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设计、逻辑计算

逻辑设计、逻辑计算

一、逻辑设计、逻辑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张跃军,张会红[1](2022)在《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互连线在芯片内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互连线仅用于数据传输,芯片计算能力仍然需要依靠晶体管开关实现.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内进一步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金属互连线间电容耦合效应,采用互连线串扰现象完成逻辑运算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设计方案.该方案首先建立线计算模型,通过调整反相器阈值和不同干扰线与受扰线之间电容耦合强度匹配技术,采用相同线计算电路结构实现不同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然后,在逻辑门的基础上实现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最后,在TSMC65 nmCMOS工艺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线计算电路具有正确逻辑功能,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线计算逻辑门具有更低开销,且线计算电路具有抗逆向工程能力.

沈亮[2](2021)在《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太空探索的不断加深,高分辨率成像任务对空间相机的像移补偿精度和图像共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获取更大成像范围,空间相机正朝向大视场发展。此类型的空间相机焦面尺寸变大,焦面上离中心点越远的像点与中心点的偏流角残差变大,而相机焦面整体旋转的传统调偏流法难以有效减小此偏流角残差,因此难以满足实际的高分辨率成像需求。虽分片式旋转的新型调偏流法可以有效减小焦面中心点与边缘点的偏流角残差,提高像移补偿精度,但此法难以使空间相机输出线性且连续的图像条带。为了利于在轨实时目标识别与跟踪,可采用电子消旋方式在硬件上处理图像的不连续问题,但其存在计算量过于庞大,硬件难以实现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硬件可实现的角度出发,设计一套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和FPGA的电子学成像系统,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实例验证了成像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空间相机成像过程中偏流角的产生原因,分析对比传统调偏流法和新型调偏流法对获取的图像的影响。阐释CMOS图像传感器和CCD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针对新型调偏流法图像的不连续问题,提出一种利用CMOS传感器开窗功能输出部分图像数据的方法,以实现相邻探测器中非共线部分图像的裁剪功能,为空间相机形成连续图像条带提供基础。(2)搭建空间相机成像系统硬件框架,以FPGA和CMOS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电子学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FPGA外围电路、CMOS图像传感器外围电路、Camera Link接口、电机接口以及编码器接口,其中,电机用于模拟CMOS图像传感器分片旋转,编码器用于获取传感器的旋转角度,为后续的裁剪算法提供输入源。(3)在FPGA硬件电路基础上,完成了成像系统逻辑总体设计及功能仿真,其中包括CMOS驱动模块、时钟模块、SPI接口、Camera Link接口及UART接口等。针对算法难以在硬件上实现的问题,基于CORDIC原理,设计了一种便于硬件运算的非共线部分图像裁剪算法,实现空间相机连续图像条带的输出功能。(4)对电子学成像系统进行了硬件调试,完成了实际成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邻探测器旋转角度差为0.4′时,误差像素数为981,误差像素数与总像素数之比为0.007796%,在图像细节丢失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连续的图像,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李正豪[3](2021)在《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下,现有的计算结构在面对数据密集型的应用时,会因为大量的数据搬运和带宽的限制带来能耗和延迟上的提高。为了解决访存和数据搬运造成的能耗和延迟,学界提出了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在存储器中实现算术逻辑运算。现有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因为计算模式比较单一,在面对外界输入和存储单元之间运算的场景时,电路的性能会受到限制。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结构,除了能够完成存储单元之间的运算这种单一运算模式之外,本论文的电路还可以实现外界输入和存储单元之间的逻辑运算,和其它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相比进一步的减少了存储器的访存次数,从而降低能耗。此外,本论文电路还同时支持位并行和位串行的计算方式,在外围计算电路的帮助下,能完成位串行和位并行的算术逻辑运算,在存储阵列有限的情况下,位串行计算方式使电路具备更大的运算吞吐量,同时位并行计算方式能够提高运算速度。本论文基于SMIC 0.13um的CMOS工艺,在1.2V的工作电压下,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和性能分析,并与其它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结构进行了性能对比。在存储单元之间运算的模式下,本论文的结构在XOR逻辑实现上有着较小的能耗,并且通过位并行计算方式,电路在多位加法运算实现上有着更低的延时;通过位串行计算方式,电路在存储阵列中实现各种算术逻辑运算时,相较于位并行结构有着更高的吞吐量。另外面对外界输入场景下的多位逻辑运算时,本论文的电路通过立即数模式的实现,在能耗和延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最后本论文针对提出的电路结构进行了版图绘制和后仿真分析,并讨论了物理实现对电路带来的影响。

陈伟[4](2021)在《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视频图像的实时性特点使其在银行系统、商业推广、远程会议、教学、医学图像分析、工业、监控、军事以及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大力研究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超高清视频的普及,人们对硬件性能和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FPGA加速,在图像处理方向上应用的重大意义,并针对当前视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场景需求,设计了一款多路视频实时处理系统。采用具有高速并行处理能力的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完成了从前端4路HDMI接口的3840x2160@30Hz视频流接收,到后端4K显示器上的任意比例缩放、旋转、透明度调节以及多路视频任意位置漫游、叠加与融合。同时,本次设计在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了整体设计方案的逻辑设计,在线仿真和整体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视频发送卡和输出控制卡的逻辑资源消耗以及片上功耗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进行设计,主要基于4层电路板设计了视频采集卡,包括HDMI解码、FPGA配置、光口输出等模块。其次基于FPGA平台,采用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实现了对最高分辨率为3840x2160视频任意比例的缩放;采用Alpha叠加融合算法,实现对多路视频任意位置的漫游叠加,以及任意通道视频透明度的调节。再次用户可以通过串口发送角度参数,在保证较低损耗的情况下,实现图像0~360°旋转。最后对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进行调试与分析,分析了系统整合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展示了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的显示效果,并对FPGA资源消耗以及系统功耗做了相关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在系统性能、灵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也符合市场需求。

常馨月[5](2021)在《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思维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备的基本素养。许多国家已经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已将计算思维列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编程教育正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编程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有所体现,但各地区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和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开展编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对App Inventor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分析。其次,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于项目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创新出一套初中App Inventor课程,共16学时,包括基础应用、拓展提升、综合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了教学项目并建立了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开辟了新路径。最后,通过在沈阳市某基础教育学校初中的教学实践,运用计算思维水平量表测量并进行SPSS数据分析,初步证明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软件作品的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创造力、算法思维和合作技能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pp Inventor可以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编程教育的普及提供新的方向。本课程的建设为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提供策略和经验,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开展编程教育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参考。

刘璐璐[6](2021)在《DNA逻辑门计算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DNA作为一种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DNA作为一种天然的纳米级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基于DNA的逻辑电路在生物传感,智能运输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比于一般的物理材料,DNA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具有体积小、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相比于化学试剂,以DNA单链作为逻辑的输入与输出,便于实现电路的级联。针对不同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三种DNA逻辑门的构建策略。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DNA链置换的两输入异或门计算模型,并将这一模型推广到三输入异或门计算模型中,该模型以DNA单链作为输入,通过荧光浓度来读解,比以往的异或门逻辑电路设计更加简单。第二,提出了一种输出时间可控的基于DNA步行者的异或门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纳米颗粒与DNA折纸基底的位置关系作为逻辑输出,同时折纸基底上步行者的路径长度可以人为调控,从而控制逻辑门的输出时间。第三,提出了一种可视化的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逻辑电路构建策略,该模型的输入链与输出链均为DNA单链,输入的DNA单链与被固定在DNA折纸基底上的发夹结构发生杂交链式反应,在DNA折纸上形成带有荧光分子的数字,这些数字能够直接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得到。通过仿真软件验证了该模型中一系列的反应过程是可行的。这种策略也可用来构建中等规模的DNA逻辑电路。本文分别设计了基于DNA链置换,DNA步行者以及杂交链式反应的逻辑电路。所设计的逻辑电路反应原理从简洁高效的DNA链置换反应,到时间可控的DNA步行者再到可视的杂交链式反应,可针对不同的需求来使用。这些设计不仅为DNA逻辑电路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有望实现大规模逻辑电路。图[35]表[5]参[74]

朱可人[7](2021)在《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有显着提高。建筑设计也应与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将数字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中,提高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通过程序设置目标与规则、定义函数、运行计算机实现自动甚至自主创作设计。该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探索方向。本论文聚焦于高校公共教室平面设计,尝试找到一种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应用策略,公共教室平面设计当中有较多重复性元素,可用可视化编程的方式提高设计效率,减少人为误差。但是,当前在这方面还缺少较为理想研究成果。本文对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进行了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用可视化编程途径实现高校公共教室平面布局生成方法,并形成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设计模块。为建筑数字化、智慧化领域发展提供借鉴。第一章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进行阐释,对论文中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论文框架进行梳理。第二章对参数化设计、可视化编程、代码编程和复杂算法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对基于可视化编程与代码编程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方法进行比较,确定运用可视化编程软件、参数化技术的方法进行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第三章对高校公共教室进行实地调研,对不同类型公共教室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相关设计规范、人因工程学尺寸,得出适合于高校公共教室的模数尺寸,为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第四章到第六章是用可视化编程软件、参数化技术对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生成进行了重点探讨,通过可视化编程软件Grasshopper对三种平面布局设计逻辑、设计规则进行转译,搭建参数化模型,分别开发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及公共教室组合平面自动生成的三个模块。其中第四章以标准化公共教室平面为研究对象,即教室平面形状、尺寸不受约束,根据其生成逻辑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实现通过调动参数自动生成相应平面布局。第五章在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的基础上,加入教室平面形状、尺寸的约束,对矩形与非矩形教室平面布局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具有约束边界的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第六章以公共教室组合平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规模教室的组合方式,加入教辅空间生成平面,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公共教室组合平面自动生成模块。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开发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减少设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对于公共教室平面自动设计起到引领性作用,是数字化、智慧化建筑设计方面的有益补充,按照该思路可沿用至其他领域平面布局设计中。

吕慧[8](2021)在《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可编程数字计算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NA分子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遵循精准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有良好的正交性,分子结构可设计性以及反应动态可控性。因此,DNA分子成为实现分子计算最有潜力的材料之一。特别是,遵循这些简单而精确的设计规则的DNA链置换反应系统,为构建常温下运行的复杂数字电路提供了重要工具。近年来,基于链置换反应的DNA计算已经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包括早期用于解决NP问题,进行大规模数字计算,游戏决策,甚至进行手写笔记的模式识别。尽管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逻辑门电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复杂性,但如何提高运算速度以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实际可实现的计算任务仍然是一个挑战。本论文主要以DNA链置换反应为基础,设计DNA开关电路实现快速数字计算,进一步设计出双轨可编程逻辑门,并将其组合实现大规模和多样化的数字计算。最后利用DNA折纸具有空间限制能力,结合其精确的空间寻址能力,在DNA折纸表面构建分子反应网络,通过空间的隔离降低对DNA序列设计的要求,构建可编程的逻辑运算网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DNA数字运算电路均基于逻辑门来实现,电路较为复杂,而随着参与反应的DNA链数目增加,其运算速度和信噪比均受到限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一种模块化的DNA分子开关。从化学本质上看,逻辑门电路为四种输入组合呈现了不同的能量变化趋势。相比之下,开关电路中所有产生输出的输入组合的自由能逐步减小幅度非常接近。运算速度更快。基于此,该DNA开关电路在实验上可实现包括简单逻辑运算、扇入扇出结构、复杂组合逻辑电路、全加器、4 bit开根号运算等多种电路结构和功能。所有电路的运算时间均在10分钟以内,展示了迄今为止最快的复杂DNA数字运算。第二,利用DNA链置换反应的高正交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开发了四种类型可寻址的双轨逻辑门(AND,OR,NOT和XOR),每种类型为6个,可以通过接线指令自由连接,形成复杂的计算网络。同时双轨逻辑电路中构建四个输出单元,用于信号读取。通过24个不同的双轨逻辑门进行排列组合,可实现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等任意功能。并在高浓度下实现了包含高达500条DNA链的大规模计算。为设计可靠的大规模分子电路提供了范例,并为利用DNA或其他分子开发具有更强计算能力的生化机器开辟了新方向。第三,DNA折纸平台是一种理想的分子受限环境调控平台。在DNA折纸表面构建用于编程的发卡结构分子阵列,通过对阵列上DNA发夹的空间排列来创建逻辑门和信号传输线实现化学反应空间路径的编程,实现不同的逻辑功能。随后对逻辑功能的组合构建具有复杂运算能力的逻辑运算网络,实现分子阵列上的多功能运算。通过单分子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演示了跨不同长度和方向的传输线信号传播的结果。该设计将界面DNA计算与单分子荧光监测技术相结合,为构建具有可扩展性的大规模DNA计算电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综上,此论文以DNA链置换反应为主体,构建了一种模块化的DNA分子开关,展示了迄今为止最快的复杂DNA数字运算。为DNA计算领域中运算时间长这一挑战找到新的思路。同时设计了四种类型可寻址的双轨逻辑门,通过分离和多阶段组装,可以在一个反应中减少相互作用的分子。从化学层面来看,使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减少每个反应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分子,实现逻辑运算所使用的链置换反应变少,解决了DNA电路规模难以扩展的问题。

耿红美[9](2021)在《基于DNA/微纳材料的光学逻辑器件的开发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电子芯片技术的开发也越来越接近极限,研究和开发全新原理的新型逻辑器件势在必行。其中,分子计算机具有并行性高、存储容量大以及耗能低等优点,并且可以与光学、化学、电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DNA就是一种可在纳米尺度上构建逻辑模型的生物分子,DNA四种碱基之间强大的互补配对功能使DNA表现出惊人的信息存储功能,通过DNA杂交或DNA链置换等反应可以快速地实现大规模的、复杂的逻辑计算。同时,基于DNA的特殊结构以及DNA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构建实现多种功能的逻辑运算系统。如今,基于DNA的生物计算已经从实现简单的逻辑运算逐渐发展为能够实现更多复杂功能的逻辑运算,为生物计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论文基于DNA/DNA以及DNA/纳米材料之间的反应基底,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特性,以荧光法作为检测手段,实现了新型光学逻辑器件的开发,并探索了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DNA的特殊结构,构建了逻辑比较系统基底,利用DNA杂交反应和链式取代反应,结合荧光检测的方法,构建了多种逻辑系统,并基于该逻辑系统的反应原理,实现了对HIV以及HCV的选择性检测。在该工作中,首先设计两端修饰有荧光分子和淬灭分子的DNA分子信标结构,以及富含G碱基的G4结构,以这两种DNA结构构建了数学逻辑比较系统的反应基底。利用DNA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和DNA链式取代反应,通过真值表中陈列的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对DNA输入序列进行DNA编码。最终,根据对输入信号与反应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得出的输出信号的分析,依次构建了“2输入-3输出”、“3输入-3输出”和“4输入-3输出”的荧光数学逻辑比较系统,实现了复杂的逻辑比较功能,包括“>”、“<”和“=”。另外,基于“2输入-3输出”逻辑电路的反应原理,构建了基于“2输入-3输出”逻辑系统的DNA生物传感器,通过分析传感系统中加入携带有HIV或HCV基因的DNA序列后的荧光输出信号的变化,研究了该传感系统对HIV基因和HCV基因的高灵敏度检测,且检测极限达到500 f M,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2.通过构建DNA/氧化石墨烯的反应基底,利用编码DNA之间的杂交反应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特性,开发了大规模的数学运算体系。首先制备氧化石墨烯(GO)纳米材料,并通过π-π键非选择性吸附单链DNA序列。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GO能够淬灭吸附其表面的DNA上的荧光基团信号。基于此,通过编码输入DNA序列以及其与GO/DNA反应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得出的荧光输出信号进行归一化分析,构建了“6-bit”的开平方根和“9-bit”开立方根的数学逻辑运算器件,实现了50以内开平方数学计算以及500以内的开立方数学运算。

王晨[10](2021)在《基于FPGA的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力电子装置在设备控制实时性、开关频率、集成度等方面均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传统串行电力电子控制器往往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工艺的不断进步并逐步发展为可编程系统级芯片,其特有的硬件并行优势在数字系统的设计中逐渐表现出来。基于硬件电路实现不同层次的软件功能成为了电力电子控制器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技术也为这种硬件实现带来设计上的方便。因此,FPGA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应用是一种相当有前景的技术。本文针对FPGA电力电子控制器,研究基于FPGA的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实现,并在所搭建的硬件平台上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FPGA在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分析,阐述以FPGA为核心的电力电子控制器的特点;针对FPGA设计难点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包括三项基本设计原则与四项基本设计方法在内的FPGA全数字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理论。(2)基于提出的设计理论,对电力电子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IP)库中的IP核给出了类型划分准则,考虑IP核通用性,搭建了基础逻辑级、计算功能级、控制环路级三级参数化电力电子通用IP核库。(3)设计了采样控制与数据读取为主从式执行关系的高速不间断采样控制状态机、动作时间可调的纳秒级硬件保护机制等FPGA在电力电子实际工程应用中经常承担的辅助控制任务逻辑,进而设计出通用辅助逻辑控制板卡,可直接应用于电力电子项目设计中承担辅助控制任务,从而大幅提升电力电子控制系统设计效率。(4)研究了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控制策略,搭建了仿真模型及T型三电平FPGA电力电子控制器平台,以搭积木的方式结合所构建的电力电子通用IP核实现了APF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可行性;在同一应用场景给出了FPGA控制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orcessor,DSP)控制器具体性能量化指标对比,验证了FPGA控制器实现方案的优势。

二、逻辑设计、逻辑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逻辑设计、逻辑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线计算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2 线计算逻辑门设计
    2.1 与门
    2.2 复杂逻辑门
3 全加器设计
    3.1 一位全加器
    3.2 多位全加器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与门仿真
    4.2 复杂逻辑门仿真
    4.3 全加器仿真
5 结论

(2)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MOS空间相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偏流角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偏流角补偿及成像方法设计
    2.1 偏流角的产生及计算
        2.1.1 偏流角的产生
        2.1.2 偏流角的计算
    2.2 TDI技术
    2.3 传统偏流角匹配方法及偏流角误差分析
        2.3.1 卫星姿态调整法
        2.3.2 偏流角误差
    2.4 新型偏流角匹配法及成像连续性解决方法
        2.4.1 新型偏流角匹配法
        2.4.2 新型调偏流法引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5 连续图像条带方法设计和图像传感器类型选择
        2.5.1 CCD图像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5.2 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5.3 非共线图像解决方法及CMOS图像传感器的优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像电子学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CMOS图像传感器模块设计
        3.2.1 CMOS图像传感器选型
        3.2.2 CMOS图像传感器外围电路设计
    3.3 FPGA模块设计
        3.3.1 主控芯片选择
        3.3.2 FPGA选型
        3.3.3 FPGA外围电路设计
    3.4 Camera Link接口设计
        3.4.1 接口协议选择
        3.4.2 Camera Link硬件电路设计
    3.5 电机接口设计
        3.5.1 电机类型选择
        3.5.2 电机接口电路设计
    3.6 光电轴编码器接口设计
        3.6.1 光电轴编码器分类及选择
        3.6.2 编码器接口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FPGA逻辑设计及功能仿真
    4.1 FPGA开发平台及设计流程
        4.1.1 开发平台及设计思想
        4.1.2 FPGA开发流程
    4.2 FPGA总体逻辑框架设计
    4.3 时钟模块设计
    4.4 CMOS驱动模块设计
        4.4.1 上电时序控制
        4.4.2 复位时序控制
        4.4.3 SPI接口时序控制
        4.4.4 CMV12000 初始化配置
        4.4.5 数据校准
    4.5 Camera Link逻辑设计
    4.6 UART逻辑设计
        4.6.1 异步串行通信
        4.6.2 电气接口标准选择及逻辑设计
    4.7 非共线部分图像裁剪算法设计
        4.7.1 开窗参数计算
        4.7.2 运算处理器选取
        4.7.3 CORDIC算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测试及误差分析
    5.1 裁剪误差分析
    5.2 成像系统硬件电路板实物图
    5.3 成像试验
        5.3.1 硬件调试
        5.3.2 成像工作平台
        5.3.3 实测裁剪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安排
        1.3.1 本论文主要工作
        1.3.2 本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应用于存内运算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综述
    2.1 传统SRAM的结构和原理
        2.1.1 传统SRAM存储单元结构和读写原理简介
        2.1.2 译码器
        2.1.3 灵敏放大器
    2.2 基于不同存储器件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概述
        2.2.1 基于忆阻器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
        2.2.2 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RAM的算术逻辑运算电路对比
    3.1 X-SRAM电路
        3.1.1 布尔运算功能实现
        3.1.2 性能分析
    3.2 DRC~2-SRAM电路
        3.2.1 布尔运算和加法运算功能实现
        3.2.2 性能分析
    3.3 CRAM-SRAM电路
        3.3.1 布尔运算和加法运算功能实现
        3.3.2 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新的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设计
    4.1 计算存储单元的设计
        4.1.1 存储单元结构
        4.1.2 寄存器模式
        4.1.3 立即数模式
    4.2 外围计算电路设计和位串/并行计算的实现原理
        4.2.1 位串行计算的电路设计和原理分析
        4.2.2 位并行计算的电路设计和原理分析
    4.3 功能仿真和性能分析对比
        4.3.1 寄存器模式下布尔运算的仿真分析
        4.3.2 立即数模式下布尔运算的仿真分析
        4.3.3 加法运算仿真分析
        4.3.4 存储阵列下的吞吐量估算
        4.3.5 外界输入场景下的XOR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版图实现
    5.1 版图实现
    5.2 后仿真分析
        5.2.1 寄存器模式下布尔运算的后仿真分析
        5.2.2 立即数模式下布尔运算的后仿真分析
        5.2.3 加法运算后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 系统指标
    2.2 系统总体方案
    2.3 器件选型
        2.3.1 核心芯片选型
        2.3.2 存储模块的选型
        2.3.3 视频输入输出接口的选型
        2.3.4 传输模块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框图
    3.2 视频发送卡电路设计
        3.2.1 视频接口
        3.2.2 外部存模块
        3.2.3 光纤接口
        3.2.4 外围电路
    3.3 阻抗匹配
    3.4 硬件设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实现
    4.1 图像预处理
        4.1.1 图像时序介绍
        4.1.2 图像色彩空间转换
        4.1.3 高斯滤波算法实现
    4.2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实现
        4.2.1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逻辑设计
        4.2.2 图像截取补全算法
    4.3 实时图像缓存技术的实现
        4.3.1 控制器带宽分析
        4.3.2 控制器接口设计
        4.3.3 图像缓存控制逻辑设计
    4.4 高速视频传输的实现
    4.5 旋转算法的实现
    4.6 Alpha叠加融合算法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分析
    5.1 输入输出模块逻辑验证与分析
    5.2 DDR3 读写缓存验证与分析
    5.3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5.4 旋转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5.5 Alpha叠加融合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5.6 系统整体调试与分析
        5.6.1 联合调试与分析
        5.6.2 系统设计难点与解决方案
        5.6.3 逻辑资源与功耗分析
        5.6.4 设计指标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3.2 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
        1.3.3 App Inventor研究现状
        1.3.4 文献述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思维
        2.1.2 App Inventor
        2.1.3 思维导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2.2.3 体验式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与大纲编制
    3.1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3.1.1 App Inventor课程现状分析
        3.1.2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原则分析
        3.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3.2 App Inventor课程大纲编制
        3.2.1 课程概述
        3.2.2 课程目标定位
        3.2.3 课程结构与内容
        3.2.4 教学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pp Inventor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
    4.1 基础应用课程
        4.1.1 教学设计
        4.1.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1.3 教学评价
    4.2 拓展提升课程
        4.2.1 教学设计
        4.2.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4.2.3 教学评价
    4.3 综合实践课程
        4.3.1 教学设计
        4.3.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3.3 教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5.1 课堂表现评价总体分析
    5.2 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测验结果分析
        5.2.1 总分数配对样本分析
        5.2.2 计算思维五个维度的单项成绩配对样本分析
    5.3 学生对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5.3.1 教学内容评价数据分析
        5.3.2 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学生课前调查问卷》
附录B《计算思维水平量表》
附录C《课堂表现评价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DNA逻辑门计算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原理
        1.3.1 DNA链置换反应
        1.3.2 DNA步行者和杂交链式反应
        1.3.3 DNA折纸术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基于DNA链置换的异或门计算模型
    2.1 异或门基础知识
    2.2 基于DNA链置换的异或门计算模型
        2.2.1 输入链、反应链和检验链的设计
        2.2.2 两输入异或门的实现
        2.2.3 三输入异或门的实现
    2.3 小结
3 基于DNA步行者的异或门计算模型
    3.1 无酶步行者基本反应过程
    3.2 基于DNA步行者的异或门计算模型
        3.2.1 DNA步行者的设计及行走
        3.2.2 异或门的实现
    3.3 小结
4 可视化逻辑电路计算模型
    4.1 与门、或门和非门的基础知识
    4.2 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逻辑电路计算模型
        4.2.1 可视化的杂交链式反应
        4.2.2 与门的设计与实现
        4.2.3 或门的设计与实现
        4.2.4 非门的设计与实现
    4.3 可视化逻辑电路的仿真与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概述
    2.1 参数化设计
        2.1.1 参数化设计
        2.1.2 基于参数化设计逻辑
        2.1.3 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2.1.4 参数化设计应用案例
    2.2 可视化编程
        2.2.1 可视化编程软件
        2.2.2 可视化编程软件在设计中的应用
    2.3 代码编程和复杂算法
        2.3.1 代码编程
        2.3.2 生成设计算法
    2.4 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应用实例
        2.4.1 基于Python的适老化卫生间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
        2.4.2 基于Grasshopper的自动排砖方法研究
    2.5 章节小结
第三章 高校公共教室平面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3.1 公共教室平面设计
        3.1.1 公共教室分类
        3.1.2 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基本内容
        3.1.3 公共教室相关规范
    3.2 普通教室设计原则
        3.2.1 普通教室设计要求
        3.2.2 普通教室平面形状
    3.3 阶梯教室设计原则
        3.3.1 阶梯教室设计要求
        3.3.2 阶梯教室室内设计
    3.4 公共教室案例调研及基本尺度推导
        3.4.1 教室调研案例
        3.4.2 公共教室基本尺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4.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及规则
        4.1.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
        4.1.2 确定公共教室功能区域尺寸
        4.1.3 确定公共教室平面尺寸
    4.2 构建基于Grasshopper的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4.2.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设置
        4.2.2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构建过程
        4.2.3 构建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生成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5.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及规则
        5.1.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
        5.1.2 确定公共教室平面功能分区
        5.1.3 确定座位区排布方式
        5.1.4 确定家具位置
    5.2 构建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5.2.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设置
        5.2.2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程序编写
        5.2.3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构建过程
        5.2.4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布局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室组合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6.1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设计原则及其布局
        6.1.1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设计原则
        6.1.2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柱网形式
        6.1.3 教学楼辅助空间布局
    6.2 教室组合平面生成模型预定义
        6.2.1 平面模数推导
        6.2.2 基于模数尺寸的公共教室规模
        6.2.3 基于模数尺寸的教室平面组合
    6.3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自动生成设计流程及规则
        6.3.1 确定教室组合平面基础尺寸规则
        6.3.2 教室组合平面功能分区规则
        6.3.3 教室组合平面教室排布规则
    6.4 基于Grasshopper的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6.4.1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程序编写
        6.4.2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构建过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完成工程项目实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可编程数字计算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DNA计算的发展
    1.2 DNA链置换反应的特色及优势
    1.3 DNA链置换反应的设计策略
        1.3.1 只有DNA分子参与的链置换反应
        1.3.2 酶辅助的链置换反应
        1.3.3 由其他化学或外部信号介导的链置换反应
        1.3.4 DNA折纸上的链置换反应
    1.4 通过链置换反应实现的计算功能
        1.4.1 数字计算功能
        1.4.2 面向任务的功能计算
        1.4.3 时间动力学编程
    1.5 基于链置换反应计算的应用
        1.5.1 可编程分子组装
        1.5.2 生物传感
        1.5.3 调节细胞功能
        1.5.4 控制药物释放
    1.6 本课题的提出
第2章 利用基于DNA的开关电路实现数字计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单开关条件优化及性能测定
        2.3.2 串联开关条件优化及性能测定
        2.3.3 DNA开关电路实现扇入扇出功能
        2.3.4 功能完备的“开关画板”实现三输入的投票逻辑
        2.3.5 DNA开关电路实现全加法器功能
        2.3.6 DNA开关电路实现快速4bit平方根计算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双轨可编程逻辑计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实验材料
        3.2.2实验仪器
        3.2.3实验步骤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可编程的双轨逻辑门设计
        3.3.2 四种双轨逻辑门(AND、OR、NOT、XOR)性能测定
        3.3.3 含转接器的四种双轨逻辑门(AND、OR、NOT、XOR)性能测定
        3.3.4 两级、三级、四级级联电路性能测定
        3.3.5 扇入扇出电路性能测定
        3.3.6 可编程的双轨逻辑门组合实现复杂运算电路的性能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纳米芯片上基于链置换反应DNA计算的单分子动力学观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构建纳米芯片及AFM表征
        4.3.2 纳米芯片上基于链置换反应的DNA计算元件的构建
        4.3.3 宏观实验对纳米界面上器件性能的测定
        4.3.4 单分子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对样品室界面修饰效果的成像
        4.3.5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对锚定在DNA折纸上的纳米器件进行单分子成像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DNA/微纳材料的光学逻辑器件的开发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DNA及其特殊结构
        1.1.1 DNA分子信标
        1.1.2 DNA四链体
        1.1.3 DNA i-motif结构
        1.1.4 DNA纳米结构
    1.2 DNA逻辑运算
        1.2.1 DNA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1.2.2 逻辑运算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1.3 纳米材料
        1.3.1 碳纳米材料
        1.3.2 金属纳米材料
        1.3.3 氧化物纳米材料
    1.4 生物传感器
        1.4.1 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4.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1.5 逻辑运算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DNA逻辑运算的反应机理及其检测方法
    2.1 DNA逻辑运算的反应机理
        2.1.1 DNA杂交反应
        2.1.2 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
    2.2 DNA逻辑运算的检测方法
        2.2.1 荧光法
        2.2.2 电化学分析法
        2.2.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法
        2.2.4 比色法
        2.2.5 凝胶电泳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NA编码的数字比较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多通道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逻辑比较系统的构建
        3.2.2 DNA输入序列的浓度优化实验
        3.2.3 凝胶电泳成像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 输入-3 输出”荧光比较器的制备与分析
        3.3.2 “3 输入-3 输出”荧光比较器的制备与分析
        3.3.3 “4 输入-3 输出”比较器的制备与分析
        3.3.4 基于“2 输入-3 输出”的生物传感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DNA/GO的大规模数学逻辑运算体系的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及表征
        4.2.2 构建基于DNA/GO的逻辑系统
        4.2.3 GO和输入DNA序列的浓度优化实验
        4.2.4 凝胶电泳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DNA/氧化石墨烯构建的开平方数学计算器
        4.3.2 基于DNA/氧化石墨烯构建的开立方数学计算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FPGA的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PGA电力电子控制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FPGA全数字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理论
    2.1 数字控制器基本类型及分类
        2.1.1 顺序控制方式
        2.1.2 并行控制方式
        2.1.3 混合控制方式
    2.2 FPGA全数字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理论依据
    2.3 FPGA全数字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原则
        2.3.1 参数化模块化设计原则
        2.3.2 面积与速度综合考虑原则
        2.3.3 顶层模块时序调度原则
    2.4 FPGA全数字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方法
        2.4.1 搭建三级电力电子参数化IP核库
        2.4.2 合理安排资源开销与计算速度
        2.4.3 设计使能位与运算完成标志位
        2.4.4 顶层时序调度协调机制
    2.5 小结
第三章 FPGA三级电力电子IP核设计
    3.1 开发环境
    3.2 基础逻辑级IP核设计
    3.3 计算功能级IP核设计
    3.4 控制环路级IP核设计
    3.5 基于模型的IP核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采样控制与保护机制
    4.1 基于FPGA实现的采样控制
        4.1.1 AD采样芯片工作特性
        4.1.2 AD采样控制状态机设计
        4.1.3 采样数据管理
    4.2 基于FPGA实现的保护机制
        4.2.1 故障信号判断
        4.2.2 脉冲封锁信号产生
        4.2.3 脉冲封锁执行
        4.2.4 设计结果
    4.3 通用辅助逻辑控制卡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FPGA控制器应用平台设计
    5.1 应用平台搭建
    5.2 APF基本原理
    5.3 易于IP核直接实现的APF控制策略
    5.4 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5.5 全FPGA控制器控制策略实现
        5.5.1 电力电子IP核的选择
        5.5.2 顶层IP核触发时序设计
    5.6 硬件综合结果
    5.7 FPGA控制器应用结果
    5.8 控制性能对比实验
        5.8.1 控制结构对比
        5.8.2 计算周期对比
        5.8.3 对比实验结果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PF控制系统顶层RTL视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逻辑设计、逻辑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计算的全加器设计[J]. 李林,张跃军,张会红.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2
  • [2]多通道联合调偏流机构的CMOS成像设计[D]. 沈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SRAM的多模式算术逻辑运算电路研究[D]. 李正豪. 浙江大学, 2021(01)
  • [4]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D]. 陈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常馨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6]DNA逻辑门计算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刘璐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7]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D]. 朱可人.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可编程数字计算系统[D]. 吕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9]基于DNA/微纳材料的光学逻辑器件的开发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D]. 耿红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10]基于FPGA的电力电子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王晨.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逻辑设计、逻辑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