二、研究现状的回顾
第一章 《古事记》神话溯源
    第一节 《古事记》的成书过程
        一、《古事记》的成书背景
        二、《古事记》神代卷的形成
    第二节 《古事记》神代卷的结构
        一、天孙降临系神话
        二、出云系神话
        三、日向系神话
        四、伊势系神话
第二章 《古事记》以前的“渡来人”与文字受容
    第一节 古史文献中的“渡来人”与倭王权
        一、《古事记》成书前的“渡来人”
        二、邪马台国论争与九州王朝溯源
    第二节 日本文化的载体:汉文的接受与变容
        一、文字体系的传承期
        二、文字体系的定型期
第三章 《古事记》中的“自然”与“生死”
    第一节 《古事记》中的“自然”观念
        一、《古事记》中的“混沌”思想
        二、《古事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三、《古事记》中的“创世”与“创生”
    第二节 《古事记》中的生死意识
        一、基于日神信仰的“祓秽”意识
        二、《延喜式》中的“罪”与“罚”
        三、《古事记》“他界观”中的“黄泉”与“常世”
第四章 《古事记》中的祭祀礼俗与“神道”的形成
    第一节 《古事记》中的“稻作”与“祭祀”
        一、稻作农耕的传入
        二、祭祀礼俗的产生与变迁
    第二节 “神”的形象与“神道”的确立
        一、“神”的特征与神格
        二、“神道”理论的成立
第五章 国家祭祀与神道思想的再探讨
    第一节 氏神祭祀与王权意识的变化
        一、氏神信仰的流变
        二、国家祭祀的统合
    第二节 神道的“虚构”与“变装”
        一、神国正统思想中的“神道”与“王道”
        二、复古神道的出现与神道思想的历史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业公园
        1.3.2 蚕桑文化
        1.3.3 相关农业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基本认知
    2.1 农业公园
        2.1.1 概念辨析
        2.1.2 构成要素
        2.1.3 功能
        2.1.4 分类
        2.1.5 特点
        2.1.6 我国农业公园发展现状
    2.2 蚕桑文化
        2.2.1 概念辨析
        2.2.2 发展历史
        2.2.3 内涵
        2.2.4 外延
        2.2.5 表现形式
        2.2.6 特征
        2.2.7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3 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耦合性分析
        2.3.1 内在耦合性
        2.3.2 外在耦合性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分析对象与内容
        3.1.1 分析对象选取
        3.1.2 分析内容
    3.2 荷兰库肯霍夫公园
        3.2.1 基本情况
        3.2.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2.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3 日本神户葡萄酒农业公园
        3.3.1 基本情况
        3.3.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3.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4 浙江湖州丝绸小镇
        3.4.1 基本概况
        3.4.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4.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表达
    4.1 总体思路
    4.2 基本要求
        4.2.1 巧借景观手法,实现“农文”融合
        4.2.2 倡导绿色康养,关注身心健康
        4.2.3 注重蚕桑科教,打造示范高地
    4.3 表达路径
        4.3.1 文字直抒
        4.3.2 图形演变
        4.3.3 实体再现
        4.3.4 环境烘托
    4.4 表达手法
        4.4.1 基于景观性的表达
        4.4.2 基于生产性的表达
        4.4.3 基于康养性的表达
        4.4.4 基于科普性的表达
        4.4.5 基于生态性的表达
第5章 中国嘉陵蚕桑文化农业公园设计实例
    5.1 现状分析
        5.1.1 基本概况
        5.1.2 现有资源
    5.2 总体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
        5.2.3 总平面图及功能分区图
    5.3 蚕桑文化的具体表达
        5.3.1 蚕桑景观
        5.3.2 蚕桑生产
        5.3.3 蚕桑康养
        5.3.4 蚕桑科普
    5.4 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表达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和参加项目一览表

(4)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概况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传播概况
    1.1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和发展
        1.1.1 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星象神话
        1.1.2 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成型
        1.1.3 牛郎织女传说的丰富和发展
    1.2 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传播
        1.2.1 大陆纺织集团的牛郎织女口头传播
        1.2.2 日本文化使者的牛郎织女主动传播
第二章 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比较分析
    2.1 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相通性
        2.1.1 “织女沐浴”的祓禊信仰
        2.1.2 “七七相会”的神灵崇拜
    2.2 中日牛郎织女传说的变异性
        2.2.1 牛郎身份转变
        2.2.2 牛郎升天情节
        2.2.3 银河形成方式
        2.2.4 渡河相会内容
第三章 牛郎织女传说日本受容的深层原因
    3.1 日本多神教的文化语境
    3.2 日本文化使者的阶级表达
    3.3 日本古典美学的脱政治化
    3.4 日本海洋性的地缘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中日纺织材料起源的探讨
    2.1 中日纺织材料起源形式的探讨
    2.2 从绳纹时代服饰考证日本早期纺织材料种类
    2.3 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主流纤维外传日本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考证
    3.1 中日纺纱及织造技术起源的考证
    3.2 中国纺纱机具外传日本的考证
    3.3 中国织造机具外传日本的考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形式的解析
    4.1 移民活动对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作用
    4.2 朝贡政策对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作用
    4.3 民间贸易对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分期及路线
    5.1 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发展阶段及路线
    5.2 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鼎盛阶段及路线
    5.3 中日纺织技术交流的衰退阶段及路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传统蚕桑文化
        3.2 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
    4.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范围
        4.4 研究流程框架
第1章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内涵剖析
    1.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概述
        1.1.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范畴
        1.1.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特征
        1.1.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1.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文脉发展
        1.2.1 历史文献中的传统蚕桑文化
        1.2.2 民俗生活中的传统蚕桑文化
        1.2.3 科技制度中的传统蚕桑文化
        1.2.4 艺术图像中的传统蚕桑文化
    1.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中的记忆符号与情感共鸣
        1.3.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中的生活情感
        1.3.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中的时代情感
        1.3.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中的民族情感
第2章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现状分析
    2.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发展现状
        2.1.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类型
        2.1.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活动的开展
    2.2 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案例分析
        2.2.1 国内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案例分析
        2.2.2 国外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案例分析
    2.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2.3.1 题材形式单一,实用性不足
        2.3.2 缺乏时代创新精神
        2.3.3 地域性特征不明显
        2.3.4 部分民俗文化挖掘欠缺
    2.4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方向与策略
        2.4.1 出版物类的方向与策略
        2.4.2 影视与动漫作品类的方向与策略
        2.4.3 文博与艺术衍生品类的方向与策略
        2.4.4 体验式游戏类的方向与策略
        2.4.5 食物饮品类的方向与策略
第3章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初探
    3.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资源要素
        3.1.1 形式功能的要素
        3.1.2 情感需求的要素
        3.1.3 地域差异的要素
        3.1.4 文化传承的要素
    3.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开发探讨
        3.2.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多元化
        3.2.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多感官
        3.2.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互动式
    3.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延伸
        3.3.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品牌化
        3.3.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系列化
第4章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
    4.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背景
        4.1.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目标确定
        4.1.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市场调研及分析
        4.1.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
    4.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
        4.2.1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元素提取
        4.2.2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设计
        4.2.3 中国传统蚕桑文化文创产品衍生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蜀地蚕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蜀地蚕神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蜀”即桑间蚕虫
        (二)蜀地范围的界定
        (三)蜀地蚕神的概念
    二、蜀地蚕神研究的意义
        (一)基于蜀地蚕业的经济价值
        (二)基于蜀地蚕神的文化价值
    三、蜀地蚕神研究现状
        (一)蜀地蚕神研究
        (二)其他地区蚕神研究
        (三)蜀地蚕神研究再思考
第一章 蜀地蚕神刍论
    第一节 蜀地蚕神的概念阐释
        一、“蜀”的相关概念解释
        二、什么是“蜀地蚕神”
    第二节 蚕神信仰源于功能
        一、功能主义理论及可行性分析
        二、蚕神产生的农畜业功能基础
        三、蚕神产生的食药功能基础
    第三节 蜀地蚕神产生基础
        一、蜀地地理条件宜蚕
        二、蜀地蚕业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蜀地蚕神信仰的独特性
    第一节 蜀地文化祖先的蚕神神格
        一、蚕丛的文化祖先性质
        二、祭蚕仪轨与青衣的关系
        三、蚕丛文化祖先性质的弱化
    第二节 蜀地蚕业与蚕神信仰
        一、行业神的定义
        二、行业神层面的蚕神
        三、行业神与祖先崇拜
    第三节 蜀地蚕神官方民间信仰比较
        一、蜀地蚕神的官方信仰
        二、蜀地蚕神的民间信仰
        三、蜀地蚕神信仰官方与民间信仰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蜀地蚕神对中原的影响
    第一节 作为文化使者的蜀地蚕神
        一、嫘祖故里在蜀地
        二、由人而神的文化使者
    第二节 蜀地蚕神将蜀地蚕业带进中原
        一、“嫁”进中原的蜀地蚕业
        二、备受青睐的蜀地丝织品
    第三节 蜀地蚕神走进中原的影响
        一、带动相关技术发展
        二、促进文化信息交流
        三、维护政治统治稳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蜀地蚕神的性别文化色彩
    第一节 蚕马神话溯源
    第二节 蚕、马与性别
        一、蚕与性别的关系
        二、蚕与马的关系
    第三节 蜀地蚕神蚕女形象分析
        一、蚕女的双重形象
        二、导致蚕女双重形象的原因
        三、蚕神的性别文化色彩
    本章小结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CL-12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在东台市的使用效果及其使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CL-120型烘茧机的应用效果
    1.1 蚕茧质量好茧丝品位高
    1.2 环保节能热效率高
    1.3 机械操作简易故障发生率低
    1.4 烘茧用工少劳动强度低
    1.5 鲜茧待烘时间短茧质保全好
    1.6 使用范围广综合利用率高
2 使用CL-120型烘茧机的经验
    2.1 开展合理使用CL-120型烘茧机的学习和培训
        2.1.1 CL-120型烘茧机的结构
        2.1.2 CL-120型烘茧机的工作原理
        2.1.3 CL-120型烘茧机的操作方法
    2.2 做好烘茧前的准备工作
        2.2.1 合理设定常见参数
        2.2.2 认真检查线路、设备
    2.3 及时进行头烘与二烘的转换
    2.4 定时检查蚕茧干燥程度
    2.5 准确把握出茧的干燥程度
    2.6 适时停机结束烘茧
    2.7 合理操控热风炉
    2.8 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
        2.8.1 热风炉的维护和保养
        2.8.2 电控柜的维护和保养
        2.8.3 干燥室的维护和保养
        2.8.4 除尘器的维护和保养
    2.9 熟悉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2.9.1 阻茧
        2.9.2 热风炉炉火不旺
        2.9.3 干燥室温度达不到要求
        2.9.4 传送带轧茧
        2.9.5意外停电
        2.9.6 干茧嫩老不匀
    2.1 0 适时打包贮存干茧
3 小结与讨论

(9)蚕丝溯源:技术和传播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探源
    1.1 缫丝技术及工具探源
    1.2 丝织文物及精练印染技术探源
    1.3 蚕丝生产技术探源
2 传播探源
    2.1 东传朝鲜和日本
        2.1.1 朝鲜蚕丝的始源
        2.1.2 蚕丝传去朝鲜的时间、地点和途径
        2.1.3 日本蚕丝的始源
        2.1.4 蚕丝从中国传向日本的可能途径
    2.2 西去的丝绸之路
        2.2.1 丝绸之路的路径
        2.2.2 蚕丝西传的始源
        2.2.3 蚕丝技术西传探源
        2.2.4 蚕种西传的始源
        2.2.5 蚕丝在丝绸之路的文物探源
3 越南、缅甸等蚕丝的起源
    3.1 越南蚕丝的起源
    3.2 缅甸蚕丝的起源
    3.3 印度蚕丝的起源
    3.4 拉丁美洲蚕丝的起源

(10)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 ——兼与中国羽衣仙女传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日羽衣仙女传说概述
    一、羽衣仙女传说故事阐释
    二、中日羽衣仙女传说的故事分类
    三、中国羽衣仙女传说概述
    四、日本羽衣仙女传说概述
第二章 日本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一、《近江国风土记》中的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二、《丹后国风土记》逸文中的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三、《骏河国风土记》逸文中的羽衣仙女传说
    四、冲绳的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一)察度王的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二)铭苅子的羽衣仙女传说阐释
第三章 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的形成要素
    一、日本羽衣仙女传说中的“水”
        (一)“洗浴”与“禊祓”的关系
        (二)“禊祓”与生育的关系
        (三)日本神话中的“禊祓”
        (四)《丹后国风土记》中的“水”
        (五) 丰宇贺能卖命的身份
        (六)小结
    二、羽衣仙女传说中的“鸟”
        (一)《玄中记》中的姑获鸟的原形
        (二)《玄中记》中的姑获鸟故事与江西的关系
        (三)《玄中记》中的姑获鸟的形象
        (四)《玄中记》中的姑获鸟故事在日本的流传与演变
        (五)中日神话中的化鸟故事
        (六)在日本神话传说中的白鸟的意义
        (七)小结
第四章 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的传播途径
    一、日本羽衣仙女传说中的动物与传播途径的关系
        (一)日本的鹿崇拜与高句丽的关系
        (二)鹿血的传说与铁的关系
        (三)鹿血的传说与食物起源的关系
        (四)鹿与占卜的关系
        (五)鹿与伊香刀美的关系
        (六)小结
    二、冲绳的羽衣仙女传说的传播途径研究
        (一)琉球国王的诞生传说
        (二)冲绳的姐妹神信仰
        (三)冲绳的辩才天女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日蚕桑起源传说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2]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D]. 卢静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D]. 李子溪. 西南大学, 2021(01)
  • [4]牛郎织女传说的日本受容[D]. 卫懿嘉. 山西大学, 2020(12)
  • [5]中日古代纺织技术交流的研究[D]. 陈思思. 东华大学, 2020(01)
  • [6]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D]. 米婧玮. 西南大学, 2020(02)
  • [7]蜀地蚕神研究[D]. 王春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CL-12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在东台市的使用效果及其使用经验[J]. 张明,卢鸿,徐广泽,顾光银,周咏梅. 中国蚕业, 2017(04)
  • [9]蚕丝溯源:技术和传播探源[J]. 周晦若,陈建. 中国蚕业, 2017(04)
  • [10]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 ——兼与中国羽衣仙女传说的比较[D]. UETA SATSUKI (上田五月). 江西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中日蚕桑起源传说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