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

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

一、雌激素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孙燕勇[1](2021)在《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文中研究说明血液中繁殖激素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家畜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血液转录组不仅用来鉴定多个物种的免疫相关调控因子,近年来在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展。为解析绵羊全血转录组的动态时序表达与繁殖激素调控的关联,本研究以巴美肉羊为研究对象,对血液转录组及其表达基因型进行深入挖掘,将有助于提升血液应用于家畜繁殖性能辅助管理的新认识。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绵羊血液转录组的时序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检测3、4和5月的不同经产羔类型绵羊的血液转录组,对基因表达与可变剪接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初探。结果不同经产羔类型之间共检测到1417个差异表达基因,3332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相比无羔组,单羔组与双羔组基因表达模式更接近。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共同功能富集结果说明血液表征产羔类型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激素调节和免疫应答等相关。不同月份之间共鉴定到660个差异表达基因,3135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动态时序表达的基因在功能层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激素水平,由此推断绵羊血液时序表达基因可能与激素紧密相关。2、在研究一差异基因分析的基础上,扩大到237个样本,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并结合表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expressio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e GWAS)重点研究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ing hormone,FSH)、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血清浓度与基因动态表达、变异的关联。结果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中较多,且全局网络中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与产羔数关联度较高。通过e GWAS发现模块的显着关联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包括COIL、NELFE和GCLM等,参与调控卵母细胞成熟、颗粒细胞毛细血管再生、季节性繁殖和免疫应答等。时序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在黄色和蓝色基因模块中,且在全局网络中黄色、蓝色基因模块与激素关联度较高。e GWAS显着关联基因包括CASP9和SRP68基因等,功能富集到催产素信号通路,均影响激素调控过程。最后使用机器学习和先验的绵羊GWAS数据库的方法对样品分组与全局网络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补充,证明了小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在大样本分析中的支持度与可行性。总之,通过表达基因组层面解析了绵羊繁殖激素的关联网络,为繁殖激素时序生理状态的基因表达与变异体之间提供互补信息。3、为进一步挖掘高繁绵羊血清LH/FSH比值调控的深层机制。发现不同LH/FSH比值的差异表达基因在50~150之间。这些基因影响核糖体、催乳激素信号通路、促性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催产素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与激素调控相关的通路。共鉴定了涉及黄色与蓝色基因模块的1 823个显着关联与1 433个e QTL-SNP,且不均一的分布在各染色体,e QTL-SNP共影响到690个基因。鉴定到26 445个ASE-SNP,影响了4 970个基因,均一分布在各染色体,可见LH/FSH比值与绵羊血液基因表达关联过程中受到广泛的顺式调控作用。结果共筛选出8个候选标记物:PCNX4、FAS、RPL36AL、JCHAIN、LOC101113346、IQSEC1、RPL21和RPL8,大多数的表达基因型特征显现出等位基因不平衡现象,且受到至少一个e QTL-SNP与两个ASE-SNP的影响。4、为了挖掘高繁绵羊GDF9和BMP15影响的深层机制。我们分别对不同GDF9和BMP15血清浓度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与关联研究。结果血清中BMP15和GDF9的浓度可能依赖于调节它们共享的差异表达基因RPL23A、LOC101110403、PAQR5、LOC114116858,LOC114114874和NAIP建立内分泌信号交换。其中RPL23A、PAQR5与NAIP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卵母细胞发育和卵巢功能,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同时发现血液中广泛存在对GDF9、BMP15的ASE-SNP与e QTL-SNP的调控,共鉴定到502个ASE-SNP,包含58个同时与e QTL-SNP关联。共同调控GDF9与BMP15的e QTL-SNP与ASE-SNP表达的候选血液生物标志物JAK1,IL6R,ITGA4,GAA,PRKD3,CAMK2D,TAB2和IQGAP1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等位基因表达失衡现象。综上,本研究描绘了绵羊血液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网络全景,并对繁殖激素关联的调控元件进行深层探讨,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也为任何以血液为适合代理组织的复杂性状提供重要借鉴。

张京顺[2](2021)在《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为主的异质性疾病,也是女性排卵性不孕的最主要病因之一。PCOS的病理表现主要为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卵泡发育受阻及排卵障碍、血清雄激素异常升高、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等。该病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而且此类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尽管近些年来PCOS的病因机制探讨较多,但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截止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Slc7a5[solute carrier family 7,member 5]编码的产物为L-型氨基酸转运体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LAT1),其主要功能是转运特定氨基酸,为细胞的生长提供原料。研究表明Slc7a5在癌变的细胞及组织中表达升高,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提示其对肿瘤的快速生长和增殖起重要的作用。而且Slc7a5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也密切相关。在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通过转录组测序寻找在来曲唑诱导的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差异表达的基因,首次发现Slc7a5在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高表达,提示Slc7a5可能在PCOS的发生或病情进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Slc7a5在卵巢相关功能,如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中的作用尚无报道。研究目的:探究Slc7a5在大鼠PCOS模型卵巢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功能,从而研究Slc7a5在PCOS发生及病情进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PCO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及结果:1.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通过来曲唑连续灌胃23天构建大鼠PCOS模型。结果表明,造模结束后,PCOS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阴道涂片行发情周期鉴定,对照组大鼠发情周期规律;PCOS组大鼠失去正常发情周期,持续处于发情间期。进一步通过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大鼠血清中LH、T的浓度升高(P<0.05),E2浓度降低(P<0.05),FSH及TG的浓度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卵巢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改变,结果显示对照组卵巢可见多个黄体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卵泡,多层颗粒细胞排列整齐;PCOS组卵巢则呈典型多囊样的病理性改变,出现大量囊状扩张的卵泡,颗粒细胞层明显减少。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lc7a5在卵巢上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见,Slc7a5在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及卵巢间质均有表达,且PCOS组Slc7a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lc7a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卵巢组织中Slc7a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Slc7a5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分离培养原代大鼠颗粒细胞并转染Slc7a5的小干扰RNA(si RNA)及过表达质粒,从而探究Slc7a5对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Star,Cyp11a1,Hsd3β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三种酶表达均降低,但只有Cyp11a1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三种酶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用ELISA方法检测颗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2及P的水平。结果表明干扰及过表达Slc7a5后并没有改变颗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2及P水平(P>0.05)。为了探究雄激素对颗粒细胞Slc7a5表达的影响,在颗粒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睾酮培养48小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lc7a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lc7a5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3.Slc7a5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CCK8试验检测Slc7a5表达改变对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细胞活力没有明显改变(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S期明显缩短(P<0.05)。为了探究Slc7a5促进颗粒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在过表达Slc7a5后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凋亡相关基因Tnf-α,Caspase-3及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P<0.05);凋亡相关蛋白TNF-α,Caspase-3,Cleaved-Caspase 3,Caspase-8及Cleaved-Caspase 8的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检测了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细胞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结果表明,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为了探究Slc7a5是否通过增加颗粒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检测了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的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表明,其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为明晰细胞内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降低的机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及蛋白(Sod2,Hmox1,xCT)的表达。结果表明,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Sod2,Hmox1,xC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4.Slc7a5下游基因的筛选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功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Slc7a5在颗粒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颗粒细胞上过表达SLC7A5后行转录组测序。通过测序发现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共有194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998个,下调945个。通过KEGG及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癌症相关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增殖,蛋白质结合及炎症反应等通路相关。通过转录组测序及进一步的验证,选定Mgst3作为Slc7a5的下游靶基因。本试验研究发现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Mgst3的表达降低,接下来研究了Mgst3表达降低对颗粒细胞的影响。通过CCK8试验检测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表明,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0.05),细胞S期明显缩短(P<0.05)。为了探究Mgst3促进颗粒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凋亡相关基因Tnf-α,Caspase-3及Caspase-8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凋亡相关蛋白TNF-α,Caspase-3,Cleaved-Caspase 3,Caspase-8及Cleaved-Caspase 8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检测了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细胞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结果表明,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研究结论:1.在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Slc7a5的表达明显升高。2.在细胞水平,睾酮能够促进颗粒细胞Slc7a5的表达。3.Slc7a5表达升高能够影响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4.Slc7a5表达升高还能够通过降低Mgst3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促进颗粒细胞凋亡,从而参与PCOS发生。

赵巧云[3](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初坤[4](2021)在《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不孕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外的第三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全球约4800万对夫妇(1.86亿人次)存在不孕问题。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估算,全球范围内每6对夫妇中即有一对在育龄期会遇到至少一个不孕问题。近年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输卵管因素和精卵结合问题所导致的不孕症。然而,对于卵子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不孕症,我们所能采取的干预措施却非常有限。深入研究卵子发育、发现这个过程中关键的辅助细胞和因子,从而增加健康成熟卵子的获得,是解决这类不孕症的根本。卵巢的基本生殖单位是卵泡,由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正常的生殖功能离不开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的协调发育。卵泡一旦进入激活状态,单层扁平上皮的颗粒细胞首先增殖并分化变为立方颗粒细胞,激活处于静止状态的卵母细胞。在生长卵泡中,颗粒细胞为支持卵泡的生长和卵子成熟迅速大量增殖,经历10余次克隆分裂,在成熟窦卵泡阶段达到数以千计的细胞数量。在排卵前卵泡阶段,颗粒细胞发挥了众多特定的功能,如分泌大量性激素和其他生长因子、调整对微环境中激素信号的敏感度、营养卵子、与卵子和外围膜细胞进行沟通交流等。在排卵后,颗粒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停止分裂,并最终分化为黄体中可产生类固醇的黄体细胞,通过分泌孕激素等以支持早孕阶段的胚胎着床和发育过程。蛋白C受体(protein C receptor,PROCR)是一个单次跨膜的细胞表面受体,最初于内皮细胞上作为蛋白C的受体被发现并分离。PROCR通过激活它的配体蛋白C变为活化蛋白C,进而灭活凝血因子Va和因子VIIIa以发挥抗凝血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PROCR在造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乳腺组织等可标记干细胞,PROCR+的细胞可分化为该组织的所有细胞类型。我们近期研究发现,PROCR在卵巢上皮细胞中可作为前体细胞标记,PROCR+卵巢上皮细胞在排卵破裂口出现后将迅速增殖以修补裂口。此外,PROCR也可激活PI3K/AKT、ERK等多条重要信号通路。然而,PROCR在卵泡发育中是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尚不得而知,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了PROCR在卵巢中的表达及PROCR+颗粒细胞的功能研究。通过原位杂交及Procr-rt TA;Tet O-H2B-GFP基因型小鼠卵巢切片免疫荧光染色首次发现了PROCR在卵巢各级卵泡(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以及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颗粒细胞的功能,我们首先进行了Ed U染色及原代细胞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更高的增殖能力。以往研究表明,颗粒细胞中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如Cyp19a1)以及激素受体表达的基因(如Esr、Fshr、Lhcgr)在卵泡发育过程中会明显上调,而Foxl2这一重要转录因子随着卵泡发育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出现下降。我们针对这些重要功能基因进行了q PCR检测,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与PROCR-颗粒细胞相比,Cyp19a1、Esr2、Fshr、Lhcgr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后者,Fox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后者。进一步通过ELISA测定培养基中的雌、孕激素结果显示,PROCR+颗粒细胞培养基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要明显低于PROCR-颗粒细胞。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着较低的分化水平。研究的第二部分,我们探讨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利用Procr-Cre ERT2;Rosa26-m Tm G和Procr-Cre;Rosa26-m Tm G两种基因型小鼠进行谱系追踪实验,这两种小鼠的PROCR+颗粒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m GFP),通过观察m GFP随着卵泡的发育被传递到哪些后代颗粒细胞,以此来动态观察PROCR+颗粒细胞在卵巢发育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阶段卵泡中的具体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ROCR+颗粒细胞在卵巢发育的不同时间点(E13.5,P1,8w)均具有增殖能力。同时,在卵泡发育的所有阶段(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以及排卵前卵泡),均可观察到PROCR+颗粒细胞克隆。尤其在卵泡发育后期,m GFP+颗粒细胞数量和比例明显激增,提示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后期颗粒细胞大量扩增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第三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颗粒细胞缺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我们利用青春前期的Procr-Cre ERT2;Rosa26-DTA基因型小鼠,通过注射他莫昔芬诱导表达PROCR的细胞同时表达白喉毒素,进而靶向性杀伤PROCR+细胞。一个月后检查小鼠卵巢形态,我们发现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的卵巢表面平滑,没有出现如对照卵巢排卵后留下的局部凹陷。切片染色发现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出现了无排卵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的现象,ELISA检测提示血清雄激素水平升高,q PCR测定提示芳香化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的表达明显降低。我们又对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和对照组的小鼠进行了超促排卵处理,结果显示实验组获得了比对照组数量更多的卵子。然而实验组中的卵子在体外授精实验中全部失败,说明这些卵子并未完全成熟。进一步ELISA测定结果显示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血清AMH水平、LH/FSH比值明显升高。以上结果均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临床表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在临床上收集了17对正常对照和PCOS病人的颗粒细胞样品,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析两者颗粒细胞中PROCR的表达比例。结果显示PCOS病人的PROCR+颗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进一步验证了PROCR+颗粒细胞的异常可能与PCOS的发病相关。本部分研究不仅提示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正常发育以及PCO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进行PROCR+细胞的靶向敲除,我们建立了全新的良好模拟生殖、代谢两方面PCOS表型的小鼠模型,弥补了以往PCOS动物模型的缺陷。研究的第四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在颗粒细胞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利用sh RNA进行慢病毒包装,通过慢病毒感染,在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中敲低PROCR的表达,结果与小鼠原代颗粒细胞实验结果一致,Ed U染色及细胞传代实验提示在KGN细胞中敲低PROCR的表达将抑制其增殖,q PCR结果显示CYP19A1、ESR2、FSHR、LHCGR基因表达上调。我们收集了KGN细胞培养基并对其中的激素水平进行测量。ELISA结果显示,敲低PROCR的KGN细胞培养基中的雌、孕激素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进一步验证了敲低PROCR的表达将上调人卵巢颗粒细胞系的部分功能基因表达。同时,我们检测了细胞蛋白样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PROCR的表达会导致AKT、ERK磷酸化水平的显着降低,提示PROCR参与AKT、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我们在KGN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PROCR的激动剂——活化蛋白C,与对照相比,加入激动剂的细胞蛋白AKT、ER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进一步验证了PROCR参与AKT、ERK信号通路的激活。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在卵巢颗粒细胞上发现了PROCR的表达,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着较高的增殖能力和较低的分化水平。进一步研究提示,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异常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我们建立了全新的良好模拟生殖、代谢两方面PCOS表型的小鼠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手段的不足。

龙向淑[5](2021)在《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及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ASCVD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多种导致AS的不良因素作用下,位于中膜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至内膜及内膜下层并异常增殖,而内膜层的血管内皮细胞(VECs)凋亡增多,是AS发生发展的主要细胞病理学基础。然而,血管壁细胞异质性生物学行为异常及其介导AS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同源框(HOX)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并影响脊索动物形态发生的同源域转录因子。HOX基因家族包含39个同源基因。近期研究表明,HOXA4、HOXA5、HOXA6、HOXB1及HOXB9等多个HOX基因在猪主动脉壁的表达受剪切应力影响,但这些基因对血管生物学功能和AS的影响未知。同源框C6(HOXC6)属HOX基因家族C簇成员。研究显示,HOXC6在多器官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此外,HOXC6可调节血管壁多能干细胞分化为VSMCs、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血管壁间充质细胞。但是,HOXC6对VSMCs和VECs的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是否有影响迄今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目的了解Hoxc6等39个Hox基因在AS大鼠主动脉壁和正常主动脉壁的差异表达,然后进一步探讨HOXC6对VSMCs增殖及迁移和VECs凋亡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为明确HOXC6能否成为ASCVD分子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法对大鼠主动脉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的原位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VSMCs和CD31在VECs中的表达。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9个Hox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磷脂酶C beta(PLCβ)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mRNAs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或心脏组织中和大鼠VSMCs(RVSMCs)中Hoxc6、p53及PCNA蛋白表达,检测VECs中HOXC6、BCL-2、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PTAFR、PLCβ及IL-18蛋白表达,以及检测VECs中蛋白激酶C zeta(PKCζ)、NF-κBp65磷酸化和PKCζ膜转位水平变化。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 U)实验检测VSMCs增殖。用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VSMCs迁移。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VECs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并分析GEO数据库中冠心病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序列结合。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结合qPCR(Ch IP-qPCR)验证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结合的特定靶序列。结果1.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H&E染色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增加(P<0.01)。采用qRT-PCR对39个Hox基因mRNA检测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壁较正常大鼠主动脉壁表达上调或下调(表达增加或减少倍数的均数绝对值≥2)的Hox基因为17个,其中Hoxa1、Hoxa3、Hoxa9、Hoxb7、Hoxc5、Hoxc6、Hoxc8、Hoxc9及Hoxc10共9个基因表达上调(均P<0.01),而Hoxa2、Hoxa4、Hoxa5、Hoxa6、Hoxb2、Hoxb3、Hoxb4及Hoxb6共8个基因下调(均P<0.01)。在上调的9个Hox基因中,其中Hoxc6表达升高了10余倍,较之升高倍数更大的Hoxc9或Hoxc10,Hoxc6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基础表达丰度最高,而且重复性最好,因此首选Hoxc6作进一步验证。2.Hoxc6和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xc6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伴随p53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显着减少,而PCNA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粥样斑块病变和迁移至内膜的VSMCs中,Hoxc6蛋白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显着增多(P<0.01),伴随抑凋亡分子Bcl-2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的内膜组织和粥样斑块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减少,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3.敲低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与迁移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的RVSMCs用α-SMA抗体染色后,阳性细胞/细胞总数的比率较正常RVSMCs下降(P<0.05)。Ed U、CCK-8、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细胞后,RVSMCs增殖明显增多,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均P<0.01),伴随p53蛋白表达减少,PCNA表达增多(均P<0.01)。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VSMCs中Hoxc6表达后,RVSMCs增殖显着减少,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1),伴p53蛋白表达显着增多,而PCNA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此外,先后敲低RVSMCs中Hoxc6和p53表达后,R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较单独敲低Hoxc6组增强(均P<0.05),但比正常对照组减弱(均P<0.05)。4.下调HOXC6表达抑制VECs凋亡TUNEL、流式细胞技术、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s)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减少(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增多(均P<0.05)。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AECs或HUVECs中HOXC6表达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或单独ox-LDL处理组下降(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均P<0.05)。此外,在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UVECs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的趋势与抑制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5.HOXC6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影响HUVECs凋亡GEO数据库中冠心病有关的三个数据集gse20681、gse40231和gse46560取交集结果显示,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等68个基因存在交集。KEGG pathway分析显示,PTAFR可通过PLC/PKC途径影响细胞凋亡,进一步在JASPAR数据库预测结果显示,HOXC6与PTAFR启动子存在特异结合位点。鉴于HOXC6影响RAECs和HUVECs凋亡的一致性,选择HUVECs为靶细胞,探讨HOXC6影响VECs凋亡的机制。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处理HUVECs或促进HOXC6表达后,PTAFR表达增多(均P<0.05),伴随下游信号分子PLCβ表达增多(均P<0.05),PKCζ磷酸化和膜转位水平升高(均P<0.05),NF-κBp65磷酸化和IL-18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然而,在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HUVECs中敲低HOXC6表达之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促进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此外,分别用PTAFR激动剂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KCζ激动剂溶血磷脂酰胆碱作用于HUVECs,均可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的抑制HUVECs凋亡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活性的效应(均P<0.05)。而且,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的活性显着增高(P<0.01)。Ch IP-qPCR实验结果显示,HOXC6可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AGAGGAATAGATTAAA和(或)GAAGCAATCAACCAAG序列结合(P<0.01)。结论1.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与正常大鼠主动脉壁之间差异表达,其中Hoxc6表达显着升高,伴随p53和Bcl-2与Hoxc6呈负向性、而PCNA和Bax与Hoxc6呈正向性表达异常。2.HOXC6一方面可负调控p53表达而促进VSMCs增殖与迁移,另一方面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VECs凋亡。由此提示HOXC6影响VSMCs增殖、迁移和VECs凋亡的异质性。

顾建忠[6](2021)在《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少数民族瑶族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分布,了解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瑶族妇女骨质疏松的关系;确定山茶籽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1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选取广西地区,瑶族妇女,612例,取5ml血液样本,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的提取,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血液样本的碱性磷酸酶,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跟骨骨密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雌激素。方法2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将5月龄,96只雌性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去卵巢组(OVX),假手术组(Sham),山茶籽提取物组(Ts),苯甲酸雌二醇组(E2)。分别在第4、8、12、16周各取六只,麻醉后,对大鼠股骨取材,进行HE染色,测量骨钙,骨磷,骨密度以及相应的雌激素。结果:(1)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0岁之后P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密度降低,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升高,雌二醇和孕酮降低(P<0.05);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5岁之后Xx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降低,骨密度提高,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降低,雌二醇和孕酮升高(P<0.05)。(2)去卵巢组的镜下骨组织疏松,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低于其他3组(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去卵巢组与其他三组比较,血清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明显升高,雌二醇和孕酮明显降低(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雌二醇和孕酮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绝经后妇女含P基因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提前预防;含Xx基因的妇女骨密度高,不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山茶籽提取物可以提高骨密度以及雌二醇,山茶籽提取物可以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

吴洋[7](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医学指南”中报道8%-13%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其中80%以上育龄期PCOS患者饱受不孕症的困扰。正常妊娠需要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与处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即使PCO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了高质量的胚胎,子宫内膜的异常仍然会导致着床失败或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PCOS子宫内膜异常的研究相对不足,其导致着床失败的确切机制也仍未阐明。对于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升胚胎种植成功率并改善妊娠丢失。本课题从小鼠PCOS模型、脱氢表雄酮短期干预等小鼠处理,以及人PCOS内膜标本补充研究三个层次,对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探究。本论文利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处理小鼠建立PCOS模型,这些小鼠成功地表现出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体重增加、不孕等PCOS特征。对PCOS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中有610个上调,91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是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如细胞粘附分子、基膜、细胞桥粒、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等;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相关生物学过程占比最高,包括细菌免疫反应和防御反应等。为进一步明确DHEA对小鼠子宫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使用DHEA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妊娠第3天DHEA处理小鼠1天,妊娠第1-3天DHEA处理正常妊娠小鼠3天,同样的方法处理假孕小鼠3天,卵巢切除后给予小鼠21天DHEA处理。基于上述预测分析以及DHEA不同处理,我们对小鼠子宫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进行了详细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向腔上皮附近聚集,差异极为显着;妊娠第1-3天给予DHEA处理后,子宫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向宫腔附近聚集,假孕小鼠同样给予3天DHEA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定位没有变化。(2)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显着增多并在子宫腔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对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影响不大,但长期DHEA暴露可以增加内膜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并促使其向宫腔附近聚集,围着床期胚胎对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影响不大。(3)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树突状细胞减少,肌层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围着床期使用DHEA分别处理正常妊娠小鼠和假孕小鼠3天,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树突状细胞无明显改变,假孕小鼠子宫基质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卵巢切除小鼠DHEA处理21天后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基质和肌层中的数量均显着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肥大细胞增多,DHEA处理对子宫中肥大细胞数量影响不大。(5)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B细胞显着增多,并向宫腔上皮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可促使B细胞增多并向宫腔上皮聚集,宫腔中胚胎对B细胞的分布影响不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埃兹蛋白(Ezrin)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围着床期DHEA处理1天或3天都可以显着增加Ezrin在小鼠子宫上皮中的表达,并且影响其分布模式,胚胎对子宫中Ezrin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Ezri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显着。(2)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钙粘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DHEA处理3天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但假孕小鼠DHEA处理3天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均增强。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PCOS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腔上皮基膜、腺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的沉积变薄,由正常的锯齿状变为细线状;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可改变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沉积的形态,但对其厚度影响不大,同时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强,胚胎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层粘连蛋白的改变无明显影响。(4)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基质中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随基质中血管数目的减少而下降,DHEA处理3天显着降低腺上皮基膜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胶原蛋白IV在腔上皮基膜或腺上皮基膜中的沉积变薄,并且随着子宫基质中血管的减少,胶原蛋白IV的表达显着减少;DHEA处理3天可产生与PCOS相似的变化。(6)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中CD31表达较为密集,但PCOS小鼠子宫中表达减少,差异极为显着;PCOS小鼠子宫中CD31显示切面呈圆环状的血管,其密度明显下降,更多的是切面管腔呈狭长状的血管,数量也较少;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后子宫中血管显着减少;胚胎可能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血管的数量有影响。(7)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腔上皮中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UEA)受体的表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围着床期DHEA处理小鼠1天,子宫腔上皮UEA受体于宫腔游离面顶端及邻近的细胞质中呈强表达;DHEA处理3天腔上皮UEA受体表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卵巢切除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未见UEA受体的表达;围着床期子宫腔中的胚胎可能会诱导子宫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增加。总之,PCOS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在m RNA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变化集中在免疫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可能对其发挥正常的免疫作用有不良影响;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通讯和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DHEA对埃兹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量都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粘附和极性;DHEA对层粘连蛋白及其亚型、胶原蛋白IV以及CD31的影响,可能导致胚胎着床中细胞骨架的重构及细胞间沟通的异常。

肖业[8](2020)在《TNFAIP1通过阻遏CSNK2B依赖性的NF-κB通路抑制肝癌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癌(HCC)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的死亡病因,根据2015年全国癌症统计分析,肝癌占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五分之一,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据统计,90%以上的肝癌是原发性肝癌,可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酗酒、或与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所诱发。手术切除,肝移植,放疗及药物化疗是目前治疗肝癌的常见方式,而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肝癌的高转移潜能和肿瘤新生血管的侵犯,临床上只有不足20%的患者能行手术切除,并且肝癌的高复发性又导致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不到30%,这一现象是目前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研究认为肝癌的高转移性和异常激活的血管生成,是导致肝癌患者术后易复发及低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阐明调控肝癌转移和异常血管新生的原因及探究肝癌治疗新的靶点,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1(TNFAIP1),又称B12或BACURD2,是一种可由TNF-α或LPS诱导的蛋白,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DNA合成、免疫、神经元发育和阿尔兹海默疾病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TNFAIP1在肝癌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却未见相关报道。为研究TNFAIP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我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qPCR分析TNFAIP1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由慢病毒介导构建过表达TNFAIP1的MHCC97H-Control、MHCC97H-TNFAIP1稳转细胞株和敲低TNFAIP1的SMMC7721-shControl、SMMC7721-shTNFAIP1稳转细胞株,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分析过表达TNFAIP1对MHCC97H稳转细胞和敲低TNFAIP1对SMMC7721稳转细胞增殖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研究过表达TNFAIP1对MHCC97H稳转细胞和敲低TNFAIP1对SMMC7721稳转细胞异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Western blot实验,分析过表达TNFAIP1对MHCC97H稳转细胞和敲低TNFAIP1对SMMC7721稳转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和裸鼠尾静脉注射实验,在体外和体内研究过表达TNFAIP1对MHCC97H稳转细胞和敲低TNFAIP1对SMMC7721稳转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由慢病毒介导构建过表达TNFAIP1和敲低TNFAIP1的HUVECS的稳转细胞株,研究过表达和敲低TNFAIP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RT-qPCR、免疫组化实验分析过表达TNFAIP1对MHCC97H稳转细胞和敲低TNFAIP1对SMMC7721稳转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免疫荧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免疫共沉淀(CO-IP)、GST-pull down、western blot和泛素检测实验,研究TNFAIP1调控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1)TNFAIP1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的低表达,并且与肝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呈负相关;2)TNFAIP1过表达在体内外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转移、EMT和血管生成而促进肝癌的凋亡,而敲低TNFAIP1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3)TNFAIP1过表达下调NF-κB靶基因:Bcl-2、Bcl-XL、CCND1、MMP2、MMP9、TWIST1和VEGF的表达,敲低TNFAIP1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4)过表达TNFAIP1减少p-p65(ser536)、p-p65(ser529)、p-IκBα(ser32)、p-IKKα/β(ser176/180)的磷酸化,抑制NF-κB的转录激活,而敲低TNFAIP1则促进p-p65(ser536)、p-p65(ser529)、p-IκBα(ser32)、p-IKKα/β(ser176/180)的磷酸化,激活NF-κB通路;5)过表达TNFAIP1降低HIF-1α和HIF-1β表达,抑制HIF-1通路,相反敲低TNFAIP1增加HIF-1α和HIF-1β表达,激活HIF-1通路;6)TNFAIP1与酪蛋白激酶IIβ(CK2β,又称CSNK2B)相互作用,形成TNFAIP1/Cul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介导CSNK2B的泛素降解,抑制CSNK2B依赖的NF-κB转录激活;7)过表达CSNK2B,促进NF-κB通路转录激活;8)过表达CSNK2B逆转TNFAIP1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9)TNFAIP1和CSNK2B的表达在肝癌临床样本中呈负相关。结论:TNFAIP1在肝癌临床样本和肝癌细胞中下调;过表达TNFAIP1通过泛素介导的降解途径选择性下调CSNK2B,阻断NF-κB的转录激活,下调NF-κB靶基因,包括CCND1、Bcl-2、Bcl-XL、MMP2、MMP9、TWIST1和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EMT和血管生成并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总的来说,我们的发现证实了TNFAIP1可作为肝癌的抑制因子通过调控TNFAIP1/CSNK2B/NF-κB信号通路,这可能为肝癌检测提供一个新的标志物和为肝癌治疗新添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袁鹏[9](2020)在《山奈酚通过AR/NOX2通路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山奈酚对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的影响【目的】草酸钙结晶沉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山奈酚在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以及肾脏草酸钙结晶沉积、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在小鼠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腹腔注射乙醛酸来建立肾脏草酸钙结晶的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结晶模型组、溶剂对照组、低浓度(25mg/kg)山奈酚处理组、高浓度(50mg/kg)山奈酚处理组。对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Pizzolato染色后观察肾脏内草酸钙结晶的形成;通过PAS染色、TUNEL荧光染色观察肾小管的损伤;通过IHC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表达水平;检测血清BUN、Cr及NGAL的表达水平。在HK-2细胞实验中,用一水草酸钙(COM)晶体及不同浓度的山奈酚处理细胞。将细胞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M晶体处理组、COM晶体+10μM山奈酚处理组、COM晶体+20μM山奈酚处理组及COM晶体+40μM山奈酚处理组。检测并评估各组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细胞凋亡量、晶体粘附作用及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肾脏草酸钙结晶模型被成功建立。在结晶模型组中,肾脏草酸钙结晶数量,肾小管损伤程度,OPN、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血清BUN、Cr和NGAL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山奈酚处理组中,以上指标的水平均明显低于结晶模型组;且山奈酚的处理浓度越高,降低程度越大。在HK-2细胞实验中,结果发现10、20及40μM山奈酚对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在COM晶体处理组中,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水平、细胞凋亡坏死量、晶体粘附量、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经山奈酚处理后,这些指标的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随着山奈酚的处理浓度增高而增加。【结论】山奈酚能够抑制草酸钙结晶的粘附、沉积以及改善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对减少肾脏内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山奈酚可能具有潜在的抑制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山奈酚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肾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和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部分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山奈酚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减少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结晶性肾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首先,通过IHC染色评估小鼠肾脏组织中NOX2、i NOS、NFk B-P65、MCP-1及F4/80的表达水平。接着检测组织内ROS、H2O2、MDA、GSH及SOD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在HK-2细胞实验中,细胞经不同处理后,分别检测细胞内ROS、H2O2、MDA、GSH、SOD及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另外,经COM晶体及山奈酚处理后,检测细胞内NOX2及其同源物的表达。进一步利用WB技术检测细胞内MCP-1、i NOS及NFk 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小鼠实验中,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结晶模型组中肾脏组织内NOX2、i NOS、NFk B-P65、MCP-1及F4/8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相比于结晶模型组,山奈酚处理组中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且山奈酚浓度越高,其改变程度越大。另外在结晶模型组中,组织ROS、H2O2、MDA、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GSH、SOD、IL-10、IL-4和Arg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在山奈酚处理组中,以上这些指标的水平均发生逆转性改变,且改变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在HK-2细胞实验中,经COM晶体刺激后细胞内ROS、H2O2及MD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多,GSH及SOD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但经山奈酚处理后,这些指标的水平均呈现逆转性改变,且山奈酚的处理浓度越高,其改变程度越大。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实经山奈酚处理后NOX2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同源物。另外,经山奈酚处理后细胞内IL-1β、IL-6、TNF-α、NFk B-P65、MCP-1及i NOS的表达明显下降,而IL-10、IL-4及Arg1的表达明显上升。【结论】山奈酚可减轻肾脏内草酸钙结晶诱导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并进一步抑制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以及草酸钙结晶在肾脏内的形成。第三部分山奈酚通过调控AR/NOX2信号通路减少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肾脏氧化炎症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雄激素受体(AR)介导的相关通路在草酸钙肾结石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山奈酚通过调控AR/NOX2的信号通路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草酸钙结晶性肾脏氧化炎症损伤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在小鼠实验中,通过皮下注射丙酸睾酮诱导肾脏AR的高表达;同时在细胞实验中,通过双氢睾酮(DHT)刺激诱导HK-2细胞AR的高表达,并进一步评估山奈酚对组织与细胞中AR表达的影响。其次,将COM晶体与山奈酚处理HK-2细胞后,通过荧光染色评估AR与NOX2的表达,以及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 IP)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评估AR与NOX2在细胞内的相关作用及AR调控NOX2表达的具体机制。最后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观察山奈酚通过调节AR/NOX2通路对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以及草酸钙结晶粘附与沉积的影响。【结果】首先,体内外实验结果均证实了山奈酚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AR表达的作用。其次,经COM晶体和DHT处理HK-2细胞后,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R与NOX2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同时经山奈酚处理后,AR和NOX2的表达均明显下降。Ch IP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AR可直接结合在NOX2上游的启动子区域并促进NOX2的转录表达,而山奈酚可通过抑制AR减少NOX2的表达。另外,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AR高表达后,组织或细胞上的草酸钙结晶粘附、沉积量,组织或细胞的损伤程度,OPN和CD44的表达水平,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水平均显着增多;但经山奈酚处理后,以上结果均发生相反性改变,且改变程度与山奈酚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山奈酚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AR的表达。同时山奈酚经AR/NOX2途径减轻肾脏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进而改善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及肾脏草酸钙结晶的沉积与形成。山奈酚具有治疗与预防草酸钙肾结石的潜在价值。

樊李明[10](2020)在《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肠道内慢性复发的免疫应答性炎症。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UC中,免疫系统在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因此,包括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在内的免疫细胞被认为在U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是Th17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够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同时协同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抑制Th17细胞分化是一种潜在治疗UC的方法。JAK激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还参与了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UC中的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特别是在UC患者中,STAT3表达和活性明显增加,同时发现在肠粘膜T细胞中磷酸化的STAT3显着增加。UC的治疗通常基于疾病的严重程度,目前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调节药物等。不久前,辉瑞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托法替尼缓释片的新增适应症申请,即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是目前针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第一种JAK抑制剂,而针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STAT3抑制剂目前尚无上市药物。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是一种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但是,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尚未见报道。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发现CTS能够与STAT3特异性地结合,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CTS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CTS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在体外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CT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T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CTS对IL-6诱导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法检测CTS对STAT3核转位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TS对初始(na?ve)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CTS(3、10、30μM)对脾细胞毒性无显着影响,且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STAT3磷酸化,同时能够有效抑制IL-6诱导的STAT3核转位;另外,CTS能够抑制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IL-17A、TNF-α,但对IL-2、IL-6、IFN-γ、IL-10的产生没有显着影响;最后,CTS能够显着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IL-6共同诱导的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表明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隐丹参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我们采用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急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连续7 d,随后3 d自由饮水,20 mg/kg和60 mg/kg隐丹参酮连续灌胃治疗至第10天;在慢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7 d,之后换无菌蒸馏水饮用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复制模型,然后再饮用2.5%DSS溶液7 d,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从第22天开始,小鼠每天灌胃20 mg/kg隐丹参酮,一共治疗28 d。然后评估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和体重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每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雪夫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淀粉颗粒含量,天狼猩红/快绿胶原染色法(Sirius red/fast green collagen stain)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阳性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Phosphorylation of STAT3,P-STAT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代表性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DSS诱发急性结肠炎后,小鼠有明显腹泻,粘液脓血便,体重减轻等症状,CTS(20 mg/kg和60 mg/kg)能够有效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增加结肠长度,降低结肠炎症细胞浸润和MPO活性,增加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以及杯状细胞淀粉颗粒染色。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CTS能够降低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减少Th17/Treg比例,此外CTS还能够降低结肠炎组织升高的P-STAT3水平。在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中,CTS能够增加结肠长度,减少小鼠结肠中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纤维、α-SMA的表达以及P-STAT3的表达,降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数目。表明CTS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隐丹参酮能够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缓解结肠组织的纤维化状态,保护和修复黏膜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h17分化有关。

二、雌激素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血液转录组的应用研究
        1.1.1 预测疾病生物标记物
        1.1.2 鉴定免疫调控因子
        1.1.3 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2 绵羊繁殖转录组研究进展
        1.2.1 巴美肉羊概况
        1.2.2 基于性腺轴的研究进展
        1.2.3 可变剪接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调控研究
    1.3 绵羊产羔与排卵的调节机制
        1.3.1 BMP15、GDF9 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1.3.2 FSH、LH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初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RNA提取
        2.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2.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和过滤去噪
        2.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2.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1.8 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2.1.9 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2.1.10 短时序表达分析
        2.1.11 功能富集分析
        2.1.12 统计显着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绵羊产羔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2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2.2.3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2.2.4 绵羊转录组时序表达变化
        2.2.5 绵羊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模块分析
        2.2.6 绵羊转录组时序可变剪接变化
        2.2.7 绵羊产羔类型与时序性表达的整合分析
        2.2.8 试验重复性验证
    2.3 讨论
    2.4 结论
3 研究二大样本动态血液基因整合e GWAS解析绵羊繁殖激素共表达网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RNA 提取与建库测序
        3.1.4 测度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3.1.5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3.1.6 血清LH、FSH、GDF9与BMP15 的浓度测定
        3.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1.8 eGWAS分析
        3.1.9 基因功能注释与候选位点的确定
        3.1.10 构建主题文献摘要与全文的绵羊GWAS数据库
        3.1.11 机器学习验证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全局样本构建繁殖激素调控的共表达网络
        3.2.2 基于表达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3.2.3 产羔类型相关的模块
        3.2.4 激素调控相关模块
        3.2.5 产羔类型与月份之间的关联模块
        3.2.6 绵羊GWAS数据库验证全局网络的功能属性
        3.2.7 机器学习验证小样本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对于大样本的支持度
    3.3 讨论
    3.4 结论
4 研究三 LH/FSH 血清浓度比值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RNA提取
        4.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4.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4.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4.1.7 LH、FSH激素浓度的测定
        4.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9 差异ASE分析
        4.1.10 eQTL分析
        4.1.11 功能富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H与FSH血清浓度相关性分析
        4.2.2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方差分析
        4.2.3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4.2.4 LH/FHS比值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4.2.5 ASE证实血液存在广泛的顺式调控影响
        4.2.6 eQTL-SNP和 ASE-SNP联合分析
        4.2.7 eQTL-SNP与 ASE-SNP富集分析
        4.2.8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基因型
        4.2.9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遗传调控网络
    4.3 讨论
    4.4 结论
5 研究四 GDF9、BMP15 血清浓度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样品
        5.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RNA提取
        5.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5.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5.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5.1.7 血清GDF9、BMP15 激素浓度的测定
        5.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1.9 差异ASE分析
        5.1.10 eQTL分析
        5.1.11 功能富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2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5.2.3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4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5.2.5 GDF9与BMP15 的联合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6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LAT1及其相关疾病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1.1 引言
        1.1.2 LAT1 在肿瘤中的作用
        1.1.3 LAT1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1.1.4 前景
第2章 Slc7a5 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Slc7a5 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Slc7a5 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Slc7a5 下游基因的筛选及在其颗粒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2.4 讨论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3.2.8 细胞转录组学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4.2.5 划痕修复实验
        4.2.6 克隆形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蛋白C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蛋白C受体阳性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蛋白C受体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蛋白C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信号通路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卵泡发育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同源框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引言
    1.HOXC6与细胞生长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2.HOXC6与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3.HOXC6与非编码RNA
    4.HOX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其它机制
    5.HOXC6在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6.总结及展望
    7.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
    8.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粥样硬化主动脉异常表达的同源框基因及Hoxc6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组织、细胞和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建AS大鼠模型和采集组织标本
        2.2.2 大鼠主动脉组织苏木素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
        2.2.3 大鼠主动脉组织免疫化学染色
        2.2.4 细胞实验分组与细胞培养及鉴定
        2.2.5 siRNA转染细胞
        2.2.6 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2.8 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
        2.2.9 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细胞增殖检测方法
        2.2.10 细胞划痕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大鼠主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
        3.2 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
        3.3 Hoxc6 mRNA和蛋白在正常大鼠主动脉和心脏的差异表达
        3.4 Hoxc6、p53及PCNA在 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1 Hoxc6、p53及PCNA mRNAs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2 Hoxc6、p53及PCNA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5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6 Hoxc6 siRNAs抑制RVSMCs中 Hoxc6表达的效率
        3.7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
        3.8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迁移
        3.9 下调Hoxc6表达对RVSMCs中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p53 siRNA抑制RVSMCs中p53的表达
        3.11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增殖的作用
        3.12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迁移的作用
        3.13 Hoxc6与p53 siRNAs对 Hoxc6、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
        4.2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高表达可能与VSMCs增殖活性增高有关
        4.3 Hoxc6可能与ox-LDL协同促进RVSMCs增殖及迁移
        4.4 Hoxc6促进RVSMCs增殖、迁移的效应可能与Hoxc6负调控p53表达有关
    5.小结
第三章 HOXC6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细胞及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H&E染色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细胞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鉴定及细胞转染
        2.2.6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 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H&E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成功
        3.2 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原位表达
        3.3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4 鼠Hoxc6 siRNAs对 RAECs中 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5 下调Hoxc6 表达抑制RAECs凋亡
        3.6 下调RAECs中 Hoxc6表达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7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8 人HOXC6 siRNAs对HUVECs中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9 下调HOXC6表达抑制HUVECs凋亡
        3.10 下调HOXC6表达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11 过表达HOXC6促进HUVECs凋亡
        3.12 过表达 HOXC6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讨论
        4.1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表达升高可能与VECs异常凋亡有关
        4.2 HOXC6可促进体外培养的VECs凋亡
    5.小结
第四章 HOXC6 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细胞膜蛋白及胞浆蛋白提取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1.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mRNA表达
        3.1.2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 过表达HOXC6促进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1 过表达 HOXC6促进PLCβmRNA表达
        3.2.2 过表达HOXC6激活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
        3.3 溶血磷脂酰胆碱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 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4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4.讨论
        4.1 VECs异常凋亡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
        4.2 HOXC6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HUVECs凋亡
    5.小结
第五章 HOXC6靶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BCA测蛋白浓度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2.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对3个CHD相关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
        3.2 敲低HOXC6基因抑制PTAFR表达
        3.3 过表达HOXC6促进PTAFR表达
        3.4 血小板活化因子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PAF逆转敲低HOXC6而抑制PTAFR表达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6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
        3.7 ChIP-qPCR验证HOXC6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
        3.7.1 10%total Input染色质DNA样品片段化效果的验证
        3.7.2 ChIP-qPCR标准曲线
        3.7.3 ChIP-q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及片段大小的验证
        3.7.4 HOXC6 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结合
        3.7.5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蛋白与PTAFR-promoter扩增位点结合
    4.讨论
        4.1 HOXC6可能靶向PTAFR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促进VECs凋亡
        4.2 HOXC6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而促进PTAFR/PLCβ/PKCζ/NF-κBp65/IL-18轴活性
    5.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4.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发表论文
    附录 Ⅱ:参加科研项目

(6)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 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分析
        2.2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2.3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结果
        2.4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2.5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2.6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超声骨密度的结果
        2.7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症模型
        3.2 骨质疏松症与雄激素的关系
        3.3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3.4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
    4 小结
第二部分 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鼠骨组织形态结构
        2.2 大鼠骨钙、骨磷检测结果
        2.3 大鼠骨密度检测结果
        2.4 大鼠血清护骨素检测结果
        2.5 大鼠血清雌激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植物性雌激素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3.2 植物性雌激素与成骨细胞的关系
        3.3 骨质疏松症的判定
    4 小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性雌激素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病理生理
        1.2.1 PCOS的诊断标准
        1.2.2 PCOS的病理生理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
    1.4 妊娠早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研究现状
        1.4.1 妊娠早期免疫耐受
        1.4.2 各类免疫细胞在妊娠早期子宫中的变化
        1.4.2.1 巨噬细胞
        1.4.2.2 树突状细胞
        1.4.2.3 中性粒细胞
        1.4.2.4 肥大细胞
        1.4.2.5 B细胞
    1.5 围着床期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5.1 细胞黏着分子-钙粘蛋白
        1.5.2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埃兹蛋白
        1.5.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1.5.4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IV
        1.5.5 细胞质膜表面的粘多糖—糖萼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构建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配制
        2.1.3 动物材料收集
        2.1.4 PCOS小鼠模型
        2.1.5 早期妊娠
        2.1.6 围着床期DHEA短期处理早期妊娠小鼠
        2.1.7 围着床期DHEA处理假孕小鼠
        2.1.8 DHEA处理卵巢切除小鼠
    2.2 PCOS小鼠模型子宫中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品总RNA提取
        2.2.3 样品RNA检测
        2.2.4 R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检测
        2.2.5 上机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3 人子宫内膜收集
    2.4 免疫组织化学
        2.4.1 试剂配制
        2.4.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
        2.4.3 石蜡包埋及切片
        2.4.4 具体操作步骤
    2.5 免疫荧光
        2.5.1 试剂配制
        2.5.2 免疫荧光中使用的抗体
        2.5.3 具体操作步骤
    2.6 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6.1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2.6.2 染色步骤
    2.7 甲苯胺蓝染色
        2.7.1 染色试剂配制
        2.7.2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2.8 Western Blot
        2.8.1 所用试剂配制
        2.8.2 制备蛋白样品
        2.8.3 测定蛋白浓度并制备上样液
        2.8.4 SDS-PAGE凝胶电泳
        2.8.5 蛋白条带转膜
        2.8.6 免疫印迹
    2.9 Real-time PCR
        2.9.1 样品总RNA提取
        2.9.2 反转录
        2.9.3 qPCR引物设计
        2.9.4 qPCR具体步骤
        2.9.5 数据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COS模型的成功建立
        3.1.1 表观及着床结局指标
        3.1.2 病理学指标
        3.1.3 血清生化指标
        3.1.4 子宫中雄激素受体测定
    3.2 PCOS模型小鼠子宫的m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
        3.2.1 RNA质量评估
        3.2.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基因表达分布和样本间相关性
        3.2.5 差异基因的筛选
        3.2.6 富集分析
    3.3 DHEA对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的影响
        3.3.1 中性粒细胞
        3.3.2 巨噬细胞
        3.3.3 树突状细胞(DC)
        3.3.4 肥大细胞
        3.3.5 B细胞
    3.4 DHEA对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3.4.1 埃兹蛋白
        3.4.2 钙黏蛋白
        3.4.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3.4.4 胶原蛋白IV
        3.4.5 CD31
        3.4.6 UEA受体
第四章 全文讨论
    4.1 PCOS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4.2 PCOS小鼠妊娠第4 天子宫m RNA表达谱的启示
    4.3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异常变化
    4.4 PCOS 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4.5 PCOS围着床期子宫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4.6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质膜表面糖萼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TNFAIP1通过阻遏CSNK2B依赖性的NF-κB通路抑制肝癌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病人组织样本
        2.3.2 实验动物
        2.3.3 细胞培养、冻存和复苏
        2.3.4 质粒构建及质粒提取
        2.3.5 细胞转染
        2.3.6 构建稳转细胞系
        2.3.7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RT-qPCR)
        2.3.8 Western blot分析
        2.3.9 免疫组化和评分
        2.3.10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3.11 免疫荧光
        2.3.12 免疫共沉淀
        2.3.1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2.3.14 蛋白质纯化和GST-pull down
        2.3.15 泛素化分析
        2.3.16 细胞增殖和TUNEL分析
        2.3.17 Trans well分析
        2.3.18 血管生成实验
        2.3.19 肺转移实验
        2.3.20 裸鼠成瘤实验
        2.3.21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TNFAIP1 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
    3.2 TNFAIP1 在肝癌转移组织和肝癌细胞中低表达
    3.3 TNFAIP1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成瘤
    3.4 TNFAIP1 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3.5 TNFAIP1 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转移
    3.6 TNFAIP1 下调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
    3.7 TNFAIP1 抑制肝癌血管生成
    3.8 TNFAIP1 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3.9 TNFAIP1 通过阻断NF-κB的转录活性抑制肝癌的进展
    3.10 .TNFAIP1与CSNK2B相互作用,促进其泛素介导的降解,抑制CSNK2B依赖的NF-κB转录激活
        3.10.1 TNFAIP1与CSNK2B存在相互作用
        3.10.2 CSNK2B促进NF-κB通路的转录激活
        3.10.3 TNFAIP1 下调CSNK2B的表达
        3.10.4 TNFAIP1-Cul3 复合物促进CSNK2B泛素介导的降解
        3.10.5 TNFAIP1 下调CSNK2B抑制NF-κB通路
    3.11 .过表达CSNK2B逆转TNFAIP1 对肝癌的作用
    3.12 临床肝癌标本中TNFAIP1与CSNK2B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表
致谢

(9)山奈酚通过AR/NOX2通路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山奈酚对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山奈酚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肾损伤的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山奈酚通过调控AR/NOX2信号通路减少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及肾脏氧化炎症损伤的作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肾结石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1.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的影响
        1.2 隐丹参酮对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2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和STAT3 活化的影响
        2.1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的影响
        2.2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3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核转位的影响
    3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
        3.1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2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3.3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3.4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5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影响
        3.6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含量的影响
        3.7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影响
        3.8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P-STAT3 的影响
        3.9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4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
        4.1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4.2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4.3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4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4.5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4.6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 的影响
        4.7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讨论
    1 隐丹参酮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改善作用
    2 Th17/Treg细胞在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中起作用
    3 STAT3 信号通路可能是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雌激素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D]. 孙燕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张京顺. 吉林大学, 2021(01)
  • [3]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4]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初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龙向淑. 贵州大学, 2021(01)
  • [6]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D]. 顾建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吴洋. 兰州大学, 2021(09)
  • [8]TNFAIP1通过阻遏CSNK2B依赖性的NF-κB通路抑制肝癌的发展[D]. 肖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山奈酚通过AR/NOX2通路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袁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樊李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雌雄激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