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CEO 奇货

美国 CEO 奇货

一、美国CEO奇货可居(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指出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朱丹[2](2020)在《PE机构“类借壳”上市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中钰资本败走金字火腿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企业实现上市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借壳上市。我国的IPO审核实行核准制,对拟上市主体的资质要求非常严格;审核周期长,程序繁琐;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停摆,形成“堰塞湖”。与IPO上市相比,借壳上市对拟上市主体的要求低,周期短,一度受到拟上市企业的青睐。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导致借壳上市出现了诸多乱象,例如通过炒壳抬升壳公司估值、发布虚假借壳消息以投机获利、操纵股价与内幕交易频发等,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为了规范借壳上市行为,监管部门的监管不断趋严:2011年,证监会规定借壳上市审核程序与IPO“趋同”;2014年,将“趋同”上升为“等同”;2016年,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借壳新规”。面对日益收紧的监管,一些拟借壳上市企业“另辟蹊径”,通过巧妙的重组方案设计来规避借壳上市的认定,同时达到与借壳上市相同的实际效果,这种行为被称作“类借壳”。企业选择“类借壳”可能是出于避免复杂审核程序的动机,也可能是由于标的资产存在瑕疵,或者是标的资产所处行业无法通过IPO和借壳的方式上市。PE就属于监管部门不支持其IPO和借壳上市的行业,因而其只能通过“类借壳”的方式在国内市场实现上市。PE机构“类借壳”既有一般企业“类借壳”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结合中钰资本“类借壳”金字火腿的案例对PE机构“类借壳”上市的现象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借壳上市的价值、动因、绩效、监管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寻找目前研究的不及之处,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然后通过介绍契约理论、监管套利理论及借壳上市监管政策,使读者了解“类借壳”的成因。接下来介绍了“类借壳”的一般操作手法和PE机构“类借壳”面临的问题。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交易双方、交易动因和交易过程,然后分析了交易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对前文起到了论证作用。最后对借壳上市监管、抑制虚高业绩承诺以及减少利益输送等提出相应建议。

唐建琳[3](2019)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弘股份退市原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1月8日,A股史上“市值低于面值退市”第一股正式诞生。过去的A股市场壳资源珍贵,遭强制退市的公司较少,且退市制度的有效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逃避退市提供了可能性。退市规则的主要量化指标有净利润、营收、净资产、收盘价、成交量等,中弘股份是第一例因触发收盘价的规定内容而遭退市的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其退市背后反映出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也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公司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从公司治理的两个视角逐条分析中弘股份的退市原因,从中弘股份案例出发,给类似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带来了哪些启示?下文将通过对案例的梳理来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对类似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大有裨益,而且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中,针对退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大多是通过实证来探究公司治理缺陷中的哪些具体方面造成了退市以及公司治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没有直接涉及到公司治理和退市的关系,本文将极富特色的中弘股份作为研究对象,将一定程度上丰富现存关于退市和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本文将围绕核心问题“从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视角分析中弘股份退市的真正原因”展开讨论,以中弘股份的退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结论,从三个维度展开案例的研究思路。维度一: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视角逐条分析中弘股份的退市原因;维度二:从外部治理视角分析中弘股份的退市原因;维度三:中弘的退市给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企业带来了哪些思考?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外部治理环境的疏忽纵容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中弘股份被深交所强制退市的最终结局。以中弘股份为例,研究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或许会有效缓解类似绩差股的业绩亏损情况,进而避免出现退市现象。因此,研究公司治理和退市会对类似公司有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是对A股市场上第一例因触发股价低于面值指标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其原因,以此来对市场上的绩差股或ST股起到一些警醒的作用,提供有效的治理机制来促进其发展,对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本优化配置也具有一般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投资者信心,培育理性价值投资理念,形成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市场生态意义重大。

张锐[4](2019)在《伯纳德·阿诺特家族:携带经典与高贵的“时尚王朝”(下)》文中指出别出心裁的产品设计,大师们挥毫泼墨的妙笔流动着伯纳德·阿诺特不拘一格的用人思维;独具匠心的市场营销,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行为映射出伯纳德·阿诺特不守陈规的商业谋略;持之以恒的精品提升,粉丝群顶礼膜拜的举动传递出伯纳德·阿诺特诚信为本的坚实守望;鬼魅

Lauma Edelmane[5](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应用 ——以《遇见未知的自己》第1-8章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功能对等是两种语言文本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是两种语言本身之间的关系。本论文旨在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遇见未知的自己》翻译中的应用。本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本着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的原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表达性文本的翻译策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了增译、省略和转换的翻译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信息,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本文通过实例和实践策略,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旨在为译者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提出提高整体质量的建议。

曹南屏[6](2017)在《海东之国与未见之书:试论抄本《论语征》及其相关问题》文中认为本文以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抄本《论语征》为基础,对《论语征》一书的传入及传抄进行考证,并对此抄本中的序跋作了分析,并结合其他传入清代中国的日本书籍,进一步探讨此抄本所反映的乾嘉以降的士林风尚,以及中日之间的书籍交流与知识交流。乾嘉以降从日本输入书籍的渠道一直没有断绝,故日本存有中国未见之书已在晚清中国读书人中广为流传,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晚清时期大批中国学人赴日以后马上就开展了十分活跃的访书刊书活动。

刘美芬[7](2017)在《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非线性中介效应的验证》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采取的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一开始对民营经济进行排斥,接着认为民营经济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然后允许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并存、协调发展,最后把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文军,2009)。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合法性,在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面前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高民营企业的治理绩效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管是治理绩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高管政治联系通过影响董事会治理行为进而影响到治理绩效。因此,本文研究高管政治联系如何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民营企业的治理绩效。目前,学术界对高管政治联系、公司治理的研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有部分文献不局限于传统研究范式“结构→绩效”,开始关注于企业行为、董事会行为等的中介作用,但是当前的文献更多地关注于线性视角,而且没有把高管政治联系这一资源纳入到研究范式内,尚未构建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及治理绩效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体系,使得高管政治联系对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范式与实践逻辑不一致。本文以2009-2013年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和中小企业板的民营上市公司的3065个有效样本点为研究对象,以治理绩效(股东财富、研发投入、破产风险、第Ⅰ类代理成本、第Ⅱ类代理成本)为被解释变量,以高管政治联系为解释变量,以董事会治理行为强度为中介变量。以非线性中介效应的方法,来验证我国民营企业内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治理绩效的路径。因此,本文的研究使理论模型和实践逻辑进一步吻合,丰富了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利于民营企业从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等视角提高自身环境适应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行为往往面临政府强势干预、市场制度不健全、交易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使自身合理的市场交易行为正常进行,企业只能寻求正式市场、法律制度的替代机制,即非正式制度的庇护。对企业而言,高管政治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机制,面对不太健全的市场环境,其发挥出越来越显着的作用。根据资源基础论的观点,高管政治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其最终可以转化为企业内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依据社会资本论的思想,高管政治联系被认为是企业内一种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社会资本,企业借助于这种由正式契约或隐性契约构建的政治联系网络,寻求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稀缺资源,牢牢地把企业和政府联结起来,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本文认为企业内高管政治联系与传统意义上公众认为的腐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管政治联系是企业内一项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内高管政治联系这一变量的度量,当前的度量方法有一定的模糊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虚拟变量法和简单赋值法。虚拟变量法只判断公司高管是否具有政治联系,而不关注政治联系程度的强弱;简单赋值法只是采用1、2等数字测定高管政治联系。本文认为虚拟变量法和简单赋值法在度量高管政治联系强度时存在不足之处,不能体现不同民营企业间高管政治联系的差异。因此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当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高管政治联系的特性,建立民营企业的高管政治联系测评体系。本文围绕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来选择一级指标;然后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结构来创建二级指标;曾任政府和现任政府官员的权限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分解为2个三级指标;根据行政层级分解为四级指标。在同一行政层级中的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权也有着较大差异,按照风险性大小对部门进行划分的,作为五级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于高管政治联系与企业价值两者之间直接的关联,但鲜有学者探究民营企业内高管政治联系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也就是高管政治联系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企业的最终治理绩效产生作用。只有对研究路径进行详尽地分析才能从深处真正解释高管政治联系对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依据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民营企业内高管政治联系是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那么企业获取到的资源必须要通过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最终对董事会治理绩效产生作用。从逻辑关系上认为,高管政治联系首先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借助于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相对治理绩效来说,高管政治联系和董事会治理行为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因此,本文在高管政治联系的研究中更多地考虑董事会治理行为这一中介变量的重要作用,构建了“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治理绩效”这一范式来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形成的机理。在民营上市公司内,高管政治联系和董事会治理行为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也就是高管政治联系越强,董事会治理行为的强度会随之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会逐渐降低,当高管政治联系达到足够强的时候,董事会治理行为强度就会减弱。在民营上市公司内,董事会治理行为与股东价值间呈现显着的倒“U”型关系;虽然董事会治理行为和公司创新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是董事会治理行为和公司创新之间呈现对数关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和破产风险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和第Ⅰ类代理成本(总资产周转率)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和第Ⅱ类代理成本(其他应收款率)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高管政治联系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股东财富、研发投入、破产风险、总资产周转率、其他应收款率具有显着的瞬间间接效应,而且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中介效应呈现非线性,也就是高管政治联系不直接影响于股东价值、研发投入、破产风险、总资产周转率、其他应收款率,而是借助于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中介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基于民营企业的高管政治联系指数模型。本文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考虑高管政治联系的特性,分析当前度量高管政治联系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选择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民营企业高管政治关联指数模型。(2)建立了高管政治联系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作用治理绩效的理论模型。本文形成了“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战略行为→战略行为绩效”和“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监督行为→监督行为绩效”这两条路径模型,使研究范式“结构→行为→绩效”进一步深化,突破传统研究中由高管政治联系直接到绩效的缺陷,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3)采用非线性中介效应的验证方法。首次将非线性中介效应的验证方法运用于“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治理绩效”的范式中,发现董事会治理行为在高管政治联系和民营企业治理绩效间的非线性中介效应,验证了高管政治联系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瞬间间接效应是显着的,突破传统研究的线性关系,进一步完善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的研究方法。尽管本文构建了高管政治关联模型全面细致客观地对政治关联进行量化,但是因为高管简历是进行手工整理,在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因素,因此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同时本文在进行测度高管政治关联时,更多的关注的是公开信息,也就是显性的政治关联,但实际上隐形的政治关联也是不可忽视的,而本文对于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等方面的关联却无法进行查证,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度量。本文在测度董事会治理行为时,仅仅选取会议频率作为代理变量,把董事会治理行为强度当作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代理变量,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董事会治理行为涵盖的方面很多,但因为本文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数据获取存在局限性,仅仅考虑了会议频率,有失偏颇,虽然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杨莹[8](2017)在《百万年薪的人才泡沫与人工智能的虚假繁荣》文中指出一五月天,戴维穿着帽衫,瘦瘦高高,里面套着短袖,是最能适应早晚凉中午热的衣着。漫画一下CEO们作为一个"科技圈人士",他对热点话题一点感觉也没有,从没听说过共享充电宝,不知道上一轮资本寒冬是什么时候过去的;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老同学去的那些公司,

金添[9](2017)在《我国互联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互联网约车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是发展速度迅猛。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约车给乘客、司机、租赁公司和网约车平台等各方带来了利益。但是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互联网约车的监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互联网约车的可持续发展,也会给整个公共交通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不协调的现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乘客和司机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约车兴起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法律、缺少机制、执法难、处罚单一、处理方法滞后等方面,对比了美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互联网约车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完善法律、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模式等针对性的对策。

李文洲[10](2015)在《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家族控制为主导形态的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居间存在,家族控制企业能够替代政府和市场承担筹集资本、配置资源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家族控制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效率损失也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质疑和诟病。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可能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效果:一方面,家族企业通常兼具家族与企业双重目标,家族与企业的相互嵌入使得企业成为家族的一部分,家族财富和声誉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家族控制程度越高,控股家族就越有动力和能力做出长期、有益的决策;另一方面,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在客观上也赋予控制性家族转移、掏空公司资源的能力与动机。那么,我国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究竟体现为基于利他主义的“效率观”,还是基于掏空动机的“寻租观”?两者效率的对比将如何影响家族企业的财务决策呢?现有文献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本文以制度经济理论、政治参与理论、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转型时期家族企业控制权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的制度动因,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讨家族控制权结构对企业金融性负债和经理层治理等行为的影响,以期为规范家族行为和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现状下的财务决策模式提供更深入、更贴近我国转型时期公司治理特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一,基于我国转型时期独特的制度背景,从企业金字塔控股类别、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个维度衡量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考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权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与外部制度环境存在显着的状态依存关系,但不同的影响机制对此的调节效应不尽一致。该结论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控制权作为大股东获取企业价值与控制权私利的重要工具,可能承载着控制性大股东对制度蕴含机会的利用和对制度风险的规避的策略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其二,鉴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金融这一特定现象,以及控股家族可能存在的“掏空”动机,本文将企业实际贷款数量分解成正常需求和超额贷款两部分,研究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债务融资和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政治关联及其与制度环境的交互效应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我国金融业普遍存在“信贷歧视”的背景下,某些家族企业仍然获得了超额银行贷款,且高管的政治背景强化了企业超额贷款的形成;但是,从债务融资的动机看,家族借助政治关联的负债行为不是为发挥债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了控制更多的资源,以为其资金侵占提供便利;此外,研究还发现,尽管来自制度层面的约束会抑制终极控制人资金侵占的行为,但政府行政干预背景下的政治关联会弱化这种约束,两者之间呈现出此消彼涨的态势。其三,鉴于在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下,大股东“掏空”破坏公司成长与业绩表现,致使经理人声誉和利益受损,因此,薪酬业绩敏感性较高的经理将更有动力抵制或阻碍家族股东的掏空行为;同时,为营造有利的掏空环境,大股东可能会对经理层进行赎买。本文进一步研究大股东与经理层两者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对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已普遍建立业绩型薪酬激励机制,但家族股东的掏空行为会削弱经理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导致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度显着下降以及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间敏感度的明显上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的贡献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通过研究制度环境对家族控股公司控制权结构及控股方式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发现中国家族企业的控制权结构及控制权实现方式的选择承载着控股家族对制度蕴含机会的利用和对制度风险的规避的策略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揭开控股家族控制权形成机制背后的黑箱,并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股方式多样性和多层级性提供合理性解释。②结合企业债务融资与控股家族可能存在的“掏空”动机,研究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控股家族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并探讨政治关联对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家族企业构建政治关联本身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选择,其目的在于借助政治关联获取稀缺资源,并弱化企业“违规”、“违法”行为理应受到的制裁。该结论为理解现阶段我国银行部门对私有部门施行“信贷限制”政策提供了合理性的依据,同时,相关结论也能够为政治关联等非正式制度安排提供低效性的证据。③通过研究控股家族与经理层两者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对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性及经理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发现控股家族的掏空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还会削弱经理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并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该研究发现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缺失,也为后续研究考察大股东控制下的经理薪酬契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美国CEO奇货可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CEO奇货可居(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PE机构“类借壳”上市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中钰资本败走金字火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
    2.1 壳资源价值分析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 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借壳上市的绩效分析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借壳上市的监管分析
        2.4.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4.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3.“类借壳”相关理论及政策
    3.1 “类借壳”相关理论
        3.1.1 契约理论
        3.1.2 监管套利理论
    3.2 借壳上市监管政策
        3.2.1 我国借壳上市监管政策
        3.2.2 美国借壳上市监管政策
4.“类借壳”操作手法
    4.1 “借壳新规”出台前的“类借壳”操作手法
        4.1.1 控制权不变的“类借壳”手法
        4.1.2 资产比例不超100%的“类借壳”手法
        4.1.3 资产收购人与资产控制人差异的“类借壳”手法
    4.2 “借壳新规”出台后的“类借壳”操作手法
5.PE机构“类借壳”存在的问题
    5.1 监管层监管失当
        5.1.1 “监管不足”的缺陷
        5.1.2 “监管过度”的困扰
    5.2 业绩承诺虚高
    5.3 利益输送频发
        5.3.1 通过操纵股票发行价格进行利益输送
        5.3.2 通过套现行为进行利益输送
        5.3.3 通过注入劣质资产进行利益输送
    5.4 公司绩效下滑
6.案例介绍
    6.1 交易双方介绍
        6.1.1 上市公司——金字火腿介绍
        6.1.2 标的公司——中钰资本介绍
    6.2 交易动因
        6.2.1 上市公司重组动因
        6.2.2 标的公司上市动因
    6.3 交易过程
    6.4 “类借壳”手法
        6.4.1 中钰资本可选择的“类借壳”手法
        6.4.2 中钰资本实际采取的“类借壳”手法
    6.5 “类借壳”存在的问题
        6.5.1 监管层监管失当
        6.5.2 业绩承诺虚高
        6.5.3 利益输送频发
        6.5.4 公司绩效下滑
7.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2.1 对借壳上市监管的建议
        7.2.2 对于抑制虚高业绩承诺的建议
        7.2.3 对于减少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弘股份退市原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预期创新
    1.4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研究的相关文献
    2.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侵害的相关文献
    2.3 关于公司治理与退市制度的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
    2.4 已有研究文献评论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3.1 退市及公司治理相关概念
        3.1.1 退市的概念
        3.1.2 公司治理的概念
    3.2 退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3.2.1 契约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3 退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3.3.1 退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关系
        3.3.2 退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关系
4 案例概况和研究方法
    4.1 中弘股份案例概况
        4.1.1 公司概况和股权结构
        4.1.2 公司战略与盈利模式
        4.1.3 业务布局与结构
    4.2 中弘股份退市事件全回顾
    4.3 退市前深交所向公司提出的存在问题
        4.3.1 针对重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4.3.2 针对定期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4.3.3 对于违规事项的关注
    4.4 案例研究方法
5 内部治理视角下中弘股份退市原因分析
    5.1 股权配置不合理
        5.1.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5.1.2 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
    5.2 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
        5.2.1 热衷资本炒作连续实施高送转
        5.2.2 实际控制人未经董事会批准私自转移巨款现金
        5.2.3 实际控制人风格激进盲目进军文旅地产项目
        5.2.4 公司债台高筑草率签署债务重组计划
    5.3 人事管理不科学
        5.3.1 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人员设计重叠度高
        5.3.2 家族成员接任董事会职位
    5.4 对高层人员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5.4.1 监事会选聘流程流于形式
        5.4.2 董事会效率低下
        5.4.3 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
        5.4.4 疏于经营投资者关系管理
6 外部治理视角下的中弘股份退市原因分析
    6.1 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
    6.2 外部审计机构未起到尽责监督作用
    6.3 机构投资者投机心态严重
7 中弘股份退市现象引发的思考
    7.1 中弘股份退市对上市民营企业带来的启示
        7.1.1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7.1.2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7.1.3 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7.1.4 加强对外部投资者关系的经营管理
    7.2 中弘股份退市对投资者带来的启示
        7.2.1 提高投资危机意识
        7.2.2 谨慎选择投资方案
    7.3 中弘股份退市对监管部门带来的启示
        7.3.1 完善资本市场退市机制
        7.3.2 强化上市民营企业信息披露义务
    7.4 案例讨论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案例研究启示
    8.3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伯纳德·阿诺特家族:携带经典与高贵的“时尚王朝”(下)(论文提纲范文)

设计师中的设计师
营销造势的背后
曾经的心痛
家族传承人

(5)功能对等理论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应用 ——以《遇见未知的自己》第1-8章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原文及译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1. Contextual consistency
    2.2. Dynamic equivalence over formal correspondence
    2.3. Forms that are acceptable and used by the audience
3. Text type analysis
    3.1. Expressive text definition
    3.2. Expressive text characteristics
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ligh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1. Amplification
    4.2. Omission
    4.3. Category Shifts
Conclusion
References

(6)海东之国与未见之书:试论抄本《论语征》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抄本《论语征》的情况
二《论语征》的传入与传抄
三抄本《论语征》所见清代士林风尚与中日书籍、知识之交流
小结

(7)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非线性中介效应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2.1 论文结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高管的界定
        1.3.2 高管政治联系的界定
        1.3.3 董事会治理绩效的界定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依据
        2.1.1 政治联系相关理论
        2.1.2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政治联系对董事会治理绩效直接影响的研究
        2.2.2 政治联系对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的研究
        2.2.3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传导机制
    2.3 综合评述
第3章 高管政治联系指数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3.1 高管政治联系测评体系构建
    3.2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联系指数模型构建
    3.3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联系评价指数模型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机理分析
    4.1 转型经济下政治联系效应分析
        4.1.1 高管政治联系的制度环境效应
        4.1.2 高管政治联系的社会资本效应
        4.1.3 高管政治联系的资源效应
    4.2 高管政治联系对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作用机理
        4.2.1 战略行为与监督行为
        4.2.2 高管政治联系与战略行为
        4.2.3 高管政治联系与监督行为
    4.3 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
        4.3.1 董事会治理绩效
        4.3.2 战略行为与董事会治理绩效
        4.3.3 监督行为与董事会治理绩效
    4.4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治理绩效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5.1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研究假设
        5.1.1 高管政治联系对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的研究假设
        5.1.2 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
        5.1.3 董事会治理行为在高管政治联系与治理绩效之间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描述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中介变量
        5.2.4 控制变量
        5.2.5 变量说明及计算方法汇总
    5.3 理论模型
        5.3.1 高管政治联系与董事会治理行为的理论模型
        5.3.2 董事会治理行为与治理绩效的理论模型
        5.3.3 高管政治联系通过中介变量作用于治理绩效的理论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影响治理绩效的实证检验
    6.1 样本与数据来源
    6.2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6.2.1 高管政治联系的数据特征及分析
        6.2.2 民营企业董事会治理行为强度分析
        6.2.3 民营企业治理绩效相关变量的数据特征及分析
        6.2.4 民营企业企业特征相关变量的数据特征及分析
    6.3 相关分析
    6.4 多元回归分析
        6.4.1 高管政治联系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战略行为绩效的影响
        6.4.2 高管政治联系通过董事会治理行为对监督行为绩效的影响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7.1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层面
        7.2.2 企业层面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百万年薪的人才泡沫与人工智能的虚假繁荣(论文提纲范文)

(9)我国互联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参与式观察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七、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一)具备的主观条件
        (二)有利的客观条件
一、我国互联网约车兴起的动因
    (一)乘客方面
        1、互联网约车绑定手机支付快捷方便
        2、互联网约车节约打车时间和资源
        3、互联网约车价格便宜
    (二)司机方面
        1、互联网约车入职门槛低
        2、互联网约车收入相对高
        3、互联网约车工作时间灵活
        4、互联网约车节约社会成本
二、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约车监管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约车准入机制不符合国家规定
    (二)互联网约车乘客和司机双方缺少相关保险,安全问题堪忧
    (三)互联网约车营利模式缺乏持续性导致犯罪成本低
    (四)互联网约车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偷税漏税风险
    (五)互联网约车形成新的垄断,碾压持续创新
三、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约车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互联网约车平台缺乏法律监管
    (二)对互联网约车缺少制度规范
    (三)对互联网约车中司乘人员取证难度大
    (四)对互联网约车中违法行为处罚对象和方式单一
    (五)对互联网新事物处理方法滞后
四、国外政府对于互联网约车的监管方法
    (一)美国,积极打击违规行为,引导互联网约车有序竞争
    (二)法国,禁止网约车营运,维护传统出租车利益
    (三)日本,严格管控网约车,禁止无资质车辆提供出租服务
    (四)新加坡,提供优质服务,对网约车严格监管
五、互联网约车中政府监管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互联网约车健康有序发展
        1、尽快出台专业立法
        2、完善现有法律实施细则,增强法律操作性
        3、加大立法研究,避免网约车垄断
    (二)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我国互联网约车管理体制
        1、明确网约车地位
        2、定位政府作用
        3、建立互联网约车协会
        4、完善网约车平台建设
    (三)依托“互联网+”交通,创新网约车监管模式
        1、依托“互联网+”交通,有效利用大数据监管
        2、依托“互联网+”交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3、依托“互联网+”交通,拓宽民众监管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制度环境
        1.4.2 家族企业
        1.4.3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
        1.4.4 家族行为异化
    1.5 本文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制度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演进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2 政治参与理论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从“看不见的手”到“扶持之手”
        2.2.2 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扶持之手”到“掠夺之手”
        2.2.3 政治关联:一种非正式的替代性机制
    2.3 代理理论
        2.3.1 代理问题的产生、演化与发展
        2.3.2 代理理论在家族企业中的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3 制度背景
    3.1 转轨时期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
        3.1.1 政府干预的激励与弊端
        3.1.2 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3.2 家族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与突破
        3.2.1 行业准入限制
        3.2.2 产权保护
        3.2.3 融资约束
    3.3 家族企业金字塔控股结构形成的背景与制度动因
        3.3.1 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3.2 政府干预与投资者保护
        3.3.3 融资约束与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替代效应
    3.4 家族企业治理的制度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权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相关文献评述
    4.3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1 家族金字塔控股的动机
        4.3.2 家族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动机
    4.4 研究设计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变量与模型
    4.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4.5.2 多元回归分析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结论及启示
5 家族两权分离、债务融资与大股东掏空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1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与企业债务融资的动机
        5.2.2 政治关联与外部融资的难易程度
        5.2.3 制度环境、政治关联与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与模型
    5.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2 稳健性分析
    5.5 进一步研究:超额贷款与资金侵占
    5.6 本章小结
6 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6.2.2 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与数据
        6.3.2 计量模型
        6.3.3 主要变量内涵与度量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6.4.2 多元回归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美国CEO奇货可居(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PE机构“类借壳”上市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中钰资本败走金字火腿为例[D]. 朱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弘股份退市原因分析研究[D]. 唐建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伯纳德·阿诺特家族:携带经典与高贵的“时尚王朝”(下)[J]. 张锐. 对外经贸实务, 2019(04)
  • [5]功能对等理论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应用 ——以《遇见未知的自己》第1-8章英译为例[D]. Lauma Edelmane.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海东之国与未见之书:试论抄本《论语征》及其相关问题[J]. 曹南屏. 史林, 2017(06)
  • [7]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 ——非线性中介效应的验证[D]. 刘美芬. 山东大学, 2017(03)
  • [8]百万年薪的人才泡沫与人工智能的虚假繁荣[J]. 杨莹. 商业观察, 2017(07)
  • [9]我国互联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D]. 金添. 苏州大学, 2017(04)
  • [10]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D]. 李文洲. 重庆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美国 CEO 奇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